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sasaw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一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在贵林演说《金刚经》。在佛经之中,部头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说《般若经》,在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当年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这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将来我们在经本里面会读到,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用现代人的看法,这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不到六千字。不但般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这一卷经是般若的纲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通达一切佛法,然后才真正可以说通达《金刚般若》。为什么?古人有个比喻,「因网乃得纲」,这个比喻是说打鱼的鱼网,总纲就是网的头,因网你才能够抓到纲领。可是网与纲,关系非常密切,实实在在分不开;换句话说,必须要对《金刚般若》义趣深解,而后一切佛法才能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为什么?「纲举则目张故」,这是说明它是互为因缘,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这一卷经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它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在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於《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由於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是必然的事实。
这一次我们采取的经本是江味农居士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一些不一样,在此地我必须向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江居士一生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他根据敦煌石室的写经及古大德注疏十几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的来校对,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可以说现代我们所看到各种《金刚经》的本子,这个本子是最好的版本。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校勘记,我们这一次印送诸位的本子,后面都附校勘记。看了之后,你就晓得他这个本子跟一般本子不一样的地方。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讲经教学,都采用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我过去跟随李老师学习,《金刚经》也讲过好几遍。晚近在各个地方专弘净土,所以这个经大概总有十几、二十年没有讲了。但是在二十年前曾经讲过几遍,也是依据江居士的校正本。
江味农居士,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他出生在民国前四十年,说中国年代大家概念比较模糊,我们说公元,他出生在公元一八七二年。他的祖籍是江苏江宁,江宁距离南京很近,在南京附近,因为他的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迁移到湖北去了。很小的时候,他跟他的祖父,祖父每天读诵《金刚经》,所以他从小就读《金刚经》读得很熟。於是一直到他一生,一生每天读《金刚经》都没有缺失过,再忙的时间他都要把经读一遍。光绪二十八年,就是一九0二年,他三十岁中了举人,在那个时候是功名,他中了举人,虽然中举人之后就可以作官,他对於官场兴趣不浓厚,也就是对於功名相当的淡薄。在这个时候他的夫人过世了,这个对他学佛也是一个增上缘,他感到世间无常,对於学佛就更认真、更努力了。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正式皈依佛门,依止禅宗大德微军和尚为老师,受菩萨戒,这是他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同时亲近谛闲老法师,这是天台宗一代的大德,听老法师讲《圆觉经》,他每天听讲都写笔记,写了之后第二天就送给老法师看,请老法师给他印证,以后这个书就出来了,叫亲闻记。这个书流通得很广,想必有不少同修见过,《圆觉经亲闻记》就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同一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请,替教育部整理校对在敦煌石窟里面发现的写经,唐朝时候人写经一共有八千多卷,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整理校对,这对他等於说是深入经藏是一个大好的机缘。
民国十年,就是一九二一年,在前一年他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佛法,从事於弘法利生的事业。一九二一年他请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也是每一堂都写笔记,他是很用心而且费了很长的时间把笔记整理出来,请谛闲老法师校正过,这就是现在诸位看到的《大乘止观述记》。虽然是谛闲老法师讲的,老法师很客气,里面很多重要的发挥几乎都是江味农居士他的心得,他的领悟、体会,所以谛闲老法师讲:「这个不应该用我的名字,用你的名字才对。」学生当然一切都归功於老师,实际上《大乘止观述记》是他写的。一九三○年,他将《大乘止观述记》讲了一遍,差不多讲了一年多才讲圆满。
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上海省心莲社讲《金刚经》,可以说老居士在晚年完全成熟了,契入境界了,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信、解、行、证,他真正的证入金刚三昧。讲这个经,因为他晚年体弱多病,一个星期讲两次,从一九三四年七月到第二年的九月,这部经讲圆满。他说《金刚经》,确确实实有许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里面我们没有见到的,真的是有独到的见解,有超越古人之处。譬如在经的一开端,他告诉我们,世尊往往说一切重要的大乘经典,都以放光现瑞来发起。像我们过去在此地讲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非常希有殊胜。唯独《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整个大藏经的精要,而发起在穿衣吃饭,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样发起的,这个用意非常之深。世尊表演给我们看,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换句话说,江居士为我们点破,学佛学什么?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很可怜,一天到晚生活在妄想、烦恼之中,苦不堪言。我们要学佛,如何把我们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面突破,也要获得像诸佛如来、像大菩萨一样,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这一会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给我们的启示,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在这一会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他说经善巧之处。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周的问答,经文上都作「云何应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诸位仔细看经文你就晓得。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根据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意思不一样。句子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为我们说明,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口气是这样的,应该住在什么地方?这是问「发菩提心要怎样安住,才能够叫心神集中,不至於分散」,明明是为初发大心人所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云何」是为什么要这样住?这个意思当然不一样,意思确实是不相同。这个是问,前面世尊解释得很多,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於是乎不能没有这一问,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单独它应住呢?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没有了。所以后面这一问,发菩提心那个人是不是住在发菩提心上?疑问在这个地方。佛是不许我们住,那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发心,那就没得发。究竟是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这是为已经发心、已经修行的人而说的。像这样深入发明,古大德注疏没有见过,他对於《金刚经》的妙义,发挥得精彩、透彻,像这样的地方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讲义》里面能看到的,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面,在《讲义》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他往生的时候,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是决定往生的。他看到佛,看到佛光,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的,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金刚经》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时候会念不懂意思那个不算,到他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的时间,将《金刚经》整理一个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莲居之下,夏莲居为我们整理一个《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以十几种版本来校勘,订正一个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刚经》本子。这都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有福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德来给我们选择版本。这是前面简单介绍的话,底下请看《讲义》。《金刚经讲义》很长,现代的人喜欢简单,怕麻烦。这一次讲经,我们的《讲义》也印了三千册,恐怕《讲义》大家不愿意读,分量太大,於是我用一点时间,把《讲义》里面精彩的部分节录下来,写了节要,《金刚经讲义节要》,里面的内容都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这个书现在在台湾印,大概到月底,到下个月打佛七的时候,书那个团他们会带来,再赠送给诸位同修。现在是先把卷一卷二印出来,但是这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讲得完。这一次同修们要求希望详细讲,详细讲这个节要,至少我看要三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一次讲一个月,下一次来我们再继续讲,采取这个方法。
请看纲要,纲要就是一般经里面的玄义,江居士也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先说纲要。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这是说明般若部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们学佛、我们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首先要把我们的目标、方向搞清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学佛,有一些人是为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为这些;为这些学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实际上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够得到。学佛,经上讲自度度他,什么叫「度」?度是个比喻,像过河,从这个岸我们坐小船度到那一边。这个「度」跟三点水的「渡」是一个意思。我们这边这个岸,是生死、是轮回、是烦恼,我们要从这个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得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要不把目的订在了生死、超越轮回,我们这一生学佛就一定空过,那才叫真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
诸位同修今天能够在讲堂坐上两个钟点,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过,在《金刚经》里面也讲过,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是善根福德无比深厚,你才能欢欢喜喜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你要不相信,外头马路上走的人,你叫他来坐,看他坐得住、坐不住?他坐五分钟,他就要跑了,他就坐不住了。我们要问,既然无量劫来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还当一个苦恼众生呢?这不能不问问自己。那就是生生世世学佛,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了生死、要出三界,没下这个决心。由此可知,无论你修哪一个法门,无论你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都不能算成就。为什么说不能算成就?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就明了了。我们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岂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吗?修成这个样子,所以说不能算是有成就。但是要想在一生当中有成就,一定要求生净土。江味农居士自己虽然是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
去年我们佛七圆满,这边有一位同修,台湾也有两位同修,他们来找我,希望我把《金刚经》能再讲一遍。我听了之后,我觉得也好,什么原因?我这么多年专讲净土,不想再讲别的经,都放下了。为什么这一次又把《金刚经》提出来?这是看到许许多多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个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虽然念佛,怕不能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想想《金刚经》不错,《金刚经》讲一遍,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这个目的要搞清楚,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要晓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凡夫我们只当这一生,来生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侧重在六度,把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佛法的殊胜处,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之中,就修六度万行,就修菩萨道,就成佛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理论、方法。而《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也称为《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个善知识是佛,《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以般若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萨。
【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是智慧,里面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之体是空、是寂。空不当作「无」讲,为什么叫它做空?因为它没有形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我们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也想不到;它有,它不是没有,它真有,所以就用空字来形容它,说它的体是空。寂就是定的意思、清净的意思,丝毫都不染,一尘不染。不但里面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本来无一物就是「我、法」两边都离开了。离就是不执著,也就是《金刚经》里不住的意思,应无所住,不住的意思。遣是放下、舍弃。
情执尽空,「情」是起心动念,贪瞋痴那就是很严重的情执。微细的情是动念,起心动念是微细的情;贪瞋痴,太粗了,太粗浅了。「执」是执著。这两个字,实际上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情是妄想,执就是执著。可见得情执就是妄想跟执著。妄想执著去掉,自性就恢复,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为什么要把情执放下,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变成凡夫,在生死轮回受这样的苦,就是情执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搞清楚,不知道它是什么事情,其实情执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这个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也是虚妄,不是真的。但是你把假的当作真的,坚固的执著,这个亏吃大了。
得无所得,佛得无所得,菩萨得无所得。试问问,我们有没有得?我们还是得无所得,你自己以为有得,错了!那才真正叫情执,迷惑颠倒。得无所得是真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
底下这两句说得很好,「生知」,生是众生,众生的知见,众生以为「诸法缘生」,这也是佛常讲的,佛不讲众生也发现了。现在西方很多科学家发现一切法是缘生的,他们将一切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晓得这个东西是因缘生法。他不叫因缘,但是跟佛法因缘讲的是一个意思,他懂得。但是「未见本性」。近代的科学家比上一代要进步很多,譬如近代的科学家晓得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是「场」。场是什么?中国人翻作「场」,是能量集中而产生的一个现象,也有科学家说这是一切物相波动的现象。这些说法,跟我们佛法相当接近。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唯识》经论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发展为十法界依正庄严。物质是从无而有的,换句话说,「有」是从「空」里面变现出来的,它的体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有叫幻有,在佛法里面叫妙有,不是真的有这个东西。科学家虽然讲到「场」,讲到波动,还没有见性,还是凡夫知见。凡夫「逐相而转,迷而不觉」,这就苦,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这个轮回的界限很难突破。
佛知道,佛知「缘生性空」,他见性了。他知道一切现象,缘生的现象,体是空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有即非有」,有跟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经》上常讲「色即是空」,色是色相、是物质,它就是空。不是说色等於空,不是的,本身就是空。
「当体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话很难懂。你要是真正懂得,那你就很自在,就很快乐,你好多烦恼都没有了。我们没有法子,还用比喻来说,《金刚经》最后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举这个比喻教我们观想。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两个人睡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梦,同床异梦,两个人没有做一样的梦。当你作梦的时候,如果你是学佛的,学佛学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较深刻,在梦中忽然想到,我现在在作梦,梦里面那些现象,问问是不是当体即空?确实。拿《心经》上的话,「色即是空」,梦即是空,空即是梦,空跟梦是一不是二,你从这里去体会,真的。常常这样子想、这样观察,然后再看看我们现前这个花花世界,一切众生,就跟作梦没有两样,一样的。
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有跟非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在佛法里最难明了的,就是把色跟空看作两桩事情,两个怎么合都合不来,不晓得它根本就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金刚经》里面发挥这个道理的经文很多很多,所以要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你就不迷,你就不会随著境界去转。换句话说,不会受外面环境的诱惑。因为外面境界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就不会受它欺骗,不会为它所转。换句话说,不会去为它做牛、做马、做奴才。世间人真是可怜,佛看到,「可怜悯者」,都在那里作梦,在梦中造业,苦不堪言。佛跟众生,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觉悟不一样,所以众生在迷,佛觉悟。
篇2:净空法师讲地藏经全集
净空法师讲地藏经全集
地藏经让我们众生知道因果报应的可怕性,教导我们赶快改过迁善,皈依三宝,学佛修行,才能究竟的离苦得乐。
净空法师讲地藏经全集
净空老法师讲述地藏经第四卷
请掀开经本。昨天讲到世尊放光现瑞,这十种光明云,我们讲到第五‘大三昧光明云’。现在我们从第六看起。第六是:
【大吉祥光明云。】
“吉祥”在中国古时候是一种通用请安、祝福之词。什么叫吉祥?古德说这是义利之词,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得到的,都能够圆满的得到,这是吉祥。不应该得到的,你要得到了,那就是灾祸,所以说那是不义。不义,我们以财物来作比喻,不义之财在佛法里面就是盗戒,你不应该得来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你得到的话,这个罪过都很重。所以吉祥是应该得到的,你都能够圆满得到,这是义利,义是应该。
这一句就很明显的说,这是义利之德。在佛法里面大菩提、大涅槃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如诸佛果地智慧、功德无二无别,我们懂得这个意思。即使自己,我们是以凡夫来论,我们的性德没有开显,在这个世间可以说是,不只是这一生,生生世世我们的福报都是修得,不是称性。见了性,你自性里面智慧、福报才能现前,那个福报那真的,像泉水往外面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称性的福报。没有见性以前这个福报是修得,修得的用得尽,这个地方我们举一个比喻,大家好懂。性德,譬如你自己有家产、有家业,你家里有金矿,矿里面的储藏非常丰富,你生生世世都用不尽。可是现在这个金矿被土石掩埋,没有开采,你一分钱都没有,你吃饭要去打工,你赚一点钱过一天生活,你家里虽然是有亿万家财,你得不到受用。
我们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功德、财宝,就像金矿一样,没有开采,所以现在很苦要在外头打零工,这个福报是享得尽。而且一定要如理如法去打工,如果投机取巧、为非作歹,你就犯罪。犯罪不但你应该得到的得不到,你反而受到法律上的惩罚,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一定要明了,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决定不能取。佛家这个盗戒,盗的意思就是不与取,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非分之财你得到是祸不是福,这一定要懂得。即使自己命里面有的财富,我们也要觉悟,自己在一生当中的生活受用实在讲很少,我们不要想到一生,想到一生很容易犯许许多多的过失。真正觉悟的人,他想什么?一天,我今天一天的受用,绝对不会想明天,想明天你就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错了,只想今天没有明天。今天生活所需还有多余的,都肯布施给别人,有福与一切众生共享。你要问明天怎么办?明天会更多。怎么会更多?他在种福,种福这个福报永远往外面增长,他不会消失。世间人我们看到,在全世界每一个地区都能够看得到,有财富的人拼命在积蓄,拼命在增长自己的财富,对社会福利事业,看到贫苦的人一毛不拔。可是过不了几年,他出了纰漏,家破人亡,他的财产统统都消耗掉,都散掉。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稍微留心一点,现在在这个世间愈来愈明显。为什么不把多余的去修福?这个就是迷惑颠倒。我们说到吉祥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性德,我们暂且不论,在修德上知道自己怎样修,怎样修得大福利,这个经上要教给我们。
下面第七是:
【大福德光明云。】
加上“光明云”三个字都是称性的。“福德”是助道,就是菩萨行里面从布施到禅定都是属于助道。由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助缘,才能成就无漏的智慧。如果没有前面五种,纵然有智慧,智慧是有漏,有漏的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为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佛为什么特别著重在修福?我们授三皈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这两种;足是圆满。成了佛,他的福德跟智慧这两种都圆满,在福德里面没有人能够相比,所以称之为最尊、最贵。由此可知,佛决不反对人修福,而且鼓励人修福,为什么?修道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障道的因缘非常多,你修学、证道障碍很多;福德能够保护正法,能够真正护持你。我们讲护法天龙鬼神来护你的法,他凭什么护你的法?看到你有福、有德,你要没有福德,不修福德,天天磕头作揖,人家理都不理你,凭什么来护你法?你肯修布施,人家佩服你、赞叹你;你肯持戒,人家尊敬你。所以我们要求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不是去天天给他磕头、天天求他,巴结他、谄媚他,办不到!只要自己认真依照佛陀教诲去做,不要去求他,不要去理他,自然护持。为什么?尊敬你,你在广大的群众当中你与众不同,别人造业,你修福,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明白。
形式上我们做出仪规,实实在在讲是做给社会大众看,用这种方式启发大众,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觉悟、回头,所以这些仪式做得庄严隆重,道理在此地。社会大众没有见到的,我们这个仪式做得庄严隆重,鬼神看见了。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形式是普度一切众生而为,那个是外表;表要有里,里是真修。内心清净、平等、觉,表现在外面六度万行,成就真实广大的福报。福报能除障,能帮助我们开智慧,世间谚语所谓‘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报来了,他特别聪明。平常看他笨笨的,福报现前了,他忽然聪明,这话都有道理的。修定是开慧的主要原因,修福是助缘,帮助你开慧,所以要福慧双修。
下面一句:
【大功德光明云。】
“功德”跟福德有差别。福德就是我们平常讲福报,福报可以与别人共享,功德就没有法子。什么是功德?功是你修学的功夫,修学有功夫,你必定有收获;这个‘德’跟得失的‘得’一个意思,你一定有收获。譬如持戒有功,戒修得很好有功,禅定是得,因戒得定。戒修得再好,不能得定,功夫总是差一截。持戒持得很好,为什么不能得定?古德讲得很好,自己修行得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讲值得骄傲,这就完了,值得骄傲就完了。你研究经典研究得不错,值得骄傲;讲台上讲经讲得不错,值得骄傲,这一傲就完了,功德就没有了。傲是什么?烦恼,持戒持到最后烦恼现前。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坛经》上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持戒要持到不见世间过,就得定,你持戒就变成功德。持戒得定,持戒是功德;持戒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所以持戒是两种,一个是功德,一个是福德。因戒得定。
修定也是如此,修定要开智慧,定就变成功德,那就有功。修定而不能开智慧,定是世间禅定,修得再好,四禅八定。诸位要知道,四禅八定都没有开智慧,出不了三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修行之人很容易起增上慢,增上慢就是现在世间人所讲值得骄傲,别的人不如我,我比别人高一等。只要有这个念头生了,你的功德完全没有了。大功德能灭罪、能灭恶、能生善,功德是灭恶生善。如果修学恶还增长,善不能生,这就完全错误了,这个是我们不能不懂得。
佛家修行,纲领、原则著重在修观,天台家讲三止三观,我们念佛也没有离开修观的原则,没离开。观是什么?观念。修观就是把我们过去种种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叫修观。在一般讲修学有三个层次,宗门里面常讲。第一个是观照,什么叫观照?常常提醒一个觉的觉悟的观念,时时刻刻提醒,这是观照。观照功夫得力了,在我们净土宗来讲就是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决定得生净土。为什么?念念能够不迷,念念提得起观照,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佛号,心地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里头起了念头。念头不外乎善恶,顺自己意思起了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了嗔恚,会动这个念头,没有违顺的时候起无记,这都不好。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警觉性很高,念头一起,阿弥陀佛,就立刻转到阿弥陀佛,在宗门里面讲就是观照,就是观照的功夫。古德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没有关系,要警觉得快,佛号立刻提起来,把念头换过来,这是观照的功夫。观照功夫深了,深的时候自自然然这些妄想、念头不起了,功夫真能控得住,不起了,这就是事一心不乱,在宗门叫照住,照住是得定,禅定现前。
到最上层的功夫是照见,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见是智慧开了,从定里头开慧了,在我们净宗是理一心不乱,就照见了。‘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宇宙之间一切法,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这两句话是佛在《大般若经》里面重复了几百遍,所以你将六百卷《大般若》浏览一遍,其他的都记不得,都忘记了,这个印象太深太深了。只要你记得这六个字,六百卷《大般若》的精髓你就得到了。世尊说法确实有他巧妙之处,重点总会让你记住。为什么无所有、不可得?《金刚经》上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华严十定品》里面讲得更透彻,事实真相是什么?刹那际,这个才是事实真相。刹那际就是不生不灭,如果你真的透彻、明白,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了不起了。为什么?你证得无生法忍的果位,无生法忍就是明了刹那际,一切法不生不灭,生灭同时。《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刹那际,所以是无所有,所以是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你以为有所有、以为有所得,这是妄想。十法界的众生,不要说六道,都没有离开妄想。可见得妄想这一关很难突破,突破妄想这一关,你就脱离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所以功德必须要修,福德也要修。福德著重在事相上,功德著重在心地上。
再看第九句:
【大皈依光明云。】
这个地方讲皈依是回归自性,这叫“大皈依”。皈依三宝,实在说佛家讲皈依三宝,理论就是依据这一句。三宝第一个是佛宝,佛宝是自性觉,自性周遍法界,所以这个地方用光明云来显示。凡夫迷失了自性,招来无量无边的灾难。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圆满的性相,性虽然没有相,能现一切相,所现的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决定不是二。我们把自性的现相比喻作一个身体,这个诸位就好懂,比作身体;身体里面有一部分是觉悟,可是有一部分在迷惑。那一部分在迷惑?不定。身体某个地方生了疮,脓、烂了,肿起来了,迷惑,这一部分众生在迷惑。这只手长疮,烂掉了,这只手赶紧帮忙它,这只手是佛菩萨,这只手是众生,一体。众生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病毒,自己一个地方长疮,烂掉了,自己在受苦。所以众生受苦,佛受苦;众生得乐,佛得乐;一体。
篇3:净空法师讲地藏经卡
净空法师讲地藏经卡
《地藏经》是佛学经文的重要典籍,净空法师又是如何讲解地藏经的呢?
《地藏经》消除业障病
【久处床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有好几种。有一种是他的冤家债主,这时候在阎罗王那里告状,他到那里去辩论,这事情还没定案,所以他这个病没有起色,这是一种,确实有。第二种“或难舍寿”,就是我刚才讲,他还有福报没有享尽,他福报不肯舍,他要肯舍,那问题解决,他不肯舍。还继续要享福,那只有躺在床上享,他不肯舍,放不下,这是一种。“或不得愈”这是第三种,第三种这里面必定有一些差别原因,他这病不会好,但是他也死不掉。我们世间人看到这现象,不了解他真正的原因,这都是业报跟冤家债主讨债、还债,招得这些冤业,才有这些事情发生。世间人没有天眼、没有宿命通,不晓得事实真相,可是有一个原则,只要修福就行。所有这些种种的病因虽然不同,你修福决定有好处。底下这是教给我们: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
这是教给我们方法,科里面讲修福脱罪。这是说读经,读经能有效吗?我们遇到这事情,他的`家亲眷属在佛菩萨面前,高声把经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效?结果是没效。别说读一遍,读十遍、读一百遍、读一千遍都没有效。关键在哪里?关键在读经怎么个读法,真诚恭敬心去读,读经里头打妄想不行,那就没效。上一次我跟你们讲戚继光的故事,不就很明显。读《金刚经》,《金刚经》很短,只有五千多字,读经里面稍稍有一点夹杂就没效。这么长的经,读一部下来,当中打一个妄念就没效。念咒也如是。大悲咒念的时候能治一切病,为什么?念咒的时候一念不生。读经也如此,这部经读下来没有一个妄念,经念得就灵、就管用。一面念经、一面打妄想,那怎么行?那就不灵,关键在这地方。
你要问为什么别人给他读这部经,他就得利益?你想前面婆罗门女、光目女的事情,你就明白。他所得的好处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读经人自己得,如果不因为他生病,你就不会去读经,不会这么专心去读,道理在此地。因为他生病的因缘,成就你读经的功德,他享受一分,你要读两遍,他就享受两分。所以遇到孝顺的儿女,孝顺的家亲眷属,能够依这个方法来修行,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是最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讲的是其次。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有几次这样专心去读经,希有难逢,这样的读经是自性光明的显露。譬如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时间太久太久,念一遍经像一个闪电闪一次光,百千年当中难得闪一次光,这次居然闪一次光。这一次的光明就很希有,有这一次,他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篇4: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俗名林益谦,而且有智慧的,潜身修行,深入经藏,对金刚经的了解较深。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片段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今天是我们讲《金刚经》的第一天,我们将用三天的时间把《金刚经》的注解,简单的来消文释义。《金刚经》从古以来,有八百多家的注解,诵的人最多,每天诵《金刚经》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真正体悟到《金刚经》的义理的,还是很有限,这个是列为见性的一部重要的法宝。
那么,欧洲世界,欧洲的世界,有人去过;美洲的世界,有人去过;亚洲世界,包括中国大陆、台湾,这些旅游家统统去过;现在的海域,深海的领域,这些科学家也曾经去探勘;只有一个世界,目前世间人,很少进去这个世界探讨,那就是佛的心灵世界。
佛陀的心灵世界是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大涅磐,很少人来探讨,也很少人能够进入这种高深的领域。所以,《金刚经》是明心见性一部重要的宝典,注解最多,持诵的人也最多;但真正因为这样而开悟的却很少,因为看不懂,懂一点点,落入观念。
佛法很难,你要讲真如,他以为有一种东西叫作真如;你要讲不生不灭,他以为一潭死水,统统不动,叫作不生不灭;你要讲空,他认为什么都没有,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我们说:佛陀的心灵世界,叫作毕竟空的世界,可是这个空,又不是全部都空,它有作用。譬如说我右边,(法师举起右臂示意,)如果是释迦世尊在我的右手边说法,他的心性就是不生不灭,佛陀正在说法,就是生灭,所有的生灭回归回来,世尊这一念清净心,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看不到,大般若智慧看不到,可是,它有作用,眼睛可以大用,眼见一切色,一切色法无碍;嘴巴说一切法,尘自生灭,自性不动。所以,不生不灭,(是)站在本体界讲的`;生灭,(是)站在现象界讲的。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起大用现前,就是不离开生灭。所有现象界,当体即空,就是本体界;所有的本体界,必须借重六根、六尘、六识,转换成佛性,显现出来。所以,大彻大悟,就是纯一个佛性,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是四谛,当下就离四谛(苦、集、灭、道);是十二因缘,当下离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六度,当下就离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言一物即不中,说什么东西统统不对,可是,开悟,(说)什么统统对。要找本性,把全身碎为微尘,找不到本性;但是,开悟的圣者,随手拈来,统统是本性,慢慢体会。
所以,世尊派我来,我今天就是世尊派来的大使,我就是一个导游,我现在要引诸位,进入释迦牟尼佛清净心灵的世界,诸位务必要全神贯注,好好的听,听多少算多少,因为看眼神就知道,没开悟。
好了,慢慢进入领域。诸位翻开第七页,看左右两边,不是看下面的页数,看左右两边。昨天我们讲《净土十疑论》,叫作提起,要念阿弥陀佛,一念提起;今天要讲《金刚经》,叫作万缘放下。今天要讲这个《金刚经》,就是万缘放下;昨天讲的,叫做一念提起。所以,等一下你们出去外面的停车场,看看我那里面题了几个字,对联,你们都没看喔,太忙了喔!车子开进来,赶着要回去。你出去,去看看,我题了两个对联,停车场那个对联写什么?“开车进来请放下”;另外一个对联:“驾车出去请提起”,放下跟提起是同时的。我们这个叫作般若讲堂,大莲花居的般若讲堂,等一下你去看看,师父题的对联:“无说无示无来去、生死涅磐无距离”,三分钟就写出来了,三分钟,叫我题字。所以,这个就跟《金刚经》有关系,因此,我们研究《金刚经》,这个因缘跟大家提示一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的清净自性,像金刚能破万物,不为万物所破,如同金刚一样的坚硬,能摧毁一切,不被一切所摧毁。我们明心见性,内心里面的般若大智慧也是这样,能摧毁一切执著、分别和烦恼、颠倒。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我们的金刚般若的大智慧,能摧毁一切的烦恼,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磐的彼岸的一部经。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梁昭明太子萧统分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六祖大鉴禅师注】
【龙溪孙云鸿复生侯官杨 浚雪沧 重梓】
这里面还有一些祖师大德所讲的话。
因为我们时间很有限,今天我们必须讲三分之一,要讲到三十二页到三十三页,今天不管讲到几点,讲到十二点,我没有下课,你就别想走,(笑)一定要把它讲完就是了。三天决胜负,开不开悟,就看你有没有专心听。
金刚,诸位看注解,【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梵语”就是印度话,中国话叫作智慧,(【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有智慧的人,就能够破烦恼。【转为妙用。】【波罗蜜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
其实会听《金刚经》,底下那八个字,如果你会背的话,这一部经就不必讲了。
底下那几个字就是这样:【不着诸相。谓之彼岸。】如果你会听经闻法,这一句就OK了,好,课本盖起来,下课!(笑)为什么?就着相跟不着相而已啊,就这个观念而已啊!但是,说不着相很难,众生是看到什么执著什么……是不是?不着诸相。谓之彼岸。【若着诸相。谓之此岸。】我们今天为什么会你争我夺?就是着相。【又云心迷则此岸。】此岸就是生死烦恼的此岸。【心悟则彼岸。】
【经者。径也。】“径”就是道路,我们要走的路。【见性之径路也。】这个“径”就是直的意思,没有弯。见性直接了当的路,一点都不弯曲。
【法会因由分第一】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师父先消文释义,说:我阿难听到一部这样的经典,世尊讲经的那个时候,佛正好在舍卫国。印度当时候有十六个小国。
衹树给孤独,这是两个人,“衹树”是衹陀太子的树,“给孤独”是给孤独长者,“给”就是常常救济贫困的人,一个慈悲的长者叫作给孤独。一个长者常常救济这些贫穷、困苦的人,有一个这样的长者。这两个人,一个是衹陀太子的树,一个园;一个是给孤独长者出钱盖精舍,两个人加起来一个地方,叫作衹树给孤独园,佛就在这个地方。
与大比丘众,注意那个“大”字,不是大小的大,这个“大”,要做一下笔记喔!这个“大比丘”,是善恶俱遣,有无不着。不落入善的观念,行善,绝对不会动一个念头执着善,也绝对不会去瞋恨那一些恶劣的众生,善恶俱遣,统统除掉,没有落入善恶的观念。有无不着,不着有相,也不着无,不着有无,这个叫作“大”。要有这种心地的功夫,叫作大比丘。与大比丘众,多少人呢?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磐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经首”就是一切经典的开始。【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就是“佛在舍卫国”。“如”是什么意思呢?【如者。众生之性。】就是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指我们的本体、本性。这个“如”字,就是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叫做体。 【万别千差。】这个就是相,种种的千差万别。【动静不一。无可比类。】就是没有办法类比。众生,每一个人之性,因为他没有开悟,彻底开悟,就是跟佛一样;可是,每一个人,众生习性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动静不一,没办法一一来说相同,但是,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如果说我们开悟,就无可比类,不是相可以形容的。【无可等伦。】“伦”就是比、比较。没办法比较的,无相怎么比较呢?
【是者。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禅宗解释经典,跟一般经典不一样,单单这个“如是我闻”,所解释的,统统回归当下这一念。“是”就是众生性的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所以说:万法回归自性,才是正法,讲经说法离开了本性,就邪法了。【又云。法非有无。】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讲有,当体即空,缘生缘灭;你讲无,作用现前,不能落入有,也不能落入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
【我者。为性自在。】那么一般是执着这个假相为我。【强名之也。】勉强说一个“我”。
【闻者。听闻也。】因缘契合。
【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佛者。梵音。唐言觉也。】学佛,学佛,学佛是学觉悟啊!感应道交的时刻,佛就现前说法,说了法,每一个人都觉悟了。【内觉无诸妄念。】内心觉悟了,没有一切执着,这个“妄念”就是执着、分别、颠倒、妄想。【外觉不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值得执着,因为时间总会过去的,统统是无常——怎么说,统统是无常?你执着它,也会消失;你就是不执着它,它还是会消失啊,你活到生命的尽端,这些统统用不着啊!【又云教主也。】“佛”就是教主。【非相而相。】无相当中显相,【应身佛也。】相当体即空,非相就是空。【相而非相。】就是空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非相就是空;非非,负负得正就是有,无量的庄严相,就是有相。非相非非相,说有相也不对,说无相也不对,叫作非相。那个“非相”意思是说:说无相也不对,佛有无量庄严相,怎么无相呢?说有相也不对,就是这个意思,说无也不对,说有还是不对。【法身佛也。】
【在者。所在之处。】
【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
【衹树者。衹陀太子所施之树。】树是表法的,【树谓法林也。】法林,做一下笔记,法:万法,“林”就是如林。万法就像一片树林,无量无边。所以,世尊所说的法,如恒河沙说不尽。
【给孤独园者。】就是给孤长者,“孤”就是孤儿,没有人照顾的叫作孤。“独”就是年纪大了,没有人养,单独一个人,所以叫作给孤独。【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六贼就是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贼,盗我们心性的功德法财。意思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看到什么,拼死命的执着,自己本性的功德法财,统统被劫走了,而不自觉知。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尔时。世尊食时。】那个时候,刚好是吃饭的时间,托钵的时间,所以,世尊就【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因为精舍都建立在比较郊区,入舍卫大城,人多的地方,就比较能够托钵到供养,没有供养,比丘当然没办法修行,要吃饭啊!所以,入这个舍卫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把笔拿起来,次第乞已,表法的,表示平等心,比丘托钵,不分贫,不分富,一律平等。这个经典要懂得,这个是表法的。【还至本处。】写一下,表示万法回归自性。【饭食讫。】吃完了饭。【收衣钵。】衣跟钵收起来。【洗足已。】把脚洗一洗。【敷座而坐。】注意听,这个很重要,敷座而坐,敷座这个“座”,第一个这个“座”,表示如如不动;而“坐”,第二个“坐”,表示万法皆空。如果你会看经典,看到这儿就OK了!清净自性没办法讲,世尊都是用表法的来告诉你,清净的自性,其实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旁发现,随缘识得性,可谓不思议,随着种种的因缘,如果能够见到自己清净的自性,可以说是不可思议。我们内心里面,有一个清净的自性,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
好!因为我们重点放在消文释义,我们今天不举例子,尽量少举例子,因为没时间,我们全部的重点,全神贯注,消文释义,一而再,再而三的,让诸位听完了《金刚经》,印象深刻,以后你自己诵《金刚经》,也知道说:喔!原来哪里是表法的,哪里是清净自性的展露,也知道世尊的用意在哪里。
说:尔时,世尊食时。说,那个时候,世尊刚好托钵的时间,吃饭的时间,就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大城就乞食了,在这个城中乞食,用最平等的心,没有贫富分别的心,次第乞已。还到,托钵完了,回到了原来的精舍这个位置,表示万法回归自性。吃完了饭,饭食讫,就收衣钵,洗了足,就敷座而坐,就是安住在万法皆空,不可得的心性上。“敷座”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展开了如如不动的本性,而安住在万法皆空的心性上。
【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佛比。【一切世间之所尊也。】其实这个在警惕我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凡是出家众,披佛的袈裟的人,都应当柔和的心,要有忍辱的心。袈裟也是表法的,不能说我们着了一个袈裟,却跟人家大小声,什么事情,所做的事情,跟世俗人没什么两样,世俗人争得你死我活,我们出家人,也跟人家争得你死我活;世间人嘴巴不留口德,我们出家众是柔和的心、忍辱的心,怎么可以像世俗人这样子呢?所以,我们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既然披了袈裟,常怀柔和心,常怀忍辱的心,才不会辜负我们一生一世披了这个袈裟。
【食时者。正当辰食将办之时也。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佛陀当时在世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时空整个转换了,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虽然过着大乘不托钵的生活,但是,千万不能贪财。
【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表法的,表示【净身业也。】
【洗足已者。】
【敷座而坐者。】就是万法皆空,【一切法空是也。】
篇5:圆瑛法师金刚经讲义
圆瑛法师金刚经讲义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让我们一起看看圆瑛法师的金刚经讲义吧。
序
昭阳作噩之岁,律中夹钟之月,序值中和,天地清宁,万汇孚甲;迦陵频伽,鸣声和雅,以嬉好春,融风入座,梵音宣畅。时则天童圆瑛法师,演讲‘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于佛教净业社之香光堂。群生济锵,列坐其次;洗涤厥心,凝寂厥神,恭聆法语;欢善赞叹,罔有弗悦。阅十数旬,法会圆满。听众乃笔录其词,汇而刊之,并命智照为之序;智照不敢以不文辞,遂谨述问难与答辩之词,书诸简端。难者曰:‘社之取义,树净业之帜;经之真谛,标般若之宗;禅净异趣,空有殊途;门阀斯淯,理机无契焉!强而同之,窃所未喻!’‘是不然,品汇群有,胥归至虚,测度万类,著物自丧。以此云空,则沦于断灭;以此云有,则滞于执著。歧路既多,迷罔不反;幽缪之言,学者大惑。夫如来光中,映令暂见。但无粗相之身,讵乏微妙之色。故云纵令虚空,亦有名□;虚空是名,显色是□;盖不空之空,斯乃真空;非有之有,是谓妙有。义实相成,理无或异;维境识之俱融,斯契合夫玄旨。况乎马鸣龙树,类皆禅净更修,缅彼宗风,夐乎尚矣!有睎前哲,谁尔非宜?’ 难者又曰:‘大道无名,上德不德;是以至为无为,至言无言;言为胥忘,庶乎无住。苟直指乎本心,期一超而顿悟;言说章句,固同乎赘旒,讲演疏解,更等诸骈拇矣!’‘是又不然,群生利钝各异,根性不齐,虽事物之当然,即大道之所寓,不因当机发言,何由憬然领悟。夫洗足敷座,不言之教也。袒肩膝地,冥然相契也。不言之教者,道体之全也。冥然相契者,妙悟之功也。因空生之启请,发世尊之开示,于以知真心本体,无乎不具;以此而住,无非安住;以此而降,无往不降;无住之住,是真安住;无降之降,是真降伏。不藉文字般若之功,曷窥无上甚深之法。况乎我佛取譬,亦云筏喻。世间文字,原非坚执,旋取旋舍,又何疑焉!’嗟乎!正法既没,象教陵夷,人欲横流,世风日下;谁维绝纽,孰挽颓波;爰开讲幄,运广长之舌;载操不律,解真实之义;释网更张,玄津是济;发聋振瞆,有赖于斯。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今解此经略分为三,初释经题、次释译人、后释正文。
初,释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题八字,为一经之总,具有通别、能所、法喻三对,须略加解释,俾题中之宗旨既明,而经内之诸义易了。上七字是所诠之法,为别题,他部非此名故。后一字是能诠之文,为通题,全藏皆名经故。金刚二字是喻,般若五字是法,此经按古德所判,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法中般若深义难明,故假金刚譬喻以显之。
金刚者,以真金久炼而成刚,具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以显般若之体,坚固不坏,永劫常住;般若之相,光明遍照,无所障碍;般若之用,锐利能断一切烦恼。此假世间金刚,坚明利三义易知者,以显般若,体相用三大难知之义。至于帝释有金刚王宝,三义更胜,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他,般若如之。
般若二字,是梵音,字已翻而音未翻,即四种翻译中,翻字不翻音;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妙慧。以智慧二字,尚不足以尽其义,故留梵音不翻。世间之科学,能发明无线电,飞机,唱琴等,亦智慧也,然只合于世间法,而不合于出世间法,因其只能令物质文明之进步,而不能令生死轮回而了脱,故不及出世般若。
般若有三:曰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者,一相也,乃是平等相,而非差别相。即吾人本觉真心,而非分别妄心。世人之心,略说亦三:一为肉团心,在人身中,状如倒挂莲花,昼开夜合,此假名为心,无有思想功用,世人皆认为真者,一错也;复认此心有思想者,二错也;此心果有思想,其人方死,此心仍在,何以不思?以此证之,知无思想功用,不可认此肉团,以为真心。
二为妄想心,即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各有识,此居第六。依意根所起之识,故名第六意识。有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之分。同时者,同五识齐起,而缘五尘境界,缘境之时,如摄影相似,摄之即交独头意识,种种分别,而起憎爱之惑,此心功用甚大,众生不了虚妄生灭,认为真心。楞严经,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心起惑造业,乃生死根本。
三真如心,即实相般若,体性广大,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能为诸法所依,诸法莫不依此而得建立。(一)实相无相,空一切虚妄之相,而本体不空。(二)实相无不相,不坏一切俗谛之相,而自体不变。(三)实相无相无不相,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俗圆融,如镜照像。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是之谓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者,即依实相理体,所起观照智用。心光内凝,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能照空妄相,方见实相,是之谓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者,即经中始从经题,终至作礼而去。其中所有文字,而能诠理,具有妙用,而实相之理,非此莫显,是之谓文字般若。
上述三种般若,不即不离,而三而一。实相般若,能为观照、文字二所依故;观照般若,能观文字所诠之理,而契入实相故;文字般若,能诠实相本体,与观照妙用故。
此三种般若,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光明遍照,照见诸法本空,能断一切烦恼,即如金刚,所具坚明利三义,故以喻之。
波罗密,译彼岸到。彼岸者,对此岸说。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诸佛是彼岸。今依此经实相般若本体,而起观照般若妙用,照彻心源,究竟得离此岸,而到彼岸矣。又智照现前,照了一切,照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即诸佛,自可不离此岸,而登彼岸,此乃上上根人,头头是道,处处逢源矣。
又有古德,以金刚二字,不作譬喻解释,即指金刚心,具足金刚观智,力用坚强,能破根本无明,得超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金刚心,即实相般若之体,依体而起观照般若之用,故得到彼岸也。以上别题七字解竟。
经字,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具有贯摄常法四义。贯者,贯穿所应知义理;摄者,摄化所应度众生;常者,三世不能易其说;法者,十界所应遵其轨。又经者径也,即修行成佛之路径也,始从凡夫地,终至如来地,必须依此经文字所诠之观照妙用,而契实相本体,方登妙觉。此经是成佛所必由之路径也。初,释经题竟。
次,释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次释译人。此经结集于西干,流通于东土。姚秦者,纪翻译之时也,拣非嬴秦苻秦,乃后秦姚兴在位时也。若言正统,当是东晋。以译经在秦,故曰姚秦。三藏者,经律论也。经契一心,为定学藏;律规三业,为戒学藏;论甄邪正,为慧学藏。法者,轨持之义。师者,模范之称。若受持三藏之法,以为自己师承,此自利释;若通达三藏之法,能为人天师范,此利他释。译主兼二,故以称之。
鸠摩罗什,译主名,具云鸠摩罗耆婆什;此翻童寿,谓童年有耆德故。有谓什父鸠摩罗炎,母名耆婆,连父母为名。什者,善识此方文字之称。
译者,易也。谓易天竺之语,而为中华之言。周制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曰译,汉时译官,兼善西语,因以称焉。
译主既生,母即出家,得证初果。什年七岁,母亦令出家。日诵千偈。九岁随母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氐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不毁戒,度人当不减□多,若破戒,只为才明隽艺法师而已。博通四围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莫不穷微尽奥。及还龟兹,名盖诸国。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之非,于是传习大乘,广求要义。后其母知龟兹运衰,辞往天竺,进证三果。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大化得行,虽当炉镬无恨。乃留龟兹,止新王寺,复到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达多感悟,反礼为大乘师焉。自是道播西干,声流东震,我国亦景仰师名。
苻秦建元九年,有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当有大智德人,入辅中国。苻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得非此人耶?于是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往伐龟兹。谓曰:朕非贪地用兵,若得什师,即便退兵。龟兹王劝师入秦,至西凉。吕光闻苻坚为姚苌所杀。乃自据凉上,即三河王位。苌即位,闻师名,屡请,光不允。子兴立,复请不允。光卒,吕隆立。姚兴伐凉,迎师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乃集大德沙门八百余人,从什受学。当弘始三年,因见旧译经论,多与梵本不相应,乃新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所译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密。
此经共六译,一、什师,于姚秦弘始四年,居草堂寺所译,是今名。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时,住永宁寺译,与什同名。三、真谛,于陈朝住广州制止寺译,名亦同。四、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译,名金刚能断般若。五、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还国,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译,名能断金刚般若。六、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未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与奘师同。
什师为七佛以来,译经法师,何以知之?昔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曰:什师所译经论,何以迄今受持转盛?答曰:此师,为七佛以来译经法师,甚得佛意。又什师临灭,集众誓曰:自以闇昧,谬充翻译,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舌根不坏。果如其言。师舌当同诸佛广长舌相也。次,释译人竟。
后,译正文,分为三分:
Ⅰ、序分 Ⅱ、正宗分 Ⅲ、流通分
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证于亲光之论。安师将经分为三分,人多讥毁自恃聪明。后亲光菩萨论,译至中华,亦有三分。海内学者,始信安师有先见之明。自后凡解经者,皆遵之。序分者,序述此经之缘起故。正宗分者,正明一经之宗要故。流通分者,流通经法于今后故。
Ⅰ、序分,又分二
(Ⅰ)通序,亦名证信序 (Ⅱ)别序,亦名发起序
(Ⅰ)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通序,通于诸经皆有故,共有四义,(一)遵佛嘱,当时佛将入涅槃,阿难悲痛万分。无贫尊者谓曰:汝是持佛法人,不可过哀,宜往佛前,请问后事。阿难曰:云何后事?无贫曰:当问: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在之日,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谁为师?佛在之日,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佛所说法,理宜结集,一切经首,当安何语?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佛答曰:我灭度后,汝等依四念处住;依戒为师;恶性比丘,默而摈之;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人俱。
(二)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至闻说如是我闻等,乃知阿难是承佛加被,三疑顿息。
(三)息诤论,阿难与众,德业齐等,若不推从于佛,难免诤论,今云如是之法,乃我从佛所闻,言非自作,故息诤论。
(四)异外教,西域外道经初,皆置阿欧二字,阿者言无,欧者言有,彼谓万法虽多,不出有无,故置经首。今则不尔,故异外教。
又云证信序者,以具足六种成就,证明是法可信故。‘如是’即信成就,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居其首。
‘我闻’,即闻成就,法若无闻,安能结集流通。
‘一时’,即时成就,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佛’,即说法主成就,唯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应机宣说。
‘舍卫国’,即处成就,不有处所,安成法会。
‘与大比丘众’,即众成就,若无大众,法将谁闻。总上六种,成就法益,故云六成就。六种既具,证明是法可信,是为证信序。
如是我闻。‘如是’者,指法之词;‘我闻’者,授受之意。谓如是金刚般若波罗密之法,乃我阿难,亲从佛闻,非私淑诸人也。今据我所闻,当如是说,亦非言由自制也。
如是二字,既是指法之词,自当按定本经宗旨解释。此经实相般若本体,即如如理;观照般若妙用,即如如智。依如如理,起如如智;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理智不二,体用一如,故名为如。
‘是’者,无非之义。即此一卷文字般若,其中所诠,无非诠此实相、观照二般若之全体大用,故名为是。
‘我闻’者,乃阿难随顺世间,假称为我,非同凡夫妄执之我,亦非外道妄计之我。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不曰耳闻,而曰我闻者,以我为六根之总,废耳根之别而从总故,故曰我闻。
阿难多闻第一,入耳达心,永不忘失,如来一代时教,阿难悉能忆持,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能结集经藏。
一时,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当之时。若论般若部,名虽八部,约类有十,(一)大般若六百卷,(二)放光般若三十卷,(三)摩诃般若三十卷,(四)光赞般若,(五)道行般若,(六)小品般若,各十卷,(七)胜天王所说般若七卷,(八)仁王般若二卷,(九)实相般若,(十)文殊般若,各一卷。佛说般若,有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乃大般若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四处十六会中,第二处第三会之时也。
佛者,梵语佛陀,译为觉者,乃大觉悟之人,此方人好略,单称佛字,即指释迦牟尼佛。按觉义有三:(一)本觉,即人人本具之佛性,是谓平等法身,与佛无二无别,故经云:大地众生,本来是佛,无奈凡夫迷而不觉,将佛性埋没在五蕴身中。
(二)始觉,由不觉故,或阅如来经教,或闻知识开导,方始觉悟自心即佛,依之起智断惑,求成佛道。
(三)究竟觉,从本觉理,起始觉智,觉至心源,惑尽智满,法身理显,成无上正等正觉,三觉已圆,万德毕具,故称为佛。
在,即住也,佛以无住为住,随机示现,见有可度机缘,即住世说法,所住之处,即在也。
舍卫国,在中印度,即波斯匿王都城,此云名称,又译丰德。古云国丰四德,曰五欲,财宝,多闻,解脱。余意:五欲财宝不可曰德。当分云,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
祇树,只,即只陀太子,此译战胜。波斯匿王,与他国战胜回朝,太子诞生,故赐是名,以志喜也。树,乃太子所植之树,因须达多所感,施以供佛,故应并存其功,先曰祇树者,推崇太子也。
给孤独园,‘给’者周给,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如是老幼,常以财物周给,安之怀之,令离苦恼,故得如是善名。本名须达多,此云善施,平生乐善好施。按刊定记引云: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须达多,为儿聘妇,至王舍城,寄宿删檀那长者家。长者中夜而起,庄严舍宅,营办供养。须达多问言:‘欲请国王耶?或为婚姻之会耶?’答曰:‘非也,为欲请佛。’须达多一闻佛字,身毛皆竖。复问何以为佛?删檀那即为备述佛之功德。须达多善根发现,喜悦无量,即问佛在何处?答曰:‘今在王舍城,竹林精舍。’须达多渴念于佛,佛放光照之,忽见佛光,以为天明,即寻光行至城门下。佛神力故,门自开辟,寻路而往,见佛在外经行。须达多一见,踊跃欢喜,不知礼法。时首陀天,化作四人,至世尊前,接足礼拜,胡跪问讯,右绕三匝,却住一面。须达多依而行之。佛为说法,即证初果。乃请佛言:‘惟愿临顾舍卫,受我微供。’佛言:‘可有精舍,能容我众否?’答曰:‘如见垂顾,便当营办。’佛受请已,即派舍利弗尊者,同往舍卫,指授处所。惟太子之园,可容佛僧。于是须达多,躬诣太子,议买其园。太子戏曰:‘能以金砖布满其地,即卖与卿。’须达多即出金藏,为砖布地,太子感发,欲与共成功德,须达多不允。太子曰:‘金砖布满,园则属卿,树根金砖铺不到,应当属我。’故曰祇树给孤独园,并标美名,共垂千古。
与大比丘众,此叹德也,‘与’者共义。大比丘,拣非小德劣器,皆道高德重,能为天王大人所恭敬,如陈如为梵王所师,迦叶为帝释所师,故以大称。
比丘名含三义,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一)乞士,外乞食于檀越,以养色身,内乞法于如来,以资慧命。(二)怖魔,登坛受具足戒,夜叉赞善,魔闻生怖,恐出三界,魔界减少故。(三)破恶,谓勤修戒定慧三学,能破贪嗔痴诸恶故。
‘众’者,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有理和事和,理和则同证择灭无为,择灭者,以正智拣择,灭诸烦恼。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口和无诤,(五)意和同悦,(六)利和同均。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标数,般若会上,听众无量,此但举常随众。佛成道后,初度憍陈如五比丘,次度三迦叶波,佛以智观察,知频沙王国师,优楼频螺迦叶,年一百二十岁,世称大仙,机缘已熟,当往度彼,此人一度,众必云从。佛至其处,现大神力,折伏骄慢,其师徒五百人,皆依佛为师;其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师徒各二百五十人,亦皆受度。复度舍利弗、目犍连,师徒各一百人,并耶舍长者子,同学五十人,合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数。此等感佛深恩,常随侍奉。 ‘俱’,即同堂聚会,不相舍离。(Ⅰ)通序竟。
(Ⅱ)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别序,别在本经故,亦名发起序,序述此经发起之由,以为正宗之前导。此经,乃佛就寻常日用,穿衣吃饭,去来动静,行住坐卧之中,直示般若真心,全体大用,以无言说法,要人向日用中,识取本来面目,可与如来把手共行,同一鼻孔出气,以为正宗,降心住心,发起之由。
‘尔时’,即六种成就,机缘成熟之时,如来欲施般若大法,默示住心无住,降心离相,以为大众之模范,而启当机之问端。
‘世尊’者,惟佛十号具足,堪当此称。‘世’,即世间,六凡,为有情世间;三乘,为正觉世间。佛为二种世间,九界众生,所共尊崇故。
‘食时’,将食时也。佛制日中一食,将食之时,先要行乞。乞食之法,应著大衣。佛有三衣:(一)安陀会,名作务衣;(二)郁多罗僧,明入众衣;(三)僧伽黎,名福田衣,即大衣,二十五条衣是也。律载凡入王宫,及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应著僧伽黎。
‘持钵’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则铁瓦所成;色、则熏如鸠鸽;量,则应己食量大小。今佛所持之钵,即四天王所献,过去维卫佛,所遗之绀琉璃钵。
‘入舍卫大城’,自外而内,谓之入。祇园,在城东南五六里,故须入也。内城周二十里。智度论云:居家九亿。则地广人稠,其城可谓大矣。
‘乞食’者,佛制比丘,循方乞食,可以折伏贪慢,清净自活,此自利也;能令布施得益,为世福田,此利他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于’者在也;‘其’,指舍卫城中;‘次第乞’者,不分贫富贵贱净秽之家,等心行乞;‘已’者,不论有缘无缘,乞至七家则已,又或乞足则已。此等乞之法,乃如来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慈无偏利,可离疑谤。如须菩提舍贫乞富,其意富者前生布施,今生获福,若不与续善根,福尽必苦;大迦叶舍富乞贫,其意贫者前世悭贪,现世贫苦,若不令种善根,来世仍苦。二尊者之意,虽各不错,难免维摩诃斥,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还至本处,饭食讫’。‘还’者,自城还园,至本所住处,将所乞之饭,食之既讫,即收衣钵,洗其双足,敷展座位,而后宴然安坐。此世尊于日用中,去来动静,穿衣吃饭。表面上,与人无异;真际上,与众全殊。一一任运随缘,了无住著,处处无非本地风光;将一卷般若,住心无住真宗,降心离相妙法,和盘托出。其奈诸人,觌面错过。当时须菩提,忽起观照般若,于世尊寻常日用中,得个消息。了知吃饭穿衣,头头是道,行住坐卧,处处天真,实相般若本不离目前。故下文尽力赞叹,‘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发起请问。
金刚经破空论,引偈云:‘衣食行坐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又彼论云:末世甫欲趣向大乘,学深般若,便轻忽一切毗尼细行,辄云:大道不拘小节,大象不由兔径,岂思如来大圣,法中之王,而著衣持钵,乞食趺坐等,一一咸同比丘威仪,曾无稍异。故知全事即理,设欲舍坏色三衣,而空谈惭愧忍辱之衣,何不并废人间六味,而空谈法喜禅悦之味乎!
昔高峰妙禅师,室中垂问云: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盖一切毗尼,无非佛行,安得名为兔径小节。既是不遵佛行,岂名大修行人。须知即一著衣,便具惭愧忍辱功德之衣;即一饭食,便具禅悦法喜出世之食;即一行乞,便知如来行慈悲行;即一趺坐,便知如来坐法空座。是故一一行门,无非实相,由此得名,为发起序。Ⅰ、序分竟。
Ⅱ、正宗分,分二
(Ⅰ)示降住其心,历彰般若妙用 (Ⅱ)明菩提无法,正示般若本体
(Ⅰ)示降住其心,分二
一、空生启请 二、如来许示
一、空生启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下正宗分,直至后偈‘应作如是观’为止。以后一段,至经终,乃属流通分。正宗者,正是一经宗要之理。此经乃如来直显人人自心,所具实相般若本体,以及观照般若妙用,体即是理,用即是智,依理起智,以智照理,如珠与光,不相舍离,般若本体妙用,原来不假他求,只在寻常日用中。迷者,头头错过,悟者,法法全彰,所以如来,即向日用,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密示一番,且看谁能一肩担荷。
‘时’者,即如来密示降住其心,晏然安坐,无言说法时也。‘长老’,有二义:一、生年长老,年高腊久;二、法性长老,断惑证真。而须菩提,则德腊双兼。梵语须菩提,此翻空生。乃舍卫国,鸠留长者之子。初生之时,其家宝藏忽空,故以为名焉。长者大惊,即召相者,占卜,其爻,既善且吉,又名善吉。七日之后,家珍复现,故又名善现。因含多义,故不翻。此尊者解空第一,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金刚般若,乃谈真空实相妙理,故尊者为当机之众,然亦属影响众;乃过去东方,青龙陀佛,倒驾慈航,大权示现,影响法会,助扬佛化者也。又为本经发起众。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今空生领悟如来作略,欲为众生,作降住其心之标榜,乃知般若无多旨,只在寻常日用中。不禁跃然而出,故曰即从座起。有所请问,必具常仪。偏袒右肩者,西域国风,以偏袒为敬,袒即露肉也,右膝著地,合掌,以上皆属身业;恭敬二字,属意业;而白佛言下,是口业,此明三业虔诚,方合请法之仪。
‘希有世尊’,此句是赞佛之词,希有者,希奇少有。且道空生,见个甚么道理,世尊尚未开口,即便赞为希有,莫道是赞佛成等正觉为希有?佛则树王得道,迄今多时,何待今日而赞。莫道是赞佛说法度生为希有?佛则转妙法轮,数番淘汰,亦何待今日而赞。当知空生豁开顶门正眼,亲见世尊面目,乃能以身作则,于日用衣食行坐中,密示住心降心之法;不动舌根,说法已竟,现奇特事,诚为希有,欲令众生,向自己去来动静中,穿衣吃饭处,起观照般若之功;照见五蕴皆空,我法双泯,方可住无住之真心,降难降之妄想,而契合实相般若矣。
‘如来’者,世尊十号之一。有应身如来,谓应机示现,后佛如先佛之来;有报身如来,谓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有法身如来,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何以法身无来无去?经云: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取喻虚空者,圆满普遍义,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即属清净法身如来。倘若不遍,则有来去,既然圆满周遍,故无来去。
‘善护念诸菩萨’,约未得安住真心者说,言真心难住,当不住有边,不住无边,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无住为住,方为真住。护念者,如来时时调护时机,心心爱念佛子,欲令能得住于真住,故于乞食去来中,任运随缘,不住去来之相,密示住心之法,是以为善。
‘善付嘱诸菩萨’,约未得降伏妄心者说,言妄心难降,不可有心降,不可无心降,六识不行,万虑俱寂,不降而降,是谓真降。付嘱者,如来时时传付方法,心心默嘱力行,欲令能得降所未降;故于饭讫晏坐时,回光返照,不起分别之念,密示降心之法,是亦为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是正请,前则赞叹如来,能于日用中,无言说法,甚为希有,若非上根利智,莫克领略。此则启请如来,更以方便接物,曲垂开导,俾令在会时机,均沾法益。乃称曰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下即请问之词。而男女所以称善者,以其能发佛心故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虽有翻译,而诸经仍存梵语者,即五不翻中,顺古不翻。最初译经师,以此是佛三觉圆满之号,故意不翻,后皆依之。正觉者,已得真正自觉,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异凡夫之不觉故。正等者,自觉之后,而能觉他,真正平等,异二乘之偏枯,不能入世利生,真俗等观故。无上者,觉行圆满,证极心源,异菩萨虽能自他兼利,而分证未圆故。发是心,即发求成佛道之心。心字是因,以上九字是果,欲求果觉,须发因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良以胜心初发,定力未充,不能同佛随缘安住,故问云何应住,是要求佛说出此心,欲契实相般若之理,有何方法,能令相应而住?又以妄心数起,状如野烧,不能同佛自然降伏,故问云何降伏?是要求佛说出此心,欲起观照般若之时,有何方法,能使任运而降。然此二问,虽分降住,实互相资,如若真心得住,则妄心不降自降;妄心能降,则真心无住而住矣。下文佛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者,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缘尘分别之心;生心者,即生起修行六度,涉俗利生之心。所修离相,即降心之法,住心亦在其中;所住无住,即住心之法,降心亦在其中,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昔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为住,如是而住。’斯真能降伏其心者矣!此经前半卷,答降住;后半卷,答发心。一、空生启请竟。
二、如来许示,分二
(一)印赞许说 (二)正为开示
(一)印赞许说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即本师释迦牟尼。‘言’者,因问而答。重言善哉者,(一)佛先密示无言般若,空生善能领会;(二)佛欲重示有言般若,空生善能启请。若赞若请,皆善契佛心,故重言善哉,即所谓善而又善者也。故特乎其名而告之曰: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未得住心诸菩萨,善付嘱未得降心诸菩萨,汝今谛实而听,当为汝说。嘱以谛实而闻,谛审而思,从此闻思,而起修慧,自可得证。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叹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此而不说,则为失人,故云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前数句牒空生请词,应如是住降两句,应字平声,当也,有承前约后二解:承前者,善男女既发佛心,应当如我,寻常穿衣吃饭,洗足敷座,一段本地风光,这就是了,以此无住之住,即是安住真心;以此不降而降,即是降伏妄心。
约后者,即指后文,略示广详,降心离相,住心无住,故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者,谛信无疑,应诺之词,老子有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解曰:礼对曰唯,文雅也;野对曰阿,粗俗也。空生对曰唯然者,已了如是住降之义,一卷无言般若,早已说竟。
再曰:‘愿乐欲闻’者,是更请如来,大开方便,以言而言无言之道,令众生,依语言之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得契实相般若。闻有三种:一曰闻言,耳根发识,但闻于言;二曰闻义,意识依言,审察其义;三曰闻意,凝神静虑,寻义会意。说者,依意而现其义,依义而发其言;听者,因言而寻其义,由义而会佛意,果能得意,则言义皆为筌罚,庶几而近于道矣。
华严十地品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即愿乐欲闻之义。(一)印赞许说竟。
(二)正为开示,分二
1、明降住其心 2、彰般若妙用
1、明降住其心,分三
(1)略示降心离相 (2)略示住心无住 (3)广详降心离相
(1)略示降心离相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见空生见解不谬,前既印赞许说,此去正为开示,盖空生启请,住心在先,降心在后,是急于证理;而如来所答,以既发菩提之心,自贵先历事行,以降妄心,妄降则真心无住而住矣,故逆其次而答之。此经重在般若智用,须从降心下手,若能降著相之心,自然不住于相,而住实相,虽单言降心,而住心自在其中矣。
诸菩萨,‘诸’者众也,若约发心,男女之机不一;若约修行,权实之位亦多。前云善男子善女人,此云诸菩萨摩诃萨,前据能发大心,端由宿植善根;此对已发大心,即是现前菩萨。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译云觉有情,此方人好略,但称菩萨。觉有情作三种解:一约自利解,所证觉道未圆,尚有识情存在故;二约利他解,自觉般若妙理,辗转觉悟有情故;三约两利解,上求菩提觉道,下度法界有情故。
‘摩诃’梵语,此云大,即菩萨中之大菩萨也。权教菩萨,著相修行,不足称大;实教菩萨,所修离相,乃称为大。共有七义:(一)具大根,植众德本故,如本经云: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二)有大智,能发菩提心故,广度众生,不著度相。(三)信大法,能信般若波罗蜜故,下文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四)解大理,了知众生本来是佛;实相般若,不离众生之心故。(五)修大行,勤修六度万行,三心四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故。(六)经大劫,久经三大阿僧祇劫,智悲并运,行愿不退故。(七)求大果,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具斯七大,方称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应’亦平声,此中‘如是’,乃指下文度生离相之事,若起著相分别之心,即妄心不得降,故此标示,下则别详。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众生类数不一,而言所有一切者,即包括无余之意,以显菩萨发心之大,度生之广也。众生者,众法和合而生,总之不出色心二法,分之乃多,取中而论,众生之身,有地水火风四法;众生之心,有受想行识四法,内外八法,和合而生,故名众生。三界之内,乃有十二类。除无色,属空散销沉;无想,则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此二类色想既无,故无可度。其余乃有十类,横而论之,当考楞严经:卵因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依惑造业,依业受报,各从其类。今则竖而论之,乃约三界六道:天道惟化生。人道具四,胎生人人尽知;卵生者,毗舍佉弥罗母,生一卵,内含多子;湿生者,奈女及湿生转轮王,皆湿生;化生者,宝女则从莲花化生。阿修罗亦具四生,化生修罗,归天趣摄;胎生修罗,归人趣摄;卵生修罗,归鬼趣摄;湿生修罗,归畜生趣摄。地狱道惟化生。鬼道通胎、化二生。畜生道具四生。
若有色,指色界,虽有圣凡外道之别,皆具色身,因色相胜妙故,独擅有色之名。若无色,指空无边处天,以灭色归空,无有身相故;上三天虽然亦无身相,另有可称故,无色之名,独属空处。若有想,指识无边处天,以其无色,惟以识想相续为命故。若无想,指无所有处天,以其能伏末那,(第七识)惟阿赖耶(第八识)独存,七识既伏,而无别,故名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指非想非非想处天,以此天欲尽赖耶,深入灭定,以定力制伏,赖耶似尽,故非有想,定力稍亏,赖耶似存,故非无想。此竖约三界而论,比前横约十类易明。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字,是佛代发心菩萨,假称为我。‘皆令入’,即尽上横分十类,竖列三界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平等而普度之。
‘涅槃’梵语,具云般涅槃那,略云涅槃;译为圆寂。谓真无不圆,妄无不寂。又言灭度,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度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故。
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涅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即自性天真,清净本然,不生不灭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二)有余依涅槃,以智慧焰,烧烦恼薪,子缚之惑虽断,果缚之身犹存,尚余此身,为分段生死所依故,名有余依。(三)无余依涅槃,以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无有余依,故名无余依。(四)无住处涅槃,智悲并运,不住涅槃,还度众生,虽度众生,不住生死,故名无住处涅槃。此云令入无余涅槃者,即后二种涅槃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是灭度’,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类虽是十,其数实无量无数无边,此三皆西域十大数之名:(一)阿僧祇,即无数;(二)无量;(三)无边;(四)无等;(五)不可数;(六)不可称;(七)不可思;(八)不可著;(九)不可说;(十)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上求下化,虽度如许众生,而不著度生之相,故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实无’二字,即般若全体大用现前。般若实相之体,本来平等,下文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般若观照之用,本来离相,下文所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中实无,乃由观照功深,实相理显,了知实无心外众生,亦无生死实法也。
起信论云: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既无别异,故不见有众生为我所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众生如是,我亦如是,既不复更灭,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众生性自涅槃,本来是佛。故终日度而无度,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既非同著相之有,又非同落空之无。
何以故?是征起解释之词。若菩萨度生,执著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妄心未降,与般若相背。四相者,合之就是我相,分之乃成四相:(一)我相,我者主宰为义,属内心;(二)人相,人者形相立称,属外色;(三)众生相,众生者,众法相集而生,即内外心色,合成五阴幻报;(四)寿者相,寿者即寿命相续,一期不断。合上四相,成一我相,我相为诸相根本。菩萨我相未离,妄心何自而降?妄心未降,即非实教离相菩萨;反显度生离相,方能降心,堪称实教菩萨。
此段文具四心:菩萨普度一切众生,是广大心;令入无余涅槃,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必经时劫,是常心;实无众生得度,则不著四相,是不颠倒心。此四心,是一乘实教菩萨所能发。若不离相,故曰即非菩萨。(1)略示降心离相竟。
(2)略示住心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者重复,‘次’即次第,上章已示降心之法,此章乃示住心之法,故重复次第,呼召空生而告之。‘于法’法字,当作两解:
一、法者,即指众生心法。住与无住,当然在心。‘应’者当也,诫勉之词,故诫之曰:菩萨于心,应当无所住著,修行布施。如下文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非住者,即非住般若实相本体也。
二、法者,即指六尘诸法。菩萨布施,不出六尘,故勉之曰:菩萨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而行布施。下文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也。此以无住为住,而妄心则不降自降矣。虽单言住心,而降心亦在中矣。上科是度生离相,破我执;此科是布施无住,破法执。我法二执,为九界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因。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者,不得不破除之。故空生启请降住之法,而如来即教以观照般若妙智,作我法二空观,以照破之。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所谓’二字,指释之词,承上菩萨于法,即所谓色声等六尘诸法,菩萨行布施时,一一不住法相。‘布’者普也,‘施’者舍也,此中六尘普舍,即包括三檀,色香味触四尘,属资生、无畏二施,既施以四尘资生之具,可无丧生之畏;声尘属法施,法尘兼三者。
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若专修事行,不明理观,所修著相,未得住心之法,故如来告以应当如是,不住于相,了达三轮体空,内不住能施我相,外不住受施人相,中间不住所施财法等相,非独不住有相,并不住无相,即观照现前,有无俱遣,终日布施,终日不住,正是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
问:菩萨修行六度,何以独言布施?答:坛义(即布施)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举一布施,六度全摄。资生施摄一,以财物资他之生,即檀度。无畏施摄二,无畏者,令众生心离怖畏,于无冤者,不起恼害,令其心离怖畏,即持戒度;于有冤者,不图报复,亦令心离怖畏,即忍辱度。法施摄三,对众说法,心无疲倦,即精进度;众难纷纭,说法无乱,即禅定度;鉴机施教,乐说无碍,即智慧度。不住相布施,即不住六度万行之相,一一皆即实相,全体大用故。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何以故’征起之词,恐人疑云,施既无住,云何有福?故曰:我要菩萨不住相施者,何以故,以不住相施,施契法性,法性广大,犹如虚空,其福转多,故即借十方虚空为喻,试问当机,令审可思量不?‘不’字上声,即否字,当机直答不也,即不可思量。佛乃以法合喻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末二句结劝云:菩萨但欲住心者,当如我所教,以无所住法,住于般若真空实相之中,并破恶取空见。(2)略示住心无住竟。
(3)广释降心离相,分二
A、约佛法广释 B、约圣果广释
A、约佛法广释,分三
(A)佛身离相 (B)果法离相 (C)引事况胜
(A)佛身离相,又三
a、正明离相 b、问答除疑 c、结成离相
a、正明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此断第一种,无住行施得佛疑,恐疑既以无住行施为因,如何能得佛相庄严之果。众生多以佛果是有为身相,不达相即非相,未审当机,对离相之旨,曾否彻悟,所以举个话头,试他一试,问曰:须菩提!于意云何?‘于’者在也,即所谓在汝意中,作何见解?还可以丈六之身,三十二相,见如来么?‘不’字,即探问之意,探其见解,到底如何。空生即应声答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了知有相者应身,而如来法身清净,犹若虚空,讵可以身相见耶。
‘何以故’下,自行征释,谓如来所说身相,乃是有为生灭,随机应现之身相,即非无为,不生不灭之法身实相。此中不可以三字,并即非二字,皆当机妙悟,法身离相之旨,盖实相不变随缘,说为身相;随缘不变,即非身相,此则已悟报化非真,不离于真矣。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佛见当机,见处不谬,即迎其解,而广之曰:不惟佛身如是,举凡所有世间出世间,十界依正因果,染净诸相,无论圣凡,一一皆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当体即空。下二句更进一步,教其起智观察,照见诸相真空实相,即能便见如来法身。
又一解,‘非’字作无字解,若见一切诸相,无有差别之相,惟是平等一相,则即见如来法身矣。下文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虽多,体本是一,诸法之相,任从生灭;诸法之体,如如不动。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但能即器而见金,自无器之差别相,便见金之平等相,更不必舍器而求金也,试以喻合之,凡所有器,皆是虚妄,若见诸器非器,即见真金,此亦如是。a正明离相竟。
b、问答除疑,分四
(a)空生疑问 (b)如来诫答 (c)显示根深 (d)释其所以
(a)空生疑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此断第二种,因果俱深无信疑。上文无住行施,为清净因;非相见佛,为清净果。因果俱深,恐难信解,故发疑问。‘颇有’者,可曾有也,如是指法之词,即指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之言说章句。可曾有众生,闻此而生实信么。‘实信’者,真实之信也,颇有与末不字,正是疑关待破。(a)空生疑问竟。
(b)如来诫答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莫作是说,即佛警诫之词,谓不作是说也。不特现在实信有人,即末法世中,亦不无其人。后五百岁,准法轮预记云:如来灭后,正法像法,住世各一千年,末法万年,初五百岁,解脱坚固,(众生修行得道者多)二五百岁,禅定坚固,三五百岁,多闻坚固,四五百岁,塔寺坚固,最后第五五百岁,时当末法之初,斗诤坚固,虽然五浊炽盛,尚有持戒修福之人,于此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之章句,能生深信之心,以此乃为真实不虚之法。戒者,防非止恶为义,持之贯在摄心,内既无三毒之恶,外安有七支之非,持戒属无畏施,修福属财法二施,末法自有能修三檀,广修六度之人,于此文字般若之章句,能生信心,而起观照般若之工夫,以此为契实相般若之妙理,讵可疑为无人信解耶!(b)如来诫答竟。
(c)显示根深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人’,即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之人,于久远劫来,事佛之多,深种善根,植诸德本,故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善根’者,非指无贪等三善根,乃指能发无上菩提之心,以为众善之根,万德之本。‘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信而曰净,乃极至一念不生疑虑,不染纤尘,方名为净。如来能以他心尽知,佛眼尽见如是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即如上所说,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之福德。故曰无量,获福之多,净信所感,亦即根深,与经功所致。下文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c)显示根深竟。
(d)释其所以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此顺释生信得福所以,实由已得三空故,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已达我空,无我执也。无法相,即已达法空,无法执也。无非法相,即已达空空,无空执也。非法相,即是空相,若住在空相之中,亦是法执,故并空亦当空却,既得三空,故福德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此转释所以,意谓何以故,定要空却诸相?是诸众生,若心有取相,即著迷识四相,是我执不空;若取法相,即著迷智四相,是法执不空。
何以故?空相亦要空却,若取非法相,虽不执我法,了达二空,而空法未离,仍著迷智四相,名为顶堕细障,譬如,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此三个‘取’字,即众生三种心病,我法二病,用我法二空药治之,空病乃执药所成,病愈而药亦除,方得无碍。b、问答除疑竟。
c、结成离相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结前证劝,‘是故’二字,是取法相,非法相,皆堕四相之故。凡修般若慧行者,不独不应取法相,并不应取非法相,取之则堕空病。世有侈谈无相,一总俱空。妄谓不著戒相,不知全堕破戒相中;妄谓不著福相,不知全堕众罪相中。是以如来婆心苦口,叮咛垂诫,不应取非法相,若取非法相,则我执宛然,不仅法执而已。以是义故者,以是执药成病之义故,空本是药,可以对治我法二执,若取著于空,药亦成病,反成空病难医。永嘉禅师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故佛举证劝勉云:汝等比丘,知我平日说法度人,喻之如筏;未渡须用,既渡当舍。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空,讵可取著不舍耶!(A)、佛身离相竟。
(B)果法离相,分三
a、如来双审 b、空生双答 c、承上双释
a、如来双审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此断第三种,不取云何得说疑。既一切不取,何以如来得证菩提,说法度生耶?为断此疑,故问当机,看他作何见解。a、如来双审竟。
b、空生双答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此空生,悟明实相般若,中道妙理,超情离见,故一承如来双审,便即应声直答:如我解佛所说筏喻之义,未渡当用,到岸应舍。无有一定之法,由是而知,无有定法,名为无上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无定者,不定取,不定舍,不定空,不定有,取舍空有,皆落情见,般若则超情离见,故皆无之。b、空生双答竟。
c、承上双释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空生承释,何以故无定?若定有法名为菩提,定有法如来可说,则取法相,全属有边;若谓无有法名为菩提,及无有法可说,则取非法相,即属空边。空有二边,俱非实相。当知菩提无相,不可相取;般若无言,不可言说。非法相,即离有;非非法相,即离空;空有不羁,全归中道。
‘所以者何’以下,乃重征复释。‘一切贤圣’,即三乘贤圣;无为法,即所证真如无为之理。真如本无差别,而一切贤圣,依此修证,浅深不等,而现差别耳。譬如虚空非丈尺,掘地一丈,则显一丈虚空,掘地一尺,则显一尺虚空;又如象马兔,三兽渡河,足有浅深,浅深皆不离于河。(B)果法离相竟。
(C)引事况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上言无为法,乃是离相,并非落空。恐人疑误,故引大千宝施,较量福德。三千大千,为一佛所统之世界。三次言千,方成大千。如一小千世界,有一须弥山,涌立大海之中,东西南北四面,有四大部洲,上有六欲天,为初禅天所统,积至一千个初禅,为二禅天所统,名小千世界;又积一千个二禅,为三禅天所统,名中千世界;又积一千个三禅,为四禅天所统,名大千世界。宝满大千,持用布施,而施心既广,得福自多。
‘何以故’,乃空生自已征释,是宝施所得之福德,乃有为福德之相,即非无为福德之性。是故如来问我,我据俗谛说福德多。末句‘如来说’三字,不可相连,连则与上文相反。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上引事,此况胜。有人受持,是自行;为他人说,是化他。能诠之文字,不拘多少,乃至四句偈等,无论自行化他,其福悉皆胜彼。论偈云:法施具足二庄严,财施非因故非胜。应知法施离取著,取著不名为受持。
此经乃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称法宝;为人解说,即是法施,岂仅得福,而且获慧,故具足二严。大千宝施,但属财施,非无漏福慧因,故非胜。法施离一切取著,般若智以常明,不著我相,法相,空相,正得福德性,故能超福相。受持四句偈,诸家所指不定,有谓一切有为法四句,有谓若以色见我四句,又有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四句,种种不一,不必泥执,但求活句,勿滞死句,庶不被文字障矣。
‘何以故’下,转释法施超胜,此经般若,称为佛母,故能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当知此经,即是大总相法门,不独佛法从此而出,乃至一切诸法,无不依此而得建立。至末三句,佛恐人执有佛见法见,又不合般若离相真宗,故呼空生之名而拂之。
昔雪峰义存,问德山:‘如何是从上宗乘?’山打一棒。明日又问,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法眼云:‘证佛地者,名持金刚经。经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且道唤甚么作此经,莫是黄卷赤轴底是么,且莫错认。’有僧问首山:‘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山曰:‘低声低声。’又问:‘如何受持?’山曰:‘不染污。’案宗门持此经,皆从无字处,直透向上,会得此旨,可与参金刚心印矣。(3)约佛法广释降心离相竟。
B、约圣果广释,分四
(A)历明无住 (B)正明无住 (C)喻明无住 (D)较量显胜
(A)历明无住,分三
a、小乘圣果 b、佛所得法 c、菩萨庄严
a、小乘圣果,又二
(a)泛论 (b)确证
(a)泛论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此断第四种,小乘得果是取疑。上言佛法即非佛法,佛意若存佛见法见,即是取著,取著即非佛法。恐疑云:无为法既不可取,而须陀洹等,云何各有取证耶?故以四果有无作念诘之。‘作念’,即是取著,不作念即是无住,既一一不自作证,愈信如来所说佛法,即非佛法,真是无住妙法也。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四果即其证也。初果为见道位,二三为修道位,后一为无学位。初果于凡夫地中,发出界取灭之心,以十六心,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乍见空理,故名见道位。
十六心者,谓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上二界为一四谛,亦各一忍一智,又成八心。忍即无间道,是正断惑时;智即解脱道,是当断了时。断至十五心,道类忍时,名初果向,至十六心,道类智时,名证初果。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已断三界粗惑,预入圣人之流故;又名逆流,能逆生死欲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
如来善用权智,故问当机,在汝之意以为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不’字是作不作是念,以此勘验,且看空生见解如何。当机答言不也,世尊!是早悟不取无住之理,故在众中,扬眉吐气,应声直答。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此二果,已断三界见惑,进断思惑;并下三果,俱属修道位。思惑约三界九地,每地九品,共八十一品。用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方能断尽,名得漏尽。此位但断欲界前六品思惑。按须陀洹人,要断欲界九品思惑,须经天上人间,七返受生,上上品润二生,谓两生天上,两来人间,方能断故;上中品,上下品,各润一生;中上品润一生,至此名二果向;中中品,中下品,合润一生,以上共六生;断欲界六品思惑,即证二果。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往来。因欲界后三品思惑未断;下上品润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合润半生;尚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即无著往来之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此三果,已断欲界六品思惑,进断下三品残惑,九品断尽,即证三果。更无下界润生之惑,不必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即无著不来之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此四果无学位,断欲界九品思惑尽,上生色界,于那含天中,进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尽,子缚见思俱断,超出三界,不受后有之身,故名阿罗汉。阿罗汉,译为不生,又云无生,而不作是念,我得无生者。何以故?以实无有一法名无生,但以界内见思烦恼,生死之因既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无分段生死之果。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取著,心有所证,法执炽然,又堕迷智四相矣。上三云果者,乃是带果行因,故得果名;此一云道者,已证涅槃无学道故。(a)泛论竟。
(b)确证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空生复述自行为证,以己方人,以显离著无住之义。夫有欲则有诤,有诤则名喧杂,非真寂静。无诤三昧者,即无人我是非,一心安住,寂然平等。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亦不作是念,若作是念,即是有著,世尊即不说我是乐阿兰那行者。阿兰那,此云无喧,亦云寂静,皆无诤之义。实无所行者,即离其取著分别之心,不著于所行之行也。a、小乘圣果竟。
b、佛所得法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断第五种,然灯得记是取疑。上言小乘圣果不可得,恐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亲得然灯受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岂非有所得耶,故兴此问。
空生答以于法实无所得。深明佛在然灯佛时,悟无生法忍,故得受记。无生法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实无所得,故名无生法忍。如演若达多之头,醉汉衣里之珠,迷时无失,悟时无得,乃至睹星悟道,圆满菩提,亦复归无所得。
偈云:悟无生忍获授记,无生无性无所得,是故了无所得时,方堪无上菩提记。然灯佛,是如来第二阿僧祇劫本师。大论云:此佛降生王宫,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直解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实无所得。以然灯所记,记是语言;如来所闻,闻唯语言;语言非实,举体全空。是故然灯说而无说,释迦闻而无闻,但自以无分别智,证此无分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离言说相,故不可说;离心缘相,故不可取。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既属智证,故于法实无所得。b、佛所得法竟。
c、菩萨庄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此断第六种,严土违于不取疑。上言四圣果位无得,如来因地亦无所得,恐疑菩萨,何以广修万行,庄严佛土,岂非有所取得耶?故举问以验,是否有疑。土字应读去声,度音。空生已知菩萨修行严土,不住于相。故答不也。‘何以故’下,征释其义,非严而严,繁兴万行,不违俗谛,故曰庄严佛土;严而非严,泯绝诸相,不违真谛,故曰即非庄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双融二谛,全归中道,故曰是名庄严。‘是名’者,不落空有二边,真空不碍妙有,是故名曰庄严,妙有不碍真空,是但名曰庄严。
篇6: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高适,同马太守听九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高适,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的意思,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赏析 -诗词大全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作者:高适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相关文章:
1.净空法师语录篇
2.净空法师佛语语录
7.纯果法师讲心经
8.金刚经与讲修福德
9.《金刚经》之义
10.《金刚经》中心思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