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蓝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1.承载力的发展
承载力来源于力学,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后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目前承载力逐渐具体化的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张林波,),应用于诸多领域,如种群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兴起于近十余年,这个新兴的概念和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理解的转变,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步地丰富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受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的区域,在保障地质环境系统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或朝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下,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最大扰动强度,或地质环境所能承受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最大值。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矿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难点主要有:
①地质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缺乏一个适合的表征量,即用什么方式来量化和表征地质环境承载力;
②在承载力评价方面应用较多的量化指标有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经济效益,但该类指标无法从整体上权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并且该类指标均牵涉到许多地质环境自然属性以外的经济或社会属性。
目前国内外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还较为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有待加强的地方表现在:
①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评价研究欠缺;
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③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2.承载力指标选取准则
构建和制定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全面了解矿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解析,以系统论、决策论等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地质学、采矿工程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绿色矿业理论为指导,确定影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因子,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
(1)综合化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体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把矿产资源、矿山环境放到国民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考虑,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优劣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开发效应,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程度,同时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不能片面、简单地进行评价。评价受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利用地质资料、经济数据、矿山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要素定量化计算。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涉及学科广,不仅要求运用地质学科、地理学科等知识,而且要求合理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其评价要素层涉及地形地貌、区域规划、开采方式等十大类,评价以项目调查和统计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坚持所用数据的可靠性原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检验,对资料的统计指标、统计时间、指标核算方法等逐项复查,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同时克服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判别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劣势,采用以定量化为基础,保证评价结果明确、可靠。
(3)评价因子最优化选择。选择最优的评价因子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重要部分,设计选取与自然社会、基础地质、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作为因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为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和程度各不相同,它能够从某个方面反映承载力优劣,所以在评价方法的应用上,采用环境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相结合、实地验证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社会经济、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压力、矿产开发压力、水资源压力、土地资源压力、水土污染等评价要素和指标结合起来,合理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矿区地质作用和人为矿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诱发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有自然背景条件(地貌类型、年降雨量、矿区年径流量、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地质背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常住居民数及土地面积、矿区GDP值)、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区面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露天开采、井工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山数量、土地占用破坏面积、土地恢复治理面积、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固废堆积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消耗量、含水层破坏影响面积、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水质污染面积)。例如,不同矿产资源以不同开发方式、在不同环境地质背景区内所产生、诱发和加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种类、表现形式、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矿业开发条件下,各种因子的共同影响必表现在:
(1)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部分发生改变,如采坑、排土场、废渣堆等工矿用地的出现;
(2)矿区植被覆盖率减少,如采坑、排土场、堆渣场、尾矿库、工业广场、矿区道路等破坏原有的植被,而局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又增加了植被覆盖;
(3)矿区产生崩滑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及隐患,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危害周边的生产生活;
(4)矿区开采疏干排水造成了区域水资源的减少和浪费;
(5)部分矿区矿坑水、尾矿水、选冶废水的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造成了附近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6)废渣堆、排土场、堆料场等在雨水淋滤和风吹扩散的作用下造成了附近区域的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矿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应以承载矿区及附近的人类生产生活为主体。
4.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次选择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人口密度、矿区植被覆盖率、矿坑排水强度、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矿区土地占用破坏面积比这七个因素可表现出矿区的地质环境现状,确定利用这七个因子构建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它们分别反映了矿业开发活动可能对矿区地质灾害、矿区土地资源、矿区人口、矿区生态环境、矿区水资源以及矿区水土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化共同作用影响着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5.结语
该指标体系由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人口密度、矿区植被覆盖率、矿坑排水强度、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矿区土地占用破坏面积比这七个指标构成,它们是自然背景条件(地貌类型、年降雨量、矿区年径流量、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地质背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常住居民数及土地面积、矿区GDP值)、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区面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露天开采、井工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山数量、土地占用破坏面积、土地恢复治理面积、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固废堆积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消耗量、含水层破坏影响面积、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水质污染面积)对于矿区整体地质环境的集中体现。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可以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建立所需要的指标因子。
参考文献:
[1]郭珊.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s1):29-31.
[3]关英斌,许道军,郭婵妤.邯郸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31(4):474-478.
[4]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
[5]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等.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9,29(2):878-888.
[6]曾维华,杨月梅,陈荣昌,等.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7(6):27-31.
篇2:嵩山煤矿区环境地质研究与评价
嵩山煤矿区环境地质研究与评价
摘要:嵩山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嵩山煤矿区的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日渐突出.对环境地质调查的重点内容进行了阐述,对环境地质评价的原则、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应对煤矸石多金属矿床进行综合利用、对矿区进行生态地质修复的建议.作 者:崔树军 廉有轩 牛亚莉 宋志敏 Cui Shujun Lian Youxuan Niu Yali Song Zhimin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河南,郑州,451191 期 刊:中州煤炭 Journal:ZHONGZHOU COAL 年,卷(期):, “”(5) 分类号:X820 关键词:环境地质评价 生态矿区 嵩山煤矿区 矿区生态地质修复篇3: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
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毕业设计模块
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篇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分析了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评价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作 者:文传浩 杨桂华 王焕校 作者单位:文传浩,王焕校(云南大学环境科学系,云南昆明,650091)杨桂华(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农业环境保护 ISTIC PKU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21(4) 分类号:X36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 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篇5: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 要〕依据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的特点,提出了由移动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等6个维度构成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这些维度及其所包含的因素进行了系统论证。在此基础上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例检验,计算指标权重和建立目标评价公式等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对移动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和实际服务质量评价均有积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移动商务;虚拟产品;服务质量
DOI:10.3969/j.issn.1008-0821..02.012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63-07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commerce environment,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with six dimensions(mobility,reliability,responsiveness,security,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compensatory)was put forward;the systemic argumentation had been given to these dimensions and its containing factors in the system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ert consultation.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teps by building judgment matrix,consistency ratio inspection,calculating the index weight and establishing the target evaluation formula,finally a complet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was built.The research results had positive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actua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for the mobile business.
〔Key words〕mobile commerce;virtual product;service quality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手持式移动设备及其相关应用越来越普及,传统电子商务开始向移动商务转型。传统电子商务中实体产品占据市场主导,而移动商务所独有的无处不在性和定位化等特点,使得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与服务的类型和数量在不断地扩展[1]。虚拟产品指的是通过Internet以数字文件形式提供的各类商品、在线体验或服务等,如基于定位的推荐服务、手机铃声、移动阅读、电子书、移动电视、话费充值、游戏点券、网络黄金和虚拟货币等。虚拟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和体验已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消费时尚。随着虚拟产品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用户对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越来越关注,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对影响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因素的分析,了解用户对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进而构建科学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帮助商家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对于促进移动商务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商务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和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两个方面。在顾客满意度关系研究方面,Santouridis等通过研究移动通信服务中服务质量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及顾客满意度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发现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是产生顾客忠诚度的关键因素[2]。在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Wang和Liao设计了一个由用内容质量、外观设计、服务质量和易用性等4个维度构成的用于测量移动商务中消费者满意度的量表[3]。Kuo等开发一个由内容质量、导航和界面设计、管理和消费者服务、系统可靠性和连接质量等4个维度构成的用于测量价值增值移动服务质量的量表[4]。王明明和赵国伟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由安全性、响应性、情感投入和有形性等4个维度构成的测量B2C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量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验证[5]。张妍在Parasuraman开发的SERVQUAL和E-S-QUAL量表基础上构建了由6个维度、17个因素构成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评价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6]。尽管已有一些研究对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相关研究中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仅考虑了对常规移动商务服务质量的衡量,忽视了对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采取补救处理的服务质量的评价,而实际上对服务失误的补救措施不当,会给商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传统电子商务市场中是各类实体产品占据市场主导,移动商务中占据市场主导的是虚拟产品,而现有相关研究均未考虑商品基本属性的变化,在构建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未明确区分这两类产品的不同服务体验。最后,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没有具体的评价依据和标准,未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B2C模式下产品属性的角度出发,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构成因素;运用专家访谈法的好处是结合专家的经验和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的结果,可以有效地识别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的维度及其因素,而这一结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要高于采用问卷调查等其他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定性因素主导的决策问题,非常适合于在服务质量评价的多层次因素结构中方便的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给出目标评价公式和评价等级划分,构建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评价来源于用户对服务的感知,用户是相关服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Parasuraman等最初开发的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包含了可靠性、保障性、有形性、情感投入和响应性等5个维度,用于测量离线环境下的服务质量[7]。后来相同团队在SERVQUAL量表的基础上开发了电子服务质量(E-S-QUAL)量表和电子补救服务质量(E-RecS-QUAL)量表[8]。E-S-QUAL由有效性、执行力、系统可用性和隐私保护等4个维度构成,用于测量电子商务网站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质量。E-RecS-QUAL由响应性、补偿性和联系方式等3个维度构成,用于测量少数买家经历的网站提供商品或服务失败后补救服务的质量。E-S-QUAL和E-RecS-QUAL的设计不仅考虑了传统离线服务质量的因素,还考虑了在线服务中技术方面的因素,两者可以全面地测量顾客感知的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服务质量,因此,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情境下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中。移动商务作为传统电子商务的延伸,其服务既与传统电子商务具有共性,又在移动环境下显现出新的特性。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主要由反映服务质量共性的评价要素构成,不同模型的指标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而且,已有相关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可靠性、响应性、情感投入和安全性等4个维度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已经被有效验证[9-10],它们也是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评价服务质量的基本维度,因此,在本研究中引入这4个维度,并对其所包含的因素进行了扩展和重新定义。格罗鲁斯的感知服务质量理论中指出,功能与过程质量是用户在购买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11]。考虑到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的购买服务应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便捷的服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应突出移动商务环境的特点,能保证用户随时随地快速、无缝的进行交易和完成服务的体验与无形商品的接收,所以提出了移动性维度。为了保证对服务质量进行完整的测度,采用补偿性维度去评价在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采取补救处理的服务质量。
1.1.1 移动性维度
移动性是移动商务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用户使用手持式移动设备不受地点、时间限制进行各类移动商务活动。手持式移动设备的特点导致了移动商务自身的一些缺陷,如手机屏幕较小,每次呈现的信息量有限,不能清晰的展示相关图片的细节信息;信息输入不便,检索能力差等。Jessica Santos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消费者感知到的电子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电子服务质量的静态层面由网站易用性、网站界面设计、链接、网站结构和网站内容等5个维度构成[12],设计良好的网站不仅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减少搜索时间,而且,也能使用户建立对网站的使用偏好。因此,移动商务网站的技术设计要克服不足,为用户创造良好的购物体验;网站的设计要符合移动设备访问,能够保持良好的移动接入特性,在交易过程中不易掉线;页面设计要简练、清晰,易于内容加载;导航明确,方便用户便捷使用等。
1.1.2 可靠性维度
无形产品区别于实体产品,其决策过程短、无需太多的搜索和比价,看到之后立即就可以购买;也不用输入太多的信息,不需要实体运输渠道传递,通过下载或只要完成支付就能获得相应的产品或体验与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对服务可靠性就有了非常高的要求。Alice通过对C2C网站和卖家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系统可靠性、信息质量影响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13]。Cao Mei等通过对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4]。因此,在移动商务环境下对产品与服务描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评价信息要真实和完全开放;同时,基于移动购物平台的购物过程要尽可能便捷、透明,让用户及时明确交易进行的所在环节;及时处理订单,确保产品与服务能在约定的时间内被迅速地提供或下载。
1.1.3 响应性维度
响应性是商家给客户提供需求帮助和便捷服务的能力。Hans等采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模型,分析了电子服务传递过程中所有相关的因素,认为响应性等5个因素是影响C2C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15]。苏秦等从人机和人际交互的角度构建了B2C电子商务质量评价模型,发现顾客更看重电子商务中的人际交互和响应性[16]。因此,移动商务环境下的响应性主要考虑商家在顾客需要咨询、获得帮助和售后服务时的及时性和在此过程中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态度等,通过售后服务良好的态度和专业能力帮助用户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提供多种形式的联系方式以方便用户和商家沟通;同时,对于交易未及时处理的情况应该具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1.1.4 安全性维度
安全性是消费者在整个移动商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个人相关隐私信息和整个交易过程的安全及可靠性。有研究指出,电子商务环境下用户更加关注个人隐私和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是用户服务质量感知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7-18]。为了使用户感觉到安全性良好的交易环境,移动商家不仅要保证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不会被泄露,而且要保护用户的购物行为信息和页面浏览信息不泄露;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体上提供一个安全的购物和交易环境。 1.1.5 情感投入维度
情感投入指的是移动商家对客户的关怀和个性化服务的程度。通过定制化或个性化服务提供满足顾客独特需求的服务,能让客户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实际上每个客户都希望感受到服务提供者对他们的重视[9]。通过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和定制化服务可以减少信息浏览和查询时间,提高移动商务活动的效率;优先考虑客户利益、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不仅方便了顾客,而且可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1.1.6 补偿性维度
补偿性是指交易过程本身或产品与服务出现问题时,移动商家应采取的补救性服务和补偿性措施等。Joel等通过对B2C电子服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指出服务质量是由服务过程质量、服务结果质量和服务补救质量等3个部分构成[19]。因此,本研究也将服务补救维度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移动商务实际交易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软件产品下载、花费或游戏点券充值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帮助买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移动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商家应提供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一旦交易过程出现问题、产品与服务引起用户不满时商家应迅速提供补救性服务,同时提供合理的补偿,从而减少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负面评价。
1.2 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对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解,建立初始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使指标维度及其因素能够恰当地反映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电子商务研究人员和移动商务用户进行了小规模的访谈,其中,电子商务研究人员4人,移动商务用户4人。访谈的目的是明确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购买过程的特点,用户真实的服务需求和对现有服务质量的实际感知。访谈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衡量;用户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更看重那些因素;影响用户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结合访谈的结果,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维度和因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维度及其因素提供给先前被访谈的人员,引导其对各维度及其因素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性进行评判。依据于Mackenzie建议的可接受内容效度的一致性值为75%的标准[20],删除一致性低于75%的维度和因素,最终产生了一个由6个维度、26个因素构成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因素分为三层:最高层(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准则层(移动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情感投入和补偿性);指标层(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篇6: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确定了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构造判断矩阵
假设,A为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结果,通过对具体评价指标的分析与比较,运用“1~9标度方法”,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的各判断矩阵(参考矩阵),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ω(单一层次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21]。为了使得判断矩阵中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能够被准确的反映出来,在两两比较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时候,本研究采用3人小组协商的方式来进行,即对重要性及其取值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决定(说明:本研究中各指标权重值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计算均采用Matlab编程实现)。
对于目标A,设计判断矩阵(参考矩阵)如下:
2.2 一致性比例检验
计算每一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如果一致性比例CR>0.1,则需要对判断矩阵(参考矩阵)作出适当调整,直到其满足一致性检验标准为止。结果显示上述判断矩阵的所有的CR值均小于0.1这一阈值,说明所有判断矩阵(参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是有效的。
2.3 计算组合权重
经计算各指标对总目标A的组合权重为:
2.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检验一致性比例和计算各指标对总目标A的组合权重后,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ωi是每个二级指标相对于其所在一级指标的权重,Wi是二级指标中的每个因素相对于总的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如表1所示)。
2.5 建立目标评价公式
2.5.1 建立评价函数
其中,Wi是各个因素的合成权重,i为评价因素的编号,Xi值是评价指标层中各因素的评价得分。
2.5.2 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服务质量评价的实际情况,结合用户实际购买过程中的服务体验,本研究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如表2所示)。
3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目标评价公式和结果的等级划分,因此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的指标体系准确、全面和权威地反映了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特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明确地反映了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从6个评价指标维度所占的权重可以看出:移动性和可靠性两个维度在所有维度中占据了最高的权重,说明这两个维度在移动商务环境下对于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最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本评价指标体系正确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而且,商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移动性和可靠性等维度构成要素所对应的服务进行改进和提升,从而增加顾客的服务满意度。响应性和安全性维度也占据了较高的权重,说明在虚拟产品购物过程中用户对商家的响应性和安全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响应性和完善的安全保障可以增加顾客的服务满意度。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维度所占权重较小,说明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维度对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影响较小,可能的原因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等已经成为用户接受使用的常态服务,在移动环境下用户对其感知没有什么新颖性;补救服务是极少数用户所经历的一种特殊服务体验,所以用户对其感知不强,但是,补救服务的质量是整体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7:《物业环境管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物业环境管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为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检测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本文首先分析《物业环境管理》课程在课程设置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该课程改革的相关举措,最后重点介绍了课改后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物业环境;形成性考核;考核体系
《物业环境管理》课程是物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我专业自设立以来一直开设该课程。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不仅是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教、学双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两种。形成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总结性考核是在课程结束或者某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物业环境管理》课程过分重视总结性考核而忽略过程考核,综合评价较少。
1问题分析
1.1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深入,专业对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课程设置坚持能力本位,课程教学围绕岗位核心能力等。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与课程相关的岗位的核心能力,发现原有的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囊括的教学模块太多,内容多而散,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落实不够深入。
1.2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原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考勤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构成。该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存在一下弊端:一、考核重理论、轻操作。二、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各部分的学习效果。三、考核体系设计不科学,不能达到岗位对核心技能的要求。四、考核层次不明晰。综上,原课程考核体系科学性差,考核结果缺乏说服力,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2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对课程岗位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本专业在《2014级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物业环境管理》课程分成为《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和《物业绿化管理》两门课程。当前,2014级已经完成了《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的学习,因此,以下将重点介绍《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考核内容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法,考核由课堂考勤、课程作业、课堂表现、典型项目任务完成和操作技能考核五大部分组成,主要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教学知识点和岗位管理能力,考核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考勤成绩评定遵循学院的考勤管理办法;课程作业以课程知识点的考核为主,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上交的次数给分;课堂表现成绩的由课堂纪律、课堂任务完成、教学场地维护、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等项构成;操作技能考核是考察学生的专项技能操作能力。
3.2考核成绩的评定标准
任课教师在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方案设计、汇报、操作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在开始下一个单元学习前,将上个单元的学习效果告知学生并进行评价,时常通告所有学生的考勤情况。
4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的效果
2014级实际参加考核的学生共有76人,及格率为89.5%,优秀率达22.4%,这两项比例要高于近3年的平均值84.33%和18.5%。2014级学生对本课程的考核给出了诸多的评价。第一,课程考核形式新颖,教、学、考同步进行。第二,课程成绩更加公平。过多关注终结性考试的课程,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而且终结性考试几乎决定了课程的成绩,课程成绩公平性有待提高。第三,严肃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形成性考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是随堂的,这使得学生课堂学习必须要认真,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职业素养考核也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这使得课堂更加有序。第四,过程性考核改变了“一日定及格”的局面,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虽然该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首次实施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需推进考核项目的精选、考核标准的精细化工作,进一步提高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姜余梅,谷超,李光.遗传学实验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55-56.
[2]王卫群,李翠英.医学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168-171.
【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7.地质环境会议总结
10.实训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