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第三课时)(网友来稿)
“我要成为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登泰山记(第三课时)(网友来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登泰山记(第三课时)(网友来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登泰山记(第三课时)
登泰山记(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平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平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补充: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
某年的天干就是这个年份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就是这个年份除以12所余数的对应的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篇2:登泰山记(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唐检民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 义法”,主张以“ 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 、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 论,强调“ 义理、书卷、 经济 ”,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 的\“ 神气\” \“ 音节 \” \“字句 \”。姚 鼐是 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 以\“考据 \” \“辞章 \”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 \“义理\”。 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 并不都桐 城人 )。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篇3:第三册登泰山记
第三册登泰山记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篇4: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梁万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
汶wèn水 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偻lǚ 膝xī盖 岱dài宗 徂cú来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 降皓hào 瀑pù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是清代-----派的奠基人。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
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
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
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
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
刻石
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
西湖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绿柳红桃,颜色浓艳,弥漫二十余里,歌吹唱歌奏乐为风,粉汗年轻妇女的汗为雨,罗纨指贵妇人家的装束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艳丽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之工巧妙,山岚设色用颜色描画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享受,安可为俗士为利禄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1]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 自 读 程 序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能 力 , 让 学 生 在 熟 悉 课 文 的 基 础 上 理 解 字 词 的 含 义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题 时 强 调 字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词 知 识 得 以 巩 固 , 一 方 面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思 路 , 初 步 扫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碍 。 )
【 自 读 点 拨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815), 字 姬 传 , 一 字 梦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辞 官 后 , 曾 在 江 宁 、扬 州 等 地 书 院 讲 学 四 十 余 年 。 治 学 以 经 为 主 , 兼 及 子 、史 、诗 文 。 作 品 多 为 书 序 、碑 传 之 类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 惜 抱 轩 全 集 》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创 始 人 是 康 熙 时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义 法 \” , 主 张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载 孔 、孟 、程 、朱 之 道 。 刘 大 木 魁 师 事 方 苞 , 并 发 展 了 他 的 理 论 , 强 调 \“ 义 理 、书 卷 、经 济 \” , 要 求 作 品 阐 发 程 朱 理 学 , 同 时 又 主 张 在 艺 术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气 \” \“ 音 节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刘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号 是 : \“ 义 理 、考 据 、辞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废 。 \” 实 际 上 是 以 \“ 考 据 \” \“ 辞 章 \” 为 手 段 来 阐 发 儒 家 的 \“ 义 理 \” 。 因 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们 称 他 们 为 桐 城 派 (但 后 来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础 知 识 重 难 点 解 析
①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平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圆 \” )
C.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② 词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济 水 东 流 (名 词 作 状 语 )
B.明 烛 天 南 (名 词 作 动 词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平方 , 少 圜 ; 少 杂 树 , 多 松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
③ 积 累 并 掌 握 \“ 当 \” \“ 余 \” \“ 以 \” \“ 及 \” 等 一 词 多 义 现 象 。
④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词 与 量 词 的 位 置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 是 先 名 词 后 量 词 。 如 \“ 数 十 \” \“ 云 一 线 \”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应 为 \“ 数 十 \” \“ 一 线 云 \” 。
3.学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① 关 于 \“ 阴 \” \“ 阳 \” 。
② 关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③ 古 代 纪 年 、月 、日 、时 方 法 。
4.课 文 内 容 重 难 点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点 出 泰 山 及 日 观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第 3段 观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绍 泰 山 古 迹 , 第 5段 介 绍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为 课 文 重 点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可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从 山 麓 到 山 顶 , 三 是 到 山 顶 以 后 所 见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点 中 的 重 点 , 也 是 写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时 间 顺 序 依 次 写 了 待 日 出 、日 将 出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东 海 和 群 峰 为 陪 衬 , 表 现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万 千 气 象 。 写 等 日 出 , 着 意 写 了 当 时 的 环 境 和 氛 围 , 以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形 容 风 力 的 强 劲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显 示 日 观 亭 高 耸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内 心 自 然 是 充 满 豪 情 。 写 日 将 出 , 则 集 中 表 现 东 方 天 际 的 变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盖 的 山 峦 微 微 显 露 出 来 , 接 着 天 际 出 现 了 一 条 \“ 异 色 \” 云 带 , 一 转 眼 又 变 成 了 五 彩 斑 斓 的 云 霞 。 这 一 层 全 是 写 景 之 笔 , 但 从 \“ 稍 见 \” \“ 须 臾 \” 这 两 个 词 语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贯 注 进 行 观 察 的 情 状 。 写 日 出 , 只 有 两 句 , 但 \“ 下 有 红 光 动 摇 承 之 \” 却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写 日 出 后 日 观 亭 以 西 诸 峰 的 \“ 绛 皓 驳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娆 之 态 , 又 用 一 个 拟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偻 \” 来 烘 托 日 观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现 手 法
①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本 文 写 景 状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的 写 法 。 例 如 写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点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顶 俯 视 所 见 \“ 半 山 居 雾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观 亭 时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图 景 来 进 行 烘 托 。 又 如 写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与 人 膝 齐 \” 等 正 面 描 写 外 , 又 以 \“ 明 烛 天 南 \” \“ 白 若 \” \“ 绛 皓 驳 色 \” 等 来 从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严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着 一 个 \“ 寒 \” 字 , 但 从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 冰 雪 , 无 瀑 水 , 无 鸟 兽 迹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见 气 候 的 严 寒 。
② 动 静 结 合
动 静 结 合 是 本 文 写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徂 徕 如 画 , 而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 皑 皑 白 雪 , 覆 盖 青 山 , 银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静 景 , 但 作 者 用 拟 人 化 的 \“ 负 \” 与 用 如 动 词 的 \“ 烛 \” , 将 静 寂 的. 远 景 变 为 一 幅 视 野 开 阔 、气 势 宏 大 的 动 景 , 让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平添 阳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徂 徕 城 辞 旧 迎 新 , 作 者 \“ 如 画 \” 一 笔 , 又 将 动 景 绘 为 一 帧 静 态 水 墨 。 \“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更 是 化 动 为 静 的 神 妙 之 笔 , 缕 缕 云 雾 , 时 聚 时 离 , 飘 浮 不 定 ; 作 者 仅 以 \“ 带 \” 绘 形 , \“ 居 \” 字 描 态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静 写 动 , 寥 寥 数 语 , 将 画 面 开 阔 、气 象 万 千 的 丽 色 风 光 展 现 给 读 者 , 让 人 怦 然 心 动 , 登 临 绝 顶 , \“ 一 览 众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众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笔 外 。
③ 叙 事 简 练 , 语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却 充 分 表 现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给 读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叙 事 简 练 , 如 从 京 师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师 乘 风 雪 , 历 齐 河 、长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长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几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现 出 来 了 。 其 中 \“ 乘 \” \“ 历 \” \“ 穿 \” \“ 越 \” 四 个 动 词 都 很 形 象 。
【 自 读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点 字 与 \“ 明 烛 天 南 \” 中 \“ 烛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环
B.孔 子 师 郯 子 、苌 弘 、师 襄
C.其 阴 , 济 水 东 流
D.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 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号 内 所 填 省 略 的 词 语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雪 )明 烛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绕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杂 树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对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盖 着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阳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绛 皓 驳 色 。
有 的 得 到 阳 光 照 射 , 有 的 没 有 被 照 到 , 或 红 或 白 , 颜 色 错 杂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头 , 少 有 土 。
4.将 《 登 泰 山 记 》 的 第 3段 扩 写 成 描 写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壮 丽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参 考 答 案 1.
篇6: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 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三、理清课文结构
写泰山地理形势 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时间 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说明游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
篇7: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这层是写雪景。“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这是写山腰之景。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城郭、汶水与开头一段照应,半山云带与“道中迷雾”照应,不虚此行之意溢于笔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诵读第三、四、五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第三段,写日观峰日出的壮观。这是全文的重点。
先具体交代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大风“二句渲染待日出时的氛围。哪怕风雪迎面扑来,脚下大雾弥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见冒雪观日出的兴致极高。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奇观。“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好象“白 ”,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下边还有红光托着。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第四段,写日观亭周围的名胜古迹。
泰山的祠宫、石刻不少,写泰山不能不提到这些古迹,但作者这次登泰山主要的目的是观日出,因而所见的古迹也多在日观亭附近。“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作者择其要者,简要地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和皇帝行宫,石刻也写了一、二句。这几处名胜也正是泰山著名的古迹,很能代表泰山。这这些古建筑和道中石刻
篇8:《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河南 丁亚宏
--------------------------------------------------------------------------------
【 自 读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结 合 注 释 通 译 课 文 , 积 累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3.反 复 朗 读 , 整 体 理 解 , 达 到 背 诵 。
4.学习本 文 烘 托 、动 静 结 合 的 写 景 方 法 。
5.积 累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4] [5] [6] [7]
【登泰山记(第三课时)(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登泰山记教案
2.登泰山周记
6.登泰山小学日记
7.美文:五月登泰山
9.登泰山的启示作文
10.登泰山作文400字四年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