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只做三件事
“乌云盖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孩子教育只做三件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孩子教育只做三件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聪明父母只做三件事就可以教育孩子
聪明父母只做三件事就可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聪明父母只做三件事教育孩子,聪明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篇2:杰出的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杰出的父母教育孩子只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需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篇3:经理人只做三件事
“管理者必须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管理者必须能够举重若轻;”
“管理者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核心工作,”
如果你是完全履行管理职责的企业中高层经理,那么你的关键是抓好三件事:策略、用人和日常管理;如果哪一天,你很悠哉,但却能有效的掌控每一个环节,并且业绩呼呼叫的往上干时,你将是成功的;否则,如果你起早贪黑,忙碌个没完,整天背着个灭火器,象个救世主般的,这恰恰是你失败的表现。一、策略
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企业,即使你只搞内销,甚至即使你只做一个省级市场,你面对的竞争对手很多都是国际对手了,国际化的竞争已经不象以前那么遥远,而是推进到你的家门口了!所以现代管理者面对竞争,首先要在观念上求变,充分重视每一个竞争对手,谋定而后动。孙子曰:“先胜而后求战”,策略至关重要。
人的左脑理性、严谨,善于逻辑推理,按牌理出牌;人的右脑感性、创新,善于激发灵感,不按牌理出牌。经理人必须是个善于全脑思维的人,一方面他要能集中优势兵力,正面进攻;另一方面他更要能出奇制胜,侧翼进攻。一方面他必须善于严谨的管理与执行;另一方面他更要善于感性的领导与激励。孙子曰: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为左脑产物,“奇”为右脑生成。
营销经理人需要思考的策略有公司营销系统层面的策略和各个区域市场拓展的策略。在制定区域市场拓展策略时,应善于发挥区域市场负责人的作用,很多情况下,营销经理人会陷入一个误区,也就是不经意中用自己的想法影响下属,使下属散失动脑的激情。指导下属是领导者的一个职责,但过多的指导可能扼杀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营销经理人在考虑区域市场的推进策略时,应该变“总是自己出策略”为“总是推动下属出策略”。二、用人
人的因素是营销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一队人马,如果领头的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狼”,那么这个团队就会是狼的团队,战无不胜;相反地,如果领头的是一个不善于用人的“羊”,那么这个团队将会不堪一击。
要用好人,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识人:营销经理人应该能够应用相关的人才识别工具,对手下员工进行分析,了解他们性格的特点,找出他们的优缺点,并加以引导与影响。识人,需要洞察力,需要平常的细致观察,需要“兼听”,更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识人是个有难度的工作,我曾经招聘了一个区域经理,面相四平八稳,谈吐很稳重,而且总是能在公开场合配合我,因此我很重视他,并赋予了重任,
然而,在后面的日子里,我逐渐发现,他是在领导面前一套,背后一套,老是不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甚至到最后差点被他卷走一笔费用。识人难,难就难在于有些人表面伪装的很好;而领导者关键的是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2)选好人:选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有的人适合“炸碉堡”,适合在空白的市场上开疆拓土;有的人只适合搞“鸟笼经济”,适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面的工作。把人员配置好了,将会事半功倍。同时,“树挪死,人挪活”,为避免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产生惰性,应该适时调动。
3)激励人:用人的重点在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产生由内而外的自驱力。激励的方式方法很多,这里不赘述。而要做好激励,必须注意几点:一是,激励的时效性很重要。二是,不管是表扬和批评都不可过度,过犹不及,现代管理的一个特点是:员工不但经不起过多的批评,而且经不起过多的表扬,表扬过多,犹如拔苗助长。
4)培养人:职场流行着一句名言:“下属素质不高不是你的责任,而下属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却是你的责任。”培养下属是经理的基本职责,也是经理的积德行为,更是经理减轻工作负担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经理必须对自己团队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三、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一个检验真工夫的工作。日常管理有四个基本的环节:计划、盯人、走动检查、考核。
有的人是计划高手,这是好事,但如果你计划做的太漂亮却执行不到位,或者缺乏考核,那么再好的计划也白搭。
有的人是盯人高手,如果是这样我恭喜你,因为虽然你会让手下人感觉很烦,但是手下人常常执行也会相对的到位。
走动检查是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走动管理最忌讳走过场,如果你不幸是个喜欢走过场的领导,那么可能你将不会有好的下场了。
如果你是个骂人高手,那么你的管理工作就会比别人轻松一半,因为手下人怕被你K,自然会小心翼翼的做该做的事情。不过这里要强调一点:爱骂人和骂人高手是两码事,骂人是一种艺术而不是发泄!如果你总是爱发泄式的骂人,那你就准备着被造反吧。
日常管理除了四个环节,还必须注意四化建设:表格化、制度化、数据化、信息化。。。
日常管理是和风细雨,没有策略和用人的跌宕起伏,但日常管理的水也是很深的,因为这是基础工作,是根基。
篇4:励志演讲:人生只做三件事
内容简介:
1、知道此生为何而来(目标)
2、知道如何完成(方法)
3、知道如何做的更好(改善)
你想要简单的生活吗?
其实只要做好三件事。。。。
1、知道此生为何而来(目标)
2、知道如何完成(方法)
3、知道如何做的更好(改善)
“简单明了” “求的好死”
“修己” “修身”
独特的思维,
独特的观点,
让你耳目一新。
充满哲理的话,
由浅入深的分析,
让你顿悟打开。
想要丰富的生活,
积极的心态,
这个视频是给你最好的回答。
让我们再次感受曾仕强老师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吧!
老师简介: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北京华夏智业管理学院院长;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
篇5:再忙也要让孩子做的三件事
女儿小时侯经常发烧吵闹,听人说要在黄昏时对着夕阳叫喊几声,将女儿唤回家,于是抱着女儿站在阳台上,眼看着夕阳,手摸着女儿的额头,轻声呼唤——韦韦,回家哦!一声一声。
这是一个父亲为孩子记的日记中的一段话。突然心里最柔软的那块被戳中了,鼻子酸酸的。在所有理论面前,其实爱才是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中,能考出好成绩固然很好,但第一名只有一个,高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视,他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跟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怎样?
在智力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输灌。
三个“三”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而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学习知识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电视、做美食、做缝纫、和小狗玩,适当上网玩游戏、去乡下听花开的声音,都应该是童年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孩子变成只为考试而准备的人。
父母该怎么做?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要的苦难。
因此,孩子需要培养三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思维能力;树立三个观念:经济观念、审美观念、普世价值观念;培养三个好:身体好、性格好、生活能力好。这些将影响孩子的终生,将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
再忙也要让孩子做的三件事
小学阶段的孩子,再累再忙再俭也要让孩子做好三件事。
一是阅读。我从孩子很小起就订阅各种杂志,让孩子自己去取,出差带回来的礼物多是书,并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里随处可以拿到的是书。我在书店里买来的儿童文学经典,从图书馆借来世界名著,让她和同学交换书看,写读书笔记。
二是旅游。我对我儿女采取的是野生动物保护区政策——有保护地放养:6岁一个人上学、回家,参加社区活动;7岁,一个人旅游北京;8岁,一个人换乘公交;15岁,一个人出国留学;17岁,一个人游漠河......
女儿在日记里写道:旅游拥有一种发现的兴奋,不仅仅是发现周遭事物,更重要的是能找回自我。发现自己置身事外的处境能让旅行者更好的思考,拨云见月。
孩子放养,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以及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概念。要让孩子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目标。每个人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父母只是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向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但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三是锻炼。中国的教育原则是“多联系少思考、多安静少运动、多读书少交往”;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恰恰相反。我就喜欢让女儿去爬山、爬楼梯、跳绳、打球......这是为强健她的体魄。
不该教育孩子的三件事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归纳一下,大概存在三大问题。
问题一:家庭教育继续将应试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
问题二:价值观教育的偏移。问卷调查显示,平时爸爸妈妈最关心孩子的选项有:健康、安全、学习成绩、品性、自理能力、兴趣爱好、交友、吃、穿。结果有87.2%的人选择“学习成绩”。可见中国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品性心智成长。
问题三:狼性教育让孩子变得更冷漠。教会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公共秩序置之不理,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观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
真不应该让孩子做这三件事。我教育孩子时摈弃了这些,比如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几个问题:
1.你一直觉得老师的话全是对的吗?
2.你觉得爸妈的话全是合理的吗?
3.你怀疑过主流媒体所传达的思想的合理性吗?
4.你生活的环境中还有哪些信息是值得怀疑的?
5.如果你觉得怀疑,有哪些观点你是不赞成的,请查阅、交流和思考,请说出你的理由。
这样一来,她就不存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来想问题了。我明确告诉大家:纪律会扼杀天才,只有“思维未经捆绑,想象横冲直撞,永远定格在赤子状态”的人,会活得更有价值。
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篇6:再忙也要让孩子做的三件事
女儿小时侯经常发烧吵闹,听人说要在黄昏时对着夕阳叫喊几声,将女儿唤回家,于是抱着女儿站在阳台上,眼看着夕阳,手摸着女儿的额头,轻声呼唤――韦韦,回家哦!一声一声。
这是一个父亲为孩子记的日记中的一段话。突然心里最柔软的那块被戳中了,鼻子酸酸的。在所有理论面前,其实爱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中,能考出好成绩固然很好,但第一名只有一个,高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视,他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跟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怎样?
在智力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输灌。
三个“三”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而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学习知识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电视、做美食、做缝纫、和小狗玩,适当上网玩游戏、去乡下听花开的声音,都应该是童年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孩子变成只为考试而准备的'人。
父母该怎么做?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要的苦难。
因此,孩子需要培养三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思维能力;树立三个观念:经济观念、审美观念、普世价值观念;培养三个好:身体好、性格好、生活能力好。这些将影响孩子的终生,将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
篇7:再忙也要让孩子做的三件事
小学阶段的孩子,再累再忙再俭也要让孩子做好三件事。
一是阅读。我从孩子很小起就订阅各种杂志,让孩子自己去取,出差带回来的礼物多是书,并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里随处可以拿到的是书。我在书店里买来的儿童文学经典,从图书馆借来世界名著,让她和同学交换书看,写读书笔记。
二是旅游。我对我儿女采取的是野生动物保护区政策――有保护地放养:6岁一个人上学、回家,参加社区活动;7岁,一个人旅游北京;8岁,一个人换乘公交;15岁,一个人出国留学;17岁,一个人游漠河......
篇8:儿子被哈佛录取的强悍妈妈,从小只要求孩子做三件事
儿子被哈佛录取的强悍妈妈,从小只要求孩子做三件事
2014年三月,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录取,这位成功的妈妈,竟然不是狼父虎妈,她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从小只要求孩子做到这三件事:
1、让孩子养成管理时间的习惯。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她就有意让孩子自己安排做作业、安排洗澡、安排玩耍的时间,她还在孩子房间贴上了每周计划表,但计划表让孩子自己填写,而不是父母帮忙安排。孩子天性爱玩,所以一开始,时间表的制定磕磕碰碰,孩子有时候懒没填写,或者有时候填的全是玩耍的项目,让父母哭笑不得。但由于妈妈的引导和坚持,孩子从一年级起,已经懂得劳逸结合,制定出的时间表让父母都自叹不如。所以,孩子从没出现过作业做不完,或者没时间玩耍的情况。
2、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她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她从来不强迫孩子做任何违背他意愿的事情,小到穿衣服的款式颜色,大到孩子选择初中、高中,都是由孩子自己选择。一年级时,孩子表示喜欢画画,所以她二话不说,就让孩子上了画画兴趣班,有空的时候孩子就会画个不停,妈妈从没督促提醒。但是,幼年时期的孩子,注意力不足,所以她的儿子偶尔也会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每当这时候,她会跟孩子讲一些“坚持”促进“成功”的小故事、让孩子观看有关励志动画片、甚至告诉他关于成功画家的事迹,但是从没强迫。所以孩子的画画兴趣一直保留到现在,他在哈佛攻读的课程也是美术。所以她认为,“喜欢” “坚持”,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基础。
3、让孩子除了自立还是自立。从小,她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立,2岁时,她的儿子已经懂得自己穿衣服、吃饭、睡觉。她认为,自立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如何学习、挑选什么课程都有自己的主见,孩子会自己决定明天的课程是否需要预习、学习落后了会自己决定是否周末请教同学或参加补习班。作为妈妈,她从来没在孩子面前表露过对孩子的学习失望或者满意,更没有建议过孩子如何学习、要考多少分,因为父母的态度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所以,孩子从小就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学习好不好,影响的是自己,而不是父母。
【孩子教育只做三件事】相关文章:
2.只做看客散文
5.为妈妈做件事征文
6.帮妈妈做件事作文
7.孩子教育
8.我只做我自己散文
10.做只飞鸟作文8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