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2024-01-09 08:06: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aibing11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篇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否意味着将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终极,此后各国围绕财务报告准则的利益之争将会终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成为唯一而稳定的协调组织,我国20后也将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并完全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会计协调,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个协调的、动态的、多维的和不断演化的过程。曲晓辉提出,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世界各国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会计环境大相径庭,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由此而导致趋同的成本很高,过程也很漫长(冯淑萍,)。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的“相互承认”、“大国主宰”、“国际趋同”和“趋同后的等效” 四个不同机制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进一步参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和角色转换提出建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与经典博弈一样,演化博弈也必须存在一个博弈框架。这个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结构和规则,所不同的.是演化博弈总是在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下进行的,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

(一)相互承认机制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二)大国主导机制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 个席位中,美国就占了10 席。

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篇2: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个协调的、动态的、多维的和不断演化的过程。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的“相互承认”、“大国主宰”“国际趋同”和“趋同后的等效”四个不同机制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进一步参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和角色转换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博弈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否意味着年将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终极,此后各国围绕财务报告准则的利益之争将会终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成为唯一而稳定的协调组织,我国2011年后也将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并完全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会计协调,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个协调的、动态的、多维的和不断演化的过程。曲晓辉(2001)提出,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世界各国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会计环境大相径庭,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由此而导致趋同的成本很高,过程也很漫长(冯淑萍,2003)。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的“相互承认”、“大国主宰”、“国际趋同”和“趋同后的等效” 四个不同机制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进一步参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和角色转换提出建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

博弈分析与经典博弈一样,演化博弈也必须存在一个博弈框架。这个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结构和规则,所不同的是演化博弈总是在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下进行的,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

(一)相互承认机制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二)大国主导机制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 个席位中,美国就占了10 席。

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三)国际趋同机制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突变机制将传统的纳什均衡精炼为演化稳定均衡。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既定的创新突变机制来看待,结合演化思想,国际资本市场各参与国就会计准则趋同的博弈最终结果是,参与各方都会选择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策略,这一均衡的实现是路径依赖的而且具有累积和加速效应,即当参与趋同的国家越多,其收益的累积效应就越大,而不参与趋同的损失累积效应也会越大,均衡实现的稳定性就会越强,与其他均衡的竞争性也就越强。这一点与现实是相符的,IASC 1973年成立时的会员代表为9 个国家、16 个会计职业团体,到底改组为IASB时的会员代表迅速扩大为112 个国家、153 个会计职业组织。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建构复制者动态模型。在欧洲,欧共体颁布的第4 号、第7 号指令 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阐述。在北美, 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三个国家的会计师协会也制定过二至三个会计合作方案,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区域性统一的发展趋向。另外, 南美以及东南亚各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区域协同的方向发展。所以,会计准则的区域协调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至少可以成为国际协调机制出现缺陷时的一种替代选择机制和权力重新分配的代理机制。

(四)趋同后的等效机制

演化博弈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否定“终结”的思想。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完全趋同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趋同只是基础,等效才是目的。按照欧盟委员会于 年12 月发布的“关于建立认可第三国证券发行者采用的会计准则等效的机制规则”正式对会计准则等效所作的定义,即如果投资者根据以第三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和根据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对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相似判断,并且很可能会做出相同的投资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第三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等效承认”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的更高一阶段,是以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为“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的。

同样,等效机制其实也是对趋同机制的一种替代,使参与各方的博弈又回归到双边环境下,只是博弈的平台是搭建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之上。从经典的对等博弈来看,等效认同机制可能首先会在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发达国家内部进行。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的利益保护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计的区域协调不断发展,相信会计准则的等效机制也会在区域协调机制中不断扩散。

三、启示与建议

关于上述四种机制的“创新”、“选择”、“扩散”、“替代”的关系,按照演化博弈思想,创新是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为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不断向前演进的动力,而选择则是多样性减弱的机制,它通过某种标准来判断各种演化机制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高的演化机制,淘汰适应性低的演化机制。参与者明智的选择策略,是其对社会经济环境良好的判断能力的集中体现。

扩散描述了创新是如何被复制和采用的过程,所谓扩散是指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在一段时间后被社会成员知道、接受和采用的过程。当然,扩散过程会受发起成员和跟随成员能力大小的影响,也受到路径依赖的约束。当前会计国际趋同已经进入等效机制协调阶段,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合作,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将是会计国际趋同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参与国际趋同机制进行“策略先行”选择的又一次机遇。它既有利于我国顺应会计国际协调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提升会计国际趋同演进中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 研究, 2003(12)。

[2]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

[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J].会计研究,2001(9)。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3: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的论文

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的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否意味着将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终极,此后各国围绕财务报告准则的利益之争将会终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成为唯一而稳定的协调组织,我国20后也将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并完全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会计协调,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个协调的、动态的、多维的和不断演化的过程。曲晓辉提出,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世界各国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会计环境大相径庭,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由此而导致趋同的成本很高,过程也很漫长(冯淑萍,)。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的“相互承认”、“大国主宰”、“国际趋同”和“趋同后的等效” 四个不同机制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进一步参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和角色转换提出建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

博弈分析与经典博弈一样,演化博弈也必须存在一个博弈框架。这个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结构和规则,所不同的是演化博弈总是在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下进行的,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

(一)相互承认机制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二)大国主导机制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 个席位中,美国就占了10 席。

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三)国际趋同机制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突变机制将传统的纳什均衡精炼为演化稳定均衡。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既定的创新突变机制来看待,结合演化思想,国际资本市场各参与国就会计准则趋同的博弈最终结果是,参与各方都会选择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策略,这一均衡的实现是路径依赖的而且具有累积和加速效应,即当参与趋同的国家越多,其收益的累积效应就越大,而不参与趋同的损失累积效应也会越大,均衡实现的稳定性就会越强,与其他均衡的竞争性也就越强。这一点与现实是相符的,IASC 1973年成立时的会员代表为9 个国家、16 个会计职业团体,到20底改组为IASB时的会员代表迅速扩大为112 个国家、153 个会计职业组织。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建构复制者动态模型。在欧洲,欧共体颁布的第4 号、第7 号指令 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阐述。在北美, 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三个国家的会计师协会也制定过二至三个会计合作方案,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区域性统一的发展趋向。另外, 南美以及东南亚各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区域协同的方向发展。所以,会计准则的区域协调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至少可以成为国际协调机制出现缺陷时的一种替代选择机制和权力重新分配的代理机制。

(四)趋同后的等效机制

演化博弈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否定“终结”的思想。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完全趋同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趋同只是基础,等效才是目的。按照欧盟委员会于2007 年12 月发布的“关于建立认可第三国证券发行者采用的会计准则等效的机制规则”正式对会计准则等效所作的定义,即如果投资者根据以第三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和根据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对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相似判断,并且很可能会做出相同的投资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第三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等效承认”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的更高一阶段,是以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为“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的。

同样,等效机制其实也是对趋同机制的一种替代,使参与各方的博弈又回归到双边环境下,只是博弈的平台是搭建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之上。从经典的对等博弈来看,等效认同机制可能首先会在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发达国家内部进行。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的利益保护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计的区域协调不断发展,相信会计准则的等效机制也会在区域协调机制中不断扩散。

三、启示与建议

关于上述四种机制的“创新”、“选择”、“扩散”、“替代”的关系,按照演化博弈思想,创新是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为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不断向前演进的动力,而选择则是多样性减弱的机制,它通过某种标准来判断各种演化机制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高的演化机制,淘汰适应性低的演化机制。参与者明智的选择策略,是其对社会经济环境良好的判断能力的集中体现。

扩散描述了创新是如何被复制和采用的过程,所谓扩散是指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在一段时间后被社会成员知道、接受和采用的过程。当然,扩散过程会受发起成员和跟随成员能力大小的影响,也受到路径依赖的约束。当前会计国际趋同已经进入等效机制协调阶段,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合作,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将是会计国际趋同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参与国际趋同机制进行“策略先行”选择的又一次机遇。它既有利于我国顺应会计国际协调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提升会计国际趋同演进中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 研究, 2003(12)。

[2]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2)。

[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J].会计研究,2001(9)。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4: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进程论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进程论文

(一)大国主导机制

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

(二)相互承认机制

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

篇5: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分析论文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分析论文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现状

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这不仅已经是人们的共识,近年来会计国际瓶动的进程更是翻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将近92个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很多采用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也宣称,其会计准则是以IFRS为基础的,或者是与IFRS相似,甚至一致的。IASC改组后,作为当今肚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势力集团一欧盟和美国均先后表态支持IASB为会计准贝掴P示趋同作出的努力,英国、澳大利亚国家或者承诺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努力消除本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2003年,全球六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名发表的触查报告显示,在59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中,95%#意向向国际财务报告准贝赌同。我国在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并提出了协调的策略以及实现的建议,就如何协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大卫?泰迪认为,到2006年初,允许或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和地区将超过100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得到统一应用。我国自1992年底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已颁布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通过比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确定的。就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现状而言,其过程始终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较好。而2006年日新会计、审计准则的发布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动因分析

(一)跨国公司国际经营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机构设置的特点,决定跨国公司具有了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资源的能力和渠道。而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不利跨国公司信息汇总,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可化性、有用性,影响母公司战略管理和资金运营。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更具有要求国际间会计处理趋同化、标准化的客观必然性。跨国公司迫切需要国际间会计准则统一。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以及市场风险加大,出于优势互补、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增加利润乃至战略防卫和发展等目的,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管理系统。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会计国际化的重大经济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掀起的企业合并高潮,是以跨国公司间的跨国并购为特征的。无论是欧洲范围内并购,还是西欧公司对美国公司并购,必将促进美英和西欧这两大会计模式的协调,为未来会汁准贝啲全球趋同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或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目前世界上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110多个。区域经济组织能够比较便利地消除成员间的分歧,实现内部统一,故可促进全球化协议的最终形成,这为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组织保证。在IASC改组后,世界各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美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因此要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更有发言权,区域经济组织内会计合作就显得相对重要。欧共体进行的区域会计统一就JirH'?成功范例,不仅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欧盟范围内会计和报告差异,而且扩大了欧盟会计的影响范围。

(三)全球经济一体要求资本确认计量标准统一在世界贸易飞速发展与资本全球流动所引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标准的全球化:一是商品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二是资本技术标准的全球化。目前在商品技术标准全球化方面巳是卓有成效。然而,许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因没有国际通行的资本技术标准,跨境融资艰难或无法进行。这就引发了资本计量标准的全球化问题。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的一^基础性构件,其功效就是资本的度量衡,用以度量资本运动的赚状况及其成果。当资本运动从较小范围的经济合作秩序扩展到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时,会计准则的资本计量功效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亦必须全球统一。在资本运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金融发展对于国际会计发展有着更直接的需求,是国际会计发展更为直接的推动力。会计准则趋同既可减少国际经济生活和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曲折,又可保障和促进国际经济、国际金融活动有效运行和发展。一^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全球统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国际会计信息系统。目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实际上不f种高度有赚一的国际市场,而是各自为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不足以统一或取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各国资本市场会if制度和标准不衔接,市场准人条件尚未国际化。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一)趋同存在经济利益的较量会计准则的趋同存在的利益冲突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谁,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是更多地体现美英等其他发达国的家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等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将大受其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谁能够在国际会汁准则的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就#利。根据经济后果学说,会计准则除了能对会计核算做出具体的技术规范外,还具有经济影响性,不同会计准则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的是不同国家的利益,故会计国际化^阵纯技术问题,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发达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将可能收益更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可能从中获得较少收益,既要承担在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准则协调成本、会计改革成本和风险,同时还要承担国际会计准则对发展中国家情况考虑不同所带来的大量负面经济后果,另采用国际准则有可能会导致本国审计市场的部分丢失。总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过程实质上就是一^关于利益的讨价还价、博弈和妥协的搬,趋同的过程将是很漫长的.我国在向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趋同中的经济利益,要最大化我国的经济利益。

(二)文化差异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不受到一^国家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的。不同的社会因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不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塑造出具有不同民族特性的会计准则特征。东方文化注重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并总是习惯于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和组织,这是*方纤文化的宝贵遗产,但会对射十准则制定和撕产生深远静向。会计文化作为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多层次复合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同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池存在着差异。差异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各国会计准则冲突的根源。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王的会计制度,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在出台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清况细化具体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中,如果引进、模仿,必塔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找。

(三)资本市场不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是基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以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信息的决策为导向的,会计信息使用人一般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潜在投资人、债权人等,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成分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资本市场尚未完善,所以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人是政府管理部门,这就形成了与资本市场决策者不同的信息需要,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生成的信息并不ttM用中国准则提供的信息更有用。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决发展,但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有触高。中国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这样国际上一些会计领域我们还没有涉及或还没有完全涉及,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不能直接照搬照套,对国P示会计准则的运用必领审慎。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一些牛杂的会计事项的面,IASB也并未能涵盖,如果单纯追求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势必造成我国很多会计事项无据可依。

(四)法律环境不完善,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趋同将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从以刚性规则为基础转向以基本原则为基础。这一转变建立在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有效的证券监管的基础上,否则,将导致企业对原则的滥用。从企业业绩iWi?和监督的角度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我国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肚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方面狮常倚重于利润,这不仅使利润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使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也变得十分关键。无论是公司管理层,面监管层,还是财务报告的面者,鎌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利润指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不同。当前我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监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对虚假陈报、信息误导和违却滕作的处罚规章相对欠缺,加之执法不力,存在较大的职业判断余地。从法律上看我国属成文法系国家,会计模式也总体属“立法会计”。但法律法规尤其是经济法规不健全,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故法律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规范作用存在很大的欠缺,增大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难度。

(五)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当局三者相互制衡的机制,其核心是所有者“管理”经营者,使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意图经营公司,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会计准则的设计也据此展开,形成了与其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管理当局与董事会的关系形同于上下级关系,在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是突出国家“管住”经营者。国秦既作为所有者又作为公司取得税款的相关利益者,我国会计准则的设计也强调了国家的这两面要。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治WI制下运行的,必然要受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可使会汁准则得到有效撕,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厅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切;商业银行对公司的监控作用较小。这些治理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舞弊的机会。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倾向于原则细,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当前如果将这种灵活的会计准则运用于我国,无疑会给舞弊者制造更多的机会。由此可见,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一障碍。

(六)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普通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会计等各方面专业教育发展得也非常快。我国目前会计人员中,拥有高学历的人员多数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实际经验并不丰富;没有学历的人员多数是历史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缺少是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这这种背景下,我国拥有的真正具备高层学历和现代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极少,高级会计人才严重匾乏。计划经济也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定势,广大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极少运用专业判断。会计准贝掴际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越来越倾向于原则基础,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通常提供较少指南,对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很高。现阶段由于会计人员的习惯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原因,将难以适应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判断等方面的较高要求.我国的这种会计环境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策

(一)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各国利益争夺的过程,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争取在各个层面上有更多的中国代表参加准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我国要发挥作用,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一方面应当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汁概念框架指导。会计概念理论框架的建立能够为各项具体准则的研究、制定、评价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除了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活动外,还要加强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贝幽比较研究,尽可能制定出既有利于维护我国利益、又有利于促进会计国际化、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个慨念框架的指导下,制定在原则上前后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尽量保持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会通的精神,体现出中国人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优秀品质,正是有这种传统,我国一定会顺应国际潮流,与国际惯例接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更好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毫无疑问,我国文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而且这种文化差异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将难以消除。如果承认文化传统会对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就不可否认各国会计准则之间将存在差异。在与国际贤例接轨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S卩应该保留一些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同时,以英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我们要本着洋为中用,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吸收其中有益的因素,更好的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这样可以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学习成本,从而增强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二)完善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应加强我国新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的建设,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和监督。首先,要严格按《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搞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H本的整体功效,加大对会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反映财务信息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兰应赋予证监会、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权力,更好地规范il市公司的财务行为。传统文化对会计体系存在强烈影响,而其中一些影响是不良的。如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中因过度的保密倾向而使债权人、股东、政府等相关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难以满足,并且使企业会计活动缺乏广泛的监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失真。所以我国会计准则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时,应该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并适当提供有关的披露指导规范,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全有效的会计标准体系,应该能够与其他经.济法栽1实现彳断的链接与配合,同时也需要配套协调的其他经济法规作为支撑。应尽恻参订、完善不协调的经济法规,如由于会计对净利润的确认和it*存在诸多缺陷,很容易人为粉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考核和评价企业盈利时,以全面收益取代净利润,以全面收益表取代利润表。净利润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秦非常重要的监管指标,是企市、配股、进行股利分配等的主要判断指标,这些监管标准成为诱导上市公司纤利润、编造虚假财务信息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该尽快修订这种不协调的经济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会计法规体系.就我国目前而言,环境因素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环境因素包括市场发育雏、纷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等丰富县的内容。目前我国市面齐发育不完善’各种要素市场有待发展’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经验,对我国企业管理当局职业W断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确定相应的对策,进而加决推a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进程。

(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为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减少公司财务舞弊,首先,完善独立懂事制度,使独立董事享有公司治理、公司审计、静提名和细制定等方面的监督权蚊董事不彳朝市公司担任除彼赵_卜的其他彳挪职务,同时逐脚随制牛条梢关34立董事独立地行使其职权。这一新的制度安排使董事会成为公司内部监管及控制最为关键的机构。董事会不仅仅是重大事务的决策机构,而且必须将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功能摆在首要位S。其次,减少法人股持股比例,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同时,加强审计部门、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的监控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舞弊和欺诈的处罚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上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能减少公司财务舞弊和欺诈行为,从而为实现以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封侧__雏创造饼。

(五)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应尽快培养会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努力推进会if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多层次化,重点培养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级会计人才。目前中国拥有的能够执行IAS的会计专业人员数量还十分有限。国P示会计准则有许多方面都涉及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准则是否被无偏的执行也有赖于独立审计的质量。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度,恢复会计执业界在投资者中的诚信度,这不仅要求有高质量的准则作为事前的监督,更需要有完备的审计等监管措施。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时必须聘请国际知名的事务所进行审计固然是开放会计市场的重要举措,但也体现了确保准则得以执行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为了确保会计从业人员适应国际协调的进程,除了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外,将国际惯例融人会i博教学过程中是我们培养高质量的会汁人才的必要途径。其次,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了解国际惯例,提高业务素质。最后,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只有使我国的会计变得先进起来,才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会计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力,扩大自身的影响。

五、总结

会计准则的趋同不是一踏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渐进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各成员国互相渗透、纵横交织,共同致力于构建一^永远不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的全球会计准则。趋同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会计准则的趋同应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即在逐步增加国际会计准则比重的同时,又不能损害既有体制内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使国际会准则变迁的社会成本最小,否则,会加大准则变迁成本。趋同是方向,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双方与多方的共同互动,趋同是一态的博弈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趋同。即使实现了那也只是形式上的趋同,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更好的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相关文章:

1.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独特性的论文

2.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论文

3.演化的近义词

4.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5.趋同的背后作文

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7.企业会计准则科目

8.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分析论文

9.《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什么

10.企业会计准则刍议毕业论文

下载word文档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