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律之以规散文
“feimengt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道之以德律之以规散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道之以德律之以规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道之以德律之以规散文
道之以德律之以规散文
20xx年5月1日,我参加旅游团到欧洲旅游。我们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机场后,领队兼导游李小姐把我们带上一辆旅游大巴。她介绍说,旅游车的司机名叫马克,是波兰人,他的车是从荷兰开过来的。
马克,中等偏上的个头,体格丰满健壮,深黄色的头发理得短短的,看上去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后来有游客问他的年纪,他说39岁。在10来天的欧洲旅行中,他除了偶尔与导游用英语谈谈行程的事情外,基本上不说话,但从他的实际行动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遵纪守法、文明礼让的态度和欧洲交通规则的严密性。
一、技术娴熟
马克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有一天,在瑞士的琉森市,吃晚饭前,汽车出了毛病。导游说,是电脑出了问题,需要修理,如果修不好,就得换一辆车。把我们送到下榻的酒店后,马克就去修车了。第二天早晨,导游说,马克一直修理到3点多钟,终于把车修好了。
马克的开车技术娴熟。有一次,在意大利的米兰市,我们的车行驶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的两侧停着很多小汽车。在遇到路边停着一辆较大的车时,可通行的路面就变得更加狭窄了。这时,马克把车慢慢地驶入狭窄的通道,稍有不慎,就可能刮蹭到两侧的汽车,车上的游客都为他捏着一把汗。马克观察着两边汽车的距离,一点一点地前进,终于胜利通过了艰苦地段,驶上了坦途。
还有一次,在意大利罗马市郊区,前往住宿的酒店时,需要拐一个近乎直角的弯。那里的道路两旁也停着两排汽车。前面的一辆与我们的车同样大小的`旅游车为了拐这个弯,反复前进、倒退了五六个来回,才拐了过去,而马克开着我们的旅游车直接就通过了,足见他开车技术的熟练。
马克不仅开车技术一流,他对旅游方面的业务也非常熟悉。我们旅游了8个西欧、南欧和中欧国家,无论旅游景点、住宿地点、吃饭的餐馆处于多么偏僻的角落,他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游客送到目的地,实在令人佩服。
二、遵纪守法
马克可以说是遵纪守法的模范,也许欧洲的司机都是这样的模范。
导游介绍说,为了防止司机疲劳驾驶,欧洲法律规定,驾驶大型货运或客运车辆的司机每天驾驶车辆在外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累积驾驶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连续驾驶车辆4小时必须休息45分钟。在每辆车上都安装着监控仪,汽车几点钟出发,开车多长时间、休息多长时间、几点钟到达住宿的酒店,都会被记录在磁盘上,欧盟任何国家的警察都可以检查磁盘上的数据,如果司机违反规定,警察就会罚款,一次可以罚款1000多欧元。
我看到,马克的确是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的。每天几点钟从酒店出发,几点钟到达某个景点,在景点停留多长时间,从一个国家(或城市)到另一个国家(或城市)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几个小时,途中在加油站停留多少分钟,几点钟到达下榻的酒店……他都计划得清清楚楚,而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毫不马虎。最典型的一次是从捷克的布拉格到德国柏林的途中,根据行车的时间,他应该在中途休息45分钟。在途中的一个小加油站加油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按规定不能算是休息。到了一个大型加油站,他把车停下来让大家休息和上厕所。过了一段时间,游客都回到了车上,但他并不开车,因为应该休息的45分钟还没有到,他过一会儿就看看手表,直到休息够了时间,他才开车上路。他就是这样严格地遵守法律规定。
我想,正是有了这些严格遵纪守法的司机,欧洲的交通才能那样顺畅,很少发生交通事故。
三、文明礼让
马克开车很稳健,从不抢行和闯红灯。遇到有人要过马路,他就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过去。
“车等人”,这一点让我感受颇深。在国内,或者说在北京,汽车是“老大”,行人过马路总会战战兢兢。无论是在人行横道线上,还是在任何地方,只要看到远处有汽车开过来,行人都得停下来恭候,待汽车风驰电掣般地从面前驶过,行人才敢通过。而在欧洲,我看到的是另一种情景。行人一般都自觉地从有斑马线的地方过马路。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当红灯亮起时,司机一定会停下来,即使绿灯亮了,司机也会等过马路的行人全部通过后才开车。在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斑马线的路上,汽车司机看到有人要过马路,也会主动停下来等候。有一次,我走在法国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场(Galeries Lafayette)附近的一条既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斑马线的小街道上,边走边欣赏两侧漂亮的欧式建筑。当我要穿过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开过来。我习惯性地站住等汽车开过去,没想到汽车却也“习惯性”地停了下来,让我先过马路。这让我深有感触:“人等车”与“车等人”,这里面似乎有着不小的文明差距。——这是题外话。
再回过头来说马克。有一次,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我们的车在一条狭窄的小街道上行进,小街的两旁停着很多小汽车(这在意大利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我们的车前面,一个小面包车司机把车停在路边,下车去旁边的商店买东西。我们的大车过不去了。马克把车停下来,静静地等着。他没有按喇叭,没有大声喊叫,也没有下车去催促小面包车的司机。这时,后面有几辆车也跟着停下来,那些司机也没有按喇叭,没有大声喊叫,没有司机下车来催促我们的司机。就这样静静地等到小面包车的司机买完东西回来把车开走,我们的车和后面的车才继续前进。从这件小事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文明礼让。
说到按喇叭,每个在北京的人恐怕对街道上不绝于耳的汽车喇叭声都不陌生。按喇叭似乎是很多司机的爱好,也可能司机们都工作繁忙,急着赶去工作,不能耽误时间,或者按喇叭也反映出一种优越感吧?但是我在欧洲旅游的10来天中,一次也没有听到马克按喇叭,而且在经过的8个国家中,好像只听到马路上传来过两三次喇叭声。看来欧洲的急性子司机不多。
前面讲到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见微知著,我从这些小事中感受到了欧洲交通管理的效能,体会到了欧洲司机及居民的文明品质,也联想到了欧洲交通事故很少的原因。
篇2:吃之以恒散文
吃之以恒散文
“死也要当个饱死鬼”“饿疯了就该去要,去抢,去偷”“撑死大胆的,饿死小胆的”——悄悄流传在那个畸形年代里“不法”饥民们的流行语。
再说没吃
第二集;想当饱死鬼
俗话说;狼恶虎恶没饿恶。此话一点不假。
自从上次我们这帮少年“饥民”的“反饥饿”行动夭折,大家的情绪一直处在萎靡不振之中,身为“刘洪”的刚的威信大跌,他的话,我们不再视为最高指示,因为上星期火车站货台行动没收到任何成果,家住在铁路边的我们这帮子小学生们对他都失去了信心,因而,一时打住了按期操演的“铁道游击队”似的觅食游戏,这就意味着刚的“刘洪”地位即将倾塌。
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依然是个没有早饭的早晨。小伙伴臣主动来我家,见面拉着我的手就往外跑,他和我母亲的解释;俺俩到外边玩玩去,走不远,也跑不丢,过一会就回来,您就放心吧。看着俺俩飞奔的身影,娘一个劲得直摇头,直叹气;孩子在家没饭吃,圈在家里也是饿得慌,好不容易熬个星期天,愿意到外边玩玩散散心也没甚末大了不地,善良的母亲总是把家中没吃没喝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拦。
臣和我同岁,他家的经济状况要比我家好,因为他有一个干铁路的爹。
手牵手,一溜烟狂奔又来到火车站的货台上,装有地瓜干,红白糖,花生米,大红枣的麻袋依然是堆砌如山,像是再次等待我们的光顾。上次“反饥饿”行动的领袖是刚,这次的头是臣,(你别看刚在上次行动失败后的威信大跌,臣任何时候也替代不了刚的‘刘洪’地位,所以说,只能暂时称呼他为头)今儿我们能有所收获吗?我肚里饿得直唱洋戏,心里慌得直打鼓。眼瞅着货台上待装待运的地瓜干,红白糖,花生米,大红枣……一麻袋一麻袋堆砌如山。我们的两眼射出绿光。
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临,饿昏了头的俺俩马上就能饱享口福,对了,别说是能饱享口福,就是弄上它几把地瓜干子吞进肚子里,孬好也能再体验一下那吃饱饭的美好感觉。当然,尽量还是能多掏出几把花生米,红枣什末的,那样的效果会使肠胃感觉更佳。我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尽管一个劲的往肚子里咽吐沫星子,只要臣的小手第一个搭把,我就会随之猛冲而上。
不负吾望的臣在我的大脑致幻还没迭得完全恢复过来的时候,他真的第一个搭把了,不过突发事件也就在这个当儿发生了。他的那双几天没洗的小手刚刚挠住装有花生米麻袋的缝口绳子,正要死命用力撕扯,即被一只大而有力的“熊掌”牢牢钳制。“哎,干什末地?”一声炸雷,又是上回那位车站派出所的胖民警。坏啦!皮笑肉不笑的臣无奈的扬起了他那颗“肮脏”的头颅;“俺没干嘛,”狡猾抵赖编瞎话不起一点作用,抓贼抓脏,捉奸捉双,臣这回可真的栽了,暗暗庆幸我还没被抓着现行。
“上回就有你俩,咋的就是不改?”,完了,我这回虽没被抓住现行,在他眼里看来我也是有前科的“惯犯”喽。是发抖?是头晕?我失去了感觉。反正觉得浑身上下冒寒气,两腿发软不当家。“行了,小子,要不是看着七哥的面,今儿说吗也得叫你俩跟着我上所里烤烤炉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这是抢劫国家财产!”又是一声炸雷,这次炸雷要比刚才那声炸雷厉害得多,听口气,我俩像是触犯了法律。他后一句话的语气较前平和,可能是因为他和臣的父亲是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面子不小,朝里有人好做官这句话现在就应验,不对,这词形容得不恰当。官官相护这句话现在就应验,也不对,臣的他爹在火车站充其量是个扛大包的`装卸工,根本谈不上什末官不官地,别管它对不对,反正胖民警认识臣的爹,孬孬好好他也得给俺俩来个手下留情。不然的话,真得跟他上所里烤炉子,那就象征着叫你蹲在车站派出所的小黑屋里囚上它几天几夜也说不准,那年头他可不管你是未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领导的嘴就是令,民警的话就是法。“胖叔,俺改了,下次就是饿死俺,再也不敢来啦”。见硬服软,随机应变,臣还是能扮演上来地,别看他平日里就和电影『林海雪原』里头的傻大个一样的窝囊。
这回还是和上回一样,我俩被胖民警礼貌的送出了火车站大门。这回还是和上回一样,我俩再次瘫倒在火车站大门口的水泥门垛子两侧,谁都不愿意主动回到那个好久好久都吃不饱肚子的家里。
“回家吧,没被逮住还不是万幸,要不是俺爹和胖子认识……”臣刚刚活泛过来就想自我炫耀,我没吭声,只用鄙视的目光瞪了他一眼,这就算是对他的回应。本想把这次跟他误上贼船的恶气一股脑发泄出来的时候,意外的情况又发生了……
特别说明;我们类似铁道游击队的“反饥饿”行动是那个畸形年代里的畸形产物。您可别太认真喽。
今儿,咱先说的“吃”,明儿,咱说没“吃”,后儿呢?后儿,咱再接着说滥“吃”,反正我决心把这个“吃”一盘气地给说完喽。
“吃之以恒”——连连说之四草于清风阁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篇3:让“以德为先”之树常青演讲稿
让“以德为先”之树常青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以德为先”之树常青》。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河,那么德便是那堤岸,无论河水再汹涌,都不会超越自我的界限;如果把人生比作夜空,那么德便是那北极星,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不会迷失行进的方向;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那么德便是那绿荫,无论旅途多么艰辛,都不会使我们产生倦意。从三聚氰胺夺去婴儿的生命到双汇火腿瘦肉精的检出,从毒馒头引起关注到地沟油上了餐桌,从彭宇案的水落石出到小伊伊事件的人情冷漠,一次次的道德滑坡事件拷问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是否早已冲破堤岸,使得欲望的洪水泛滥;我们是否早已找不到北极星,使得利益的魔鬼作乱;我们是否早已看不到绿荫,使得黯淡的荒沙弥漫。道德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社会有序进行的保障,更是一个人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后盾。蒙牛集团牛根生先生有这样的.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可见德在我们的工作中是多么的重要。
今天我想用一棵大树来比作我们的工作,而感恩之心是滋润大树茁壮成长的土壤,诚信之道是保证大树吸收养分的根基,规范之准绳是支撑大树抵御风寒的枝干,效率之意识是保障大树枝繁叶茂的甘露,我坚信:只要我们时刻存感恩之情,怀诚信之心,做规范之事,行效率之举,必将为我们的工作锦上添花。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我们要勤于培育感恩的土壤。工作缺少了感恩,也就缺少了凝聚力,缺少了培育良好环境的氛围。经过国家的迅速发展以及老同志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才有了今天蒸蒸日上的局面。我们要感恩国家良好大环境的支撑,感恩公司老同志的辛勤付出,感恩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感恩今天的来之不易,以感恩之情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为烟草事业垒上属于自己的那块砖。
“言不信者,行不果”,我们要勤于牢固诚信的根基。想必我们都听过“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是说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因此结交了许多友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于祸殃。古往以此,今亦此,一个人失掉诚信必将会孤立而行,一个企业失掉诚信必将淘汰于市,一个国家失掉诚信必将寸步难行。我们一定要养诚信之气,固诚信之基,做诚信之人,铸诚信之企业。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勤于扶植规范的枝干。处事讲原则,做事讲程序,这是保证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职业操守。工作中严格守法守规,严格按程序办事,严格廉洁自律,恪守从业底线,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要求,更是衡量我们能否经得住风浪考验的试金石。
感恩的土壤需要我们共同培育,诚信的根基需要我们共同牢固,规范的枝干需要我们共同扶植,想必再加上效率甘露的滋润,“以德先行”的大树必将枝繁叶茂,为我们撑起无限绿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坚信:在工作中我们只要以德为先,就会充满激情,斗志昂扬,乘风破浪,我们烟草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4:生死以之,血泪以俱的散文
生死以之,血泪以俱的散文
陆放翁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故事总是在等待着,等待大才子去把它写在纸上,就像《红楼梦》在等待着曹雪芹,《桃花扇》也在等待着一支文采飞扬的笔,把它遗留在人世间,这支笔,便由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尚任拿起。
孔尚任,字聘之,自称云亭山人
,生于清初。他的一生,可谓十年读书,十年出仕,十年隐居。三十七岁之前,一直过着寒窗读书,躬耕养亲的生活。三十七岁,康熙南巡北归途中,到孔庙祭祀,由孔尚任为康熙讲解儒家经典,颇得康熙赞赏,授官国子博士,后来配到江南治水。五十三岁时,“命薄忍遭文字恨,缄口金人受诋毁”,由于文字著书原因被罢官,从此山居读书,袖手观棋,直到七十岁离开人世。
孔尚任写过许多诗,也写过传奇,但让他名扬天下,流芳后世的是《桃花扇》,他成全了《桃花扇》,《桃花扇》也成全了他。
他在扬州治水时,结交了许多南明文人墨客,不与清朝蛮子合作,或隐居山林,渔樵于绿水青山,或发愤著书,明理于天下士林。他们关系极好,经常谈论南明遗事。扬州也是一座悲伤的城市,命运起伏跌宕,在天下太平之时,扬州是“烟柳画桥,珠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在天下大乱之日,则“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孔尚任感于世事浮沉,兴亡无常,看看眼前满目疮痍的扬州,曾经的繁荣又在哪里?国破则家亡。便想写一本述人间离合,究天下兴亡的著作,在众多文体之中,虽然戏曲一直为传统文人视为小道,可声色文武,唯戏曲独有,便按谱填词,合于声律,历经十载,三易其稿,终于完成戏曲的高峰之作。
《桃花扇》的问世,艺术造诣之高,不亚于《金瓶梅》与《红楼梦》。孔尚任把《桃花扇》留给人间,《桃花扇》也为孔尚任带来极大的名气,一时间洛阳纸贵,他也与写《长生殿》的洪升齐名,被称为“北孔南洪”,戏曲在王公贵族之间,出演不绝,甚至化外之地,也一再演绎。可是,他也为他的《桃花扇》付出了代价,那是盛行文字狱的`时代,孔尚任自然没能幸免,他沾了孔子的光,没有惹来杀生之祸,最终被罢免归田,回到山林,过起了清贫的归隐生活。
汤显祖写《牡丹亭》时,常常在自家园林之中大哭,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眼泪便不知觉的打湿稿子,于是便有血泪之作。“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这是《桃花扇》剧本最后一句诗,可知其中有血有泪。曹雪芹《红楼梦》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叹,付之以生死,而《桃花扇小引》中记载:“今携游长安,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字一句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一火。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特识焦桐者,岂无中郎乎?”可知孔也有知音难觅之感慨,如是之作,也可以说是生死以之。有血有泪,有生有死,这才是艺术之大家手笔。
欲品读一本书,先得知道作者的悲欢离合,浮沉沧桑,我们应当感谢孔尚任,他用一生的血泪,以看淡生死的情怀,给我们留下了不朽之作,让我们可以在几百年之后的夜晚,添一盏清茶,看一本深沉低婉却情仇分明的《桃花扇》。
篇5: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规则之美
规则,正可谓数目繁多,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些人常常无视规则,我行我素,有些人却遵守规则,绝不违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遵守规则,也是一种美。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和他的中国同伴打算一瞰企鹅归巢的美景。途中,他们得知一场摩托车赛将要结束。令他们担心的事还是没有到来:旁边车道上出现一条长长的车龙,而他们竟然还是畅通无阻,没有一辆车越过中线!
一边是空荡荡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却没有一个人去破坏秩序。那里,可没有警察和监视器的呀!
其实,作者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如果,发生在中国,那可就得另当别论了。一边空荡荡,一边密密麻麻,肯定会有许多车越过中线,从旁边车道开往前方超车。这在中国已经见怪不怪了,大多数车主都干过这事儿,他们认为只要没被拍下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车主们从来没想过,他们的行动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只不过是多等几分钟罢了,只不过是规矩地排队罢了,可是为什么他们做不到呢?
中国和外国的教育方式不同,这源于中国和外国的文化有着差异,可怎么连对于规则的重视都不同呢?就单单连这件行车排队的小事都做不好,连这样简单的规则都没有遵守,又怎么能去做大事呢?又有谁会放心让这样的人来做大事呢?中国人的素质难道就真的只有这样了吗?如果不是,那请用行动来证明吧!
遵守规则,让人受到一种美的感动。就仅仅这样一件遵守交通规则的小事,渐渐浮现出一种规则之美、人性之美。就从现在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就仅仅只是遵守规则,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篇6: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规则之美
中国湖南旅游节明天就要撩开那神秘的面纱。最让我们期待的莫过于开幕式十万人同唱《浏阳河》的活动,很多人期待看到那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而我则更期盼看到的是一种规则之美。
何为规则之美?十万人同唱《浏阳河》,举手投足一致、歌声整齐是为规则之美;十万人自觉遵守秩序,整整齐齐、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是为规则之美;市区街道车水马龙但秩序井然是为规则之美;各行各业遵守职业道德,市民人人遵守公民道德和治安秩序,举止文明,热情好客更堪称为规则之美。
美丽的山水景致来源于自然,征服的是人们的感官;规则之美,则来自于人的内心,来源于整体,征服的是人们的心灵。
衷心地期盼浏阳人体现出规则之美,展示出良好的整体素质,给海内外宾客留下一种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篇7: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规则之美
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社会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有了规则;学校之所以能正常运转,是因为有了规则;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条不紊,是因为有了规则。说到规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
五年级的一个星期天,阳光明媚,邻居小梅来我家,她眉飞色舞蹈地说:“我都想好怎么度过这愉快的一天了。”“你打算怎么过?”我好奇地问。“想知道?”她调皮地眨着眼睛说:“跟我来。”说完,她就像离了弦的箭跑了,我在后边,紧追不舍。我跟她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小鸟唱起优美动听的歌曲,树林沐浴在阳光中,我们来到河边,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我双手叉着腰气喘吁吁地说:“你,你不会要我玩水吧?”小梅一脚跳下去溅起了珍珠似的水花,我赞叹道:“还是你有办法。”于是我想跳去玩水我的脑子闪出了老师的说:“同不们不能去玩水,不然违背了校规不要紧还可能会发生危险事故。”我又想:“没事不会发生什么事的。可也有人丧生啊,到底玩不玩。?”我不断在问自己,我艰难地抉择着。小梅催道:“快点。”我坚定地说:“小梅,老师说过不能玩水,我们回去吧!”小梅怀着侥幸的心理说:“老师不会知道的。”我生气了大声喊:“总之,我不能这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不走我走!”我走了一段路小梅喊道:“我知错了,一起回家吧!”于是我们开心地回家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一定要自学遵守规则,不然,世界不是乱了套吗?
篇8: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规则之美
放学之后,我和姐姐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见草丛里有东西在动,走进一看,原来是一群小鸡,这便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一件事。
那天晚上,妈妈对我和姐姐说:“趁着七天的国庆长假,你们去姥姥家好好陪陪姥姥,顺便也玩玩吧!”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我和姐姐早早地坐上了车去姥姥家。半个小时的路程,一会就到了。刚好舅舅也在家,见我们好不容易才来一次,就决定带我们到他的养鸡场去,我们都高兴地答应了。吃过午饭,我们兴高采烈地跟着舅舅去了鸡场。
哇,好大呀!这是我对养鸡场的第一印象。养鸡场里很干净,有许多的鸡,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的、黄的、雪白的、金灿灿的……它们分别被圈在各个鸡笼里面。过了一会,舅舅告诉我们该给鸡喂食了。看着成千上百的鸡,我不仅有些担心。也许它们会因为抢食而互相追逐,飞得到处都乱了;还会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然而我担心的并没有发生。小鸡一个挨一个、一排接一排地从笼子里出来,然后它们井井有序地到规定的地方,去盘子吃食物。它们吃完了以后就自觉的有顺序的出去喝水或去别的地方,然后第二个笼子里的鸡就会很有顺序的出来吃食。
我看完这样的场景以后心想:这些鸡都知道生活要有规则,懂得规则之美,更何况我们人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遵守规则,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圆满吗?姐姐见我发呆,推了我一下,问我再发什么呆,我回答:“没什么,去玩吧!”可我内心却还在想:如果人人都像小鸡一样遵守规则,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篇9: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规则之美
规则无处不在,交通又规则,学校有规则,公共场所有规则,(关键)在于我们要遵守它。
记得一次周末,我和妈妈去图书馆,刚一进门我就看见四个大字:“请勿喧哗”。我悄悄对妈妈说:“请勿喧哗”。妈妈笑着对我说:“是啊,这就是图书馆的规则。”于是,我和妈妈挑(选)了几本书(后)坐下来,安静地看了起来。
在看书的时候,我发现周围很安静,没有一个人破坏这种安静。这是,一位30多岁的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走了进来。只见那个小男孩又蹦又跳,还唱着歌走进来。这时,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走过来,对小男孩说:“小朋友,别唱了,你看哪个人唱歌了。”小男孩停止了唱歌。可那个阿姨一走,小男孩又唱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走到小男孩身边,问道:“你知道这是哪里?”他摇摇头。我又问、:“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他说:“唱歌啊。”我对他说:“这里是图书馆,你看到那四个大字了吗?那四个字叫”请勿喧哗“!你那么大声唱歌,多影响别人学习啊。”谁知,他一下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他的妈妈走过来,对我喊道:“你干什么?为什么欺负我家孩子?”我理直气壮地说:“阿姨,这里是图书馆,你的孩子大叫,影响了别人看书。”那位阿姨脸一下红了起来,对我说:“谢谢你,我回去会教育他的。”我高兴地笑了笑。这时,妈妈妈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规则是美丽的,只要人人都遵守它,那么世界会变得很美好。
篇10:以秋之海南为题的散文
以秋之海南为题的散文
有个小岛,四季春光明媚,生机勃勃,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泛着亮。这段文字写的不是夏,而是秋。海南的秋不像别的城市,在十月就穿上长袖,搓着手。海南的秋暖得很,人人都是短袖,没有丝毫凉意。
海水很热,太阳很大,小鸟很多,花儿很香,树还很绿。这就是海南的秋天。 这几天,因为下雨,有了些凉意,可雨过天晴后,海南又是热秋了。坐在教室的我们,仍旧穿着短袖校服,开着风扇,等待漫长的夏季过去。海南若真的入秋,也要等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吧。走在街上,看得到到处生机。这让我想到了九寨沟的秋,那满山的金色,就像山上渡上了一层金一样,金黄色的落叶铺在地上,很是有意境的。可海南无法看到这样的金,也是很大的遗憾,可海南四季的'绿,让人感到生机勃勃,连着心情都愉快起来了。
描写秋天的诗很多,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诗人们很喜欢在秋诗中加入梧桐这个元素。看,品诗句,我很喜欢见见秋天的梧桐树,学校里有很多树,可我分不清品种,至于有没有梧桐树也自然不知了。
若说九寨沟的秋是金色的那么我要说海南的秋是绿色的。海南的秋不仅是绿色的,也是短暂的。真正注意到她的时候,也只看到一个背影,因为冬来了。
美好的东西永远是短暂的,海南的秋正是如此,因为短暂才让人觉得美好。 风很大。若是定要我说出海南之秋的印象也就是这个。海南虽不冷,可是风和很大,或许是四面环海的缘故吧。
海南的秋天是湿润的,秋雨伴随而来。或清晨,或午后,或傍晚,在早练,在品茶,在散步,都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其实秋月与其他季节的月并无差别,只是意境不同。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的阳台,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尝着零食,享受秋月,感受秋月,秋风是让人感到舒服的风。看着月亮,听着小曲,迎向秋风,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秋会让人忆起很多。开心的往事,已故的亲人。海南的秋是温润的,朦胧的,让人沉迷其中,醉在其中。
秋是思念的季节。
篇11:强者绥之以德 弱者抚之以仁的意思
《陈元方候袁公》原文是: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候袁公》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篇12:对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背景之思考
对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背景之思考
对“以德治国”的产生背景作了理论思考,分析了传统“德治”思想对于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指出变革目前缺乏道德和理想的社会现实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并简要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过程,从而得出了“以德治国”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的结论.
作 者:马奇志 MA Qi-zhi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学院,两课部,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12(1) 分类号:B822 关键词:以德治国 变革 心理需求 必然性【道之以德律之以规散文】相关文章:
1.家中之规作文
10.以德治国与社会安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