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2023-02-11 08:35: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wid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篇1: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扬州慢⑴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③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②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③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8.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9.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8.以景结情 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9.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以景结情。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尽荠麦青青波心荡、冷月无声都能分析出对国家衰亡的哀痛。

篇2:《浣溪沙》诗歌赏析题及答案

《浣溪沙》诗歌赏析题及答案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5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1分)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也烘托出热闹的春游气氛(2分)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6分。答出特征3分,结合词句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5.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7、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得极妙,前人评价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8、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5.(共3分)用出好(1分),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用荡则无此效果(2分)。(如果选荡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

6.(共3分)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7、答: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1分)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1分),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1分)

8、答:词的下片既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欢乐场面,(1分)又直抒胸臆,以人生何处似樽前作结,抒吐内心万事不如意的郁闷,(1分)既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快乐(1分),又表达了词人人生短暂、失意伤怀的苦闷。(1分)

【赏析】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篇3:话说快与慢阅读题及答案

江曾培

①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加速,“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以“生活节奏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快,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提速。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②不过,要快,却不能把快绝对化,不能抹杀慢。快与慢是对立的统一,都受着条件的制约,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得到的却是苦果子。当年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不可“拔苗助长”一类的古训。苏轼就王安石变法讲过一个很好的意见:应像白昼渐渐变成黑夜,不能从严冬一下进入酷暑。

③就人的幸福感来说,生活也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篱下”和“闲庭信步”的悠悠情致,那么,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闪婚”“闪恋”快则快矣,然而,也就尝不到婚恋过程的美妙情趣,并且会导致“闪离”的恶果。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许多驾车人视而不见,急驶而过,管理者特意在路上插上一个劝告牌:“慢慢走,欣赏呵!”朱光潜在谈到人生的情趣时,特举此例,说人生艺术化,就得【“慢慢走,欣赏呵!”】

④针对近些年来一味求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又怀念起慢来。“慢餐”“慢游”“慢照”一类的活动渐次多了起来。国际上有了“慢餐协会”,他们声称,慢餐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裹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这与我读到一篇憧憬“慢生活”的文章所述是一致的:“慢是一种心态,是去体验和体会生活,而不只是经历和经过生活”。

⑤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价值。快节奏的霹雳舞与慢节奏的太极拳,各有各的作用。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要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充满幸福感。

【问题】

2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一味求“快”的负面影响有哪些。(4分)

24.第②段末引用苏轼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话,有何作用?(4分)

25.选文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4分)

26.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末“慢慢走,欣赏呵!”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22.(3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要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充满幸福感。

23.(4分)①对社会来说,盲目求快,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退化”(2分,意思对即可);②对人的幸福感来说,一直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会失去人生本应有的“悠闲”和“情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缺少了人生的丰富性(2分,意思对即可)。

24.运用引用论证(2分),论证了“快与慢是对立的统一,都受着条件的制约,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能“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2分)。

25.(1)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2)就人的幸福感来说,生活也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

26.(4分)①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②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慢生活的人生心态(或“我们应该放慢生活的节奏”),③去细细体味与体验,而不只是经历或经过生活。(共三层意思。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篇4:题扬州禅智寺诗歌翻译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诗歌翻译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前言】

《题扬州禅智寺》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描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用“歌吹是扬州”来表现市井繁华的扬州,从而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注释】

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翻译】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鉴赏】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4]“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篇5:孤雁诗歌赏析与答案

孤雁诗歌赏析与答案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①,孤飞自可疑。注①: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21.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3分)

22.有人认为崔诗的三、四句是全篇警策,语简而言深,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21.(3分)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写出反衬或对比给1分,其他赏析文字酌情给分)

22.(5分)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1分)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呼寻伙伴。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3分)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以孤雁自比,形象而又精妙。(1分)

篇6:望月有感诗歌赏析题及答案

望月有感诗歌赏析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 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1)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2分)(2)“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4分)

6分 (1)2分,影、雁、根、蓬(答对二、三个意象.只给1分,答对四个意象2分,只答对一个意象不给分)(2)“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1分)“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1分)。

篇7: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来源试卷:河北省高中语文模拟联考试卷及答案考点分析:模拟参考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

(1)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参考译文】

世事难料,我竟一下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黄鹤楼中传来阵阵《落梅花》的笛声,声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篇8:缺题诗词赏析与答案

缺题诗词赏析与答案

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题

刘禹锡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1)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 ▲

(2)“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 ▲

参考答案:

9.(1)①首联睹物思人,由“尘满琴”想到“故人日已远”;②颔联写因故人不在而独酌无趣;③颈联写夜深露重表达思念时间之久;④尾联写身边一切都能触发情思,表达思念之深。(4分。每层意思1分)

(2)①空阔、幽清、寂静;(3分。每层意思1分)②孤独、寂寞(孤寂)、感伤。(3分。每层意思1分)

篇9: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阅读题及答案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3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分)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3分)

3.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写出禅智寺的静寂的特点。角度及分析:

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阔,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静。(写出特点1分,写出一个角度2分,写出两个角度5分)

4.这首诗的二、三联很讲究炼字,请选取其中的“满”和“生”,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盛而来人之稀;“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5.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6、诗的前两联创设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凄清或幽冷。①“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凄清。②青苔长满台阶,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以此烘托出禅智寺的凄清幽静。

7、解说尾联的内容,并说说本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谁想得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的繁华的扬州?而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寂寞度日。本联既表达了对弟弟眼病的担忧,又表达了对自己前程的黯然神伤和孤寂凄凉的心境。

赏析

开成二年(837),35岁的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31岁的弟弟杜顗(yǐ)【字胜之】患眼病(可能是白内障)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始建于汉明帝(刘庄)时(公元58年前后)】。就找了一位叫石生的眼医,请了一百天的假,和石生一起从洛阳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也就是说,官员最多只能请一百天的事假,否则就算自动离职。也许生病的弟弟确实需要他全力照顾,也许是禅智寺幽静的环境触动了他早已厌倦监察御史职务的情怀,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并写了这首融情于景、景幽情遥的五律。

诗人首联以声写静,反衬禅智寺的冷寂:“蝉噪”,蝉鸣;“飘萧”,风声萧瑟;“秋”,点明时间,突出秋意。雨住风清,秋蝉嘶鸣;松桂飘摇,秋意横生。偌大的禅智寺,单调的秋蝉声如噪,微弱的秋风声可闻,足见环境寂静。以声衬静,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秋风秋雨给人凄冷之感,松桂瑟瑟,给人枯寂之感。禅智寺氛围的冷寂令人“闻声”而凉意暗生。

颔联以形显静,渲染禅智寺的孤清:“阶砌”,台阶、石路;“迟留”,久留不去。“满”说明路阶青苔密布,表明人迹罕至;小鸟徘徊不去,暗示周围寂寥无人。诗人信手拈来的两个形象,给人满目荒凉、空寂孤单之感。宛如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意境清幽而苍凉。

颈联以色写幽,突出禅智寺的凄迷:“暮霭”,黄昏时的雾气;“深树”,茂盛的树木。暮霭渐浓,丛林深郁,幽暗的色调使人感觉压抑;夕阳西下,斜晖一抹,明亮的光彩又给人带来一丝暖意。“生”与“下”两字,给景色增加了动感,又好似一幅明暗交织的油画,意境静穆而岑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随景而出。

尾联以乐衬哀,表现诗人的孤凄落寞:“竹西路”,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一段路,这里代指扬州;“歌吹”,歌声和乐声。夜幕降临,晚风送来喧闹的歌乐声,身外不远处,就是“十里春风”、市井繁华的扬州啊!想当年,自己曾在这里放浪形骸、意气诗酒、“赢得青楼薄幸名”。可如今,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独坐凄凉。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呢?以歌乐之乐反衬孤凄之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落寞伤感油然而生。华年渐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郁愤、国势江河日下的忧戚……齐上心头矣!

全诗题写禅智寺的“幽静空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动静相衬、明暗交织;以声反衬开篇,又以声对比作结,结构精严,手法高妙;融情于景,处处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精心而无迹地营造出的百年古寺特有的幽凄静寂的氛围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小杜”。大唐王朝无可奈何地进入了晚年,即使是才华横溢、风流不羁、豪爽清丽的杜牧——也无可避免地“与时俱进”,堕入了人生枯寂的冬……

遗憾的是,手足情深的杜牧做出的这次牺牲,并没能挽回弟弟的视力,此后他虽又多次陪其辗转求医,但杜顗最终还是不治,卒于大中五年(851)。大约一年之后(852),杜牧也病逝于长安家中,享年50岁。

篇10:雪中偶题诗歌赏析习题及答案

雪中偶题诗歌赏析习题及答案

雪中偶题

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填空:这是一首咏雪诗,描写了 、、三个场景,这样写的作用是 (5分)

(2)对这首诗有人说它“奇绝”,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请略加阐述。(5分)

答: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10分)

(1)僧舍飘雪、密洒歌楼、渔人雪夜归;既突出了下雪的景象,更表现了雪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5分,前面一空1分,后一空2分)

(2) “浅俗”在语言上: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在写景上: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道开放题,可选择一面也可两者兼答,关键点是“浅俗”在语言,“奇绝”在写景选材,每点2分,整体表述1分)

篇11:《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3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分)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3分)

3.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写出禅智寺的静寂的特点。角度及分析:

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阔,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静。(写出特点1分,写出一个角度2分,写出两个角度5分)

4.这首诗的二、三联很讲究炼字,请选取其中的“满”和“生”,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盛而来人之稀;“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5.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6、诗的前两联创设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凄清或幽冷。①“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凄清。②青苔长满台阶,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以此烘托出禅智寺的凄清幽静。

7、解说尾联的内容,并说说本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谁想得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的繁华的扬州?而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寂寞度日。本联既表达了对弟弟眼病的担忧,又表达了对自己前程的.黯然神伤和孤寂凄凉的心境。

8、诗中主要运用哪些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意象:蝉、松桂、青苔、白鸟、暮霭、斜阳;(5分)

特点:静寂幽深 情感:孤寂、凄凉、忧伤。

9、这首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4分)

答:要点:借景抒情,善于利用衬托的手法,以动写静,以明写暗,以繁华写萧条冷寂;结合作品,蝉噪衬幽静,歌吹扬州的繁华衬禅智寺的幽静。(4分)

赏析: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此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的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篇12:先妣事略中学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先妣事略中学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先妣事略

清:张惠言

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维广生。其先世居镇江丹阳之滕村,迁武进者四世矣。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惟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诩。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

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母。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府君既卒,家无一夕储。世父曰:“悟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与姊作女工以给焉。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学,逾月时乃一省归。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时有从姊乞一钱,买糕啖惠言。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先妣与姊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

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惟恐速去。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涕。

呜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尝忆惠言五岁时,先批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寝也。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而先妣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呜呼!天降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五百六十篇》)

注:①映(die):午后日偏斜。②课:规定时间和数额工作。 黹(zhY):做针线,刺绣。③先后:兄弟之妻互相的称谓,犹“妯娌”。④臧获:奴仆。⑤伯:十倍百倍。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生两男两女 凡:大概

B.资教授以养先祖母 资:凭借

C.堕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 致:表达

D.每岁时过故居 过:拜访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府君卒 拔剑撞而破之

D.常以岁时减分钱米 以勇气闻于诸侯

C.逾月时乃一省归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惠言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抚养他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生活极端困苦,但是母亲还坚持让惠言读书。

D.母亲在张惠言读书时给以很大的帮助,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

C.张惠言眼中的`母亲是极其勤劳的,母亲和姐姐在规定的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常做到很晚才会休息,从不间断。

D.文中的母亲在贫困线上挣扎,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教子有道,处家有方,与人为善,是一位勤劳贤惠的普通女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父曰:“吾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

(2)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

4.A(凡:总共)

5.C(A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介词,在/介词,凭借:C均为副词,才:D句末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6.B(“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这个说法不正确。在最后一段,母亲也曾经在极端痛苦时选择了自杀。)

7.(1)大伯说: “我弟弟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还没有成家立业,这是我的责任啊。”

(2)与母亲相处得特别好,就空出一间房子来借给母亲住,母亲从此迁到城里居住。

亡母姓姜,十九岁时,嫁给我父亲。十年内,共生了两男两女,但夭折了两个,只有姐姐观书和我存活下来。然而父亲去世了,去世四个月后,母亲生下遗腹子翊。那时母亲二十九岁,姐姐八岁,我只有四岁啊。

父亲从小就成了孤儿。 (父亲)兄弟三人,凭靠教书供养祖母。祖母去世后,兄弟各分家,大伯另外租了房屋在城里居住。父亲去世后,家里没有一晚的粮食储备。大伯说: “我弟弟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还没有成家立业,这是我的责任啊。”然而大伯也贫穷,省吃俭用,常在年节时分点钱粮周济我家,我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以供家用。我九岁时,大伯让我到城里和堂兄一起读书,过一个月才回家探望一次。一天傍晚回家,却没有晚饭吃,于是全家都没吃晚饭就睡了。第二天凌晨,我饿得起不了床,母亲说:“我儿不习惯挨俄啊?我与你姐你弟经常这样挨饿呢。”我哭了,母亲也哭了。当时有一个堂姐给了一文钱,买了块糕点给我吃。等午后日偏西,才赊欠了点米来,煮点粥吃。我寄居在大伯家,读书四年。回家后,母亲让我教弟弟翊读书。母亲和姐姐规定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以线数为限,每天早上起来,做完三十根线,然后才做早饭。晚上就点一盏灯,母亲和姐姐相对而坐,我和弟弟端着书靠在她们身边,针线的声音和读书声互相应和。钟漏响过四下,我和姐弟各自就寝,母亲才去睡。母亲侍奉祖母白太夫人五年,尝颇得白太夫人的欢心,和妯娌们的关系处理得细致周到,对待别人也没有什么抵触冒犯的。她又善于教育开导别人,和她相处的人,都心情愉快并受她的感化。姐姐嫁给同乡的一个姓董的人家,姐夫的姑姑钱老夫人,与母亲相处得特别好,就空出一间房子来借给母亲住,母亲从此迁到城里居住。每当过年过节时拜访老家,村里的大婶大娘都争着邀请母亲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唯恐母亲马上回城里去。等到母亲去世,家族里里外外无不失声痛哭,亲戚及其仆佣都为她痛哭流涕。

唉,母亲自从家父去世,三十年来更加困苦凄惨,可以说出来的,就只能是这些,那些十倍百倍于此的,就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了。还记得我五岁时,母亲日夜哭泣,过了几十天,忽然母亲大白天蒙看被子睡觉,我在床前嬉戏,以为母亲哭得累了才睡的。不久族母来了,才知道母亲是拿着带子上吊,幸而苏醒过来。而母亲生病在床,我在京城,听到情状急忙跑回来,还不到五十一日。唉,老天爷要惩罚我,唯独让我无父无母吗?而这对于母亲又是多么残酷啊。

【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相关文章:

1.望庐山瀑布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2.扬州慢教案

3.扬州慢教学设计

4.孤雁诗歌赏析与答案

5.话说快与慢阅读题及答案

6.扬州慢,扬州慢李莱老,扬州慢的意思,扬州慢赏析

7.人教版扬州慢教学设计

8.扬州慢琼花鉴赏

9.扬州慢原文和翻译

10.庆清朝慢的诗歌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