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汪曾祺《知味集》后记

汪曾祺《知味集》后记

2023-11-18 08:32: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n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汪曾祺《知味集》后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汪曾祺《知味集》后记,欢迎参阅。

汪曾祺《知味集》后记

篇1:汪曾祺《知味集》后记

汪曾祺《知味集》后记

编完了这本书的稿子,说几句有关的和无关的话。

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看的。里面的文章,风格各异,有的人书俱老,有的文采翩翩,都可读。不过书名起得有点冒失了。“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实不容易,说味就更难。从前有人没有吃过葡萄,问人葡萄是什么味道,答曰“似软枣”,我看不像。“千里莼羹,末下盐豉”,和北方的酪可谓毫不相干。山里人不识海味,有人从海边归来盛称海错之美,乡间人争舐其眼。此人大概很能说味。我在福建吃过泥蚶,觉得好吃得不得了,但是回来之后,告诉别人,只能说非常鲜,嫩,不用任何佐料,剥了壳即可入口,而五味俱足,而且不会使人饱餍,越吃越想吃,而已。但是大家还是很爱谈吃。常听到的闲谈的话题是“精神会餐”。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倾耳入神。但是“精神会餐”者,精神也,只能调动人对某种食物的回忆和想象,谈是当不得吃的。此集所收文章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只是这样,使谈者对吃过的东西有所回味,对没吃过的有所向往,“吊吊胃口”罢了。读了一篇文章,跟吃过一盘好菜毕竟不一样(如是这样,就可以多开出版社,少开餐馆)。作家里有很会做菜的。本书的征稿小启中曾希望会做菜的作家将独得之秘公诸于众。本书也有少数几篇是涉及菜的做法的。做菜是有些要领的。炒多种物料放一起的菜,比如罗汉斋,要分别炒,然后再入锅混合,如果冬菇、冬笋、山药、白果、油菜……同时下锅,则将一塌糊涂,生的生,烂的烂。但是做菜主要靠实践,总要失败几次,才能取得经验。想从这本书里学几手,大概是不行的。这本书不是菜谱食单,只是一本作家谈吃的散文集子,读者也只宜当散文读。

数了数文章的篇数,觉得太少了。中国是一个吃的大国,只有这样几篇,实在是挂一漏万。而且谈大菜、名菜的少,谈小吃的多。谈大菜的只有王世襄同志的.谈糟溜鱼片一篇。“八大菜系”里,只有一篇谈苏帮菜的,其余各系均付阙如。霍达的谈涮羊肉,只能算是谈了一种中档菜(她的文章可是高档的)。谈豆腐的倒有好几篇,豆腐是很好吃的东西,值得编一本专集,但和本书写到的和没有写到的肴馔平列,就有点过于突出,不成比例。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大菜、名菜很不好写。山东的葱烧海参,只能说是葱香喷鼻而不见葱;苏州松鹤楼的乳腐肉,只能说是“嫩得像豆腐一样”;四川的樟茶鸭子,只能说是鸭肉酥嫩,而有樟树茶叶香;镇江刀鱼,只能说:鲜!另外,这本书编得有点不合时宜。名菜细点,如果仔细揣摩,能近取譬,还是可以使人得其仿佛的,但是有人会觉得:这是什么时候,谈吃!再有,就是使人有“今日始知身孤寒”之感。我们的作家大都还是寒士。鲥鱼卖到一斤百元以上,北京较大的甲鱼七十元一斤,作家,谁吃得起?名贵的东西,已经成了走门子行使贿的手段。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而这些受人贿者又只吃而不懂吃,瞎吃一通,或懂吃又不会写。于是,作家就只能写豆腐。

中国烹饪的现状到底如何?有人说中国的烹饪艺术出现危机。我看这不无道理。时常听到:什么什么东西现在没有了,什么什么菜不是从前那个味儿了。原因何在?很多。一是没有以前的材料。前几年,我到昆明,吃了汽锅鸡,索然无味;吃过桥米线,也一样。一问,才知道以前的汽锅鸡用的是武定壮鸡(武定特产,阉了的母鸡),现在买不到。过桥米线本来也应该是武定壮鸡的汤。我到武定,吃汽锅鸡,也不是“壮鸡”!北京现在的“光鸡”只有人工饲养的“西装鸡”和“华都肉鸡”,怎么做也是不好吃的。二是赔不起那功夫。过去北京的谭家菜要几天前预定,因为谭家菜是火候菜,不能嗟咄立办。张大千做一碗清炖吕宋黄翅,要用十四天。吃安徽菜,要能等。现在大家都等不及。镇江的肴肉过去精肉肥肉都是实在的,现在的肴肉是软趴趴的,切不成片,我看是卤渍和石压的时间不够。淮扬一带的狮子头,过去讲究“细切粗斩”,先把肥瘦各半的硬肋肉切成石榴米大,再略剁几刀。现在是一塌刮子放进绞肉机里一绞,求其鲜嫩,势不可能。再有,我看是经营管理和烹制的思想有问题。过去的饭馆都有些老主顾,他们甚至常坐的座位都是固定的。菜品稍有逊色,便会挑剔。现在大中城市活动人口多,采购员、倒爷,吃了就走。馆子里不指望做回头生意,于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偷工减料,马马虎虎。近年来大餐馆的名厨都致力于“创新菜”。菜本来是应该不断创新的。我们现在不会回到把整牛放在毛公鼎里熬得稀烂的时代。看看《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宋朝的菜的做法比现在似乎简单得多。但是创新要在色香味上下功夫,现在的创新菜却多在形上做文章。有一类菜叫做“工艺菜”。这本来是古已有之的。晋人雕卵而食,可以算是工艺菜。宋朝有一位厨娘能用菜肴在盘子里摆出“辋川小景”,这可真是工艺。不过就是雕卵、“辋川小景”,也没有多大意思。鸡蛋上雕有花,吃起来还不是鸡蛋的味道么?“辋川小景”没法吃。王维死后有知,一定会摇头:辋川怎么能吃呢?现在常见的工艺菜,是用鸡片、腰片、黄瓜、山楂糕、小樱桃、罐头豌豆……摆弄出来的龙、凤、鹤,华而不实。用鸡茸捏出一个一个椭圆的球球,安上尾巴,是金鱼,实在叫人恶心。有的工艺菜在大盘子里装成一座架空的桥,真是匪夷所思。还有在工艺菜上装上彩色小灯泡的,闪闪烁烁,这简直是:胡闹!中国烹饪确是有些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使中国的烹饪艺术走上一条健康的正路,需要造一点舆论。此亦弘扬民族文化之一端。而作家在这方面是可以尽一点力的:多写一点文章。看来《知味集》有出续集、三集的必要。然而有什么出版社会出呢?吁。

1990年3月23日

汪曾祺《知味集》内容介绍

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中国是一个很讲究吃的国家,文人很多都爱吃,会吃,吃得很精;不但会吃,而且善于谈吃。中外文化出版公司要编一套作家谈生活艺术的丛书,其中有一本是作家谈饮食文化的,说白了,就是作家谈吃。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作家谈吃,时时散见于报刊,但是向无专集,现在把谈吃的文章集中成一本,想当有趣。凡不厌精细的作家,盍兴乎来;八大菜系、四方小吃,生猛海鲜、新摘园蔬,暨酸豆汁、臭千张,皆可一谈。或小市烹鲜,欣逢多年之故友;佛院烧笋,偶得半日之清闲。婉转亲切,意不在吃,而与吃有关者,何妨一记?作家中不乏烹调高手,卷袖入厨,嗟咄立办;颜色饶有画意,滋味别出酸咸;黄州猪肉、宋嫂鱼羹,不能望其项背。凡有独得之秘者,倘能公诸于世,传之久远,是所望也。

道路阻隔,无由面请,谨奉牍以闻,此启。

篇2:《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读后记

《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读后记

用了好几天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周作人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读后记。800多页,756篇文章。

这些文章写于1949年11月至1952年3月,绝大多数发表在上海《亦报》上,有43篇发在《大报》上。其时周作人出狱不久,没有工作,有人约他写稿,他正好可以借稿费为生,于是就写起来,直到政治风气恶化,不能再发表了为止。那时他已经60多岁,两年多时间,除了译书和干别的以外,每天差不多写一篇短文,可见是相当勤奋的。

这些文章都很短,756篇文章中有700篇在一个page内(600字)。但是短不等于没内容。周作人正是以短胜长的大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要说得清楚明白,有情有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我们每天看见的大多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廉价煽情,看了周作人的短文,真如一阵清风。

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章涉及面极宽,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鸟兽鱼虫,梅兰竹菊,人情世故,无所不谈,读后感《周作人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读后记》。一篇还看不出什么,700多篇搁在一起,就构成了一股很强的文化气氛,让你读来妙趣横生不忍释卷。

但是仔细看过,正因为作者借以谋生,有些文章内容不免拼凑重复,正如他自己所说,常常苦于没有题目。但是就所成来看,大多还是很有情致。据说他写的很认真,底稿整齐很少改动。毕竟是大家,博闻强记,经历丰富,不管抓住一个什么小题目都写的.恰到好处,我辈累死也做不到。

看完要说有多大收获不好说,正如我前些日子说的,老来看书收益递减,现在看书已经没有过高的奢望,反正也记不住,看时会心一笑就完了。但是,好几天悠游在一位大家的文字中,毕竟会让你受到一点儿熏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一些理念,不说在思想上,单在文字欣赏和作文技巧上,就让你暗中受益了。

此外还有一本《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也是岳麓书社出版的,收录除了专辑以外的散文随笔,也准备看看,庶几对周的晚年散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已经到手了电子版。

篇3: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

学生:五十岚

【师评】:这篇读书报告写得有滋有味,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真好!爱吃,不是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进肚里等于没吃。爱吃,是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这个总结很精彩。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兴高采烈的。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都是作者谈吃讲吃的。可读起来觉得前半部分写吃的印象更为深刻,读起来更有味。正文部分从《五味》到《面茶》,更像是纯粹的讲吃,只有几笔穿插着叙事、抒情,品“味”之后更添深意。中间部分从《吃喝门道贵在讲究》开始就更加讲究了,看标题便可知道,《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吃的自由――序》,中间这部分对比前面读起来,吃就不是主要部分了,有的叙事谈吃,有的结合文学谈吃,有的结合历史谈吃,有直接说理的也有隐喻的,尤其《吃食和文学》一文把吃提高了“一层”的同时,作者更像在谈人生感悟。

作者告诉我们的可不止食物味道何如,还喜欢告诉我们怎么吃。

首先,就要吃得“杂”.

作者虽然是高邮人,却知晓各种地方的名菜名小吃,深知个个地区的风味风俗。《五味》讲“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中国人对这五味是再熟悉不过了。就这五味还各有各的门道。

先谈首当其冲的酸。酸可不是醋的专利,萝卜白菜笋干也可以拿来酸,山西人还把树叶子、榆钱儿拿来酸,连饭都可以拿来酸――延庆山里夏天的美味:把饭捂酸,凉水一冲,都无需下饭菜,冲着这酸劲就无比开胃,三碗不在话下。作者还回忆起与贾平凹先生在南宁吃面的趣事,平凹先生进门便喊“老友面”,这老友面便是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甜味仅次其后。说起吃甜,南方人好像更有优势,四川的沙芋、广东的糖水等等,还有苏南一带的,仿佛无甜不欢,无锡的肉包子馅里都会放糖,作者觉得没法吃,但有人就好这一口,甜得令人回味。肉配糖的不止肉包,排骨、卤肉都是浓油赤酱的甜滋滋的,这种特有的苏锡菜风味仿佛就代表着苏南人,代表着这边小资又甜蜜的生活,这里人温柔又机灵的性格。

苦味好像便没有前两位那么受欢迎,印象里以苦著名的菜也就苦瓜。作者这还提到一个名为“折耳根”的苦菜,说是剧团里的一个贵州女演员偏好这一口,不仅苦还腥味浓重,又名为“鱼腥草”.

辣味那提起来就响当当的。以辣为名的川菜可是名列四大菜系之一,而且川菜的特点还辣且麻,麻辣烫、麻辣豆腐、钵钵鸡……这些代表名菜提起来就令人口水直流。

能吃辣也算一个本领。作者就讲他吃辣的本事是怎么练出来的,说是在昆明,直接把青辣椒蘸盐下酒在火上烤着吃。还听闻川北有种辣椒都不能吃,把它放在汤里涮涮便辣得不行了。

咸味仿佛每道菜都缺不了,但是吃咸的程度倒是各个地区不同,浙东人吃得咸,作者说他一个台州同学吃包子都要掰开倒酱油。

还有一味――“臭”.中国人对臭的特殊情节很深,臭豆腐、臭干、臭冬瓜、臭豇豆……还有种臭卤。臭味与食物的奇妙结合都可以成为美食,而且中国人特珍爱这种美食。

北京人有个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其实每味都不受地域的局限性。像爱吃甜的苏南人不少也对川渝菜的香麻辣难以抵挡,口味咸厚的东北人也可以把广东人的糖水吃得津津有味。就像作者谈北京人,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口味多而杂不是不会吃,而是懂得欣赏接纳其他口味。就像我是苏南人,家里烧的都是传统的苏锡菜风,从小到大口味都很清淡,菜都是携汤带水的,平时的“硬菜”也都是浓油赤酱,甜口居多的。

以前倒不觉得什么,来了北方以后,就显得以前口味多么清淡,一开始照北方做菜的方式是吃不惯的,大蒜大葱大把的放,咸辣鲜明才好吃,重口才下饭。后来越吃越觉得好吃,回来再吃家乡菜就平淡了许多。

还有川菜,以前欣赏不了,觉得只是辣,现在觉得能辣得好吃真的是不容易。以前总以为苏式点心做得精致美观,比北方那些五大三粗的面食卖相是好得多,味道应该也好得多,但后来经常吃北方面食,就会爱上这里面的滋味。尤其是陕西的油泼面、铺盖面,和我家乡的一种银丝面(细如银丝的面条)简直是天差地别,两个一对比起来,我还是觉得那种宽宽的十分有味的面吃起来爽,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不能轻易描述出来的,尤其在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以后,我很佩服陕西人民对美食的造诣,在物资那么匮乏的年代能用简单的面粉就能做出那么美味又幸福的味道来,这是苏南菜里没有的。

不光是中华美食,好吃的我们都该去接纳欣赏。作者在《马铃薯》一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只要是好吃的幸福的味道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这些味道背后的环境、历史、人文风情,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接纳的。

作者结尾还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其实我觉得倒不是中国人口味杂,口味杂的是作者本人。作者是苏北人,对淮扬菜应该是颇有了解,又是湖南人的弟子,诸多散文里对湘菜是赞不绝口。看他的一些散文里,他对北京也颇有了解,好像现居在北京,对北京人的口味都了如指掌,对北京的名小吃也有不少描写。而且对各地的菜系都有不少心得,这不仅归功于作者走南闯北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心的去品尝任何一道人间美食。

所以,我觉得吃还得吃得用心。

举个例子,像《豆腐》一章里就把一块豆腐的做法介绍得纷繁多样。光拌豆腐,北方就有“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的做法, 甚者还有青蒜、韭菜花拌的,南方人不敢这样侉吃的,家里常做的就是皮蛋拌豆腐。而烧豆腐就又有不同了,扬州的“文思和尚豆腐”、昆明的“小炒豆腐”、北京的“老豆腐”,湖南的“菌油豆腐”,还有虎皮豆腐、砂锅豆腐等南北做法分明却家喻户晓的家常做法,作者不仅各个滋味都形容尽致,更把做法都一一详细说明,基本每篇文章里谈到的菜都把做法附上。

读完这些美食后不光只知其色香味,知道其中门道更加觉得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之处。再来谈豆腐,豆腐的做法可是层出不穷,除了豆腐脑、豆花这些做法简单变化下就能有另外一番风味的美食以外,还有茶干、干丝、臭豆腐、豆腐乳、豆腐皮、百页各种花式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干丝。扬州有一道名叫煮干丝的菜品,是淮扬菜的名菜,是上得了宴席的。这菜极讲究刀工,然而我印象里这道菜并不出彩,是拿鸡汤煮各种“丝”,除了干丝还有火腿丝、银鱼丝、口蘑丝等等,各种鲜味混合在一起煮着吃,往往是一碗黄淀淀的浓汤,尝起来说不上鲜却比较油腻,倒把干丝原本的清爽给盖住了,作者跟我一样对干丝做法所见略同:“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做法如下:“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简单几句烂熟于心的做法却令人垂涎了。

除了豆腐,作者还熟知萝卜、韭菜花、菌类这些简单廉价的食材的各种做法,写得十分细致,什么地区长什么品种,什么品种用什么做法,味道是怎样的各有千秋。可见作者吃菜是多么的用心,不光会吃,还要了解食材,了解食材特性后还要会做,这才是吃得用心。

有一段作者写蔬菜的文字印象十分深刻:

“吴其F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吴其F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吴其F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

读到这里。我几乎也要像吴其F一样疾呼了,因为我终于知道作者描述的那种吃到嘴是滑的菜叫冬苋菜了!我只记得四五年前我在西湖边上的一家饭店里喝过一碗汤,里面有种绿叶子及其滑嫩,从来没吃到过这般的菜,以后也再没吃到过,可惜当时没留心问下名字,不然早就知道这叫冬苋菜,幸好今天看了作者这篇文仿佛重新拾起了我与冬苋菜的缘分。后来又一想还要感谢吴其F,若没有他用心考察,恐怕也就没有葵了,也就没有冬苋菜了。

整本书,好像是生僻字大全,有许多食物追根溯源的名字,古时候的名称,不禁佩服中国人这“吃”里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可见“吃”绝对不是只吃这么简单,用心起来里面要下功夫的`可地方多着呢。

我觉得吃最重要也是最深层的是要吃出“快乐”.

作者平实易懂的文字里,更能读出苦中作乐的滋味。《故乡的食物》里作者介绍了很多家乡的美食,咸鸭蛋、荠菜馄饨、枸杞头等等,作者却对炒米和焦屑这两种都算不上美食的食品却有一段很长的描写。“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是有关系的。”如作者所说在那样**和贫穷的日子里才会常常吃到这样的食物,也只有这样的环境中才会真正明白到食物滋味里的幸福。

像这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常常出现在作者的文字里。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作者被分配到高寒地带的马铃薯研究站,不管是政治环境还是身边环境都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者不仅完成了马铃薯图谱的任务还发现了一种“麻土豆。”它的花是香的,当时大家说从未发现这种土豆。最有趣的还是在作者就开始画块。“画完一个薯块,我就把它放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作者自述是这般吃薯块的,好自娱自乐、安然自得!最后离开的时候还要带些薯块回去,可不是爱这些美食,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可以把任何一种平淡无奇的食物吃出珍馐美味来。

在现在和平安逸的年代,作者往往也“苦中作乐”.

记得他对北京的臭豆腐乳还耿耿于怀:“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这算不上苦中作乐,应该是叫忆苦思甜。人间有味是这也是那一辈人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在今天面对如何山珍海味都能有这般感悟,现在人吃与其说吃,倒不如说是满个口腹之欲,哪能像汪老一样,吃得”杂“、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

整本书读下来从未感觉到乏味,汪老真实而又趣味的文字,仿佛在跟你唠家常。许多生僻字、古籍摘录在汪老的独到解读下也显得生动起来。能把吃写得如此趣味多元,文气和烟火气并存,最关键把吃的真谛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篇4:周作人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读后记

用了好几天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800多页,756篇文章。

这些文章写于1949年11月至1952年3月,绝大多数发表在上海《亦报》上,有43篇发在《大报》上。其时周作人出狱不久,没有工作,有人约他写稿,他正好可以借稿费为生,于是就写起来,直到政治风气恶化,不能再发表了为止。那时他已经60多岁,两年多时间,除了译书和干别的以外,每天差不多写一篇短文,可见是相当勤奋的。

这些文章都很短,756篇文章中有700篇在一个page内(600字)。但是短不等于没内容。周作人正是以短胜长的大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要说得清楚明白,有情有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我们每天看见的大多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廉价煽情,看了周作人的短文,真如一阵清风。

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章涉及面极宽,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鸟兽鱼虫,梅兰竹菊,人情世故,无所不谈。一篇还看不出什么,700多篇搁在一起,就构成了一股很强的文化气氛,让你读来妙趣横生不忍释卷。

但是仔细看过,正因为作者借以谋生,有些文章内容不免拼凑重复,正如他自己所说,常常苦于没有题目。但是就所成来看,大多还是很有情致。据说他写的很认真,底稿整齐很少改动。毕竟是大家,博闻强记,经历丰富,不管抓住一个什么小题目都写的恰到好处,我辈累死也做不到。

看完要说有多大收获不好说,正如我前些日子说的,老来看书收益递减,现在看书已经没有过高的`奢望,反正也记不住,看时会心一笑就完了。但是,好几天悠游在一位大家的文字中,毕竟会让你受到一点儿熏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一些理念,不说在思想上,单在文字欣赏和作文技巧上,就让你暗中受益了。

此外还有一本《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也是岳麓书社出版的,收录除了专辑以外的散文随笔,也准备看看,庶几对周的晚年散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已经到手了电子版。

2011年11月28日

【汪曾祺《知味集》后记】相关文章:

1.知味抒情散文

2.知书知趣亦知味800字作文

3.汪曾祺散文集

4.汪曾祺散文

5.毕业论文后记

6.后记范文

7.论文后记

8.教学后记

9.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10.汪曾祺版《岳阳楼记》

下载word文档
《汪曾祺《知味集》后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