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八
“wzhihui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八,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八,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八
【原文】『⒉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评析】孔子在前面论孝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尊敬父母的标准,到了这里,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这里不是从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以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说,不管你子女怎样做,你必须让父母感到满意才行。个人认为这样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了,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这样的要求,会严重损害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必须坚决废弃的。
父母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子女是根本无法控制的,尤其是父母并不都是圣人,会有偶尔犯错误的父母,更有本质上就坏的父母,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也让子女去让父母满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齐变坏。
一切让父母满意的孝顺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国家上面去,更将引起社会性灾难。现在我们的许多官员,根本无视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一心只想让上级上司满意,我想,这正是造成老百姓不满意和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篇2:《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八
【原文】『⒉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子张向孔子讨教做官的秘诀,孔子说:“多请示、少怀疑、少说话,就能少犯错误。多看、少质疑、少做事,就能少后悔。少犯错误少后悔,官自然就做得稳了。”
【评析】看了这一段话,我非常悲哀地发现: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是中国官场上的潜规则之一,而且是依然有效的规则之一。
如果我们的政府不能有效地打破这样的官场潜规则,提高执政能力将是一句空话。所以这一条是儒家思想中非常腐朽有毒的,应该彻底清除。
篇3:《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一
【原文】『⒉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能以德施政,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拥护他。”
【评析】这里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我们的政府现在也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照理,对于以德治国的理念应该是可以得到广泛认同的,然而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些反对的声音的存在。我想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声音,关键还是由于对“德”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见解吧?
其实以德治国的理念并不独存于中国,几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只是措辞不同而已。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他们都不认为应该用强权去征服国民,而主张用好的德行去引导国民。他们读经或祈祷,都是为了去恶存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德,就是做一个好人,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去做个好人。
众星永恒地围绕在北极星的周围是一种自然现象。国民怎样才能如此永恒地围绕在执政者的周围呢?我想唯一的方法就是执政者能真正得到国民认同和爱戴,所谓“统治者的管理权是被统治者的授权”,让国民觉得执政者确实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是一个能为国民办事的能人。执政者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民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优先考虑,真正做到让管理者的管理资格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并让管理者处于被管理者的有效监督之下。如果执政者真能做到这样,人民有什么理由不拥护他呢?
必须说明的是,两千多年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这样完美无缺的好人是不存在的,或很难长期存在的,因此与其将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好人的身上,不如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旦发现不太好的人当了国家的管理者,公民能用和平的方式让他交出国家的管理权。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好人治国,但更应该提倡对好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把对好人的监督错误理解成是对好人的不信任。因为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做坏事,而不好的制度往往可能会诱导好人做坏事。
篇4:《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百首诗,就是‘思无邪’。”
【评析】关于“思无邪”,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为“思想纯真”。我想这句话只是孔子对诗经的个人评价,是否准确,怎样解释对于儒家思想来说都无关紧要,因此可以存而不论。
篇5:《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三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以刑法来施政,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受到刑法的处罚,公民只要能逃过刑法的处罚就不会为自己的犯罪感到耻辱;如果以德施政,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守礼,只要不符合礼仪就会感到羞愧耻辱,自然就遵纪守法了。
【评析】这里牵涉到一个事实犯罪和法律犯罪的问题,如果只强调以法治国,就会助长钻法律空子的情况,比如说,我们明明知道某人犯罪了,但是因为没有证据,就不能惩罚他。一个人明明犯了罪法律却无能为力,这个人不但不会感到耻辱,相反还会引以为荣。因此,只靠法律,还是不能完全避免犯罪。
孔子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提出了更高的治理国家的办法,不是用刑法来处罚或阻吓犯罪,而是通过对公民的道德教育,让公民不去犯罪,以犯罪为耻辱,防患于未然。应该说,这是对施政者的更高要求。
问题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过分强调以德治国,也会有问题,其一,将会出现许多“德”的要求,如果这些“德的要求”本身有问题,不但不能阻挡犯罪,有些德的本身也会构成犯罪,比如过去要求妇女守节的德的要求,那实际上是对妇女的一种犯罪性人身权益的侵害。其二,如果生活中有太多的“德的要求”,往往还会扼杀人的追求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会构成制约人的发展和快乐的一种精神枷锁。
因此,以德治国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根本的还是要依法治国,只有建立健全了一个社会的法制体系,道德观念才可能得到确保。事实上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土匪横行或军阀混战的社会,“德”可以行得通。
顺便说一句,区分事实犯罪和法律犯罪的不同,以法律犯罪为惩罚依据,虽然可能会让一些犯罪分子逃脱惩罚,但却能最大程度保证涉嫌的无辜公民不被冤枉,因此是一种进步。
篇6:《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十一
【原文】『⒉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问孔子:“你怎么不从政?”孔子说:“书上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利于行政。’所以这也是一种从政,这难道不是从政的一部分吗?”
【评析】按照孔子的说法,我们在网上议论时政也算是一种从政了。虽然这样说也不无道理,不过我想,这可能是孔子在为自己没有机会直接从政而找的一个托辞吧。毕竟,此从政与彼从政是不同的。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目前国际上有一种公共知识分子的说法,也就是专门批评和监督政府的知识分子,他们被称之社会良知的代言人。他们没有从政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言论却能左右政府的施政。事实上孔子可以说是一位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就在《论语》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许多批评当时执政者的言论。可惜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自从被统治者收编之后,就不再具备这种在野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做官。已经做了官的自不必说,就算暂时没有做官的,也是正在朝着做官的目标前进,所以自然也就不再方便像孔子当年那样勇敢地批评时政了。
篇7:《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十四
【原文】『⒉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去祭与你无关的鬼神,有点谄媚的味道。见义不勇为不能算真正的勇敢。”
【评析】见义勇为是中国人人皆知的成语,已经成了我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来孔子的一些思想,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在我们的思想中而不知,意识到这一点,再听听那些网上呼吁要坚决反孔的声音,就觉得非常可笑。正如我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我故意要让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在今天复活,而是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多少已经吸收了一些儒家的思想。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存在要不要儒家思想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面对儒家思想的问题。”因此,我才觉得,有必要来辨别一下:儒家思想中哪些是可取的,那些是应该摒弃的,那些可以存而不论,只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
篇8:《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四
【原文】『⒉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怎样管理国家,到了三十岁终于学成了。四十岁对所有治理国家的难题都想到了妥善的对策。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怎样判定人或国家的命运。六十岁的时候能坦然面对各种不同的治国思想。七十岁可以非常轻松地运用一整套治国方案来治理国家。
【评析】首先,我觉得这里的“学”不是我们今天的“上学读书写字”的意思,而是指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管理国家。这里的“学”,与“学而优则仕”的“学”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治理国家的学问。
其次,“三十而立”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成家立业”的意思,而是指学业完成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十五年的学习,才掌握了治理国家的知识。后面的岁数,也都是讲对这套治理国家的知识的不同阶段,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人到了四十岁就不迷惑了,人到了五十岁就能知到自己的命运了,人到了六十岁什么意见都听得进去,人到了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不违背规矩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以前的那种理解是多么地不切实际。现实生活中三十岁就能事业有成的人只能是极少数,以此标准要求自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挫折感。事实上,孔子三十岁不但没有事业有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孔子一身都是比较潦倒不得意的。孔子的成就,是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弟子和其后的统治者极其文人们创造的。当然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那种一张文凭吃一生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个人如果不能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就可能被淘汰,以为到了四十岁就能不迷惑几乎是一个幻想 。五十岁可以知天命吗?五十九岁现象已经彻底粉碎了这个可能。六十岁耳顺,也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越老越固执。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吗?没钱许多事都不能,而有些事,则又有心无力了。
篇9:《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六
【原文】『⒉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父母生病。”
【评析】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有人说是“父母最担心子女会生病。”因此民间也有“保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的说法。个人觉得那样的解释不对。这里明明是讲的孝顺父母的问题,怎么会变成父母担心子女的身体呢?从字面来看,“唯其”的“其”应该是复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两千年前医学还不发达的年代,生病是子女们最难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时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们所说的那样:“没什么,不要没钱;有什么,不要有病。”因此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确实是子女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篇10:《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四
【原文】『⒉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小人搞小圈子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里将团结和搞小圈子区别开来,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事实上儒家思想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混淆了团结与搞小圈子的区别,最典型的就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那就是典型的小圈子。
那么团结和小圈子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判定:一个是团队协作精神,另外一个就是原则的精神。团结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同心协力地合作,而小圈子则是不问是非原则,完全是以小圈子里的个人利益为优先的盲从。
君子不党,说的就是不要为了个人的好恶或利益来结党营私,更不能为了小圈子的利益而作出危害原则或公众利益的事情。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八】相关文章:
4.是非美文
5.是非的句子
6.词语辨析
7.同义词辨析
9.考研英语词汇辨析
10.辨析修改病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