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源法师经典禅语
“晨光熹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佛源法师经典禅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佛源法师经典禅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佛源法师经典禅语
1、我们现在心里烦恼不清净,就像池塘里的水浑浊不清。为什么会浑浊呢?因为有鱼在游动,把清水搅起来了。心中哪来的烦恼?因为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没有烦恼。
2、用功就是要把这个真如妙心好好地守着,死活也守着那念清净,慢慢就会起作用,就会发光,就会有神通。
3、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就老了,一下子就死了,人命在呼吸之间,要有受用,必须靠自己。
4、一个愿力,一个念力,信心坚固,愿力充足,就不会走错路了。
5、用功靠自己,了生死也靠自己,别人帮不了忙,要自己愿意,要自己警策自己。
6、照顾自己的本来面目,清清楚楚的灵知灵觉,这就是无上密法,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密了。
7、妄想多多的人,一天到晚东想西想,没有妄想的人,连做梦都不做。
8、出家人的境界很高很妙,如果你真的用功开了悟,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法界,山河大地都是如来。
9、一个人没有业障,身心愉快,走到那里都平安无事,业障来了,你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障碍重重。
10、年青人要对自己负责任,要立志愿,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作什么事都做不成的。
11、禅定禅定,要静要清净,看住了什么昏沉也没有,什么妄想也没有,一心定在那里,动也不动,天倒下来了也不怕,猫捉老鼠就是这个精神,聚起精神看着老鼠。
12、境界因平时用功而显,做好事得好境界,做坏事得坏境界。
13、正念是清清净净的,一丝不挂,不犯心魔,比如一池清水。
14、如是因如是果,要想成佛,就要修戒定慧,不杀盗淫妄酒,不乱来。
篇2:学诚法师禅语
1、离开了其他人, 一个人是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 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发心,是激发内心的力量, 不在于说什么, 不是凭兴趣想去做什么。 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 这是不负责任。
3、痛苦跟快乐实际上是人的主观世界的事情, 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因素。
4、多看他人的长处, 常思自己的不足, 则开万善之门。 懂得体会他人的付出, 常怀感恩之心, 则是快乐之源。
5、仇怨,唯有爱心和忍耐来化解,才能终结。 否则只能用一生又一生的时光去重复痛苦。 解怨释结虽然做起来并不容易 。
6、做事讲理,做人讲情。
7、不是文字,不立文字。
8、想的太多的人,往往做的太少。
9、求签算卦,说到底是对自己没信心, 只好寄希望于外在。 人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便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10、人来到世界,不是来享受的,是要开创事业的,做有益的事情,一件做完了,再做另一件。
11、慎终追远, 缅怀先人, 不仅仅是抒发思念之情, 重点在于策发起内心的责任感。
12、多看他人的长处, 常思自己的不足, 则开万善之门。
13、仇怨,唯有爱心和忍耐来化解,才能终结。 否则只能用一生又一生的时光去重复痛苦。
14、名相是世俗社会使用的方便,内心不要被它障碍、束缚。一个境界对自己的影响,意味着自己内心对它的认知;如果能够解开内心的执著,便可自在于外境。
15、痛苦跟快乐实际上是人的主观世界的事情, 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因素。
16、放不下的只是内心的回忆,并不是某一个人。
17、晚上忘了白天没做完的事, 白天忘了晚上睡不着的事。
18、烦恼是自找的
19、所谓的感情,只是一场交换,一场“我执”与“我执”的较量,所以总是在伤害别人或被人伤害。痛苦的根源不是感情,而是我执,只有逐步放下我执,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20、修行需要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去用功, 去观察,去作意。
21、善,就是能给自己和他人的现在、未来能带来乐果的行为。善良的发心,还要有智慧的辅助才能达成好的结果。
22、人追求向上的动力,来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佛性。离苦得乐、追寻光明,是每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命最本源的愿望,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然而,若缺乏正确的引导,人们在前进过程中很容易被各种境界所迷惑,向着外在去发展,错认了快乐之本,陷入迷局。
23、人不仅需要学习生活的知识,也需要接受觉悟的教育,如果缺失这一部分,人类的生活绝对难以平衡。
24、如果没有菩提心,看到外在种种复杂沉重的境界,肯定会承受不了,唯有靠真实的发心,才能转化这些境界。跟随师友的引导慢慢学习。
25、佛法有三重境界:人天乘,声闻乘,佛乘,人间佛教不是仅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的,而是趣向大乘行果的菩萨道,它重在现实人生的改善进步,并以此为基础进趣无上圆满的佛果。
26、不懂得道理的行为是无力的、不能长久的。“见如目,行如足”,以见导行,知见上清楚了,心理建设做好了,然后去行动,这样的行为才是理智、坚定、坦然的,否则会走得很辛苦、犹豫,容易放弃。所以人不能光有善念,更要有正念,正念就是知道为什么要行善,何为善,怎样行善。
27、学佛是一个改变的开始,不要急求果报。这颗心,需要慢慢、慢慢、慢慢去熏习才能改变,就像一棵小树必须要经历数十年寒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无法速成。坚持去三宝地、亲近师法友团体。生命由业果决定,不是由情绪决定。
28、佛是彻底圆满觉悟的人,菩萨是发心成佛的人,自己喜欢那尊佛菩萨,就可以向哪尊佛菩萨祈愿。如理的祈愿,就如同想到自己的榜样,能有力量、有方向、有希望。
29、放下不是一个行为,是一种心态。远离境界不是真正的放下,当面对境界时内心仍旧平静,才是真正的放下。
30、:佛法说的无我,并不是“空无”之意,而是没有一个天生如此、浑然一体、绝对不变的“我”。轮回的是一个相似相续的“神识”,众生执著此为一个不变的“我”。
31、在外境上想象,无论顺逆都是妄想;佛法所谈的是观心、转心,面对每一个境界时,把握这颗心的善恶。
32、佛法要弟子远离“悔箭入心”,这是执著,执着于自己的缺点和过失而走不出来,一味否定自己,丧失希望和力量;如理的忏悔是放下,看到了过失,决心改正它,把自己从恶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反省过失不是为了打击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向前。
33、谁的人生不曾遭遇过逆境呢?关键看自己怎么去面对。心理脆弱的人,逆境就是绊脚石,乃至堵死了人生的道路;心理强大的人,逆境则是垫脚石,乃至步步组成了人生向上的阶梯。所以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太弱小。
34、因感果还需要缘,如果把缘拿掉,因就无法感果。
35、:如果自己不世俗、视野很广阔,一定会对各种不同的存在怀着包容和理解,对每一个生命怀着善意和柔软。
36、我们努力生活、修行,都是为了离苦得乐。但是世间所认识的苦乐,与佛法所认识的苦乐完全不同。
37、修行需要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去用功, 去观察,去作意。
38、“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功德的本意是内心的慈悲与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现在“功德”一词涵义已经被异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质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个误解。
39、越是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越重,就越是会感到委屈,如果人与人相处时都这样做,最终会拖累所有人的幸福,也包括自己的;反过来,若人人都为他人着想,肯放下自己去利益他人,大家都会得到快乐。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用对立、争夺之心与人相处,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40、包容还是委屈,不是外在行为上的区别,而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心里超越了,放下了,就是宽广、包容;心里一直在计较、反抗,而外表却隐忍不发,就会觉得委屈受伤。
41、有人以为放下“我”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人就失去了灵魂,如同机器或木石,甚至有人听到“无我”就会害怕,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放下“我”不仅不是损失,反而是更彻底、更圆满的拥有,如同打破了沉重的桎梏,获得了无比的自在与轻松。无我,才能有大爱,有无尽的力量。
42、对修行者而言,祈求是非常重要的功课。祈求,就是把自己内心的善愿向佛菩萨报告,这是培养向上仰望的心、皈依心,是打开自心向佛菩萨的通道。
43、人越受苦之时,寻求救护的心便越恳切、真诚,此时的祈求也最为“灵验”,这便是皈依的真正内涵。
44、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不是二,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范畴内来看待。简单来说,世俗谛是谈“有”的,胜义谛是谈“空”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对于因果、三宝、善法,要坚信其“有”,努力追寻;对自己的烦恼、执著,要思维其“空”,坦然放下。
45、众生平等,是在本性上平等,众生皆有佛性;而不是在缘起上相等,缘起相是千差万别的。譬如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刚出生的小婴儿只能吃乳汁,不能吃固体食物;大一点的孩子能吃点米糊,决不能强求相同。将人分为婴儿、幼儿、青年、中年、老人,是不平等吗?
46、“对自己每时每刻都不满意”,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我执”。放松下来,不要让焦虑和痛苦的回忆像一个盖子一样把自己扣住了,去对别人微笑,用心去关怀、照顾他人,承担一份责任,为了帮助他人而成长自己,不去求“爱”,“爱”自然会回到心中。
47、人的心是很强大的,从负面去想,就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力量,如嗔恨、自卑、痛苦;但若能从正面去想,也能产生很大的建设性力量,如谦虚、好学、感恩。凭恃自己的长处而骄慢或执著自己的不足而压抑,都是着相,都会带来烦恼。接受自己,努力成长。
48、心灵的成长是指能够勇敢面对自己过不去的坎,在一切境界中能以善意去面对,而不是为自己的不作为、不守规矩、逃避境界找借口。
49、从另一方面而言,别人的发心如何,自己并不知道,一个人的意见看法只代表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总是去观察批评他人,不如从自己出发,自省自勉、身体力行,多做一些对大众有益的事。
50、既要包容对方,也无需为他人的眼光所束缚。无论对外的排斥还是对己的逼迫,都是执著。
篇3:本性法师经典禅语
1、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2、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3、欲求是障碍我们纯净,提升的挡路墙。
4、谁的拥有,不只是短暂的,谁的拥有,不是最终被拥有的所抛弃,徒增失去的苦痛!
5、人,可以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愿望,但不可以一定要拥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奢望。
6、不应强求完美或完整的人与完美的或完整的事。
7、慈悲者与智慧者,往往懂得在这大宇宙的完美与残缺中游走。
8、不把石头搬在别人要过的路上,更不把脚伸在盲者要过的途中。
9、方位,有前必有后;手掌,有掌心必有掌背;有白天就有黑夜;一张薄薄的纸张,也有正反之向。这说明,在这社会,我们自认为有失的,也必是有得;有退的,也必是有进;有败的,也必是有胜;乃至,有死的,也必是有生。
10、欲求不罢,静思何来,净心何来。心不净,思不静,品如何高之。
11、信仰,没有坟墓。但信仰者,有墓志铭。
12、放过他人不易!放过自己更难。
13、放下是一种境界,不是一种方法。如是方法,人人可以掌握。因是境界,就非人人拥有。
14、我们一生的被描述决定于墓碑与悼词,而写悼词与墓碑的,却不是我们自己。
15、遇见自己,就是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必放过他人。
16、我们向前一路狂奔的,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方向。
17、其实,这个世界,只有停下来,慢下来,那才是必要与珍贵的。
18、把心安下来,把心静下来,让心透出气,让心供血足。让心从容,让心优雅,让心淡定,让心悠闲。让心纯真,让心简单,让心笨些,让心舒缓。
19、心没有了时空,就无法自由地飞翔。
20、名闻利养不是信仰,其只是红花旁的绿叶。没有绿叶的红花,照样是红花,没有绿叶的红花,照样红花般鲜艳而亮丽。
21、有的人,小看了停下来与慢一点的力量,他们不知道,这才是生命的回光与绝响,这才是生命的自然生态与心的本源。
22、生命,只是风雨中的油灯。不要那样不停地狂奔。那样,可怜的灯火,只会提前熄灭于风和雨。
23、从某个角度说,禅行比禅坐更适宜现代人的修炼。
24、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行。行脚在,混沌朦胧的婆娑世界,我缘已定!
25、那万里长空,烟云千重。那禅心如盾,袈裟如风。还有那,清晰分明的行者脚印,由你读懂!
26、文章总有结句的时候,但旅行没有终点。
27、愿诸志同道合者,眼见此文如心在禅旅。
28、居于此地,安于此地,居于此时,乐于此时,因缘于今世的,不要急着要去赶到来世,也不要急着要跨回前世。
29、如你能有福报富裕的,就富你的裕,如你处于简朴,也无需对别人的豪奢羡慕甚至嫉妒。
30、身在闹市,心在乡野。
31、世界,从来就不是扁的,曾经,有人说是,人们也就:是!
32、曾经,也有人说是方的,大家也就相信是方的。后来,有人告诉我们说,错啦,以前全错啦,世界,是圆的。好,那就圆的吧。
33、缘起性空,诸法非实。世间万相,哪里来?因缘而生,为此,也将因缘而灭。其没有自性,自性空寂。世界,所有的显现,无非就是种幻相,如水中月,梦中花。我们,以之为实,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34、喜马拉雅山之珠穆朗玛峰,再高,人,还是照样攀上,踩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再深,也有大地垫底。北极南极再大,还是被冰雪包围着。太平洋中的巨鲨再猛,也不能吞尽大海的所有小鱼,况且,小鱼的死亡也不会换来他的永生。
35、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欣赏:那珠穆朗玛峰上白云自由飘荡,那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小草从容生长,那南极的企鹅酷寒中洁净,那太平洋里的卵石翻滚中坚硬而且坚强。
36、了知世界如幻,才能让身心真正地放下,才会让福德善业真正地成长啊。
37、我曾凝视山川,但已不是凝视的山川,我曾凝望花草,但已不是凝望的花草,我曾凝思此身,我曾凝神此心,但已不是此身此心,更不是所凝的自己。
38、自然,社会,人生,一切的一切,是变化的、变幻的、刹那的、瞬间的,只是点,不是线。为此,我从不去苛求什么,从不去奢望什么,包括对人,包括对己。
39、只所以是人,因为是凡夫,他是变变变的示现,前一刻,他做错了什么,这一刻,他已非他,什么错也已经过去了,成过往了,还责怪他干吗,何况,就是责怪,责怪的又岂是他。
40、我曾对未来抱以将来的期许,岂不知将来的舞台,早就有未来在预演。
41、佛教是拯救解脱心灵的宗教,也是革命的宗教。
42、佛陀是神圣伟大的心灵导师,同时,也是革命的导师。
43、人的求生或求死,生或死,都是为了趋于至善,回归至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生命的最大目的。
44、一念善,则圣,一念恶,则魔,一年正,则修行人,一念邪,则损道人。
45、一念善正,则小我转大我,人间亦净土,一念恶邪,则大我变小我,人间成地狱。
46、禅的最高境界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47、佛家讲佛性本善,儒家讲人性本善。
48、人生短暂,谁都有百年之后。
49、有人生死轻如鸿毛,有人生死重如泰山。为何轻?因为不向善、不向上,为何重,因为,向善、向上。
50、至善,是世界的本源,是推动因缘创生世界的第一念原动力。趋向至善,回归至善,是宇宙的最高真理,是世界的本质,是人类生存的最大价值,是人类生活的最大意义。
篇4:吉祥法师禅语
1、无常的理解会启发对无我及苦的领悟,能体悟到这些真理的人,自然会走向远离痛苦的正道上!
2、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才是懒惰的、无知的。如果你考试不及格,如果你没有读过很多书,知识也不丰富,这并不是无知。真正的无知是不自知,对内心的活动一点洞察力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动机和反应。
3、佛陀告诉我们:虽然一切都是业力安排的,但我们却可以用清净心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一切唯心所造”。
4、佛陀说过,我度化众生不是通过摩顶与加持,不是把我自己的功德和觉受赐给他人,也不是通过神通替人消业,而是把我达到佛果所走过的路告诉你,把我所用的这些方法告诉你。若是你能依教奉行,你就能解脱,就能成佛。
5、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些充满真情的感动,在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些真情所至,真诚爱人的世人,愿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用一颗至诚博爱之心去生活,去爱身边的人,用爱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温暖、快乐和幸福。
6、有一天 你不再渴望成功, 只是去做; 有一天, 你不再追求成长, 只是去修; 有一天, 你不再意得到什么, 只是尽力为他人作些什么, 到这里你将才是真正开始! 你的生命将从此不一样!
7、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宽容别人不仅是自己的一种美德,更是让自己健康长寿的秘诀。
8、在人生的旅程中,必须确定好方向与目标,才能安稳当下的每一步。
9、小树需要水份才能生长, 等它扎根之后,生命才会坚强。 人也一样, 需要清净的环境来强壮内心的善根和正念之根。
10、思想决定语言;语言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的一切。
11、只要觉呼吸,你就在修行。禅定无他,警醒与觉察而已。由观察呼吸, 观生命无常,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当你躺下时,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这真的很简单,它会让心平静下来,无论你是出家人在家人。
12、我们不执着于快乐,也不去追求快乐的时候,快乐自然而然就来了。我们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而然就远离了。
13、我们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智慧是在人和事中磨练出来的,我们遇到一次违缘,能增长一种智慧;遇到一次障碍,能提高一个层次。 观察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毛病,这才是改变命运。你的毛病越少,命运越好;你的毛病越多,命运越不好。
14、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糊涂,不能当真。
15、你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
16、法性无碍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一刹那中悉能现, 知身如幻无体相, 证明法性无碍者。 普贤胜行皆能入, 一切众生悉乐见, 佛子能住此法门, 诸光明中大音吼。
17、当你全然敞开的时候,最先进来的是光和爱,不是怨恨和伤害。因为,光最快,爱最高!所有天赋的资源都是让你替天行道,义行天下的。
18、当你替天行道,利益天下,天就会来帮你!当你为己谋利,背道而驰,天就会来罚你!爱,是通天的门票,恨则是地狱的通缉令!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选择在你。
19、小我讲利,先利再益,烦恼不断。大我讲义,先义后利,快乐回家。爱自己不是爱你的小我,而是联结回归你的自性本我,清静、慈悲、光明,爱就是你的本性。
20、灵魂来到地球,不完全是为了体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也不完全是为了喜怒哀惧,功名利禄。
21、灵魂因着净化提升的需要来到地球,所有利益众生、利益地球的修炼、修行都会让灵魂净化提升。
22、爱与慈悲是净化提升的必经之路与究竟之路。
23、当你愿利益众生时,所有的资源都会流向你,因为资源是服务众生的。 懂得爱,成为爱的那一天,你将不再寻找爱、追求爱、渴望爱。幸福不是找到你爱的和爱你的,而是成为爱本身!
24、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你肉体出生,一次是你灵魂觉醒。当你觉醒时,你将不再寻找爱,而是成为爱,创造爱!当你觉醒时,你才开始真实的、真正的活着!
25、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每一个人认真地将所学的一切,通过自律,转化为行为。
26、善待他人,可以让人生走得更远;善待自己,可以让生命活得滋润。无论是善待谁,其实都是温暖在流转,都是爱在延宕,最终,施及别人,惠泽自身!
27、若生活和人生始终充满着友谊、慈悲、快乐和从容等,它们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力量,使我们变得更加充实和富有创造力。
28、人们常常会用官衔和才能来衡量男人的品级,用相貌和气质品评女人的品级,却很少有人去思量心灵的品级。心灵是有品级的。而它的品级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29、修行就是持续地安处于禅定之中。 当能够长时间自如地处于禅定状态时,才能为最终生命解脱和开悟打下牢固的根基。
30、最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真心;最奢侈的不是豪宅,而是空闲;最宽广的不是天空,而是胸怀;最美好的不是明天,而是现在;最无价的不是时间,而是毕生的信念与追求!
31、因看轻,故快乐;因看淡,所以自在。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事,我们做不了主。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所以,凡事不必太在意,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看淡看开,顺其自然,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远离你多少。
32、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3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34、修行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要知,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定”是真正的福报,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被境界转,在境界中如如不动,这种人有福。“一心清净”,身心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这是真正的福报。
35、我们认为实有的外境,其实是各自善恶习气的展现,虽然我们会感知到外境,但是那只是我们内心的展现。
36、吉祥心语,静,是一把打开悟门的钥匙;悟,是心灵睁开的一双明澈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我们就能洞悉生命鲜活的能源,有了这扇开启的悟门,我们便可觉知人类智慧的顶峰与永恒自由。
37、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38、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39、灵魂最好的感动是慈悲。
40、一念不生全体显,六根才动被云遮。活脱脱坦寂寂,悟灵灵即真真!恩师心法回播,愿寻法、爱法者享用法的甜美!
41、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无一例外皆是心意确立的假名,若心灵舍弃自我的贪欲,柔软安详,恒常处于寂静内观,就会发现自我与世界,本来无有实质的体性,所有的存在现象皆是心意运动的延续,是迷失本来的心,因为恐慌从而攀缘,因为攀缘而立名相。
42、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生命中的真理实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佛教老师宁可你有一个动荡但看到实相的心,而不是一个长久平静却见不到实相的心。
43、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实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佛教老师宁可你有一个动荡但看到实相的心,而不是一个长久平静却见不到实相的心。
44、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唯心造源皆在内心,世界是人心的倒影,境界是人心的幻化。痴与执、怨与恨,只会让心翻滚、令人不安。
45、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疗效是时间。
46、用平静和深刻的洞察力来滋养自己,你将能够在今生和来世享受宁静的滋味。你将远离无明的饥荒,并且自然而然地想要从事禅修。
47、将心与迷惑分离是最殊胜的闭关、最殊胜的孤独、最殊胜的僻静处所。
48、当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你就是优雅的;当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时,你就是成功的。
49、做事业,不是赚多少钱,重要的是让自己人生变得独立而精彩。 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财富,却少有人追求自我成长。 走过一段历程后发现,其实,当人内心强大,修养足够时,赚钱只是顺带的事,成功是优秀的附产物!
50、感恩心是人生的坦途,自省心是人生的动力,德道心是人生的光明。
篇5:圣严法师禅语
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
一般人的心是烦恼心、妄想心,心念经常在浮光掠影、捕风捉影的情形下变动不已,所以并不真实,只是暂时而非永恒的存在。
我在美国遇到的一些西方人,常常会改变主意,如果问他:「昨天不是答应了,今天为什么反悔了呢?」他就会回答:「I change my mind.」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我改变主意了。」
其实「mind」在英文里就是「心」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成:「我改变了我的心。」这就是无常的心,因为它是可以改变的:昨天想的跟今天不一样、刚才想的和现在不一样。
自己的观念可以互相冲突、违背,向着不同的两个方向走,这就证明我们的心是无常的。
不只西方人如此,所有众生的心念都随时在改变。佛经告诉我们,众生的烦恼心变化不定,一个念头有「生、住、异、灭」四种型态,前念与后念也会互相交替、念念相续,不断地生灭、变化。今天你看到一朵玫瑰花,觉得很欢喜,想要闻闻它、亲近它,明天却因为玫瑰的刺扎痛了你的手,让你的心念改变,觉得这朵花真讨厌,就不想碰它了。
对人也是一样,今天觉得厌恶至极的人,经过一段时日,因为和他愈来愈接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就会愈来愈喜欢他,这就是所谓的「日久见人心」。由此可知,我们的看法和观念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的心。
「心」是我们的主宰,所以我们一讲心念无常,好象就失去主宰了。其实,正因为心念无常,我们才会见到,在无常背后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就是所谓的「佛心」、「清净心」,也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中所要明、要见的心,也是智慧心、慈悲心。它没有自私自利、自我执着,也没有以自我为中心。
清净的心也是不变的心。否则,今天成佛的人如果改变心意,说一声:「I change my mind.」明天就又变成众生了。
一个已经解脱的人,完成了清净的智慧心以后,就再也不会三心二意了。因此《涅?经》指出,无我、常住不变的心,就是佛心。
不过,可能是因为佛法一直强调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影响所及,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对佛教的描写就是消极厌世的,似乎佛法讲的不外是虚幻、无奈、无常,古典名著《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并非如此,佛法所讲的无常非是常积极的,就是因为无常,所以才不需要失望。
虽然现在烦恼很多、忧虑重重,感到非常痛苦,但随着时间过去,环境改变,就会有新的情势出现,我们的感受也会跟着慢慢转变,心情就会变得开朗。
例如先前你可能觉得很忧虑,好象已经毫无希望、前途一片黯淡,但是听到我说的佛法后,心念一转,马上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
所以,无常的观念,实际上能为我们带来无穷的希望。正因为念头可以纠正,只要改变观念,前程就会跟着转变。
这样,即使环境不变,未来的希望仍然会在我们心中不断的展现开来。
篇6:圣严法师经典禅语精选
1.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2.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远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时候就难免心烦意乱,不得安宁,还是糊涂一点更快乐。
3.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4.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5.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6.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
7.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8. 尽心尽量争第一,不争你多我少。
9.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0.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如果这一生我用暴力对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对付我,下一世还是会碰到一起,相互残害.冤冤相报,永远骂来骂去.批来批去.杀来杀去,真是不得了。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环,唯有及时刹车,把心结打开,才能彻底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11.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2.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佛源法师经典禅语】相关文章:
1.寂贤法师禅语语录
2.精选佛偈禅语经典
3.禅语
4.佛语录
5.禅语摘抄
6.经典禅语
7.禅语感悟
8.禅语语录
9.禅语唯美
10.慧能法师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