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学习心得
“乌龙白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致良知》学习心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致良知》学习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致良知》学习心得
原创: 潘秀玲 潘秀玲努力生活快乐工作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够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运,我甚至感觉自己的人生是从这时开始,这首先要感谢我的同事钟万书老师的介绍和重庆涌泉学院朱云秀校长的召集,让我有机会接触《致良知》的学习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砺前行,收获光明温暖的生活。
阳明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所以当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迹政坛的坏人刘瑾后,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而受到攻击,身陷牢狱,最终又被贬贵州。贵州地处偏远,生活艰难,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艰难困苦中,阳明先生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用平静温厚之心对待凶险,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终龙场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阳明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收获。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转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会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恼之于人,像运动员握在手里的铅球,除非尽力抛出去,否则就是沉甸甸的负担。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经历捧在手里,势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间,生命也自然会绽放芳华。
经历了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伤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这学期又被任命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组长、读书引导等数职,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门,万家灯火后回家,还要给在市里上高中的儿子陪读,一路的风尘奔波之苦对我本已千疮百孔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经想要放弃,可是最终我还是在坚持我能够坚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长们给了我巨大的温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书籍灼照良知,让读书引领成长,在应试的寒凉中坚守语文的快乐和诗意,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学会转变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谢《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见!
篇2: 《致良知》学习心得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之前120天的学习只是起点,致良知的修习没有终点,终生学习,终生践行。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进而经营好企业,为公司员工伙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幸福,为公司成为最具幸福感互联网企业而付出努力,立志帮助100名员工成为事业合伙人,传播1000名同修学习阳明心学。
篇3: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
致良知四合院:阳明心学学会一半,成就一生
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
1、企业的差距是企业家之间的差距,是企业家人格的差距、胸怀的差距、领导力的差距。所以,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从领头人的格局、德行、胸怀开始提升,从整个团队的思想开始提升。
2、修行其实就是修复我们和世界的关系。磨砺越多,心的承受能力才会越强。经常责己内省,去修复我们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抵达幸福。
3、我们要提升自己,从心上直接用功,就是不断提升利他比例,减少利己比例。当我们真正无我利他时,我们就真正成就了圆满的人生。
4、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物质的财富死不带走。只有精神的财富才能代代相传。我们要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精神财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力量,成就他们!
刘峰学习分享:
1,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镜子对内还是对外,是看自己的问题还是看别人的问题。需时常反省,责己。
2,修行,就是修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可以说完全改变了我对修行的认知。不是虚无缥缈打坐吃斋念佛,而是通过责己,择善,通过利己与利他的比例调整,改善自己与世间万物的关系。
3,心力资源。单纯的人力,可能不是资源而是成本。只有心在一起,同心协力,才能称为资源。
郭馥郁学习分享:
我的收获是“担当”:
1.给私欲做减法,极大的突破自己,是对自己的担当。
2.人格=比例,利他和利己的比例,孰重孰轻。这是对标准的担当。
3.心力资源,是企业的重大资源,只有得到团队的心,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这是对员工的担当。
4.心里装的别人,才更有力量。这是对客户的担当。
5.有多少担当的能力,就有多大价值。
6.团队分享很有收获。学习圣贤,运用心的力量,不论在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样有效。
学习圣贤,运用心的力量,不论在哪个行业,不论年龄,不论岗位级别,也都同样有效。
愿你我同行,用心的力量,一起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
刘佳欣学习心得:
1、人生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的出身,一次是后天的学习,确实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要想使我们人生幸福快乐!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经营公司,就是在经营人心,确实是这样,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相互信任,很多公司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在这种明显的上下级关系里,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很多,甚至有时候上级用权利去压迫下级,让下级做事做的很被动,下级老是在抱怨上级,老是埋怨上级,因为在上级那里得不到尊重,从而使上下级心与心之间产生距离。在进入创星者这个大家庭中,郭总告诉我不要把自己当做是这个企业的员工,要把自己当做这个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是感动,感谢郭总,感谢创星者提供给我这么好的成长平台,感谢创星者团队给予我的力量!
郭晨学习分享:
1.动机至纯,了无私心,要做到完全没有私心基本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想修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深的认识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多为别人着想一点,少一点私心,在境界上和格局上也就能有所提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利他,助人就是助己
2.通过这几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责己自省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找别人的问题,挑别人的毛病很简单,但是这对我们自身毫无用处,你不可能去轻易的改变别人,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出问题,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3.我觉得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的去学习,去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精彩而高级的活着。
王锡东学习分享:
动机至纯,私心了无。当面临困境时,应当明确自己的初心和动机,确定方向,不迷茫。而初心的确立,应当更多以“利他”为主,少有私心。
人生是一场修行,将心比心,用心去感知社会,修正自己,用心去和别人交流,渐渐抛弃自身利益,成全更多人的幸福。
于海成学习心得:
一、修行
胡季强在演讲中说:“修行就是修复自己跟世界的关系。企业家,经营就是修复和员工、客户、社会的关系。”那么我对修行的认识是什么?我该如何修行?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是持续不断、长期的、为其一生行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一开始看起来很大、很空,感觉没有落脚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当中,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修行表现。借助圣贤语录从下修己:
“善思”谦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从私欲上做减法。
“善言”不恶语相向,不欺骗、不妄说大话。
“善行”不触犯法律,勤奋务实,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二、 动机之纯,了无私心
78岁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长,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同频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经营管理变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用心去换心。只有没有私欲,动机纯良时人的能量才能无限大,才能影响、感染到别人,才能和你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毛毛学习分享:
1.想要提升人格的力量,就要去建设自己的心灵。起心动念,只有心里特别想做一件事,才能动念,才能把事情做成功,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也要自信。相由心生,回到心上,从心出发,建设自己,就是掌握人生和事业的基础。
2.怎样提高人格的魅力?真正能打动别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诚和善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靠装是不行的。多读古人圣贤之书,你就会明晓人生更多的道理和真谛。
3.人格的力量不能忽视,甚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格的力量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胡继君学习分享:
1.用心去换心,心与心交流,只有真心才能去实现换心和交流!
2.利他的因,产生利己的果。再次体现动机之纯,产生的能量是无限之大!
3.修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追根究底“一切来自心”一切都是心的问题!心不改变,心没有认识,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问题,都无从下手,无从改变!
4.我心光明,我心本光明!感谢美好的学习,再次提升自己感知的能力!
王海橦学习分享:
知与行合二为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着致良知达到了最高境界。
万玲玲致良知学习分享: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分享的主题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不停地去修复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周围的环境、人与事。在公司要作为其中的一员去修复与团队成员的关系,达到同频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复与家人的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而人格的力量会在修行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当我们责己后发现各种问题时,要利用自己内心的能量和心力资源去解决问题,做到更好的自己,达到更佳的工作结果。
当遇到利己VS利他的问题时,“用心至善,私心了无”应该成为行为的指向标。我会一点点努力的。
学习心得
篇4:致良知四合院主题论坛学习心得精选
人生的重大秘密,到底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并非一张白纸!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们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欢读书学习,有的人生来就很勇敢,有的人从小就很胆小,有的人从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门且天生丽质;有人的“命”不够好,出身寒门且资质平平。
每个人生而不同,我们要正视人生起点的天差地别。然而,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质。
根据圣贤的教诲,如今我们明白,在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众,生而平等,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
我们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底色的差别,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说是大海上的几个气泡。但相对于大海而言,这些差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海般的宝藏,才是我们的生命本质。
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鲜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体证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无几!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建设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主宰行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础上,将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万倍。
如果能够开发更多的心灵宝藏,每个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长!
或许你已经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万亩良田有待开垦。或许你的事业还不尽如意,同样你的心中也有万亩良田值得开垦。
圣贤为我们揭示的这个人生秘密,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如此充满希望!
篇5:致良知四合院主题论坛学习心得精选
阳明先生“岩中花树”的经典故事耐人寻味、历久弥新。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对话寓意很深。简单地讲,如同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处处有花树,只是缺少发现花树的心灵。
价值观就是用来衡量人生和事业价值的标准。
由于价值观不同,也就是价值衡量标准不同,同样一份工作,对不同的人,就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这就是阳明先生所阐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样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样的真理和价值。
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单位中承担着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如果以有形价值为衡量标准,他就会觉得百无聊赖。但如果他志存高远,那么,扫地打水这些琐事都成为了磨炼自己的一个机会。
因此,“价值观”决定一个人对工作的“价值感”。
当你喜欢草,草就有了价值;当你喜欢花,花就有了价值。一个人喜欢清闲,“钱多事少离家近”就是价值。一个人立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996”就是价值。
心灵品质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发现的价值就越大。
对于士人,秉持脚踏实地忠于职责的价值观,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价值所在。
对于能人,秉持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价值观,链接人心就是价值。
对于君子,秉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利益人心就是价值。
篇6:致良知四合院主题论坛学习心得精选
什么是小我?
不爱祖国是小我。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
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
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
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
“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四合院主题论坛学习心得范文精选四
何为“仁爱之心”?阳明心学说让我们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爱。白老师在回答中说:“要拥有这份仁爱,要有这么一份担当,和报效祖国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担当、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语录已经广为流传:“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因为担当,因为崇高的使命感,华为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归初心,回归仁爱之心,才能洞察发声者的诉求。
何为“无声的呼唤”?因为无声,所以这种呼唤是细妙的、微妙的,很难被觉察到,尽管很难被察觉,但是它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以一颗仁爱之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才能洞察什么是“无声的呼唤”,才能实现与“无声的呼唤”进行无缝链接。
今天的品牌该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样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倾听消费者的“无声的呼唤”。
篇7:致良知四合院主题论坛学习心得精选
在大多数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过为了糊口、讨碗饭吃,俗气的很,但不得不为;而修行显得“高大上”,远离尘俗,普通人即使想为却不能也。
但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和修行是一体的,工作情境是标榜进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练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阳明
比如刷牙。
天理正道,是每次要刷三分钟。
那么每次刷牙,刷够三分钟,就是致良知。
很多人都会偷懒,上刷下刷,草草收场;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不要乱扔垃圾。
天理正道,是不能扔到马路上,而是要扔到垃圾桶里。
你走在马路上,吃了一个橘子。有橘子皮。你随手一扔,扔到草丛中。
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在公共场合说话。
天理正道,是不能太过大声。
你很激动,或者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大喊大叫。路人侧目,或者影响他人;这个时候,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这三件,都不是大事。
这三个错误,都是大家容易犯的,或者大家都犯过的。
格物致知,格的就是平时大家最容易犯的、也最容易改的念头。
生活小事,就是致良知。
再又比如,花草枯萎,没有精神。是需要浇水了。那我们就浇水。
花草不够茂盛,缺乏养分。是需要施肥了。那我们就施肥。
农田里的稗草太长,影响水稻的生长了。那么我们就除草。
头皮发痒,头发脏了。那么我们就洗头。
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该除草时,除草,该洗头时,洗头。
顺应天道天理,就是致良知。
做好当下的一切,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致良知。
篇8:致良知四合院演讲学习心得体会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后感
1.动机至纯,了无私心,要做到完全没有私心基本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想修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深的认识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多为别人着想一点,少一点私心,在境界上和格局上也就能有所提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利他,助人就是助己
2.通过这几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责己自省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找别人的问题,挑别人的毛病很简单,但是这对我们自身毫无用处,你不可能去轻易的改变别人,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出问题,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3.我觉得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的去学习,去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精彩而高级的活着。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心得
一、修行
胡季强在演讲中说:“修行就是修复自己跟世界的关系。企业家,经营就是修复和员工、客户、社会的关系。”那么我对修行的认识是什么?我该如何修行?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是持续不断、长期的、为其一生行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一开始看起来很大、很空,感觉没有落脚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当中,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修行表现。借助圣贤语录从下修己:
“善思”谦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从私欲上做减法。
“善言”不恶语相向,不欺骗、不妄说大话。
“善行”不触犯法律,勤奋务实,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二、 动机之纯,了无私心
78岁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长,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同频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经营管理变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用心去换心。只有没有私欲,动机纯良时人的能量才能无限大,才能影响、感染到别人,才能和你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体会
1.想要提升人格的力量,就要去建设自己的心灵。起心动念,只有心里特别想做一件事,才能动念,才能把事情做成功,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也要自信。相由心生,回到心上,从心出发,建设自己,就是掌握人生和事业的基础。
2.怎样提高人格的魅力?真正能打动别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诚和善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靠装是不行的。多读古人圣贤之书,你就会明晓人生更多的道理和真谛。
3.人格的力量不能忽视,甚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格的力量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感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分享的主题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不停地去修复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周围的环境、人与事。在公司要作为其中的一员去修复与团队成员的关系,达到同频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复与家人的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而人格的力量会在修行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当我们责己后发现各种问题时,要利用自己内心的能量和心力资源去解决问题,做到更好的自己,达到更佳的工作结果。
当遇到利己VS利他的问题时,“用心至善,私心了无”应该成为行为的指向标。我会一点点努力的。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实考验我们自己到底有一颗怎样的心,私心?公心?进取心?……其实,工作的过程也是一样,你到底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待工作。有人兢兢业业、诚恳负责,对人接物,谦卑有礼;这样同事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一般的成绩。那些取巧耍滑,逃避责任势必被其他人所不容。世上没有永远吃亏的人,“马拉松”赛场上的胜利者用不是起步跑的最快的哪一个。一颗心,决定一生的成就。
曾经,我在部门的早会上强调,工作其实就做好了两件事请:一是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的工作;二是自身学历能力提升;不要为眼前的辛苦感到压力和不公,长期的耕耘,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收货。对事的态度永远比你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更加重要。
昨天拜读了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本书《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生命里有许多正向的时刻,也有许多负向的时刻;一个的快乐就是抓住那些正向的时刻,使它充盈;转化负向的时刻,使它得到清洗。
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时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时时有正向的时刻,生活便无限美好。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
篇9:《致良知》心得体会
经过假期认真学习,我对《致良知》这本书很是喜爱,除了每天的学习与感悟,还要读书,因年龄大了,读文言文甚为费力,但我深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有所感悟时,才知认真读书的乐趣。
阳明心学的源头活水在佛学,释迦摩尼的一出世就是人类的智慧的巅峰,从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常想:入世以阳明为上师,对我而言,阳明心学如一条山路,佛法如一座山,正是这条山路,引向我走向了佛法的这座山,但也正是站在这座山上,令我清晰的看到一条通往光明与开启正能量的大道。
基于正能量相互吸引的原则,机缘巧合,就在我对阳明心学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校领导通过各种方式给一中全体教师组织了集体培训,在这里,我要特别感恩刘丽萍校的正确引领,我被阳明心学所折服。在学习心得的过程中,在同修的相互责善、相互砥砺,在导读与指正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心真正能静下来,学习能用上真功夫,能落实到生活与工作中。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我会加强学习进度,只要有交流的机会,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互动分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分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通过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
【《致良知》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1.读《致良知》有感
3.致良知励志的句子
5.良知何处寻作文
10.唤醒良知议论文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