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送货工阅读答案

送货工阅读答案

2024-06-14 07:44: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赤脚小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送货工阅读答案,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送货工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

送货工阅读答案

篇1:送货工阅读及答案

2. B (并非居民厌恶使然,而是送货工自觉主动地不愿令人厌恶。)

3. 示例:“眼巴巴地盯着”传神地写出送货工的儿子对电梯的格外向往,“从来没有”则以送货工对儿子要求的严格侧面写出他的自尊自爱。

4. 同情和歌颂勤劳淳朴、自尊自爱的农民工们,谴责了鄙视农民工的行为,呼吁人们关注和尊重农民工们。

篇2:送货工阅读及答案

孙道荣

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

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映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奔来跑去。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被他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我喊他,有电梯啊。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纳闷,为什么他不肯乘电梯,却要扛着那么重的东西,走楼梯呢?真是个怪人。

电梯到了四层。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嘴里微微地喘着粗气??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我摇摇头。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他摘下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我怔住了,这叫什么理由?没等我开口,他和我告别,那我去送别人家的货了。说着,转身从楼梯往下走,“噔噔噔”的脚步声,在楼梯间回荡。

平时,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经常能看见送货工奔跑着的身影。

有一次,一帮人刚走进电梯,正在关着的电梯门,忽然又慢慢打开了,还有人要上电梯。原来是送货工,扛着一袋米,站在电梯门口。有人往里挪挪,给他腾出位置。他将米袋搬进电梯,对站在摁扭边的我说,麻烦帮我摁下12,谢谢啊。说完,转身向楼梯跑去。12层是最高层,看样子这袋米是要送到12层的,可他为什么自己不乘电梯,却让米乘电梯?电梯门慢慢关上了,身后有个女人忽然吸吸鼻子,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很厌恶的语气。忽然隐约明白,那个送货工为什么不坐电梯了。

到了四层,我走出电梯的时候,听到楼道里急促的“噔噔噔”的爬楼梯声,心里担心着,送货工能赶上电梯的速度吗?

暑假的时候,送货工的三轮车后,忽然多出了一个八九岁大小的男孩,那是他留在农村老家的孩子。货多的时候,孩子跟在三轮车后面推,送完了货,小男孩就坐进三轮车里,送货工就骑得飞快,小男孩一路兴奋地惊叫着。有时候,到我们小高层送货的时候,送货工扛着货爬楼梯,小男孩则留在楼下,眼巴巴地盯着电梯口,可是,从来没有看见他坐过电梯。也许,是他的父亲叮嘱过他,他才一次次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整个夏天,经常能看到送货工父子,在小区里奔来跑去。有时候,也能够听到他们快乐的笑声。小男孩和小区的几个保安似乎混得特别熟,还有几个女清洁工,讲着和他们一样的方言,因此也显得特别亲热。

我经常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想起我遥远的乡下老家。我知道,他们虽然来到了这座城市,却生活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摘自11月7日《南方日报》)

1. 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的送货工是个怎样的人?(4分)

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文中对送货工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刻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 送货工宁可爬楼梯也不肯和小区居民们一起乘电梯,是因为有居民厌恶他身上那股难闻的汗馊味儿。

C. 文中几次描写到送货工“噔噔噔”的脚步声,不仅前后照应,还能让人联想到送货工忙碌工作的情形。

D. 从最后一段看,作者不仅关注送货工两父子,还关注和他们处境类似的农民工们。

3. 请联系上下文和加点词语,从表达和效果两个角度品味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小男孩则留在楼下,眼巴巴地盯着电梯口,可是,从来没有看见他坐过电梯。

4. 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 一是自尊自爱,从不愿汗馊味影响他人而不肯乘电梯、叮嘱儿子也不要乘电梯可见;二是勤劳,从几次“在小区里奔来跑去”、主动要求送货等可见;三是朴实,从衣着打扮和宁可扛着货物爬楼梯可见;四是乐观,从辛苦地劳动着还能有快乐的笑声可见。

篇3:送货工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送货工的阅读及答案

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

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映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奔来跑去。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被他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我喊他,有电梯啊。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纳闷,为什么他不肯乘电梯,却要扛着那么重的东西,走楼梯呢?真是个怪人。

电梯到了四层。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嘴里微微地喘着粗气。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我摇摇头。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他摘下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我怔住了,这叫什么理由?没等我开口,他和我告别,那我去送别人家的货了。说着,转身从楼梯往下走,“噔噔噔”的脚步声,在楼梯间回荡。

平时,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经常能看见送货工奔跑着的身影。

有一次,一帮人刚走进电梯,正在关着的电梯门,忽然又慢慢打开了,还有人要上电梯。原来是送货工,扛着一袋米,站在电梯门口。有人往里挪挪,给他腾出位置。他将米袋搬进电梯,对站在摁扭边的我说,麻烦帮我摁下12,谢谢啊。说完,转身向楼梯跑去。12层是最高层,看样子这袋米是要送到12层的,可他为什么自己不乘电梯,却让米乘电梯?电梯门慢慢关上了,身后有个女人忽然吸吸鼻子,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很厌恶的语气。忽然隐约明白,那个送货工为什么不坐电梯了。

到了四层,我走出电梯的时候,听到楼道里急促的“噔噔噔”的爬楼梯声,心里担心着,送货工能赶上电梯的速度吗?

暑假的`时候,送货工的三轮车后,忽然多出了一个八九岁大小的男孩,那是他留在农村老家的孩子。货多的时候,孩子跟在三轮车后面推,送完了货,小男孩就坐进三轮车里,送货工就骑得飞快,小男孩一路兴奋地惊叫着。有时候,到我们小高层送货的时候,送货工扛着货爬楼梯,小男孩则留在楼下,眼巴巴地盯着电梯口,可是,从来没有看见他坐过电梯。也许,是他的父亲叮嘱过他,他才一次次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整个夏天,经常能看到送货工父子,在小区里奔来跑去。有时候,也能够听到他们快乐的笑声。小男孩和小区的几个保安似乎混得特别熟,还有几个女清洁工,讲着和他们一样的方言,因此也显得特别亲热。

我经常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想起我遥远的乡下老家。我知道,他们虽然来到了这座城市,却生活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摘自月7日《南方日报》)

13. 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的送货工是个怎样的人?(4分)

1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文中对送货工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刻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 送货工宁可爬楼梯也不肯和小区居民们一起乘电梯,是因为有居民厌恶他身上那股难闻的汗馊味儿。

C. 文中几次描写到送货工“噔噔噔”的脚步声,不仅前后照应,还能让人联想到送货工忙碌工作的情形。

D. 从最后一段看,作者不仅关注送货工两父子,还关注和他们处境类似的农民工们。

15. 请联系上下文和加点词语,从表达和效果两个角度品味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小男孩则留在楼下,眼巴巴地盯着电梯口,可是,从来没有看见他坐过电梯。

16. 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3. 一是自尊自爱,从不愿汗馊味影响他人而不肯乘电梯、叮嘱儿子也不要乘电梯可见;二是勤劳,从几次“在小区里奔来跑去”、主动要求送货等可见;三是朴实,从衣着打扮和宁可扛着货物爬楼梯可见;四是乐观,从辛苦地劳动着还能有快乐的笑声可见。

14. B (并非居民厌恶使然,而是送货工自觉主动地不愿令人厌恶。)

15. 示例:“眼巴巴地盯着”传神地写出送货工的儿子对电梯的格外向往,“从来没有”则以送货工对儿子要求的严格侧面写出他的自尊自爱。

16. 同情和歌颂勤劳淳朴、自尊自爱的农民工们,谴责了鄙视农民工的行为,呼吁人们关注和尊重农民工们。

篇4:《核工记》阅读答案

《核工记》阅读答案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敞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②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阅读题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双影号的意思

(1)长五分许 : 大约

(2)雉历历可数 : 一个个

(3)若寒冻不胜者 :承受

(4)若为佛事夜归者 :好像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1)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

(2)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请找出文中相关的标志性词语加以说明。

答:本文是空间顺序顺序进行说明的。文中空间相关词语有枕山麓、户内、舟尾等。

4.本文写了七个人,神态情趣各不相同,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通过细节描写形象的表现了桃核坠子的内容,突出了古代微雕工艺者精湛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成就。

篇5:核工记阅读及答案

核工记阅读及答案

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③;洞开,如延纳④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⑤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有删改)

[注释]①雉(Zhi):城墙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应门:应声开门。④延纳:邀请(人)进门。⑤舣:拢船靠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松下凿双户  ;(2)负卷帙踉跄行  ;

⑶左右度之无不宜  ;(4)有客凭几假寐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11.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微雕者技艺精湛

下联:

9. 答案:(1)门(2)背(3)揣测(4)睡觉(每小题1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户”,结合语境可知,这里&n”两部分组成,根据对联知识, 结合选文内容,可将下联拟为:小桃坠巧夺天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与选文相关即可)

参考译文: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 一枚用桃核雕刻而成的坠子,全长大约是五分,宽有四分。整 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

山的低洼处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城的顶部有一座高楼,楼 门敞开着。里面有一个人,好像是专门负责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冻得瑟瑟发抖,)好 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处建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有三棵松树遮蔽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 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 是等着谁应声开门。(又像是)把门打开,在请谁进去nbsp;门。

10. 答案: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整句符合原意、语 句通顺得2分,关键词“盖、茗”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及其解释:盖,大概;茗,名词用作动 词#泡 。

11. 答案:(示例)小桃坠巧夺天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概括与对联知识。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将课 文内容与对联知识结合起来。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 本文所记的桃坠形体虽小,但雕刻的人、物、景、事很多,内涵丰富,显示出雕刻者技 艺的精湛。题干提供的上联由“微雕者”和“技艺精湛—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 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边来了 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

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声而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处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 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 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 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会这样。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 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句子。

篇6:核工记阅读答案

核工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7题。(14分)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敞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②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注①浮屠:塔。②招提:寺院的别称。

22、本文所记微雕世界是张继名诗《 》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 (1分)

23、本文的记叙井然有序,由 至 ,由中心到边缘,杂而不乱。(2分)

24、与“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是对的吧!”

B.“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C.“容纳芥菜子子高山,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D.“容纳芥菜子于高山,大概说的是对的吧!”

25、本文所记微雕世界的重心凝聚在两处:一是 ,一是 。两处画面在人物情感刻画上都突出一个“ ”字,完成了对张继诗意境的体现。 (3分)

26、就上面划线句子选一例,说明本文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 (3分)

27、文章第二段就前文所记事物重新作了罗列,这样是否重复罗嗦?谈谈你的评价。 (3分)

参考答案:

22.《枫桥夜泊》23.上,下(内,外;高,低)。 24.B。 25.寺,小舟(船)。愁。

26.把人物微妙的情态描述出来了。例如:“若寒冻不胜者”,渲染了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神态。记叙中插人传神的描写,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突出了桃坠之妙。(写出描写生动2分,写出桃坠之妙或雕刻技能的精湛等1分)

27.不是简单重复。前文是以事件为主进行介绍,此段是按类而分,是对前文总括,又有助于对前文有清晰的认识(2分)。众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坠上,这种对比充分说明了桃坠的巧夺天工。(1分)

参考翻译:

(六)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奈,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籽,”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越车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①朽而轮败,輗②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③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学者之患亦然。(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

①辐:连结车辋和车毂(gǔ)的直条。②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③绐(dài):欺骗。

【译文】

越国没有车,有一个旅游的越人在晋国和楚国的交接处的郊外弄到一辆车,车轴腐朽并且车轮破败,车辕已经被毁坏了,已经没办法再用了。但是因为他的家乡不曾有过车,他就用船运回到家,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看到的人相信了那个越人的话,乡人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效仿制造这种破车。后来,晋楚一带的人看见这种破车就笑他们笨拙,越人认为晋楚人欺骗自己,就不予理睬。等到敌军侵略他们的国境,越人带着破车去来抵御侵略者。结果,车都坏了,大败,但越人始终不知道真正的车是怎么造的。

学习的人要担心的也是这种情况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辐朽而轮败

(2)以为车固若是

(3)效而为之者相属

(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诸”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盍去诸

D.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2)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4.文章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5.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参考答案】

1.(1)坏,毁坏 (2)这样 (3)模仿,仿效 (4)理睬

2.C(C:代词,其余为兼词“之于”)

3.(1)他就用船运回到家,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2)等到敌军侵略他们的国境,越人带着破车去来抵御侵略者。

4.引起读者注意,解释文中故事的寓意。

5.(1)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

(2)不要自以为是。

(3)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

(4)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

(5)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篇7:“核工记”阅读答案

核工记(宋起凤)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馀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 , ”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补充注释

(1)雉(zhì):城墙垛子。 (2)司更卒:更夫。司,管理。 (3)桴(fú):鼓槌。

(4)章:棵。(5)应门:应声开门。(6)延纳:邀请(人)进门。(7)浮屠:宝塔。(8)舣:拢船靠岸。(9)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10)须弥:佛经里的高山。

【小题1】、词语解释(2分)

(1)长五分许( ) (2)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

(3)近滩维一小舟。( ) (4)殆谓是欤!( )

【小题2】、句子翻译(2分)

(1)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小题3】、文章理解(4分)

(1)这篇文章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一首七言唐诗的意境的再现,你知道是哪一首诗吗?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作者以及诗歌题目。

取诗“ , ”之句。 《 》(2分)

(2)计人凡七: 四, 一, 一, 一。(填写人物身份) (2分)

【小题4】、问题探究(4分)

(1)本文描写在一个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说明顺序井然,杂而不乱,条理清晰,主体部分是按照由 至 、由 至 、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说明的。(2分)

(2)文章开头交代“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比较阅读(2分)

本文与《核舟记》相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答案

【小题1】(1)左右 (2)清楚、分明 (3)用绳栓着 (4)恐怕,大概

【小题1】(1)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2)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小题1】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2)僧、客、童、卒

【小题1】(1)由上至下,由内及外。

(2)、桃坠形体之小与雕刻人、物、景、人事之多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奇巧”。桃坠“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说明桃坠体积之小,显示了桃坠工艺品的精巧。结尾“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隐几,煎茶,统为六。”众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 “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坠上,这种对比充分说明了桃坠的巧夺天工。

【小题1】相似处:(1)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2)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3)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4)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5)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处: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相关阅读:阅读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篇8:核工记古诗阅读答案

核工记古诗阅读答案

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敞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②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阅读题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双影号的意思

(1)长五分许 : 大约

(2)雉历历可数 : 一个个

(3)若寒冻不胜者 :承受

(4)若为佛事夜归者 :好像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1)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

(2)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请找出文中相关的标志性词语加以说明。

答:本文是空间顺序顺序进行说明的。文中空间相关词语有枕山麓、户内、舟尾等。

4.本文写了七个人,神态情趣各不相同,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通过细节描写形象的表现了桃核坠子的内容,突出了古代微雕工艺者精湛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成就。

古诗阅读鉴赏题怎么做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篇9:烧炭工和绅士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亚米契斯

(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

7.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8.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50字左右)(3分)

9.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10.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3分)

【答案】6.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大意相符即可)(道歉的原因不写,扣1分;没有指明绅士,扣1 分。)

7.(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8.答案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

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各1 分,语言连贯1 分,共3 分)

9.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写出两点即可)

10.教育学生不能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写出两点即可)(3分)

篇10:核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核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核工记

〔清〕宋起凤

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株。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②,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③,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④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⑤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⑥,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垛子。②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和尚。③小陀(tuó):小和尚。④浮屠:宝塔。⑤舣(yì):船靠岸。⑥半规:半圆。

小题

1: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延纳/状B.距/滩半黍

C.舣舟处/当寺阴D.杂疏/星数点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长五分许() (2)雉历历可数()

(3)松下凿双户() (4)睡足徐兴乃尔()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松外东来一衲,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小题4: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文中介绍的桃坠雕刻的内容取唐诗《枫桥夜泊》之意。前半部分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后半部分通过 表现夜半,通过 人的形态让人联想到钟声,通过 点明是客船。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上下/左右/表约数(大约、多算错)(2)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清楚楚/清楚/清晰(单独一个分明不算对)(3)门(4)缓缓(地/的)/慢慢(地/的)/缓/慢

小题3:松树外东边来了个老和尚,背着经卷(佛经)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走来,好像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一句1分,意对即可,关键词为东负行若)

小题4:月亮/星星 敲钟/叩钟 船上有客假寐(每空1分)

附译文:

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里面有一个人,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瑟瑟发抖,好像受不了寒冷的样子。山脚处建有一座寺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踉踉跄跄地前行,好像是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声奔跑上前迎接的样子。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形态好像快要睡醒了的样子。船尾有一个小童,靠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山上有一座钟楼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每句的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许表示约数。 历历与教材中珠可历历数也中的历历相同。重点识记两个字的含义,常常考到。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中的踉跄行若为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从侧面衬托的角度回答。示例:用星星和月亮衬托出。

篇11:工之侨献琴阅读答案

工之侨献琴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4题。

北宋时扬州的“州城”,只略向南稍加扩展,而蜀岗上的“子城”已成为废墟。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江淮地区抗金、抗元的主要战地之一。朝廷命扬州知州吕颐浩在“州城”的基础上修建“宋大城”。西城墙南起砚池经保障河北至长春桥,全长2860米;北城墙在漕河南,西起长春桥,东至高桥以西,全长2100米;东城墙在古运河西岸,北起高桥,南接康山街,全长2950米;城南墙沿用唐“罗城”南城,沿古运河北岸,全长2200米。这座宋大城全部用大砖砌造。

数十年后,为适应军事需要,又在原蜀岗“子城”的废墟上修筑土城“堡寨城”,也称“堡城”。它的西、南、北城垣(yuán墙)大部沿用原“子城”的城垣加以修筑,只另筑了东墙。这座城的周长约5000米,面积1.6平方公里。堡城与“宋大城”相对,其间相隔约一公里,又筑“夹城”以通往来。所以这时扬州一地有三城,即“宋大城”、“堡城”和“夹城”,总称“宋三城”。又因三城形似蜂腰,所以又名“蜂腰城”。宝祐年间堡城重建,因此堡城改名为“宝祐城”。

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有不少印有“大使府造”的字样,还有不少城砖印有韩世忠抗金部队的番号和后来抗元部队的番号,这正反映了南宋时建城的军事目的。

1.“宋三城”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介绍“宋大城”时是按________________顺序说明的。

2.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3.用划线处文中加粗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段说明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蜀岗“子城”废墟上修筑的“堡城”和“宋大城”一样,全部用大砖砌造。

B.“堡城”城墙是在原“子城”四周的城垣上修筑起来的。

C.“宋大城”和“宝祐城”是应军事的需要——抗金、抗元而修筑的。

参考答案:

1.“形似蜂腰”方位

2.列数字打比方

3.“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抗元部队的番号”

4.C

【送货工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核工记阅读答案

2.核工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3.送货合同

4.巡路工的故事阅读答案

5.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6.送货司机岗位职责

7.产品送货期保证书

8.送货司机个人年终总结

9.卷烟送货部工作计划

10.送货司机简历表格

下载word文档
《送货工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