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华严经》在中国流传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

2023-05-17 08:50: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刑事组之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华严经》在中国流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欢迎阅读借鉴。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

篇1:《华严经》在中国流传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

《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现的。

关于此经的梵本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有种种不同之说。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而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卷一则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大智度论》也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这说明《华严经》最初在印度曾以《不思议解脱经》为名流传过。又龙树在弘扬大乘佛学时,曾造《大不思议论》以解释此经,现行的汉译《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就是对此经《十地品》中初地、二地的解说。其后世亲也依《十地品》造《十地经论》,以发挥《华严》要义;。接着又有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各各造论对《十地经论》进行注释。这是《华严经·十地品》曾在印度单独流行的一个明证。此外,据《四十华严经后记》记载;四十《华严》的梵本,是南天竺乌茶国王亲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于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又证明该经的《入法,界品》(即四十《华严》)也自成一经在印度流通。还有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也曾引用过此经《贤首·品》的偈颂。这又说明,不仅此经的《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品也在印度单独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和《十地品》,还是尼泊尔佛教中古来通常传习的九部大经中的两部,其梵本在尼泊尔至今仍被保存着。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本,曾先后流传到印、英、法、日本等国,并校刊出版。如;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的校刊本(东京,1936年),《入法界品》有铃木大拙、泉芳璟的校刊本(京都,1934——1936年)。

根据以上的情况推想,《华严经》在印度恐怕也不是一时所出,而是先有单本的经流传,以后才有大本的·《华严经》集成。有人说,《华严经》的原型是《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它是出现、于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群中的一些经。此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

《华严经》最后形成七处九会(六十《华严》为八会)规模,说是释迦牟尼在讲此经时,换了七个地点,集会了九次。但是,《华严经》的汉译,并不是梵文本的全部翻译,而是略本。因为卷数最多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三万六千颂,分为三十九品,仅是梵文本中最小本子十万颂的三分,之一,

《华严经》在中国汉地的传译,最初也是翻译梵文的单本经典。其中最早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佛说兜沙经》和三国吴支谦所译《佛说菩萨本业经》。西晋时译出的单本经典更多,计有十余种。其中相当于八十《华严》中的.《十地品》和《如来出现品》就有七种。后来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唐贞元中般若的四十《华严》相继译出以后,仍然有不少依单本梵文翻译的零星译本出现。

自从六十《华严》译出后,受到佛教学者和高僧大德的高度重视。他们竞相传习,并撰述注疏。这些注疏,有直接注释《华严经》的,也有对《华严经》注疏再作解释的,同时还有一些依据《华严经》教义进行发挥的。如最初参与译场的法业,曾亲承佛驮跋陀罗的口义而撰成《华严经义记》二卷。随后刘宋求那跋陀罗曾讲解过此经多遍,北齐玄畅则更对此经随章逐句详加疏讲。北魏勒那摩提曾多次弘讲此经,刘谦之也精研此经,作《华严论》六百卷。此后,有地论师慧光、齐大觉寺僧范,邺中昙遵、洛州昙衍、后魏灵辩等,都撰有此经的《经疏》或《经论》等。嗣后隋代有灵裕着《经疏》八卷、《旨归》一卷,昙迁着《华严明难品疏》十卷,慧藏着《义疏》十卷,洪遵着《经疏》七卷,慧远着《经疏》七卷、《十地论义记》七卷,吉藏着《游意》一卷,慧觉着《十地品疏》十卷,法敏着《经疏》七卷,智正着《经疏》二十二卷,灵辩着《经疏》十二卷等。

随着此经在隋唐时期的盛行流传,专弘此经的高僧辈出,所撰注疏也特别多。其中专弘此经而蔚成一宗的法顺、智俨、法藏、澄现、宗密五师,被后世称为华严五祖,是弘扬《华严经》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

隋法顺(杜顺)撰有《华严五教止观》一卷,《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唐智俨除撰有《华严搜玄记》(《大方广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和《华严孔目章》(《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外,主要着述有《华严一乘十玄门》(隋法顺说,唐智俨撰)一卷。本书对海印三味之所现,分十门明其玄旨。十门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因陀罗网境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此十玄门后来成为华严宗的重要思想之一。尚有《华严十五要问答》二卷,为用问答体裁述说《华严经)中五十三种要义之书。

唐法藏的重要着述有:

《华严传记》五卷。全书分为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其中部类门说此经有上、中、下三本,传译门对《华严经》的译者东普佛驮跋陀罗;唐实又难陀等的传略作了介绍;支流门列此经之节选本或单品共三十七种;论释门列举印度、中国论释《华严经》的论书,讲解门为列代宣扬《华严经》的大德立传。本书为研究《华严·经》在中国流传的历史极有价值之书。

《华严五教章》(《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本书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的.不同部派和教义分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立为“十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认为华严宗相当于圆教和圆明俱德宗。本书为华严宗判教的基本理论着作。

《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本书为六十《华严》的注释书。第一卷分为:教起所由,藏部所摄,立教差别,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部类传译,文义分齐,随文解释等十门。二卷以下,按经文逐一进行解释。旨在叙述六十《华严》之大要,阐述经文之玄义,提出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主张。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为答武则天之问,借金师子为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从而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贤境界等义,明白无遗。全文大别为十门,即: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显无相,说无生,论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槃。由于此书简明扼要,义理玄妙,后成为华严学人之入门书。

其他有关《华严》的着述尚有:《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华严问答》二卷,《华严指归》一卷,《华严策林》一卷,《华严义海百门》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一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经关目义记}+卷.,《华严三昧章》一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寸1}一卷等。

唐澄观的重要着述有:

唆华严经疏》六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亦称《新华严经·疏》、《华严大疏》、《大疏》、《清凉·疏》等。为《华严》注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注释书。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法藏祖师教说之本意,重兴华严一宗,本书为八十《华严》的论释书.全书分为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别、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名题、别解文义等十门,系统地对八十《华严》的玄义进行阐释,并加以发挥。特别是在“义理分齐门”,除对《华严》的无尽缘起理论尽性发挥外,又广开十玄门;同时俱足相应门,一多相融不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因陀罗网境界、广狭自在无限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托事显法生解门。进一步阐明此理。由于此书旁证博引,涉及面广,义理丰富,历来被看成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教史的重要资料。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简称《随疏演义钞》。是澄观对自己所撰《华严经疏》所作的解释。全书分为四部分,即:总序名意,是解释《华严经疏》“自序”的;归敬请加,是解释《华严经疏》“归敬渴”的;开章释文,是开十门以解释《华严经疏》正文的;谦赞回向,是略解《华严经疏》最后“回向偈”的。本书对学说征引、辨难解答、异说批判以及着述《华严经疏》的原委及宗旨等,论述均极详尽,历来也被看作是研究华严宗的重要着作。

以上二书,原各为单行本流通。明嘉靖间,妙明法师始收经入疏,收疏入钞,成《华严疏钞会本》。天启中叶,祺胤又依《永乐南藏》本加以校订重刻;成八十卷,收入《嘉兴续·藏》,成为后来清《龙藏》和金陵刻经处本所依据的本子。因为这一本子原来即会合失当,重刻时又删节不全,错讹较多,故在近代又重新编纂。当时组织编委会,推应慈、蒋维乔等为正付理事长,自1939年开始,至1944年完成,即《新编华严经疏钞》。

其他着述尚有:《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五蕴观》一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华严悬谈》(.《华严玄谈》)九卷等。

唐宗密。的重要着述有:

《华严原人论》一卷。本书系对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社会上富贵贫贱不平等的根源进行论证,,并破斥儒道二教之妄执。全书分为四篇,即:一、斥迷执。破斥儒道二教元气剖判说和虚无大道说。二、斥偏浅。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等诸说,破斥其业为本说、色心相续说、赖耶缘起说、万法皆空说。三、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之旨,以本觉之真心,为天地万有之本源,显示一切有情本来是佛。四、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之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

其他着述尚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科文》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等。

除了以上专弘此经的华严五祖外,宗外的名家李通玄居士,亦精研此经,尊崇华严的十玄六相之说。其重要着述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本书以独特之见解研究新译八十《华严》,与法藏的见解大异其趣。初于文前列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之要义,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次译经文,一统叙经义,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统陈会数,五释其文义。本书与其他各家说法不同之处,即视《华严》一经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说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恶说,并发挥三圣圆融之义。这些观点,对后来澄观撰着《华严大疏钞》有相当影响。本书在大中年间(847——859),有开元寺僧志宁厘经合论,成《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

其他着述尚有: 《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等

此外,尚有天台宗荆溪湛然着《华严经愿行观行骨目》二卷,静居撰《麟德殿讲华严经玄义》一卷,灵裕着《华严经文义记》六卷。宗豫撰《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见登撰《华严一乘成佛妙义》一卷,胡幽贞撰《华严经感应传》一卷,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 《华严经刊定记》十五卷等。

慧苑的《华严经刊定记》,亦称《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该书本是慧苑继承法藏的遗志而作,但书中背师自立之说不少,故历来华严家均视为异端。其内容是总立十门以注释八十《华严》。十门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摄、显教差别、简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显义分齐、部类传译、具释题目、依文正释。最后一门,就经中各品,一一立辨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以解释其文义。因被视为异说,故澄观曾作《华严经随琉演义钞》以破斥其异辄。

唐代以后,《华严经》的弘扬和讲习仍相当殷盛,历朝的注疏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宋观复的《华严疏钞会解记》十卷,复庵的《华严纶贯》一卷,戒环的《华严经要解》一卷,道通的《华严法相概节》一卷、《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华严经吞海集》三卷,师会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二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六卷、《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承迁的《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本嵩的《注华严法界观门颂》二卷、《注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本嵩述颂、元琮湛集解)二卷,净源的《华严妄尽还原观疏钞补解》一卷、《华严妄尽还原观科》一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二卷,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十卷,义和的《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一卷,辽鲜演的《华严经玄谈决择》六卷等。

元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圆觉的《原人论解》三卷,《原人论合解》(圆觉解、明杨嘉祚删合)二卷等。

明袾奉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一卷,德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钢要》八十卷,善坚的《华严大义》一卷,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方泽的《注华严经合论纂要》等。

清永光的《华严经钢目贯摄》一卷、《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 彭际清的《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念佛三昧论》一卷,弘璧的《华严咸应缘起传》一卷,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一卷等。清末的杨文会则将智俨的《搜玄记》和法藏的《探玄记》等,辑录为《华严着述辑要》和《贤首法集》等。

民国以来,弘扬《华严经》的仍不乏其人。先是有月霞,以弘扬《华严》为己任,在上海首创华严大学,培养了一批专弘华严的人才。其次有应慈,自号华严座主,一生讲演《华严经》及有关着述,从不少懈。曾先后创立华严学院、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并发起重编《华严经疏钞》等。其后常惺、持松等也热心弘扬《华严》,常惺撰有《贤首概论》持松撰有《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

因专弘《华严经》而形成的华严宗,在唐代盛极一时,其宗风远播海外,当时的高丽,新罗和日本等国的僧人纷纷前来学习《华严》教义,并对之竞作注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高丽义天的《圆宗文类》(残卷,现存十四卷及二十二卷),新罗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一卷,元晓的《华严经纲目》一卷、《华严经疏》十卷,太贤的《古迹记》十卷,表圆的《华严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明晶的《华严海印三昧论》一卷等。日本则有宗性的《华严经义钞》四十卷,凝然的《华严经品释》一卷、《华严经探玄记洞幽钞》一百二十卷、《华严孔目章发悟记》、《华严法界义镜》(《华严宗要》)二卷,风潭的《华严经探玄记玄谈》一卷,兴隆的《华严玄记大略钞》四十九卷,普寂的《华严探玄记发挥钞》十卷、《探玄记讲要》八卷,审详的《华严起信观行法门》一卷等。

总起来说,《华严经》在.汉地的流传,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唐代的法藏为弘扬《华严》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宗者。但其上首弟子慧苑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即掺杂自己的观点而与法藏学说相左,因而被列为异说。其后四祖澄观虽着《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力斥慧苑之说,以期恢复法藏宗旨。但澄观着述中仍杂有不少禅宗与天台宗的见解在内, 以致其所弘的华严宗义也已不很纯粹。到了五祖宗密时,更是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此时的华严宗义就更为不纯了。会昌禁佛后,华严宗亦受重大打击。以致一蹶不振。直到宋代,有净源中兴华严,才使《华严经》的弘传得以继续。;争源以后,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随后又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元代敷演《华严经》的仍很多,主要有盘谷、文才、了性、宝严、春谷、大同、宝觉、善学、普瑞等。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得、方泽、洪恩等人弘扬《华严经》。明末高僧袜宏、德清、智旭等也都研习过《华严经》及法藏、澄观的着述。明末清初则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清初弘传《华严经》者,北方有大义、来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蕴璞、昧智、心光、佛闲、读微及居士彭绍升(际清)等人。清末有杨文会等,民国以来则有月霞、应慈、常惺、持松等,也均以弘阐《华严经》著称。于此可见《华严经》在汉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篇2:《华严经》在印度、中国的传承

《华严经》在印度、中国的传承

《华严经》在印度、中国的传承,是指师资之传承,首先从印度来讲,印度有马鸣、龙树、世亲,是很著名的几个人。

马鸣菩萨生于佛灭度后六百年,接近龙树菩萨的时间,为何说马鸣菩萨是传承《华严经》思想的?因为马鸣菩萨讲“唯心缘起”,他写了《起信论》。这个人很聪明,会写诗歌,当时在印度被称为诗人,他的诗歌是赞扬佛陀的功德,名《佛所行赞经》。他还有很多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关于诗方面有对他的记载。

他为何叫马鸣呢?据说他在说法的时候,听众很多,由于他辩才无碍,说法很感动人,不仅人听了感动,他门前系的马,听法以后也大声鸣叫,表示高兴,所以叫马鸣。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很稀奇,比如明代莲池大师讲经说法时,连蜈蚣都来听。虚云法师说法,猴子、老虎都听他说法。这些事情并不奇怪,因为生物都有灵性,只是嘴说不出来。佛法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过是受业力束缚,不自由而已。

马鸣菩萨有一个很著名的著作叫《起信论》,就是要启发大家对大乘经典的信仰。《起信论》中讲三心,学佛要有三心,学菩萨也要有三心:第一真实心,真实心就是佛心;第二深善心,就是合乎一切善法的心;第三广大心,就是慈悲心。心能生万法,但众生境界由于被无明障蔽,就在生灭中流转,假如去掉无明,就可以证得真如,所以他的论分为二门,一是心生灭门,二是心真如门。

心生灭门就是讲流转过程,内容就像十二因缘一样,讲的是三细六粗。什么叫三细六粗呢?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六粗,即以现相之境界为缘,所生起之六种迷相,分别为: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心真如门认为,一心之本体为超越迷悟等一切差别之绝对平等之理体,即为不变真如。学习佛法后,将心由染转净,去妄归真,与真如相应,就能成佛。

《起信论》在民国以来有争论,有些日本人和支那内学院,根据历史进化论来考古,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包括《起信论》不是马鸣菩萨写的,来提出论战。过去在武昌佛学院、内学院,还有很多居士也卷入这场论争中,搞得轰轰烈烈。论点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讲到“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提出论难说:真如是常住不灭的,不生不灭的,如何熏?如何受熏呢,这句话在唯识学讲不通,所以绝对不是马鸣菩萨讲的,是假造的。

后来太虚大师站出来,提出《起信论》是马鸣菩萨写的,《起信论》的论点还是合乎唯识法相的。太虚大师根据三自性来解释,唯识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三自性代表诸法现象,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一个遍计执性,那是一般众生因我、我所执,周遍计度而产生的,那是没有的,是虚妄的;第二依他起性,就是一切法待众缘生,因缘生法,这些事事物物,千差万别,是存在的,但是假名存在,如幻存在,不是实的;第三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境界,圆满成就真实,圆满说明他的法性周遍一切,成就说明法性常住不变,实就是真实,真实不虚的客观存在,所以叫圆成实。

至于说“真如无明相熏”,这个真如就是唯识讲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凡夫境界的,具染污性,但是阿赖耶识中藏有如来性叫如来藏,在众生境界名阿赖耶识,属于依他起、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染有净,有染法熏习,有净法熏习,染法就是虚妄的,带我、我所执的,成为染污的阿赖耶。也有净法熏习,譬如你听闻经典,走入佛道,受戒,勤修戒定慧,这是净法熏习,这个净法就包含在真如里面,唯识法相讲十真如,其中就包括这些,受戒叫最胜真如,了解空性叫遍行真如,所以马鸣菩萨说的“无明熏真如”是“在缠真如”,是在烦恼掩盖之下的真如,也就是说的如来藏。

至于说“真如熏无明”,那个真如就是净法的、善法的熏习,受戒、修定、了解空性,这也是真如。根据这个结论,太虚大师断定这是马鸣菩萨写的。太虚大师提出:对佛教研究,不能仅从世间上的眼光,凭进化论、考据论来认识佛法,这些看法是把佛菩萨的境界——禅定、神通什么的都否定了。

我认为太虚大师是有正见的,可以说今天还有一部分人有这些观点,我在这里专门提一下。太虚大师讲:不管小乘大乘,都是佛的自证境界,这个自证境界超越空间时间,不是一般的意识想得到的;一般意识、一般言论根本就说不出来,不能代表,也绝对想像不到。那样来研究佛法就说不出其特点,说不出其尊贵,今天应该坚持这点。

九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教授王雷泉,他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愿成佛作祖的出家不是真正的出家》。教授对佛法是很有研究的,出家不想成佛做祖,出什么家?也可以说,你学佛就应该信仰三宝,你不信仰三宝,不想学菩萨成佛,你皈依什么?这是个根本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引起注意。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马鸣菩萨,他是华严教法开始的传授者,他讲唯心缘起,这与《华严经》意趣相合。

龙树写《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讲龙树。龙树生于佛灭度后六百年间,被尊称为八宗祖师。他为解释《大般若经》写有《大智度论》一百卷,为解释《华严经·十住品》写有《十住毗婆沙论》。在《十住毗婆沙论》中,他宣扬“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尽管他弘扬空宗,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也提倡。在这部书中,他特别提出难行道、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往生西方,难行道就是根据菩萨阶梯,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这比较难,因此也推崇易行道的净土法门。

世亲菩萨回小向大写《十地经论》

第三讲世亲。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生于佛灭度后八百到九百年间,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两弟兄都出家。世亲菩萨先学小乘,弘扬小乘经典,为了解释《阿含经》写了一部最著名的《俱舍论》。他当时弘扬小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与他相反,学的是大乘,无著菩萨为了把世亲菩萨感化过来,有一次故意装病,叫世亲菩萨来看他,由于兄弟之间的感情,世亲菩萨就赶来,到后,他问无著害什么病,无著说我为你害病,你诽谤大乘,罪过大,不要诽谤啊,诽谤堕地狱,而且堕无间地狱。这样世亲就开始警惕起来。

章太炎去阴间判案

“若人不造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如果想不堕地狱,首先不要谤如来的正法。地狱是客观存在的,你以为没有地狱吗?过去有个国学大师叫章太炎,他有一段亲身经历地狱的故事。

章太炎是很出名的啊,讲学、写文章,还有很多弟子,有一次晚上梦见一乘轿子来接他,接到哪里呢?接到阴间去,干什么呢?让他判案。因为章太炎很正直,他不怕权势,连袁世凯都不怕,袁世凯把他囚禁起来,他每天写字,写“袁贼袁贼”,骂袁世凯,不怕杀头,后来袁世凯很恭敬他,就把他放了,就是这么一个正直的'人。

每晚他到阴间地狱去判案,久而久之觉得疲倦,怎么得了?白天要写文章,要教弟子,晚上要到阴间!这件事他就向印光大师汇报了,印光大师说可以解决,你多念《金刚经》,不要间断。他如法奉行,后来不久就没有了,杜绝了这件事。这件事情当时上海的《佛法日报》都登载了,你能说地狱没有吗?就看你造不造这个因,你若造了这个因,等于刑事犯罪分子一样,到时间就得被判刑。

所以在这里,无著菩萨就警惕世亲菩萨不要再造这个因——诽谤大乘经典,否则会堕地狱。世亲菩萨就害怕起来,就想割舌头悔过,无著菩萨告诉他,你不要割舌头,你那个舌头过去弘扬小乘,现在可以转过来回小向大,专门弘扬大乘。在那个时候,无著菩萨叫世亲菩萨读诵《华严经·十地品》,他觉得那个境界很高,很高兴,就坚决回转过来,弘扬大乘。他转学大乘后,写了《十地经论》十二卷,提出“三界皆虚妄,唯是一心作”,与《华严经》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合,从此就开始弘扬大乘,写了唯识方面的很多著作,小乘、大乘著作上千篇,所以被尊称为“千部论师”。

以上所讲马鸣、龙树、世亲等菩萨,他们都是传承华严思想的。

正法住世的标准

太虚大师讲:佛法弘扬本在僧。在现代就需要大批弘扬佛法的人,要有一批杰出的、能够住持正法的僧人,既能管理寺庙,又能弘扬佛法,居士里面也需要培养接班人,都要提高素质,才能好好护持正法。尽管现在是末法时代,实际上这没有一定的标准。据历史的传说正法是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但根据佛说的标准,只要是有教法、有证法住世,都算是正法。只要有人修行、有人讲经、有人学,正法就住世。

华严宗的思想与传承,在中国是从东晋到唐代这段时间,为五祖相承,历史上最突出的是在唐代,以后虽然历代都有,但是讲教理的较少,禅宗、净土宗比较盛行,直到民国初年以后才逐渐复兴。华严宗在中国的五祖为:杜顺大师、智俨大师、法藏大师(贤首国师)、澄观大师(清凉国师)、宗密大师(圭峰大师)。

杜顺大师

第一杜顺大师,杜顺的法名叫法顺,杜是他的姓,一般喊惯了,喊杜顺。他生在南朝的最后一代,陈武帝永定元年,出生在甘肃的永州。因为当时佛法很盛行,他小时候就受佛法的熏陶,礼佛啊,拜佛啊,像现在的一些小孩一样。最特异的是,他经常将一批小孩子聚集在坟山上,他就坐在中间讲法。稍大,他读书,博通儒家经论,很有才华,十八岁出家。出家以后,由于他历年的修行有一定的功夫,一般人叫他敦煌菩萨,就是因为他有些奇异的行迹,比如把疯子治愈了,把最凶恶的人调伏了,把聋哑盲人治愈转好,有个地方虫子为害,他把虫移走了,诸如此类的神奇事情。

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怎么也治不好,御医想尽了办法都治不好,就问杜顺大师,请他治。他说:“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为唐太宗南征北讨杀了很多人,这是冤业病。唐太宗就听他的话,大赦天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灵,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对他很感谢,听他讲法也合心意,就赐他法号“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顺大师一生志在读《华严经》,行在普贤行愿。根据他修学《华严经》的心得,建立了法界三观,又叫三门:真空门、理事无碍门、周遍含融门。这三门发展到后来,到四祖澄观大师成为四法界。

真空门主要是扫荡妄情执著,消灭我、法二执,证悟我空、法空,也就是真心的境界,真如的境界。

理事无碍门,就是说心与事物是融通的,不能分开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宇宙事事物物,千差万别,都是通于理,都离不开心叫理事无碍。

周遍含融门,就是说真心遍于法界,事事物物,大至山河,小至微尘,无不没有真心,了解这个道理,在事物中就可以破除差别,圆融无碍,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在道中,这个境界很广大的,所以叫周遍含融。

《华严经》的法界观就是杜顺大师开始发扬起来的,叫三门,后来又叫三观,发展到澄观大师,建立起四种法界观。而以周遍含融建立事事无碍法界观,六相、十玄都是解释事事无碍法界观的。杜顺大师活了八十四岁。

智俨大师

第二智俨大师,生于隋朝末年。他生平读《华严经》,学《华严经》,作《搜玄记》,发明十种玄门,另外以六相融释之。他有一次在梦中见到一个印度高僧(梵僧),对他说:“你把《华严经·十地品》好好读一下,其中有解释六相的,你将六相融通,对事事无碍法界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他果然依高僧指点就学习《十地品》,建立六相,以六相配释十玄门,何为玄门?表示事事无碍法界,意义很高很深,所以叫玄门。他在六十七岁圆寂。

法藏大师

第三法藏大师,又叫贤首国师,贤首是当时唐太宗封他的,他生平读诵奉持《华严经》,讲《华严经》三十多遍。他在读《华严经》、拜《华严经》时,也出现一些奇迹:天干缺雨,他拜《华严经》有雨;虫子为害,需要下雪,他拜《华严经》就下雪;如有外敌侵略中国,要御敌,他就拜《华严经》,帮助国家抵御敌人、击退敌人。他之所以有很多奇异现象,一是由于他的诚心,二是说明《华严经》是不可思议的。

他生平经历五个皇帝,活了七十岁,五个皇帝都拜他为师,他成为五帝的国师。他在讲《八十华严》的时候,讲到《华藏世界品》,大地震动。他生平建立华严的三时五教,三时按一天来算,第一时:太阳升起来照耀高山;第二时:再逐步上升到日中;第三时:下午太阳偏西以后返照大地。

这个三时教,第一时就是指太阳初升时,佛说《华严经》,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经过三个七日说华严教。第二时就是太阳渐次上升,到中午对小乘缘觉说十二因缘,对声闻说四谛法;第三时是到了太阳落山时,太阳回光返照,对大地众生说大乘教、圆教,不舍众生。这叫三时,称为三时教。

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小乘教最初讲《阿含经》,讲四谛;始教包括法相和般若;终教讲心性,如《楞严经》、《起信论》所讲;顿教不在言语上表示,言不尽意,如《圆觉经》、《楞伽经》所讲;最后是圆教,就是华严。这三时五教,与天台判教五时八教相仿。这是法藏即贤首国师的具体情况。

澄观大师

第四澄观大师,又叫清凉国师,生于中唐时期,活了一百零二岁,在五个祖师中,澄观大师活的岁数是最大的,他经历的皇帝一共是七个,身为七个皇帝的国师,唐德宗封他为清凉国师。他高度地赞扬《华严经》:“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性”。他写《华严疏钞》,在没写之前,拜佛,希望佛加持,晚上在梦中见到虚空中充满佛菩萨,光明灿烂,他就捧起光喝下去,因此开悟发慧,写出《华严疏钞》,很合佛心。

他在圆寂时,告诉弟子们:“你们当取信于佛,不要取信于人!”他的意思是说你们要信佛说的,不要取信人,要依佛不依人。在修持方面,他说:“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对于一切外境不要起妄心,不要攀缘,不要心随境转;不管什么事情,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恶的干扰,心都不要动,要八风吹不动。这样一来,保持真心,就可以与一真法界相应,这个意趣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里讲得有,叫“一相三昧”。

宗密大师

第五宗密大师,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四川西充人,由于其住在圭峰,又被尊称为圭峰大师。宗密大师平生专研《华严经》,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种,他的思想体系是继承了澄观大师的。圭峰大师也是很有智慧的人,到六十二岁圆寂。

以上五位都是从南北朝到唐代,华严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宋代、明代、清代也有弘扬的,不过不多,到民国以后,月霞老和尚、应慈老和尚,也都是弘扬华严宗思想的。

篇3:中国流传的神话故事

杭州西湖妙庭观附近有一座望仙桥,宋代绍兴年间有位道士董元行在附近土层中挖到过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我有蟠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董双成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望仙桥就是她丹成得道,自吹玉笙,驾鹤仙去的地方。

董双成本来是西周时代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浑身上下洋溢着一份灵秀的气韵。她的先祖是商朝的吏官,商朝灭忙后定居钱塘江畔,在飞来峰下种桃成林,结庐而居。生活悠然自得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董双成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受到了陶冶,身体柔弱的董双成酷爱桃花,如痴如醉。随着董双成日渐长大,长得也越来越俊美。有一天,忽然异想天开,把采摘下来的桃花和山中的芝草配在一起炼制丹药。刚开始这种丹药只能清痰化气,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炼制,逐渐在火候及配方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所提炼的丹药,竟然能够治疗多种内科病症,不久周围慕名而来董家讨药的人越来越多。从采集原料到守炉炼丹,董双成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偶有闲暇,便吹笙自娱。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异香扑鼻,传播数里之外,自己吃了几粒后,马上觉得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取笙吹奏,百鸟群集,盘旋飞舞,董双成精神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旺劲,忍不住高歌一曲,声彻云霄,引来仙鹤翩然而降,匍匐阶下,心有灵犀,董双成一步跨上鹤背,仙鹤驮着她冉冉飞升,惊到附近的民众,都只知痴痴地傻看。在西边昆仑山上的瑶池畔住着赫赫有名的王母娘娘,那一只仙鹤载着董双成愈飞愈远,来到了昆仑山,就这样董双成做了王母娘娘的仕女。此外,董双成被王母娘娘受命看守蟠桃,蟠桃是一种枝桠蟠曲的异种桃树,三千年才结果一次是仙宫中的极品珍果,从平时的培养与保护,到果品的采摘和分配,均由董双成负全责,每值瑶池盛会,西王母赐给群仙的蟠桃,都是经由董双成的纤纤玉手而来,就这样董双成成了一名神仙掌管着王母娘娘的蟠桃园。

明代以后,虽然历史中不再出现她的事迹,然而舞台上及绘画中,却大量扮演及描摩她的形象,杭州城里的望仙桥和昆仑山上的瑶池,总给人无限暇思。

篇4:中国流传的神话故事

古延陵孝德乡有条直溪河,河的北端与简渎河、上新河汇合处有座石拱桥,名叫望仙桥,桥的石板上有对深深的小膝印,传说这对小膝印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儿子留下的。从前董溪村有个孝子名叫董永,母亲早逝,跟父亲相依为命。他家道贫寒,靠替财主做佣工赡养父亲。父亲病故后,因为家徒四壁,没有钱替父亲下葬,董永只好跟当地的一个财主借钱葬父,并跟财主约定在财主家做工三年。

董永卖身葬父的事情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七仙女看见了。七仙女对他的事情很感动,而且也被忠厚英俊的董永打动了,于是她决定下凡帮董永。

一天,在他赶往财主家上工的途中,遇见一个长得十分美丽的村姑,对她一见钟情,就求她做了自己的妻子。此后,夫妻俩到财主家做工,男耕女织,偿还欠债。

那村姑本是玉帝的女儿,是天宫织绸的能手,她仅用一个月的时间织好了三百匹缣帛,还清了董永的欠债,夫妻双双便返回延陵董溪村故里,过着夫妻恩爱、幸福美满的日子。

谁知好景不常,七仙女私下凡尘、私配凡人的事被玉帝知道了,天威震怒,马上派天兵天将,拆散董永和七仙女,把七仙女抓回天庭,打入天牢。七仙女在天牢里产下一子,又求她的六个姐姐把亲骨肉送下人间,给董永抚养。

董永自妻子被抓回天庭后,郁郁寡欢,本已心如死灰,但七仙女把孩子送给他后,董永又当爹又当娘,备受艰苦,但父子俩相依为命,这也给董永带来不少安慰。

日子过得很快,小董永转眼七岁了,董永就把儿子送到鬼谷子开设的学塾中上学。这位鬼谷子是位异人,熟读经书,精通算学,曾得仙人传授,能未卜先知。鬼谷子清楚小董永的来历,对他的颖悟、聪慧更是喜爱不已,想把毕生的学识、本领都传授给他。同学们见到先生器重小董永,非常嫉妒,常常用冷言冷语来讽刺他,小董永也不加理睬,独自勤学苦练不已。一天,有个同学争辩不过小董永,就狠狠地骂小董永是没娘的野小子,小董永受此侮辱,就哭着问鬼谷子道:“先生,我到底有没有娘啊?”

“怎么没有?”鬼谷子答道。

“我的娘在哪里?我要娘,我要我的亲娘!”小董永哭起来。

鬼谷子被孩子的真情打动了,于是对小董永深情地说:“孩子,你的亲娘在天上……”他就把往事一五一十地细讲了一遍。

小董永听罢,愣了一会,又抱住鬼谷子流着泪道:“先生,求求您,告诉我怎样才能见到我的娘。”鬼谷子想了一下,告诉小董永说:“你要见娘,就要到镇的南头那座小石桥上从早到晚跪七七四十九天,就能见你娘一面。”

小董永盼母心切,果真到石桥上跪下,他不顾早晚冰冷的桥石刺痛膝盖,也不顾中午似火的骄阳灼疼脊梁,足足跪了四十九天,最后,腿跪的没知觉了,膝盖跪肿了,竟然把桥上的石板跪的也凹了下去,留下两个深深的小圆坑。可是,小董永连娘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就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

鬼谷子看到此情此景,被小董永一片虔诚心肠感动了,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真是个孝子!那我就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吧。听好,你在某月某日的黎明时分去到那座石桥上跪着等候,到时候会有七位仙女从桥上走过,当中有位穿绿衣绿裙的仙女就是你的娘。”小董永听了,破涕为笑。

到了那天,天还没有亮,小董永就老早老早地跪在桥上等候了。盼啊,盼啊!好容易东方才现出鱼肚白,小董永真的瞧见有七位仙女在霞光里从桥东边冉冉地走了过来,分别穿着红、黄、青、绿、紫……七色彩衣。小董永好不喜欢,认定其中穿绿衣绿裙的仙女,上前跪在她面前,紧紧抱住双腿,大声喊:“娘,我的亲娘!我终于见到你啦!”七仙女又惊又喜,激动得不知道怎样才好,她流着泪久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连连亲吻着他的小脸。

最终,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就成就了后来人间的“天仙配”。

篇5:中国流传民间的谚语

中国流传民间的谚语大全

1.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2.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3.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4.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5.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6.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7. 先睡心,后睡眼。

8.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9.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10.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11.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12.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13.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14.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15.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16.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17.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18.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19. 信了肚,卖了屋。

20.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21.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22.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23.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24.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25.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26.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27.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2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9.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30.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31.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32.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33.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4.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35. 眼不见,差一半。

36.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37.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38.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39.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40.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41.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42.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43.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44.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45.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46.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47.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48.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49. 夜夜防贼,年年防歉。

50.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篇6:中国流传民间的谚语

中国流传民间的谚语大全

1.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2.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3.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4.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5.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6.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7. 先睡心,后睡眼。

8.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9.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10.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11.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12.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13.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14.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15.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16.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17.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18.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19. 信了肚,卖了屋。

20.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21.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22.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23.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24.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25.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26.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27.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2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9.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30.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31.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32.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33.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4.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35. 眼不见,差一半。

36.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37.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38.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39.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40.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41.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42.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43.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44.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45.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46.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47.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48.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49. 夜夜防贼,年年防歉。

50.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51.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5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3.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54.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55.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6.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57.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

58.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59. 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

60.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61.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62.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63. 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

6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65.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66.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67.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68. 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69.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70.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71.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72.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73.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74.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75.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76.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77.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78.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79.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80.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篇7:国外流传的中国谚语

国外流传的中国谚语27则

1、Do not employ handsome servants.

别雇佣长得好看的佣人。

2、A nation's treasure is in its scholars.

学者是国家的财富。

3、A bird does not sing because it has an answer. It sings because it has a song.

鸟儿唱歌不是因为它们有了答案,而是因为它们有歌要唱。

4、A bit of fragrance clings to the hand that gives flowers.

送花的手上留有香味。

5、A child's life is like a piece of paper on which every person leaves a mark.

孩子的一生就像一张白纸,周边每个人都会在上面留下印记。

6、A fool judges people by the presents they give him.

糊涂人根据他人的送礼决定亲疏。

7、A bird does not sing because it has an answer. It sings because it has a song。

鸟儿唱歌不是因为它们有了答案,而是因为它们有歌要唱。

8、A bit of fragrance clings to the hand that gives flowers。

送花的手上留有香味。

9、A book tightly shut is but a block of paper。

一本没有打开的.书就是一团纸。

10、A child's life is like a piece of paper on which every person leaves a mark。

孩子的一生就像一张白纸,周边每个人都会在上面留下印记。

11、A fool judges people by the presents they give him。

糊涂人根据他人的送礼决定亲疏。

12、A nation's treasure is in its scholars。

学者是国家的财富。

13、A rat who gnaws at a cat's tail invites destruction。

咬猫尾巴的老鼠自寻毁灭。

14、Be the first to the field and the last to the couch。

第一个出工干活,最后一个上床休息。

15、Do not employ handsome servants。

别雇佣长得好看的佣人。

16、Do not remove a fly from your friend's forehead with a hatchet。

别用斧头拍打朋友额头上的苍蝇。

17、Don't open a shop unless you like to smile。

你要是不喜欢微笑就别开店。

18、He who asks is a fool for five minutes, but he who does not ask remains a fool forever。

张口发问可能让你表现出5分钟的无知,但是不发问的人永远会无知。

19、He who strikes the first blow admits he's lost the argument。

辩论中的两个人,第一个动手的那个人就是承认辩论失败的那个人。

20、If you bow at all, bow low。

既然低了头,干脆就多低点。

21、Keep your broken arm inside your sleeve。

把受伤了的胳膊藏在衣袖里。

22、Not until just before dawn do people sleep best; not until people get old do they become wise。

只有到凌晨人们才睡的最熟,只有到年老时人们才变得聪明。

23、Raise your sail one foot and you get ten feet of wind。

撑起一尺的风帆,你会得到10尺的风力。

24、To know the road ahead, ask those coming back。

要知道怎样前面的路怎么走,最好问从前面返回的人。

25、When you have only two pennies left in the world, buy a loaf of bread with one, and a lily with the other。

如果在世上你只剩下2毛钱,就用一毛钱买一块面包,另一毛买一朵百合花。

26、Better to light a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点亮一支蜡烛总比咒骂黑暗要好。

27、A thorn defends the rose, harming only those who would steal the blossom。

荆棘是玫瑰的卫士,只会刺伤摘花的人。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相关文章:

1.《华严经》之传译

2.《周易》和《华严经》对论

3.赢在中国经典语录

4.赢在中国语录

5.赢在中国读后感

6.赢在中国观后感

7.经典咏流传诗词美文

8.民间流传的简短谚语

9.流传民间的常用谚语

10.经典的民间流传的俗语

下载word文档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