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阅读答案
“leplusbea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南京鼓楼》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南京鼓楼》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南京鼓楼》阅读答案
《南京鼓楼》阅读答案
①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乃当年击鼓报时的场所,为全城百姓昼夜报时,有时也用作迎王、接诏书等大庆,堪称明代首都之象征。到了清代,鼓楼只遗留下城阙,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此登临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楼基座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故而鼓楼有“明鼓清碑”之称。
②鼓楼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高耸于鼓楼岗之上,北京东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条主干道在此交汇,历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鼓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成城阙样式,高达9米,红墙巍峙,飞檐迎风,中间有券门三道,贯通前后,上有“畅观阁”题额。上层建筑,分为中殿和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
③早在1923年,鼓楼就被辟为城市公园,成为人们登高远眺,领略古城风貌的胜地。1983年鼓楼揽胜被定为“新金陵四十景”。鼓楼公园里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空气、花草幽香。徜徉在绿树成荫的环境里,脚下是平整的青石平台,以及青石平台和鹅卵石组成的冰纹石小径。不绝于耳的鸟儿鸣叫和假山瀑布的哗哗流水,在杜鹃、石楠、红枫、翠竹的.簇拥下,让公园的景观呈现四季如春的景象。夜晚五彩缤纷的灯光亮化,则把历史悠久的明建筑鼓楼装饰得更加雄伟壮观。
14. 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南京鼓楼的?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建造时间, 、、、公园景观。
15.第②段中加点词“历来”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4.(3分)功能用途,建筑结构,地理位置。
15.(3分)“历来”强调了多年来鼓楼都是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了鼓楼在南京的重要地位。
篇2:朱自清《南京》阅读试题及答案
朱自清《南京》阅读试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说话朱自清,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②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 辩士的舌锋 、三寸不烂之舌 等赞词,正 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 吐属 ,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 话里。古文《尚书》里说, 唯口,出好兴戎 ,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③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 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 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 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 用笔如舌 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 用笔如舌 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④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 是一种; 这些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 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 了再去 闲 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 天气 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 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⑤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 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 语妙天下 ,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 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 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 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⑥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 教 人 将嘴挂在墙上 ,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 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 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 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 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 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9.在第⑤段中,作者说的 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的人,根据文意,他应该具备一种性格特质,这个特质是 。(1分)
10.结合第③段整段说说你对这段中划线句的理解。(3分)
11.第⑤段作者说 《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 结合我们所学课文请你从《左传》或《国策》中举一例(可以分析某人说的某一句话)来证明。(3分)
1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到了三种人。请列举出哪三种人,并概括他们的说话特点。(6分)
13.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 )(3分)
A先总后分,引经据典 B深入浅出,引用举例
C行云流水,含蓄委婉 D情理并重,以据服人
9、敏感。(1分)(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前面有个 才 ,,前面还有 只有 跟它呼应形成一个必要条件复句,其必要条件就是 敏感 。)
10、文章虽然不能行云流水、明白如话,但可以成为内容上引经据典表达上讲究词藻和句式的有 功力 的一派(1分);说话要是讲究这些,就没人听懂 了(1分);这是用写文章跟说话比较来突出说话不许讲 功力 的行云流水般自然的特点(1分)。(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抓住 功力 一词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就可以解释了。)
11、《左传》中烛之武,委婉谨慎,又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说退秦军。例: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② 邻之厚,君之薄 也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③ 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④ 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⑤ 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战国策》中,邹忌用妻、妾、客对我的蒙蔽,讽谏齐王之蔽甚矣。(此题考查对学过课文的记忆、理解、应用的能力。任举一例1分,具体说话内容1分,说话效果1分。)
12、三种人:君子、小人、平凡的人(答对一种得1分)。君子:话不多,不用修饰,却能表现人格的力量。小人:讲究修饰,心口不一,不能取信于人。平凡的人:考虑世故人情,根据具体情况,靠机智修饰说话。(特点概括准确,一种得1分)。(此题考查概括理解能力)
13【答案】B. A项 先总后分 错;C项, 含蓄委婉 错;D项,本文抒情性不强,没体现 情理并重 。
篇3:北京南京的阅读答案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5.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A.“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C.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D.补叙不对,应是插叙。)
5.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每点2分)
6.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③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4:《南京梧桐说兴衰》阅读答案
《南京梧桐说兴衰》阅读答案
南京梧桐说兴衰(沈胜衣)
五月中旬在南京,正是梧桐飞絮时节。淡黄如小伞的毛絮漫天飞扬,满城飞舞。
由于历任主事者的偏爱,南京全城绿荫,郁郁葱葱。其中又以粗枝大叶、树荫浓密的法国梧桐为代表。法国梧桐的好处之一是耐修剪整形:市中心的冠状修剪,树形如伞,路两旁冠盖相接,为行人遮阳挡雨;中山陵前的陵园大道上则向上修剪,高耸如守陵士兵,庄严肃穆。梧桐树,不仅是南京绿化的主角,更成为南京历史的符号、文化的象征,那满眼翠绿,舒缓着城市的步调,形成了南京沉静的人文底子……
南京的梧桐,并非真正的梧桐,而是悬铃木,两者都是落叶乔木,但形态、科属不同。真正的梧桐主干端直,青翠亭亭,木材可制作古琴,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担当重要角色。南京梧桐悬铃木则远没有这么深的古典底蕴和文化传统。
其实,南京历史上也有真正的梧桐。夏晨中等编注的《金陵诗词选》,收有江总一首《南还寻草市宅》,写南朝陈被隋灭国后,六朝故都夷为耕地,他回到自己的旧居,但见径毁林残,往迹难觅,唯“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梧桐,就像一件辉煌昔日的遗物,勾起了诗人一腔怅惘悲凉。
这首诗首先使我关注的,是对南京梧桐的记载;其次,它还是较早的追怀六朝胜地的感旧之作。历代诗人写过很多金陵怀古的诗篇,以之感慨兴衰无常,惆怅世事沧桑。直到现代还有鲁迅的“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而江总此诗,则是身为六朝人的第一时间现场追忆,有以诗证史的价值。
六朝之后,南京也曾为都,同样都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清朝一统天下,很多遗民借怀念南京旧时之景,来追思故国,抒发遗恨。余怀的《板桥杂记》便是其中的名作,有一篇特别令我唏嘘的,是写“独旷世而秀群”的李十娘。她的家“楚楚有致”,“晨夕洗桐拭竹,翠色可餐”,余怀经常在此安排诗文之会。明亡后,风流人散,一次,余怀遇到李十娘的亲戚,问起她的情况,特别问到那个精致的家居和梧桐,对方回答说,前者“已废为菜圃”,后者“已摧为薪矣”,于是“各黯然掩袂”。当初江总“见桐识井”,起码那些树还在,而李十娘的佳木却成为柴火,连可资纪念的遗物也荡然无存,更为沉痛。梧桐,又一次成为南京兴衰的象征。
所以,现代的悬铃木梧桐之兴衰,不过是南京命运的又一个缩影而已。
南京的好,一在于古迹,二就在于绿荫。葱茏树木中,自然又以梧桐最引人瞩目。所以当地铁三号线的修建又要砍伐或移走老梧桐,那其实是触及了南京的一半风貌,更触及了南京人的集体记忆。何况,要为之让道的是地铁,那锃亮冰冷、轰隆飞驰的庞然大物,是现代城市的象征,与温和安静的植物,构成对立性极强的两端,给人们带来下意识的心理冲击。
在城市建设中毁掉老树大树,犹如剜掉心的一块,那种难受,我深有同感。只是,我又向来警惕那种不顾民生、无原则的复古守旧。因此这回的地铁与梧桐之争,很让我这个植物爱好者感慨。正如《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指出,“这与其说是管理者的短视浮躁,不如说是城市发展困境与矛盾的必然”,在两难的抉择中,只能尽力折中,并且,这不会是最后一次砍树,“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中,南京梧桐,只是无数个冲突的缩影。”
我这次去南京,专门寻觅一些六朝旧迹,也频生沧桑之感。时光就是这样流过来又流失去的,兴衰变幻,是历史的主旋律。所以,切莫说如今的'毁弃,所发生的早已发生过了,现在南京的梧桐,视江总和李十娘的梧桐又如何?只能像余怀那样,把美好供在心里。因为社会与城市,就像不受控制的怪兽,要不断吞噬旧有的风景和情怀,才能壮大发展。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我们,保不住前者就唯有保住后者吧:不能用风景留住情怀,只能在情怀中留住风景。
(选自《行旅花木》,海豚出版社10月版,有删减)
17.为什么标题不能换成“说南京梧桐兴衰”?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3分)
18.第二节两处比喻准确生动,请具体写出其妙处。(4分)
19.第六节引述余怀的作品,有哪些作用?(3分)
20.联系相关作品,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现出的不同情感。(4分)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选自《那树》)
B: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我们,保不住前者就唯有保住后者吧:不能用风景留住情怀,只能在情怀中留住风景。
▲参考答案
17.(3分)原标题很好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是南京梧桐在时间洪流中的兴衰变化,二是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里的兴衰变迁。如改换标题指向单一,只能表现出梧桐的变化。(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4分)两处比喻都形象地写出了法国梧桐修剪后树的外形特点,同时“如伞”与后文为行人遮阳挡雨相照应,“如守陵士兵”巧妙地扣住了陵园大道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两处比喻都表现出作者对法国梧桐耐修剪整形这一特点的赞美。(每点1分)
19.(3分)具体表现很多遗民借南京来追思故国的行为;自然引出下文作者的感慨,梧桐又一次成为南京兴衰的象征;为下文作者抒发对梧桐兴衰的感慨作铺垫;使文章更富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具有文学性)。(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0.(4分)A:对那树遭受无情砍伐的深切同情,对人类肆意砍伐那树的无限愤慨。(2分,每点1分)
B: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旧有风情无法留住的无奈(遗憾、惆怅),对社会、城市发展不得不破坏旧有风情的理解。(2分,每点1分)
篇5:《云锦,世博会的南京名片》阅读答案
《云锦,世博会的南京名片》阅读答案
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在封建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相传玉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当??们仰望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传说归传说,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鲜明。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赞曰:“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其织造非常独特,须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方能生产。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复杂。“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所替代。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④当然,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据介绍,两名熟练织工在木织机上合无间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诗云:“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是说织造缭绫的;如果用来形容云锦,则要“扎扎千声不盈寸”了。要是织造大型艺术云锦,耗费的心力更是无法估计。就连六巡江南的康熙皇帝,幸临曹雪芹祖上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时,也在诗中感叹“终岁勤劳匹练成”。
⑤南京云锦在继承中创新。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饰画上,设计师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8个生动活泼的“海宝”形象。每个海宝的色彩造型各异,甚至连勾边的蓝色都有细微区别,让见惯了传统型云锦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幅不到一平方尺的云锦,上面惟妙惟肖地织出一座牡丹花掩映的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其花色的变化,斗拱结构的光影明暗对比,无不精细入微,配合左上角的世博会会标及主题词,颇具收藏价值。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妙地融入“上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借鉴。
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
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②节插入天女织锦的传说,表现了云锦的瑰丽华美,增强了阅读趣味。
B.第④节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究。
C.由历史沉淀出的南京云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南京云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3分)
答案:
1.(3分)用材考究,极为奢华;色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图案形象各异,寓意鲜明。(意对即可)
2.(2分)以《九龙图》为例,意在说明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意对即可)
3.(2分)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意对即可)
4.(3分)B
5.在继承中要有创新;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元素;使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意对即可)
篇6:南京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数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 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2 . 计算 的结果是( )
A. B. C. D.
3. 若 ∽ ,相似比为1:2,则 与 的面积的比为( )
A.1:2 B.2:1 C.1:4 D.4:1
4. 下列无理数中,在-2与2之间的是( )
A.- B.- C. D.
5. 8的平方根是( )
A.4 B. 4 C. D.
6. 如图,在矩形 中,点 的坐标是(-2,1),点 的纵坐标是4,则 、两点的坐 标为( )
A.( , )、(- , ) B.( , )、(- , )
B. ( , )、(- , ) D.( , ) 、(-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7. -2的相反数是______,-2的绝对值是_____。
8. 截止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达到11000km,将11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
9. 使式子 有意义的x值取值范围为____。
10. 南京青奥会某项目6名礼仪小姐身高如下:168,166,168,167,169,168,则他们身高的众数是_____cm,极差是_ ____cm。
11. 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经过A(-2,3),则当 时,y的值是_____。
12. 如图,AD是正五边形ABCDE的一条对角线,则∠BAD=____。
13. 如图,在圆O中,CD是直径,弦AB CD,垂足为E,连接BC,若AB= cm, ,则圆O的半径为_____cm。
14. 如图,沿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开,得到一个扇形,若圆锥底面圆半径R=2cm,扇形圆心角 ,则该圆锥母线长l为_____。
15. 铁路部门规定旅客免费携带行李箱的长宽高之和不超过160cm,某厂家生产符合该规定的行李箱,已知行李箱的高为30cm,长与宽之比为3:2,则该行李箱长度的最大值是_____cm。
16. 已知二次函数 中,函数y与x的部分对应值如下:则当 时,x的取值范围是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88分)
17.(6分)解不等式组
18.(6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19.(8分)如图,在 中, 分别是 的中点,过点 做 // ,交 于点 .
(1)求证: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2)当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 是菱形,为什么?
20.(8分)从甲、乙、丙三名同学中随机抽取环保志愿者,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抽取1名,恰好是甲;
(2)抽取2名,甲在其中。
21.(8分)为了了解某市10 名初中学生的视力情况,某校数学兴趣小组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1)小明在眼镜 店调查了1000名初中学生的视力,小刚在邻居中调查了20名初中 学生的视力,他们的抽样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2)该校数学兴趣小组从该市七、八、九年级各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整理他们的视力情况数据,得到如下的折线统计图。
某市七、八、九年级各抽取的1000名学生视力不良率的折线统计图
请你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估计该市120000名初中生视力不良的人数有多少?
22.(8分)某养殖户每年的养殖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固定成本每年均为4万元,可变成本逐年增长,已知该养殖户第一年的可变成本为2.6万元,设可变成本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
(1)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低3年的可变成本为__________万元;
(2)如 果该养殖户第3年的养殖成本为7.146万元,求可变成本平均每年的增长百分率 。
23.(8分)如图,梯子斜靠在与地面垂直(垂足为 )的墙上,当梯子位于 位置时,它与地面所成的角 ;当梯子底端向右滑动1m(即 )到达 位置时,它与地面所成的角 ,求梯子的长。
(参考数据: )
24.(8分)已知二次函数 (m是常数)
(1)求证:不论m为何值,该函数的图像与 轴没有公共点;
(2)把该函数的图像沿 轴向下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函数的图像与 轴只有一个公共点?
25.(9分)从甲地到乙地,先是一段平路,然后是一段上坡路。小明骑车从甲地出发,到达乙地后立即原路返回甲地,途中休息了一段时间。假设小明骑车在平路、上坡、下坡时分别保持匀速前进。已知小明骑车上坡的速度比平路上的速度每小时少5km,下坡的速度比在平路上的速度每小时多5km。设小明出发 h后,到达离甲地y km的地方,图中的折线OABCDE表示y于 之 间的函数关系。
(1)小明骑车在平路上的速度为 km/h;他途中休息了 h;
(2)求线段 所表示的y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果小明两次经过途中某一地点的时间间隔为0.1 5h,那么该地点离甲地多远?
26.(8分)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 ,AC=4 cm ,BC=3 cm,圆O为三角形ABC的内切圆。
(1)求圆O的半径;
(2)点P从点B沿边BA向点A以点1c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以点P为圆心,PB长为半径作图。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 t s。若圆P与圆O相切,求t的值。
27.(11分)
【问题提出】
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 )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 )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
【初步思考】
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 和 中,
然后,对 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深入探究】
第一种情况:当 为直角时, ≌
(1)如图①,在 和 中, 根据_____,可以知道Rt ≌Rt 。
第二种情况:当 为钝角时, ≌
(2)如图②,在 和 中, 且 都是钝角,求证: ≌ 。
第三种情况:当 为锐角时, 和 不一定全等
(3)如图②,在 和 中, 且 都是锐角,请你用尺规在图③中作出 和 不全等。(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4) 还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使得 ≌ ,请直接填写结论:
在 和 中, 且 都是锐角,若_____,则 ≌ 。
篇7:南京古都桥名巷名知多少阅读题及答案
【分类统计】
表一:南京古都“桥”名分类统计表
表二:南京古都“巷”名分类统计表
【空间分布】
表三:南京古都范围内“桥”“巷”数量空间分布表
【成因分析】
南京古都的“桥”“巷”名的命名及空间分布与________密切相关。
自然与生活有机统一。南京占据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桥、巷代表了人口出行和生活的需要,南京古都的桥、巷地名分布的数量与人口分布的密集度基本成正比。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的桥、巷的地名反映了历史沧海桑田之变。如“逸仙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按其所愿,葬于南京的紫金山。但因为南京当时的城市交通系统还不是很完善,为了便于运载孙中山先生灵柩,于是就修建了中山大道,当时,中山东路上的一座石桥十分破旧,国民政府下令,重建此桥,并改名“逸仙桥”。逸仙是孙中山先生的号。
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南京许多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着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态。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当然,南京的“桥”“巷”名还与“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浓郁的古商业文化密切相关。
【地图截图】
【生活链接】
20XX年3月1日 至2日,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南京市选拔赛如期举行。参赛的小选手们听写生僻字词手到擒来,然而却被“逸仙桥”地名难住,究其原因,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哪里有座“逸仙桥”,又为何名为“逸仙桥”。
13.阅读【分类统计】,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京古都“桥”名中按材料结构命名的最多,用植物命名和“与食物有关”的命名最少。
B.南京古都“巷”名中用物品命名的最多,用数字命名和用人物命名的巷名数量相差不大。
C.南京古都“桥”“巷”名中都有用数字和动物来命名的,其中用动物来命名的都极少。
D.南京古都“油坊桥”的命名应该是与食物有关,“沈举人巷”应该是用人物来命名的。
14.阅读【成因分析】,请将材料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10个字以内)(2分)
15.阅读材料,从“桥”“巷”名的数量分布推断南京古都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2分)
16.阅读材料,按要求下列答题。(4分)
(1)下面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分)
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2)为什么先介绍“分类统计”与“空间分布”,再介绍“成因分析”?(2分)
17.结合【地图截图】和【成因分析】两则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小选手们介绍“逸仙桥”。(要求:从“逸仙桥”的地理位置和来历两个角度来介绍。)(2分)
参考答案:
13.(2分)C
14.(2分)地理环境(或“自然”)、生活、文化(少一点扣1分)
15.(2分)15.(2分)秦淮区人口分布密集,建邺区人口分布较少。(意对即可。此题先要归纳“表三”的主要信息:南京古都范围内秦淮区桥、巷分布密集度高,建邺区桥、巷密集度很低。再抓住材料中的“南京古都的桥、巷地名分布的'数量与人口分布的密集度基本成正比”这句话就可以做出推断。)
16.(4分)(1)“或许”表示不确定,写出了南京的每一条“老地名”可能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不排除部分不蕴含,体现语言的准确性。(2分)(2)“分类统计”与“空间分布”的内容直观、明了,“成因分析”是基于“分类统计”与“空间分布”的理性分析。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2分)
17.(2分)“逸仙桥”在龙蟠中路和中山南路的交叉路口向西20米,以前是一座石桥,后因运载孙中山的灵柩而重新修建的。(地理位置1分;来历1分)
篇8:《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阅读答案
《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阅读答案
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在封建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相传玉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当人们仰望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传说归传说,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鲜明。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赞曰:“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其织造非常独特,须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方能生产。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复杂。”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所替代。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④当然,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两名熟练织工在木织机上配合无间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诗云:“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是说织造缭绫的;如果用来形容云锦,则要“扎扎千声不盈寸”了。要是织造大型艺术云锦,耗费的心力更是无法估计。就连六巡江南的康熙皇帝,幸临曹雪芹祖上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时,也在诗中感叹“终岁勤劳匹练成”。
⑤南京云锦在继承中创新。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饰画上,设计师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8个生动活泼的“海宝”形象。每个海宝的色彩造型各异,甚至连勾边的蓝色都有细微区别,让见惯了传统型云锦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幅不到一平方尺的云锦,上面惟妙惟肖地织出一座牡丹花掩映的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其花色的变化,斗拱结构的光影明暗对比,无不精细入微,配合左上角的世博会会标及主题词,颇具收藏价值。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妙地融入“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借鉴。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
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第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插入天女织锦的传说,表现了云锦的瑰丽华美,增强了阅读趣味。
B.第④节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究。
C.由历史沉淀出的南京云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南京云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3分)
答案:
1.(3分)用材考究,极为奢华;色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图案形象各异,寓意鲜明。(意对即可)
2.(2分)以《九龙图》为例,意在说明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意对即可)
3.(2分)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意对即可)
4.(3分)B
5.在继承中要有创新;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元素;使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意对即可)
【《南京鼓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天津鼓楼导游词
3.游鼓楼公园作文
4.《绿》阅读答案
5.海燕阅读答案
6.《想念》阅读答案
7.乡愁阅读答案
8.海啸阅读答案
9.大鼠阅读答案
10.《洗脚》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