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13古诗教案

13古诗教案

2022-08-29 08:23: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山与森西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13古诗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13古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3古诗教案

篇1:清明节气古诗13首

《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篇2:清明节气古诗13首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篇3:清明节气古诗13首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作者: 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篇4:教案写法13招

教案写法13招

教案写法13 招 (此文由青岛市孙泓老师提供) 教案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没有完美的教案可以达到所有预定教学目标。但是,以下几点依然很重要。 1、 应该安排好教学计划以便完成教学目标。 2、 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上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3、 最后的技能练习和能力练习应该尽可能的真实。 4、 教案的设计应该尽可能逻辑性强。 5、 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的学生活动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6、 总体讲,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学。 7、 必要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应该是有可视辅助的。 8、 教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功、意志、快乐、巩固、目标设定)。 9、 教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人类的兴趣、适合学生的内容、挑战、难题、谜语、游戏)。 10、 教师应知道多数的学生活动将占用比你想象的多的时间。 11、 对那些提前完成活动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拓展练习,也可以提供开放答案的练习,总之,要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 。 12、教师每一次都要多做教学准备,没有比课还没上完,资料已用完更糟糕的了。准备工作没有白费的,总还是有下一节课的。 13、应该记住课堂练习活动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平行的,还可以是分组的。

篇5:借生日教案13

借生日教案13

课题 18、借生日

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认识两个偏旁“饣、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认识两个偏旁“饣、牛”。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选择自己最爱读的自然段,读给全班听。

4、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谁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2、指名与老师分角色朗读第二节,学生评议。

3、同桌练读二、三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全班齐读一、二自然段。

四、识记生字“放、步、熊、快”

1、学生认读、说说记字的方法。

2、做扩词游戏。

五、书写生字

1、观察“今”哪些笔画落在竖中线上。

2、观察“正”三横的长短及两竖的长短。

3、学生练习,师巡视。

4、写字展示、讲评。

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词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指名读。

2、留下单个生字,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3、交流实际字型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三、四自然段。

2、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大家想一想,引导学生理解小云懂得关心他人)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4、师生表演读,全班评议。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学习写字

1、学生观察“雨、两”两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说观察所得。

3、学生练写,师巡视。

4、展示学生写的字,讲评。

5、扩展活动。

自己动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父母亲,并说一两句你想要对他们说的话。

小结:

课题: 19、雪孩子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偏旁“子”。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偏旁“子”。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和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想办法弄懂画横线的字的读音(利用课后生字表;问老师或同学;借助图结合上下文,

猜字)。

3、小组交流不认识的字。

4、从小组选派代表朗读课文。

5、学生评议。

6、全班齐读。

7、课文讲雪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出现不带拼音的单字,学生认读。

3、学生交流认字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看图,说图的内容,读第一自然段。

2、看图说图意,读第二自然段。

(形式:指名读、小组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把第一、二自然段朗读给家长听。

2、自学第三至八自然段。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说说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二、 看图、说图、朗读

1、交流第三自然段

A、说图意

B、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

C、理解“又唱又跳”。

D、汇报朗读。

2、交流第四自然段。

汇报朗读

3、交流第五自然段。

(强调读好儿话韵“一点儿”)

4、交流第六自然段

(读的速度稍快,读出急的.语气)

5、交流第七自然段。

A、指导看图。

B、指名朗读。

6、师生对读,学习第八自然段。

A、雪孩子化了,雪孩子哪里去了。

B、说话训练。

C、全班配乐朗读。

三、写字指导

1、学生观察“瓜”和“衣”,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讲写法有什么不同?

3、学生练写,师巡视。

4、学生自己写“来”。

5、作业展示,相互评议。

四、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续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小结:

课题 20、小熊住山洞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认识一个偏旁“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认识一个偏旁“石”。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产生对小熊一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导入新课。

1.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从它们的字型,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一大片森林是谁的家?就在这一大片森林里,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听故事

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三.读故事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A.自由读

B组织初读比赛.(1.说明比赛要求.2练读,准备。3,有学生推荐几位选手参赛,其余同学注意听,

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通顺.4.评读,正音.)

四.学习生字词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去掉拼音,再指名读.

4.读单个生字,变序再读.

五.识记字形.

1.四人小组讨论如何标记。

2.全班交流,相机学习新偏旁“石”.

六.课件韵律操.

老师将课文编程了一首动听的歌,让我们边唱边配上动作。学生边唱边跳,充分感受一年四季之美.

七.

1.挂图演示森林一年四季的景色。提出看的要求:到森林里,要仔细看,边看边想,你喜欢哪

个季节,你看到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

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读上节课学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到第六自然段.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A.看图

B.朗读.(指名读.评读。练读长句.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班读.)

2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A.指名读.

B.学生评.

C.小组间赛读。

3.学习第三到六自然段。

A.学习自己读一读,同桌说一说,小熊在春.夏.秋.冬四季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B.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C.小熊一家砍树的原因是什么?

D.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E.指导朗读。

第一句话要读得平缓些.第二句的前半句要读出欣喜的语气.

F.想象小动物送花的情景。(变一变,想一想,说一说)

三.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教师指导长句子的读法。

3.理解“一束束”并扩展练习

A老师把一束束换成一束行吗?为什么?

B.给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换一个词,但意思不变.

四.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年.左.右”

1.年重点指导第三,四笔.

2左与右对比指导.

小结:

课题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复习汉字,词语搭配,积累词语.学习猜字谜等.动脑想出运

南瓜办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复习汉字,词语搭配,积累词语.学习猜字谜等.

难点:动脑想出运南瓜办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准备:房子图、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二.我会说

1.出示题目。

2.小组学习。

A.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拜访谁的家?

B.请找出你们拜访的主人,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好。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哪个小组说得最多,就在那组的苹果树上贴一个

红苹果。

4.口头组词:这些字自己住在房子里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5.扩展练习:你们帮他们找一些新邻居吗?

三.我会连

1.小组合作连线,派代表汇报。

篇6:高一教案 unit 13

Period 1

(一) 明确目标

1. Warming up to arouse the students love in talking.

2. Do some listen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3. Making simple dialogues to train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二) 整体感知

Step 1 Presentation

Every day I have food. Food makes us feel full and happy and it also helps to build our bodies. But have you ever thought what you eat is junk food or healthy food? Today we 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food.

(三)教学过程

Step 2

(1) Open your books on Page 1 and look at the eight pictures in it. Discuss in pairs what are junk foods or healthy foods.

(2) Ask your classmates what they like to eat. And fill the table.

Step 3

Now let s have some listening training.

Step 4

Everyone wants to be healthy and strong. But sometimes we are not feeling well. When we re ill, we d better go and see a doctor and the doctor will look over us and give us some advice. Now we’re going to practice some everyday English used by doctors and patients. Here are three situations for you. Choose one of them and make up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 given and then act out.

(四)总结扩展

Step 5

Today we ve done som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learn how to give advice and some everyday English used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五)随堂练习

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omorrow (be) Friday.

2. The geography teacher told me tile earth (move) around the sun.

3. He thinks it (grow) taller next year.

4. He is always (think) of himself never thinking of others.

5. How you (get) along with your classmates?

6. Look! There (come) a bus.

参考答案:

1. is 2. moves 3. will grow 4. thinking 5. are getting 6. comes

Period 2

(一)明确目标

1.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make choices, pace, diet, nutrient, muscle, bean, keep up with, fibre, mineral, chemical balance, fit, be good for, function, and be harmful to.

2.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二)整体感知

Step 1 Presentation

Today we come to the Reading. It s about a healthy diet and tells file importance of keeping a hal- mined diet.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Step 2

1. What do traditional diets often have?

A. too much water

B. too much protein

C. too much fat and too many calories

D. nutrients we need

2. What can help our body fight disease and give us energy?

A. vitamins, fibre and minerals.

B. pork and fish

C. water

D. calcium

3. What contains a lot of protein?

A. vegetables

B. fruits

C. vitamins

D. fish, meat and beans

4. Why do some people become vegetarians?

A.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is healthier not to eat meat or they think we should not kill animals for food..

B. Because they think meat is not “eco-foods”.

C. Because they think meat will make them Fat.

D. Because riley think meat will make them thin.

5.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 it is probably better, if

A. we eat less meat

B. we have more fruit

C. we have “eco-foods”

D. we buy good food and keep a balanced diet.

参考答案:CADAD

Step 3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gain, and give the students some explanations.

Step 4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follow.

Step 5

l. Do post-Reading 1.2.

2. Discuss the questions below, first in pair, then with the rest of the class.

(1)Why do people go to fast food restaurant?

(2)Why is it not good for you to eat too much sugar and fat?

(3)Why are crash diets and supplements so popular?

(4)What can we do to keep a balanced diet?

(五)随堂练习

单句改错

l. They made some Chinese friends in Beijing so as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better.

2. He advised my giving up smoking.

3. They try to keep a balancing diet.

4. Only in this way we will be ready for the challenges in life.

5. If our diet including foods from all the food groups, we do not have to buy any supplements.

参考答案:

1. 去掉better

2. my giving 改为 me to give

3. balancing 改为balanced

4. we will 改为 will we

5. including 改为 includes

Period 3

(一)明确目标

1. Review the text learnt in the last period includ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

2. Learn how to use “had better”, “should” and “ought to” while giving advice.

(二)整体感知

Step 1 Presentation

In the class we’re going to review the words we learnt and also learn how to give advice using “had better, should, and ought to”.

(三)教学过程

Step 2

Please open your books on page 5. On the top of it there ar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form. Match them with the proper expressions.

Step 3

After finishing the word-matching, the teacher can tell the students when people use “had better or had better not”, “should or should not”, “ought to or ought not to”. Then have the students fill in the blanks in a right way.

(四)总结扩展

Step 4

We have learnt how to give advice. Now let’s try to write letters giving advice. Here in our textbook there are letters asking for some advice. Read them quickly, then write down four pieces of advice for each of them using “had better (not) , ”ought (not) to or should (not) .

(五)随堂练习

完成句子

1. The teacher advised him __ (不要在马路上玩)

2. _________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is my important.

3. _________(选择吃什么) is no longer as easy as it once was.

4. Because they think we _____________(不该杀动物来做食物 ).

5. ________ (代替) eating expensive foods, they did more exercises.

参考答案:

1. not to play on the road

2. Developing/To develope healthy eating habits.

3. Choosing/To choose what to eat

4. should not kill animals for food.

5. Instead of

Period 4

(一)明确目标

1. Do some reading about Snacks.

2. Do some writing to develope the students writing skill.

(二)整体感知

Step 1

Many students like having snacks. Is the habit good or bad? Let s read “Snacks".

(三)教学过程

Step 2

After fast reading, do the following True-or-False exercises.

1. Our body doesn t need to refuel if we choose nutritious food for our main meals.

2. Good snacks should come from different food groups and should not have too much fat or sugar.

3. Fruits and vegetables don’t give us any vitamins.

4. Most fruits need cooking.

5. 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the only healthy snacks.

参考答案:

1. F 2.T 3.F 4.F 5F

Step 3

Give the students some explanations when necessary.

Step 4

Play the tape and have the students follow.

(四)总结扩展

Step 5

Have we ever tiled to make snacks or seen our mother make snacks. Let’s try to write the recipe for your favorite dish. Before writing, you should read Tips first.

高一英语语法教学课堂教学案Unit 13

I. Words

1.Stomach-stomachache I have a pain in my stomach./ I’m stomachache.

2. fever –have/catch a (high/ low ) fever I had a bad cold and caught a high fever.

3. ripe-green (反义) Ripe apples are better to eat than the green ones.

4. examine (exam) – take /pass /fail the exam 比较:check (检查真假对错,侧重验证核实) examine (考试,检查,侧重对事物进行检查以发现漏洞和不足) test (测试,作检查)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s of last exam. Yesterday he had his blood examined.

5. plenty of + c.n/ u.cn ---in plenty Resource here is in plenty . There is plenty of rain here.

6. energy (n)-energetic (full of energy) –burn up energy

Many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 their use of natural gas, wind and other forms of ______.

A. energy B. source C. power D. material.

How much energy do you think you will burn up in relay race?

7. diet –be on a diet节食 – keep a balanced diet 保持均衡的膳食

8. keep up 保持(不低落),继续,持续 keep the spirits up / keep up one’s research

keep up with 跟上,赶上,不落后(同步前进)We should ----the rapidly developing situation.

Catch up with 追上,超过(暂时落后的前提下赶上并超过)

Come up with 提出,提供,给出。Who can come up with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ut up with 忍受 Nobody can put up with her bad temper.

9. pace at a high /slow/fast pace of-- the high pace of modern life

10. make a choice / decision/suggestion/noise/description /mistake /speech

11. balance (n) 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 keep /lose one’s balance

Balanced(adj) a balanced diet unbalanced (不平衡的) (v) balance the diet

12. fit (adj) 健康的 keep fit and healthy 适合的 be fit for

vt 适合 This coat doesn’t fit me ,but perhaps it is fit for you. The food is not fit to eat.

13. sleep go to sleep / fall asleep /be asleep

Sleepy (tired困乏的)-sleeping (正在睡觉的)-asleep (睡着的)

When I was reading, Granny fell asleep. Though he didn’t sleep last night, he is not sleepy.

14. boil boiling (正在沸腾的) –boiled (烧开的)

The children are always reminded to drink boiled water.

15. tasty

16. mixture mix A with B mix coffee with milk

II. Phrases

1. have noodles for lunch 2. nothing serious /nothing seriously wrong 3. take the medicine

4. no longer /not any longer 5. base on /be based on 6. in the right amount 7. choose from

8. be good for 9. make sure 10. develop healthy eating

III. Language Points

1.include 包括,包含(侧重指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ontain 包含,内容是 (侧重指成分,内容)

The sea water contains salt .

The medical team include three foreigners.

The book contains 50 maps, including 3 China maps./ 3 China maps included.

2. advice (Ucn) a piece of advice /pieces of advice/ some advice an advice (X)

ask for advice-give advice –take /follow advice

advise (v) +(1) doing sth I advise waiting for another twenty minutes.

(2) sb to do sth /sb not to do sth He strongly advised me not to do so.

(3) that 从句 (advise后引导的从句要用虚拟语气即should do 其中should 可以省略)

I advise him that he( should )attend the meeting.

The teacher advised him that he read more books about English.

3. I have a pain here.

pain (1) 身体某个部位的疼痛(可数) I have a pain in my head.

(2) 精神上的疼痛 (不可数) His words caused her much pain.

(3) 努力,辛苦,操心 只用复数pains . No pains ,no gains.

比较:hurt 尤指精神上的和感情上的伤害,肉体的伤痛。

injure 意外事故带来的伤害,还指身体健康,机能,外貌的损害

wound 战斗中的刀伤枪伤等暴力伤害

harm 损失,损害(不指疼痛)

4. a little / a bit

(1)adv 一些,一点 都可以修饰v, adj,adv 的原级或比较级

It is a bit/a little cold today.

I’m sorry, but I need a little/a bit more time.

He is a bit/a little taller than I .

(2) little 不能修饰比较级

(3)a little +Ucn a little water

a bit of +ucn a bit of water

(4) not a bit = not at all not a little =very/ very much

Although I walked a long time ,I was not a bit tired.

After I walked a long way, I was not a little tired.

5. whether 与if的区别

(1)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只能用if .If I fall asleep, please wake me up.

(2) 引导宾语从句,if 和whether 通用 I don’t know if /whether I can enter the meeting room.

(3) 只用whether不用if 的几种情况: 和or not 连用 ;和to构成不定式结构;引导同位语,表语,主语(句首)从句。

I don’t know whether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I don’t know whether I can answer the question or not.

What we have to know is whether he will come on time.

Whether he likes the present is not clear to me.

You hav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ther I should join the army.

6. Choosing what to eat is no longer is not as easy as it once was.

(1) choosing what to eat 动名词做主语 Seeing is believing.

(2) what to eat 特殊的不定式短语做宾语,主动表被动

(3)no longer 时间上不再继续。 放在be 动词,情态动词,助动词后面,实义动词前面。

No more 数量上程度上不再加深。

I will no longer see him. Time lost will return no more.

7. too much much too too many

(1)too much +ucn much too +adj too many +cn(pl)

I have too much work to do, so I am much too busy.

(2)too much 代词 Too much has been said on this matter.

篇7:古诗教案

5*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5*、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今天 焕然一新

课后小记:

6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板书设计:6、古诗两首

大人:耕与知

四时田园杂兴 快乐

小孩:学种瓜

蓬头侧坐

小儿垂钓 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课后小记:

篇8: 《古诗》教案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篇9:《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吟: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吟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学习“会写字”

暮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露水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九、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图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只缘未肯降骚人输梅阁笔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不要读成“chuán”;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中读“jiàng”在本课读“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题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缘 书写,题写。

降 诗人。

骚人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评章 不及;比不上。

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横岭侧峰)(板书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远近高低)(板书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图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板书《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篇10:《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篇11:古诗 教案

古诗二首 教案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单 元:哲理故事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溪十八涧》是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峰峦重重的山谷、曲折蜿蜒的小路、哼唱山歌的清泉和参差错落的树木。《“一”字诗》是一首七言诗,用十个“一”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在一个晴朗的秋夜,一条渔船泊在江面,一位渔翁悠闲地垂钓其中。两首诗歌风格极其相似,都是在运用重叠词语的同时,把音乐中的韵律美融入其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了解多音字“曲”的读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辅以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古诗配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绘的美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体会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初步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难点分析: l  识字教学依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本课要求认读的“溪、叠、俯、仰”等生字笔画较多,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 l  古诗中有些词语学生理解有困难,如“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画面,帮助理解;“俯、仰”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可借助课件出示插图,辅以教师谈话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 l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一”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 l  两首诗分别用了“重言”和“重复”的修辞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这种手法所产生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一)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呀?(学生自由交流)是啊,我们的祖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名胜,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州、杭州的景色是天下最美的,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领略人间天堂---杭州的美景。 (二)课件出示图片,展示杭州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最后画面定格在九溪十八涧。 (三) 揭示课题:这最后一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九溪十八涧。(板书课题) (四)理解题目意思。 “涧”就是山间流水的沟。(借助课件理解“涧”)九溪十八涧汇合了九座山的细流成了一条小溪,又汇合了许多山的细流成了一个涧,这里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清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俞樾来到了这里,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就是这首《九溪十八涧》,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九溪十八涧》,提出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二)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三)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达到正确熟练。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多音字“曲”和“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 (四)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 溪”和“叠”可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想象字形的方法识记; (五) 课件出示生字,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六)学写生字“泉”、“树”。 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看。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自由读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还有哪些词语不明白,同桌相互释疑。 教师引导: 曲:弯曲。  高下:高低。 (二)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哪儿最美?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古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三)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预设: 1.学生感觉群山之美,引导学生想象山“重重叠叠”的样子(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指导朗读。 2.曲曲环环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弯弯曲曲、蜿蜒回环的小路。 3.叮叮咚咚泉:引导学生想象山泉叮叮咚咚,唱着山歌流向溪涧的情景。指导读好“叮叮咚咚”,声音要清脆、好听。 4.高高下下树:引导学生想象九溪十八涧的树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树木高高矮矮、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的样子。) 5.体会叠词的节奏美。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叠词的用法, 课件出示:重重叠叠、曲曲环环、叮叮咚咚、高高下下。   齐读这些词,说一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教师引导:古诗中用了这些重叠词,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感。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谈话激趣: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听到这么悦耳的泉水声,你们心情怎样?(学生交流)就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四)提出背诵要求,小组竞赛背诵。 四、课外延伸作业。 为古诗配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一)指名背诵《九溪十八涧》。 (二)教师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诵读得真好,就像是唱了一首悦耳的山歌。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很有趣,诗的题目是《“一”字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数一数这首诗里面共有几个“一”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一)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纠正错处。 (二)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古诗。指名朗读,说一说诗中共有几个“一”字。引导学生注意十个“一”字的不同读音。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一”的变音。 (三)学生画出诗中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四)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情况。 “仰、俯”可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翁”:用编故事的方法帮助记忆。 “钓―钩”:对比记忆。 “舟”:象形字,可通过画简笔画,引导想象的方法帮助记忆。 (五) 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一)自由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交流读诗感受,教师引导理解诗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做什么? 课件出示插图,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 (三)出示配乐朗读课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一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一边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 背诵古诗。 四、课外延伸,补充古诗。 (一)补充作者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陈沆。 (二)课件出示古诗《江雪》,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首诗的意境,鼓励课外背诵。 五、指导写字。 (一)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二) 教师范写,注意以下几点。 笑:上下结构,第七笔是撇,不是横。 舟:独体字,注意第二笔是竖撇,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指导学生写字时边想象边写,如“笑”字,书写时想象可爱的笑脸,这样写出的字才会有神韵。 (三)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交流作品,欣赏评价。         介绍杭州美景,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有助于他们自然融入古诗所创设的美好情境之中。                   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融情于景,易于与作者产生共鸣。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游戏中强化识字效果,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理解词义---理解诗句---感情朗读---体悟诗情。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鼓励照样子说词语,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词汇的积累。             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融入诗情。                   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渗透汉语知识,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体会汉语言的文化内涵。       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使学生体验学语文的乐趣。      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既提高了识字效果,又使学生了解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写好每一个汉字。        

篇12:《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会读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复习以前学过写景的古诗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

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

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

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出示图片

(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图文结合,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

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蛳懵‖生蜃涎蹋

遥看蚱俨肌挂蚯按ā

飞流蛑毕隆三千虺撸

疑是蛞河‖落蚓盘臁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

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出示画面

图文结合精读诗句,出示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

“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

“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窗含”,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

结合实际让学生透过窗子看天空、柳树。理解窗含体会诗人用了个“含”,

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

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

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3、背诵课文。

篇13:古诗教案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身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3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1.古诗教案

2.教案古诗

3.自然教案-13信息的传递

4.《胡同文化》 13

5.教学反思13

6.1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案教学设计

7.孔雀东南飞古诗教案

8.古诗复习教案

9.13 两件宝(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0.《金色花》教学设计13

下载word文档
《13古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