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民间故事
“一辈子的事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学生课外民间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学生课外民间故事,供大家参考。
篇1:中学生课外民间故事
相传,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东周,有个造酒的人叫杜康。他懂得,好钢才能铸成宝剑,好水才能酿成美酒的道理。于是,为了造出天下的酒来,他决心去寻找天下最美的泉水。
一天,他走出龙门,沿着弯弯曲曲的伊水向南找去,发现一条小河,河水百回千折,越往上走,河道越窄,河水越清,杜康的劲头也越大。他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小河的源头。只见湍急喧闹的小河在这里变得洁白如练,消匿在不远的一条小沟里。杜康奔下山坡,急步走到小沟前一看,只见小沟里百泉喷涌,清冽碧透。杜康弯下身来,掏了一捧泉水喝下去,感到清凉甘甜,沁人肺腑,他忍不住一捧又一捧地喝呀,喝呀,喝了个够,顿时觉得浑身清爽,精神倍增。
杜康高兴极了,就在这里搭棚架屋安居下来,开始了酿酒的营生。后来,到这里居住的人渐渐地多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村落。
杜康酿酒的技术很高,自从他找到了这一处上好的泉水,操作起来就更严更细了。他亲自筛选精粮,采制酒药,调配奇方,酿成的酒甜滋滋、香喷喷的,味美可口,方圆几百里都闻名。
后来,杜康造美酒的事传到了当朝的天子那里,天子特意派人到这里征调“御酒”。这“御酒”运到京都洛阳,天子喝了以后精神振奋,龙颜大悦,就封杜康为“酒仙”。于是,这个村庄也就叫“杜康仙庄”了。因为杜康用这里的泉水造酒,这泉后来就被起名为“酒泉”,那条沟也就因此被称为“酒泉沟”。
杜康造酒出名了,后来就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当了酒仙。
天上才几日,世上已千年。杜康到天宫后,虽然没有多长日子,可人间却已更换朝代一千多年了。有一次,天宫王母瑶池的一个仙童,因为偷喝了特地为蟠桃宴而准备的“御酒”,又不小心打碎了王母娘娘最心爱的一只琉璃杯,就被王母娘娘罚贬到人间受罪去了。这个仙童后来就成了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刘伶被罚到了下界,仍是纵酒放达,千斛不醉,而且一生隐居,不求功名。一天,王母屈指一算,刘伶的劫数将满了,就派杜康下凡去“点化”他成仙。
这年仲春时节,刘伶离家外出游山玩水,来到了伏牛山山麓的杜康仙庄。村头的酒肆,一副对联十分引人注目,上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对道: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杜康酒家。
刘伶看罢哈哈大笑道:“山村小店,好大的口气啊!”说罢就走进了店内。他往桌边一坐,大喝一声道:“快拿好酒来!”只见里面走出一位白发老翁,对着刘伶深深地作了个揖,问道:“客人是不是要喝酒呀?”刘伶道:“你这小小酒店里,到底存了多少坛好酒呢?”
老翁说:“敝店小本经营的买卖,贮酒只有一坛,并没有多余的。”
刘伶听罢,哈哈大笑,说:“一坛酒竟敢开店,就是让我一个人喝了,也未必能喝个痛快。”
老翁说:“客人您有所不知,我这酒虽不多,但这酒却是天下最有名的杜康酒。大凡过往来客,量小的敬奉一小盏就能满足;量大的,斟酒一大杯也已足够了。”说着,吩咐店小二斟了一小杯酒上来。
刘伶听着,觉得好笑,暗地里骂道:“好个不懂事的糟老头子,天下的酒馆,哪有怕别人多喝的?一定是他瞧我衣服破烂,怕我付不起酒钱,才拿这些话胡弄人。”
这时,小二见刘伶这般不平,就斟满一大杯酒放在桌上。刘伶心中不快,冲着老翁说:“店家,你既说这是杜康酒,我倒要喝个一醉方休。快把你那一坛酒搬来,我这里银两有的是。”
老翁说:“敝店本利微薄,银钱并不太看重,只是怕醉坏了客人,不好担待,实在对不起了。”
刘伶道:“这你不用担心,你把文房四宝拿来,我写下字据保管不要你赔命就是了。”
老翁只好唤小二把酒坛搬来。刘伶自恃酒量大,随即端起大杯,一杯接一杯地开怀畅饮。
谁知三杯酒下肚,刘伶就有些撑不住了,不敢再喝了,连连称道:“好酒,好酒!”这时,酒力上涌,刘伶急忙起身向店家道别。哪知他刚一起身,一个趔趄就把放在地上的酒坛给撞倒了,可惜一坛好酒流洒一地。
刘伶顾不得许多,也忘记了付酒钱,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酒肆,刚到家中,便一头倒在了床上。他的妻子见他醉成这般光景,急忙为他冲茶沏汤。岂料刘伶这一醉非同小可,接连三天滴水不进,昏迷不醒,到了第四天,便人事不省了。妻子悲痛欲绝,左邻右舍赶来劝慰的也都叹息不已。大家就帮着,草草地把刘伶入棺埋葬了。
再说酒店那一位白发老翁,原来正是杜康。自从那天刘伶去后,一晃就是三年,他依照王母的吩咐,算算该是刘伶归天的日子了。这一天,杜康仍是以前的装扮,他肩上搭了个钱袋,飘飘然来到刘伶的家门口。他上前连叫几声,柴扉开了,刘伶的妻子走了出来,问道:“老翁要找何人?”杜康答道:“请问这里可是刘伶先生的宅第?”刘伶的妻子道:“正是。不知有什么事情?”
杜康说:“三年前,你家丈夫曾在我店喝酒三杯,又踢倒酒坛,银钱还未付清,我这次是特来讨取酒钱的。”刘伶的妻子不听犹可,一听这话,不禁怒从心头起,上前一把抓住杜康的衣领叫道:“好哇,这才是冤家路窄,我不找你,你倒上门讨什么酒钱来了。走,先跟我到衙门见官,偿了我丈夫的性命,我再还你酒钱。”她一边嚎陶大哭,一边扯着杜康就要去见官。叫杜康挣也挣不掉。
街坊邻居听见吵闹,都跑来询问,人越围越多。杜康高声向众人喊道:“世上哪有这等道理,她的丈夫喝了我的酒不给钱,她还要把我送官!”众人好说歹说,刘伶的妻子这才松了手。
杜康接着把三年前刘伶到酒肆喝酒的一段经过向大家讲述了一遍,又把刘伶写的那一张纸掏出来让大家看,并说:“众人为证,我敢担保,刘伶是醉酒,并没有死去。咱们一道去掘墓启棺,当面验尸,要是他真的死了,我甘愿去见官。”大伙儿听他说得有理,都同意去看个究竟。人们吵吵嚷嚷,你推我拥,一同来到了刘伶的墓地,众人七手八脚掘开了坟墓,打开棺材,一看,都给惊呆了:刘伶死去三年,至今面容如故!
忽然,见他睁开了朦胧的睡眼,又伸展双臂打了个大大的呵欠,一股酒气喷了出来,猛地,直起身子连声喊道:“好厉害的酒,真真闷死我了!”
见此情景,刘伶的妻子悲喜交集,又感到惑然不解,正要拉住杜康问个明白,忽见两道金光紫气飞上半空,杜康手拉刘伶站立在云头,向着众人频频点头。
刘伶的妻子呼天唤地,向刘伶喊道:“你要往哪里去?你要往哪里去?”杜康顺手把肩上的钱搭往下一丢,钱搭变成一条三尺长的白绢悠悠落下。人们拣起一看,上面写着两行字:欲知郎君游何方,瑶池参拜王母娘。再抬头看时,杜康和刘伶已经不见了,只有两朵五光十色的彩云向九天之上冉冉飘去。
篇2:中学生课外民间故事
从前,在一条清溪环绕的山脚下,住着一家三口人,靠垦荒种地生活,过着清贫的日子。老夫妻双鬓已白,跟前一个儿子叫寒露,已二十来岁,为人忠厚,有几分傻气,可他摇耧播种、耕田锄禾样样都做得出色,常受到村里人的夸赞。寒露没有成亲,成了老两口的心病,就央亲托友,多方打听哪村有像样子的好姑娘。老两口盘算,儿子有点憨傻,总得选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媳妇,好当家理事。
经过一番打听,知道东庄有个名叫荞麦的姑娘聪明伶俐。人究竟怎么样,寒露的妈妈想先去试一试。于是就拿了几尺布,假托让人帮做衣裳,来到了姑娘家。只见这荞麦姑娘十分漂亮,苗苗条条,好像一棵仙草。寒露妈先喜上三分,忙笑着说:“姑娘啊,我听人家说,你心灵手巧,又肯帮助人。今儿个,我要给你添点麻烦,拿这几尺布,想央你给俺儿子做件衣裳。”荞麦望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心想,她年老眼花了,做针线看不清了。忙接了布,笑盈盈地说:“老妈妈,您要不嫌俺手笨,俺就帮这个忙。可不知要做件啥衣裳?”老人说:“家寒底薄,做衣裳想要多点用场,说出来你不要见怪。用这几尺布,做一件长衫,做一件短衫,再做一件床单。”姑娘明白了老人的来意,说:“好吧,三天后来拿吧。”
三天过后,寒露的妈妈去荞麦家,姑娘递给她一件长衫,密密的针脚,活做得真好。她心内喜欢,却装作不悦地说:“我叫你做三件,怎么只做一件啊?”荞麦姑娘把那衣裳抖开。架在身上说:“你看,这不是长衫吗?”然后又把长衫的底边折起说:“这是我给您做的第二件:短衫。”说罢又把那件衣裳铺在床上说:“这是我给您做的第三件:床单”。
寒露的妈妈哈哈笑着回去了。几天后,备了一份聘礼。送到荞麦家,荞麦姑娘收下了。这年的腊月,姑娘小伙成了亲。过了几年,一双老人下世,只剩下寒露和荞麦,夫妻俩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很美满。
那年镇上起了会,荞麦让丈夫把自己织的布匹拿到会上卖。寒露背上布匹,骑着自家的小马去赶会。路上碰见一个秀才,那秀才看寒露骑马背布,傻乎乎的,想戏弄他一番,就说:“老弟,我有点急事,把你的马借给我骑骑吧?”寒露下了马,把缰绳递给那人说:“你叫啥,住哪里?骑过了我好去牵。”那秀才骑上马,把鞭一扬说:“我姓你所赠,日月本是名,住在半空里,月亮落村中。”说罢,催马跑了。
寒露回到家里,妻子问:“马丢了?”寒露说:“一个秀才借去了。”“他叫啥呀,在哪庄住?”寒露答不上,只好把那人说的几句话说了出来。荞麦听罢,低头一想,说:“明天你翻过大梁山,山西坡半腰中有个村子,去找一个叫马明的人要马。”
第二天,寒露按着妻子的话翻过大梁山,找到了马明。马明见寒露找来了,惊奇地问:“谁叫你到这里来找的呀?”寒露说:“我媳妇。”马明在心里赞叹寒露妻子聪明,又觉得聪明的妻子配个憨傻的丈夫怪窝囊的。低头一想,不如再戏弄他一番,就说:“把马骑回去吧,再把我给你妻子捎的一份礼物带回去。”
寒露牵着马,拿着礼物回家了。到家后,把礼包递给妻子,并把马明的话说了一番。荞麦抖开礼包,只见一朵花,一棵葱,一个大得没样子的南瓜。荞麦看罢,满脸羞红,明白这是讥笑她“聪明伶俐一枝花,竟然配个大憨瓜。”看着气着,气着想着,越想越气,不觉心里一阵发疼,竟得了个气结胸的病。病一天重一天,慢慢地卧床不起,不到半年就死去了。
荞麦死后,寒露非常想念妻子。每想起妻子,便到坟上哭一场。今儿哭,明儿哭,慢慢地在他落泪的地方长出一棵红秆绿叶的苗苗。他看到那苗苗,想到妻子更是痛心地哭开了。眼泪像露水似的落在那红秆绿叶的苗苗上,慢慢地秆粗了,叶大了,开出了白花,结出了有棱有角的果实,寒露想念妻子,就把这种果实叫做荞麦。他把荞麦种子采下,撒在田里,第二年长出了一片。在地里做活时,看到荞麦棵,好像看到了妻子,心里感到安慰。荞麦又成熟了,他让种子在田里自生自落。这样一年又一年,满地都是。开花时,他望着银花,想着他的妻子;成熟时,他望着一地金黄,想着他的妻子。就在这年荞麦熟的时候,忧愁成疾的寒露也死去了。这年秋旱,庄稼不收,唯有寒露地里的荞麦丰收。人们没啥吃,就把荞麦采下,磨了吃。虽然面青,味道也不好,但总算能充饥。度过了灾荒,保住了性命,人们非常感激,就把寒露死的那天叫“寒露节”。人们知道了荞麦的妙用,每逢秋旱便种起荞麦。这荞麦也怪,总在寒露节前熟。人们都说,这是荞麦和寒露夫妻情重的缘故。
篇3:中学生民间故事
早些年,在山西、河北交界一带,有个开车马店的掌柜,姓刘,人送外号“棉花嘴”。
你别看这个人见人三分笑,做起事来,荞麦皮也能榨出油来。住过他店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再来住第二次的。
这一天,刘掌柜的店里“叽里咕噜”赶进四辆大车,车刚停稳,为首的一个黑大个子就冲着柜房直吆喝:“店掌柜的在哪儿,出来招呼客人喽,俺们要住店,快着点,把爷爷都快冻死了!”
客人本来就少,刘掌柜穿着厚棉衣,正躺在柜房里打盹,听见有人高声大嗓地喊,赶紧跑出来招呼,安排这些人住下。
冬天的天黑得就是快,刚吃过饭,便到了掌灯时分。几个人挤在大炕上,屋子里没生炉子,被子又薄,冷得直打颤。
黑大个子喊来刘掌柜,让他把炕早一点烧热,好让大伙睡觉。刘掌柜眯起眼睛笑着说:“这个好说,客人们先睡下吧,走了一天怪累的,我马上让伙计们烧炕。”
几个人勉强睡下,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没睡一袋烟工夫,他们就不约而同被冻醒了。黑大个子爬起来看了看炕灶,灶膛还亮着,奇怪,为啥炕一点也不热?他想:“大概是刚烧,还没热上来呢。”这么一想,他又埋头睡去。
没睡一会儿,大伙儿“叽叽喳喳”又都被冻醒了,再看灶里,火光还是一闪一闪的。
大伙儿觉得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有人想弄个究竟,索性跳下炕来,趴到灶坑旁一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灶里烧的根本不是柴火,而是点了一盏豆粒般大小的油灯,怪不得忽明忽暗,炕上连一点热气都没有。那人把小油灯拿出来,大伙儿都把气撒在灯上,一下就把灯给摔烂了。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大骂刘掌柜这个龟孙子心肠太黑,手段太狠,笑眯眯看起来像菩萨,做起事来比蛇蝎还毒,竟用这样见不得人的手段来坑蒙拐骗。大伙儿越说越来气,有人当即就要找黑心掌柜去讨要房钱,店也不住了,立马走人。
黑大个子此时却很沉得住气,他想了一想,让大伙儿冷静下来,先不要去惊动那个姓刘的,就像啥事都没发生一样。黑大个子心里想到了一个主意,可以好好教训一下这个黑心掌柜。
第二天天还没亮,黑大个子这几个人早早地就套起车走了。
刘掌柜见他们都走了,就过来收拾锅灶,预备烧水做饭。
揭开锅一看,锅里黑黝黝地放着一块石头,刘掌柜很是纳闷,骂骂咧咧地伸手就去搬,这一搬不要紧,刚把石头抱起来,就“啊呀”大叫一声,赶忙又把石头松开。那石头又大又沉,只听“哗啦”一声脆响,石头把锅砸了个窟窿,刘掌柜也烫了两手大血泡,痛得他龇牙咧嘴直叫唤。
原来,这事是黑大个子他们干的,他们今儿天不亮就起来了,先是抱了块大石头放在锅里,接着用猛火把锅和石头烧了个通透,只等刘掌柜上钩。
这暗藏的玄机刘掌柜哪里知道,他爹呀娘呀地叫喊了一阵,猛地一抬头,见墙上写有几行字,他不由念道:“山西有你宋丑哥,走南闯北见识多,你这掌柜心眼坏,自搬石头自砸锅!”
刘掌柜有苦难言,从此,再也不敢干那些昧良心的事了。
篇4:古代民间故事中学生
很多人都知道《西游记》中有一个曾经与孙悟空称兄道弟的牛魔王,本领也十分的高强。但是很多人也许还不晓得,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民间就开始祭祀牛神,就是牛的保护神。
根据《列异传》记载,武都故道县(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有祭祀牛神的怒特祠。传说该牛神原来是一棵大梓树。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但是树砍了又合。秦文公就派了四十人轮流砍伐,但还是砍不断。这些人只好离去。一个人因为脚伤暂时无法行走,就躺在树下休息。他突然听见有人在说话。
一个问:“这样挨砍下去,你疲劳吗?”另一个回答说:“是够疲劳的。”一个又说:“秦公一定不会罢休的。”第二个回答道:“他能奈我何?”又问:“拿灰敷在你身上怎么办?”另一个沉默不语。躺在树下的人听到后,回去禀告了秦文公。秦文公就让砍树的人光着上身,边砍边用灰敷在树上。树断后,化成了一头牛,钻入了水中。秦文公于是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怒特祠,以祭祀牛神。后人认为这是“牛王庙”的开始。
宋代,出现了将保护耕牛责任于一身的牛王的记载。宋何薳撰写的《春渚纪闻》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梦中被人追到了一个悬着“牛王之宫”匾额的地方,看见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姨母。姨母说:“我生前喜欢吃牛肉,因此多杀了不少牛,现在在这里受苦,最苦的是每天被迫吃一升铁蒺藜饭。”刚说完,就有牛首人拿着铁蒺藜饭走了進来。
宋代以后,民间又奉冉伯牛为牛王。冉伯牛为春秋时孔子的门生,以其字“伯牛”而奉为牛王。
民间风俗要在牛王生日这一天祭牛王。《新搜神记》记载,清代时,人们多在十月初一这天祭牛王。按照《大玉匣记》: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农方收获,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
篇5:中学生国外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头,每当听见有人抱怨家里儿子太多,他总是笑着说:“我希望上帝能赐给我一百个儿子!”
老头只是在开玩笑,但他后来确实有了一百个儿子,不多也不少。老头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把一百个儿子拉扯大并给他们找到不同职业。他的儿子们非常争气,工作勤勤恳恳,每个人都能挣钱养家。老头以为他总算熬过难关,却不知道还有新的难题需要他解决。
一天,大儿子来到老头身边,说:“我亲爱的爸爸,我想,现在我应该结婚了。”
大儿子刚说完,二儿子走过来,说:“我亲爱的爸爸,我想,现在我应该娶妻了。”
不久,老头的其他儿子走过来,把同样的请求分别提了九十八遍,希望父亲尽快为他们找到妻子。
老头对儿子们说:“这个请求很好,我的儿子们,但这是一个大难题。你们需要一百个妻子,可就算我走遍邻近的十五个村子,也难找到一百个女孩呀。”
老头的儿子们说:“亲爱的爸爸,不要发愁。你只要骑上马,背着一袋子订婚蛋糕,拿起你的手杖,就可以为我们办成这件事。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女孩,就在手杖上刻一道痕迹,不管她是美是丑,是跛是瞎。”
老头说:“我的儿子们,这个主意很好!我要完全按照你们的意思去做。”
然后,老头骑上马,背着一袋子订婚蛋糕,拿起他的手杖,走出家门,为儿子们寻找媳妇。他连着旅行了一个月,看见一个女孩就在手杖上划一道痕迹。等到月底,他计算了一下,发现手杖上仅有74道痕迹,还需要再遇到26个女孩,才能完成这个艰巨任务。但他在外面奔波得太疲倦,决定先回家休息几天。
在半路上,老头看见一个牧师在赶牛耕地,觉得非常纳闷,不明白牧师为什么要独自耕地,没有一个儿子来帮忙。于是,他大喊起来,问牧师为什么独自耕地,牧师却对他毫不理会。老头以为他的喊声太小,就扯着嗓子又问一遍。牧师抹着脑门上的汗水,愁眉苦脸地回答:“老人家,我求求你,别再给我添乱了!我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只能独自耕地。”
听到这个回答,老头更加好奇,说什么也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最后,牧师长叹一声,回答说:“既然你想知道,我就告诉你吧。我是家里的男人,因为上帝给了我一百个女儿!”
老头听到这里,欣喜若狂。他兴奋地大叫:“好极了!我恰好有一百个儿子,既然你有一百个女儿,我们可以结成亲家!”
牧师非常高兴,立刻邀请老头去他家过夜,然后赶着牛回家。进家门之前,牧师对老头说,“你自己进去吧,我去把牛栓好。”
老头刚走进牧师家的院子,牧师的妻子便挥起一根大棍子,冲着他大叫:“我们家的面包还不够我一百个女儿吃的呢,不能分给乞丐和客人!”然后,她把老头赶了出去。
当牧师走出牲口棚,发现老头坐在他家门前的路上,就问他为什么不进去,老头回答说:“我进去了,但你妻子把我赶了出来!”
“你等等我,我马上回来接你!”牧师说完,飞快地跑进家门,狠狠责骂妻子。“你放走了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呀!那个老头可以和我们结成亲家,因为他有一百个儿子,他的儿子愿意娶我们的女儿!”
牧师的妻子听到这里,急忙换上的衣服,梳了一个最时髦的发型。当丈夫把老头领进屋,她对老头露出最甜蜜的微笑,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他,假装刚才没有见过老头,更不曾用大棍子把他赶出家门。老头只希望为儿子们找到媳妇,所以也假装刚才不曾见过这位微笑的女主人。
于是,老头在牧师家过夜,第二天早上向牧师正式提亲。牧师回答说,他对此事非常满意,他的女儿们也非常满意。然后,老头拿出他的“订婚蛋糕”,分给牧师的每个女儿。她们每人拿出一份小礼物,让老头交给他的每个儿子。老头把这些礼物装进袋子里,骑上马,快乐地走回家。
老头的儿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同样欣喜若狂。他们都说,应该立刻开始筹办婚礼,邀请各位客人,到时候去牧师家迎接新娘。这时,老头又遇到了难题,因为他必须找到两百个接亲者(每个新娘需要两位接亲者),一百个第一证婚人,一百个第二证婚人,三百个旗手,此外还需要邀请大量其他宾朋。老头在附近整整寻找了三年,终于把这些人全部找齐,然后与牧师约定了一个迎亲日,让客人们在那一天来到他家,一起去牧师家接亲。
迎亲日到来的那一天,所有被邀请的客人聚集在老头家里,又说又笑,沸反盈天。最后,客人们排成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准备去牧师家。当时的场面非常混乱,老头不断地接受他人祝酒,喝得迷迷糊糊,在出发时忘记清点儿子们的总数,结果把大儿子落在家里。为了筹备婚礼,老头的大儿子没日没夜地忙活,累得脚打后脑勺,在出发前睡了过去,直到迎亲队伍离开很久之后才醒来,只好留在家里等。老头的其他儿子也象他一样,不是喝得晕头转向,就是要做的事情太多,结果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老大哥并没有跟他们一起走。
当这支迎亲队伍走到牧师家,宴席已经为他们摆开。举行过所有仪式之后,一百个新娘被托付给她们的接亲者,迎亲队伍开始返回老头家。可是,由于他们出发时已快到傍晚,他们决定在路上过夜。当他们走到一个叫做“倒霉河”的地方,天已经黑了,有些人提议在河边过夜,其他人却希望在河对岸露营。经过长久讨论,大家决定过桥露营。
等到迎亲队伍在桥上走出一半,人们挤到一起,不能进退。这时,一个黑巨人突然出现,用可怕的声音对他们大喊:“你们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篇6:中学生国外民间故事
从前,尼日利亚有一个部落,部落的首领是一个老酋长,他有三个能干的奴隶,名字分别叫做布卡、阿里、达拉。老酋长死后,新酋长对三个奴隶很严酷,他们都难以忍受,总觉得生不如死。一天,三个奴隶凑在一起,互相诉苦。
布卡说:“我简直要闷死了!要是酋长能给我一把大刀,派我去卡诺城①砍人就好了。就算人家逮住我,把我杀掉,也比让我在这儿活遭罪要强!”阿里说:“假如再让我过这种痛苦的日子,还不如派我去卡诺城放一把火呢。要是人家逮住我,把我杀掉,那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
达拉说:“唉,我真想和酋长的妃子格米瑟一起呆上七天!就算酋长在七天后杀了我,我也毫无怨言,反正这总比天天活遭罪要好!”一个老太婆在门外听见了他们的谈话,马上去向酋长告密。酋长听了,就派人去把他们带过来。
不久,三个奴隶被带到了酋长那里。“布卡,你刚才说什么来着?”布卡害怕地回答:“高贵的酋长,我没说啥,只是在跟他们两个胡吹乱侃。我刚才说,只要您下一道命令,再赏给我一把大刀,我就可以去卡诺城砍人。不过,我很可能会被人家逮住,活活地杀死。”“好的,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
酋长派人给布卡拿来一把大刀,又给他牵来一匹马,让他立刻动身。布卡只好骑着马往卡诺城走。当他来到卡诺城,便挥舞着大刀,见人就砍。人们很快就把他逮住,砍掉了脑袋。从此,布卡再也不用活遭罪了。布卡走后,酋长又开始问阿里。“你刚才说什么来着?”阿里哆哆嗦嗦地说:“伟大的酋长,我刚才说,假如您派我去卡诺城放一把火,那我就去放火……要是我被人家逮住,活活地杀死,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你想放火?那就快去放吧!”
于是,阿里马上向卡诺城走去。在路上,每当遇到一个不肯白送他食物的村子,他就放一把火,把村子烧光。几天后,他来到卡诺城,放了一把火,把城里的房子烧掉了一半。不久,他被人家逮住,活活杀死了。这样,他终于彻底解脱了。
阿里走后,酋长又开始问达拉。“你刚才说什么来着?”达拉镇静地回答:“伟大的酋长,我刚才说,假如您能让我跟格米瑟一起呆上七天,就算您在七天后杀了我,我也毫无怨言!”“这就是你的愿望吗?好吧,我可以满足你。来人,把达拉带到格米瑟那里去!”不久,达拉被带到了格米瑟的房间门口。当格米瑟听达拉讲完事情的经过,惊讶地问:“你情愿为了我而送命?”“是的,如果你爱我,我就是死了也值得!”“既然这样,那你就进来吧。”可惜,七天很快就过去了。第八天,酋长带着卫兵们来到了格米瑟的房间外。“达拉,快点出来领死!”“伟大的酋长,请等一等,我马上就出来!”达拉在房间里大喊了一声,又小声地问格米瑟:“我打算做一件事,你同不同意?”“你做什么事我都不会反对!”于是,达拉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屎壳郎,又把格米瑟变成了一个马粪蛋。接着,他推着格米瑟往门外走去。
卫兵们等了一会儿,发现一个屎壳郎推着马粪蛋走了出来,觉得挺有趣,争着用脚去踢。没过多久,达拉就被卫兵们踢到了村子里。每个看到达拉的村民都抓起他往远处抛,不久便把他抛到村头去了。达拉刚一来到村头,马上把自己和格米瑟变回原形,匆匆忙忙地往前跑。回头再说酋长和卫兵们。他们在门口等了好半天,也不见达拉出来。最后,当他们走进房间,发现里面一个人也没有,感到特别纳闷。酋长赶紧派人去找大巫师,大巫师说,那个屎壳郎和马粪蛋一定是达拉和格米瑟变的。酋长非常恼火,吩咐卫兵们快去把他们抓回来。
达拉和格米瑟跑了一会儿,遇到了一条毒蛇。毒蛇咬了达拉一口,他顿时昏死过去了。这可怎么办呀?格米瑟正在难过地坐在地上大哭,一个女猎手走了过来。“姐姐,你为什么哭呀?”“好妹妹,我丈夫被毒蛇咬了,眼瞅着就要断气了,可酋长的卫兵还在后头追我们呢!”“要是我救活了他,我们可以共有一个丈夫吗?”“可以!”女猎人拿出药,救醒了达拉,三个人开始一起逃命。他们没走多远,遇到了一条大河。这可怎么办呀?两个妻子着急地哭了一会儿,一个年轻的摆渡女划着小船过来了。“你俩为啥哭呀?”“酋长的卫兵马上就要追上来了,可我们夫妻三个却过不去这条大河!”“要是我让你们上船,咱们仨可以共有一个丈夫吗?”“可以!”
篇7:中学生国外民间故事
阿美利达大叔独自在街区的一个角落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杂货店,依靠小本经营,赚取微薄的利润维持生活。
这天的午休时间,一个叫罗伊的小伙子来到杂货店,买了一瓶调味品。罗伊是不久前从外地来到太子港打工的,经常光顾阿美利达大叔的杂货店。
一个小时以后。阿美利达大叔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罗伊当时要的是那个品牌中最贵的,而他拿给罗伊的是比较便宜的那种。想到这儿,阿美利达大叔非常不安,尽管自己的午餐正煮在锅里,而且罗伊回去后很可能已经把调味品打开使用了,但阿美利达大叔还是决定为罗伊换一瓶。
拿了一瓶调味品,阿美利达大叔出了杂货店,走了二十多分钟,来到罗伊的住处。这里有许多出租屋,住着大量外来人员。正是午休时间,阿美利达大叔不知道罗伊住在哪间房子,因为担心自己炉子上的饭烧糊了,他扯开嗓子喊起罗伊的名字。
许多在午睡的人,自然包括罗伊,都被吵醒,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披衣出门查看。而就在这时,房屋连同大地一起剧烈地震动起来——发生地震了!事后所有人才知道,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海地大地震。
就这样,不愿让顾客吃一点点亏的阿美利达大叔的这趟换货之行,竟然无意中戏剧般地挽救了十多个必死者的生命,其中包括他本人。
小善不小。也许举手投足之间一个轻微的善意举动,打开的恰恰是关乎命运的大境界!
同样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印度。
印度北部有两个相邻的村落,其中一个一度经常发生夜间入室抢劫案,许多村民的财物在深夜被入室抢劫的蒙面劫匪席卷而去。主人稍有反抗,就会被劫匪用刀刺倒在血泊之中,而邻近的村子却从未出现过一起事故。
后来,警方终于侦破了此案,将劫匪捉拿归案。审讯时,问及劫匪为什么只选择一个村子下手,却对另一个村子秋毫无犯,劫匪的回答是,他也常常光顾另外那个村子,可是,每当他接近住户的院墙时,总是有鸟聒噪起来。鸟慌乱的叫声吵醒了主人,所以,屋子里即刻就会亮灯。
再后来,警察们得知,这个劫匪无法打开缺口的村落里,住户的院墙都是一个叫孟猜的匠人堆砌的。孟猜每次砌院墙,总记得有意留下一些空洞方便鸟雀筑巢——施之于鸟雀的小小的善,无意中保全了一个村落百姓的财产乃至生命不受侵害。
善有大小之分,但很多时候,小善的意义并不寥寥。
【中学生课外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1.俄罗斯民间故事
2.民间故事英语版
3.陕北民间故事
4.东北民间故事
5.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6.优秀民间故事
7.爱尔兰民间故事
8.民间故事作文
9.课外的话
10.课外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