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

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

2022-06-10 08:23: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qiujianl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

篇1: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

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

宋代宁夏作为边地前沿地区,其诗歌蕴含着独特而深刻的内涵,故而这一时期宁夏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就很值得研究。

宋代宁夏诗歌中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作品以及抒发边塞情思的作品,均属于宋代宁夏边塞诗的范畴。宋代宁夏诗歌以其对宋代宁夏边地环境的描写,对风土人情的表现,为诗歌内容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下面结合宋代宁夏边塞诗歌,从“真”与“幻”两个层面出发,对宋代宁夏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真”,《说文解字》解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1],可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真”就是旧时所谓的神仙、仙人;《玉篇・匕部》解释“真”为“不虚假也”,《古今韵会举要・真部》解释为“实也”[2],强调的是真实,是与假和伪相对的。《列子》中有:“幻者不真而惑,真幻对立”,可知“幻”与“真”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相对于“真”而言,“幻”则有众生、不真不定之意,《列子・周穆王》:“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3]。

综上所述,“真”即“实”,是指原本的、固有的并与当下的客观事实相符合的人物、事件等;而“幻”是与“真”相对的,指的是一种梦幻的、不真实的物象。黄海清在《说艺术之真及其与美、善的关系》一文中对“艺术之真”有两个基本的理解:一是认为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基本一致或相符,主要包括本质的真实与细节的真实两个方面;二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在作品中的如实表现,即强调有感而发。宋代宁夏诗歌就体现出了“艺术之真”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幻”与“真”两方面。

一、“幻”与历史真实的结合

宋代社会内忧外患,民族关系十分紧张,战争不断,边塞告急,这成为君王、朝臣以及平民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自宋夏战争开始以来,西北地区成为边塞重地,而地处战争前沿的宁夏地区,就成为了宋代战争的频发区。文臣武将戍守于此,面对战争,怀想历史,颇有感慨,这在诗歌中主要以以下形式来表现:

(一)对历史地名的化用

首先是对历代战争中出现地名的化用。自尧舜禹时期起,战争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态存在,随着历代战争的深入,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十分著名的地名,如自汉代开通河西走廊以后,玉门关、陇右、萧关等地成为边塞重地,也成为文臣武将出关入塞时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地点。这在宋代宁夏诗歌中也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军归卧玉门关”(胡宿《塞上》)、“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陆游《塞上曲》)、“陇右行收万里地,关中坐致九年储”(杨亿《郑工部陕西随军转运》)、“戍锁关南数,边烽陇右明”(宋祁《感事寄子明中丞》)、“上谷飞狐传号令,萧关积石列城陴”(陆游《塞上》)、“欲向萧关外,穷阴雪暗沙”(梅尧臣《环州通判张殿丞》)、“胡兵欲下阴山,寒烽远过萧关”(司马光《塞上》)等,诗歌将汉唐历史上的玉门关、陇右等地名和宋代现实相联系,以此来借指宋代边塞之地。

其次是对历史典故中的地名的化用。宋代宁夏边塞诗中出现了细柳营、燕然山等地名,它们在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出现,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地名,而是与宋代民族关系恶化、边塞战争频发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以此借指当时地处偏僻、危机重重的边陲之地。较为典型的有“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燕山纪功后,麟阁耀鸿名”(文彦博《从军行》)、“胡尘不近弹筝峡,汉月长悬细柳营”(范祖禹《送蒋颖叔赴熙州》)、“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陆游《塞上》)、“主人待勒燕然石,谁道能铭独姓班”(强至《送刘嗣复都官赴辟秦州幕府四首(其二)》)等,饱含了作者的抚昔伤今之意,表现了作者希望战争取得胜利的强烈愿望。因此,诗歌化用历史典故,怀想历代前贤在边塞的丰功伟绩,由此感慨作者所处时代边塞堪忧的现实,作者亦是希望能借历史典故振奋人心、号召抗敌。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代宁夏诗歌中对地名的描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提及,而是有着深层涵义的。对历史战争中地名的`化用,能借历史地名突出宁夏边关的重要性;其次,历史典故中所化用的地名,也能激发边塞将士们效法前贤,奋勇杀敌的决心。

(二)对历史事件的怀想

在宋夏战争的初期,宋王朝处于劣势,面对这样的现实,文人多借对历史上著名人物驱逐匈奴出境,建功立业的事件来寄托作者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如“燕山纪功后,麟阁耀鸿名”(文彦博《从军行》)中提到的“勒石燕然”和“麒麟阁”;“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陆游《塞上》)等,可见,东汉窦宪彻底扫清边塞、驱逐匈奴,维护了边塞的稳定,并在燕然山上刻铭留念的历史事件,成为宋代文人仕子追求的梦想,“勒石燕然”也就成为鼓励他们建立边功的典故。“亚夫金鼓从天降,韩信旌旗背水陈。耆致尔功还奏阙,图形仍许上麒麟”[4](梅询《送夏子乔招讨西夏》),“麒麟阁”是汉武帝为表彰功臣,画有功之臣之像于阁内,成就了一段佳话。此诗中作者借汉将韩信背水一战和“麒麟阁”的典故,暗含了作者对夏子乔招讨西夏的激励和鼓励之情,也希冀他能凯旋而归,建功立业,青史留名。除此之外,还有“三刀吉梦频为郡,驷马高车又出关”(《王尚食知凤翔》),据《晋书王睿传》记载,王睿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卧室的梁上悬挂着三把刀,一会儿又添加了一把刀,梦惊醒,以为甚是不详。主簿李毅拜贺说即将迁益州刺史,后果然为真,作者借“三刀吉梦”的历史事件激励王显早立边功。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怀想,在作品中借助“勒石燕然”“三刀吉梦”和“背水一战”“麒麟阁”的典故,表现自己希冀友人能够建立边功,廓清当时边塞不安的现状,使得国家不被外患所困的思想情感。

(三)对历史人物的怀想 在宋代与西夏、辽的多次战争中,文臣武将面对多次战争的失利,通过怀想历史上一些名臣武将,如汉代的班固、班超、张骞、程不识、李广,建安年间的庞德等,他们驰骋边疆、屡建战功,从宋代诗歌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能守护宋王朝边塞安宁的文臣武将的渴求,如“寒逾博望塞,春宴隗嚣城”(石延年《曹太尉西征》)中的“隗嚣”,他曾经据陇西地区,起兵反抗王莽统治,建立了不朽战功;“往者博望侯,昔时来君叔”(刘敞《闻伯庸再安抚泾原》)中“博望侯”指的是汉张骞,据《汉书・张骞传》记载:“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5],“惭非班定远,弃笔取封侯”(司马光《塞上》)中的“班定远”指的是东汉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封为定远侯;“公还如画像,为赞学班生”(《曹太尉西征》)中的“班生”指的是班固投笔从戎,随东汉名将窦宪北征,终青史留名。“橐戈未肯下灵州,白马将军今白头”(晁说之《送知府张路钤还阙》)中的“白马将军”指的是庞德,他曾亲自率领陇西兵马驻扎樊城,常常骑着白马驰骋奔杀,力挫关羽,威风凛凛,蜀军将士十分惧怕他,称他为白马将军;“汉家飞将多,程李相上下”(刘敞《贺尹学士辟经略府》)中的“程李”亦是汉代边郡名将程不识与李广的并称。上述名臣武将均因其不凡的才气和胆识受到宋代文人的推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宋一代对贤才、对建功立业者的渴望。

二、“幻”与感情真实的结合

中国古代诗歌以明志言情为主,化“景语”为“情语”,然而,诗歌之“景”乃应情之“景”,而自然之“景”却为客观存在。以诗歌来表现自然之“景”时,必定会融入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即情景交融,此时自然中本来的“景”必会与诗歌中所表现的“景”有所偏离,而这种偏离即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诗歌的真实既可以是事实的真实,亦可以是想象的真实。诗歌的真实是以“虚”“幻”为特点的,但却又表现出明显的“虚不离实、幻不离真”的特点,强调诗歌“景”可幻,但情必须真的本质。刘熙载的“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和“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题杨一丈诗文集二首》之一)的言论,也强调诗歌感情的真实。宋代边塞词中有许多词作字面上虽是写当时边塞的场景与画面,但实际上是作者在想象艺术的作用与推动下,凭着对传统边塞诗词意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自己早年边塞经历的回想,借用词中的边塞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与感受。这些情感中,既有抒发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也有感伤壮志难酬、慨叹岁月流逝之感,还有恢复心炽、渴求抗战胜利之想。

首先,以“梦”的形式抒写诗人对战争胜利的向往。我国古典诗歌也非常注重深层心理和潜意识的挖掘,宋代诗人陆游就以善于写梦出名,虽然表面上写的是诗人的一种似梦非梦、不知是醒是梦的混杂状态,但却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折射于人的潜意识而激发出人内心较为含蓄的深沉情感,以梦诉情。如陆游的《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正如诗歌题目所示,此诗所写正是陆游梦中之情景,陆游不能亲上战场,就拿起笔将自己对从军的向往和对战胜的怀想以虚幻的梦的形式书写在诗歌中,但是其盼望亲赴边关,戍国杀敌的爱国情感表露无遗,“爱国区区肺如炙”是作者心态的真实写照。

其次,以想象的艺术手法抒写征人思妇边塞相思之苦。在宋代宁夏边塞诗中,有一些诗歌是作者凭借着对传统诗歌的认识与理解,承袭前人闺怨相思的主题,利用想象的艺术手法“代他人言”,借用边塞意象来表现征人思妇的感情,如穆修的《思边》中“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玉关此去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6],代闺妇言,首句回忆去年离别时的情景,次句写边塞的节候情景,两相对比,突出边地环境之苦寒和别离时间之长久,写闺中女子思念之长;最后一句写闺中思妇的心绪,想寄出书信以表达思念和关心之情,思念之深,又岂是一纸书信所能言明道清的!诗歌并非作者亲身的经历,而是运用想象的笔法来写,将人性的情感张扬得恰到好处,亦是前人闺怨相思的写作传统的模拟之作。

综合看来,诗歌的真实就是一种“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真实。宋代宁夏诗歌中真与幻的结合,可归结为“幻”与历史真实的结合和“幻”与感情真实的结合两个方面,前者是借历史上曾真实出现过的人物、事件等来表现现实中真实的事件,而后者是以梦和想象这种虚幻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心潜藏的真实情感,两方面相结合,显得奇妙却又不虚假,这种建立在事实真实和感情真实基础上的虚幻,也正是宋代宁夏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篇2:边塞诗中人物形象与情感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2-138-01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所以,唐代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阅读这些边塞诗,体味诗中所蕴含的细腻复杂的情感,是对高中生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能够把握住诗歌描写的主体形象,根据人物形象的不同来揣摩不同诗歌的情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也许会容易一些。边塞诗中一般有三类人物形象及相应的情感抒发:

对统治者,讽刺与劝谏。

由于看到战争的惨烈以及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边塞诗中对统治者

的态度常常是讽刺其无能或穷兵黩武,控诉战争惨烈,劝谏其休养生息,表达反战的主题。比如“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再如高适的名篇《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告急,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在第一文库网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在此,对无能的将领的讽刺淋漓尽致。还有边塞诗另一代表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军中黑暗的不满,委婉地讽刺了将领的无能。

对将士,赞扬与同情,思乡念亲。

保家卫国的将士是边塞诗中常歌咏的对象,是经常被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围绕这一形象,诗人主要抒写下面几种情感。

首先,由于塞外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惨烈,感叹将士生活之艰苦。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

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其次,赞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塞外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苦,更反衬出将士不畏艰难,保卫边陲的精神与豪情。仍以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环境的恶劣只是对人物精神的反衬。作者接着就写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其中所表现的昂扬斗志和英勇无畏就是当时将士精神面貌的一个真实写照。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后来者的一种巨大鼓舞。

最后,思乡念亲也是以将士为主体的边塞诗的重要情感内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将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的双重情感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双重的情感力度,把这种双方互忆互恋的痛苦心理描写得哀婉动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一首诗中常常写出两种矛盾的情感,如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心情更

加真实动人,使作品更增加了艺术魅力。

于自己,赞叹边塞风光,渴望建功立业。

还有一类边塞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与浴血奋战的将士,而主要抒发诗人自己到边塞的所见所感。

初到边塞的诗人,眼前出现的是一派完全迥异于中原的奇异风光,诗人们都带着欣赏与赞叹的眼光来看,这种景观在诗人笔下往往或是雄奇壮丽,或是苍茫辽阔,或是开阔雄浑,都给读者带来新鲜奇异的感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北国异域的奇异瑰丽的雪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种情感在诗中往往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边塞诗一般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篇3:清明的真与幻作文650字

清明的真与幻作文650字

清明的真在于情,幻在于景。不管是思乡情,还是祭奠先人的悲情,抑或是想念家人的亲情都真诚无比。每一个人的情感既充沛,仿佛又易碎。不管脸上的表情如何,内心深处的情感之湖是有圈圈涟漪的,甚至还会有漩涡转个不停,但也是奇怪,内心激烈改变不了表面的柔软温顺,大概这就是清明的魔力。譬如一个争勇斗狠的人,逢到清明,也会收起那股狠劲,展现人性和善的一面。清明时节,人们会祭奠先祖,反思人生,即使是再好战的人,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挑起战争。清明时节,每个人的眼睛下都携带一汪清泉,一句知心的话语,一句诚心的问候,一声迟来的道歉,甚至于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示好的微笑都会让人流泪。人为何变得如此感性,其实人性本就率真,在最接近于祖先、最接近于自己内心的清明时节,人人皆纯真可信。

清明时节的景,却是在不停变化,仿佛让人活在虚幻当中。昨日还陈旧的柳条,今天就绽开新叶,在春风中摇摆显得自信满满。几天前的桃枝杏条上还光秃秃的,突然就凭空多了美丽的花蕊,真怀疑是谁偷偷画上去的.,可满世界都是,谁又能画得过来?公园里的樱花远看如雪,静观似下起了花瓣雨,落在人身、草叶、小径之上,真是可爱又令人心疼。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真卖命,那黄,纯粹得无半点杂质。那花海,让你无半点杂念,可在几日前这还是一片菜田啊。

清明的真在于蝴蝶翩翩,幻在于纸灰飞舞。蝴蝶追逐美丽嬉戏花海,这是它的天性,你可以不喜欢它,请别看不起它。世事繁杂,瞬息万变,面对美景而不动心、不移步,岂不活得太累?真不如小小的蝴蝶,双宿双飞,无比快活。没有人知道,焚烧的纸钱,地下的先人能否收到,但那飞舞的纸灰,的确像蝴蝶,只是少了色彩,少了生命,给清明平添几分神秘。纸钱虚幻,人性真诚,这也是清明无比可爱的两面性。清明的真在于泪,幻在于雨。无泪不人生,无雨不清明,也许我们无法区别雨和泪,也不必区别。雨落在地上,瞬间转换为植物的血脉;泪流在心底,尽化悲痛为勇气。

清明真性情,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不吝啬阳光,不克扣风雨,有什么就是什么。清明的真在于其多样性,犹如精彩纷呈的人类社会;清明的幻在于不可捉摸性,好像难以精确把控的命运。清明的真与幻,社会的美和丑,人性的善与恶,有时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易于区分,只在于身处其间之人的内心,以及付诸的行动。

篇4:宁夏高考作文真题:诚信与善良

宁夏高考作文真题:诚信与善良

【作文题目】

材料为:三个男同学去打篮球,路上遇到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女孩在地上用粉笔写着“我因为出来旅游钱包被偷,请资助我”。其中一名男孩给了女孩10元钱。另两名男孩说这个男孩上当了,因为出来旅游不会带着粉笔。另一则材料是:某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天后,救护队员找到了遇难者的尸体,在一个叫聂文清的矿工身旁,他们发现了一顶用粉笔写有遗言的安全帽,上面写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以诚信和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

范文:诚信与善良

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题记

现今社会,大小街道及马路边,几乎到处多多少都有几个乞丐,说是“两步一哨,三步一岗”绝不夸张。他们个个污秽不堪,有的身体残疾而又家贫如洗,有的已近暮年而又毫无工作能力,甚至还有的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社会无业人员,动了歪脑子想到这条路子,把自己打扮的.落魄至极,来个“空手套白狼”,更有可恶者控制老弱病残,来行乞、行骗,将财物收入己囊!

随着新闻媒体对其行骗行为的不断曝光,让一些乐善好施的人顿觉心寒无比,见到贫困之人也开始犹豫是否伸以援手。而城市的城管部门也开始“清扫”街道,让一些真正可怜之人被逼得几乎再无出路!

或许有的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他们的“可恨之处”又是为什么呢?社会福利无法照顾全面?自然灾害让人背井离乡?家中贫困,受不到高等教育而“就业难”?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各方各面数之不尽,列之不完!而利用好心人士来赚钱的“乞丐”更是人性缺失,尽显了人类的心灵上的污点——贪欲、懒惰。

可就算如此有如何?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0年的舟曲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突显中国近几年灾害不断,但是,中国依然坚强,灾区群众依然坚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依然伸以困难之人援手,无数的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不断进入灾区抢险救人,这是中国人民的闪光点!就算前方困难重重,我们依然可以度过!

我们的眼睛不能总是盯着坏的一面,也要用心去感受善良带来的感动。虽然有人利用人们的善良去欺诈钱财,但不也有像聂清文这样因下井救人而被困死井下,还不忘自己生前所欠吗?不也有在中国发生灾害后乞丐老人向灾区捐出自己乞讨来的全部积蓄吗?

所以对待“坏”人,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一定补贴,更要在精神上关爱、教育、帮助他们,将他们从歧途上拉回来,引入正途!毕竟孔子曾云: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古语云: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更没有绝对的坏人!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不好就一棒子打死全部!

所以,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相关文章:

1.清明的真与幻作文650字

2.作文 幻与实

3.边塞与边塞诗阅读理解附答案

4.与你在诗中相遇初中生范文

5.真朋友与假朋友作文

6.高考作文真题:泉水与喷泉

7.真学与假学高中议论文

8.王安石与高僧真净克文

9.中考作文真题:拒绝与收获

10.中考作文满分攻略与真题练习

下载word文档
《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真”与“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