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桓谭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SZJA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后汉书桓谭传》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后汉书桓谭传》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篇1:《后汉书桓谭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后汉书桓谭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竟:最终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女以媚道求主 乡里以为荣
B.诏狱,无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说以辅国保身之术 《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分)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4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3分)
参考答案:
4.B(要:求取重用或信任。)
5.A(A.介词,凭借/介词,把。B.副词,才。C.助词,的;D.介词,跟)
6.A(桓谭被排挤的`原因错。)
7.(1) 译文: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
(2)译文:君侯您凭借身为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非议。
(3)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篇2:《后汉书·桓谭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后汉书·桓谭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有删改)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竟:最终。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答案:B
解析:B项,要:求取重用或信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女以媚道求主乡里以为荣
B.诏狱无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说以辅国保身之术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答案:A
解析:A项,介词,凭借/介词,把。B项,副词,才。C项,助词,的。D项,介词,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答案:A
解析:A项,桓谭被排挤的原因错,由第一段可知桓潭受排挤的主要原因是“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答案: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解析:利用对偶的句式,抓住发语词、关联词等帮助断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
参考答案:(1)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
(2)君侯您凭借身为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非议。
参考译文: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县人。桓谭凭借父亲的关系担任郞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不拘小节,不注重仪表,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讨好逢迎,而且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
哀帝、平帝时,他的职位没有超出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信任。这时候,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是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默默无语,很不得志。桓谭劝说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爱,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要有卫子夫替代皇后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嘛!”傅晏很受触动,说:“是这样的,对此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身为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门客,入朝告诉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唆使太医令真钦,让他罗织傅氏的罪状。于是朝廷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诏立案,一无所获,才解除关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到桓谭的名字,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呈递书信给董贤,用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来劝说他,董贤不能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谭为待诏。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不看。
这时皇上正迷信图谶,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确定灵台的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图谶来决定此事,怎么样?”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图谶。”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图谶不合乎义理。皇上大怒道:“桓谭批评我无治国之正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哀求很久才得以赦免。后来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郡丞,内心常感到闷闷不乐,在上任途中病死,死时七十多岁。
起初,桓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之朝廷,世祖称好。《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继续完成。元和中,肃宗到东边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谭墓冢,乡里引以为荣。
篇3:《后汉书桓谭传》文言文训练几答案
《后汉书桓谭传》文言文训练几答案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 闻 国 之 废 兴 在 于 政 事 政 事 得 失 由乎 辅 佐 辅 佐 贤 明 则 俊 士 充 朝 而 理合 世 务 辅 佐 不 明 则 论 失 时 宜 而 举 多 过 事 夫 有 国之 君 俱 欲 兴 化 建 善 然 而 政 道 未 理 者 其 所 谓 贤 者异 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文言文翻译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县人。桓谭凭借父亲的关系担任郞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不拘小节,不注重仪表,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讨好逢迎,而且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
哀帝、平帝时,他的职位没有超出郞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这时候,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是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默默无语,很不得志。桓谭劝说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爱,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要有卫子夫替代皇后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很受触动,说:是这样的,对此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之徒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门客,入朝告诉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唆使太医令真钦,让他罗织傅氏的罪状。于是朝庭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诏立案,一无所获,才解除关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到桓谭的名字,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呈递书信给董贤,用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来劝说他,董贤不能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谭为待诏。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不看。
这时,皇上正迷信图谶,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确定灵台的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图谶来决定此事,怎么样?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图谶。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图谶不合乎义理。皇上大怒道:桓谭批评我无治国之正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哀求很久才得以赦免。后来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郡丞,内心常感到闷闷不乐,在上任途中病死,死时七十多岁。
起初,桓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之朝廷,世祖称好。《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继续完成。 元和中,肃宗到东边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谭墓冢,乡里引以为荣。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 ②悫:诚实、谨慎。
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竟:最终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 女以媚道求主 乡里以为荣 B.诏狱,无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说以辅国保身之术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
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
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
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臣 闻 国 之 废 兴 在 于政 事 政 事 得 失 由 乎 辅 佐 辅 佐 贤 明 则 俊 士 充 朝 而 理 合 世 务 辅佐 不 明 则 论 失 时 宜 而 举 多 过 事 夫 有国 之 君 俱 欲 兴 化 建 善 然 而 政 道 未 理 者 其 所 谓贤 者 异 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分)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4分)
答案
1.B(要:求取重用或信任。)
2.A(A.介词,凭借/介词,把。B.副词,才。C.助词,的;D.介词,跟)
3.A(桓谭被排挤的原因错。)
4.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采取倒扣分形式,错一 /或少一 /均扣0.5分)
5.(1) 译文: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
(2)译文:君侯您凭借身为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非议。
篇4:《后汉书桓谭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篇5:《后汉书桓谭传》文言文阅读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竟:最终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女以媚道求主 乡里以为荣
B.诏狱,无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说以辅国保身之术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分)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4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3分)
参考答案:
4.B(要:求取重用或信任。)
5.A(A.介词,凭借/介词,把。B.副词,才。C.助词,的;D.介词,跟)
6.A(桓谭被排挤的原因错。)
7.(1) 译文: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
(2)译文:君侯您凭借身为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非议。
(3)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篇6:《后汉书蔡邕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后汉书蔡邕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乡党高其义:“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乡族朋友。
B.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有“插”之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C.我力能族人:“族人”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族”和“人”组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族人”,“族”的用法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是相同的。
D.正定六经文字:“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常侍徐璜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由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但进京途中,蔡邕走到偃师就假称生病,回家了。
B.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请他赴宴,他走到门口却离去了,是因为他从弹琴者的琴声中听出了杀意,这正是他妙操音律的表现。
C.蔡邕被司徒桥玄请人自己的幕府,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境界很远,文字又有很多错误,因此请求修正。
D.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白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毁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5分)
译文:
(2)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5分)
译文:
答案:
4.D(《孝经》应改为《乐经》。)
5.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6.C(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时代”久远,文字有很多错误。)
7.(1)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呜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采分点: 向、方向、却各1分,句意2分)
(2)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吗?(采分点:“王公其不长世乎”巾的其,纪、制作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欢文章、数术、天文,善于弹奏音乐。
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依照礼的要求。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观看。
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不分家,乡里的人都敬重他的义节。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
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了。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
建宁三年,被召到司徒桥玄府上任职,桥玄对他很尊敬。后来国君征召他,任命他担任郎中,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又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后来的学子。
熹平四年,就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批准了,蔡邕就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担任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召他为官,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然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没有办法,到了,代理祭酒,很受敬重。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每到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帮助。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大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敬重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茫然。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呜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我内心很紧张,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显露在琴声中的杀心吗?”蔡邕笑着说:“这就完全符合了。”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国家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
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北
海人郑玄得到这一消息感叹说:“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兖州、陈留等地都画他的像来称颂他。
篇7:后汉书邓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后汉书邓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如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连大克荻,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注: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②明公,指刘秀。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虽都关西 都:建都 B.莫如延揽英雄 延;邀请
C.匡等莫能当 当:占据 D.欲乘机并关中 并;兼并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2分)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2分)
参考答案:
1、C当,抵挡。
2、D(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
3、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4、(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但、加、效、垂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但译为只、只是 加译为施加、散布、广布 效译为为尽力、尽力、出力等 垂灵活译为留下、流传 垂功名于竹帛灵活译为名垂青史也可以)
(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访、举、当、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访可译为询问、咨询等有问含义的词均可给分;举可译为推举、举荐、推荐、荐举等;当可译为相当、相配、相抵、相称、符合等;知可译为了解、知晓、明了等,任使译为动词凡是把使译为名词的扣一分)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 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到达信都,派邓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几千人,命令邓禹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另行攻取乐阳。(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派他另外率领部队,和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军。连连大捷,北州大致平定。等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以及各路将领,分别据守河东、弘农以抵挡赤眉军。赤眉军各部大举会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挡。光武帝算计赤眉军一定会攻破长安,想乘这个机会兼并关中,但他自己正进攻山东,不知该把这个任务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有度量,所以把西讨的计划交给他。
显宗登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为太傅,上朝见驾可以面向东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宠爱。过了一年多,卧病在家,显宗好几次亲自登门慰问,把他的两个儿子提拔做郎官。永平元年(28),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元侯。
篇8:《后汉书 张衡传》选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后汉书 张衡传》选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衡善机巧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阳嘉元年,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②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③。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④,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⑤,合契⑥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有改动)
①﹝机巧﹞灵巧的装置。②﹝隆﹞高。③﹝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④﹝牙机巧制﹞枢纽和各种机件的巧妙构造。⑤﹝验之以事﹞用事实来检验。⑥﹝合契﹞符合、相合。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衡善机巧 善:
⑵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承:
⑶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尝:
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尤致思于天文 无从致书以观
B.覆盖周密无际 受任于败军之际
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咸来问讯
D.于是皆服其妙 朝服衣冠
11.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古籍中,从未看到有这样的事。
B.从古籍看,这样的记载再也没有了。
12.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段关于地动仪的文字,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3分)
地动仪是汉代张衡发明的`。它的外形像 ① ,外面用篆文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还有八条口衔铜丸的龙。地动仪内部结构精巧,当地震发生时,便会有一条龙吐出铜丸,发出声响,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 ② 和 ③ 。
答案
9. ⑴擅长,善于 ⑵接受,承受 ⑶曾经(共3分。每小题1分)
10.C
11.A
12.示例:①酒尊 ②时间 ③方向(共3分。每空1分)
篇9:《后汉书·刘宠传》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扫,以待刘公,不可得也。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桓谭传》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10.周维城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