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民间故事创作:炫耀

民间故事创作:炫耀

2022-07-15 08:15: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睡觉也崴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民间故事创作:炫耀,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民间故事创作:炫耀,方便大家学习。

民间故事创作:炫耀

篇1:民间故事创作:炫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能够考个中专已算不错了,更别说是大专呢。

——题记

终于考上了,还是大专呢!看来这整整四年的补习生涯并没有白挨。

“终于跳出农门啦!过几年咱就是端铁饭碗的公家人啦!”看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贾强真想大哭一场,为这些年的付出。当然,他更想仰天大笑几声,同样是为这些年的付出。

好不容易等到大学开学,贾强挑起早已准备好的行李,挥一挥手,作别故乡的云彩,踌躇满志地坐上开往省城的班车。

省城的大学校园可真大!足足有老家村子的几倍呢。贾强逛了整整一天才把校园草草玩了一圈,第二天早上就想出校园围墙外遛达遛达——他想尽快熟悉一下环境,晚上就写封信向父母炫耀炫耀。

没想到学校围墙外边竟然是一大片几乎望不到边的农田。此时稻苗已经抽穗,十几个农民正站在齐膝深的田里除草,顺带把那些稗草拔掉,以便让稻苗们长势更加旺盛。时候已然入秋,但是在南国,头顶的太阳依然很热辣,走了不到半公里,贾强就有些受不住了,赶紧往回走,再回头望望田里忙碌着的农民,心里便有种很强烈的自豪感:“嗯,谁让你们考不上大学呢,活该受苦!”

刚到校门口,迎面走来一个穿着朴素的高个子男生,阳光帅气,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书包。贾强觉得有点面熟,等对方走近了,他终于认出是邻村的王小坚。小坚是贾强的同学,他俩初中高中一直同班,虽然读的是乡镇中学,作为学霸的小坚成绩却总排在全县前十名。四年前贾强高考落榜,情绪低落,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门,后来听父母说小坚也考得不理想,他的心里竟好受不少,甚至有些幸灾乐祸了。

再后来,贾强决心去县城的中学补习,他发誓无论如何要离开这个穷乡僻壤。无奈他基础偏差悟性也不是很好,所以从高四一直补到高七,才算修成正果考了个大专。这期间,他跟小坚从未联系过,所以也不知道对方到底混得怎样了。不过今天看他这身装扮,肯定好不到哪儿去啦!估计当年也跟自己一样落榜了,但是他家那么穷,肯定没钱给他补习的,这几年估计是当农民工去了,呵呵!想来,一个农村中学的学霸也蹦不到哪儿去吧。

想到自己现在是个正正规规的大学生,再看看自己那身新衣服,贾强一下子挺直腰杆,走过去用力拍了拍小坚的肩膀:

“嘿!小坚,原来是你啊!你小子现在干啥呢?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哦,贾强?竟然是你?真是太高兴了!”小坚差点跳起来,“我没干啥,我只是随便走走。”

“随便走走?你小子没长眼睛吗?也不看看这里是什么地方?!”贾强扬着脸睥睨着对方。

“这不是XX学院吗?”小坚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问。

“知道就好!那么,大学校园是你这样的人可以随便进来的吗?算了,我请你吃顿午餐吧,吃完你赶紧走,要不然被院长看到了可就有你受的啦!”

小坚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哦,那就算了,我就在外面看看吧,一会儿就走,再见!”

“也好,那你记得不能停留太久呀!”贾强边说边走进校门,心里嘀咕着:“嗯,谁跟你这样的农民工再见呀?”

……

晚饭后,贾强就把这两天的见闻写成一封长信寄给父母,当然也提到小坚的落魄样儿了。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课,第一节是专业课。上课铃一响,一个高大的身影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面向座无虚席的教室,微微笑着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叫王小坚,今年刚从燕京师范大学毕业,将担任你们一年的专业课老师,你们以后叫我王老师或小坚老师都行,希望我们合作愉快,谢谢!”

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坐在后排的贾强却呆呆地盯着台上的小坚,瞬间石化……

原来,当年小坚的目标是燕京大学,可是因为高考前两天发高烧,以致影响了临场发挥,最终只好去上个师范大学,在他看来,就是考砸了。而贾强却一直以为对方跟他一样落榜了。

接下来几天,贾强一直陷入纠结中:“我到底要怎么称呼他呢?同学?还是老师?”

……

公众号:红罗山书院

篇2:中国民间故事创作:报应

我有一个朋友,叫西探。西探这个人的最大爱好是讲故事,我这个人的最大爱好恰是写故事。于是西探委托我帮他把一篇故事完完整整地写出来。为了使故事看起来不至太过冗长,以下我决定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

去年过年回家,我去看望我二爷爷,我已经七年没去过他家了,总是因为忙。我立在门前大声喊,显得很热情,实际上我也真地很希望见到他。谁知,喊了好几声,却不见有人出来应门。于是,我干脆试着推推门,结果一下就推开了。我径直走到里屋,见到二爷爷和二奶奶就在家。

二爷爷见到我先是有些吃惊,后来干瘦的脸上竟渐渐显现出兴奋的神情,忙招呼我赶快坐下,自己跑去倒水拿点心了。二奶奶坐在靠门的椅子上,我过去跟她打招呼,她竟无回音。我很奇怪,虽然我知道她有脑血栓后遗症,并且去年又得了一场重病,但也没想到她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就在我思索究竟怎么回事时,二爷爷端着点心和茶水回来了,我赶忙上去接过来放在桌子上。

“你是在想你二奶奶怎么了是吧?……哎,去年得了那场病你知道吧?后来就失明了……本来脑子就不清楚说话也不利索,那之后还看不到了,这下啊就彻底没法和人沟通了……”二爷爷一连串的解释,让我觉得有些反应不过来。面对这样凄凉的场景,我突然觉得想哭。于是,坐了一会儿,我就找借口告辞了。

回到家,我有些抑郁。爸走过来,问我怎么了,我就把事情的始末告诉了他。只听爸低声叹了一口气,说道:“探探,你也这么大了,我就把整件事都告诉你吧。”

原来这里面竟有一场冤孽。我爷爷兄弟两个,爷爷是老大,兄弟就是二爷爷。事情的开始要回到六十年前。那时,奶奶刚嫁给爷爷。奶奶是一位普通农村姑娘,忠厚朴实、勤恳本分。那会儿穷,一家十几口人就都挤在一起凑合住着。可能奶奶太过老实,又是老大的媳妇,所以在这个家里干的活最多,受的气也最多,但奶奶觉得也都不是啥大事,毕竟都是一家人,也就没太较真。

三年后,二爷爷也娶亲了。可以说,二奶奶的到来正式为奶奶的冤死拉开了序幕。二奶奶一嫁过来,全家人就觉得这人聪明,想事情圆全,点子也不少。奶奶心眼实,更是替全家人高兴,心想终于来了一个不像她这么一根筋的傻姑娘,盘算着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过了。

可是,奶奶企盼的好日子并没有到来。那时候家里种菜,奶奶和二奶奶就一起到城里卖菜。奶奶一直守在菜摊前,随时准备有人来买。二奶奶呢,摊子全交给奶奶照看,自己溜到烙饼的摊子前买了张饼卷肉躲墙角吃去了,几乎每次都是这样。但奶奶心好,虽然二奶奶几乎没卖过菜,但每次都还是把自己卖的钱分一半给二奶奶,让二奶奶回去不至于没面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二奶奶要求每次分给她的钱要三分之二。奶奶就问为什么,二奶奶直接回了一句:因为你傻啊!这下奶奶可生气了,她说:我不傻,我只是不跟你一般见识,你不要不讲理,钱我是不会多分给你的,如果你再这样,我一分钱都不给你!

二奶奶当时没再说什么,估计她也没想到平时那么老实的一个人会对她发脾气。不过怪事却发生了。这以后的两次,奶奶卖完菜回来,都发现自己包里的钱不翼而飞了。奶奶很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爷爷。爷爷却大大咧咧地来了一句:你个傻婆娘,准是让人偷了!其实,奶奶表面上憨,心里却一点都不糊涂,她开始怀疑是二奶奶捣的鬼。于是,第三次卖完菜,奶奶假装上厕所,实则躲在墙里往外看。她惊奇地发现二奶奶竟然从她的包袱里把钱全拿走了!她当时就火了,吼道:我对你怎么样你心里不清楚吗!你怎么能偷我的钱!

二奶奶发觉周围的人都在看着她,感到很窘迫,于是赶紧上前去拉住奶奶,小声说着:别急啊,我哪里偷你钱了,只是帮你数数嘛!好啦回家全给你好了吧,别气了!……回家后二奶奶果然把钱全给了奶奶,奶奶以为二奶奶真心改悔了,就又把钱分一半给她,顺便说了句以后不许这样了。事情到此,奶奶以为就结束了。

可是,怪事却还在发生。后来卖菜的时候,奶奶总发现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在自己包里,过一会儿,东西的主人就会很快找来,接着把奶奶一顿臭骂,再粗鲁地要走东西。这种事一共发生了三次,奶奶还是云里雾里,她实在想不通咋回事:自己老实本分,怎么会偷别人东西呢?大白天的,还能梦游了不成?

直到第五次,东西的主人来找的时候,一气之下指着旁边的二奶奶说道:要不是她,我还不知道你爱偷东西呢!……这下奶奶全明白了,原来是二奶奶偷了东西故意放在她包里,再悄悄把主人找来。奶奶看着二奶奶不安的样子,反而平静下来:红,你告诉我,我到底哪里对不住你,你说,你说出来我当街给你磕头赔罪……二奶奶更害怕了,这一害怕反而啥都不在乎了,扯着嗓子喊起来:你胡说什么!这里谁不知道你是小偷,都偷别人五六回了……你牛什么,我才不怕你呢!

这一喊,果然知道的人更多了。卖菜的也有同村的,回去后就在村子里传,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大家都说奶奶看起来老老实实,可手脚却这么不干净。这还没完,二奶奶开始在村子传奶奶好吃懒做,每次卖菜都躲在一边吃饼卷肉,她卖了钱还得分给奶奶一半,分的少了还跟她发脾气。

这一来二去,事情越传越广,于是爷爷和二爷爷也知道了。一开始,二爷爷还说二奶奶不要太过分,都是一家人你又占了大便宜,何必这样!原来这些事二爷爷都是知道的,只是丝毫不加以阻止。可是后来事情越闹越大,二爷爷也就不再替奶奶说话了,反而时时在爷爷面前添油加醋,帮着媳妇诋毁嫂子。爷爷是个直肠子,觉得自己兄弟跟自己一个爹妈养的,不可能骗自己,于是从不听奶奶解释,反而纵容全家人对奶奶冷言冷语,嘲笑讥讽。爷爷白天里干活很卖力,晚上回来很累,再一想起自己婆娘这事,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对奶奶常常非打即骂。就这样,奶奶在村子里名声越来越差,家里人也不拿自己当人看,娘家人一早就觉得她傻也不待见,于是在一个和往常一样寂静的夜晚,自己溜到西厢房,把绳子挂在梁上,悄无声息地含泪自尽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爷爷没看见奶奶,就到处找,一推西厢房门,发现奶奶早就吊死了。爷爷慌了,赶紧哭着把奶奶放下来,突然发现奶奶口袋里有一张纸条:绳子在床下那么长时间,你都没发现……这字条大概就是奶奶最后想给爷爷说的话了。爷爷是真没想到这么老实的一个人,性子竟会这么烈。

奶奶死后一年,爷爷总是梦到奶奶托梦给他。每次的内容都是一样:邻居大伯总跟在我后边,怎么都不走!爷爷一开始也奇怪,邻居大伯死了很多年了,就算有啥事也不该总跟着邻居媳妇啊!后来爷爷就找了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给随便看了看,说是坟头太高了,平低一些就行了。爷爷照办了。可过了几天,又梦到了奶奶,还是一样的话。爷爷一开始也琢磨是不是风水先生看错了,后来时间一长,也就不当回事了。

又过了差不多三十年,爷爷去世了。我爸给爷爷下葬之前,请人帮忙掘开奶奶的坟墓,让老两口合葬。掘开坟墓的那一瞬,我爸一眼就看到有一块砖头摆得很奇怪,开始还以为是年头长了,不知哪里来的破砖,可是把砖头捡起来正要往外扔的时候突然发现上面刻着字:李大贵。我爸就问周围的人李大贵是谁。这时,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想了想,说这李大贵不就是你对门邻居他爷爷吗!……啊!我爸一下子就想起了爷爷曾跟他唠叨过的事:怪不得妈总说邻居大伯跟着她!爸一气之下把砖头扔得老远,清理完现场后又觉得不妥,毕竟邻居爷爷没错,肯定是别人把他的名字刻在这块砖头上的,于是把砖头捡起来埋在了别的地方。

回家后,我爸找到二爷爷。原来当初奶奶刚死,爷爷只顾着自责和伤心了,所有丧事都是二爷爷一手操办的,我爸只得找他。一进门,二爷爷发现我爸脸色不对,就问怎么了。我爸把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二爷爷还没听完脸色就变了,竟然还开始哆嗦。我爸问怎么了,你是不是知道什么?只见二爷爷一下子跪倒在地,对着门口外边的天大喊:嫂子啊,我对不住你!对不住你啊!……我爸也顾不了许多了,直接揪住二爷爷就问:是你放的!!!你放的!!!……二爷爷慢慢点头,承认了。

说来也怪,爷爷下葬后的第二天,二爷爷就聋了,而且聋得很彻底,什么都听不见了;那一年,二奶奶脑血栓后遗症已在床上躺了十五年了。

我爸对我讲这件事的时候就说了两句话:亲兄弟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仇!人都死了还不肯放过!

……

我爸给我讲了这件事的第二天,我叔叔去给二爷爷送饺子。二爷爷接过饺子,突然自顾自地冒出一番话:我这家里破破烂烂,儿女又都不孝,老伴躺在炕上几十年了,我伺候她这么多年也快伺候不动了……我当初那么对不起你爸妈,现在你们兄弟还这么照顾我……我们这都是自己作的啊……我听人说,人这一辈子受的苦都是有数的,够数了才会死……我们俩是前半生太享福了,到现在苦还没受够呢……

我静静地听西探讲完,却不知该说什么好。我拍拍他的肩膀,一个人慢慢踱出门去。外面正在下雪,还有微微寒风,吹在脸上倒觉得清爽。抬眼望望远处的湖面,那厚厚的冰层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亮。

公众号:江淮文艺

篇3:民间故事创作:月光侠

月圆之夜,月光侠如约而至。

白骏马,金盔金甲,红披风,背负长剑,他从天空飞过,划过月影。

翘首以待的人们惊呼:“月光侠、月光侠......”

月光侠的传奇故事一直在三百里澧阳川流传。

月光侠劫富济贫、琴心剑胆、侠骨柔肠、风神潇洒。

事实上,从没有一个人真正见过月光侠,没有人知道他的年龄、他的模样,虽然他一直活在澧阳人的传说中。

月光侠一定是在月圆的晚上出现,一定是白骏马,金盔金甲,红披风,背负长剑,身后一定驮着一个神奇的口袋。口袋里面的东西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袋里有救急的粮食,有孩子爱吃的糖果,病人急需的草药,甚至有甘霖,有世上难买的后悔药。

月光侠骑着神马,乘着月光,巡视天宇和澧阳河川,看到他想看到的,他便会拿出口袋里的东西,轻轻挥洒。人们抬头看时,总是朦朦胧胧,缥缥缈缈。人们远眺时,他总在月光升腾的长道上。

那一年,澧阳大旱,地烧秧焦,百姓如热锅蚂蚁,苦苦等待月圆、等待月光侠。月如圆盘,挂于中天,月光侠自东方地平线“哒哒”而来。众人匍匐在地,顶礼膜拜,淘气顽童偷看白马、长剑、红披风。月光侠打开口袋,“唰唰唰”三勺,天空霎时星坠如雨,璀璨辉煌。接着便是雷声滚滚,雨如河倾。澧阳三百里河川均承恩泽,稼禾生机勃勃。秋后,谷物满仓。澧阳百姓感念月光侠恩德,各乡社都修月光庙,四时祭祀,香火不断。

那一日,辛庄刘志娃突发绞肠痧,疼得就地打滚,哀嚎不止。恰好是圆月之夜,月光侠如约而至,打开口袋,挥洒草药,刘志娃拿去煎服,肚子立马不疼,村人称奇。刘志娃伏地叩首,月光侠早已无形无踪。村中老者推测月光侠很忙。

又一日,青山巨匪张老六带人正在辛庄牵牛羊、抢粮食、劫民女。月光侠飘然而至,打开口袋,撒豆成兵。豆兵把匪打得哭爹叫娘,抱头鼠窜。辛庄以后再没有匪患。

孩子们照例会在圆月之夜在麦场里打闹、数星星、听老人讲月光侠的故事。说着说着月光侠就“哒哒”而来。小孩就会叫“糖、糖、糖......”这时月光侠就会打开口袋,大手一挥,满场都是糖果,孩子们霎时沸腾,争抢欢呼。孩子们不叫他月光侠,叫他糖侠。

种麦时节,辛庄余进邦借任大脚家大牤牛耕地,日到中天,人、牛都挥汗如雨。余进邦想着借人家一次牛不容易,想赶凑着把地耙完,谁承想大牤牛倒地而亡。余进邦悔不当初,嚎啕大哭。大牤牛谁能赔得起啊!用牛车把大忙牛运到任大脚院里,村里兽医宁老七给牛灌了中药,牛没活过来,但是在院子里七日不腐。圆月之夜,月光侠打开口袋,在余进邦头顶洒药粉,接着时光倒流,余进邦又去任大脚家借牛。这次余进邦地耕一半,日头还在东天时,早早牵牛回家。村中老者说,药粉就是后悔药。

澧河畔霸王城张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行俱佳,闻名乡里,大比之年,进京赶考,苦于没有舟车之资,难以成行。月圆之夜,月光侠“哒哒”而来,神马嘶鸣,打开口袋挥手撒土,成金,成银。张生书箧金银充满,喜不自禁。这还不算了,月光侠提张生上马,二人飘然而去。半年后张生金榜提名,衣锦还乡,澧阳人艳羡不已,传为佳话。

月光侠是人、是仙、是神、是妖、是鬼,没人弄得明白;月光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胖、是瘦,也没人弄得清楚。但月光侠骑着白骏马,穿金盔金甲,披红披风,背负长剑,一直在澧阳人的传说里。月光侠劫富济贫、救危扶困、琴心剑胆、侠骨柔肠、风神潇洒一直活在澧阳人的心里。

不知何时,叫糖侠的孩子都已长大;不知何时,月光侠再没有出现在澧阳川了,虽然圆月依然挂在夜空。人们似乎也不怎么望天了,都呆在屋里,低着头在思考人生。

有澧阳川老者说:“估计月光侠累了、病了;或者月光侠干得好升迁了;或者月光侠已经告老还乡了。”

公众号:花洲文学

篇4:中国民间故事创作:腊娃

腊娃出生于一个革命军人“红五类”的家庭里,腊月出生,所以取名腊娃。

腊娃的父亲当过兵、负过伤、立过功。也得过稀奇古怪的不治之症,几次差点一命呜呼,是腊娃的母亲砸锅卖铁,变卖房产,历尽艰辛才治好了腊父的病。

腊娃的出生给这个“红五类”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喜悦!天底下做父母的哪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再加上腊娃生得既可爱又漂亮,腊父母更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简直视如珍宝。

如果给腊娃的家庭背景下个明确定义的话,那就是既显赫又贫穷。虽然祖祖辈辈都有做大官的,但大多数都是些清官。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腊母又接二连三给腊娃生了两个小弟弟。

话说这腊娃长到十四五岁时,更是像含苞待放的月季花。圆圆的脸,白里透红的肌肤,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鼓鼓的鼻梁,樱桃小嘴,微微一笑,露出一口雪白齐展的牙齿,一米五八的中等个头,杨柳细腰,走起路来恰似西施再现。难怪人见人问:“谁家少女初长成”?真可谓人见人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腊娃的家乡——黄陂夏家寺水库淹水,腊娃父母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移民大迁徒,于是举家搬迁来到沌口,即现在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那时沌口还未开发,是一个荒芜之地,初来乍到,吃粮吃菜都要靠自己开垦荒地,住的是自己搭的荒草棚,吃水要靠自己挖凼子,当时那种艰难没有准确的语言能够表达。那个时候的“本地人”称外来人员为“外地人”或“外来户”,要能结识一个“本地人”,那在“外地人”的眼里简直就像是成了皇亲国戚一样有面子。这种天大的好事恰巧让腊母遇上了。

因为腊母出生有点高贵,大脑思维还是与众不同的。她善交际、好客人、认亲戚,就这样认识了附近养鱼场的朱某,听说他的哥哥还是个有头有脸的地方官员,于是乎,精明强干、心灵手巧的腊母就多长了一个“心眼”。她想:自己的女儿也这么大了,又来到外地,啥时候才能认识一个适合自己的对象?腊母灵机一动,就想到了朱某。

如果笔者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话,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这朱某一米五几的个儿,胖胖墩墩,但听说家庭条件还算是不错,又是本地的,哥哥还是个地方官员;腊娃虽然生得美丽漂亮,但过于老实、过于善良、过于本分,脑子里还不是那么灵光,但只要两个人好好过日子,穷有穷过,富有富过,没有必要用“其貌不扬”或“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这么难听的字眼去形容一个与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又无冤无仇的人。

既然是讲述身边人真实的故事,那就实话实说,腊娃本意是不同意这门婚事的,但在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加上腊母的强势逼迫,腊娃不敢不顺从。

婚礼一切从简,因为腊娃早已怀上了朱某的血脉。但也不能说忠厚老实、善良本分、没心没肺的腊娃完全没有享受到一点新婚的快乐。

毕竟腊娃的婆家还算富裕,两间两层的私人小洋楼,腊婆住二楼,腊娃住一楼,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摆放着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给这座小洋楼里增加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怀有身孕的腊娃日渐显得四肢笨重,大脑迟缓,天天昏睡不醒,朱某虽算不上为生计奔波,却也算得上按时上下班,多在外少在家。腊娃的爹爹是个电视迷,每天晚上都要在儿媳妇腊娃房里看电视,都要看到“观众朋友们再见”。这让年轻的腊婆起了“疑心”,天天心里像打碎了的五味瓶,酸溜溜的。只要一看到老伴去腊娃屋里看电视,气就不打一处来。整天心里不好过,咕咕糙糙的,钻心的难受。于是整天摔盆打碗、指桑骂槐,给腊娃颜色看,多次与老伴闹翻。

身怀有孕的腊娃“害相”不好,天天不吃不喝,昏昏欲睡,本来就没心没肺、与世无争、不问世事的腊娃,哪里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时间一长,腊婆就应验了当地的一句土话“婆婆背个鼓到处说媳妇”。

腊婆把爹爹在腊娃房里看电视一事添油加醋的说给了天天上班少在家的儿子听,儿子将信将疑。对待情感方面的事,特别是听了别人的挑拨以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有句土话叫做“阎王面前也怕添死鬼”。腊婆经常在儿子面前念叨,朱某心里天天像吃了只苍蝇。渐渐的便产生了用 “出轨”来报复腊娃的念头……

正在这时,有一外地打工女子,想把户口迁到此地来,正愁找不到“靠山”,于是乎,多方打听得知朱某与妻子不和,就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的接近朱某。四处打探、掌握朱某的生活习性,然后投其所好。在朱某夫妻不和及腊娃身怀有孕之际,趁虚而入,博得朱某的一时欢心,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落户此地。

渣女们为达目的不折手段,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名声和清白做小三。她们都有一整套玩弄、戏耍、糊弄、勾引渣男们的“手腕”。

有的渣女们专找那些喜欢饮酒作乐的渣男为“突破口”,一旦掌握了渣男们贪杯好饮的习性,便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人一旦喝醉了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有的渣女们则专找那些麻牌赌博的渣男们,花言巧语,设下陷井,放下高利贷让渣男们自投罗网;有的渣女们则喜欢挑拨离间,专找那些因为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拌几句嘴,闹个别扭,出去找异性倾述的渣男;还有的渣女们专找妻子生完孩子坐月子,不能享受鱼水之欢的渣男们寻欢作乐,查漏补缺。这男人一旦坠入“情网”智商就为零。

总之,喜欢抽烟酗酒、麻牌赌博,喜欢夜晚单独出去玩的夜猫子、夜游神,夫妻争吵几句喜欢找异性倾述的男人,出轨率相对更高。

话说这朱某正应了上述几条,就是喜欢喝酒、打牌,喜欢找异性聊天,经常背后说自己老婆的坏话。自从生了报复腊娃的念头以后,整天与那些渣女们鬼混在一起,于是腊婆怂恿儿子玩起了“脚踏两只船”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什么?很简单,等腊娃生罢孩子再作定夺。生个男孩也许还能挽回命运,生个女孩就得“滚蛋”!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娘儿俩背地里商量着。

“船破又遇顶头风,屋漏偏逢连夜雨”。怪只怪腊娃的肚子不争气,生了个女娃。腊娃可从不考虑这件事,不管是男是女都是自己十月怀胎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不到三天,一家人全变了脸。

腊母是个极好面子的人,只管一个劲儿地把鸡鱼肉蛋往女儿婆家送,女儿吃了没有不过问,女儿月子吃的好坏不过问,生个女孩婆家人喜不喜欢不过问,丈夫对她好坏不过问……腊母哪里知道,自从女儿腊娃生罢女儿之后,她在这个家庭的地位及命运彻底地改变了……

朱某一天到晚不进房门,再加上有母亲做后盾,更加放心大胆、敞开胸怀、不顾一切后果的跟那个外地女人鬼混上了。男人一旦有了小三上了贼床,他对自己的老婆也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的情场高手也不一定,虽在外面瞎搞鬼混,但对自己的老婆还是假装正常。虽说腊娃忠厚,老实,善良,本分,没心没肺,但丈夫天天不着家,她心里还是有数的。

“你这么长时间都去哪儿了?”腊娃问。

“我在外面有了人。”朱某答。

本来刚生罢孩子,身体虚弱的腊娃,又没人好好照顾她,也没吃上一餐像样的饭和菜,可怜气恼伤肝的腊娃月子里天天以泪洗面。哪个女人能忍受这等屈辱?不久,腊娃就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这下腊娃越发成了婆婆的眼中钉,肉中刺。什么时候能够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成了腊娃婆婆天天苦思冥想的头等大事。因为腊婆知道腊娃是个老实人,不直截了当的把话说明白,她怎么会自己走掉呢?其实腊娃心里也清楚,娘家那里也没有她的好日子过。

但腊婆又仔细想了想:也不能来得那么急那么快,腊娃毕竟是儿子明媒正娶的铁板妻子,怎么办?虐待欺负冷眼……让她度日如年,不好过,自己先提出来离婚。就这么定了!也只有这一招,才能让儿子名正言顺地休妻,另娶小三,早生贵子。这未满周岁的孙女怎么办?不要!

腊婆这么想着也这么做着,跟儿子一起做了一个“大笼子”。为了尽早给小三腾位子,他们把腊娃赶到伙房睡。

话说这年大年三十,会说会笑会拍会捧会哄的小三,还真的茅屋搞成了正屋,与腊娃的丈夫朱某坐到了一条板凳上。

这让忠厚、老实、善良、贤惠的腊娃,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让腊娃气恼伤肝,恼羞成怒,敢怒不敢言,从而加重了病情。等腊娃正要去伙房睡觉时,不知是谁不小心还是有意想烧死腊娃,腊娃的床上突然起火了,伙房被烧个精光。由于年代的久远,无从考证,也没办法查到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场大火让腊娃险些丧命,过度惊吓导致腊娃精神分裂、歇斯底里。当腊娃终于有了一丝的清醒时,她还记得去往娘家的路,于是她一个劲儿的往娘家跑,也只有娘家才是自己遮风挡雨的避风港,他只有去那里避避风、躲躲雨、歇歇脚、说说心里话……

走投无路,失魂落魄的腊娃,蓬头垢面,跌跌撞撞的来到娘家门口。

“咚咚咚!”腊娃敲响家门。

腊母听到有人敲门,将门小心翼翼的拉开一条细缝,眯缝着眼睛往外瞅了瞅,看到一个破烂不堪、蓬头垢面的人站在门口,全身直打哆嗦、不停的搓着手。这时她猛然抬起头,腊母定睛一看,竟是自己的女儿——腊娃!吓得她“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霎时间,腊母心里已经几番盘算,思前想后,大年三十,嫁出去的姑娘出现在娘家门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事!

“妈,开门,我好冷!妈,开门,开开门呀!”腊娃继续敲门。

“大年三十,你回来做什么?嫁出去的姑娘,大年三十,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再说,大年夜里开门,财神会跑出去的!”腊母的语气中充满不耐和不快。

无论腊娃如何敲门喊门,腊母就是不开门。没办法,腊娃只有在娘家门前的稻草堆里过了一个晚上……腊娃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她没想到自己的母亲竟是如此冷酷无情,虎毒还不食子!婆家的欺负压迫、娘家的狠心冷漠把老实善良的腊娃逼上了绝路……

读者诸君,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有何感想?

不知腊母现在听起来心中又是何种滋味?

正是这一晚,改变了腊娃一生的命运;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的世界一片黑暗,绝望之极;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万念俱灰;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看透了人性本来的真面目;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感觉自己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懂得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看清了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是这一晚,娘婆二家把腊娃逼上了绝路;

正是这一晚,让腊娃的精神彻底崩溃。

但她始终记得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女儿,还不满周岁,这是她唯一的记忆,也是她对这个世界唯一的念想。

从此,不知世事的腊娃,成天蓬头垢面,到处流浪,以捡破烂、倒垃圾桶里别人没吃完的剩饭剩菜,喝垃圾桶里面别人没喝完的剩水过活……

朱某更是因找不到腊娃本人,即便找到也神志不清而发愁,这场离婚拉锯战持续了三年之久。

这些腊娃都全然不知道。

关于腊娃与朱某的女儿抚养问题,时过境迁,众说不一,有的说是腊母坚持不要孩子,怕腊娃今后不好找人。关于这一点,也只有腊母心里最清楚。

一岁多的女儿终究跟了朱某。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母爱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最神圣的。换句话说,腊娃的心总是和孩子连在一起的,也许是一岁多的孩子的哭声的感应力,唤醒了腊娃那神志不清的沉睡的心灵,她刹时间想起了她的一岁多的女儿,她歇斯底里声嘶力竭地找她的母亲要孩子,还我孩子,还我孩子,还我孩子,腊娃的哭喊声让人五内俱裂,肝肠寸断……

当腊娃看到一个个家长在附近幼儿园接送孩子时,她认定自己的孩子肯定在里面,于是她在这所幼儿园里旁边捡破烂,吃垃圾桶里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整整三年,今天把自己捡到的水给这个孩子喝,明天把捡到的馒头饼干给那个孩子吃,她总认为只要是吃了自己的东西,就会是自己的孩子,一年365天,不知挨了别人多少的打和骂,更不知道遭到了多少人的白眼,冷眼、斜眼,三年啊三年!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她的孩子,她都是席地而睡。

有人告诉她,你的孩子不在里面,当她得知自己的孩子幼儿园三年满时,她的孩子该上小学了。

“我的孩子在哪儿?”腊娃问。“在那边。”有人答。

于是腊娃转移了方向,开始了夜以继日,不分白天黑夜、漫长的找娃之路……

这一回,腊娃在附近小学门前整整呆了六年。六年啊六年!人们可以大概心算一下,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要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六年啊,要经历多少酸甜苦辣?每天按部就班的在小学门口守候“奇迹”的出现。能够支撑她生命活下来,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找到她的孩子,哪怕只是看上一眼。

小学戒备森严,到了时间就要关门的。她心中认定校内第一排房子,靠窗户那边的那个女孩一定是自己的孩子,于是她天天朝着这个方向望去。每天上午上课之前,直到下午放学,她都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个方向,盯着那个位置。捡到的剩饭,剩馒头,剩饼干,剩雪碧可乐之类,都要留着给她的孩子喝,捡到的旧衣服旧鞋她都要留着给她的孩子穿,只要她认定她的孩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她的家。她用捡到的破烂垃圾,堆成一间小房子,有一天她口渴难忍,在垃圾桶捡到了半瓶酒,一咕噜喝了下去,好来劲,趁着酒劲,她翻墙跳进了校园,双手捡起之前他扔进的剩饭剩菜之类,来到她孩子的窗户边,趁着孩子不注意,她用双手死死地抓住那孩子的手,“跟妈妈回去,我是你妈妈啊!”

人们可以笃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母爱的力量才能真正感动上苍吗?可以的。

经校方帮忙、多方认定,这女孩果真是腊娃的孩子。

孩子的父亲知道此事后,可能是出于真心,怕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孩子的学习,硬是不依不饶。

话说腊娃自从见到真正的女儿以后,各种内外病症及心理疾病都大有好转,神智也比以前清楚多了。当她再次来到窗户边上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孩子应该是转学了或者该是读初中了。

腊娃虽是外地移民过来的,但在这里生活多年,对这里的地理位置凭着想象有点熟悉。她的病时好时坏,偶尔也有清醒的时候。她来到附近的一所中学(初中)旁边,她又打算在这安营扎寨直到孩子毕业,就算是一眼也看不到孩子,她也愿意这样做,只有这样,她的心灵才能得到一丝的慰藉。不曾想,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了大姑娘了。有的时候她真的可以见到她早也盼、晚也盼,盼望多年、真正的孩子,然而,她却什么也不再说了,只是暗自落泪。

三年来她每天都是在这里捡破烂、捡垃圾,天天看着她的孩子在人群里来回穿梭、时隐时现,上学、放学……

腊娃认为她每天可以看见自己的孩子,这种生活对她来讲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美好!

她认为这种光阴对她来说过得特别快,三年一晃便过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腊娃唯一的一线希望就是盼着能与女儿团聚。当她偶尔清醒时,自己蓬头垢面,又怕惊吓着自己的孩子。

冬去春来,不知腊娃流浪街头的日子又过了多少年,她四处向人打听,没有一个人知道她女儿的去向。

有些好心人问她家住哪里?她就拿出女儿小时候的照片给别人看,有时别人还给点吃的、穿的、零用钱什么的。

有人知道她女儿的名字,还有的见过她女儿,有人对腊娃说:“你的女儿是不是去了外地?”外地是哪里腊娃就不知道了,她心想“外地”是不是很远的地方?于是她不顾一切到处流浪,跑遍了武汉三镇不说,周边所有郊区跑个遍!与本省搭界的位置:河南、安徽、湖南都跑到了。别人问她干什么?她就拿出女儿照片给人看。别人问她哪里人?她还能说出自己出生的地方。别人说送她回去,她指着身后背着的垃圾里捡的半瓶半瓶矿泉水、雪碧之类:“天气太热,我给女儿送水去”。

7月这一天,天气十分罕见的炎热,四处奔波、劳累过度、思虑过度、忧伤过度、久郁成疾的腊娃,终于没有熬过这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大热天。死的时候手里还拿着女儿的照片,身上背满别人丢掉的水和食物,享年48岁。

警察出动,多方联系,女儿、女婿、前夫终于来了。前夫朱某看到自己的发妻落得如今这种惨境,痛哭不已。

这哭声像是在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腊娃这个曾经如花一般的女人,因为自己听信挑拨的谗言、无端的猜疑,葬送了她的一生。

这哭声像是在诉说:几十年的骨肉亲情分离,让女儿从小缺失母爱,给女儿留下终生的遗憾,永远的伤痛,这些都只能由自己来买单。

公众号:车都文学

篇5:民间故事创作:盆.针.鞋

很早很早以前,有个小姑娘,爹娘死得早,只好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哥哥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忙,家里的事儿顾不上问。

有一天早上,嫂子对小姑娘说:“你把这堆脏衣裳拿到河边儿洗洗,洗完了回来给猪剜菜去。”

小姑娘抱起脏衣裳来到河边,看见一个骨瘦如柴,满脸皱纹的老婆婆,穿着补丁落补丁的旧衣裳。也在那洗衣裳,小姑娘觉得老婆婆那么大年纪,很可怜。于是走上前去说:“老婆婆,我帮你洗衣裳吧?您老这么大年纪了,能洗吗”

老婆婆说:“这是谁家的小姑娘呀这么好,我真的洗不动了”。

小姑娘帮老婆婆搓呀搓呀,反复搓衣裳,一会儿就洗完了,可是很奇怪,老婆连声谢谢都没说,拿着衣裳就走了。

小姑娘赶紧洗自已家的衣裳,因为嫂子说了,回去还得给猪剜菜。

第二天天还没大亮,嫂子把小姑娘叫醒说:“快到河边儿把咱家的被子了,我都拆完了。”小姑娘饭也没吃,抱着被子来到河边,哎呀!昨天那位骨瘦如柴的老婆婆,又在那有气无力地着搓呀搓,洗那堆旧衣裳。于是小姑娘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说:“老婆婆我帮你洗吧”。

小姑娘帮老婆婆搓呀搓呀,一会儿就洗完了。这次老婆终于开口说话了:“小姑娘你的心真好,没人愿意帮我这孤老婆子,可是你自己不先洗衣裳,倒先帮我洗。我手里有个宝石盆,送给你吧。”说完从怀里拿出个和小酒盅一样大的小盆,放到了小姑娘的手里。小姑娘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呢?老婆婆眨眼睛的工夫不见了。小姑娘还没有说声:谢谢。

宝石盆是干什么用的呢?小姑娘不知道,顺手把宝石盆放到了地上,只见宝石盆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地长大了,和大盆一样大,小姑娘一看,随手就把没洗的脏被子放到了宝石盆里,更奇怪的事儿发生了,只见脏被子在盆里自动翻滚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被子全干净了,小姑娘看傻眼了,不知这是咋回亊。

回到家嫂子说:“被子洗干净了吗?这么快就回来了,拿过来我检查一下”。小姑娘不会撒慌,就把帮老婆婆洗衣裳,老婆婆给宝石盆的事儿说了,嫂子不相信她说的话。于是又拆了被子,扔进了宝石盆里想试试,谁知,比没洗前还脏。气得她浑身发抖,于是她大骂小姑娘:“你这小丫头片呀,你咋还学会了撒慌,快去河边儿把老太太的破盆给她送回去,回来把你哥的鞋底子纳了。”

小姑娘哭着向河边走去,老婆婆从对面走来,小姑娘对老婆婆说:“我把宝石盆还给你吧,我没有用。”老婆婆说:“你留着自己用,别人用不好使,我再给你一根飞针,用它做什么都象飞一样快,回去试试吧”。

小姑娘用老婆婆给的飞针,纳鞋底子,一会儿工夫,一双鞋底子就纳完了。嫂子不相信,她还要亲手试试,可是双手扎得像个血葫芦似的,疼死她了。她又大骂小姑娘撒谎……

还让她上山砍一大捆柴。小姑娘哭着去砍柴,老婆婆从对面走来。老婆婆说:我给双神鞋你穿上,不管上哪儿,抬腿就到。”小姑娘穿上这双神鞋。离她家最近的山也有50多里路,几秒钟就到了。小姑娘砍呀砍呀,砍了一大捆柴背了回来。嫂子不相信,她非要穿上神鞋试试,小姑娘只好将神鞋脱下,让嫂子穿上试试,谁知鞋挤得她脚疼,大声叫起来:“哎呀!疼死我啦”!怎么脱也不下来,小姑娘只好帮嫂子慢慢地脱下了鞋,只见两只脚又红又肿。嫂子说:“哎呀妈呀!疼死我了。”嫂子不停地叫着,小姑娘拿出宝石盆放上水,给嫂子洗脚,说来也真怪,肿也消了,也不红了,更不疼了。

从那次以后,嫂子对小姑娘可好了,做什么好吃的,先给她盛一碗客气地说:“吃吧他姑,尝尝好吃吗”?

从此一家人和和气气地过日子。

公众号:咱们村

【民间故事创作:炫耀】相关文章:

1.炫耀的近义词

2.炫耀的反义词

3.炫耀杂文随笔

4.俄罗斯民间故事

5.民间故事英语版

6.陕北民间故事

7.东北民间故事

8.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9.优秀民间故事

10.爱尔兰民间故事

下载word文档
《民间故事创作:炫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