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一代名将卫青的传奇故事

一代名将卫青的传奇故事

2023-08-29 08:54: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虚妄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一代名将卫青的传奇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代名将卫青的传奇故事,欢迎参阅。

一代名将卫青的传奇故事

篇1:古代名人故事之一代名将卫青

古代名人故事之一代名将卫青

(一)卫青亦人奴

西汉时期,驸马平阳侯家里有奴婢名叫“卫媼”,说那奴婢生的“美貌如花”,已经嫁为人妇的她已为夫家生下了一男三女四个孩子,第三个女儿就是后来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位皇后“卫子夫”。

那卫子夫的母亲因为生的美貌,虽然已经是生了四个孩子的“半老徐娘”,但是仍然“风韵犹存”。

说某天平阳侯家来了一位名叫“郑季”的县吏,是来帮平阳侯做事的。那郑季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不好好做事,而在平阳侯家瞎溜达。这一溜达还真的有发现唉!

他就发现了卫子夫的母亲,立刻被这个“资深美女”给吸引住了。于是找各种机会去接近这个“大美女”,那“卫媼”本就是个奴婢,这忽然被个“县吏大人”如此的爱慕,也是真的“受宠若惊”啊!

于是二人就私下里偷偷“约会”,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卫青”。由于是私生子,卫青只能随母姓。卫青的母亲又是一个卑贱的奴婢,家境也实在是非常的贫寒,无奈之下,只好将卫青送于他的生父郑季抚养。

那郑季本就是贪恋卫媼一时的美色,还真没把这个卑贱的奴婢放在心上。一看到把孩子送来了,他很勉强的接受了。但是对卫青却非常的歧视,就只让他放羊,地位连家里的佣人都不如,所以卫青在郑家只是奴隶的身份。

郑季的妻妾们生的孩子都欺负年幼的卫青,从没有一个人把他当自己的兄弟姐妹。可怜小小的卫青,离开了母亲已经够无助的了,亲生父亲对他又是如此的无情。

在屈辱、孤寂、无助中长大的卫青,却学会了一样“本事”,那就是“忍耐”。他的这份忍耐的精神也给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卫青稍长大点以后,他无法再忍受这样被亲生父亲当奴隶的生活,他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虽然生活依然是很穷苦,但是和母亲以及姐姐卫子夫在一起生活,让饱受折磨的卫青终于感受到温暖。

(二)窘辱何须讶

卫青成年后,随母亲在驸马平阳侯曹寿家做了一名骑马随从,专门保护曹寿的妻子平阳公主。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则成了平阳侯家的歌妓,那卫子夫本就随母亲长的非常的漂亮,再加上当歌妓必须接受各种专业训练,使得卫子夫更加的出挑!

汉武帝刘彻有一年去灞上扫墓归来,路过平阳侯家,平阳侯夫妇热情招待,献歌献舞。在这个献舞的过程中,刘彻就被婀娜多姿的卫子夫所吸引,于是当晚就宠幸了卫子夫。

不久卫子夫即被汉武帝接进宫中,卫青也沾了姐姐的光被安排在建章宫当差。

卫子夫被接进宫中后,就被刘彻忘到脑后了,坐了一年多的冷板凳。一年多以后,刘彻又忽然想起还有这么个美人在宫里呢,于是又开始宠幸卫子夫,不久卫子夫即怀孕了。

刘彻的皇后,“金屋藏娇”的女主角---陈阿娇皇后,在得知卫子夫怀孕后,是又嫉妒又害怕,怕那卫子夫生下男婴影响自己的地位,因为陈阿娇一直未有生育孩子。

于是陈皇后派人抓捕了卫青,想杀掉卫青,以此刺激卫子夫让其流产。

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得知此消息,焦急万分,立刻召集部下劫了大牢,卫青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刘彻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震怒,立刻升卫子夫做了“夫人”,又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卫子夫也没有辜负皇上的期望,为刘彻生下了一位太子。

卫青成为建章监以后,随侍在皇帝身边,深得皇帝信任,后又被升至太中大夫。

(三)秋风劲弓弝

由于从小在父亲家当奴隶的人生经历,养成了卫青隐忍内敛的性格,不张不傲,做任何事都很有分寸,因而深得皇帝的喜爱。不久又升他为车骑将军,卫青的大将生涯从此开始。

这一年匈奴来犯,彪悍的匈奴骑兵来势凶猛。刘彻即派卫青带领一支部队,外加另外的三只部队同时出发,四面夹击来攻破匈奴的侵略。

但是其余三只部队均惨败而回,只有卫青带领的部队打了大胜仗!

为何呢?因为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而且将号严明;对将士爱护有加,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任何事情都是严格的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故而深得官兵们的爱戴,所有的官兵都自愿的为他“赴汤蹈火”!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生了儿子后,深得刘彻的宠爱,刘彻废掉陈阿娇的后位改立卫子夫做了皇后。

在这时候,卫青又不断的驱逐匈奴为大汉立下奇功。并且俘虏了匈奴士兵数千人,还捕获了敌人100多万头牲畜,夺回了大片的土地!

皇帝高兴万分,当即将夺回的土地全部赏赐给了卫青,并且封卫青为“长平侯”。

“平阳公主”就是卫青当年在平阳侯家给当护卫随从的那位“公主”啦。在这一年,平阳公主失去了丈夫曹寿,她决定再嫁。

于是很多人都建议平阳公主嫁给卫青,但是平阳公主嫌弃卫青奴隶出身,还做过自己的随从“辱没”了自己的公主身份。

另外一部分人就劝说平阳公主,说卫青现在身份尊贵,而且人才出众,是最好的人选了。考虑再三的公主最后还是同意了。

汉武帝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姐姐生活幸福,于是下诏书命令卫青娶平阳公主为妻。一代名将卫青就这样当上了驸马,变成了汉武帝刘彻的“姐夫”。

篇2:一代名将张自忠的作文素材

关于一代名将张自忠的作文素材

张自忠六岁开始入私塾就读,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带领小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念书之余,村里的小孩子们在他的指挥下分成两阵,彼此对打。玩完了,他就把身上带的东西和钱分给大家,作为犒赏。若有谁不守规矩,不听指挥,他就发脾气,瞪着乌亮的眼睛厉声斥骂,不留情面。小伙伴们又伯他,又喜欢他,都愿意跟着他玩。

三年后,父亲张树桂前往江苏赣榆就任巡检,把自忠也带了去。19,张树桂因政绩不错,署理赣榆知县,官晋五品。此时的张自忠年届十四,已长成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赣榆县衙的深宅大院已关不住生性好动的自忠。一得空,他就溜出门去,四处转悠。一天,他跑到街上闲逛,见一个无赖在欺侮二个卖菜的老头。他二话没说,冲过去对准无赖就是一拳,俩人便扭打起来。自忠虽年少,却身高力大,那无赖见不敌对手只得服输,给老者认了错,自忠这才放过了他。张树桂见儿子长大了,又不安心学习,就把自忠送回了临清老家。未曾想,自忠回临清不久,就从赣榆传来噩耗:父亲因病卒于任上。父亲病故,全家悲痛,自忠更为自己没有好好孝敬父亲而难过。

张树桂故后,夫人冯氏就成了一家之主。冯氏虽没有读过书,但为人通达,处事干练,治家教子都颇有章法,很受子女尊敬。每逢冬春之交,青黄不接,,心地善良的冯夫人总是拿出粮食和棉布接济贫穷的乡亲,深得乡民爱戴。由于父亲早逝,实际上张自忠的成长受到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

回到临清以后,张自忠继续在私塾里读书。他仍旧很调皮,不怎么安心学习。这时,他玩耍的花样更多了,先学骑驴,以后又学会了骑马,时常跟随青年们出去打猎。他从这种勇敢、冒险的游戏中找到了乐趣,有时一连几天不回家。慷慨仗义、同情弱者是张自忠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来的性格特征。据乡人回忆,他两三岁的时候,母亲总在他的胸前系一个小兜兜,在里面装些花生糖果之类的.吃食。自忠一看到小伙伴,就大把地抓花生糖果给他们吃,直到分光吃净为止。长大一些,有时他与伙伴们赌钱玩,赢了穷人的钱他一文不要,若是富家子弟则毫不客气,一文不能少。

他生长在一个富裕家庭,从没有为衣食犯愁,但村里有些佃户吃糠咽菜,家境贫寒。张自忠于心不忍,常常从家里拿来白面馒头换人家的糠窝头。为顾全对方的自尊,他一再说自己爱吃糠窝头,从不摆出一副施舍的样子。遇到街上卖梨桃的,他常常把整筐包下来,让大伙吃光分净,然后向母亲讨钱付账。家里有人责怪他,他则满不在乎地说:“人家买不起,咱们送一点给人家吃算什么?”19,十六岁的张自忠由母亲做主,与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十七岁的李敏慧结了婚。

结婚以后,张自忠渐渐变得成熟起来,增加了对家庭的责任感,读书也开始用心了。19,他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当时的高等小学堂,相当于今天的中学。在这里,教授的仍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旧学,只不过较私塾更为系统罢了。可以说,张自忠从懂事起,就开始接受旧学的熏陶,父亲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都毫无二致地归一于孔孟之道,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旧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学习之余,张自忠常借一些小说来阅读消遣。最让他喜爱的是《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这些古典名著对传统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释,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令他心驰神往,由衷敬慕。

19夏,张自忠从高等小学堂毕业,至此他的少年时代结束了。对于未来,张自忠没有什么明确打算,但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好男不吃家里饭,长大了要出去闯天下!

篇3:精忠报国的一代名将岳飞高中作文

精忠报国的一代名将岳飞高中作文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每个朝代有许多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李靖,秦琼,尉迟恭,程咬金,薛仁贵,郭子仪,戚继光,杨业等等,他们都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今天我们讲一下岳飞,他是抗金名将。

先讲一下他的身世:岳飞,字鹏举。,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k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岳飞辞别刘k,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县)投戎,被擢为偏校。

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微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宋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选择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宋钦宗

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赵构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北宋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F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往李固渡进行侦察,在侍御林与金兵遭遇,岳飞杀死敌将,击退金军。在滑州南的遭遇战中,岳飞奋勇当先,又以百骑杀败金军。两次小战,岳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F州渡黄河受阻,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岳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岳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岳飞随军转战曹州,他挥动双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宋军以白刃近战打败金军,追奔数十里。岳飞因功迁武翼郎。刘浩的两千兵马进驻广济军定陶县的柏林镇后,元帅府又命他改隶黄潜善,不再让宗泽指挥此军。这时黄潜善掌握着三万六千人马,却只知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使只有二万五千人的宗泽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宗泽虽取得了一些胜利,队伍却也有不少损耗,难以伤及金军元气。

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未因此动摇。岳飞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线――北京大名府,经过河北西路招抚使干办公事赵九龄推荐,会见了当时“声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招抚使张所。这是他第四次从军。张所知悉岳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

而高宗、黄、汪等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压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坚决主张抗金的李纲被罢相,继而张所也因从前曾弹劾黄潜善而遭贬谪发配岭南,最终死于贬途。被张所派去收复卫州等地的王彦、岳飞一军,也因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而成为孤军。

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率领部下擅自出战,攻占新乡县。金军误以为王彦、岳飞军是宋军主力,于是抽调各路人马,云集新乡,准备与宋军决战。王、岳军仅七千人,被金军围困,在突围中溃散了。岳飞与王彦不和,自率部转战太行山区,其间曾多次袭击金军,生擒金将拓跋耶乌,刺死敌酋黑风大王,迫使金人暂时退却。

李纲罢相后,东京开封府的留守宗泽就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泽和北方的民间自发抗金武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收编了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派人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岳飞和王彦难以共事,便决定率领部伍南下东京开封府,再次接受宗泽的领导。宗泽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原谅了岳飞的违反军纪(指率队离王彦之事),留在营中听候差遣。

金军大举南侵,进犯孟州汜水关。宗泽即派岳飞为踏白使,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凯旋后,即被宗泽任命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金国分兵三路全军出动,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两军进行了剧烈的拉锯战。宗泽坐镇东京留守司,虽四面受敌,仍从容地调度军队,部署战斗,使金军无力攻下开封。正月里,开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时张灯结彩。岳飞在滑州城附近的胙城县、黑龙潭、官桥等地作战,均表现突出,颇有战功。一日宗泽招见岳飞并授以用兵作战阵图,且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番话终于使宗泽点头称是。

天气开始炎热,金军撤退,宗泽准备北伐。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东京留守司。宗泽和王、马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计划。这年六月止,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24次,但始终没有取得高宗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泽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于七月初一含恨离世,临终前仍然高呼:“过河!过河!过河!”

马家渡之战后,岳飞决定脱离杜充,独自转战后方。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向他们慷慨陈词,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杜充投敌,宋军纷纷溃散。溃军中一些北方将领不愿再战,欲推举岳飞为主帅,一同投金。岳飞假意应允,乘其不备,带亲信数人与之相斗,一连击败数十人;飞又对众军严肃训诫了一番,众皆心悦诚服,军心遂定。

完颜兀术由建康进军,接连攻下溧水、广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岳飞则领军在其后方,伺机给予痛击。岳飞遣刘经率兵千人夜袭溧阳,顺利攻克了被金军占领的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

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岳飞已归属御前右军都统制、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部下。飞收复建康后,张俊要把飞派往饶州,扼守江南东、西两路。但飞十分重视守卫建康的战略意义。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觐见宋高宗赵构。他向朝廷上奏说:“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臣以为贼若渡江,必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高宗看了飞的奏章,深以为是,遂改变张俊原议,并赐予飞金带、马鞍等物。

岳飞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岳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时,岳家军向郢州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士卒攀登云梯,奋勇攻上城墙。此战杀敌七千余人。

州收复后,分两路进军。张宪、徐庆分兵东向攻随州(湖北随州);飞领军直趋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原为游寇)决战。李成见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无勇气据守,仓皇逃遁。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俘虏了五千伪齐军。16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第一个冲上城头。

岳飞到临安朝见,随后返回鄂州,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昌府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虢略(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五县,席卷了商州全境;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南),直至洛阳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宁县东北)。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略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岳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术正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兀术说:“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且退矣!”兀术忙问:“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精兵十万,京师中外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太学生说:“不然,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金兀术

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而秦桧也早在暗中策划岳飞撤军的事了。他们谋划的重要步骤是,让张俊从亳州退还寿春,命令韩世忠稳守淮东,不得继续前进,驻屯顺昌的刘远调江南太平州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置岳飞于侧面受敌、孤军无援的境地。就在郾城大捷捷报报上朝廷的时刻,秦桧串通张俊、杨沂中,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高宗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飞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l、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改命万俟l主审此案。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万俟l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l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岳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

宋高宗下达命令: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宋廷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岳飞有五子,一女儿:长子岳云,字应祥,号会卿,刘氏生。他12岁即从张宪军,随父亲征战四方,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后被诬入狱,与父和张宪同时被害,时年23岁。冤狱平反后,赠安远军承宣使。次子岳雷,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刘氏生。生于山西平定军。岳飞在狱中时,岳雷曾被派去照料其父。父被害后,随亲人被遣送至惠州(今属广东省)拘管,还未等到父兄平反,便已在流放地含恨而终。

三子岳霖(1130―1192),字及时,号商卿,母李娃。岳飞遇害时,霖年仅12岁,孝宗皇帝昭雪时,岳霖32岁。

四子岳震,字东卿,母李娃。父兄蒙冤遇害,震方7岁,随母流放。曾任朝奉大夫,后又加封缉忠侯。

五子岳霆,李娃生,初名岳霭,后宋孝宗为之改名岳霆,字应时,号君锡。父兄遇害时才3岁,随母流放。后任修武郎、x门祗候、奉直大夫。加封续忠侯。

女儿:岳安娘、岳银瓶

岳安娘,岳飞之女,其夫高祚,特补承信郎。

岳银瓶,一说其本名孝娥,相传是岳飞次女。《说岳全传》提及岳飞次女闻父兄冤死,欲为他们鸣冤不果,抱银瓶投井而死,终年13岁,世称为“银瓶小姐”。

岳飞领导岳家军,和杨业的杨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都是名闻天下的,岳飞是一代抗金名将,打过很多的胜仗,立过很多的战功,却被奸臣秦桧等人所陷害而死。以莫须有罪名。秦桧陷害忠臣,遗臭万年。岳飞我们永远怀念他。

篇4: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1936年6月,杨靖宇为了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日,发动了第一次西征,途中西征部队的前进受到了严重阻碍,为了避免损失,7月8日,师部决定化整为零,分三路返回。同年11月,杨靖宇又发动了第二次西征,这时杨靖宇成立了马队。“当年这里有一条河,在饮马池所在的位置共拴了36匹马。”讲解员说,现在那条河已经没有了,变成了饮马池。

殉国时年仅35岁

在密林深处的两棵大树后,我们发现了杨靖宇部队所使用的磨盘,距离磨盘只有10多米的地方,就是杨靖宇部队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旁边有一处后建的木制房子,房子陈列了很多与杨靖宇有关的物品,记者看到一张杨靖宇的照片和简介。杨靖宇,本名马尚德,19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27年6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到1936年,杨靖宇的部队已经达到6000人,日伪军称他为“红色毒瘤”,时时刻刻想派兵剿灭他。

在密营内的一个陈列柜内,摆放着当时抗联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子弹。1937年11月至1939年末,杨靖宇带领抗联部队在密营成功地策划、发动了著名的奇袭红石砬子战役、柳树河战役、火烧木其河老集团战役和六号桥战役。1940年初,杨靖宇离开密营赴濛江途中,在今靖宇县南部的林中被日军包围,经过数小时激战,杨靖宇被叛徒用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终年35岁。经日军解剖,发现杨靖宇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

篇5: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赵尚志(1908—1942),辽宁朝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抗战时期,他指挥的抗日联军与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驰骋在松花江两岸,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尚志到东北宣传抗日主张,并很快地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经过数次与日军战斗后,这支队伍创立了以珠河、宾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赵尚志创建的东北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日军逐渐将他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1934年,日军决定对他组建的抗日游击队进行“围剿”。赵尚志带领抗日游击队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日军进行作战,多次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并在冰趟子对日军进行伏击,击毙日军200多名。对于赵尚志出色的军事才能,日军慨叹道:“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篇6: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夏伯阳(亦译为恰巴耶夫),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将领,胜利总是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东大地上,也出了一位夏伯阳式的八路军将领,他便是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13团团长包森。

1938年6月,包森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在包森指挥的漂亮仗中,智擒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可谓影响最大的一次胜利,日本朝野也为之震动。

1939年以后,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赤本,以为八路军已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便寻思能劝降包森,为此他找来了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王振西心想:要我带着你们去抓包森是妄想,不过若凑巧遇到八路军,或许能把赤本逮住。

于是,王振西谎称自己是包森的警卫员,带着赤本来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临进村前,王振西对赤本说:“你带这么多部队,包森看见还不跑?再说,你也不能穿这身衣服。”赤本觉得有理,便和翻译互换了礼帽、大褂,并将部队留在了村外。

其实,整个戏剧的导演者正是包森。接到密报后,包森在村口化装埋伏了六七个侦察员,假装帮老百姓打土坯。当押解王振西的赤本和翻译走到跟前的时候,王振西突然指着后面的两个人说:“这是日本司令,这是翻译。”于是,这位日本天皇的表弟还未回过神来,便成了八路军的俘虏。

赤本被捉的消息传开后,震动了日本朝野。他们专门组织了“赤本营救委员会”,派出日本女特务川岛芳子进行营救,又派人送信要求和包森谈判,许以重金、武器装备赎回赤本。

1942年春节,包森在马庄子召开庆祝摧垮伪军的胜利大会。敌人得到这个消息后,从唐山派出重兵前来围剿。就在这次反围剿中,包森不幸牺牲,年仅32岁。

包森虽死,但日伪军仍然惧怕他,日军听说包森的军队到了,便会摸着脑袋:“死了死了的”;伪军们口角,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就连冈村宁次也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包森牺牲的消息传出后,日军一反常态,在所有报纸的宣传报导上,都去掉了污蔑攻击之词,作了“包森司令长官战死”的郑重报导。

篇7: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孙立人将军,新1军军长。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淞沪抗战。在蕰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为榴弹所伤,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这是盟军在第一次入缅战争中的唯一一次胜利。1943年率军入缅北反攻,连战皆捷。在两次入缅作战中,孙将军指挥得当,歼灭日军三万三千余人,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篇8: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8日,一三二师中将师长赵登禹和他的老上级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佟麟阁在永定门外大红门一带的对日作战中,相继战死,壮烈殉国。

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赵登禹将军身高一米九,勇猛异常,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他“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赵登禹将军率领的二十九军大刀队所向披靡,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他还曾只身打死一只猛虎,被誉为“民国武松”。

篇9: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马本斋,19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回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篇10: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在密云县党史办公室里,副主任林振洪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传奇的白乙化。“他人长得很帅气,年纪轻轻,满脸的络腮胡子。7岁入学,10岁能诗,19岁入党,战功赫赫,人称‘小白龙’,这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白乙化满怀激愤,向校方提出抗战申请,其中写道:“大敌当前,还能有心求学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当先去杀敌,再来求学。如能战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这也标志着他军旅生涯的起步。

1931年秋后,白乙化只身返回辽阳,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任司令,号称“平东洋”。他率领这支抗日队伍转战于辽西、热东,在鸽子洞、沟帮子火车站、凌源镇等地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队伍也迅速扩展到3000余人。“小白龙”——这个义勇军战士送给白乙化的绰号从此流传开来。

1940年春,为了完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的“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三位一体战略任务,白乙化奉命率十团挺进平北,创建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

“白乙化打到哪里,哪里就有胜利的枪声。在丰滦密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位白团长,他还曾用步枪打下过敌人的飞机。”林振洪告诉记者,“也就是在这片他保卫的土地上,1941年率兵与日军在鹿皮关激战时,白乙化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一代名将卫青的传奇故事】相关文章:

1.神话传奇故事

2.近代传奇故事

3.传奇故事鬼胎3个

4.赛尔传奇故事

5.传奇故事恐怖故事3个

6.传奇故事恐怖事件3个

7.读《中国名将故事.负荆请罪》有感

8.汉武帝一生的传奇故事

9.戴安娜王妃的传奇故事

10.传奇的上海创业故事

下载word文档
《一代名将卫青的传奇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