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轨时期会计的社会责任
“carrie772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论转轨时期会计的社会责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论转轨时期会计的社会责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论转轨时期会计的社会责任
论转轨时期会计的社会责任
论及会计的职能,侧重从微观角度论述者居多。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或方法,立足于不同的会计单位,发挥对某一特定主体的反映、监督和控制职能,从而为这一特定主体服务,这是会计的基本职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社会责任也逐步增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原有的计划经济会计管理模式已被打破,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管理和约束模式正在建立之中,如果片面提倡会计回归微观主体,忽视会计本身所固有的社会责任,其结果:一方面必将导致企业会计约束机制失灵,形成会计资料虚假、帐目混乱、会计秩序失控、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或被侵吞;另一方面使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丧失了真实可靠的微观财务信息支持,建立在虚假、扭曲的微观信息基础之上,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驾御和调控。一、会计社会责任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早期的职能主要是向企业的业主提供经营管理的信息。十九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企业内在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会计的社会责任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首先,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产生了分离,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之一,受托经营,有义务定期向股东等投资者提供真实、完整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时,会计除了作为一种经营活动以外,尚负有向股东和投资者报告财务信息的责任,会计职能向外延扩展。其次,自各国陆续建立所得税制度以来,纳税开始成为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提供真实、规范的纳税依据和资料,逐步成为会计的内在职能之一,会计除了服务于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外,开始扩展到政府的税务部门。第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银行业对工业的渗透和控制加强,要求会计资料反映债权人和金融资本的权益,向有关银行呈报财务报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由于股权分散化、资本社会化,企业投资者日益分散化,会计信息的社会服务面也进一步扩大。第四,二战以后,为了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日常化,跨国公司和资本国际化席卷全球。这个时期,在国家引导甚至直接组织下,各国纷纷建立和健全了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颁布了统一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完善了相关的商法、公司法和税法等经济法规;国际间的会计合作和交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7年10月,成立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计准则。这一时期,会计从企业内部职能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社会性职业;相应地,会计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门新兴会计学的雏型,即社会责任会计学(social re6pon―sibility accounting)。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宏观经济观点,而不是从微观经济观点,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和报告。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收集和报告企业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信息,并且将其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等。(2’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和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增进现代社会的经济福利,因而强调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现代企业管理原理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应当履行全体公民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本企业职工的支持,企业必须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即在谋求企业股东最大收益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由此,才能确保企业取得长期和稳定的收益。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各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和范围大相径庭,但反映的基本内容一般都包括有:1.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收益目标是否能实现,是企业效率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最终检验,也是实现企业其它各项社会目标的物质基础,因此,尽管近年来企业社会目标的范围不断扩大,然而收益指标仍然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基础指标。2.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企业在发展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包括对员工的招募录用和技术培训,也包括提高工薪水平、
[1] [2] [3]
篇2:会计的社会责任论文
会计的社会责任论文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的方法和工具,立足于不同的主体单位,对某一特定的主体发挥着反映、监督和控制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一系列的其他会计职能。本文主要从会计社会责任形成的基础、会计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会计社会责任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除了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管理负有责任外,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企业人道论坛协会会长,约翰·马雷斯在其所著的《企业新概念》一文中说:“今天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新概念,即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具有拥有者创造利益和财富的工具,它必须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负责。”
一、会计社会责任形成的基础
会计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认为会计社会责任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契约理论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角色理论和法规制度要求。
1. 契约理论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产生了分离,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之一,有义务定期向股东等投资者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会计除了作为一种经营管理人员之外还负责向股东和投资者报告财务信息的责任,会计责任向外延伸。
2. 角色理论发展,会计人员地位提高
在会计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会计意识流派,在每个流派中,会计的角色都有所不同。最初的会计意识流派是会计技术流派,此时的会计角色主要是“管家”,会计职能仅仅是管家所有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是会计艺术流派,此时的会计角色是“账簿先生”,会计职能此时单独分离出来;然后发展到现代的主流会计意识流派,即会计信息流派,认为会计的主要角色是信息提供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管理流派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会计作为管理人的角色理论渐渐受到各方的认同。从会计意识流派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会计社会责任越来越广泛,因此角色理论的发展也是会计社会责任行成的基础。
3.职业团体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在二战以后,世界各国主要目标转向战后经济恢复,这时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职业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各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了相关的商法、公司法和税法等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及完善,通过法律途径明确了会计责任。由于职业团体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建立,使得会计从企业内部职能逐步发展为一种社会性职业,这样会计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又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二、研究会计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虽然经济迅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而会计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就需要强调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
环境的恶化是建立会计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着手进行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出现了很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很多企业只片面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以及许多森林植被的过度砍伐和垦荒等,结果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的严重沙化以及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
市场经济是建立会计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更多地强调市场的开放性,而在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下需要确立市场经济主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虽然我国目前制订了许多像《公司法》、《经济法》、《会计法》、《税法》等这样的法律,能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加以约束,但是仅凭这些法律法规还是远远不够的`,会计社会责任的复杂性不仅要求出台更完备的法律法规,更要求会计人员自身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即要有一颗对社会负责的心,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同时需要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三、会计社会责任的分类
社会责任的分类有许多标准,本人所讲的社会责任是根据责任的性质进行划分的,将会计的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文化责任。
1.经济责任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经济和会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促进会计的进步,会计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会计具有真实反应经济实质的责任,保障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责任是会计工作中最重要的责任。
2.法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是由会计法律关系主体对其不当会计行为所应承担的后果。会计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是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要求会计人员真实核算、及时充分的披露信息、客观的评价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法律责任是会计人员需要负有的最基本的责任,是最低层面上的责任。
3. 文化责任
企业文化与会计是不可分开而论的,企业文化中蕴含着会计,会计中体会着文化。同时,会计本身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会计文化是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会计有关的仪式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措施和规则。良好的会计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协调会计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关键,促进整个企业文化的落实和完善。在文化责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道德责任,诚信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准绳。
四、会计社会责任的实现
1.加强会计社会责任的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社会责任作用的发挥。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相关会计软件的使用技能;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要加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讲责任、讲敬业、讲诚信的会计职业道德环境。
2.加强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会计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要明确会计社会责任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必要性,明确其发展对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深入广大企业开展会计社会责任的讨论和教育,提高企业领导人会计社会责任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企业是否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再者,加强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宣传,通过宣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稳定的企业外部环境。最后,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使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会计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关系也日趋复杂,在会计人员地位提升的同时,会计社会责任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会计社会责任是一个巨大深远的问题,应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分析?提供与经济决策更加相关的财务信息?实现评价企业可否持续发展的目的。关注会计的社会责任无论对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参与竞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胡素华()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阳秋林()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胡素华(2008)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2005)、胡承德()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200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2009)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 四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2008)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翀、刘胜花(200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但又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2001)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2008)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2003)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2009)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众多学者(吴俊,1994;刘长翠,;田昆儒,1998;张亚梅,2001;罗金明,2006;等)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2005)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 五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199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1997)、许家林(1997)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1997)、文建平()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 六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采用非货币性信息叙述报告、货币性信息定量报告,非会计基础型和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方式,如郭黎、霍建伟(2000)认为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则有以下几种报告形式: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李正(2006)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应从年度报告内的分散披露形式过度到年度报告内的独立性报告阶段,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结合简单报表形式或者单独采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他并不赞成采用复杂的社会利润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等高级报表形式。谢良安(2007)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当强制要求其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用货币形式披露,而对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对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非会计基础型与会计基础型并举,披露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业、规模、地域等特征先试点执行。时薛原(2008)则认为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业可以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则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宋献中(2009)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三种形式:年度报告披露形式、年度报告外的独立披露形式及大众媒体披露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对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对外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黎精明(),裘莉娅、徐植(2006)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并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说明;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阳秋林、曾娇益(2005)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企业中编制独立的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2005),陈玉清、马丽丽(2005),刘长翠、孔晓婷(2006),沈洪涛(2007),李正(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如王怀明、宋涛(2007)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2009)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2008)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2009)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2009)、王秀丽(2009)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2007)、马连福与赵颖(2007)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篇4: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一、相关文献回顾
在现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既是社会热点,又是学界研究热点。研究规范统一的披露方式是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述评如下:
邬娟(2005)研究了如何构建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从政府宏观管理需要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然性;金婷婷(2006)通过样本分析方式,研究了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现状,对深圳、上海1999―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公司比例展开了研究;袁蕴(2007)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着重研究了披露的动因、内容和模式,并从价值评价方法及价值评价市场检测两方面阐述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价值;邹相煜(2008)以深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与公司价值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张霞(2009)基于我国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实例,深入研究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目标和原则;沈洪涛总结了过往来我国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构建合理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周新颖()围绕煤炭行业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对通过独立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解析。
目前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形式、目标及原则方面,结合实例与现时数据展开实践探讨的`研究并不多,关于如何规范并统一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及同一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更稀缺。本文结合南方航空公司实例及相关统计数据,重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对策。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引起的“大头娃娃事件”、包括肯德基在内多个商家食品中的“苏丹红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20哈药“污染门”事件、“紫金矿业”废水泄露事件以及“中海油康菲”渤海漏油事故……这些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足以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
篇5: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加理论基础论文
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加理论基础论文
一、哲学基础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存在。它还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从企业产生之日起。它在作为“经济人”组织生产经营的同时,也就把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按照发挥企业的经济性功能。达到企业的经济性目的的要求组织起来了,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生产经营会给社会带来有益或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需要进行目标变换,建立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经济学基础上的企业观就发生了变化。以利润为中J心的传统财务会计就面临着新的挑战。
企业同社会其他组织、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企业同政府管理部门及税务部门的关系:
2,企业与资产所有者的关系;
3,企业与职_f的关系;
4,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的关系;
5。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6,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
7,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8,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对这些关系的哲学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等等。这体现着人的价值观念。其实质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需求和期望价值的相互满足。从企业这个经济人来看,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这些社会关系的支持,只有以这些社会关系为背景,它才有可能实现对经济性目标的追求。因而,企业作为一个更加复杂意义上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尽到责任,而_几对社会负有共同责任。
企业不仅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提高社会效益。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诸如提供产品的服务、就业机会、员工培训、劳动保护、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社区建设等等。这样以揭示企业资本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财务会计就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以核算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及其社会影响为目标的社会责任会计在本世纪6()年代就应运而生了,他的诞生使企业的目标符合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要。即“各个人通过社会生活,也会加深作为存在的自我意识。”
二、经济学甚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其经济学理论渊源。从十九世纪到现在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西斯蒙第于1819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成本”的概念。他评价了社会以济贫院和医院的`形式承担失业成本的情况,提出雇主应保证_L人的安全,避免就业间断,解决疾病和老年人问题,企业应负担’由于废物的流失等“不当节约”行为所造成的别人或社会的成本。克拉克于1923年揭示了社会成本和个别成本冲突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社会价值应包括私人消费的效用以及由私人负担的社会成本两部分。因为生产过程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一部分构成了私人消费的效用;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产生一些不利人类生存的杜会成本。这部分成本应当由私人负责承担。并应尽力克服之。庇古认为,研究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改进社会状况。从而创立了福利经济学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提出了“外部效应”的概念。“外部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动直接影响到另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成本(或效用)。这些外部效应可能是有害的,这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它们可能是有益的,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外部节约。产生外部不经济的一个例子是:某一生产者将污水排进河里,而另一生产者需要增加费用以安装净化水质的设备。当“外部效应”存在时,即使是完全竞争,资源的配置也不是最优的。外部效应的生产者在作决策时。并不需要考虑他们行动的外部影响。相反,他们将在生产的私人而不是在社会成本的基础上寻求他们私人的利润最大化,所以。外部有害效应的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将超过最优化水平,因为个别生产者总是会低估其真实的社会生产成本。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社会成本理论曾被当作西方微观经济的一场革命。社会成本理论有三个前提;其一是社会净收益最大化是经济活动的客观目标;其二是经济人的权力的合法性和可转让性;其三是效率及交易费用的最终识别只能通过市场。卡普以数量和货币对劳动、工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耗竭、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技术变化、失业、歧视和广告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进行计量。随后?把污染问题作为“社会损失”和“社会费用”的实例来加以研究。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述都为社会责任会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会计学基础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会计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的“财产托付论”到50年代变化为“资源托付论,70年代,又出现了“利益相关”、“社会经济职能分解”和“财产两权分离十管理分权”诸论,因而,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以外,政府、职员、消费者、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德、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治理等都成为了委托―一受托责任关系的内容。受托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尚需要整个社会之托,现代社会的愁受托人”有义务和责任向负有直接或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报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其所报告的内容大都需要以资产、利税、工资、社会统筹基金、排污费等经济数据来反映,而这些数据又都必须通过对会计的确认、计量才能加以披露。
由于会计受托责任的范围及其具体内容是不断拓展的,既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现代会计的受托责任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已越来越成为其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会计在委托―一受托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即包括以体现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二者都通过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来履行和报告其所受托的责任。
【论转轨时期会计的社会责任】相关文章:
1.社会责任报告
2.论社会公正
3.论会计价值观
4.论会计透明度
5.会计社会调查报告
6.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7.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10.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