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寂贤法师禅语语录

寂贤法师禅语语录

2024-01-26 08:22: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色水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寂贤法师禅语语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寂贤法师禅语语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寂贤法师禅语语录

篇1:寂贤法师禅语语录

1、人生的幸福最终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那么永远谈不上也找不着幸福的。

2、人生要学会吃苦,苦尽甘必来。因为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苦比乐多,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成功的机会总是在等待着他。历尽艰辛万苦,光明的前程就在尽头。

3、你想获得幸福吗?若获得幸福首先应该从心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信仰,认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一切事情从因着手,一切事情从心下手,幸福很快就在当下了。

4、慈悲应该发自心灵的演译,用行动来落实,这就是真实的慈悲精神的内涵品质。菩萨都是为众生而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学习的利人精神。

5、佛教还是要提倡正信,行善,布施,放生,修行等弘法利生方式去服务社会而获得福慧,不要过份的执著外在的形式,去贪心少欲知足。

6、学佛修行最简易的下手处,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的反观自照。尽量用爱心来护自我的三个方面的用心,用慈心在这个方面和他人交流相处。尽量从自利利他下手。

7、有正信念的人生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因为你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的推动力作用。正确的人生信仰和正能量的心念。才会懂如何去创造有价值和有义意事业,发挥自我的人生智慧去为众生,为社会而努力着。

8、心若安然何处不安?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处事,则处处安祥自得,即能心中安然处处安祥,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与人相处,即能心中安然处处自在。正如六祖大所言:“心空及第归之意也!”

9、如果学佛者把佛法当作学问来学习和研究,而且不去行持,又不去对照生活中自我的心态心灵的动念来修观法,而不去改善自我的心态、行为、言语等善行,那么学佛永远还是学理论。离学佛修行,断除自己的日常的烦恼还是很遥远的。

10、时间都在刹那间秒秒地过去,生命的过程不在于长短,而是让我们的生命活着更有利益人类,社会的价值,应该要把自我的人生生命活出更多的精彩。才算今生的人生不狂此行。晚安!

11、身在何方?心亦在身,身心相联,即是有为。身心合一,不离不异,即是有相。

12、学佛在修心的层面要决是十分关键的,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的“心”,例如:贪心、嗔心、痴心、名利心,色心,虚荣心,执着心等心理。烦恼就会少了,观心的智慧就会增长了,心情就开朗了,快乐就多了,人生就会过了幸福多了。

13、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群中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很好历炼自我成长的意志和能力。就是修心与修身的具体表现,因此,古代大德高僧常外出不同的环境去参学、云游、吃苦、等方式来磨炼自我的心灵境界、忍辱力、定力、意志力、愿力等。来提升自己的心灵修行的功夫。

14、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寛你的福报就有多大。人生学会包容心,学会忍辱行。懂得寛容别人,懂得修忍受的功夫,学会理解他人,同时也学会换位思想,烦恼早就不见。却获得在潇洒中看透一切之性空无常!

15、心似明镜映物无痕,与群相处应观其颜,与已独处应观其心。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事以真,对人以诚。无执无忧随缘自然。

16、因为有了信仰你才能更加明白因与果重要性,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更加注重自我的行为,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中更加注意自我的言语,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注重自我的心念、心态。就是你把佛法的修持开始落实到了现实工作生活中来,即是说明法在世间,觉在心间。

17、无限的时空,无常的转变,一切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改变。我们要以无常心念来应对无常的变化,才能不被无常事物、人际关系所缠缚,只有这样缘起缘灭观点才能更适应时光的变迁应对,去应对执着与烦恼。

18、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19、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0、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

21、佛法的真正意义内涵就是用作净化洗涤人类心灵世界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凉自在人生,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因此,用佛法智慧的法味去妙悟我们的心灵世界。犹如沙漠的草木获甘露法水般的知觉,只有如此佛法才是人类信仰佛教获得解脱的终极目标。

22、我们无能改变过去,但是有能力把握当下,和改变未来。我们应该从心开始完善每个人的心态、心理健康、心地修行而开发心智,去改变自我的善行善举,完善自我的身口意三业,这就改变自我的幸福人生开始。

23、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卫生,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爱护自我心灵环保,有利于人类智慧增长。爱护心灵环保有利于心灵健康,有利于解脱心灵烦恼。心灵环保从修心,修行开始。

24、信仰的义意;是让我们的人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更加正确的把握自我的人生,与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时,也是更好的让我们提升自我的人生品质和智慧,断除烦恼和痛苦。去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否则信仰还有什么义意所言?

25、生活中竖立正见则无邪见,无邪见者对事物的真相就有客观的认知,有客观之认知就不容易迷惑,而产生的烦恼痛苦。因此,正见是学佛者十分重要的修行之一。

26、这个世界谁都无法预计未来,但是人们只要有相互的信任与真诚,才能够更好的延续未来的美好。真诚让我们更加地近距离亲信和信任,世界就会更加的和谐了。

27、心若无事处处安然,心若有事处处茫然。随缘处事事亦无,亦无碍事是功夫。

28、每个人的心力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从举心动念开始改善自己心行迹象,其次,再从自我的口业言行开始改自己与人交往用善的言语,再次,从我们的身行迹象去修正自我的行为举动,为利益众生出发、不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佛教所修持的三善业的善行,通过修行改变自我的生命轨迹。不是听天由命!

29、何为悟性?人生要有体悟世间一切法之觉察能力,明白事情事物之本质的智慧觉知分析的正能力。指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觉悟的能力。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

30、慈善就在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关爱关心他人开始,言行上、身行上去关心有需要的人们,物质慈为基础,心灵慈善为解脱。让众生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31、学习佛法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改变我们人生在现实中世界自己的不完善行为,和不健康的心态,通过佛教育使自己逐渐走向健康完美的人格。这个就是学习佛教的本质目的所在!

32、幸福人生就要使我们的善心念念相续至未来际。所以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念念之间!保持正念、善念至关重要。

33、人的生命就象花朵一美丽,每一次的绽放都象似美丽生命的延续。因此,我们的每一个心念就是生命的持续,幸福的人生需要善念的持续绵延,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自由的人生,如果恶念不断的绵延地延伸,那么,我们所得人生就不幸痛苦的一生。所以我们想要今生乃至未来际得到幸福的人生。

34、世俗烦恼处,心要耐得住,世间纷扰处,心要安得住,胸怀牵缠处,心要观透住,外境浓艳处,心要收得住,意气忿怒处,心要忍得住。心安之处?何事不办!

35、心随境转即是凡夫,心能转境即是如来!

36、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间。善待父母,那是生命来源。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亲。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善待冤家,那是还债主人。善待陌生人,那是未来的因缘。善待动物,那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植物,那是生命 的美景。善待一切,它们都因世间的大美而存在。

37、从时空上说世间确实非常无常,从因缘上说人生非常苦短,我们今生有缘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是非常的幸运。我们把握这个无常而苦短的人生去做些有益意的、自己喜欢的、尽量是自我人生理想愿望的事情,这才是叫人生如愿。

38、幸福源至于你的信念,幸福源至于你的智慧,幸福源至于你的接纳,幸福最终源至于你的放下……!

39、你要怎么样的人生,这关键还是每个人自我的决择,选择对的方向,适合自己的路你才能够容易走到尽头。学习佛法修行也是如此的要领,修对的法门你的烦恼当下就能够获得断除或者降伏。

40、人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慢慢的旅程,不要因为你的小聪明而放异努力的学习为人处事本领,更不要因为你的无能对自己没有自信退缩。人生的成长就是生活中点滴的积淀,付出一份的努力,你就可以得到一份的收获。

41、人生不是完美无缺,所以生活中我们力求完善自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的人生生活着快乐多些,烦恼少些。完善自我心灵的法门还得从佛法去寻找获得,才能让心灵得到自在清凉。

42、时间总是会过去的,无常的人生,生命都是在不断的流转着。但是每个人的业力还是感受着自己的果报,因此,你要怎样的人生完全在于你的自我如何来改变未来。

43、佛教修行法门无量无边,众生依法修行才能断除自我的烦恼习气,心是众生成佛的本源,依法能观心才能完善自己的善法,去除自己的恶习。因此,佛陀说“法门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44、有一颗的清净心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45、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数,谁都是无法的否认?只有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这个多变的人生世界。用智慧来解决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那些未知难题。这些未知也会逐一的解决,因此人生需要勇气、信念和智慧。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46、人生之对错,只是心念与行的区别,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单纯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轻信别人的善良,称之为傻。复杂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高估自己的精明,称之为蠢。都出了错,傻情有可原,蠢罪有应得。都有可笑之处,傻不失可爱,蠢而且可恨。

47、幸福全由你把握着: 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

48、世间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皆是因缘所生之物,都离不开缘起缘灭之状态。

49、心若播种善种,恶念就无有空间,人若日日行善,恶行渐渐远离!

50、今生的生命只是我们生命线上的一个端点,不紧要演义今生,还要为未来际的生命作好铺石基础,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把握自我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快乐的活在当下的正念中。

篇2:寂贤法师经典禅语

1. 学习佛法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改变我们人生在现实中世界自己的不完善行为,和不健康的心态,通过佛教育使自己逐渐走向健康完美的人格。这个就是学习佛教的本质目的所在!

2. 时间都在刹那间秒秒地过去,生命的过程不在于长短,而是让我们的生命活着更有利益人类,社会的价值,应该要把自我的人生生命活出更多的精彩。才算今生的人生不狂此行。晚安!

3. 有正信念的人生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因为你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的推动力作用。正确的人生信仰和正能量的心念。才会懂如何去创造有价值和有义意事业,发挥自我的人生智慧去为众生,为社会而努力着。

4. 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寛你的福报就有多大。人生学会包容心,学会忍辱行。懂得寛容别人,懂得修忍受的功夫,学会理解他人,同时也学会换位思想,烦恼早就不见。却获得在潇洒中看透一切之性空无常!

5. 你要怎么样的人生,这关键还是每个人自我的决择,选择对的方向,适合自己的路你才能够容易走到尽头。学习佛法修行也是如此的要领,修对的法门你的烦恼当下就能够获得断除或者降伏。

6. 我们无能改变过去,但是有能力把握当下,和改变未来。我们应该从心开始完善每个人的心态.心理健康.心地修行而开发心智,去改变自我的善行善举,完善自我的身口意三业,这就改变自我的幸福人生开始。

7. 你想获得幸福吗?若获得幸福首先应该从心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信仰,认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一切事情从因着手,一切事情从心下手,幸福很快就在当下了。

8. 这个世界谁都无法预计未来,但是人们只要有相互的信任与真诚,才能够更好的延续未来的美好。真诚让我们更加地近距离亲信和信任,世界就会更加的和谐了。

9. 心随境转即是凡夫,心能转境即是如来!

10. 心似明镜映物无痕,与群相处应观其颜,与已独处应观其心。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事以真,对人以诚。无执无忧随缘自然。

11. 人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慢慢的旅程,不要因为你的小聪明而放异努力的学习为人处事本领,更不要因为你的无能对自己没有自信退缩。人生的成长就是生活中点滴的积淀,付出一份的努力,你就可以得到一份的收获。

12.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

13. 慈善就在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关爱关心他人开始,言行上.身行上去关心有需要的人们,物质慈为基础,心灵慈善为解脱。让众生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14. 幸福全由你把握着: 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

15. 幸福源至于你的信念,幸福源至于你的智慧,幸福源至于你的接纳,幸福最终源至于你的放下……!

篇3:寂贤法师经典禅语

1. 身在何方?心亦在身,身心相联,即是有为。身心合一,不离不异,即是有相。

2. 无限的时空,无常的转变,一切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改变。我们要以无常心念来应对无常的变化,才能不被无常事物.人际关系所缠缚,只有这样缘起缘灭观点才能更适应时光的变迁应对,去应对执着与烦恼。

3. 人生的幸福最终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那么永远谈不上也找不着幸福的。

4. 佛法的真正意义内涵就是用作净化洗涤人类心灵世界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凉自在人生,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因此,用佛法智慧的法味去妙悟我们的心灵世界。犹如沙漠的草木获甘露法水般的知觉,只有如此佛法才是人类信仰佛教获得解脱的终极目标。

5. 人生之对错,只是心念与行的区别,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单纯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轻信别人的善良,称之为傻。复杂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高估自己的精明,称之为蠢。都出了错,傻情有可原,蠢罪有应得。都有可笑之处,傻不失可爱,蠢而且可恨。

6. 每个人的心力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从举心动念开始改善自己心行迹象,其次,再从自我的口业言行开始改自己与人交往用善的言语,再次,从我们的身行迹象去修正自我的行为举动,为利益众生出发.不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佛教所修持的三善业的善行,通过修行改变自我的生命轨迹。不是听天由命!

7. 从时空上说世间确实非常无常,从因缘上说人生非常苦短,我们今生有缘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是非常的幸运。我们把握这个无常而苦短的人生去做些有益意的.自己喜欢的.尽量是自我人生理想愿望的事情,这才是叫人生如愿。

8. 信仰的义意;是让我们的人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更加正确的把握自我的人生,与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时,也是更好的让我们提升自我的人生品质和智慧,断除烦恼和痛苦。去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否则信仰还有什么义意所言?

9. 学佛在修心的层面要决是十分关键的,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的“心”,例如:贪心.嗔心.痴心.名利心,色心,虚荣心,执着心等心理。烦恼就会少了,观心的智慧就会增长了,心情就开朗了,快乐就多了,人生就会过了幸福多了。

10. 因为有了信仰你才能更加明白因与果重要性,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更加注重自我的行为,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中更加注意自我的言语,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注重自我的心念.心态。就是你把佛法的修持开始落实到了现实工作生活中来,即是说明法在世间,觉在心间。

11. 佛教还是要提倡正信,行善,布施,放生,修行等弘法利生方式去服务社会而获得福慧,不要过份的执著外在的形式,去贪心少欲知足。

12. 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间。善待父母,那是生命来源。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亲。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善待冤家,那是还债主人。善待陌生人,那是未来的因缘。善待动物,那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的美景。善待一切,它们都因世间的大美而存在。

13. 慈悲应该发自心灵的演译,用行动来落实,这就是真实的慈悲精神的内涵品质。菩萨都是为众生而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学习的利人精神。

14. 世俗烦恼处,心要耐得住,世间纷扰处,心要安得住,胸怀牵缠处,心要观透住,外境浓艳处,心要收得住,意气忿怒处,心要忍得住。心安之处?何事不办!

15.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16. 学佛修行最简易的下手处,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的反观自照。尽量用爱心来护自我的三个方面的用心,用慈心在这个方面和他人交流相处。尽量从自利利他下手。

17. 有一颗的清净心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18. 如果学佛者把佛法当作学问来学习和研究,而且不去行持,又不去对照生活中自我的心态心灵的动念来修观法,而不去改善自我的心态.行为.言语等善行,那么学佛永远还是学理论。离学佛修行,断除自己的日常的烦恼还是很遥远的。

19. 人生要学会吃苦,苦尽甘必来。因为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苦比乐多,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成功的机会总是在等待着他。历尽艰辛万苦,光明的前程就在尽头。

20. 生活中竖立正见则无邪见,无邪见者对事物的真相就有客观的认知,有客观之认知就不容易迷惑,而产生的烦恼痛苦。因此,正见是学佛者十分重要的修行之一。

篇4:寂贤法师经典禅语

1. 人的生命就象花朵一美丽,每一次的绽放都象似美丽生命的延续。因此,我们的每一个心念就是生命的持续,幸福的人生需要善念的持续绵延,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自由的人生,如果恶念不断的绵延地延伸,那么,我们所得人生就不幸痛苦的一生。所以我们想要今生乃至未来际得到幸福的人生。

2. 幸福人生就要使我们的善心念念相续至未来际。所以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念念之间!保持正念.善念至关重要。

3. 世间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皆是因缘所生之物,都离不开缘起缘灭之状态。

4. 心若安然何处不安?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处事,则处处安祥自得,即能心中安然处处安祥,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与人相处,即能心中安然处处自在。正如六祖大所言:“心空及第归之意也!”

5. 时间总是会过去的,无常的人生,生命都是在不断的流转着。但是每个人的业力还是感受着自己的果报,因此,你要怎样的人生完全在于你的自我如何来改变未来。

6. 何为悟性?人生要有体悟世间一切法之觉察能力,明白事情事物之本质的智慧觉知分析的正能力。指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觉悟的能力。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

7. 佛教修行法门无量无边,众生依法修行才能断除自我的烦恼习气,心是众生成佛的本源,依法能观心才能完善自己的善法,去除自己的恶习。因此,佛陀说“法门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8. 心若无事处处安然,心若有事处处茫然。随缘处事事亦无,亦无碍事是功夫。

9. 心若播种善种,恶念就无有空间,人若日日行善,恶行渐渐远离!

10. 今生的生命只是我们生命线上的一个端点,不紧要演义今生,还要为未来际的生命作好铺石基础,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把握自我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快乐的活在当下的正念中。

11. 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12. 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群中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很好历炼自我成长的意志和能力。就是修心与修身的具体表现,因此,古代大德高僧常外出不同的环境去参学.云游.吃苦.等方式来磨炼自我的心灵境界.忍辱力.定力.意志力.愿力等。来提升自己的心灵修行的功夫。

13. 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数,谁都是无法的否认?只有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这个多变的人生世界。用智慧来解决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那些未知难题。这些未知也会逐一的解决,因此人生需要勇气.信念和智慧。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14. 人生不是完美无缺,所以生活中我们力求完善自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的人生生活着快乐多些,烦恼少些。完善自我心灵的法门还得从佛法去寻找获得,才能让心灵得到自在清凉。

15. 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卫生,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爱护自我心灵环保,有利于人类智慧增长。爱护心灵环保有利于心灵健康,有利于解脱心灵烦恼。心灵环保从修心,修行开始。

篇5:宽容法师佛学禅语语录

1、被众生附体是种因果,若自己念佛的心不够专,心的力量弱,而对方强,他就乘虚而入,附体做怪。只要至诚念佛,对方是抵不过佛力的。想让对方不来附体,通常的问题出在自己听经少,理不明;想念佛,心不专;怕对方,又想对方。如此,无论念什么经咒都难有感应。一定要真放下,才能真念佛。

2、多一座寺院,多一方净土,少一座监狱。

3、悟无止境,能有所感悟,就是福报现前,佛缘成熟了。

4、佛法的精髓靠的是以心传心,至诚感通,不是一个能摸得着的东西而能交给您的。等您修到能放下一份愚痴,增长一份智慧;熄灭一份烦恼,就能领悟一份讲经心法了。

5、佛学是教人觉悟的学问,是指导人们过上幸福自在生活的哲学。其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窥一二,但佛法如大海的水,只要尝一口,便知其味,不需喝尽海水方知。所以,佛法要尽量学,即使学了只言片语,都是受用无尽,肯定对提升生活品质有正向作用。您这种欢喜的受用是正确的,再接再厉。

6、信仰是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随意不得。佛是觉悟、慈悲、和谐、孝敬、喜悦之意,这些信仰是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7、要多念佛,在佛力的加持之下,会增加定力,心就不会随周围人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了,当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心时,这心才真正是自己的,心也就能开发出遇事不惊,抵御烦恼的智慧能量来。若念佛时间短,佛号就难以伏住烦恼,掌控情绪的效果则会差些。

8、大义是说学佛之人从五湖四海聚集在寺院,为的是学佛成佛,成就的标准是心要空,无有妄念。

9、要用智慧轻松地从心里断。淫欲如抽烟喝酒,对身心没有益处。有此爱好者,大都身心病多,咳嗽痰多,人们都怕和他们打交道或用餐。明白烟酒之害的人,您免费让他享用上等烟酒,他都觉得是受苦而避之。同理,若知道淫欲和纵欲的伤身和生死根源的真相,就不会有这个爱好,因而就不断而自断了。

10、欲发心做一位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比丘,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外,经过考验,就要求受三坛大戒,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佛教出家僧人,名为比丘。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为三坛:即初坛传授沙弥戒,是最繁忙的;二坛传授比丘戒,是场面最隆重的;三坛传授菩萨戒,是教仪最神圣的。

11、纵观古今,凡谦㳟好学者,大都谨言慎行,学有所成;凡无才无德且不思进取者,大都狂妄自大,好为人师,贻笑大方。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同理,当细心观照此众生相的事实真相,以此为鉴。欲成为法门龙象,就要多加历事练心,更高地要求自己。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此为进步之要阶矣。

12、若不知近君子,远小人;近善友,远恶人。认为孟母三迁没必要。如此则自己永远不能耳聪目明,开法眼,找不到成佛之道。因此,一定要谦虚,学会从零开始,要善解如来真实意,则不会走偏。虽说至道无难,但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生死大事,重如须弥,绝非儿戏,徒儿不可不慎。

13、谈禅论佛悟管理,修心开智品人生。管理即管人,管人在管心,要管好别人的心,先要管好自己的心。

14、禅即心,修禅即锻炼掌握自己的情绪管理,能管好自己的心,才能管好一切。

15、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宋朝周敦颐说:“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唐贯休大师曽说:“有过未隐晦,有责勿推诿。文过而饰非,忧如篮打水。”故知,玉不琢,不成器;树不剪,不成才。一个人的成就,靠闭门造车是难成大器的。

16、在于学习佛陀的心行。因此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舍弃自己的观念,将佛经中的教导转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不得有半点差错。这样就能逐渐地将自己不合佛言佛行的言行举止修正过来,名为学佛。若对经、对人事固执自己的见解,永不改进,如此则佛经再殊胜,也难救拨自己趋向涅槃彼岸。

17、安居为修行制度之一。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是佛教寺院的安居日,三祖禅寺谨遵佛制,每年的这天,都庄严隆重地举行安居仪式。 从这天至七月十五结束,又名为一夏九旬或九旬禁足。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

18、佛法教学和世间教学的目标不同,讲经的目的是帮人开后得智,世间教学是传授知识。学讲经的人若妄念多,至诚心不够,这样即使用小聪明学了点讲经技术,也难帮人开后得智,无法获得佛法的真实之利。因此,发愿学讲经最可贵的是要用至诚心。

19、只要一心念佛坐禅,身心清净,则妄念不起,不起妄念则幻象亦随之消失。有妄念就有幻像,妄念是阻碍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障道法。打坐的秘诀是“摒弃诸缘,至心一处。”念佛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20、切莫骗人 能被骗到的人,都是相信自己的人,只有亲朋好友才可能相信自己。人生一世,知己难遇,若将朋友都骗了,自己就会过上孤苦伶仃的痛 。

【其他资料】

因成绩优异,1992年留校任教,并协助圣辉大和尚管理佛学院工作。1993年,任九华山甘露寺住持、佛学院教务长、副院长。1996年,受邀到新加坡净宗学会,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任访问学者。在新加坡,宽容法师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学业大长。获南澳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西太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学成归来,被礼请为安徽省潜山县三祖禅寺住持。2006年12月,当选安庆市佛教协会会长。2007年10月,当选为安庆市青联副主席。 宽容法师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管理系,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及其研究部律宗系,曾获南澳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西太平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2年底被聘为安徽九华山佛学院僧值、班主任、副教务长。

1993年被聘为九华山甘露寺住持、佛学院教务长、副院长。

2004年受安徽省潜山县四众弟子礼请,任潜山县三祖禅寺住持。

2006年5月,被推选为安徽省青联委员。

2006年12月,当选安庆市佛教协会会长。

【寂贤法师禅语语录】相关文章:

1.佛源法师经典禅语

2.禅语语录

3.寂地语录语录

4.慧能法师语录

5.经典禅语语录

6.净空法师语录篇

7.净空法师佛语语录

8.弘一法师语录

9.禅语感悟人生语录

10.净空法师经典佛经语录

下载word文档
《寂贤法师禅语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