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漆树叹》阅读答案

《漆树叹》阅读答案

2023-05-30 08:32: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可食用面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漆树叹》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漆树叹》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漆树叹》阅读答案

篇1:《漆树叹》阅读答案

《漆树叹》阅读答案

斫取凝脂似泪珠,青柯才好叶先枯。

一生膏血供人尽,涓滴还留自润无?

注:①斫(zhuo):砍,斩。②柯:树枝。陶潜《读山海经》:“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

⑴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⑵本诗塑造的漆树形象是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形象?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首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漆树被斫取的“凝脂”比作“泪珠”,表达诗人对日复一日、久遭砍斫、榨取而遍体鳞伤的'漆树悲惨命运的同情。

⑵本诗塑造的漆树形象特点是:饱受悔辱、任人践踏、痛苦挣扎。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以漆树形象作为含辛茹苦、灾难深重的黎民百姓的命运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惨命运的怜悯、关注和哀叹。

作者

施闰章(1618~1683) 字尚白,一字纪云,号愚山,晚号矩斋,又号蠖斋。清初宣城(今属安徽)人。父母早逝,养于祖母,事叔父如父,从同里名士沈寿民游,博览群籍,善诗赋及古文辞。

[赏析]

这首诗藉物兴怀,表达了诗人对横征暴敛、搜刮无度的统治阶级的谴责及对劳而不获、生计断绝的劳苦农民的同情。全诗明写漆树,实则句句写人。

首句写漆树的主人及其帮手用砍刀在树身上砍出一道道裂口,从裂痕中流出白若凝脂的漆汁以作制漆原料,这本是正常的工序,但诗人为什么又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淌出的漆汁比作“泪珠”呢?原来,漆树刚长出青绿的树枝,还未到成熟收获的季节就横遭砍斫,以致树叶得不到营养液汁而提前枯萎,难怪它会落泪了。这漆树不正是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化身吗?他们终年在大地上辛勤耕耘,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却遭到封建国家、豪绅恶霸敲骨吸髓的剥削,竟至出现“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的怪现象,有多少横遭残害、生计断绝的农民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啊!

末两句诗中,诗人又代漆树,实则是代广大农民发出了不平之鸣:漆树将它一生的膏血——即作为它生命的精华的漆汁全都贡献给了人类,人们是否也应该让它留一道涓涓细流滋润自身,维持其生命呢?正像那些农民一样,他们劳碌终身,流尽血汗养育了人们,那些大人先生们是否也应该让他们获得一份劳动果实以维持生计,而不应将民脂民膏搜刮尽净呢?张炎认为,咏物诗“体稍认真,则格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这首诗取譬明切,语多双关,将漆树与农民的形象融合为一,融情于物,寄慨遥深,因而咏物而不粘,寄情而不滞,不即不离,不格不晦,是一首寓意显豁、撼人心魄的佳作。

篇2:《秋雨叹》阅读答案

《秋雨叹三首》阅读答案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⑴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

⑵此二句实写决明颜色之鲜艳可爱。

⑶此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⑷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有类似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5分)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 ”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草衬托决明)。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2分)

2.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沿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2分)

②“凉风箫箫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而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

2.试题分析:“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 “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 “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赏析:

《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唐书·韦见素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凡一十九坊汗潦。”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新的季节缓缓渗透弥漫并取代旧的季节,诗的境界中季节却若闻鼓而起,鸣金而息,皆是突至突离。春日瞬间吹生百草,“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秋日就如主刑杀的神,化片乌云持镰刀拂过这世界,在湿润和清冷中将一切带走。“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本草书中言“决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诗书亦复如是。而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无比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篇3:《叹燕》阅读答案

陈忱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注】明清易代之际,清兵南侵,烧杀掳掠。

1.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在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上,诗意更进一层。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文加以分析。(3分)

2.请分析诗人借“叹燕”所表达的情感。(4分)

篇4:《叹燕》阅读答案

1.认同。刘诗借当年栖居于雕梁画栋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感叹那些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的没落。而如今普通百姓连家也没有了,诗意更进一层。(2分)本诗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兴亡之感、家国之痛。(1分)

2.本诗题为“叹燕”,实为“叹人”。通过描写春归之燕无家可归,只能在夕阳西下时栖息于沙滩的不幸遭遇,暗指明清易代之际,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无处安家、流离失所。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老百姓都像无处筑巢的'燕子一样。诗人借“叹燕”强烈地表达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对清兵残暴行径的满腔愤慨。(答出“同情”2分,答出“愤慨”2分)(注:燕子多筑巢于人居之处,现归于林木,是乱世之象。)

篇5:《叹疆场》阅读答案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

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

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

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试题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4分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4分)

阅读答案:

(1)《叹疆场》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梳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4分,对每首诗内容的概括各2分)

(2)“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潇洒”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了脱离世俗官场之后的欣慰。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4分。对具体词语的赏析1分,拟人手法1分,对两句诗总体的赏析2分)

篇6:秋雨叹其一阅读及答案

秋雨叹三首(其一)阅读及答案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0.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答:

11.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0.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答: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1分)

11.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颈联和尾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篇7:秋雨叹阅读答案

秋雨叹三首阅读答案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8.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3分)

9.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

阅读答案:

8.对比和比喻。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9.①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资质美好君子的欣赏与赞美。②“凉风萧萧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年华老去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

篇8:《叹燕》阅读练习及答案

《叹燕》阅读练习及答案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下面是《叹燕》阅读练习及答案,为大家提供参考,快来练习一下吧!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叹燕

陈忱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注】明清易代之际,清兵南侵,烧杀掳掠。

1、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在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上,诗意更进一层。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文加以分析。(3分)

2、请分析诗人借“叹燕”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认同。刘诗借当年栖居于雕梁画栋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感叹那些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的没落。而如今普通百姓连家也没有了,诗意更进一层。(2分)本诗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兴亡之感、家国之痛。(1分)

2、本诗题为“叹燕”,实为“叹人”。通过描写春归之燕无家可归,只能在夕阳西下时栖息于沙滩的不幸遭遇,暗指明清易代之际,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无处安家、流离失所。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老百姓都像无处筑巢的燕子一样。诗人借“叹燕”强烈地表达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对清兵残暴行径的满腔愤慨。(答出“同情”2分,答出“愤慨”2分)(注:燕子多筑巢于人居之处,现归于林木,是乱世之象。)

篇9:杜甫《秋雨叹其一》阅读答案

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答: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3.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答: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1分)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颈联和尾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3.(1)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篇10:《古钗叹》阅读答案

唐·张籍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完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轼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注】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苏州)。官卑职微,刚直不阿,一身贫苦,此诗作于诗人十年屈居太祝(小官)期间。

(1)怎样理解“不用还与坠时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前人说此诗“所寄托便在弦指之外”,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4分)

参考答案

(1)在诗人看来,古钗坠井是埋没;而匣中珍藏,更是变相的埋没。(1分)人才也如此。有才而不第是埋没;中第而不被重用,则是生命的空耗。(1分)故爱宝与不爱宝,惜才与不惜才,关键在“用”与“不用”。(1分)“不用还与坠时同”,卒章显志,深刻地表达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沦落不遇而又徒唤奈何的哀叹与悲愤(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时代士子们遭压抑埋没、被弃置不用的共同命运”)。(1分)(大意正确即可)

(2)这首诗运用比兴(或托物言志、托物寄怀、象征)手法,(1分)明写古钗命运,实叹士子际遇。(1分)士子中第前犹如坠井之钗,一朝中第就如钗之井出,而中第后依然潦倒不被重用又如古钗匣中弃置。(1分)比兴手法的运用委婉含蓄地抒写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士子们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终生落魄的际遇。(1分)(大意正确即可)

篇11:秋雨叹三首其一古诗阅读答案

秋雨叹三首其一古诗阅读答案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⑴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

⑵此二句实写决明颜色之鲜艳可爱。

⑶此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⑷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有类似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5分)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 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草衬托决明)。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2分)

2.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沿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2分)

②凉风箫箫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而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

2.试题分析: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 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 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篇12:文体兴衰叹阅读附答案

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的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这些都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歌流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为多,直至宋词的出现,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从外部进一步证明文体的“扩容”势不可当,而与此同时,绝句、律诗则逐渐退化到“闲笔”的境地。这说明了文体的流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是同时进步的。

然而,一种文体的兴衰,受文人的追捧或淡化,被读者热衷或冷落,涉及更多因素,外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社会需求迫使文化人必须去适应、去追随,这是跟写作的功利性密切相关的,潜藏着“务实”的、“非文学”的动力,也可以说是时代风潮影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文学火热,中短篇小说掀起热潮,很多小说家都热衷于此,那是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直接。长篇小说之类的“黄钟大吕”“扛鼎之作”何时能出现,成了很多文学人的担忧。时间过了不到30年,世情大变,长篇小说已经不再是需要呼吁的文体,它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远超过了中短篇。长篇写作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中短篇创作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人们又开始担忧,最能体现作家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中短篇为什么寥落了?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

近日重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找到了更为久远的证据——文体的兴衰想来是一个很不文学的问题。谈到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鲁迅认为,这其实与那时的“社会需求”,说彻底了是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唐时,举子们进京赶考,需要将自己写的诗抄成卷子,拜名人鉴定,如果能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则“声价十倍”,及第希望大增。但开元年后,诗歌被人厌倦,应该是名人们也看烦了吧,诗歌不招人待见,有人就抄小说呈上,结果反而暴得名声,于是鲁迅说:“所以从前不满意小说的,到此时也多做起小说来,因之传奇小说,就盛极一时了。”

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

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社会,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小说家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超越诗人,这一问题式值得思考的。

B.只靠作家、评论家呼吁不能实现文学的健康发展,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梳理其中的关系,就能让文学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C.文体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渐变化的,与人类的情感表达有关;随着人类情感的逐渐丰沛,文体慢慢发生流变。

D.外部环境力量甚至对一种文体的兴衰起着决定作用,文化人在适应、追随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写作功利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的年代,这就要求文体在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时更迅速、更直接,因此当时人们大多热衷于中短篇小说。

B.长篇小说不到30年的时间里,地位远远超过了中短篇,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

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体的兴衰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

D.唐时,诗歌颇受欢迎,举子们都想借诗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但诗歌不再招人待见,小说反而受到青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体的流变有线索可循,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再到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表现为文体的“扩容”。

B.一种文体受文人的追捧或忽视,被读者热衷或冷落,会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如当今社会,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C.在当今社会,市场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影响着文体的兴衰,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考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

D.无论是今天的市场,还是唐时的科考,都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文体流变的复杂推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

参考答案

1.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梳理其中的关系,就能让文学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表述有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倒数第一段“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2.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错误,原文第三段说“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

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C项“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考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夸大其词。原文第三段是“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

【《漆树叹》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荔枝叹》《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2.叹表哥随笔

3.江山叹作文

4.十声叹诗歌

5.静静地叹诗歌

6.古人叹散文

7.叹今生,好一个了无牵挂的散文阅读

8.《绿》阅读答案

9.海燕阅读答案

10.《想念》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漆树叹》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