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

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

2024-05-01 08:02: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aodian6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

篇1: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

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

本文首先给出了矛盾修辞格的新的.定义和分类,然后尝试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概念合成理论和常规关系理论剖析了矛盾修辞格的生成与功能机制,证明了该辞格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作 者:杨国栋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 关键词:矛盾修辞格   常规关系   背景-图式   概念合成  

篇2: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

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

母语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热点.受不同时期的理论思潮的影响,母语迁移研究经历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和对比分析理论、心灵主义的迁移最小论和认知学的迁移制约论几个阶段.人们对母语作用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不再把母语迁移当作二语学习困难和中介语错误的唯一根源,或者根本否认母语影响的存在,而是视迁移过程为受语言结构的标记性、学习者的`心理类型和中介语发展的自身规律等因素制约的二语习得过程之一.

作 者:许菊 XU Ju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OL SCIENCES) 年,卷(期): 25(1) 分类号:H0 关键词:母语迁移   认知理论   作用机制  

篇3:表处所范畴新词的认知理据

表处所范畴新词的认知理据

透过<新华新词语词典(版)>,我们考察诸如“村”“城”“楼”“岛”“港”“池”“仓” “库”等表示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从四个方面探讨其认知理据:处所范畴及其词义变化;处所范畴与“框架-注意” “图形-背景”;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

作 者:曾细珍  作者单位: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9) 分类号:H1 关键词:新词   处所范畴   认知理据  

篇4: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摘 要: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at-on-in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它们的原型义及在时间、动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介词;空间隐喻;认知理据;意象图式

传统上,主要是修辞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对隐喻进行研究,而主流的生成语言学家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看来,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不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自1980年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G.Lakoff和M.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语言学家才开始全面反思和挑战旧有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的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1]10。而这两个领域之所以能够产生映射,是缘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何谓“意象图式”?它是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期的反复感知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知模式,是沟通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桥梁。意象图式不仅是一个抽象的语义规则,更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图像。人脑在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运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认知新鲜、复杂或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实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性映射,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

认知语言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意象图式来自于空间概念,如“上下模式”、“里外模式”和“容器模式”等。这是因为空间作为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在认知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将诸如时间、动作、数量、身体状况、心理活动、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上,其结果便是空间隐喻的大量产生。

一、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以自身躯体为体验基础去构思情景、合成图像,并细化成各种空间概念,最终通过不同的语言符号介词固化下来。英语中共有100多个介词,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间的,是人们对空间方位最重要、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为抽象思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路径。然而,空间介词往往表现得十分活跃,用法灵活多变,在固定短语中的意义尤为纷繁复杂,使得整个语言结构显得无理据可寻,让学习者倍感迷惑。能否正确地运用介词,已成为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现代英语的标准之一。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但相对于现实世界中无限的事物和现象而言,人类的词汇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为每一种事物、每一种感觉和经验去创造完全独立于其他词汇的单词也是没有必要的,不符合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为了认识和描写未知事物和现象,人类依据已知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发挥惊人的想象力,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进行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认识[2]。在这个过程中,隐喻起到了核心和关键的作用。

任何语言都具有语义再生功能。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假设,空间表达作为语义编码的基础,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述更为抽象的概念。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手段,具有空间指涉意义的介词意象性强,自然成为隐喻引申的重要温床,从而使空间介词具有了多方位映射的.特征。而在把空间概念作为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上的过程之中,空间域的意象及内在逻辑都会保留下来,这就形成了空间隐喻的基础。

我们之所以不能随意用一个空间方位来描绘本体,是因为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概念都是根据一个或多个空间隐喻建构的[1]42。根据原型理论,每个空间介词的语义范畴是一个原型范畴,并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性映射发展了介词的多义性,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原型义在语义范畴中最为突显、最具代表性,是人们最先认知,也是介词最初获得的义项,即“空间”义。其他义项把原型义作为认知参照点,通过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形成一条相互关联的意义链。如在on pins and needles中,由于on的原型义是“在…之上,并与表面直接接触”,所以在与无数的针尖接触和摩擦后,肯定会感觉难受,这才有了“坐立不安”的语义。又如in的原型义是“在…里面”,表示具体的空间方位,但在Mark is in love with Mary一句中,表征容器意义的in则被投射到抽象的love之上。通过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投射,介词发展了不同的义项,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尽管每个义项延伸和扩展的语义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交叉相似性,即边缘义项的语义无论如何抽象,均与原型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源域对目标域映射的制约和控制一直都没有减弱,即目标域内的意象图式结构始终保持着源域的基因。

二、介词at-on-in的原型义及其意义延伸

本文之所以选择at-on-in为例,是缘于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列出的1 877个词组中,与它们相关的词组数量分别为75个(at,所占比例为4%),170个(on,所占比例为9.1%)和281个(in,所占比例为15%),比例合计达到了28.1%,非常具有代表性。

1. at-on-in“点面体三位一体”微观系统

空间性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是人类与客观世界互动而形成的最基本概念。多数介词的原型义都与空间关系密切相关,因此理解它们的形象特征是理解其隐喻含义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介词按维度可分为点、线、面、体四种类型。点,即无维度,形象特征最为简单;线,即一维形象;面,即二维形象;体,即三维形象。at的原型义是将某处视为一点或指示较小的地点,如at hand(在手边);on的原型义是表示在表面上有接触点,一个平面被另一个平面所支撑这一概念,如on board(在船、飞机或车上);in的原型义是表示处于某个三维空间之中,其空间意义与容器的意象图式相关联,如in the middle of(在…的中间)。

at-on-in的隐喻意义的构建就是由始发的空间域向其他认知域映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各有差异但又相互联系的认知域相互作用,两个不同的语义场相互对立和对比。王寅认为,上述介词被转用来表示时间、动作和抽象思维等概念时,也大致遵循“点、面、体”系统对应映射规律。at-on-in“点面体”语义结构形成了一个跨概念域的隐喻微观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隐喻认知理论提供一个实例,同时对于英语教学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3]317。

2. at-on-in的意义延伸

(1) at-on-in在时间方面的意义延伸

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是最为基本、也是最早被认知的,但时空观念并不平衡,空间概念的出现先于时间概念,不借助空间隐喻的载体,就无法直接描述时间。因此表达时间概念时势必要借用空间意象图式来加以定义和界定。

按照时间概念实际上是对空间概念的隐喻这一假设,英语在表达时间概念时有两个相互参照的意象:时间点和时间段。at表示时间点,指极短的一瞬间,或作为按时间点考虑的时间段,如all at once(立刻,马上),at the age of(在…岁的时候)。on指某一时段中的某一时间点,或两个时间点的紧密接触,表示比at更长的时间,如某日、某日某段时间,或修饰语+某日某段时间,如on the point of(正要…的时候),on schedule/time, on the hour(准点),on holiday(度假),on a rainy day(雨天)。in表示时间时,通常是把事件或行为看做一个物体,物体穿过有界的空间与物体穿过容器所花的时间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内在联系,在时间范围内就在容器里,在时间范围外就在容器之外。由此可见in表示的是在某段时间里或某一个过程,时间跨度可以和空间一样无穷大,如in the morning(在早上),in the future(未来),in the course of(在…期间),in the short run(近期内)。

(2) at-on-in在动作方面的意义延伸

at表示动作概念时,多表示在短暂时间内发生的动作,如at the thought of(一想到…就),at first sight(乍一看),at the mention of(一提到…就);当at接在那些表示“急促、有力、迅猛”等含义的动词之后,则隐喻性地暗指动作的能量聚集于一点,如shoot at(向…射击),gaze/glance/stare at(盯着看),catch at(抓住)。on与表示动作概念的单词连用时,其原型义“面”可隐喻性地表示“工作面”,含有“将某事置于…之上,担当或承担”之义,如build on(建立于),plan on(打算),on guard(警戒)。此外,on还可隐喻行为对象或动作的持续,如look down on(轻视),wait on(服侍),on the go/move(活跃,忙碌),on the increase(在增加中)。in表示动作时,通常把各式各样的事件或活动当做容器,如果参加此活动或与此事件相关,就处于容器之中,如in blossom(开花),in operation(运转),pull in(进站),take part in(参加)。

(3) at-on-in在抽象概念方面的意义延伸

at接表示数量、速度或价格等的单词时,具有点性特征,表征点性概念,如at most(至多),at any blast(全力以赴),at the price of(以…价格),at any cost(以任何代价);当它接在表示情感的形容词之后,往往表示因某事(可视为一点)而引发的一定反应,如be amazed/shocked/surprised at(对…感到惊讶),be delighted/happy/pleased at(对…感到高兴),be angry/annoyed/furious at(对…感到生气)。在同某些抽象概念共现时,on通常表示“面”、“上”等隐喻性概念,蕴涵“论/关于”等意义,如on record(纪录在案),on the whole(大体上),on the part of(就…而言),throw/cast light on(解释,说明)。in后接表示抽象概念的单词时,隐喻为精神、情感、权力等被某种状态包围,如in good spirits(心情好),in hot water(处于困境之中),in panic(惊恐地),in power(掌权)。

三、介词空间隐喻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在语言系统中,介词属于封闭型词类,在偌大的词汇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使用频率却非常高。这与英美人的表达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它用法简练、表达灵活,特别是可以和其他词类搭配,构成介词隐喻,在其原型义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出众多的义项。这种“以空间概念意义为源域向其他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4],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在词汇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法学家常说英语是介词的语言。相比其他词类,介词最容易被用于隐喻映射,它们最初的文字意义大都表征空间关系,继而喻指时间关系,然后逐渐地引申到许许多多其他的关系。任何概念都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任何原始概念都是下一级新生概念的起点,而不是概念衍生的终点。空间介词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抽象思维的完善不断得到丰富,从而由原型义衍生出更多的边缘义项。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空间介词的语义延伸就会永不停息。

英语是最具一词多义特性的语言,但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了原型义后对其他义项关注不够。其原因在于他们往往未能认识到各个义项的隐喻理据,对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规律认识不足,无法真正掌握多义性。如果能从认知角度解释或理解介词的空间意义及其隐喻意义,明晰词组或短语中所包含的隐喻概念,将会把学习者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习得创造性活用语言的能力。本族语者由于已经经历了这种体验,不再需要有意识地推理。而非本族语的学习者则有必要弄清楚隐喻的轨迹,了解词义构建与转换的理据,体验类似习得母语一样的隐喻化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若能掌握这种隐喻认知理论,将“隐喻能力置于与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3]326,在英语介词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空间隐喻概念,重视分析认知结构,指导学习者挖掘意义的构建模式,摸索隐喻的映射规律,从而促进他们对空间映射的充分理解和对英语介词搭配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处理的关键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隐喻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得到复现,说明单词的原型义和隐喻的推理过程,而不是生硬地、孤立地讲解各个义项。学习者应特别注意词汇在其原型义基础上意义延伸的隐喻理据,这样才能有效激活自己的意象图式,发展推理规则和思维模式,明晰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语言表达的心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隐喻认知理论既能为介词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角度、新方法,也能为其他词类词义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四、结语

隐喻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表现为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不仅使语言符号具有了多义性,也使语言符号具有了新鲜感和生动性。它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是词汇语义扩展的核心理据。在我们的概念系统和人类体验世界的过程中发挥根本作用的是空间概念,而介词在表达空间概念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凭借隐喻认知机制巨大的语义生成力,介词基于空间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其语义。

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介词在数量方面虽微不足道,但其语义繁殖能力之强,使用频率之高,以及使用难度之大,都是其他词类所不及的。本文分析了介词at-on-in从空间概念扩展至时间、动作和精神、心理、情感等抽象概念领域的过程,旨在对当代隐喻认知理论作一个实例补充。同时,从认知角度来探讨介词意义多元性的理据,运用认知语言学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4.

[3]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4]于善志. 英语空间介词以及隐喻派生[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1):5-9.

篇5:汉语拈连的认知理据及意义构建研究

房鸿鹃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反映并体现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拈连辞格也是认知能力的反映。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有助于阐释这一辞格生成的认知机理和实时意义建构过程,从而为汉语拈连辞格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拈连;概念合成;概念隐喻

一、引言

拈连,又被称为是“扼式搭配”,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其定义为: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

这种拈连的修辞方法,无论甲项说话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陈望道,1976)。在这种结构中,甲事物被称为是本体,乙事物称为拈体,把它们拈连起来的词是拈词。拈词多为动词,也有形容词、名词等词类。在拈连结构中,拈词和本体的组合关系是合乎常规的,而拈词和拈体的组合关系是超越常规的,是一种变异(李庆荣,2002:269)。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言语交际行为,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反映,言语交际行为是人脑进行的信息加工的动态认知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拈连修辞也不例外,拈连辞格的生成及理解也是人类认知加工的结果,也体现了特定的认知功能。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探讨这一语言现象生成的认知理据,阐释读者对其解读时所经历的认知推理过程,以期为拈连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合成理论

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是从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成概念合成理论。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

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该理论的“四空间”模型是以相似性为基础表现层创结构在合成空间中得以产生的过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王文斌,2004)。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合成网络模式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构成的网络,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以及一个含有层创结构的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合成网络。

概念合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我们在交谈或思考时不断建立起心理空间,然后在心理空间之间进行映射,并以不同方式合成新的空间。拈连是主要依赖于语境心理空间与读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的心理空间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而产生出含有层创结构的新的心理空间的动态言语行为。笔者试在下文具体解释拈连这一修辞格生成的认知理据,及对其理解时所经历的实时意义建构过程。

三、拈连辞格与隐喻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们借以思考和理解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从而建立了隐喻概念体系(赵艳芳,2005:106)。概念隐喻强调一切均以人类的身体体验为出发点,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是以人们已经掌握的较为简单的认知体验为基础和起点,然后向更为复杂的、新鲜的领域延伸,以熟悉的“此”领域的体验去描绘、感受陌生的“彼”领域,从而展示出人类强大的认知能力。

拈连辞格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内容上某种内在联系和共性,通过词义的转延形成超常规的奇特搭配,构成各种各样熨帖巧妙、新颖别致的词语组合,为表现合理的联系和内容选择一个新奇的角度,以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领略其深刻的含义,引起会心的微笑(陈友勋,:61)。笔者认为,上面提到的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具体讲就是指拈连结构中的本体和拈体之间的内在相似性。拈连辞格正是利用了本体和拈体间的内在相似性,或者说作者有意在本体和拈体间创造出一种相似性,从而通过本体所表达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归类和识别拈体所指称的概念。拈连辞格背后的认知实质是概念隐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作者表达、感知和反映抽象事物时,常会将其与个人经验或观念中的已把握或经历过的事物联起来,从而通过相似性联想而建构起“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拈连修辞结构。比如:街市渐渐平静了,珠江水啊,载着一船船商品,载着一船船欢笑……(杨羽仪《沸腾的墟日》)在这个拈连结构中,本体是“商品”,一种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拈体是“欢笑”,一种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在这个结构中作者通过“商品”这种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领会“欢笑”这种无形的,抽象概念,从而变抽象为具体,使得“欢笑”也像“商品”一样具体而有形,从而可以用船来运载。在拈连结构中,先出现的'是具体形象的本体,后出现的是抽象的拈体(也有本体被省略掉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及我们的百科知识推理出本体),涉及本体的表达是常规搭配,而拈体表达是超常搭配。本体的常规搭配常常提供一些信息,这一信息相当于是一个认知背景和认知参照点,为读者理解和领会后面的超常搭配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前面的常规搭配是一个认知框架和认知模式,为后面的超常搭配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可以借鉴的框架模式和认知参照点,让读者在这个框架和模式范围内进行推理,从而解读出超常搭配的具体含义。

处于粘连结构中的甲乙两种事物,甲事物往往比较具体形象,位置在前,而乙事物一般较为抽象模糊,位置在后,这就要求作者需要借助隐喻认知,用具体有形的本体概念来理解和反映抽象概念,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美,比如: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鲁迅《阿Q正传》)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杨沫《坚强的战士》)在上面的这些拈连结构中,拈体表达的事物分别是“思想”和“精神”,这些拈体所指称的是无形的,抽象的事物,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概念,这就要求作者必需通过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在本体和拈体之间建立起临时的相似性,从而可以让读者通过具体有形的本体概念来理解反映这些抽象概念。

四、拈连修辞实时意义构建及概念合成过程拈连是把在客观世界中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搭配并置在一起,其中前面的常规搭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后面的超常配从本质上讲是违反常理的比喻。搭配的双方不在一个语义层面上,不属同一个语义场。因此,读者在解读后面的超常搭配时,由于属于不同语义域的两个词语被并置在了一起,读者头脑中首先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者叫不协调感。但之后,读者会借助于认知语境知识,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重新匹配相关信息,再一次进行概念合成,最终不和谐的搭配能够得到和谐的解读。

下面笔者按照概念合成理论,通过例子展示拈连辞格的概念合成的认知运作过程,比如:街市渐渐平静了,珠江水啊,载着一船船商品,载着一船船欢笑……读者初次对这个例子解读时,会发现这个拈连搭配是一种超越常规的表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动词“载着”和“一船船欢笑”是无法搭配在一起的。我们的百科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欢笑”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而作为交通工具的船是无法运载这种抽象的事物的,因此这种搭配使读者在头脑中产生了语义冲突。但读者能够在语境知识,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和更大的认知努力的相互作用下,获得和谐的准确的解读。这个从冲突到和谐成功的解读过程使读者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这也正是拈连修辞格的魅力所在。其具体的解读过程如下:输入空间1是拈连辞格所在的言语语境形成的心理空间。主要指拈连的前半部分,即“载着一船船商品”这个正常搭配在读者头脑中激起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载着”连接着两个不同语义层面的名

中国大学网免费论文频道 lunwen/

篇6:探寻英语中黏附out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

探寻英语中黏附out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

英语动词短语被广泛地认为难以掌握,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任意组合起来的语言现象,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似乎无理可循,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组合是有理据的,可以分析并加以系统化.这篇文章通过把小品词out的意义范畴化,探索了和它组成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

作 者:林芸 雷卿 LIN Yun LEI Qing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7(11) 分类号:H314.3 关键词:短语动词   认知语言学   小品词out  

篇7:论主位人际功能认知理据提升翻译质量的作用

论主位人际功能认知理据提升翻译质量的作用

主位人际功能通过话语指向、话语信息权重和话语视角等语言属性确认、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研究评价、分享、达知或情绪化的话语启动;关注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的致使因素,以及研究主位人际功能认知理据,都是提升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

作 者:曾莲英 ZENG Lian-ying  作者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南,长沙,410127 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7 28(12)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主位结构   人际功能   翻译  

【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相关文章:

1.试论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及其内外扩散

2.据组词语

3.认知心得体会

4.家庭矛盾议论文

5.矛盾调解协议书

6.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

7.浅谈英语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8.上课发生矛盾检讨书

9.矛盾的初中作文

10.矛盾的世界作文

下载word文档
《矛盾修辞格的认知理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