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素问举痛论文言文及译文

素问举痛论文言文及译文

2024-05-22 07:52: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奎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素问举痛论文言文及译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素问举痛论文言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素问举痛论文言文及译文

篇1:内经素问:举痛论

内经素问:举痛论

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举痛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

【原文】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翻译】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

【原文】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气造成的'呢?

【原文】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翻译】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原文】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阴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

【原文】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翻译】岐伯说:寒协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阳受损就会久痛不止。

【原文】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翻译】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

【原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翻译】寒协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

【原文】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翻译】寒邪侵袭于侠脊之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

【原文】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揣动应手矣。

【翻译】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员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

【原文】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翻译】寒邪侵于背俞足太阳之脉,则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足太阳脉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热气来复,热气来复则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

【原文】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翻译】寒邪侵袭于足厥阴之脉,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布胁肋而属于肝,寒邪侵入于脉中,则血凝涩而脉紧急,故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

【原文】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翻译】寒厥之气客于阴股。

【原文】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翻译】寒邪侵袭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

【原文】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翻译】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

【原文】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翻译】寒协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

【原文】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喝,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翻译】寒协复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原文】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翻译】黄帝说:以上所说从问诊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诊可见又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翻译】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原文】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翻译】黄帝说:用手切诊而知病情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翻译】岐伯说:看他主病的经脉,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脉坚实的,是有邪气结聚;属气血留滞的,荦脉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这些都是可以用手扪切切按循而得知的。

【原文】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翻译】黄帝说:好。我已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所消沉,恐惧则气下却,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

【原文】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翻译】岐伯说: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气上。喜则气和顺而志意畅达,容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迫,但悲为肺志,悲伤肺则肺叶张举,上焦虽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热气喻闭于中而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则使精气下却,精气下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恐则气下”。寒冷之气侵袭人体,则使腠理闭密,容卫之气不得畅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气收。火热之气能使人腠理开放,容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气泄。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劳役过度则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越,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气耗。思则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篇2:《素问 举痛论》证治补阙

《素问 举痛论》证治补阙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文字古奥,理论体系朴素而深邃,读内经条文,常为数千载以外先贤认识的高明拍案折服。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内经成书的年代,中医学尚未形成完备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作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学人,从体悟内经的精神,到以之指导临证实践似乎常有意犹未尽之憾。前人注释内经者,也大率随文逐义。笔者则习惯根据个人的`理解,结合后世医家之认识加以发挥。本文以素问举痛论为例,对原文中所涉及痛证14条,逐一补足治法方药。使之更加切合临证者应用,权作启迪思路引玉之砖,窃以为亦不失学习经典一门径也。

原文黄帝提出的痛证14条为:1,其痛或卒然而止者,2,或痛甚不休者,3,或痛甚不可按者,4,或按之而痛止者,5,或按之无益者,6,或喘动应手者,7,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8,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9,或腹痛引阴股者,10,或痛宿昔而成积者,11,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12,或痛而呕者,13,或腹痛而后泄者,14,或痛而闭不通者。

以下逐条阐释并补足方剂。

1,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病机:寒凝脉络。治法:温经散寒通脉。方剂: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2,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病机同上之重者。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组成:前方加吴茱萸,生姜。

3,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病机:寒邪稽留之实证。治法:散寒通脉止痛。方剂:活络丹。组成:川乌,草乌,南星,地龙,乳香,没药。

4,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病机:肠胃素虚,寒邪入中。治法:温中补虚散寒。方剂:小建中汤。组成: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胶饴。

5,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病机:寒邪深入挟脊之脉。治法:温经散寒。方剂:五积散(吴茱萸,桃仁,杜仲);或通经丸(硫黄,黑牵牛,面和为丸);或安肾丸(葫芦巴,补骨脂,川楝子肉,川续断,桃仁,杏仁)。

6,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病机:寒气上冲,上盛下虚。治疗:温补命门,降逆平冲。方剂:黑锡丹。组成:补骨脂,小茴香,葫芦巴,肉豆蔻,附子,肉桂,木香,金樱子,沉香,阳起石,巴戟,硫黄,黑铅。

7,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病机:寒邪客于心经。治疗:通阳宣痹止痛。方剂:栝蒌薤白白酒汤。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或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附子,赤石脂,干姜)。

8,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病机:寒客肝经。方剂:少腹逐瘀汤。组成: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小茴香,炮姜,肉桂,当归,川芎,赤芍。

9,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病机:寒客阴股。治法:祛寒缓急止痛。方剂:暖肝煎。组成:当归,枸杞子,茯苓,小茴香,乌药,肉桂,沉香。

10,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病机:寒凝血瘀成积。治法:破血逐瘀消积。方剂:化积丸。组成: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或膈下逐瘀汤。

11,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病机:寒邪之中,阴阳气不相顺接之厥逆证。治法:回阳救逆。方剂:四逆汤。

12,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病机:寒邪犯胃。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方剂:丁萸理中汤。组成:丁香,吴茱萸,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13,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病机:寒邪客于小肠。治疗:暖肠散寒止泻。方剂:茯苓泽泻理中汤。组成:茯苓,泽泻,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14,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病机:热结肠腑。治法:泻热润燥通腑。方剂: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从通篇所列证候来看,内经时代,对于发病病因的认识方面尤为注重寒邪致病的问题。而作为当代对于痛证病机的认识已经更为丰富全面,但作为学习内经条文,理解经典思路,这样的发挥补充,既能够很好地梳理痛证治疗方面的法则和方剂,又堪为经典到临床的一副桥梁。遂不揣浅陋,以供同道批评。

篇3: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

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释翻译: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说: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素问举痛论文言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1.素问咳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素问奇病论文言文翻译

3.岳阳楼记文言文及译文

4.文言文《陈情表》译文及注释

5.文言文《塞翁失马》译文及赏析

6.文言文三峡原文及译文

7.楚佞鬼文言文及译文

8.天净沙秋思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9.《陶潜》文言文练习答案及译文

10.文言文《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素问举痛论文言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