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汪曾祺
“shuk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我的家乡》汪曾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我的家乡》汪曾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我的家乡》汪曾祺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睡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路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侯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上河堤”或“上河 土尚”。“土尚”这个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堆”当是“堤”的声转)。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过有次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次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的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热闹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XIAN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 炎欠 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DUO 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JUAN。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般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支竹杆,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PA作响 。
看鱼鹰打 鱼厥(一个字) 鱼……待续
高邮还是秦王子婴的封地,旧有子婴河、子婴庙,今不存;
秦少游和苏东坡等人的文酒游会之所;
水产之乡小鱼小虾比青菜便宜;
咸鸭蛋远近有名,双黄者甚多;
闹过水灾……
很高兴又从贝那里借来新书。借过几次了。
其实,想尝试自己写短篇小说的,(玩玩)。拖了一个月,还没准备好。一来觉得积累的不够,二来觉得作家是寂寞的,内心平静。我不知道自己在忧虑些什么,抑或是生活的琐事太多,身心都不自由?三是能把生活和小说划分开来,而我老改不掉的缺点是把自己的事放到小说里,不成熟,写出来的肯定失败。
汪曾祺,在生年间1920~,他是沈从文的学生,还是个书法家。(每次看到沈从文几个字,就觉得遗憾,去凤凰的时候没能到他的故居看看!)。
他可能在北京生活过,看他的散文里就有关于北京的几篇,比如《国子鉴》《北京的秋花》。
他还是个旅行家,比如《香港的鸟》《昆明的雨》《林肯的鼻子》,(让我想到深圳莲花山邓小平的手)。
喜欢他写的《我的家乡》,是因为它真实描述了水乡的过去,虽然我从小生活的这个沿海城市,一样有水,却是前卫的霸气的,我喜欢的是河流,不是大海。
篇2:汪曾祺我的家乡原文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歙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没有一艘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背景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篇3: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
我的家乡
作者: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地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渔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有时候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蒿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打水,浩浩渺渺(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听见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鉴赏:
作者赞美他的家乡(也是我的故乡)是“圣境”。“圣境”者,人间仙境也。
先登上那“悬河”大堤向村内俯瞰,顿生“巡天遥看一千河”之感:风筝,在脚下飘,鸽子飞过来,绕过去,让你只能看到它青色的背。这是“圣境”一。
再向河面看,只见打鱼人驾鹰划船,挥蒿驱赶鱼鹰潜水逮鱼 。且不说那三四条船排成的阵势,亦不说那鱼鹰噼噼啪啪,纷纷跃进水中时刹那间的壮观,单看那两只鱼鹰用各自尖而长的喙,自豪地合抬一条够四斤重的大鳜鱼的情景,你就会发出“此景只应御河(运河)有”的赞叹。这是“圣境”二。
最后再荡舟“高邮湖”,只见“一片大水,浩浩渺渺”。一片汪洋的湖,平静、寥廓得让你觉得荒凉,让你感到寂寞,更让你觉得有些神秘。黄昏时,看那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浅黄,变橘黄,变紫色,变成紫色的长天。此情此景,让你想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优美诗句。这是“圣境”三。
“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上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大水牛……”这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通达四面八方,一个个邮城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欢笑……
多少年来,人们每提起高邮,总是将其与咸鸭蛋联系在一起。高邮咸鸭蛋确实好,但是,诚如著名作家汪曾祺所说:“不过敝处并不只是出咸鸭蛋,我们家乡还出过秦少游,出过研究训诂学的王氏父子,还有一位写散曲的王西楼。文风不可谓不盛。”
在全国二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字命名的市就是高邮,人们也曾从史书的记载中得知,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曾在高邮这块土地上“筑高台置邮亭”,高邮因此而得名,从那开始,才有了高邮220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与秦邮亭相互印证的盂城驿的发现,有力地证明:邮是高邮的根,邮是高邮的源。高邮因邮而名,因邮而生,因邮而兴,因邮而盛。
每个从家乡走出去的人,都带着各自的梦想,有着不同的感触,难舍相思的便是浓浓的家乡味儿。总会在不经意间寻找家乡的味道,那是一种情结,挥不去亦抹不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每夜深人静之时,辗转反侧,家乡的味儿,家乡的情,不禁感慨万千……
篇4:汪曾祺与家乡的食物
汪曾祺与家乡的食物
汪曾祺生平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以“吃”为题材的占了较大比重。汪曾祺谈吃,不同于周作人的书卷气,张爱玲的妇道相,梁实秋的饕餮貌;汪曾祺谈吃,似乎是在闲聊,不经意间却流露出淡雅而博学的文化气息,令人百读不厌。汪先生谈吃论食的著名作品有小说《金冬心》、《黄油烙饼》,散文《故乡的食物》、《五味》,文论《吃食的文学》等。与梁实秋、周作人等前辈相似,汪曾祺对中华美食的了解、研究也十分广泛。其最为钟情的莫过于家乡的淮扬菜系。
汪曾祺曾说过:“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无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烹饪艺术与小说(也即整个文学)的创作一样,也应该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这种“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其生花妙笔之下,更多地表现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地域文化。
尽管汪曾祺的散文谈美食海阔天空,什么山西人“能吃醋”、广东人“爱吃甜食”、北京人“学会吃苦瓜了”、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尽管小说《金冬心》只描写了一桌“清淡”的'宴席,便如数家珍地亮出了金华的竹叶腿、宁波的瓦楞明蚶、黑龙江的熏鹿脯、四川的叙府糟蛋、界首茶干拌荠菜等大江南北的诸多山珍海味、名菜小吃等。然而阔别多年,对故乡仍然魂牵梦绕的汪曾祺,其文学创作更钟情于描述典型的淮扬地方菜肴。“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汪曾祺最推崇高邮同乡,明代的散文家王盘(字鸿渐,号西楼)的《野菜谱》,荠菜、枸杞头、娄蒿、马齿苋,将“故乡的野菜”一一叙来。《韭菜花》一篇,更直接从五代杨凝式的一幅法帖《韭花帖》说起。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东坡所称道之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有野趣而富雅韵,分明也为汪氏家乡人所珍爱。于是我们便可以不时地在作家的文稿中找到它的踪迹。“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芥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而以蒌蒿入菜,正合淮扬人的饮食口味,成为淮扬菜饮食传统之一。有《红楼梦》第61回的文字为证:“大观园的姑娘们喜爱吃蒿杆子炒肉、炒鸡丝、炒面筋。”这些菜肴清香、脆嫩、爽口、开胃,还兼有保健奇功。写“枸杞头”,不啻“色香味俱全”地写,更是写出了“叫卖”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以散文《故乡的食物》为代表的汪曾祺论食文学作品,几乎写尽了淮扬菜系中特有的地方风味:天上飞的(如野鸭子)、地面长的(如荠菜)、水里游的(如虎头鲨)等,写得多、写得妙,使人联想到齐白石老人画的白菜南瓜种种,散发出泥土的清香。真所谓“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汪曾祺写“故乡的食物”,与之相关联的便常常是亲情的忆念。如他写“干丝”便有对父亲的追忆:“我父亲常带了一包五香花生米,搓去外皮,携青蒜一把,嘱堂倌切寸段,与千丝同拌,别有滋味。这大概是他的发明。千丝喷香,茶泡两开正好,吃一箸千丝,喝半杯茶,很美!”写“鳜鱼”,亲人名字重复述来,物理人情,深蕴沧桑感慨———“1938年,我在淮安吃过干炸鲜花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白嫩,蘸花椒盐吃,极妙。和我一同吃的有小叔父汪兰生,表弟董受申。汪兰生、董受申都去世多年了。”
汪曾祺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儒家文人,和淮扬菜注重原汁原味,以清淡见长,同时又浓而不腻、淡而不薄,讲求“中和”之美一样,其文学创作(包括他描写故乡吃食的散文)始终追求淳朴而纯净的审美意趣。恰似初春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篇5:汪曾祺散文 我爱家乡
冬日杳杳,空旷与寒寂中,手持汪曾祺的散文集,借着一爿日光,在床头细细品读,在作者从容游弋的词句与无处不显的田园瓜果之乐里颇有忘怀现实之感,虽是淡荡萧条的景致,内心却因此充满苁蓉的暖意。
——仿若文字里带有一种温煦温宜的青草味,读后使人齿颊留芳。而循着着离离草香,不难发现,这一切婉转美好的意象,不过都来自于一处——家乡。汪曾祺先生受戒于家乡,又执意要将自己纯净的灵魂,熨帖于心中的那片沃土。
一、徜徉幼时家乡的美景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这是汪曾祺先生在接受法国人安妮·居里安的提问“为什么您的作品里总是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时的回答。从先生寥寥数语中,足见家乡对他成人以及文风的影响。
而汪曾祺先生有关于水的作品中,大多来自童年的记忆——“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远远地听见嘣嘣嘣嘣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湖西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听说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多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多么至真至纯的语言!在运河之畔长大的他,拥有多少令人艳羡的精神财富!从这娓娓道来的翩然景色中,也不难想象幼时的作者是多么徜徉于家乡的一山一水,花石草木。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孩提时代的回忆,纵使再璀璨夺目,终究都会变成毛玻璃外的风景。虽是绚丽斑斓,却面目模糊。汪曾祺先生却不然,他笔下的船夫、渔人、高邮湖、小菜园、甚至是某一年的水灾、某天的一场大雨,都是那样脉络清晰,可观可感。显得不像回忆的风景,倒如同即时的素描。也许这也是先生家乡情结的体现——正是由于对家乡爱之深切,回忆才经久不衰,正是童年如此依赖并酣畅于家乡带来的欢乐,描写时才能如此一气呵成,真切动人。
二、提笔无忘家乡的独味
食物本平常。因丝缕无不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免沾些凡俗烟火之气。但能把食物写出韵味并赋予一番独到理论的,除汪曾祺先生外,不作第二人想。
地处江南的高邮,物产丰腴。自是有让大作家念念不忘的美食。《鵽》中记:“鵽肉极细,非常香。我一辈子没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枸杞》中记:“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仅在这细致入微的菜式刻画中,便足见作者对家乡美食的倾爱了。
家乡食物并非都对其所好,却依旧触动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弦。《咸菜茨菰汤》一文中,先生如实写道:“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嘴子的,真难吃。”可是仅仅行文几行之后,他又以深情的笔调,叙道:“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字字分明可见那一片赤子神情。因而,家乡固然美食丰盛,但我想,汪先生怀念的也许不只是那甘味,更多的是对家乡本身,对与在家乡度过旖旎时光的缅怀。
受戒与家乡,是家乡的海棠妖娆木瓜飘香,让汪曾祺先生的味蕾能感受到他人所不及的美食千味与生活百态。在繁琐的人情世故中,是家乡的渔船溪水,让他戒骄戒躁,获得一种静定与达观。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汪曾祺先生的自如行文里,寻找一个乐观生活的自己,获得一种起于心授于行的启示呢?
篇6:汪曾祺:尴尬
汪曾祺:尴尬
农业科学研究是寂寞的事业。作物一年只生长一次。搞一项研究课题,没有三年五载看不出成绩。工作非常单调。每天到田间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查数据,翻参考书。有了成果,写成学术报告,送到《农业科学通讯》,大都要压很长时间才能发表。发表了,也只是同行看看,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因此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老得比较快。刚入所的青年技术员,原来都是胸怀大志,朝气蓬勃的,几年磨下来,就蔫了。有的就找了对象,成家生子,准备终老于斯了。
生活条件倒还好。宿舍、办公室都挺宽敞,设备也还可以。所里有菜园、果园、羊舍、猪舍、养鸡场、鱼塘、蘑菇房,还有个小酒厂, 一个漏粉丝的粉坊。鱼、肉、禽、蛋、蔬菜、水果不缺,白酒、粉丝都比外边便宜。只是精神生活贫乏。农科所在镇外,镇上连家小电影院都没有。有时请放映队来放电影,都是老片子。晚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事。几个青年技术员每天晚上打百分,打到半夜。上了年纪的干部在屋里喝酒。有个栽培蘑菇的技术员老张,是个手很巧的人,他会织毛衣,各种针法都会,比女同志织得好,他就每天晚上打毛衣。很多女同志身上穿的毛衣,都是他织的。有一个学植保的刚出校门的技术员, 一心想改行当电影编剧,每天开夜车写电影剧本。一到216 次上行夜车〈农科所在一个小火车站旁边)开过之后,农科所就非常安静。谁家的孩子哭,家家都听得见。
只有小魏来的那几天,农科所才热闹起来。小魏是省农科院的技术员。她搞农业科学是走错了门(因为她父亲是农大教授) 。她应该去演话剧,演电影。小魏长得很漂亮,大眼睛,目光烁烁,脸上表情很丰富,性格健康、开朗。她话很多,说话很快。到处听见她大声说话,哈哈大笑。这女孩子(其实她也不小了,已经结了婚,生过孩子)是一阵小旋风。她爱跳舞,跳得很好。她教青年技术员跳舞,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拉下了海。他们在大食堂里跳,所里的农业工人,尤其女工,就围在边上看。她拉一个女工下来跳,女工笑着摇摇头,说:“俺们学不会!”
小魏是到所里来抄资料的,她每次来都要住半个月。这半个月,农科所生气勃勃。她一走,就又沉寂下来。
这个所里有几个岁数比较大的高级研究人员一一一技师。照日本和台湾的说法是“资深”科技人员。
一个是岑春明。他在本地区、本省威信都很高。他是谷子专家,培养出好几个谷子良种,从“冀农一号”到“冀农七号”。谷子是低产作物。他培养的良种都推广了,对整个专区的谷子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他一生的志愿是摘掉谷子的“低产作物”的帽子。青年技术员都很尊敬他。他不拿专家的架子,对谁都很亲切、谦虚。有时也和小青年们打打百分,打打乒乓球。照农业工人的说法,他“人缘很好”。他写的论文质量很高,但是明白易懂,不卖弄。他高个外号,叫“俊哥儿”,因为他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这外号是农业工人给他起的。现在四十几岁了,也还是很挺拔。他穿衣服总是很整齐,很干净,衬衫领袖都是雪白的。 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冬天也不戴帽子。他的夫人也很漂亮,高高的个儿,衣著高雅,很有风度。他的夫人是研究遗传工程的,这是尖端科学,需要精密仪器,她只能在省院工作,不能调到地区,因为地区没有这样的研究条件。他们两地分居有好几年了。她只能每个月来住三四天。每回岑春明到火车站去接她,他们并肩走在两边长了糖槭树的路上,农业巨人就啧啧称赞:“啧啧啧!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岑春明会拉小提琴,以前晚上常拉几个曲子。后来提琴的E弦断了,他懒得到大城市去配,就搁下了。
另外两个技师是洪思迈和顾艳芬。他们是两口子。
洪思迈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显得很深刻。他爱在所里的.业务会议上作长篇发言。他说的话是报纸刊物上的话,即“雅言”。所里的工人说他说的是“字儿话”。他写的学术报告也很长,引用了许多李森科和巴甫洛夫的原话。他的学问很渊博。他常常在办公室里向青年技术员分析国际形势,评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得失,甚至市里开书法展览会,他也会对“颜柳欧苏”发表一通宏论。他很有优越感,但是青年技术员并不佩服他,甚至对他很讨厌。他是蔬菜专家。蔬菜研究室主任。技术员叫岑春明为老岑,对他却总称之为洪主任。洪主任大跃进时出了很大的风头:培养出三尺长的大黄瓜,装在特制的玻璃盒子里,泡了福尔马林,送到市里、专区、省里展览过。农业工人说。“这样大的黄瓜能吃吗?好吃吗?”这些年他的研究课题是“蔬菜排开供应”,要让本市、本地区任何时期都能吃到新鲜蔬菜。青年技术员都认为,这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什么时候种什么菜,菜农不知道吗?“头伏萝卜、二伏菜”!因为他知识全面,因此常常代表所里出去开会,到省里,出省,往往以去二来十天、一个月。
顾艳芬是研究马铃薯的,主要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这几年的研究项目是“马铃薯秋播留种”。她也自以为很有学问。有次所里搞了一个“超声波展览馆”。 布置展览馆的是个下放在所里劳动的诗人兼画家。 布置就绪,请所领导、技术人员来审查。展览馆外面有一块横匾,写着“超声波展览馆”。顾艳芬看了,说“馆”字写得不对。应该是“舍”字边,不是“食”字边。图书馆、博物馆都只能写作“舍”字边,只有饭馆的馆字才能写“食”字边。在场多人,都认为她的意见很对,“应该改改,改改。”诗人兼画家不想和这群知识分子争辩,只好拿起刷子把“食”字边涂了,改成“舍”字边。诗人兼画家觉得非常憋气。
顾艳芬长得相当难看。个儿很矮,两个朝天鼻孔,嘴很鼓,给人的印象像一只母猴。穿的衣服也不起眼,干部服,不合体。整年穿一双厚胶底的系带的老式黑皮鞋,鞋尖微翘,像两只船。
洪思迈原来结过婚,家里有媳妇。媳妇到所里来过,据工人们说。头是头,脚是脚,很是样儿。他和原来的媳妇离了婚,和顾艳芬结了婚。大家都纳闷,他为什么要跟原来的媳妇离婚,和顾艳芬结婚呢?大家都觉得是顾艳芬追的他。顾艳芬怎么把洪思迈追到手的呢?不便猜测。
她和洪思迈生了两个女儿,前后只差一岁。真没想到顾艳芬会生出这么两个好看的女儿。镇上没有幼儿园,两个孩子就在所里到处玩。下过雨,泥软了!她们坐在阶沿上搓泥球玩,搓了好多,摆了一溜。一边搓,一边念当地小孩子的童谣:
圆圆,
弹弹,
里头住个神仙。
神仙神仙不出来,
两条黄狗拉出来。
拉到那个哪啦?
拉到姑姑洼啦。
姑妈出来骂啦。
骂谁家?
骂王家,
王家不是好人家!
岑春明和洪思迈家的宿舍紧挨着,在一座小楼上。小楼的二层只他们两家,还有一间是标本室。两家关系很好,很客气。岑春明的夫人来的时候,洪思迈和顾艳芬都要过来说说话。
顾艳芬怀孕了!她已经过了四十岁, 一般这样的年龄是不会怀孕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已经怀了三个月,顾艳芬的肚子很显了,瞒不住了。
洪思迈非常恼怒,他找到所长兼党委书记去反映,说:“我患阳痿,已经有两年没有性生活,她怎么会怀孕?”
所长请顾艳芬去谈谈。顾艳芬只好承认,孩子是岑春明的。(我猜到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件事真是非常尴尬,三个人都是技师,事情不好公开。党委开了会,并由所长亲自到省里找领导研究这个问题。最后这样决定:顾艳芬提前退休,由一个女干部陪她带着两个女儿回家乡去;岑春明调到省农科院,省里前几年就要调他。
顾艳芬在家乡把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
对于这回事,所里议论纷纷:
“真没有想到!”
“老岑怎么会跟她?!”
“发现怀了孕不做人流?还把孩子生下来了。真不可理解,她是怎么想的?”
岑春明到省院还是继续搞谷子良种栽培。他是省劳模,因为他得了肺癌,还坚持研究,到田间观察记录。省电视台还为他拍了专题报导片。
顾艳芬四十几岁就退休,这不合乎干部政策,经省里研究,调她到另一个专区,还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
洪思迈提升了所长,但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还不到六十,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他后来十分健忘,说话颠三倒四,神情呆滞,整天傻坐着。有次有电话来找他,对方问他是哪位,他竟然答不出,急忙问旁边的人:
“我是谁?我是谁?”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篇7:汪曾祺 咸鸭蛋
汪曾祺 咸鸭蛋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的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内容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三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在这一部分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第三部分(第四至第七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行文立意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名家点评
编辑嘉木: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彭淑芳《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
【《我的家乡》汪曾祺】相关文章:
1.汪曾祺散文集
2.汪曾祺散文
4.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6.汪曾祺文集读后感
10.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