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

2024-09-23 07:46: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x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

篇1:《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

《金刚经》主要讲的是以金刚般若智降伏其心。此经以一个主题、二个问题或三个问题为根本线索。下面是《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一起来看看吧。

《金刚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与前提。《金刚经》中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此可证明,此经是成佛的根本法所在。据《解深密经》中佛判释一代说教,可分为三时,一是有相教,二是无相教,三是不有不空中道了义教。无相教是大乘教,有相教是小乘教,第三时了义教是大乘教的圆满教,是以无相教为基本而圆满无量义。

《金刚经》是属于第二时无相教的核心,也就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与前提。《金刚经》直显无相法性究竟彻底,又于无住广大甚深行上做种种阐释,可为理事兼备。然也有隐而未显之密意存在,如全部般若经都没有广开心识结构分析,对于第八识没有阐释,所以在转识成智还有操作上的细节没有显明,这正是唯识了义教在第三时所要补充的。所以学修《金刚经》必须还要进一步地学修瑜伽唯识教,这样才是圆满的`大乘佛法之实践。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是最根本的教义。然而,至高无上与根本前提并不意味着其中实质内涵的妙义都已详尽,所以佛在第三时中,广演唯识所现之义,从而使得转识成智的方法是一种具有精密的结构系统与可操作性之方法。《金刚经》之所以至高无上,就在于其开启一切法平等性义,也就是不二法门,也就是一真法界理。这个妙义在唯识教里得到充分的具体阐释。

拓展阅读:《金刚经》主要对治什么

《金刚经》主要对治的就是我法二执。《金刚经》以“无相”“无住”为基本法要。在中国佛教中,一般释经者多依平面性的解释方式诠注《金刚经》,不能从立体性动态的实证角度去感悟《金刚经》。所谓平面性就是从字面意趣上揆度,又依己意进退经说,发挥玄思冥想之意境,与经本义全按不得实在。佛经特别是《金刚经》,它是具有严密的系统结构,其内在涵义及互依作用,都有特定的旨趣,不可以妄加臆解。

《金刚经》是成佛之道,它是一个实践工程。所以在诠解《金刚经》时,要用佛法固有的诠解方法去训诂其义。佛法的实践是有步骤的,是有层次的,并且每一过程都有相应教果存在,所以要想真正地诠解《金刚经》,首先要具备对全部佛法的教典了解。特别是对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掌握。甚至对圣龙树、圣提婆以及慈氏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相关作品的了解。大乘佛法是成佛之法,它的对治就是我法二执,由二执而生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此二障若依理解,则都是于法性不能彻悟,“无相”与“无住”实是从法性角度上讲法性涅槃无相空寂,能证法性是以无住般若而直显,“无住”为能破,“无相”为所显。依此法要,即可断尽情执,成就金刚般若之妙智。

篇2:《金刚经》在佛法中的地位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地位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

《金刚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与前提。《金刚经》中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此可证明,此经是成佛的根本法所在。据《解深密经》中佛判释一代说教,可分为三时,一是有相教,二是无相教,三是不有不空中道了义教。无相教是大乘教,有相教是小乘教,第三时了义教是大乘教的圆满教,是以无相教为基本而圆满无量义。

《金刚经》是属于第二时无相教的核心,也就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与前提。《金刚经》直显无相法性究竟彻底,又于无住广大甚深行上做种种阐释,可为理事兼备。然也有隐而未显之密意存在,如全部般若经都没有广开心识结构分析,对于第八识没有阐释,所以在转识成智还有操作上的细节没有显明,这正是唯识了义教在第三时所要补充的。所以学修《金刚经》必须还要进一步地学修瑜伽唯识教,这样才是圆满的大乘佛法之实践。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是最根本的教义。然而,至高无上与根本前提并不意味着其中实质内涵的妙义都已详尽,所以佛在第三时中,广演唯识所现之义,从而使得转识成智的方法是一种具有精密的结构系统与可操作性之方法。《金刚经》之所以至高无上,就在于其开启一切法平等性义,也就是不二法门,也就是一真法界理。这个妙义在唯识教里得到充分的具体阐释。

如何正确地修学《金刚经》

若要正确地修学《金刚经》,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修方法和观念。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和观念呢?就是要依据四依四不依为基本原则。所谓四依四不依者: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识,三依义不依语,四依了不依不了义。以佛经为根本资源,以佛经解释佛经,让佛经与佛经互为参证。这样利于加深理解与悟入。以至诚真信为根本态度,以现量和比量为认知体悟门径,这样就可以契合一切经义,当然《金刚经》亦不例外。所谓正确的观念就是佛法的根本法印,也是最高法则,是佛法的真理性的所在。

所谓法印就是三法印和一实相印。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专讲实相印,即一切法皆缘起性空。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是开合不同其义全一也。只要以法印为法则,为指导思想,如理地作意,如法地受持奉行《金刚经》就是最为正确地修学。时下一些学人,或依某宗某派之义去学《金刚经》,或依世间学术以分别心去学《金刚经》,这样有不足,不要忘记《金刚经》是佛法的《金刚经》,不是某宗某派的专利,更不是世间学术所戏论的玩意儿。只有站在根本佛法的立场上,以根本佛法的观念、态度去如实奉持《金刚经》,这样才能契合真实佛法。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如实观

答:一般地认为小乘圣人可证人空,断烦恼障,出离三界,不受诸有。在三界中,烦恼障有见思二惑,所以小乘圣人虽然出离三界,但仍有所知障,不能圆满无上菩提。大乘佛法的殊胜性,就在于能断所知障,能成就无上菩提。大乘佛法之所以能够断尽所知障,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万法唯识观上,只有唯识观才能除尽所知障。何以故?唯识观者,摄一切法归于识,又转识成智,烦恼障与所知障皆是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自性之法,能破遍计所执自性,即可破尽一切障,《金刚经》的扫相观就是破妄想,也就是对治遍计所执自性。

大乘佛法的观行是有其独特性的。如从所观境上讲,一切法可划为三个层次,也就是三假法:一是法假,二是受假,三是名假。这三假中只有名假是从共相上作观行,《金刚经》处处讲“是名××”,也是从共相上作对治。共相是普遍的根本的,也就是法我执之所缘境。大乘法破共相,并不是从抽象上观共相,在大乘法中共相与自相是不可分的,所以大乘法的观空,是将三假合一的`一体同观。《金刚经》的如是观也是如此。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这就是一切法共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共相法的本质),应作如是观”,就是空尽一切有为法,这与《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金刚经》的具体观行主要是“空观”,也就是“观空”,观空有二门,一是总相观,二是别相观。在出离三界,断除二执,“观空”是第一法。所谓“空解脱”是也。大乘佛法《金刚经》之空观,是“观空不证”,不同于小乘法中之一相观空。由于《金刚经》的如实观是空有无碍的实相观,所以,金刚般若成就的是佛法的三身之妙德。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是也。小乘圣人能证解脱身,但不能证法身。唯有大乘圣人才能成就佛果三身之妙德。在《金刚经》中的离相所见之无相如来就是法身德。《金刚经》中的信心清净之菩提心就是圆满报身、一切智智。《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千百亿化身。三身是果,果由因生,依因成果,所以大乘佛法的具体观行就是实修三身妙德之法。它的具体实修是大乘般若经所要传授的成佛之道。

《金刚经》文简义丰,虽然具体的细节没有译述,但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对治的法相,则完备阐释出来了。我们根据《金刚经》的基本原理来看,金刚般若智就是“夺情”,也就是广破一切执,但不破法。“夺情”就是解脱行,令心正念相续,不生妄情,不落世数,以无相无住之理念成就解脱行。情执多端,总括不过六烦恼而已,即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贪、嗔、痴、慢、疑是于情而执,不正见有五种:一是身见,二是边见,三是邪见,四是见取见,五是戒禁取见。这是于理而执。夺情明理就是金刚般若智,于三界中之依正二报不作相续因,唯对治生死法,念念生起菩提心,这就是如实观也。

篇3:金刚经中的佛法思想

金刚经中的佛法思想

《金刚经》的殊胜在于智慧,佛教的殊胜也在于智慧,所以诵《金刚经》,既得大智慧,又修大功德。而其中的佛法思想就需要我们多多参悟了。

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不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著有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著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著,所度的执著。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个实体,也包括执著长远的寿命,执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示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体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体现了六度的修行。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端庄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供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得到半钵还是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好坏。这种不分别、平等对待一切的心就是广大忍辱的心,这就修忍辱度。

第四,饭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动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消灭妄想,消灭内心的散乱,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另外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说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发心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整个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槃。

四、如何修行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如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2.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著,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著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

天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种智;修“中”就得一切种智。由空可以证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证法身。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谓大行?就是菩萨的六度行,四摄六度。虽然《金刚经》讲空,但它不是断灭空。修一分善就证一分果,积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功德的果,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功德是不落虚空的。修一切善法,具“空除执著、空除烦恼、空除妄情”之真空,因果相应,必有“妙有”之功德。

大果是什么呢?就是无住涅槃,这是佛菩萨的果。无住,以大智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故不住于涅槃,而度众生。不管佛还是菩萨,都是住的无住涅槃,叫住大涅槃,也可以证得大菩提。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遣相去执,不着相,这样来修一切善法,即能得大涅槃,证大菩提。

大涅槃就是大解脱,离开生死就是大解脱,虽然离开生死证大解脱,但不舍众生,所以叫无住涅槃。同时也可以证大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般若的果,般若就是证菩提的因,般若里边包括六度,在六度中,般若是指导思想。

所以能够从真空妙有之中,了解真空而不执著一切相,了解妙有生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就可以证得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是已经解脱生死,虽然已经解脱生死而不舍众生;大菩提是最高的智慧的结果。这样就可证得如来法身,为菩提之果,包括三身、四智。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四智指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篇4:冠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1) 不定冠词位置

不定冠词常位于名词或名词修饰语前。注意:

a. 位于下列形容词之后: such,what,many,half,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n animal.

many a man is fit for the job.

b. 当名词前的形容词被副词as, so, too, how, however, enough修饰时,不定冠词应放在形容词之后:

it is as pleasant a day as i have ever spent.

so short a time.

too long a distance.

c. quite,rather与单数名词连用,冠词放在其后。

但当rather,quite 前仍有形容词,不定冠词放其前后均可。如:quite a lot

d. 在as,though 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中,当标语为形容词修饰的名词时,不定冠词放形容词后:

brave a man though he is,he trembles at the sight of snakes. 他尽管勇敢,可见到蛇还是发抖。

当名词被比较级形容词修饰时,不定冠词通常置于比较级形容词之后。

2) 定冠词位置

定冠词通常位于名词或名词修饰语前,但放在all, both,double,half,twice,three times等词之后,名词之前。

all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went out. 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出去了。

篇5:Excel 命令在 Excel 中的位置EXCEL 2007

Excel 2007筛选唯一值或删除重复值

多个Excel 2007表中的数据合并计算

Excel 2007轻松进行多条件求和

能从“Excel 选项”对话框的所有命令列表中访问。若要在 Office Excel 2007 中使用这些命令,请首先将它们添加到快速访问工具栏,如下所示:

·单击“Microsoft Office 按钮”,然后单击“Excel 选项”。

·在左侧列表中,单击“自定义”。

·在“从下列位置选择命令”下拉列表框中,单击“所有命令”。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框中,选择“用于所有文档(默认)”或某个特定文档。

·单击要添加的命令,然后单击“添加”。

·对所有要添加的命令重复以上操作。

·单击“上移”和“下移”箭头按钮,按照您希望这些命令在“快速访问工具栏”上出现的顺序排列它们。

·单击“确定”。

常用命令的新位置

要查找菜单和工具栏命令在 Excel 2007 中的位置,请打开 Excel 功能区映射工作簿。工作簿第一个选项卡上的说明提供了自定义、查找和打印数据的提示。

关 键 字:office

篇6: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位置

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位置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价值和制度逐渐在地缘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意义上演进的世界”,[1](中文版自序)但是民族仍然是当代世界的主要制度。对于国家来说,在前全球化时期的最大忧患是担心被看得见的敌人所消失,而在全球化时期的最大忧患是担心被看不见的全球力量淘汰出局。全球化是对地域国家的超越。全球机制化、制度化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国家及其边界的超越。全球化的不断上扬,势必孜孜不倦地寻求全球政治空间。“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对旧政治空间那种坚定不移的确定性正让位于新的、但仍然只是部分可辨的制约性与可能性”。[1](第11页)全球化对国家的挑战及其解决方式,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21世纪国家发展中必然面对的问题。但是,国家不应把全球化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视为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理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只有适应并正确应对的国家才能生存与发展。关键之点是,国家必须明确知道自己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包括优势与劣势,以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随着新世纪、新千年的开始,国家应当扮演一个新的角色。

全球化是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全球化意味着对国界的不断跨越、全球制度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跨国力量及次国家力量的不断膨胀。就全球化这一客观进程而言,国家处于应战的被动地位,难以防止国家权力向上、向下的转移。与此同时,国家在这一客观进程中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扮演着主动策划者与基础性角色。

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20世纪,民族国家体制从欧洲走向全世界,但是,民族国家的生存方式是相对封闭的,边界、主权使国家成了“围城”。几百年来,世界生产方力的发展不断地冲击国家这一“围城”,而国家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及至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大潮酿成,人类发展的局部性与封闭性正走向终结,封闭性的民族国家形式远远不能适应世界生产力突飞猛进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也不能适应在许多方面必须进行全球治理的世界形势,两者的矛盾终于揭开了盖子,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既有外在的挑战,又有内在的挑战,不得不作出新的选择。

全球化的大趋势正在迅速改变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统一在民族国家内的状况,使国家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大,全球化对国家的冲击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但在政治层面最具挑战性,其影响集中投射在国家主权上,严重地侵蚀和弱化国家主权,国家自主性受到严峻的考验。

主权是民族国家特有的本属性和固有的排他性权力。从本源上和本质上来说,主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特性。黑格尔认为主权代表国家富有生命力的统一。国家凭借主权可以以最高权威和独立自主的方式处理它的一切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不受其他国家、实体或力量的'干涉和影响。主权的属性有内外之分,即对内主权――国家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和对外主权――国家的对外独立权。对内主权是国内社会的垂直权力关系,对外主权则是国际社会主权间的水平关系,后者从来就是一种受到相互制约的平等关系。为了在良好的国际关系发展中获取国家最大利益,国家行使主权需要自我克制和控制,以便与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保持平衡。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是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命脉所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活动的基础和准则。主权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以世界民族国家体制的存在为客观基础的,民族国家及其形成的国际社会依然是当代的显著特征,在可预计的将来,它们不会显露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征兆。但是,主权既然是历史的产物,也必然随着历史进程而演化,必然与变动中的国际环境相平衡,与变动中的国家利益相适应,换言之,国家的存在及其利益是它在主权问题上选择的内在动力,国际环境嬗变是这种选择的外在动力,这意味着主权的特性、地位和作用在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在当前的国际关系转型时期,这种

[1] [2] [3] [4]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相关文章:

1.文学艺术在铁路企业中的位置散文

2.测试你在职场中处于什么位置

3.佛法哲理句子

4.位置在心里作文1000字

5.基因方法在网格结点位置优化中的应用

6.精选佛法哲理禅语

7.佛法精彩禅语句子

8.《金刚经》之义

9.《金刚经》中心思想

10.金刚经名句

下载word文档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