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

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

2025-01-16 09:31: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飞天狮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

篇1: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

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

人民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尚未达成一致,但不能由此否定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的价值.他善于用理想来激励子弟;用勤劳简朴、自强自立、戒骄戒傲等思想来磨砺子弟;用不许谋求特殊化来约束子弟.他的教子之道具有示范性、可行性、全面性、及时性、人情味等特点,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 者:朱春晖  作者单位:湘潭工学院,期刊社,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823.1 关键词:曾国藩   自强自立   勤劳简朴   身教  

篇2:陶渊明与曾国藩不同的教子之道

陶渊明与曾国藩不同的教子之道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而曾国藩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完人,他们两人的教子之道或者能给予我们一点启示。

东晋义熙四年秋天,陶渊明离家去彭泽任县令。陶大人是典型的'中国式官员父亲,生怕自己孩子受苦受累,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特意派了一个用人帮家里做杂事,为此,专门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此亦人子,可善遇之。”陶公子们有没有善待这位用人,谁也不知道,不过陶大人在百忙之中提醒儿子们要善待用人,可见陶公子们平时对用人真不怎么的。

陶渊明对于儿子们是非常宠爱的,有一次还因为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儿子们,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信的大意是这样的:爸爸一辈子心高气傲,不适合在官场里混,所以几次三番辞官,做官的日子还没务农的日子长,搞得家里很穷,自己倒无所谓,就苦了你们这五个孩子。古人常说“既使之生,则使之可”。我生了你们,却没有养好你们,一想到这些,做爸爸的就特别难受。

从陶渊明的两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溺爱。这种溺爱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上进心。后果就是“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同样是在朝中做官的曾国藩,对于孩子可以说是苛刻了,他在家书里这样写道:“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些,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逸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湃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是两楼的书,在他的教导之下,儿子曾纪泽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四国的钦差大臣。曾纪鸿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留金不如留经”。意思是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会子孙一本经书。意在告诉后人,与其给孩子置下万贯家财,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存。陶渊明与曾国藩教子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关爱孩子,不是给他们提供奢华的生活条件,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篇3:曾国藩教子名言

曾国藩教子名言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勿过多怜悯。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人不可无缺陷。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篇4:曾国藩成功之道

内容简介

《曾国藩成功之道》内容简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出色的资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

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退、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功高震主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

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修身——成就一代儒家宗师

修身十二法

修身三十六字诀

天道酬勤,修身成仁

待人平和,立身之本

欲立人,先立志

尽人力,安天命

为人不可有傲气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修身概览

立志是人生成功之本

勤劳俭朴是立身之道

多言无益,务实为宜

以自强为立身之本

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戒除不良习气是关键

心病还须自心医

不自欺,自诚明

做人要有使命感

第二章 处世——树立封建王朝的精神偶像

成功处世三十六字诀

克己之学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为官不贪,清白做人

人需四忌,方能立足

为人处世,刚柔并用

人以机巧,我以诚愚

言辞诚信

胸有成竹,方可行事

为人当自强自立

处世切莫恃才傲物

敬是为人处世的要方

举止要重,发言要慎

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巧妙把握刚与柔的火候

荣辱集一身,宠骂若等闲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掌握处理大难题的策略

第三章 识人——鉴人有术识英才

鉴人有术,冷眼识英才

以言语观人

以情态识人

英才与雄才

慧眼识俞樾

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

别具一格,识人才

异乎寻常识人术

第四章 用人——不拘一格降人才

善于提拔和运用人才

人才是成大事的第一要义

人才以广收而致,以勤教而成

人才都是磨砺出来的

知人用人,扬长避短

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

强化自己识人的本领

摸透人的精、气、神

以诚待人,众望所归

第五章 治学——学以致用,纵横天下

勤能补拙是良训

成大事须有真本领

……

第六章 治家——家和万事兴

第七章 治军——爱兵如爱子

第八章 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九章 为官——以身作则,居官严明

第十章 交友——处世交友贵雅量

篇5:“失败”的教子之道

儿子读初三了,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在班级里只有中等水平,这不是儿子智商比别的孩子低造成的,而是我不适应中国当今对孩子十分残酷的、扼杀童心的教育方法造成的。

我的教子方法就是不对孩子提什么要求,充分尊重他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在幼儿园和小学时,参加什么兴趣班由他定,儿子先后尝试学习过硬笔书法、绘画、航模、外语等,但只要他认为没有兴趣了,随时都能退出兴趣班,我充分尊重他的选择。

从初一开始,他迷上了篮球,每天要打一小时。尽管我知道这会影响他的学习,但为了他的'快乐,我同意了。

我总觉得,一个孩子的素质高低不在于他能不能考试,成绩是否名列前茅,童年和少年阶段最重要的是他的成长过程是否快乐。童年和少年时光转瞬即逝。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个人只有童年和少年时期才能有机会过得无忧无虑。

所以,我给儿子更多的时间去玩。

我总觉得对孩子来说,身体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才是知识。所以,我着重培养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

他4岁时,我给他10元钱,让他去楼下买个西瓜。我悄悄跟在他后面。他艰难地双手提了个5斤左右的小西瓜,还没走出三步,由于力气小,一松手,西瓜摔得粉碎。卖西瓜的摊主在骂:“有这样狠心的大人,自己坐在家里,让这么小的孩子来买西瓜,不知是不是亲生儿子。”

小时候他走象棋、玩扑克都希望赢,一输就不开心,有时还要发脾气。越是这样,我越经常让他输。慢慢地,他就能正确地看待输赢了,懂得好多事是不以他的意志所能决定的。

儿子现在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他诚实、大方、勇敢、对人热情,这我很欣慰。

我有时也认为自己的教子之道是失败的,因为不适应国情。我很矛盾DD我的教子之道是有利儿子还是害了儿子?

篇6:曾国藩用人成功之道

毛泽东一生对曾国藩有三次比较重要评价,那就是早年的时候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后来他又说,中国历史上上的人物,能够办事兼传教之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宋代的范仲淹;一个清代的曾国藩,到了晚年,毛泽东做了共和国的领袖,重新来审视曾国藩,第三次评价说曾国藩现在想来仍然是地主阶级当中最厉害的人物。

这是毛泽东对他的一个评价,蒋介石一生中呼应曾国藩,其实有很多做法后面都可以看到属于惩罚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的评价主要是写给儿子的信,大家金国(音)先生在莫斯科读书的时候,父子两个人书信不断,读更多的内容是读曾文正之书,其实谈论更多的内容,曾国藩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足以为吾人之师,曾国藩不单单自己能够立得住,也能够让别人立度住,不单单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其他的东西就可以抛却,就是这一点足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最近的台湾的当选总统马英九先生就是湖南人,他父亲在去世之前,马英九遇到一生当中最大的困难,他父亲临终时就给到两句话:“惟天下之诚能胜天下之伪,惟天下之拙能胜天下之巧”也就是让他以诚战胜自己和他人,最后能够立得住,这是属于最近的一个评价。

曾国藩应该对自己也有一个很深刻检讨,一生都在检讨自己,所以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

他讲人生就是三个境界,用他的话来说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镜,老年经不得逆境。这三个境界和时段正好是曾国藩一生典型写照,曾国藩在最早的时候,27岁写了一个曾家历史就是中进士,达到传统社会的敲门砖,京师为官当中,就做了两品的大元,就是部级领导干部,37岁成为清帝国最年轻的部级干部之一,他最后能够担当国家的重任,在传统社会基本的门槛、路径有直接的关系,中年是他最奋斗时间,后来艰难成功,这是和太平天国每天的较量,最后和清朝政府怎么协调关系,老年的时候受到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外国势力逐渐进入时,为清朝政府承担更多的骂名,后来自己说:外见心意(音),内忧神明(音),自己受到的举世的唾弃,湖广会馆就是自己题写的匾额,得到的卖国贼的称号之后,后来匾额也是打翻在地,曾国藩受到了良心上非常大的不安,在6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今天用这么短的时间总结曾国藩成功和用人之道,有哪些值得我们概括的东西,我想首先第一个方面是打破成规,敢于担当,我这里想从一个对话当中谈起,曾国藩第二次做两江总督书后花园,就是今天南京的总统府,两个人晚上的时候,曾国藩和心腹赵烈文聊,赵烈文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说:老师你所经历的在极顺境和极逆境时候,仿佛从严冬走向盛夏,在顺境和逆境的时候对自己是否有成功的把握,这个问题就是困扰曾国藩一生当中最大的问题,曾国藩沉吟良久,史书上记载说曾国藩摸着自己的胡须写了半天,他说你所说的把握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经历了这么多年坎坷、风风雨雨,就是有一点我做得到,就是不怕死,赵列文说:人生最高境界就是生死两字,一个人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不记利害,有什么事情办不到,这是对曾国藩的肯定,在佛教看来,人生如果有生死两字每天缠绕在心中的就是不了意,什么是料意,就是没有生死,这是完全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你能不能给我推荐一点书呢?赵列文就推荐佛教之中的四大经典《圆觉经》两个人在探讨的过程当中,读了一个月之后又跟赵烈文在一起谈话,《圆觉经》写得太深奥,以我现在对佛里的掌握还无法了解妙意,能不能推荐浅显的一点,又推荐了《圆觉经》的书略,就是《圆觉经》的解释的文本,这就可以见得曾国藩就有不怕死的一种精神,所以走向了成功,这是属于第一点,我们在这里面打破成规,躬身入局,一个人能够成功,就是参与到时代当中最重要的变革当中去,在曾国藩时代,清朝已经走过了康乾盛世,已经进入到家到中衰,一个人重新为自己定位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清朝的皇帝打仗的时候,跟太平天国已经多少年打了胜仗,重新来启用在地方上团练的这些人,当时咸丰皇帝三次下诏书,当时就有34位团练的大臣,皇帝的下诏,湖南巡抚一致的表白,就应该让曾国藩出来为国家办事情。

曾国藩就有三难,我平身就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拿起兵器来,因为我读得更多是儒家的东西,关于打仗这件事情我分不清楚南拳北脚,怎样能够率领杀敌,第二件事情是正在为母亲守丧,按照中国家法,如果重新出山就要受到天下世人不耻,现在有一个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这是酌情重新的出山,就是受到舆论的挑战,这是一个难处。第三个难处就是国家没有钱,只是给了一个政策,你自己招兵,自己来筹钱,自己不懂得兵法,打仗这种事情就是要人命的事情,还有更重要是平身结交,结贫寒之士,没有跟更多的富豪打交道,我到哪里去筹款,这里面遇到了矛盾,后来在在月落书院里面结识了郭嵩焘,郭嵩焘得到了这条信息以后,以到家里面拜谒他母亲为名,到深夜的时候,到曾国藩的家里面,一直劝曾国藩出山,后来曾国藩讲到这三点理由,应该说郭嵩焘非常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在一个一个驳斥曾国藩的时候,讲到功素有澄清天下之士(音)你想澄清天下,现在的天下不是乱了吗?你这个时机还不抓到,还有这样的时机吗?一个王朝能够经历一次的衰退,还有机会吗?曾国藩真正的心动,还想说服他就需要更重要的理由,于是就找到了父亲,第二天时父亲正是发话,让他出山,所以我们中国讲孝之天下,如果子不听父的话也是称之为不孝,曾国藩就是投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只有总是无益,必须躬身之局,天下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翼。

这个躬身之局就是参与到时代的变革当中,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后面还有四个字就是挺膺负责,敢于承担,自己的胸膛挺起来,方有成事之可翼这样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我们看每个时代变革当中,那些领时代之先的人总是属于参与到时代大变革当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曾国藩早见先机,已经参与到时代的变革当中,怎样能够得到时代的先机呢?这是曾国藩有独特的东西,后来又一位幕僚是洋务运动的思想家薛福成,他总结曾国藩为什么成功,用了两句话,曾文政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幸其改途速,此其所以能成功,清朝政府任命32位大臣就有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开始起家的本领也是靠团练开始,最终没有停留清朝政府设定的底线当中,一直是团练,大家清楚,团练是做什么,主要是保卫小家乡,当太平天国的力量到达一个乡或者是村或者是县的时候,就用小的力量抵挡太平天国,曾国藩就是虎狼之狮示,就有根据地,小打小闹,解决不了太平天国的问题,我把团和练两个字拆开,重要的是练不是团,走了另外一条图,所以薛福成讲幸其改途速,所以幸运就是为什么成功,改途就是走了另外一条道,而且这条道走得非常的快,转轨非常的快,所以就用了一个速字,我们讲毛泽东曾经有一次在政治局会议上,就跟同事们在一起谈曹操的问题,曹操对政治局人员说,曹操为什么成功,就有六个字:见机走,行动快,然后又说多谋善断,这个机不是机会,而是事务发展的一种苗头和征兆,还没有大的趋势,而是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捕捉到这种机会,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经常用易经来衡量,就是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会和时代同步的,都是这两种途径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先一种途径先天而弗违就是就是抢占了先机,更遭的预料到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和大的趋向,你能够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这是属于先天而弗违,那后天而奉天时天是什么呢?你的步伐慢了一点,你没有领时代之先机,但是你会和时代同步,跟天是一起来激荡,就是跟时代的风云一起激荡的,就是属于这样的,不是历史的潮流,而是顺历史的潮流而动,后来者居上,我们看到曾国藩在这方面是打造另外一个平台,超越了清朝政府所定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团练,但是打造了一个更大的东西就是湘军,湘军开拓了近代史的格局,后来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由此而来,这是中国近代历史性的变革。

在这里面,曾国藩还是一生三变,就体现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经当中讲的这一段,早年最喜欢就是申韩,韩非子这样的政治家,杀人立威,用他的一种强大的权利或者是强烈的手段来树立个人的权威,所以我们知道曾国藩早年得到一个绰号是曾剃头;中年的时候,感觉到这种法家的东西太生硬了,跟外界的世界无法圆通,所以中年特别用什么东西来继续呢?就是用儒家的东西,进退有据,晚年的时候学的老庄和佛学,人生已经登泰山而晓天下,人臣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离君主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在这个时候,更多就是用老庄这种东西讲自己的对手,怎样能够保持完结最好的收场,成为一个完人,这是所想的东西,为什么不任封疆之谜,就是因为知道湘军太大,如果打下武汉城的时候,武汉三镇收服了,这是清朝和太平天国交战以后,从来都没有过的一次胜利,所以咸丰皇帝特别的高兴,立刻珠笔一挥,任命曾国藩为湖北省巡抚,就是湖北省的省长。

当时在旁边一个大学士汉人奇骏德(音)就提醒咸丰皇帝,说曾国藩是一个侍郎就是匹夫儿,跟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我们加了一个括号,相当于一个副部级代理,就没有任何的的区别实权,就是说打造的这个湘军力量太大了,而是以前八旗兵绿营兵不能兼容的东西,今天能够把武汉打下来,明天把天津打下来,后天也可以把北京打下来,所以咸丰皇帝圣旨已经发下去了,曾国藩接到圣旨以后就谦虚一番,就说自己没有地方领导的经验,还是要在历练一番,没有想到这还没有到的时候,咸丰皇帝紧接着下第二道圣旨,就不再任命为湖北的巡抚,咸丰皇帝直接道路去世的前一年,经过了七年之久,曾国藩就没有在地方上任总督的巡抚,地方的封疆跟他没有关系,清朝政府只要他在前面卖力气、打仗,其他的权利不在给他,这是跟以前的体制就不能兼容,所以也就是说那位宰相提醒他的时候,所以这个咸丰皇帝第二次的时候,召见大臣的时候,主笔颤抖掉在地上,湘军的力量就太大了,成也是在湘军,耻辱也是在湘军,这是属于体制的问题,说到这里了,我想到曾国藩一生三变到后期的时候,主要是用易经来衡量自己,一年最爱读四部书,特别看到《论语》讲的,孔子讲的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后面就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场合就是用己经来衡量自己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衡量一个时代处于怎样的位置,所以四部书当中,第一部书我们被称之为六经之首,就是儒家经典之首就是《易经》爱不释手,第二部书是《史记》,中国古代的学问是四部全书,就是经史子集的书,那第三部就是读《庄子》第四部就是读《韩愈》。

在敢于担当或者,早见成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破除世俗的文法,这是属于曾国藩自己的总结,在和赵烈文谈话当中就说,老师你想想一生主要是跟天平天国打仗。曾国藩说你说错了,我平身的经历与长毛斗只占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斗,只占十之六七。长毛就是指太平天国,世俗文法更多就是曾国藩所考虑的问题,中国有一句话朝中有人好做官,后来改成朝中有人好做事,曾国藩敢于与世俗文法斗,而且绞尽脑汁,怎样在考虑跟世俗文法能够划界限,什么是世俗,世俗是传统的力量,你摸不到,看不到,但又实实在在左右每个人思想和行动。

篇7: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天道忌巧”,语出曾国藩,当时的晚清,在一种虚浮、圆滑、取巧的氛围中,因此曾国藩大胆“去伪而崇拙”。

其实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时代,并因此陨落,而脚踏实地的庸才,才运筹帷幄,臻至成功。

为什么天才失败了,而庸才成功了?这是曾国藩的答案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为什么天才失败了,而庸才成功了?这是曾国藩的答案

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五曰心勤

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篇8:狼的教子之道的经典美文

狼的教子之道的经典美文

我正沿着一条大路往前走,后面传未了一阵喊声,是一个放羊的小男孩儿在喊。

男孩儿边在草地上跑着边用手比画着什么。

我仔细一看,发现草地上有两只狼跑了过去:一只大狼和一只小狼。小狼跑在前面,背上驮着一只已经被咬死了的小羊,嘴里叼着小羊的前腿,大狼跟在后面。我看到那两只狼后,就开始和那个放羊的'男孩儿一起去追。我们边追边喊。听到我们的喊声,义有几个男人带着狗也跑了过来。大狼一看见有人带着狗追过来了,急忙跑到小狼跟前,叼起小羊放到自己背上,然后带着小狼加快了脚步,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这时男孩儿告诉了我们事情的经过:在他放羊的时候,一只大狼突然从一个小山沟里跑出来,抓住了一只小羊,咬死后叼着就跑了。这时迎面跑出来一只小狼,小狼直奔小羊跑了过来。大狼就把小羊交给了小狼,让小狼驮着,自己则轻松地跟在后面。后来有人追了过来,老狼感到有危险了,就停止了对小狼的生存训练,自己叼过了那只小羊。

安全时锻炼孩子,危险时保护孩子,这是狼的教子之道。

篇9:七大世界级巨富的教子之道

七大世界级巨富的教子之道

七大世界级巨富的教子之道李嘉诚:靠白手打拼起家的李嘉诚很早就开始关注对孩子的培养,据说,在儿子李泽钜、李泽锴还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专设小椅子,让两个儿子列席公司董事会。次子李泽锴的零用钱,都是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当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沃森:规划自己的“钱”程。理财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规划自己的理财目标、计划等。IBM前董事长沃森就要求他的儿子从上初中时起做每周的零花钱支出计划,每月的收支目标,使儿子很小就树立了商业意识,最后也成了IBM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良好的理财习惯创造了其灿烂的一生。摩根:能省不如会赚。老摩根对最小的孩子托马斯说:“你用不着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该想着怎么才能多干活多挣些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干活的点子,广开财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他最后明白了,理财中开源比节约更重要。洛克菲勒:奖励比惩罚更有效。洛克菲勒共有5个儿女,家庭财力远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对儿女的日常零用钱却十分“吝啬”,规定儿女们的零用钱因年龄而异:七八岁时每周3角,十一二岁时每周1元,12岁以上者每周2元,每周发放一次。他还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分,反之则递减。卡内基:金钱不能换来感情。在家庭理财中切忌将钱摆在超越一切的第一位,这样会伤害夫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曾对他的'孩子说:“金钱不能换来感情。”波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很多人敝帚自珍,以为这样节约能省钱,美国波音公司创始人波音却对他的子女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你有买新东西的欲望,你就有拼命工作的动力,扔掉旧东西反而能刺激人更多地创造财富。”的确,家庭理财中一味节省用旧物的精力,倒不如用来努力挣新的。

篇10: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

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6、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相关文章:

1.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2.傅雷家书中的教子之道读书心得

3.郑板桥教子

4.教子心得

5.曾国藩读后感

6.曾国藩语录

7.家长教子发言稿

8.教子心得范文

9.教子模范事迹材料

10.教子标兵事迹材料

下载word文档
《曾国藩教子之道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