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

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

2023-05-01 07:57: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想喝香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

篇1: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

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

“今天,世界已进入科教融合日趋紧密的大科学时代。”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校长白春礼院士23日说,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截至目前,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研究生10万余人。

中科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基础科学的未来与科教融合主题论坛当日在北京举行,白春礼向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颁发院士证书,并为论坛致辞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将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科发展,通过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任务,提升学科水平和竞争力,是中科院较之一般大学的显著优势和特色。

近年来,中科院通过国科大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构建以研究所为基础,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创造出一系列以科教结合和院所融合为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性和原理性强,需长期积累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率先实现科教结合、院所融合的一体化平台。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所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科大及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600608,股吧)大学这3所高校各具特色,相信基于科教结合、院所融合等优势,“中科院必将成为为国家培养骨干科技人才的”大学校“”。

“基础科学的未来更需要科教融合”。他表示,中科院将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通过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科研及高等教育机构。

戴维。格罗斯,菲尔兹奖获得者、哈佛及清华大学教授丘成桐等也先后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篇2:中国科学院大学36年累计培养研究生近12万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36年累计培养研究生近12万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12日在北京举行学位授予仪式。来自中国科学院100余家研究所的9682名学生获得学位,其中5099人获得博士学位、4583名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在国科大36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上,至今授予学位人数已累计达119564名。

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出席典礼并致辞。丁仲礼叮嘱同学们切莫彷徨,相信自己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以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赠与即将离校的同学们,鼓励他们充满信心,有所成就。他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积累知识,把学习当做“修身”的最好途径;希望同学们坚持正确价值观,这才能得到同事、朋友的信赖。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作为教师代表向同学们表示祝贺并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想。他勉励学生们要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心存善念、充满激情。“纵使你是学霸,亦只是一个方面的'强者。世界在变,科技发展的历程也在变。过去牛顿在苹果砸在他头上的那一刻激发了他创新的灵感。但是在科技高度综合交叉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专业能力都有限,只有交叉互补才能有更多的创新机会。”

国科大于7月更名,其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曾培养出新中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目前,国科大在读研究生近4.2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9%.今年开始,国科大在北京、陕西、江苏、山东等十个省市首次招收300余名本科生。

篇3:科教融合教育体系下的研究生教学探索论文

科教融合教育体系下的研究生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研究生教学的任务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科学研究对人才的需求。科教融合作为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单位所开设《菌物学》研究生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开展和完善野外采集、实验室参观和讲座培训等方式,将科研实例引入课堂之中,有力地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集成和融合。同时提出需要继续探索分类学课程教学模式,将科教融合理念更好地应用于研究生培养,达到加强生物分类学科和研究队伍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科教融合;研究生教学;分类学;菌物学

,中國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与路线图(—2050年)》中提出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应坚持的方针是“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突出特色,引领示范”。近年来,中科院构建以研究所为基础、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创造出一系列以科教结合和院所融合为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1]。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是第一环节也是重要部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早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2]。5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施行[3]。《意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全球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生物科技创新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产业发展需求日益增加,并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为抢占全球生物资源竞争先机,不断地认识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菌物物种多样性,即菌物分类学或菌物演化系统生物学,是实现菌物资源研究与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上游环节[4]。

加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菌物多样性及其演化系统与生物经济时代需要的基础与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地培养锻炼年轻菌物分类学家等科技人才,将有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队伍稳定,并进一步推进菌物分类学的发展。笔者在从事研究生科教融合教育管理的工作基础上,以我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菌物学》的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为例,从讲授内容、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本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创新型菌物分类学和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与分类学相关的课程现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与生物分类学相关课程多集中在动植物资源研究领域,如《保护生物学》、《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动物地理学与入侵生物学》、《植物系统分类学》、《资源植物学》、《植物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等近10门,菌物分类学相关课程仅开设《菌物学》和《真菌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两门,且后者为近两年新增课程,主要从生态与进化角度阐述真菌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方面的基本问题。《菌物学》课程自开设,内容涵盖菌物学基础概念到相关理论再到实践应用等各个层面,主要讲授菌物学基本知识以及菌物各主要类群的特点,是一门立足于培养研究生在菌物学乃至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常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

面对生物分类学,尤其是菌物分类学领域科研队伍匮乏的形势,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对菌物学的认识命名、研究开发和实践应用,对菌物分类学现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形成基础知识与理论、最新发展和成果、实验技术及其实际应用融为一体的全新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对菌物学研究的兴趣,是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菌物学》研究生课程设置

(一)课程主题突出,内容与时俱进

《菌物学》课程现已授课,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为国科大生命学院专业课,理论授课学时为40学时,每次选修人数在40人左右。课程以菌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为主导,涵盖菌物学知识体系、基本内容、技术手段及其应用等五部分内容:(1)第一章“菌物学概论”,介绍菌物学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菌物重要性、主要特征、在生物进化系统中的位置及其主要类群;(2)第二章“菌物生长与繁殖”,介绍菌物细胞特征、营养生长、繁殖结构及其特点;(3)第三章“菌物多样性”,按照菌物的分类类群逐个介绍低等菌物(粘菌、卵菌、丝壶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等的特点;(4)第四章“菌物生态”,介绍菌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菌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第五章“菌物利用與生物技术”,介绍菌物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菌物开发利用的.生物技术。其中,第三章“菌物多样性”以不同菌物类群为专题,涉及各类群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课程结束后研究生陆续返回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类群和方向各不相同,以上专题介绍为研究生在研究所期间的课题选择和实施过程提供知识储备,使理论教学为后续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科研思维形成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菌物分类学早期以形态学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系统学对菌物分类体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在技术手段及应用方面,新的生物技术不断涌现,也使菌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菌物学》课程非常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使课程设置日趋合理,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进展。

(二)教学方式丰富,理论实践并重

《菌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置为“野外采集”和“室内参观”两部分,突出了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野外采集”带领研究生前往北京郊区亲身感受菌物资源的多样性,并对菌物采集、保存、观察、接种和鉴定等一系列菌物认知步骤进行演示和讲解,课程结束后要求研究生撰写野外采集报告并查找阅读文献对采集到的个别菌物进行分类学基本描述和形态学初步鉴定,以上训练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活跃氛围,在认识野外菌物种类的过程中会等引导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室内参观”包括菌物标本馆参观和实验室参观两部分,菌物标本馆参观充分发挥了菌物标本馆的科普功能和科研价值,使研究生现场体会展厅呈现出来的绚丽多姿的菌物世界,同时了解作为原型标本存取系统的生物标本馆在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实验室参观侧重介绍和展示菌物分类学研究中涉及基本科研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仪器的科研价值,帮助研究生熟悉了解必须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思路,无形中提升了科研技术水平,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有效结合,加深研究生认知菌物物种特征、分类、鉴定以及收集利用其包括标本和菌种在内资源的基本意识,鼓励研究生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术去攻克菌物分类学困境,有助于提高未来的菌物分类学队伍在研究与开发菌物资源的主动性、广泛性和高效性。

(三)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学术交流

为保证课程质量,经十多年建设,《菌物学》课程的授课团队主要由专业课程教师和标本馆工作人员组成,前者主要负责“教学”环节,掌握深厚的菌物学基础知识并有多年的一线科学研究经验;后者主要承担“实践”环节的采集和参观部分,具有丰富的野外考察经历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水平。

研究生课程一般信息量大、专业性强,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实现知识的输送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加之《菌物学》课程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重视菌物资源的采集和鉴定,在授课之初,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真实有趣的蘑菇及其他大型真菌的图片和实地采集照片,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传统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课程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包括采用旋转桌面展示菌物多样性、用触摸屏显示菌物的生长过程视频、通过互动抢答器学习菌物相关知识、使用激光识别介绍典型的菌物生态景观等。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使更多的师资资源和科研平台得到合理配置,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了不同专业研究生对菌物学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多年科研教学积累下,课程首席教师姚一建研究员编译C。J。 Alexopoulos等著的《菌物学概论》一部,作为《菌物学》的教科书,已连续使用10余年,并提供大量课程和实践环节中搜集整理的讲义、动画、视频、图片等信息作为共享教学资源普及菌物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授课团队经长期筹划专门开设了“菌物命名法与多样性编目研讨会暨讲习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并对与会研究生在菌物分类和命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实例分析和现场讨论,既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又拓展了其科研思路。

三、分类学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菌物学》课程构建了较完善的菌物分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以传授菌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野外考察分队采集等具体形式进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信息或进入实验室进行标本观察等完成菌物标本分类鉴定,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引入菌物利用与生物技术等企业或工厂实例介绍,激发生物经济时代研究生对资源发掘和分类学研究的关注,起到了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研究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能力的训练,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如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增加案例讲解、扩大学术交流等,将科研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

不断探索分类学的课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加深对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深度研究和保护开发等分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既促进科学知识在跨学科专业研究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也有助于相关专业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培养创新型生物分类学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彦红。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4:27—32。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

篇4:浙江大学:改革融合创新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浙江大学:改革融合创新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0月10日,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紫金港校区召开。会议梳理并分析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浙江大学要面向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的目标,通过改革、融合、创新,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过去五年,浙大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全面、协调、稳步发展。全校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从“十二五”初期的6334人增加到的7591人,增长了19.85%;通过推进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和导师自主遴选等多元化的博士生招考模式,招收具有研究潜质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五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逐步确立,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国际交流渠道逐年拓宽,研究生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启动了工程师学院建设,深入推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校长吴朝晖在听取专题汇报后,从宏观层面对浙大研究生教育提出三点意见。第一,加强研究生招生工作规范化建设,要充分尊重相关学科的特点,给予支持和完善;在权利下放院系的.同时确保对院系招生职权的监管监督。第二,教学改革要充分认识导师的主体地位,鼓励导师教学方式改革和教法创新。第三,加强科教协同,通过多学科汇聚、开放办学等途径,探索培养体制层面的融合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副校长严建华对下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要求:一、倡导重构学术生态理念;二、优化院系主体作用发挥空间;三、改善课程教育环节;四、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五、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共享途径,构建开放式学科体系。严建华说,推动学科内涵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加强学位论文质量把控、打造多元化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等将是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希望研究生院与各院系以及学校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将我校打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顶尖品牌。

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立忠主持,浙大各学部分管研究生工作的主任、秘书,各学院(系)相关负责人,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本科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宁波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求是高等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研究生院领导班子和各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篇5:教育部调研安徽 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发展融合

教育部调研安徽 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发展融合

4月22日至24日,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孙也刚一行5人就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来安徽作专题调研。调研组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学生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高校的专家组成。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和有关高校负责人陪同调研。

在皖期间,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通过问卷调查、召开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座谈会和专家个别访谈等形式,就研究生招生、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科研与学习的紧密互动,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等议题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听取了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形式与在肥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本次专题调研,是教育部围绕落实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进行的,通过广泛听取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了解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症结,总结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的成效和经验,为国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相关文章:

1.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2.音乐学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初探

3.高校研究生培养有新规

4.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5.研究生资助金超过学费总额 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6.理论物理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

7.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8.法医学留学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论文

9.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10.探讨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

下载word文档
《中科院强化科教融合累计培养超过10万研究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