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设备结构课件

设备结构课件

2023-06-12 08:10: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颗橘子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设备结构课件,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设备结构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

设备结构课件

篇1:设备结构课件

1.从设备组成形态的视角看

设备通常由硬件、软件和流程性材料组成。

(1)设备的硬件

设备的硬件是一个设备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的统称。从基本结构上来讲,计算机硬件可以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一辆汽车的硬件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2)设备的软件

一般来讲,软件被划分为编程语言、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

(3)设备的流程性材料

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指通过将原材料转化成某一预定状态形成的有形产品。设备上使用的燃料油、润滑油、冷却液、软化水等都属于流程性材料。

2.从设备结构特点的视角看

设备可以由设备元件和设备架构组成。

3.从设备组成单元的视角看

设备可由主要部件、配套部件和连接部件构成。

4.从设备完整功能的视角看

设备一般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主要工作部分、辅助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

5.从设备层次的视角看

设备可以由核心设备、形式设备、延伸设备三个层次组成。核心设备是指设备的直接功能和效用;形式设备是指设备的物质实体外形,包括设备的特征、造型、包装和商标等;延伸设备是指包括运输、安装、维修、培训的相关服务。

篇2:设备结构课件

1、旋风除尘器原理:

气体以一定的速度切向进入旋风除尘器内,按螺旋线的形式进行回转运动,气体中夹带的粉尘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到旋风除尘器的内壁上,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内壁面落入底部,从而达到了除尘的作用。

2、立管冷却器:

横断面呈长椭圆形,有上下两个水箱,直立的钢管束装在上下2块管栅板之间,被5块折流板分成6个管组,因而煤气通路为6和流道。煤气走管间,冷却水走管内,两者逆向流动。冷却水从冷却器煤气出口端底部进入,依次通过各组管束后排出冷却器外。6个煤道的横截面积是不一样的,为使煤气在各个流道中的流速大体保持稳定,所以煤气流向各流道的横截面积依次递减,而冷却水沿其流向各管束的横截面积则相应地递增。

3、电捕焦油器:

其外壳为圆柱型,内分布若干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长度和直径相等沉降管,在每根沉降管的中心处悬挂着电晕极导线,由上部框架及下部框架拉紧,并保持偏心度不大于3mm。电晕极一般采用镍铬钢丝制作。煤气自底部侧面进入并通过两块气体分布筛板均匀分布到各沉降管中去。净化后的煤气从顶部出口溢出。从沉降管捕集下来的焦油,集于器底排出,由于焦油粘度大,特别是在冬季不易排出,故可采用热氨水冲洗或将底部结构改为带蒸汽夹套的锥形。电捕焦油器顶部的绝缘装置及高压电引入装置是结构很复杂的部件,柱状绝缘子(电瓷瓶)会受到渗漏入绝缘箱的`煤气中的含焦油、萘及水汽的沉积和污染,从而降低绝缘性能,以至在高电压下会发出表面放电而被击穿,还会因机械振动和由于绝缘箱温度的急剧变化而破裂,这是常常造成电捕焦油器停工的原因。 原理:主要部分分电晕极和沉淀极组成。作负极的金属丝电晕极与作正极的金属板沉淀极之间施加额定直流高电压,由于负电荷离子在电场中运动速度比正电荷离子快,而且负电晕极击穿电压比正电晕极高,当煤气由设备底部进入,通过气体分布器流入电场空间时,气体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电离。煤气中携带的焦油微粒绝大部分带上负电荷且沿电力线方向吸附于沉淀极的表面,放出电荷而成为中性的油粒,油雾粒子在极板表面不断凝聚,颗粒增大,最后成为油滴重力沿沉淀极表面流淌至设备底部,经排污口排出。另外,在电晕极附近带正电荷的那些焦油微粒则被电晕极导线吸附,沿导线表面流下,也汇聚于设备底部,净化后的煤气从设备顶部流出。

4、罗茨风机:

主要由机壳、墙板及两个装有叶轮的转子组成,通过一对同步此轮的作用,使两转子呈反向等速旋转,并依靠叶轮与叶轮之间、叶轮与机壳之间的间隙,使吸气腔和排气腔基本隔绝,借助于叶轮旋转、推动机壳容积内气体,达到鼓风之目的。

5、氨水澄清槽:

是一端为斜底、断面为长方形的钢板焊制容器,由槽内纵向隔板分成平行的两格,每格底部设有由传动链带动的刮板输送机,两台刮板输送机用一套电动机和减速机组成的传动装置带动。焦油、氨水和焦油渣由入口管经承受隔室进入澄清槽,使之均匀分布在焦油层上部。澄清后的氨水经溢流槽流出,沉聚在槽下部的焦油经液面调节器引出,以控制焦油液面,保证焦油有足够的分离时间。焦油层厚度一般为1.3~1.5m,此部位应在外面保温,以维持油温和稳定黏度。沉积于槽底的焦油渣由刮板输送机送至前伸的头部漏斗排出。焦油渣经过氨水层时被洗去焦油,露出水面后澄干水。刮板线速度为1.74~13.5m,速度过高易带出焦油和氨水。为阻挡浮在水面的焦油渣,在氨水澄清槽附近设有高度为0.5m的木挡板。为了防止悬浮在焦油中的焦油渣团进入焦油引出管内,在氨水澄清槽内设有焦油渣挡板及活动筛板。焦油、氨水的澄清时间一般为0.5h。

篇3:静定结构课件

概述

静定结构──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结构,是实际结构的基础。因为静定结构撤销约束或不适当的更改约束配置可以使其变成可变体系,而增加约束又可以使其成为有多余约束的不变体系(即超静定结构)。因此,熟练掌握静定结构的组成规则,不仅可以正确地确定超静定结构中的多余约束数,而且可以正确地通过减少约束使超静定结构变成静定结构(而不是可变体系)。

从几何构造分析的角度看,结构必须是几何不变体系。根据多余约束n,几何不变体系又分为:

有多余约束(n>0)的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

无多余约束(n=0)的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

从求解内力和反力的方法也可以认为:

静定结构:凡只需要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就能计算出结构的全部支座反力和杆件内力的结构。

受力分析

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静定结构是没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其反力和内力只用静力平衡方程就能确定。这是静定结构的`基本静力特征。

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是用截面法取隔离体,画受力图,对受力图建立平衡方程求反力和内力。求解时,应尽可能做到一个方程只含一个未知力,从而避免解联立方程。

分析对称结构时,应充分利用对称结构的力学性能。对称结构在对称影响作用下,其反力、内力、位移均对称,在反对称影响作用下,其反力、内力、位移均反对称。这一结论对超静定结构也适用。

静定梁与静定刚架

梁、刚架以受弯变形为主,其内力一般有弯矩、剪力和轴力。

在梁与刚架的计算中,利用荷载、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并结合高等数学中所学的函数作图与导数关系的知识,可以毫无困难地判断出各段杆的弯矩图、剪力图的大致形状。任意一段直杆,只要知道了其杆端弯矩,就可以把它看成简支梁,用叠加法作出该段的弯矩图。采用分段叠加法,就可以作出弯矩图。

多跨静定粱是由几根单跨梁连接而成的主从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拆成单跨粱,将其分为基本部分和附属部分。先计算附属部分后计算基本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作用在基本部分上的荷载等因素对附属部分的反力、内力、变形没有影响,而作用在附属部分上的荷载等因素对基本部分有影响。

刚架计算的关键是把刚架拆成若干单杆,首先求出杆端内力,然后每段杆均可按简支梁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多层或多跨的静定刚架,可参考多跨静定梁的解法,把它分成附属部分和基本部分,先计算附属部分,后计算基本部分。

三铰拱

拱的轴线是曲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产生水平力。拱的内力有弯矩、剪力、轴力。

篇4:现在完成时的结构课件

由“have/has+过去分词”构成,主要有两个含义: ①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但与现在的情况有联系,有时无时间状语,有时和一些表示不确定的过去时间状语连用,如:many times,just,yet,ever,never,already,before,so far, by now等连用。 ②表示从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并还可能继续延续下去的动作,用于延续性动词,且句中常带有表示一段时间的时间状语,如:for two months, so far等。

时态结构

现在完成时由“have/has+过去分词”构成,主要有两个含义:

①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对现在有影响,有时无时间状语,有时和一些表示不确定的过去时间状语连用,如:many times,just,yet,ever,never,already,before,so far, by now等连用。

②表示从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并还可能继续延续下去的动作,用于延续性动词,且句中常带有表示一段时间的时间状语,如:since + 时间点/从句,for two months, so far等。[1]

在“it is the first/second...time that...。”或在“it/this/that is the +最高级+名词+that...。”结构中,that从句中的动词常用现在完成时;表示到说话时为止动作发生过几次。在“it + be...+since从句”这一结构中,be可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since从句一般用过去时。have/has/had +been +动词的现在进行时。

1)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都能表示过去发生过的动作,但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动作对现在的影响,并且表示这一动作已完成或还可能继续下去;

2)而一般过去时与现在的情况没有联系,仅表示过去的动作,且这一动作到说话时已终止。因此现在完成时不能与表示明确的过去时间如:in1949,yesterday,last week等的状语连用,并且用when或where对这些时间和地点状语提问时,一般只用一般过去时。

比较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

1)过去时表示过去某时发生的动作或单纯叙述过去的事情,强调动作;现在完成时为过去发生的,强调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影响,强调的是result (结果)。

2)过去时常与具体的时间状语连用,而现在完成时通常与模糊的时间状语连用,或无时间状语。一般过去时的时间状语:

yesterday, last week,…ago, in1980, just now, 具体的时间状语

共同的时间状语:

this morning, tonight, this April, now, once,before, already, recently,lately

篇5:现在完成时的结构课件

for, since, so far, ever, never, just, yet, till / until, up to now, in past years, always,

不确定的时间状语

3)现在完成时可表示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动词一般是延续性,如live, teach, learn, work, study, know.

过去时常用的非持续性动词有come, go, leave, start, die, finish, become, get married等。

举例:

I saw this film yesterday.

(强调看的动作发生过了。)

I have seen this film.

(强调对现在的影响,电影的内容已经知道了。)

Why did you get up so early?

(强调起床的动作已发生过了。)

Who hasn't handed in his paper?

(强调有卷子,可能为不公平竞争。)

She has returned from Paris.

她已从巴黎回来了。

She returned yesterday.

她是昨天回来了。

He has been in the League for three years.

(在团内的状态可延续)

He has been a League member for three years.

(是团员的状态可持续)

He joined the League three years ago.

( 三年前入团,joined为短暂行为。)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now.

---Will somebody go and get Dr. White?

---He's already been sent for.

句子中如有过去时的时间副词(如 yesterday, last, week, in 1960)时,不能使用现在完成时,要用过去时。

(错)Tom has written a letter to his parents last night.

(对)Tom wrote a letter to his parents last night.

用于现在完成时的句型

1)It is the first / second time…. that…结构中的从句部分,用现在完成时。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visited the city.

It was the third time that the boy had been late.

2)This is the… that…结构,that从句要用现在完成时.

This is the best film that I've (ever) seen.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ve heard him sing.这是我第一次听他唱歌。

典型例题

---No,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___ here.

was B. have been C. came D. am coming

答案B. This is the first time 后面所加从句应为现在完成时,故选B。

---No, it's the first time I ___ here.

even, come B. even, have come C. ever, come D. ever, have come

答案D. ever意为曾经或无论何时,反意词为never,此两词常用于完成时。 This is the largest fish I have ever seen. It is / was the first time +that-clause 的句型中,从句要用完成时。

注意:非延续性动词的否定形式可以与表示延续时间的状语连用。即动作不发生的状态是可以持续的。

(错)I have received his letter for a month.

(对)I haven't received his letter for almost a month.

比较since和for

Since 用来说明动作起始时间,for用来说明动作延续时间长度。

I have lived here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I have lived here since I was born..

My aunt has worked in a clinic since 1949.

Some new oilfields have been opened up since 1976.

I have known Xiao Li since she was a little girl.

My brother has been in the Youth League for two years.

I have not heard from my uncle for a long time.

注意:并非有for 作为时间状语的句子都用现在完成时。

I worked here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我现在已不在这里工作。)

I have worked here for many years.

(现在我仍在这里工作。)

小窍门:当现在完成时+一段时间,这一结构中,我们用下面的公式转化,很容易就能排除非延续动词在完成时中的误使。

(对) Tom has studied Russian for three years.

= Tom began to study Russian three years ago, and is still studying it now.

(错) Harry has got married for six years.

= Harry began to get married six years ago, and is still getting married now.

显然,第二句不对,它应改为 Harry got married six years ago.或 Harry has been married for six years.

篇6:身体结构教学课件

身体结构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身体的结构》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身体的外形特征,亲身体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了解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骨骼》、《关节》、《肌肉》、《跳动起来会怎样》、《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等知识打下基础。

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学情分析:

《身体的结构》这一课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但具体包括哪些部分,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在学生对日常生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身体的结构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科学问题,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以科学概念为主线,更容易达成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展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工作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教学准备:

领巾。

教 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三个部分。一、巧设疑问,导入新课;二、多种方法,感知内部结构;三、身体怎样工作的;这样,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体验活动,学生将对本课的科学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四部分展示给大家。

教学流程:

一、巧设疑问,导入新课;

我在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时,我开门见山的问同学你爱自己的身体吗?学生会说“爱”,接着又提出,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分几部分吗?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轻松的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个真实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又巧妙地把教材中提出的任务转化成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并且配以生动形象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课。因课本已有具体的分法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根据学生的汇报,到板前一部分一部分的出示及每部分的名称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多媒体,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身体的结构,加深学生从身体外形划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发现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特点时,请同学们解开红领巾,放在桌子上,左手放身后,拿起右手一分钟系红领巾?大部分孩子没系好。为什么没有系好?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从这个游戏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少,游戏的'目的,并不是玩,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发现了问题。

科学课上采用游戏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环节来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原因就在于游戏法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爱学、乐学,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能够缓解精神压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认识到人体对称不但很美,而且还协调便于行动和生活,当学生用一只手系领巾非常困难时,就会真正地意识到并体验到对称的身体结构的好处啦。然后话一转说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残疾人,因此对周围的残疾人要爱护、帮助他们。课上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有一颗爱心。

二、观察身体内部结构

在观察身体内部活动时,我引导说人体的有些组成部分从外形上是看不到的,但却听到,触摸到或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人体内部有那些部分组成?学生根据科学常用的观察丰富确定用看,听,闻,捏,摸的方法,观察身体的内部组成。这时在分组观察并及时记录。通过看学生知道身体内有血管,喉咙,听后知道体内有心脏,有肠子,捏一捏,摸一摸知道体内有骨骼,肌肉,关节。通过运用多种感官不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了解了一些隐藏在人体内部的器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对象不同时,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才能达到观察目的。

三、身体怎样工作的

我先以谈话的方式问:“我们按着身体的外部特征,将人体分为四部分,我们的身体由皮肤包裹着,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骨骼内是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想了解吗?以商量征求学生意见的口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的兴趣,接着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如何工作的。视频播放“跳绳”,请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是怎么参与的?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贴气泡。在跳绳活动中手、脚、胳膊、腿、心脏、肺、脑都参与了跳绳活动,每组选一个喜欢的活动,做一做,看活动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项活动。观察后每组用气泡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用视频展示气泡图,用视频展示气泡图,既直观又便于学生比较发现,在不同活动中人体某器官的作用是相同的,以达到人体按功能划分的教学目的。

四、归纳总结 :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探究,知道人的身体从外形上看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把新知进行了梳理。

五、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气泡图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篇7:太阳的结构的课件

太阳的结构的课件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8:无线局域网设备及结构概述

无线局域网设备及结构概述

所谓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是指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代替传统电缆,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功能的网络,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安装简便:不需像有线LAN一样,施工要破墙掘地、穿线架管。

使用灵活:只要在无线局域网的信号覆盖区域内,网络设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

节约经费:建设有线局域网时,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通常会预设一些利用率很低的信息点,造成资源浪费。

易于扩展:无线局域网配置方式多种多样,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能够胜任从几个用户的小型LAN到上千用户的大型网络,并且能够提供像“漫游(Roaming)”等有线LAN无法提供的特性。

传输距离远:目前,无限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1Mb/s,传输距离目前可达50km。

​目前,无线局域网使用的无线通信标准主要是IEEE 802.11/IEEE 802.11b协议。IEEE 802.11发布于,是全球公认的IEEE 802工作组经过了7年工作之后发布的上无线LAN领域内第一个被国际上认可的协议。9月,该工作组又提出了802.11b协议,用于对802.11协议进行补充。802.11b在802.11的1Mb/s和2Mb/s速率写又增加了5.5Mb/s和11Mb/s两个新的网络吞吐速率。

无线组网设备

1、无线网卡

主要有3种类型:笔记本专用PCMCIA无线网卡、台式专用PCI无线网卡、笔记本和台式通用的USB无线网卡,

2、无线接入点(Wireless Network Access Point,简称无线AP)

功能类似网络中的集线器。

主要作用为:

作为无线LAN中的中心点,供其它装有无线网卡的计算机通过它接入该无线LAN网络。

通过对有线LAN提供长距离无线连接,或小型无线LAN网络提供长距离有线连接,从而达到延伸网络范围的目的。

无线LAN的结构

网桥连接型​

HUB接入型

无中心结构

​​

无中心结构要求网中任意两个终端用户均可直接通信,通过无线网卡组成一个无中心点的对等网。

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安装无线网卡

设置网络选项

网络解决方案

Infrastructure(基站)模式

此模式为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结合。无线AP通过有线HUB扩展出来,这样的方案适合一般的无线办公网络,因为有一台无线AP,组网成本会相应提高,但网络安全性则会更好。

Ad-Hoc(点对点)模式

Ad-Hoc模式使用无中心结构,通过多台装有无线网卡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自成网络不使用无线AP组成一种临时性的松散的网络组织方式,实现点对点与点对多点连接。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式的无线局域网将不能接入到外部网络。

篇9:设备结构工程师求职简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机械制造

学 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目标地点: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设备结构工程师

工作经验

/10 — /7: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工程部设备结构工程师

1. 负责设备、工装结构设计工作,并负责改造、优化,保证生产的顺畅,制定、完善各项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2. 主持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诊断并解决生产设备故障。

3. 生产设备的设计、调试、选型、维修、保养等设备管理工作。

/5 — 2014/9:XX有限公司[1年4个月]

所属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工程部设备结构工程师

1. 设备开发的方案确认,标准元器件的选型审核,设备开发过程中的进度管控及异常问题处理。

2. 公司业务报价及工程图纸的审核,生产进度的跟踪,项目结案的质量审核与文件的整理备案。

3. 维持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在生产前准确完整的了解客户的需求,生产中及时了解客户的设计变更。

教育经历

/9— 2013/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机械制造本科

证书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我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较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我有高度的责任感,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力强,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我坚信,只要有自信,有毅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就能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为公司创造价值。

篇10:生物根的结构免费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点。

2、准确描述根尖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明确相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尖各部分结构的联系以及各部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体会到生物体是统一整体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众所周知,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是本节的难点知识。教材中的插图或挂图都是根的结构模式图,而显微镜下观察的根尖细胞结构,大多是不规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根尖细胞结构时,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认清显微镜下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避免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趋于模式化。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结构及功能。

课前利用小麦或其他植物,使其萌发并长出数条幼根。在课上先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根尖,教师要指出从根的尖端到长有绒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条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帮助学生从根尖的外形上区分各部分的形态、色泽等特点,如:根尖尖端处稍带黄色的帽状结构是根冠;根冠内部一团稍稍发暗的部位是分生区;分生区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以上长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区。在成熟区的上端,还可以看到已经枯萎的`根毛。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观察,并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帮助学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进行显微观察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两点:(1)学会边观察边移动载玻片的技能;(2)正确认识永久切片的颜色。学生在观察经染色的永久切片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进行复杂的染色过程,使不同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不同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防止学生产生“植物器官组织就长成五颜六色”等误解。

在本节中,不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但是根尖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长活动图片或利用多媒体制作根尖生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动态的变化。

在研究过根尖的四个部分以后,还要研究成熟区以上直到茎的基部的结构,在这里出现了“导”这一名词。学生初次接触到导管这一名词,不太容易透彻理解,教师可以用一根玻璃管来表示导管,管内贴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纸条来表示导管内壁的加厚花纹,这样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导管的结构特点和这种结构是有利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

篇11:木兰诗文章结构课件

木兰诗文章结构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

篇12:A380铝合金结构制造用设备

A380铝合金结构制造用设备

大型客机的制造不仅需要先进的`合金,而且还要有制造大结构所需的重型没备.A380飞机的铝合金结构所需原材料是由美国铝(Alcoa)宇航公司提供的,加拿大铝(Alcan)宇航公司也提供了大量材料.两家公司是目前能提供大型铝合金厚板材的世界级公司.本文介绍后者为A380所进行的铝合金研发及生产所用大型装备的技术改造工作.

作 者:陈文  作者单位: 刊 名:航空维修与工程  PKU英文刊名:AVIATION MAINTENANCE & ENGINEER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V2 关键词: 

篇13: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课件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课件

【学练目标】

1、树立阶级分析观点。

2、学习茅盾先生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认知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意义与效果。

【技能目标】

1、掌握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2、掌握通过重要词语和重要语段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技巧。

3、了解阅读同类文艺评论文章的方法。

4、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

【重点难点】

1、文学评论常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2、前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异同。

3、选择“林冲、杨志、鲁智深”为论据所体现的典型性。

【教学步骤及方法】

第一课时

1、简要复习学过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新课

2、布置自读,划分段落与层次,归纳大意

3、逐一落实第一部分的段落层次论述

⑴第一部分第一层次(第一节)

观点:人物描写个性化(与前人基本相同)面目--至少

成因:朝夕揣摩图像(前人)杜撰、附会--否定

朝夕揣摩民间文学(自己) 科学--肯定(对比)

⑵第一部分第二层次(第二至第三节)

观点: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理由:遭遇--思想意识--出身阶层

(因为、为了……因此、于是)(不但如此)

递进 例证 对比

⑶第三部分第三层次(第四节)

观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理由:出场--品性(用行动来表现)

(好比--由远渐近、引人入胜)

4、小结:

⑴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⑵用作品本身作论述的根据 ;

⑶论述的角度选择(同异可比:思想内容--写作技巧)。

5、作业:

①书面:思考和练习一之“1-4”、三;②口头:中午看“武松打虎”录相片断或阅读《水浒传》有关武松打虎部分,思考如果用“武松”为例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能,为什么不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在评论《水浒》的结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总的.评价:从整体看,'不是有机结构';从每一个人物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因为《水浒》是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个章节对全书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总的来看,它的结构不是有机的。但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的每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因此,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的结构又是有机的。

2、作者认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对这两个特点如何理解?有人认为这两点实为一点,对不对?

提示:所谓'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是就一个人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节安排有缓有急,详略得当,曲折灵活,错综而富于变化。而其所谓'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节的关系而言的。意思是说作者对不同人物各自故事发展的结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冲和杨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时松时紧的,但林冲的故事是腾挪跌宕,逐步推进的,而杨志故事的情节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说是纵横开合的。所以说作者的特点概括虽然看来相似,在进行例证时也没有分层论证,看来似混在一起的,可实际上并不相同。

3、从这部分论证在叙、析、评各种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认为写评论文章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自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评论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议论包括分析和评价两部分。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提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叙、析都是为评而服务的,是得出结论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机的结合。例如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许多小故事结构的完整、严密而有机,作者举林冲故事为例,先分析了整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同时夹有对其腾挪跌宕特点的评价,其次是叙述了林冲比武一段大概情节,突出了其情节发展的顿拓开阖,曲折多变,然后紧扣其叙述又是一个评价:'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看,作者便是这样进行论证的,夹叙夹议,复述、引用原文恰到好处。这样可以使评论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论证充分有力,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么我们在写评论文章时除了注意三者结合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述应是在对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体现作者的观点,不是枯燥的节录,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4、从最后一段来看,你认为写文学评论文章的选材立意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提示:不论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只要它具备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其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他对作品的独到评价,也是作者选定评论点的依据。

5、补充点拨: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很大影响。

二、课后练习

1、完成本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B、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

D、读者此时急于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

3、对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确的是:( )

'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A、作者这是极为谦虚的说法,其实他的观点完全正确。

B、作者的观点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学术界普遍采取这种观点。

D、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作者的观点可备一说,是一家之谈。

篇14:原子的结构说课课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设备结构课件】相关文章:

1.生物根的结构免费课件

2.设备合同范本

3.设备管理制度

4.设备工作总结

5.设备承诺书

6.设备考察报告

7.设备申请报告

8.设备验收报告

9.读后感结构

10.句子结构

下载word文档
《设备结构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