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的结构
“费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大气层的结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大气层的结构,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大气层的结构
对流层
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平流层
距地表约10~50公里处的大气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散逸层之下。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底部。
中间层
中间层又称中层。自平流层顶到85公里之间的大气层。
电离层
定义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60公里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大约距地球表面10~80公里。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外层
外层(Exosphere),又名散逸层,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
篇2:假如没有大气层作文
地球被一层薄毯似的气体包裹着,称为大气层。它使地球不受太阳强烈光线和太空不利条件的损害。大气层分为五层,边缘与太空连接。这些大气层可以保持生命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水蒸气,也形成了天气和气候。地球的大气层其实只是地球外围的薄薄气层。如果将地球比作橘子,那么大气层就像是薄薄的橘子皮。
大气层分五层,它的作用分别是:
散逸层:9000千米(560英里)以上的范围。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前的最后一层稀薄大气。
热层:80~450千米(50~280英里)处。温度达20xx°C(3632°F)。也称电离层,带电空气粒子可以反射无线电波。
中间层:50~80千米(30~50英里)处。流星燃烧坠落。
平流层:20~50千米(12~30英里)处。温度从-60°C(-70°F)至冰点(顶层)。平静的气层,适于飞机飞行。含臭氧层,能保护我们不受太阳有害光的危害。
对流层:可至地表上方20千米(12英里)处。天气层,雨云在此形成。对流层所含气体占大气总质量的75%。人类只有在对流层中才能生存和正常呼吸。
从大气层的作用看,假如没有大气层,就没有了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和水蒸气,也无法形成天气和气候,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而不复存在。
因此,保护大气层成了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只有人人都具备一颗保护大气层的心,并把心付诸与行动,才能使我们的地球万古长青,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安谧地栖息。
篇3:2.1 大气层(教案)
2.1 大气层(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 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习在图像中得出相关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2、形成进一步想了解大气,保护大气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教学(实验)器材: 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感受大气的存在 师:由于受台风“韦帕”的影响,上学期绍兴地区中小学校停课一天,大家还记得吗?不过这一天天气还可以,台风风向走偏,对我们的影响没有预想中的大。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次台风对其它地区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媒体:台风“韦帕”的图片 通过看图片说说这次台风主要造成了哪些影响? 生1:中小学校停课,不少地区工厂停工 生2:景区关闭,航班延误 生3:大批群众紧急撤离,路面大量积水,交通堵塞…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具初步统计这次台风对浙江地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上百亿。 那月球上也有台风这样的天气现象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 师:台风是大气的剧烈运动,它可以使房屋倒塌,大树连根拔起等。那我们身边有大气存在吗? 生:有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动作感受一下大气(深呼吸) (二)新课教学 1、大气的重要性: 师:嗯,大气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对吗?如果地球像月球一样没有大气,除了没有台风等天气现象外,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活动一:想一想 议一议 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将会…… 生1:没有大气地球会经常受到陨石的袭击,布满陨石坑 生2:没有大气我们听不到声音;没有大气昼夜温差会很大 生3: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 生4:没有大气紫外线直接进入地球 生5: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 师:有了大气地球上才有了这样的情景。你知道流星为什么会留下长长的尾巴吗? 生:这是与大气摩擦时形成的。 师:流星袭击地球时首先进入的是大气层,绝大部分流星会在大气摩擦中被烧尽,所以地面上几乎不受流星的袭击,大气对地球有很重要的保护作用。 师:大气给牛羊等地球生物提供了哪些必不可少的物质? 生:氧气、水分、食物等 师:可以说如果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2、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一个问题: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却都是积雪,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 生:高度越高,气温越低。 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DD《大林寺桃花》也描述了同样的情况。平时爬山时有这个感受吗? 生:有 师: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一直越低呢? 生:不是 师: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气温变化图,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图片展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 师:这种坐标图你们以前有学过吗? 生:没有 师:我们一起来边学习边研究。先看水平方向这些数据代表什么?从左到右温度…?同样竖直方向代表什么?从下到上高度…? 现在教室里的温度大概是多少?观察对照图中在地面附近温度也是这个温度对吗?那你知道12千米高处温度大概是多少吗? 生:-60℃左右 师:这个温度给你感觉怎么样? 生:非常冷 师:看来上面的温度是比地面温度要低多了。那根据图大气的温度一直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吗? 生:不是 师:那整个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呈现怎样的规律呢? 结论:大气的温度,在0~12千米之间,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12 ~55千米之间,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5~85千米之间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师: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对大气进行分层的话你打算分几层?怎么分?每一层温度随高度是怎么变的?把它填入表格。 3、大气的分层: 活动二:想一想 填一填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对大气进行分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层序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 小组讨论:(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分层受阻时,教师参与分层,结束后小组代表学生发表意见) 生1:我们组认为可分为四层:第一层:0~12千米,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第二层:12~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第三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第四层:85千米到大气层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生2:我们组认为可分为五层:0-12千米是一层,12 -55千米一层,55-85千米一层,85-500千米是一层,500千米以上是一层。 师:这种分法你是根据什么分的? 生:书上也这么分的 师:这位同学通过自学课本把大气分成五层,这也是一种分法。还有其它的分法吗?老师想把它分两层可以吗? 生:可以。第一层:0~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第二层:55千米到大气层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先降低后升高。 师:分类的方法很多,只要你的理由是充分的,大家都能信服,你的分类就是正确的。其实科学上对大气的分层也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其中最常用分法是在我们前面分四层的基础上结合大气密度和物质组成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它分成五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图片展示:大气分层图并和学生一起寻找各层的范围和温度变化情况。 教师介绍分层情况,学生对照温度垂直变化图随时回答问题。 对流层:0-12千米左右,这层上方有画着积雪和云,为什么山脚下没有雪而山顶上有雪呢? 生:这层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12-55千米,这一层大气中没有云,视野开阔,很适合于飞机飞行。臭氧主要集中在这一层,正是因为它们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所以平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中间层:55-8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千米,说这层中温度变化特点? 生: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师:由于篇幅所限,高层大气的温度没有直观表示出来, 这层大气的温度可达1000-℃,这也是它叫暧层的原因。 外层:500千米以上,温度继续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大家仔细观察外层大气颜色,黑色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几乎没有大气。 师: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范围内,而且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薄(看图中各层颜色的变化),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外层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 出示图片:登山图 设问: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高海拔为8.844千米,它的最高处位于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我们去登山时要注意保暖? 生:对流层,因为对流层中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4、对流层 师: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所有的生物和人类活动都在对流层中进行,这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下面我们一起重点了解一下对流层的情况,请阅读课本51页对流层这一段文字,说说对流层有哪些特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半分钟后集体回答:对流层最显著的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现象及成因探究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流运动,那对流是怎样的一种运动?空气又怎么会对流的呢?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观察一下液体和气体的对流运动。 活动三:做一做 画一画 探究实验:观察对流运动 1、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流动情况。 师: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对流运动,我告诉大家一个窍门:在水中加入一颗秘密“武器”(事先用锡纸包好的片状高锰酸钾),观察效果会更明显。 2、点燃蚊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蚊香置于中间,观察烟的运动情况,试着把它在图上画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实验情况(水对流现象明显,烟的运动由于多媒体教室光线较暗不是很理想), 2分钟后实验完毕。 请大家把看到的对流现象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气体或液体的上下运动就是对流运动。 水的对流 设问:加热后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你能用第一章中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它吗? 结论:加热后的水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向上运动,上面的冷水密度较大向下运动,形成对流。 烟的对流 师:空气又是为什么能形成对流的呢?你能自己解释吗? 结论:受热的烟(空气)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遇到冷的烧杯,温度下降空气收缩,密度变大而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师:说说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在上下温度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下面温度高,上面温度低。 师:对流层温度符合这一特点吗? 生:符合 师生一起: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近地面处的大气温度较高,密度小向上运动,升到高空时温度下降,密度变大而下沉,形成对流。对流现象是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师:平流层中能形成对流吗?为什么? 生:不能,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DD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篇4:大气层教学反思
本节课气氛较好,学生都能很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从内容来看,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单单讲大气层的话,学生就会感觉像是很遥远的事情,讲到身边的空气,很亲切地感受到原来大气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我们讲的东西就是我们身边的东西,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大气层,引导学生去纠正自己认识的大气层中的错误,对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本节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平时课外科学知识积累很少,同时对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也留意观察的不够多,所以他们讲出的一些事列没有很大的新意,引导过程中很难让学生步入你所设计的意图中。我想如果在课前能学生去找些资料,上网收集一些平时自己不了解的知识,那课堂效果会更好。
篇5:大气层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就教材内容而言,《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是地理选修模块的内容,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既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从课标要求看,要求学生说出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才能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大致如下:首先用央视公益广告视屏导入,引导学生感知大气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探求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很好地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然后从大气污染的概念入手,从大气污染的本质原因中,导出两个关键词,即“大气的自净能力”和“大气污染物”,接下来重点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最后,设计一组典型例题,以训练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检测学生能否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从课堂流程看,教师通过简要的语言将各个环节连贯起来,使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并成为一体;从课堂达成效果看,展示学生能根据展示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拓展,比如逆温的生消过程,大气环境问题的概括总结;从课堂生成问题看,学生能有效获取材料中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只能看到表象,不能对表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知道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但只是生搬硬套,缺乏灵活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就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这样的问题是允许存在的,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这类问题的学习教师应该多给予指导、点拨。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的展示形式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个别同学的展示教师没能及时干预,导致展示时间过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在展示形式上不能太过死板,要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同时要要求同学们在班级展示之前进行组内小展示,以提升课堂展示的质量。
篇6:大气层教学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基本途径,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1.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2.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问题,初中生能够初步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十分广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入这些实际问题。由于实际问题只给出了具体情境,而未给出相应的物理模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建立起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找出这个物理问题与哪些物理概念、规律有联系,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问题可分为“解释现象”和“作出判断或提出方案”两种类型。
解释现象的实际问题是用物理知识去说明实际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例如:
(1)烧水的铝壶壶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圈,这些同心圆圈起什么作用?
(2)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声,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为什么?
(4)为什么许多电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
在回答这些解释现象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问题中原有的日常生活语言转变为物理语言,做解释时不要依据直觉的生活经验而要紧紧依据物理知识。
作出判断或提出方案的实际问题是利用物理知识进行思维,确定解决问题所应当采取的行动或提出行动的详细方案。例如:
刘丰打算在他家外屋库房安装一个防盗报警装置,想实现如下效果:只要有人打开他家库房的房门,装在住室里的灯和电铃同时发出警报(灯亮铃响)。请你设计这个电路,并说明工作原理。
这类问题如能结合实物或现场任务提出,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看到实际成果,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当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了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后,会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会感到对自然、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将激励他们以更高昂的热情去学好新的物理知识。
3.结合物理知识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
初中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现代科学技术都可以在初中物理内容中找到它的知识渊源。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完全有可能并且有必要结合所学知识简单介绍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把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反映了物理教学的时代特征。把具体的物理知识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对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很有好处,也使他们能够用现代观念看待物理知识的应用。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形成学好物理的强烈动机。学生在课堂上所了解的现代科技成果也将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他们继续深造或从事工作都十分有益。
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域十分广阔,联系物理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们举出一些结合初中物理知识教学介绍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1)结合重力的教学介绍宇航员登月时,在月球上走路的情况;
(2)结合摩擦力的教学介绍气垫船和气垫轴承利用空气膜大大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
(3)结合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介绍人造地球同步卫星;
(4)结合液体压强的教学介绍深水潜水技术;
(5)结合能量的教学介绍葛洲坝水电站、三峡工程,介绍潮汐发电,介绍风力发电机和波浪发电机;
(6)结合光的反射的教学介绍光导纤维通讯;
(7)结合物体的颜色的教学介绍三基色原理在彩色电视中的应用;
(8)结合比热的教学介绍双水内冷发电机;
(9)结合液化的教学介绍火箭的液体燃料、超低温的获得;
(10)结合升华的教学介绍干冰致冷、人工降雨;
(11)结合物体导电性的教学介绍半导体材料的广泛应用;
(12)结合电路的教学介绍钮扣式氧化银电池、光电池和铝—空气电池;
(13)结合电阻的教学介绍超导体。
应该注意,课堂上联系现代科学技术,不能不顾学生知识水平搞专题演讲,不能过份纠缠技术细节。教师应该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模型、挂图、照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概略地介绍科技成果的内容、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要着重讲清它与所学物理知识的联系。
4.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现代社会生活愈来愈同科学知识发生了紧密联系,未来世纪的普通公民也应具备相当多的科学知识,才能应付日常社会生活的需要,如理解新闻媒介传播的一般信息,从事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对重要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物理知识正在成为社会生活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如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通信问题、自动化问题、空间开发问题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同物理教学加以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注意并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了解物理学的社会意义。
篇7:大气层的作用
一,大气层浸透着地球,每天阳光蒸发的气态水,并能以下雨和下雪或,早上大雾的方式回归到地球上。能确保地球水圈的'循环,能完成生物圈及时补充水份,有利于生物圈的良性生活。
二是使陆地和动物圈,每天分发出来的氧气,不能散出外层空间,坚持过度氧气在地球表层,有助于生物圈供氧生活。
三是能将阳光紫外线辐射,降低到地球生物圈,生活顺应性范围,有利于地球生物圈的良性生长。
四是在大气层围封作用下能坚持着地球地表液态水体的波动性,确保陆地、江河、湖泊等液态水体的存量。有助于地球生物圈的良性生活。
五则是维护着地表环境波动性的作用。
篇8:大气层有什么作用
地球大气层的具体作用
一、保护水圈的循环。地球上一切生物物种都必需要依靠水才干生存,大气层浸透着地球每天阳光蒸发的气态水,并能以下雨或下雪和早上大雾的方式回归到地球上,能确保地球水圈的循环,能完成生物圈及时补充水份,有利于生物圈的.良性发展。
二、保护地表氧气的过度。在大气层围封的作用下,由陆地和动物圈每天分发出来的氧气,不能散出外层空间,维持过度氧气在地球表层,有助于生物圈供氧生活。
三、对太阳热辐射起盾牌作用。太阳光的紫外线热辐射非常激烈,大气层能对其起盾牌作用,能将阳光紫外线辐射降低到地球生物圈生活顺应性范畴,有利于地球生物圈的良性生长。
四、确保液态水体(陆地)的波动性。在大气层围封作用下,能维持着地球地表液态水体的波动性,确保陆地、江河、湖泊等液态水体的存量,有利于地球生物圈的良性生活。
五、起到保护地表环境波动性的作用。根据地理学家鉴测标明,大气层每天会有约摸36000吨来自太空的物质进入,通常都是些小石块、中石块和大石块的状况,但还间歇会有巨石块或小行星进入的状况发作,当巨石块或小行星进入时,假如没有大气层对其发生摩擦、缓冲的作用,而直接撞到地球地表上,将会毁坏地表生活环境的波动性。
篇9: 大气层的作用
大气层的作用
总结精选(1):
大气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层”,并在内部构成风、雨。地球上的大气层是我们的保护神,他的综合作用主要有:大气区综合各类带给了不可缺少的云集;大即使地面上持续适宜的温度;大气降一幅防护罩。大气层有烟气、但其。在厚厚的大气层持续了足够了氧气,水循环和热循环,就像一层厚厚的毛毡保护着我们的地球。大气层的方位和阳光、电等大气现象;维持空气循环。
总结精选(2):
大气层是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大气层的范围十分广阔,水平方向上笼罩着整个地球,垂直方向上的厚度超过了地球上最高山峰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和海洋中最深点马里亚那海沟的深度。大气层的底界为地球表面,上界到底在哪,此刻还难以下结论,过去曾把向太阳一侧的磁层顶高度(距地面约576千米)作为大气层的上界。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大气层的上界已与行星星际气体逐渐融合在一齐,因此,上界的界限比较模糊。人类活动的范围还仅仅局限于大气层的底层,风、云、雨、雪等各种天气现象一般发生在20千米以下的大气层中。
大气无形无色,用肉眼无法觉察,但是它确实存在,科学家发现整个大气层内的大气质量约为5.14千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足有5个喜马拉雅山的质量之和。大气分布很不均匀,一般越往上空气越稀薄,据推算,在360千米高空的大气层中,空气密度仅有海平面附近的万亿分之一。因此,大气层的质量主要集中在48千米以下的区域,而在48千米以上的浩瀚太空,所含大气质量还不到总质量的0.1%。
大气层对人类和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和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人能够几日不食不眠,但不能够几分钟不呼吸,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生命体的死亡。同样,各种生物体也需要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也离不开大气的介入。
第二,大气的存在为人类和各种生物体带给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地球如果没有大气层这个忠诚的卫士,那么,白天太阳可将地球附近的地面蒸烤到80°C以上,晚上又会降到-100°C。一天之内近200°C的温差,什么生物和植物能够残存呢?
第三,大气层遮挡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它宇宙射线,这些射线是诱发皮肤癌、白血病等一些疑难杂症的凶手。第四,消除、减轻了来自星际间的流星对地球的袭击,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宇宙中有超多的冰球,穿越大气层后,小的就溶化掉了,大的也磨损了许多,只有少量的陨冰碎块能落到地球表面。
另外,其他星球相撞后产生的碎片有时也会飞向地球,但经过大气层的消磨后,到达地球的陨石数量已微乎其微。
总结精选(3):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还存在大部分的固体杂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温度基本不变,在30千米至50千米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升高。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那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超多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气体,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这些混合气体被称为空气,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和运动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气层、增温层等。大气层保护地表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线;也能够减少一天当中极端温差的出现。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层由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构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能够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超多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构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气溶胶及大粒度悬浮颗粒。由于地磁场的保护作用,使得大气层在太阳风及宇宙高能射线流的刮蚀作用下得以保存。
根据各层大气的不同特点(如温度、成分及电离程度等),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臭氧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自然状态下,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氩。这三种气体占总量的99.96%,其它各项气体含量计不到0.1%,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在近地层大气中上述气体的含量几乎可认为是不变化的,称为恒定组分。
在干洁空气中,易变的成分是二氧化碳(CO2)、臭氧(O3)等,这些气体受地区、季节、气象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正常状况下,二氧化碳含量在20km以上明显减少。
总结精选(4):
大气层层次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km,它的厚度不一,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总质量占大气层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大气中的水汽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该层有如下特点:
(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该层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而从下垫面加热大气。因而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多,远离地面的空气受热少。每升高1km,气温约下降6.5度。
(2)空气对流:因为岩石圈与水圈的表面被太阳晒热,而热辐射将下层空气烤热,冷热空气发生垂直对流,又由于地面有海陆之分、昼夜之别以及纬度高低之差,因而不同地区温度也有差别,这就构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3)温度、湿度等各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大气与地表接触,水蒸气、尘埃、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层,故该层中除气流做垂直和水平运动外,化学过程十分活跃,并伴随气团变冷或变热,水汽构成雨、雪、雹、霜、露、云、雾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平流层
中文名称:平流层英文名称:stratosphere其他名称:同温层定义1: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高度的大气层。层内温度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底部温度随高度变化不大。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定义2:距地表约10~50km处的`大气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逸散层之下。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流层(stratosphere),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对流层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50公里这一层,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减弱,这一大气层叫做“平流层”,又称“同温层”。那里基本上没有水汽,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构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及高能粒子的袭击。
对流层
对流层
中文名称:对流层英文名称:troposphere;convectionzone定义1:大气最下层,厚度(8~17km)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随高度的增加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5℃/km,有对流和湍流。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这一层。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定义2:恒星内部冷热气体不断升降对流的区域。应用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天体物理(二级学科)地球对流层(troposphere)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大约17至18公里,在中纬度的地区高10至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只有8至9公里。在高纬度的地区,因为地表的摩擦力会影响气流,构成了一个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边界层。这一层的构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会被逆流层的分隔而与对流层的其他部份分开。
英语里的对流层一字“Troposphere”的字首,是由希腊语的“Tropos”(意即“旋转”或“混合”)引伸而来。正因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即对流层顶)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在宇宙中恒星也有对流层,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播除辐射,还有对流过程。即从太阳0.71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这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构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中间层
大气层中的人类活动示意图
中间层(Mesosphere)
又称中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
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K;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有时在高纬度地区夏季黄昏时有夜光云出现。
物质组成:氮气和氧气为主,几乎没有臭氧。该层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个只有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中间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热层”。在这两层内,经常会出现许多搞笑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
电离层/暖热层
电离层(Ionosphere)/暖(热)层(Thermosphere)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大约距地球表面10至80千米。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超多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又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该层特点是:
极光
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向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在电离作用产生自由电子的同时,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碰撞复合,以及电子附着在中性分子和原子上,会引起自由电子的消失。大气各风系的运动、极化电场的存在、外来带电粒子不时入侵,以及气体本身的扩散等因素,引起自由电子的迁移。在55公里高度以下的区域中,大气相对稠密,碰撞频繁,自由电子消失很快,气体持续不导电性质。在电离层顶部,大气异常稀薄,电离的迁移运动主要受地球磁场的控制,称为磁层。
电离层的主要特性由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碰撞频率、离子密度、离子温度和离子成分等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来表示。但电离层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电子密度(或称电子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随高度的变化与各高度上大气成分、大气密度以及太阳辐射通量等因素有关。电离层内任一点上的电子密度,决定于上述自由电子的产生、消失和迁移三种效应。在不同区域,三者的相对作用和各自的具体作用方式也大有差异。
外层
太阳风与地磁场
外层(Exosphere)又名散逸层,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那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大气层有多厚,这的确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问题。人类经过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对大气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整个大气层能够分成几个层。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十分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
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美丽的极光就出此刻电离层中。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状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那里空气极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
篇10:地球大气层怎么形成的
大气的形成,一方面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形成有关,一部分又与动植物的出现有关。它不是孤立地形成的。通过对一些行星大气探测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各个行星上的大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对于理解地球大气的形成,很有帮助。但是更切合实际的大气层形成的理论,还需要人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按照大气层的各种气体体积分数分类,其主要成分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
【大气层的结构】相关文章:
2.读后感结构
3.句子结构
4.短语结构
5.策划书结构
6.议论文结构
8.英文简历结构分析
9.演讲稿的结构
10.根的结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