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原文注音版
“二十世纪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金刚经全文原文注音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全文原文注音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金刚经全文原文注音版
金刚经全文原文注音版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oú ní f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jīn gāng jīng qǐ qǐng
金刚经启请
jìng kǒu yè zhēn yán
净口业真言
ong xiū lì xiū lì mó hē xiū lì xiū xiū lì sà pó hē
唵 修唎 修唎 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訶
jìng sān yè zhēn yán
净三业真言
ōng suō wā pó wā sù tuó suō wā dá mó sō wā pó wā sù dù hàn
唵 娑嚩婆嚩秫驮 娑嚩达摩 娑嚩婆嚩秫度憾
ān tǔ dì zhēn yán
安土地真言
ná mó sān mān duō mú tuó nán ōng dù lu dù lu dì weǐ suō pó hē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萨婆訶
pǔ gōng yǎng zhēn yán
普 供 养 真 言
ong ye ye nang san po wa fa ri la hu
唵 誐 誐 曩 三 婆 缚 韈 日 罗 斛
fèng qǐng bā jīn gāng
奉请八金刚
fèng qǐng qīng chú zāi jīn gāng
奉请 青除灾金刚
fèng qǐng pì dú jīn gāng
奉请 辟毒 金刚
fèng qǐng huáng suí qiú jīn gāng
奉请 黄随求金刚
fèng qǐng bái jing shuǐ jīn gāng
奉请 白净水金刚
fèng qǐng chì shēng huǒ jīn gāng
奉请 赤声火金刚
fèng qǐng dìng chí zāi jīn gāng
奉请 定持灾金刚
fèng qǐng zǐ xián jīn gāng
奉请 紫贤 金刚
fèng qǐng dà shén jīn gāng
奉请 大神 金刚
fèng qǐng sì pú sà
奉请四菩萨
fèng qǐng jīn gāng juàn pú sà
奉请 金刚眷菩萨
fèng qǐng jīn gāng suǒ pú sà
奉请 金刚索菩萨
fèng qǐng jīn gāng ài pú sà
奉请 金刚爱菩萨
fèng qǐng jīn gāng yǔ pú sà
奉请 金刚语菩萨
fā yuàn wén
发愿文
jí shǒu sān jiè zūn guī yī shí fāng fó
稽首三界尊 归依十方佛
wǒ jīn fā hóng yuàn chí cǐ jīn gāng jīng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shàng bào sì zhòng ēn xià jì sān tú kǔ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ruò yǒu jiàn wén zhě xī fā pú tí xīn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jìn cǐ yī bào shēn tóng shēng jí lè guó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yún hé fán
云何梵
yún hé dé cháng shòu jīn gāng bù huài shēn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fù yǐ hé yīn yuán dé dà jiān gù lì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yún hé yú cǐ jīng jiū jìng dào bǐ àn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yuàn fó kāi wēi mì guǎng wéi zhòng shēng shuō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kai jīng jì
开经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ēi miào fǎ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zāo yù
无上什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wǒ jīn jiàn wén dé shòu chí yuàn jiě rú lái zhēn shí yì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ná wú qí yuán huì shàng fó pú sà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jīn gāng bō rě bō luó mì jīng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áo qín sān zàng fǎ shī jiū mó luó shí yì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译
fǎ huì yīn yóu fēn dì yī
法会因由分第一
rú shì wǒ wén·yī shí fó zài shě wèi guó·qí shù ji gū dú yuán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yǔ dà bǐ qiū zhòng qiān èr bǎi wǔ shí rén jù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ěr shí shì zūn·shí shí·zhuo yī chí bō·rù shě wèi dài chéng·qǐ shí·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yú qí chéng zhōng·cì dì qǐ yǐ·hái zhì běn chǔ·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fàn shí qì·shōu yī bō·xǐ zú yǐ·fū zuò ér zuò ·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shàn xiàn qǐ qǐng fēn dì èr
善现启请分第二
shí zháng lǎo xū pú tí·zài dà zhòng zhōng·jí cóng zuò q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piān tǎn yòu jiān·yòu xī zhuo dì·hézhǎnggōngjìng·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ér bái fó yán·xī yǒu shì zūn·rú lái shàn hù niàn zhū pú sà·
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shàn fù zhǔ zhū pú sà·shì zūn·shàn nán zǐ·shàn nǚ rén·
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xīn·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yún hé yīng zhù·yún hé xiáng fú qí xīn·fó yán·shàn zāi! shàn zāi·xū pú tí·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rú rǔ suǒ shuō·rú lái shàn hù niàn zhū pú sà·shàn fù zhǔ zhū pú sà·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rǔ jīn dì tīng·dāng wéi rǔ shuō·shàn nán zǐ·shàn nǚ rén·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xīn·yīng rú shì zhù·rú shì xiáng fú qí xīn·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wéi rán·shì zūn·yuàn yao yù wén·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dà chéng zhèng zōng fēn dì sān
大乘正宗分第三
fó gào xū pú tí·zhū pú sà mó hē sà·yīng rú shì xiáng fú qí xīn·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suǒ yǒu yī qiē zhòng shēng zhī lèi·ruò luǎn shēng·ruò tāi shēng·ruò shī shēng·ruò huà shēng·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ruò yǒu sè·ruò wú sè·ruò yǒu xiǎng·ruò wú xiǎng·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ruò fēi yǒu xiǎng fēi wú xiǎng·wǒ jiē lìng rù wú yú niè pán ér miè dù zhī·
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rú shì miè dù wú liàng wú shù wú biān zhòng shēng·shí wú zhòng shēng dé miè dù zhě·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hé yǐ gù·xū pú tí·
何以故·须菩提·
ruò pú sà yǒu wǒ xiāng·rén xiāng·zhòng shēng xiāng·shòu zhě xiāng·jí fēi pú sà·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miào xíng wú zhù fēn dì sì
妙行无住分第四
fù cì xū pú tí·pú sà yú fǎ·yīng wú suǒ zhù·xíng yú bù shī·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suǒ wèi bù zhù sè bù shī·bù zhù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bù shī·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xū pú tí·pú sà yīng rú shì bù shī·bù zhù yú xiāng·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hé yǐ gù·ruò pú sà bù zhù xiāng bù shī ·qí fú dé bù kě sī liang·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dōng fāng xū kōng kě sī liang fǒu·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fú yě·shì zūn·xū pú tí·
不也·世尊·须菩提·
nán xī běi fāng·sì wéi shàng xià xū kōng·kě sī liang fuǒ·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fú yě·shì zūn·xū pú tí·
不也·世尊·须菩提·
pú sà wú zhù xiāng bù shī·fú dé yì fù rú shì,bù kě sī liang·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xū pú tí·pú sà dàn yīng rú suǒ jiào zhù·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rú lǐ shí jiàn fēn dì wǔ
如理实见分第五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kě yǐ shēn xiāng jiàn rú lái fǒu·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fú yě,shì zūn·bù kě yǐ shēn xiāng dé jiàn rú lái·hé yǐ gù·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金刚经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课外扩展:
流通本的演变
《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
⑴字数的添加:《金刚经》从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不断增多。
(2)“冥司偈”的添加:以历代藏经的校勘记看,《金刚经》有文字上的琐碎变化。其最大变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是从菩提流支译本移植来的。添加的时间不很明确,后来佛徒为其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该段经文因此叫“冥司偈”
。(3)首尾附件的.添加: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出现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经文前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2、流通本的分期:
⑴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
⑵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
⑶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梵本情况
最早出版的梵文校勘本 《金刚经》 是缪勒(F. Max Müller)本。其依据是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四个梵本。两个日本梵本均是大阪高贵寺所藏,它们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唐朝。另外则是印刷於北京的两个木刻本。
19斯坦因(A.Stein)在新疆发现了一批梵文写本,19霍恩雷(A.F.Hoernle)在其中发现了《金刚经》的残片。19帕吉特(E.F.Pargiter)将其转写出版,他认为这个写本的时间是公元5世纪末。
1931年,在吉尔吉特(Gilgit),另一个《金刚经》写本随一批梵文写本出土。这个梵本是写在桦树皮上的,原件应有12叶,出土时已遗失了5叶。查卡拉伐汀(N.P.Chakravarti)将其转写为拉丁体并编辑出版。此后杜特(N.Dutt)基於此又出版了天城体版本,并将缺损部分用缪勒版本拼补。根据后来学者的判断,该写本时间在6、7世纪。
以上两个中亚写本出版后,孔泽(E.Conze)在1957年出版了他编订的《金刚经》。他以缪勒本为底,根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所藏的一个梵藏双语木刻本和藏文翻译做校订,同时他也参考了中亚梵本、汉译本、无著的注释。
在孔泽之后,P.L.Vaidya和L.M.Joshi先后出版了梵本《金刚经》,但因水平问题,无学术地位。
篇2:金刚经注音版
金刚经注音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是研究佛学的重要经文之一。
金刚经注音版
fǎ huì yīn yóu fēn dì yī
法会因由分第一
rú shì wǒ wén·yī shí fó zài shě wèi guó·qí shù gi gū dú yuán·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yǔ dà bǐ qiū zhòng qiān èr bǎi wǔ shí rén jù·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ěr shí shì zūn·shí shí·zhuo yī chí bō·rù shě wèi dài chéng·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
qǐ shí·yú qí chéng zhōng·cì dì qǐ yǐ·hái zhì běn chǔ·
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fàn shí qì·shōu yī bō·xǐ zú yǐ·fū zuò ér zuò·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shàn xiàn qǐ qǐng fēn dì èr
善现启请分第二
shí zháng lǎo xū pú tí·zài dà zhòng zhōng·jícóng zuò q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piān tǎn yòu jiān·yòu xī zhuo dì·hé zhǎng gōng jìng·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ér bái fó yán·xī yǒu shì zūn·rú lái shàn hù niàn zhū pú sà·
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shàn fù zhǔ zhū pú sà·shì zūn·shàn nán zǐ·shàn nǚ rén·
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xīn·yún hé yīng zhù·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yún hé xiáng fú qí xīn·fó yán·shàn zāi!shàn zāi·xū pú tí·
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rú rǔ suǒ shuō·rú lái shàn hù niàn zhū púsà·shàn fù zhǔ zhū pú sà·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rǔ jīn dì tīng·dāng wéi rǔ shuō·shàn nán zǐ·shàn nǚ rén·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xīn·yīng rú shì zhù·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
rú shì xiáng fú qí xīn·wéi rán·shì zūn·yuàn yao yù wén·
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dà chéng zhèng zōng fēn dì sān
大乘正宗分第三
fó gào xū pú tí·zhū pú sà mó hē sà·yīng rú shì xiáng fú qí xīn·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suǒ yǒu yī qiē zhòng shēng zhī lèi·ruò luǎn shēng·ruò tāi shēng·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ruò shī shēng·ruò huà shēng·ruò yǒu sè·ruò wú sè·ruò yǒu xiǎng·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
ruò wú xiǎng·ruò fēi yǒu xiǎng fēi wú xiǎng·
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wǒ jiē lìng rù wú yú niè pán ér miè dù zhī·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rú shì miè dù wú liàng wú shù wú biān zhòng shēng·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shí wú zhòng shēng dé miè dù zhě·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hé yǐ gù·xū pú tí·ruò pú sà yǒu wǒ xiāng·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
rén xiāng·zhòng shēng xiāng·shòu zhě xiāng·jí fēi pú sà·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miào xíng wú zhù fēn dì sì
妙行无住分第四
fù cì xū pú tí·pú sà yú fǎ·yīng wú suǒ zhù·xíng yú bù shī·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佈施·
suǒ wèi bù zhù sè bù shī·bù zhù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bù shī·
所谓不住色佈施·不住声香味触法佈施·
xū pú tí·pú sà yīng rú shì bù shībù zhù yú xiāng·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佈施·不住于相·
hé yǐ gù·ruò pú sà bù zhù xiāng bù shī·qí fú dé bù kě sī liang·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dōng fāng xū kōng kě sī liang fǒu·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fǒu yě·shì zūn·xū pú tí·
不也·世尊·须菩提·
nán xī běi fāng·sì wéi shàng xià xū kōng·kě sī liang fǒu·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fǒu yě·shì zūn·xū pú tí·
不也·世尊·须菩提·
pú sà wú zhù xiāng bù shī·fú dé yì fù rú shì,bù kě sī liang·
菩萨无住相佈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xū pú tí·pú sà dàn yīng rú suǒ jiào zhù·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rú lǐ shí jiàn fēn dì wǔ
如理实见分第五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kě yǐ shēn xiāng jiàn rú lái fǒu·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fǒu yě·shì zūn·bù kě yǐ shēn xiāng dé jiàn rú lái·hé yǐ gù·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rú lái suǒ shuō shēn xiāng·jí fēi shēn xiāng·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fó gào xū pú tí·fán suǒ yǒu xiāng·jiē shì xū wàng·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ruò jiàn zhū xiāng fēi xiāng·jí jiàn rú lái·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zhèng xìn xī yǒu fēn dì liù
正信稀有分第六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pō yǒu zhòng shēng·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
dé wén rú shì yán shuō zhāng jù·shēng shí xìn fú·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fó gào xū pú t·mò zuò shì shu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rú lái miè hòu·hòu wǔ bǎi suì·yǒu chí jiè xiū fú zhě·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
yú cǐ zhāng jù·néng shēng xìn xīn·yǐ cǐ wéi shí·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dāng zhī shì rén·bù yú yī fó èr fó sān sì wǔ fó ér zhǒng shàn gēn·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yǐ yú wú liàng qiān wàn fó suǒ·zhǒng zhū shàn gēn·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wén shìzhāng jù·nǎi zhì yī niàn shēng jìng xìn zhě·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xū pú tí·rú lái xī zhī xī jiàn·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shì zhū zhòng shēng·dé rú shì wú liàng fú dé·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hé yǐ gù·shì zhū zhòng shēng·
何以故·是诸众生·
wú fù wǒ xiāng·rén xiāng·zhòng shēng xiāng·shòu zhě xiāng·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wú fǎ xiāng·yì wú fēi fǎ xiāng·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hé yǐ gù·shì zhū zhòng shēng·ruò xīn qǔ xiāng·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jí wéi zhuo wǒ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ruò qǔ fǎ xiāng·jí zheuo wǒ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hé yǐ gù·ruò qǔ fēi fǎ xiāng·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jí zhuo wǒ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shì gù bù yīng qǔ fǎ·bù yīng qǔ fēi fǎ·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yǐ shì yì gù·rú lái cháng shuō·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rǔ děng bǐ qiū·zhī wǒ shuō fa·rú fá yù zhě·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fǎ shàng yīng shě·hé kuàng fēi fǎ·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wú dé wú shuō fēn dì qī
无得无说分第七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rú lái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yē·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rú lái yǒu suǒ shuō fa yē·
如来有所说法耶·
xū pú tí yán·rú wǒ jiě fó suǒ shuō y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
wú yǒu dìng fǎ·míng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yì wú yǒu dìng fǎ·rú lái kě shuō·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hé yǐ gù·rú lái suǒ shuō fa·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
jiē bù kě qǔ·bù kě shuō·fēi fǎ·fēi fēi fǎ·
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suǒ yǐ zhě hé·yī qiē xián shèng·jiē yǐ wú wéi fǎ ér yǒu chā bié·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yī fǎ chū shēng fēn dì bā
依法出生分第八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ruò rén mǎn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qī bǎo·yǐ yòng bù shī·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佈施·
shì rén suǒ dé fú dé·nìng wéi duō bù·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xū pú tí yán·shèn duō·shì zūn·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hé yǐ gù·shì fú dé·jí fēi fú dé xìng·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shì gù rú lái shuō fú dé duō·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ruò fù yǒu rén·yú cǐ jīng zhōng·shòu chí nǎi zhì sì jù jì děng·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wéi tā rén shuō·qí fú shèng bǐ·
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hé yǐ gù·xū pú tí·yī qiē zhū fó·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
jí zhū fó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fǎ·jiē cóng cǐ jīng chū·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xū pú tí·suǒ wèi fó fǎ zhě·jí fēi fó fǎ·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yī xiāng wú xiāng fēn dì jiǔ
一相无相分第九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xū tuó huán néng zuò shì niàn·wǒ dé xū tuó huán guǒ fǒu·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xū pú tí yán·fǒu yě·shì zūn·hé yǐ gù·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xū tuó huán míng wéi rù liú·ér wú suǒ rù·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bù rù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shì míng xū tuó huán·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sī tuó hán néng zuò shì niàn·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wǒ dé sī tuó hán guǒ fǒu·xū pú tí yán·
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
fǒu yě·shì zūn·hé yǐ gù·
不也·世尊·何以故·
sī tuó hán míng yī wǎng lái·ér shí wú wǎng lái·shì míng sī tuó hán·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e nà hán néng zuò shì niàn·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
wǒ dé e nà hán guǒ fǒu·xū pú tí yán·
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
fǒu yě·shì zūn·hé yǐ gù·
不也·世尊·何以故·
e nà hán míng wéi bù lái·ér shí wú bù lái·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shì gù míng e nà hán·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
e luó hàn néng zuò shì niàn·wǒ dé e luó hàn dào fǒu·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xū pú tí yán·fǒu yě·shì zūn·hé yǐ gù·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shí wú yǒu fǎ·míng ā luó hàn·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shìzūn·ruò e luó hàn zuò shì niàn·wǒ dé e luó hàn dào·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jí wéi zhuo wǒ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shì zūn·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
fó shuō wǒ dé wú zhèng sān mèi·rén zhōng zuì wéi dì yī·
佛说我得无挣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shì dì yī lí yù e luó hàn·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shì zūn·wǒ bù zuò shì niàn·wǒ shì lí yù e luó hàn·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shì zūn·wǒ ruò zuò shì niàn·wǒ dé e luó hàn dào·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shì zūn zé bù shuō xū pú t·shì yào a lán nà xíng zhě·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yǐ xū pú tí shí wú suǒ xíng·ér míng xū pú tí·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
shì yào ā lán nà xíng·
是乐阿兰那行·
zhuāng yán jìng tǔ fēn dì shí
庄严净土分第十
fó gào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xī zài rán dēng fó suǒ·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yú fǎ yǒu suǒ dé fǒu·fǒu yě·shì zūn·
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rú lái zài rán dēng fó suǒ·yú fǎ shí wú suǒ dé·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pú sà zhuāng yán fó tǔ fǒu·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fǒu yě·shì zūn·hé yǐ gù·
不也·世尊·何以故·
zhuāng yán fó tǔ zhě·jí fēi zhuāng yán·shì míng zhuāng yán·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shì gù,xū pú tí·zhū pú sà mó hē sà·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yīng rú shì shēng qīng jìng xīn·bù yīng zhù sè shēng xīn·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bù yīng zhù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shēng xīn·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yīng wú suǒ zhù ér shēng qí xīn·xū pú t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
pì rú yǒu rén·shēn rú xū mí shān wáng·yú yì yún hé·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shì shēn wéi dà fǒu·xū pú tí yán·shèn dà·shì zūn·
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hé yǐ gù·fó shuō fēi shēn·shì míng dà shēn·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wú wéi fú shèng fēn dì shí y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xū pú tí·rú héng hé zhōng suǒ yǒu shā shù·rú shì shā děng héng hé·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
yú yì yún hé·shì zhū héng hé shā·nìng wéi duō fǒu·
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xū pú tí yán·shèn duō·shì zūn·dàn zhū héng hé·shàng duō wú shù·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hé kuàng qíshā·xū pú tí·wǒ jīn shí yán gào rǔ·
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ruò yǒu shàn nán zǐ·shàn nǚ rén·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篇3:金刚经注音版全文解释
金刚经注音版全文解释
金刚经全文讲解及译文
【原文】如是我闻①。一时②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③千二百五十人④俱。尔时,世尊⑤食时,著衣持钵⑥,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⑦,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⑧已,敷座而坐⑨。
【注释】①如是我闻:如是,这样;我闻,我听说。我听佛这样说,表示经中的话都是佛亲口说的,这是为增加佛经的可信度。②时:那时。③大比丘众:比丘是梵语,即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侣,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④千二百五十人:释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叶三兄弟、目连尊者、耶舍长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⑤世尊:对佛的尊称,所谓佛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xx、无xx。⑥钵(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铁制成,圆形,略扁,小口,平底。⑦次第乞已:按顺次挨家挨户乞食。佛乞食是为被乞食者种福,所以不能择贫富,而要按顺序来,即“次第”。⑧洗足:佛是光脚乞食的,所以回来要洗足。⑨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译文】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评析】
“法会因由”意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法会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当于现在的“章”、“节”等。第一品讲述佛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里时时处处在修行,进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饭,洗足,敷座,都自然体现乞士的威仪,这就是后来禅宗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②,右膝着地,合掌恭敬③而白佛言④:“希有世尊⑤,如来善护念诸菩萨⑥,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⑦,应云何住⑧,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顾乐欲闻。”
【注释】①长老须菩提:须菩提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善现、善吉、空生等,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婆罗门种姓,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空义,被称为“解空第一”。②偏袒右肩:印度僧侣披袈裟时偏袒右肩,形成习惯,后世有许多解说,其实可能与印度的气候较热有关。③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这也是佛教的规矩威仪。④白佛言:对佛说,白就是说话,白是南北朝时的说法,即道白。⑤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这是对佛的赞美。传说佛诞生时就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⑥如来:与佛、世尊等一样,是称呼佛的一种名号,佛共有十种名号。这里指释迦牟尼。⑦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最高的智慧觉悟。⑧住:停住,守护,即后文所谓的“降伏其心”。
【译文】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能,发现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
【评析】本章是讲述善现(须菩提)向佛请教的事情。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善护念”。一念之间,等于一呼一吸的时间,佛教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人就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要大家修行,根本就是要“善护念”,也就是要让这些烦恼“住”,要“降伏其心”。此即善现(须菩提)向佛“启请”之所得也。
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①,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②,我皆令入无余涅盘③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④,即非菩萨。”
【注释】①摩诃(hē)萨:即摩诃萨堙,摩诃,就是大,前人曰:“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旧译大心、大众生,新译大有情,就是菩萨的另一种尊称。②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佛教认为众生的各种形态和境界。③涅盘(niè pán):梵语,也译作泥洹、泥畔等,意为灭度、寂灭、不生、安乐、清净、解脱、圆寂等,总之是指达到佛的无念想、无烦恼境界。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在佛教中叫“我人四相”,指还没有悟道成佛的各种执著。
【译文】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xx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xx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等等。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其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评析】
“大乘上宗”就是提纲挈领的意思。“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懂这一句,就全懂。这也就是“万法皆空”,或者说“大度无度”,达到标题所谓的“大乘上宗”。
【原文】
“复次①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②,行于布施③。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④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⑤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得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⑥。”
【注释】①复次:这是连接前后文的关联词,表示“接着说”。②无所住:心不执著。③布施:梵文“檀那”,意译“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以自己的财物、福利施于别人。④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佛教所谓“六尘”,也是“八识”中的前“六识”,即人的主观认识功能和作用的六个方面,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产生。⑤四维:指四隅、四角,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里说“四维、上下”,连上前面所说的东、南、西、北四方,就是佛教所谓“十方虚空”,概指全部宇宙。⑥如所教住:照我说的去“住”——降伏己心而修行。
【译文】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香气固然嗅到;滋味固然尝到;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你根本没有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评析】本章是讲不执著的道理,而妙行,即无住——不滞。布施而无布施心,达到这种境界,才有无量福德,才是“无住”的“妙行”和真佛心。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释迦垂迹
【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就见得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评析】本章说各种表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这就是真理之体现。“诸相非相”,即要透过“诸相”的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不是“相”而是“空”,佛的三十二种相都是为引导世俗人进入信仰的“方便法门”,进入信仰后要进一步认识到“空”的本质,才算懂佛教的真谛,也就是见到真正的如来。这也就是“如理”的“实见”。前人阐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①,生实信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③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④,而种善根⑤,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⑥者。须菩提,如来悉⑦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⑧。”“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⑨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①章句:本指经文上的章节语句,这里是指前一品中佛所说的“诸相非相”的话语。②实信:真实的信仰。③持戒:修持佛教的戒律。戒、定、慧是佛教三学,戒是为防止信徒违背佛法作恶而制定的各种规矩条例。④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一劫有一佛出世,这是说经历的劫数还不多。⑤种善根:佛教认为信徒通过各种修行培养自己的善性,就像种地植下为善的根苗。⑥净信:佛教认为佛所在的西天是净土,所以有净土信仰。⑦悉:都,完全。⑧法相、非法相:法相是太执著于佛法的表面道理,非法相是不执著于佛法的道理,但只要有执著或不执著的想法,就还没有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所以说真正的觉悟者应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⑨筏喻:将佛法比作过河的竹筏子,意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要像竹筏子一样,过河就舍弃掉,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
【译文】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如来应化身离开这世界以后,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当知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种很多善根。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很清楚地知道,也很清楚地看见,像这类众生,都得到悟见如来,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为什么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相还在的话,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评析】本章说真正悟解佛法并不容易,所谓正信希有。佛认为要完全领悟万法皆空的道理并不容易,但又认为这种智慧一定会被人领悟,所以他说要等五百年以后才会有真正的觉悟者。前人有的解释这段对话是“须菩提疑众生不能生实信,故作此问,佛恐沮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说”,似乎理解有误。昭明太子给这一段加的标题是“正信希有”,不就是说“正信”即真正的觉悟暂时还很“希(稀)有”,所以要“希”望期待于五百年以后吗?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①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释】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的智慧和觉悟,见第二品注释。
【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说:如来在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初转,令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以来,宣说种种适应个别差异的无上法门,也宣说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过,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等。现前也正在演说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我对佛所说无上正等正觉的义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所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眼前现象上的事,眼前现象上的事是循业所显现的虚幻相,如同梦境中的幻相,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可以证得,而实有真常的无上正等正觉,显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资形容就有一定内涵,若有内涵便有好坏、大小、染净、生灭、增减,既可以证得,若不小心便也会失去,这种能得能失的东西,证得它便毫无意义,不可称呼它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如来只是为方便叙述,取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词句把它明确表达出来,任何语言说明都只是方便说,学人只可从言说中体悟它的本来面目,没有内容可使如来做明确说明。为什么呢?如来为顺应种种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学人,从各种不同角度做种种不同的阐述,教令开悟、破迷发现的,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所阐述的种种差别法,但有言说,所以说它是虚幻的差别法,也可以说它是非虚幻的差别法。为什么这样说呢?种种差别法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以及一切贤圣以不可取不可说,无为的无上正等正觉而宣说的,能教令一切众生悟见无上正等正觉心。若见非法非非法即见无上正等正觉心。
【评析】本章说万法皆空,不要执著教条,“无得无说”即此义。须菩提把握“万法皆空”的真谛,所以这样回答,难怪他又叫“空生”。这就是标目所谓“无得无说”,即佛没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说”佛法。但须菩提又说“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所谓“方便法门”。前人评说:“‘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名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篇4:长恨歌原文注音版
长恨歌原文注音版
chánɡ hèn ɡē
长 恨 歌
bái jū yì
白 居 易
hàn huánɡ zhònɡ sè sī qīnɡ ɡuó , yù yǔ duō nián qiú bù dé 。
汉 皇 重 色 思 倾 国 , 御 宇 多 年 求 不 得 。
yánɡ jiā yǒu nǚ chū zhǎnɡ chénɡ , yǎnɡ zài shēn ɡuī rén wèi shí 。
杨 家 有 女 初 长 成 , 养 在 深 闺 人 未 识 。
tiān shēnɡ lì zhì nán zì qì , yì zhāo xuǎn zài jūn wánɡ cè 。
天 生 丽 质 难 自 弃 , 一 朝 选 在 君 王 侧 。
huí móu yí xiào bǎi mèi shēnɡ , liù ɡōnɡ fěn dài wú yán sè 。
回 眸 一 笑 百 媚 生 , 六 宫 粉 黛 无 颜 色 。
chūn hán cì yù huá qīnɡ chí , wēn quán shuǐ huá xǐ nínɡ zhī 。
春 寒 赐 浴 华 清 池 , 温 泉 水 滑 洗 凝 脂 。
shì ér fú qǐ jiāo wú lì , shǐ shì xīn chénɡ ēn zé shí 。
侍 儿 扶 起 娇 无 力 , 始 是 新 承 恩 泽 时 。
yún bìn huā yán jīn bù yáo , fú rónɡ zhànɡ nuǎn dù chūn xiāo 。
云 鬓 花 颜 金 步 摇 , 芙 蓉 帐 暖 度 春 宵 。
chūn xiāo kǔ duǎn rì ɡāo qǐ , cónɡ cǐ jūn wánɡ bù zǎo cháo 。
春 宵 苦 短 日 高 起 , 从 此 君 王 不 早 朝 。
chénɡ huān shì yàn wú xián xiá , chūn cónɡ chūn yóu yè zhuān yè 。
承 欢 侍 宴 无 闲 暇 , 春 从 春 游 夜 专 夜 。
hòu ɡōnɡ jiā lì sān qiān rén , sān qiān chǒnɡ ài zài yì shēn 。
后 宫 佳 丽 三 千 人 , 三 千 宠 爱 在 一 身 。
jīn wū zhuānɡ chénɡ jiāo shì yè , yù lóu yàn bà zuì hé chūn 。
金 屋 妆 成 娇 侍 夜 , 玉 楼 宴 罢 醉 和 春 。
zǐ mèi dì xionɡ jiē liè tǔ , kě lián ɡuānɡ cǎi shēnɡ mén hù 。
姊 妹 弟 兄 皆 列 土 , 可 怜 光 彩 生 门 户 。
suí lìnɡ tiān xià fù mǔ xīn , bú chónɡ shēnɡ nán chónɡ shēnɡ nǚ 。
遂 令 天 下 父 母 心 , 不 重 生 男 重 生 女 。
lí ɡōnɡ ɡāo chù rù qīnɡ yún , xiān lè fēnɡ piāo chù chù wén 。
骊 宫 高 处 入 青 云 , 仙 乐 风 飘 处 处 闻 。
huǎn ɡē màn wǔ nínɡ sī zhú , jìn rì jūn wánɡ kàn bù zú 。
缓 歌 谩 舞 凝 丝 竹 , 尽 日 君 王 看 不 足 。
yú yánɡ pí ɡǔ dònɡ dì lái , jīnɡ pò ní chánɡ yǔ yī qǔ 。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 惊 破 霓 裳 羽 衣 曲 。
jiǔ chónɡ chénɡ què yān chén shēnɡ , qiān shènɡ wàn qí xī nán xínɡ 。
九 重 城 阙 烟 尘 生 , 千 乘 万 骑 西 南 行 。
cuì huá yáo yáo xínɡ fù zhǐ , xī chū dōu mén bǎi yú lǐ 。
翠 华 摇 摇 行 复 止 , 西 出 都 门 百 余 里 。
liù jūn bù fā wú nài hé , wǎn zhuǎn é méi mǎ qián sǐ 。
六 军 不 发 无 奈 何 , 宛 转 蛾 眉 马 前 死 。
huā diàn wěi dì wú rén shōu , cuì qiào jīn què yù sāo tóu 。
花 钿 委 地 无 人 收 , 翠 翘 金 雀 玉 搔 头 。
jūn wánɡ yǎn miàn jiù bù dé , huí kàn xuè lèi xiānɡ hé liú 。
君 王 掩 面 救 不 得 , 回 看 血 泪 相 和 流 。
huánɡ āi sǎn màn fēnɡ xiāo suǒ , yún zhàn yínɡ yū dēnɡ jiàn ɡé 。
黄 埃 散 漫 风 萧 索 , 云 栈 萦 纡 登 剑 阁 。
é méi shān xià shǎo rén xínɡ , jīnɡ qí wú ɡuānɡ rì sè báo 。
峨 嵋 山 下 少 人 行 , 旌 旗 无 光 日 色 薄 。
shǔ jiānɡ shuǐ bì shǔ shān qīnɡ , shènɡ zhǔ zhāo zhāo mù mù qínɡ 。
蜀 江 水 碧 蜀 山 青 , 圣 主 朝 朝 暮 暮 情 。
注释
(1)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2)重色:爱好女色。倾国:绝色女子。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3)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4)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十七岁(开元二十三年)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七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5) 丽质:美丽的姿质。
(6)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7)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8)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9)侍儿:宫女。
(10)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11)云鬓:《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12)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萧纲《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
(13)春宵:新婚之夜。
(14)佳丽三千:《后汉书·皇后纪》: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言后宫女子之多。据《旧唐书·宦官传》等记载,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
(15)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
(16)列土:分封土地。据《旧唐书·后妃传》等记载,杨贵妃有姊三人,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日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珪,为光禄卿。再从兄铦,为鸿胪卿。锜,为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从祖兄国忠,为右丞相。姊妹,姐妹。
(17)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18)不重生男重生女: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等。
(19)骊宫:骊山华清宫。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20)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21)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22)霓(ní)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
名。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23)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24)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走。当时随行护卫并不多,“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词。乘:一人一骑为一乘。
(25)翠华两句:李隆基西奔至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以平民怨。玄宗为保自身,只得照办。
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26)六军:指天子军队。《周礼·夏官·司马》:王六军。据新旧《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等记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执之降安禄山,潼关不守,京师大骇。玄宗谋幸蜀,乃下诏亲征,仗下后,士庶恐骇。乙未日凌晨,玄宗自延秋门出逃,扈从唯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丙辰日,次马嵬驿(在兴平县北,今属陕西),诸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玄宗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玄宗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27)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28)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委地:丢弃在地上。
(29)翠翘:首饰,形如翡翠鸟尾。金雀: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玉搔头:玉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30)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yíngyū):萦回盘绕。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
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31)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32)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33)夜雨闻铃:《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
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暗指此事。后《雨霖铃》成为宋词词牌名。
(34)天旋地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
(35)不见玉颜空死处:据《旧唐书·后妃传》载:玄宗自蜀还,令中使祭奠杨贵妃,密令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焉。
(36)信马: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37)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38)西宫南苑: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39)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40)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据《新唐书·百官志》,内官宫正有阿监、副监,视七品。
(41)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42)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43)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44)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文帝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霜华:霜花。
(45)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言其珍贵。谁与共:与谁共。
(46)临邛道士鸿都客:意谓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
名,这里借指长安。《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47)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48)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49)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50)穷:穷尽,找遍。碧落:即天空。黄泉:指地下。
(51)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52)玲珑:华美精巧。五云:五彩云霞。
(53)绰约:体态轻盈柔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54)参差:仿佛,差不多。
(55)金阙:《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大洞玉经》:上清宫门中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西厢:《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日庙。西厢在右。玉扃(jiong):玉门。即玉阙之变文。
(56)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吴王夫差女。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57)九华帐:绣饰华美的帐子。九华:重重花饰的图案。言帐之精美。《宋书·后妃传》:自汉氏昭阳之轮奂,魏室九华之照耀。
(58)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逦迤:接连不断地。
(59)新睡觉:刚睡醒。觉,醒。
(60)袂(mèi):衣袖。
(61)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62)凝睇(dì):凝视。
(63)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64)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65)人寰(huán):人间。
(66)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67)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68)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擘:分开。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69)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70)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71)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72)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73)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74)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篇5:观沧海注音版原文
观沧海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篇6:短歌行注音版原文
短歌行注音版原文
对(duì)酒(jiǔ)当(dāng)歌(gē),人(rén)生(shēng)几(jǐ)何(hé)?
譬(pì)如(rú)朝(zhāo)露(lù),去(qù)日(rì)苦(kǔ)多(duō)。
慨(kǎi)当(dāng)以(yǐ)慷(kāng),忧(yōu)思(sī)难(nán)忘(wàng)。
何(hé)以(yǐ)解(jiě)忧(yōu),唯(wéi)有(yǒu)杜(dù)康(kāng)。
青(qīng)青(qīng)子(zǐ)衿(jīn),悠(yōu)悠(yōu)我(wǒ)心(xīn)。
但(dàn)为(wéi)君(jūn)故(gù),沉(chén)吟(yín)至(zhì)今(jīn)。
呦(yōu)呦(yōu)鹿(lù)鸣(míng),食(shí)野(yě)之(zhī)苹(píng)。
我(wǒ)有(yǒu)嘉(jiā)宾(bīn),鼓(gǔ)瑟(sè)吹(chuī)笙(shēng)。
明(míng)明(míng)如(rú)月(yuè),何(hé)时(shí)可(kě)掇(duō)。
忧(yōu)从(cóng)中(zhōng)来(lái),不(bù)可(kě)断(duàn)绝(jué)。
越(yuè)陌(mò)度(dù)阡(qiān),枉(wǎng)用(yòng)相(xiāng)存(cún)。
契(qì)阔(kuò)谈(tán)宴(yàn),心(xīn)念(niàn)旧(jiù)恩(ēn)。
月(yuè)明(míng)星(xīng)稀(xī),乌(wū)鹊(què)南(nán)飞(fēi)。
绕(rào)树(shù)三(sān)匝(zā),何(hé)枝(zhī)可(kě)依(yī)?
山(shān)不(bù)厌(yàn)高(gāo),海(hǎi)不(bù)厌(yàn)深(shēn)。
周(zhōu)公(gōng)吐(tǔ)哺(bǔ),天(tiān)下(xià)归(guī)心(xīn)。
翻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拿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不断低唱着《子衿》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形容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唯有象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我。
篇7:观沧海注音版原文
guān cāng hǎi
zuò zhě :cáo cāo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rì yuè zhī há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述,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述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述: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述,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述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假如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篇8:岳阳楼记原文及注音版
fānzhōngyán
范 仲 淹
qìng lì sì nián chūn ,téng zǐ jīng zhé shǒu bā líng jùn 。yuè míng nián,zhèng tōngrén hé,bǎi fèi jù xīng,nǎi
庆 历 四 年 春 , 滕 子 京 谪 守 巴 陵 郡。 越 明 年 ,政 通 人 和,百 废 具 兴 ,乃
chóngxiū yuè yáng lóu , zēng qí jiù zhì ,kè táng xián jīn rén shī fù yúqíshàng,shǔyǔzuòwén yǐ jì zhī 。
重 修 岳 阳 楼 , 增 其 旧 制,刻 唐 贤 今 人 诗赋于其 上 ,属 予作 文 以 记 之 。
yǔ guānfū bā líng shèngzhuàng ,zài dòng tíng yī hú 。xián yuǎn shān ,tūn chgjiāng ,hào hào shāngshāng,
予 观 夫 巴 陵 胜 状,在 洞 庭 一湖。 衔 远 山 ,吞 长江 , 浩 浩 汤 汤,
hèngwújì yá ;zhāo huī xī yīn ,qì xiàng wànqiān ;cǐ zé yuè yáng lóu zhī dàguānyě ,qián rén zhī shù bèi yǐ 。rán
横 无际 涯 ;朝 晖 夕 阴 ,气 象 万 千; 此 则 岳 阳 楼 之 大 观 也, 前 人 之 述备矣 。然
zé běi tōngwū xiá ,nánjí xiāo xiāng ,qiān kè sāo rén ,duō huìyúcǐ ,lǎn wù zhī qíng ,déwúyì hū?
则 北 通 巫 峡,南 极潇 湘 , 迁 客 骚 人, 多 会于此,览 物 之 情 , 得无异乎?
ruòfúyín yǔfēi fēi ,lián yuè bùkāi ;yīn fēng nù háo,zhuó làngpáikōng;rìxīng yǐn yào ,shān yuè qián
若 夫霪 雨霏霏, 连 月 不开; 阴 风 怒 号 , 浊 浪 排 空;日星 隐 耀 ,山 岳 潜
xíng ;shāng lǚ bùxíng,qiáng qīng jí cuī ;bómù míng míng,hǔ xiào yuán tí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qù guó huái xiāng,
形 ; 商 旅不 行, 樯 倾楫 摧; 薄暮 冥 冥, 虎 啸 猿啼 ; 登 斯 楼也,则 有 去 国 怀 乡,
yōu chán wèi jī ,mǎn mù xiāo rán ,gǎn jí ér bēi zhě yǐ!
忧 谗 畏讥, 满 目 萧 然, 感极 而 悲 者 矣!
zhì ruòchūn hé jǐng míng ,bō lán bù jīng ,shàngxià tiān guāng ,yībì wànqǐng;shā ōu xiáng jí ,jǐn lín yóu
至 若 春 和景 明 ,波 澜不 惊 , 上 下天 光,一碧 万 顷 ;沙 鸥 翔集,锦鳞 游
yǒng ,àn zhǐ tīng lán ,yù yù qīng qīng 。ér huò chángyān yīkōng,hào yuèqiān lǐ ,fú guāng yuè jīn ,jìng yǐng shěn
泳 , 岸 芷汀 兰 ,郁 郁 青 青。 而 或 长 烟 一 空,皓 月千 里 ,浮 光 跃金 , 静影 沈
bì ,yú gē hù dá,cǐ lèhé jí !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xīn kuàng shēnyí ,chǒng rǔ jié wàng 、bǎjiǔ lín fēng ,qíxǐ
璧 ,渔 歌 互答,此乐何 极 ! 登 斯 楼也, 则 有 心 旷神怡 , 宠 辱 皆 忘 、把酒临 风 ,其喜
yáng yáng zhě yǐ !
洋 洋 者 矣 !
jiē fū! yǔcháng qiú gǔ rén rén zhī xīn ,huò yì èr zhě zhī wéi,hé zāi ?bùyǐ wù xǐ ,bùyǐ jǐbēi ,jū miào
嗟夫! 予 尝 求 古 仁人 之 心,或 异 二 者之 为,何 哉?不以 物 喜,不以己悲,居 庙
táng zhī gāo ,zé yōu qímín ;chǔjiāng hú zhī yuǎn ,zé yōuqíjūn 。shì jìn yì yōu ,tuì yì yōu ;rán zé hé shí ér lè
堂 之 高, 则 忧 其民;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其君 。是 进亦 忧 ,退 亦 忧;然 则 何 时而乐
yé?qíbì yuē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 ,hòu tiānxià zhī yuèér lèyǐ !” yī!wēi sī rén ,wú shuíyǔguī !
耶?其必 曰:“ 先 天 下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乐而乐矣 !” 噫!微 斯 人 ,吾 谁 与归 !
shí liùniánjiǔ yuèshí wǔ rì。
时 六年九 月十 五日。
【金刚经全文原文注音版】相关文章:
1.短歌行注音版原文
2.金刚经原文讲解
3.千字文注音版
7.《金刚经》之义
9.金刚经名句
10.《金刚经》纲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