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练习题及答案
“顾九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练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练习题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练习题及答案
《“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练习题及答案
《“源头之石”改变流向》
①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很可能就是今天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②毋庸讳言,任何一所中小学都有所谓“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展览“差生”作业、试卷,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看到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关注每个孩子,偏爱差生,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③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有多少人能像张德芬那样,分析出这些毛病其实是孩子在竭力逃避无颜面对的现实?而“标签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之所在。
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那些违法学生,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⑤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难道,我们只有真切体会到了痛彻骨髓的“恨出者恨返,祸往者祸来”,才愿意睁开倦怠的眼睛关注一下“差生”的生存质量吗?
⑥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题目中的“源头之石”在文中指什么人?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作者列举了魏书生、李镇西的事例后,再举马卡连柯的事例还有必要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教师能改变差生的命运,优秀的教师能促使差生变得优秀。
2.校长、教师(或:教育工作者)
3.对比论证,把一些教育者歧视差生与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优秀教师在教育差生上的重要作用。
4.先提出“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然后列举差生的种种毛病,最后指出差生越来越差的原因。
5.有必要。魏书生、李镇西代表中国教师,马卡连柯代表外国教师,且更典型,这样写使论证更严密,更具说服力。
篇2: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现代文阅读答案
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很可能就是今天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②毋庸讳言,任何一所中小学都有所谓“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展览“差生”作业、试卷,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看到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关注每个孩子,偏爱差生,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③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有多少人能像张德芬那样,分析出这些毛病其实是孩子在竭力逃避无颜面对的现实?而“标签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之所在。
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那些违法学生,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⑤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难道,我们只有真切体会到了痛彻骨髓的“恨出者恨返,祸往者祸来”,才愿意睁开倦怠的眼睛关注一下“差生”的生存质量吗?
⑥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选自 2月20日 《中华读书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题目中的“源头之石”在文中指什么人?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作者列举了魏书生、李镇西的事例后,再举马卡连柯的事例还有必要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教师能改变差生的命运,优秀的教师能促使差生变得优秀。
2.校长、教师(或:教育工作者)
3.对比论证,把一些教育者歧视差生与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优秀教师在教育差生上的重要作用。
4.先提出“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然后列举差生的种种毛病,最后指出差生越来越差的原因。
5.有必要。魏书生、李镇西代表中国教师,马卡连柯代表外国教师,且更典型,这样写使论证更严密,更具说服力。
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整理汇总
1.在文章中找到概括全文的句子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中有一种是在文章中寻找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一般来说能够概括全篇文章的句子会出现开头第一段,中间的某一段或是结尾最后的一段。结尾全文的句子出现在第一段,有开门见山,引领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的思想作用,出现在中间一段能够承上启下,过度转折的作用,而它出现在最后一段则有概括全文,阐明作者主旨的作用,还有收尾呼应的效果。
2.看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有一个是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写作是作者想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所以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常常能够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赞美、批判、感动、。这些情感有的作者表述的简单明了,而有的作者却是含蓄内敛,需要学生们从作者的用词上进行推敲。
3.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还有一种就是要弄清文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哪种。通常同学们一般在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排比或者是反问等几种,这几种在考试当中都是考的比较多的,多用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能让文章富有美感和韵律感。另外,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同学们,一旦遇到作者在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时,不可只看表面,一定要明白作者比喻背后的意图。
篇3:阅读习题及答案之黄河源头
阅读习题及答案之黄河源头
黄河源头
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马踏着柔软的草地,向山顶爬去。也许你想象中的五千多米的高山一定是非常险峻的吧,可是这里却是缓缓的斜坡。
越往上走,就越觉得好像来到了天上一样。白云一会儿在蓝蓝的天上飘舞,一会儿又在半山腰里游荡。山上的羊群裹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真难分辨出哪是羊群,哪是白云。记得小时候,我任性地向大人们要东西时,他们往往开玩笑说:“天上的星星,你要不要?”而这会儿我就在云雾中,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
一股泉水越来越细,河道竟像我们小时候在渠边挖的小水沟,一块块小石头就像摆在棋盘中的棋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我不禁跳下马来,找了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又走了几十步,在云雾缭绕的一大片山坡上出现了数十处清泉。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泉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把碧绿的`草坡点缀得十分鲜艳。几十条细流沿着布满奇花异草的缓坡向一起汇去……
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喝一口黄河的水吧,它是那么清,那么甜。我们几个还兴奋地打起了“水仗”,让源头之水洒遍全身。
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入迷恋。我顺着小溪,向远处望去,好像看到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草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行程五千多千米,流入大海。
1.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作者是从山顶往下走的。( )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应热爱它。( )
(3)“我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这句话说明我摘星星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
(4)作者写黄河源头五千米的高山非常险峻。( )
2.完成填空。
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最令作者难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草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句中的“流”“绕”“越”这三个字哪个用得最妙?并说一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应当保护它,在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做呢?(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2)√ (3)× (4)×
2.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
3.“略”(意思对即可)
4.①多种树;②不乱砍滥伐。(意思对即可)
篇4:《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 , (朝代)_____家。
2、给下列字注音:
棹( ) 曳( ) 湮( ) 啮( ) 溯( ) 臆(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临河干( )(2)二石兽并沉焉 ( )( )(3)阅十余岁( )( )
(4)竟不可得( )(5)棹数小舟,曳铁钯( )( )(6)设帐( )
(7)不能究物理( )(8)是非木杮( )(9)湮于沙上( )
(10)沿河求之( )(11)不亦颠乎?( )(12)众服为确论( )
(13)闻之笑曰( )(14)盖石性坚重( )(15)啮沙为坎穴( )( )
(16)转转不已( )(17)遂反溯流逆上矣( )( )(18)固颠( )
(19)如其言( )(20)然则天下之事( )(21)可据理臆断与( )
4、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并沉焉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 ;今义: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4)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5)是非木杮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6)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7)转转不已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8)固颠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5、一词多义
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2)众服为确论( )
(3)啮沙为坎穴( )
之:(1)一老河兵闻之( )
(2)其反激之力( )
(3)沿河求之( )
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9、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二、读音
嘉肴(yá o) 弗食(fú ) 旨(zhǐ) 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ng) 兑命(yuè ) 学学半(xiào)
三、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词语解释
①虽有佳肴 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 弗:不。食:吃,品尝。
③不知其旨也 旨:甘美。
④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所以。
⑦教然后知困 困:不通,理解不了。
⑧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省。
⑨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励。
⑩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⑾兑命 兑:通“说” ,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
⑿学学半 学:教。
⒀其此之谓乎 其:表推测,恐怕,大概。
五、句子翻译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好在哪里。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了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教别人之后,就能知道自己 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⑤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相互促进。”
⑦《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⑧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内容理解
1、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 写起?
答: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 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这种论证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2、作者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论点的?
答: 首先,由“嘉肴” “至道”从反面类比,强调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接着,
从正面 推论出“学”和“教”的实践作用(可以知不足和知困) ,再进一步论证其效果(能 自反和自强) ,最后得出论点“教学相长” ,并且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教学 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和学的实践中都能够增长 自己的学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 己,这样才能教别人知识。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 我勉励,加强学习。
4、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答: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 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 学习中,会慢慢发现自己一些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给别人 知识。 资料 《礼记》中的名言: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择师不可不慎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尚往来也。
篇5:《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该文选自,作者,唐朝著名。
2、注音:
篁洌()翕()邃()坻()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4、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A、闻:隔篁竹,闻水声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依:)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幽邃:)
⑸隶而从者(隶:)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0、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⑵清: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⑶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11、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写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鱼情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二.阅读理解、分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②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柳河东集》;柳宗元;文学家
2、(huang2)(lie4)( xi1)(sui4)(chi2 )
3、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4、B
5、⑴向西⑵凭借,依靠⑶像狗的牙齿那样⑷寂静得使人忧伤⑸跟随
6、愉悦;抑郁忧伤
7、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8、游鱼、阳光、影子、水、水
9、CFG
10、玉制的装饰品;环绕;清澈;凄清;大约;可以,能
11、日光……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2、D
二、
13、①潭中大约有鱼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②(游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4、①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②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意近即可)
15、①“鸣佩环”比喻“水声”的嘹亮。②“空”,意为空中,比喻水的透明度。③不是比喻,“似”表示作者的猜想。
16、一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二段:写潭的水源。三段:写潭四周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17、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篇6:《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4.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1.D
2.C
3.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篇7:《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引: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终:___________亡: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双基测评
1.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1)靠近岸(2)倒塌
(3)经历年(4)推究,推理
3.(1)这样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只但是
4.D
5.(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1)拿,端将要(2)本来(3)最终失去
9.C
10.(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画蛇添足
12.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略
篇8: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关于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卷()石底以出为坻()()然不动
寂寥()无人翕()忽幽邃()犬牙差()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的`第四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2)清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为坻为屿B之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余闻之也久
C乃乃记之而去D尔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惟手熟尔
【《“源头之石”改变流向》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丑石》练习题
10.高中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