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叹号叹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
终于坐下来为朵儿写点什么了。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念头,却总是坐不下来。朵儿已经五岁了。从为人子晋级为为人父的那一刻起,我便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很高大,有一种“拥有”的感觉。每次和朋友们一聊到孩子,便会洋溢出幼儿般的幸福感,很真实,很满足。我不知道古人对“父亲”这个词到底是如何诠释的,不过我以为我和老婆为朵儿所做的一切一定是这个诠释中的一部分。
在朵儿上小学之前,我和老婆大多数时间会把她当作我们的一个极其珍贵的玩具或者宠物。但孩子一天天长大,当她甩开我牵着她的手对我说爸爸我想去做什么什么时,我的心里经常会有一刻的失落――孩子长大了!
过去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我喜欢坐在没有人的.阔地,让阳光把自己彻底包裹起来,闭上眼睛,感觉着天空中云走的印迹。白色的云朵在蓝天下会显得更加清新、飘逸。现在如果再有这样的心境,我会希望老婆和孩子在我身边嬉戏打闹,我喜欢我的背变成女儿的马背……天空依然那样蓝,但云朵一定会比从前飘得更欢快了――像朵儿一样。
转眼将到不惑之年了,渐渐体味出母亲时常唠叨的一些话中蕴含的亲情和道理。孩子在我们的关爱下长大,自己也在父母面前成熟。去年夏天,我们一家沿长江溯水而游。在游览姊归县白帝城时,时值晌午,太阳晒得大家都不想出门。从游轮码头到白帝城前门有五六百级台阶,落差大概有八九十米。从游轮上下来,因为太阳太晒,我就一直抱着女儿,老婆为女儿撑着伞。记得要到正门时,我对朵儿说:“丫头,爸爸都吃不消了。”她却很疼我,搂着汗流颊背的我说:“爸爸,不要紧,我吃得消。”同行的游伴都开怀大笑。有一老者感慨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
我想到了朵儿的爷爷奶奶…
篇2: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随笔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随笔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随笔
我考上了沈阳的大学,父亲去送我。在车站,火车都快开了,父亲又挤到我身边,叮嘱我:“有时间就出来转转,找找你姐,要是遇上了,就告诉她,爸不阻拦她了,她要是喜欢,就和那人结婚,只要她能常回来看看我。”我忽然心中一酸,父亲是个脾气暴躁、骄傲自负的人,对姐,父亲很少发脾气。
姐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在她五岁时,又娶了妻,生了我。姐与母亲的摩擦一直未断,父亲左右为难。姐初三没毕业就自行出走,投奔沈阳的大姑。
我去大姑家找她,大姑说,她已经几年都没有音讯。我去她工作过的医院、饭店、夜市,留意过超市的服务员、街边摆小摊的大姐、菜市场的.小贩……都没有她的踪影。我想,她是不是和那个男人一起,去别的城市了?
大二那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我和同学考完试后一起去吃馄饨,谈论着考试内容。一个清瘦的女子把馄饨端上来,我接过筷子,正要吃,突然就看到了她。她正把另一碗馄饨往同学面前放,她脸色蜡黄,眼窝深陷,漂染过的头发胡乱地扎在脑后,像一蓬枯萎的荒草。我一把抓住他细细的手臂,失声叫出来:“姐。”
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叫她姐。她怔了一下,手里的碗“哗啦”一声掉在地上,眼睛里已没有我记忆力的倔强,上下打量我好久,才叫我:“璐璐?”
她已经结婚了,从一个端盘子的小工做起,后来遇上和她在同一家饭店打工的一个吉林小伙子。他人很老实,心眼儿也好——两个人把行李搬到一起,和饭店里的同事吃了顿饭,就算成了一个家。结婚后两个人辞了工作,摆了这个馄饨摊,勉强维持生计。她生了个小女孩儿,还不到两岁。
我责怪她:为什么这么久都不跟家里联系?你不知道爸爸多为你担心啊。她不说话,泪凝于睫。
父亲接到我的电话,第二天就来了。我带他去那个馄饨摊儿,隔得老远,父亲停下,远远地看着在摊前忙碌的她,忽然就蹲在人行道上,像个孩子似的呜呜痛哭起来。
她看到父亲,呆了半天,嘴唇嚅动着,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一个小女孩儿趔趔趄趄地走过来,稚声稚气地问:“妈妈,你怎么哭了?他是谁啊?”她赶紧拉过孩子,走到父亲面前,说:“叫,快叫老爷……”
父亲抱起孩子,脸上早已老泪纵横。
后来,她跟我说,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才知道父亲其实是那么疼爱她。这么多年来,她的厉害,她的任性,只是害怕父亲在有了我之后,会忽略她。所以,她才会用那些极端的方式,来时时提醒父亲宠爱她。
其实,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哪里会忽略自己的孩子呢?
篇3: 养儿方知父母恩
养儿方知父母恩
一转眼,儿子已经满三个月了,看着熟睡中的他,内心充满着只有做了母亲后才体会得到的那份喜悦感和自豪感。
小家伙长得很快,出生时在医院里买的衣服都小了。从刚开始的只知哭到现在的会对着人笑,从刚开始的整天酣睡,到现在的要人抱着出门晒太阳,都在见证着他在一天天的长大。有了他后,我才真的体会到生孩子容易,带孩子难。自从有了他,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夜里要起来二三次,给他冲奶,哄他睡觉,第二天早上在上班从起点睡到终点。天冷,担心他感冒,现在天晴了,怕他上火,真的是有操不完的心。可这仅仅只是开始,未来会走路了,会担心他摔跤;上学了,又担心他学习;长大了,担心他独立能力等等。
从宝宝哇哇一声叫来到这个世上,我既感受到为人母的那份喜悦和自豪感,也体会做为父母的那份沉沉的责任感,更体会到做父母的不易。感谢孩子,让我也完成了一个从女人到母亲的升级。想想曾经那样任性的顶撞自己的母亲,冲口而出的'那些气话,现在想来,虽然可以以那时自己年轻任性不懂事来开导自己,也会想到母亲是不会记恨自己的,但现在想来,那曾经无数次有口无心的话是多么伤父母的心啊,毕竟带大我们是多么的不容易,付出的是全部无私的爱,换来的却是孩子不听话和叛逆!唉,从今以后,要加倍的孝敬父母,还有公婆,感谢他们养育了老公,才让我有一个体贴的丈夫,然后有了可爱的儿子!
儿子,你能来到这个世上,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你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我们家里的开心果。有了你后,家里多了许多的笑声,爷爷奶奶为了带你更加的忙碌,更加的辛苦。我和爸爸也会努力工作,多赚一些钱,为你将来能受好的教育做准备。辛不辛苦,幸不幸福,个中滋味,全在你的哭笑中!
篇4: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养儿时不知父母恩美文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养儿时不知父母恩美文
我考上了沈阳的大学,父亲去送我。在车站,火车都快开了,父亲又挤到我身边,叮嘱我:“有时间就出来转转,找找你姐,要是遇上了,就告诉她,爸不阻拦她了,她要是喜欢,就和那人结婚,只要她能常回来看看我。”我忽然心中一酸,父亲是个脾气暴躁、骄傲自负的人,对姐,父亲很少发脾气。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姐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在她五岁时,又娶了妻,生了我。姐与母亲的摩擦一直未断,父亲左右为难。姐初三没毕业就自行出走,投奔沈阳的.大姑。
我去大姑家找她,大姑说,她已经几年都没有音讯。我去她工作过的医院、饭店、夜市,留意过超市的服务员、街边摆小摊的大姐、菜市场的小贩……都没有她的踪影。我想,她是不是和那个男人一起,去别的城市了?
大二那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我和同学考完试后一起去吃馄饨,谈论着考试内容。一个清瘦的女子把馄饨端上来,我接过筷子,正要吃,突然就看到了她。她正把另一碗馄饨往同学面前放,她脸色蜡黄,眼窝深陷,漂染过的头发胡乱地扎在脑后,像一蓬枯萎的荒草。我一把抓住他细细的手臂,失声叫出来:“姐。”
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叫她姐。她怔了一下,手里的碗“哗啦”一声掉在地上,眼睛里已没有我记忆力的倔强,上下打量我好久,才叫我:“璐璐?”
她已经结婚了,从一个端盘子的小工做起,后来遇上和她在同一家饭店打工的一个吉林小伙子。他人很老实,心眼儿也好——两个人把行李搬到一起,和饭店里的同事吃了顿饭,就算成了一个家。结婚后两个人辞了工作,摆了这个馄饨摊,勉强维持生计。她生了个小女孩儿,还不到两岁。
我责怪她:为什么这么久都不跟家里联系?你不知道爸爸多为你担心啊。她不说话,泪凝于睫。
父亲接到我的电话,第二天就来了。我带他去那个馄饨摊儿,隔得老远,父亲停下,远远地看着在摊前忙碌的她,忽然就蹲在人行道上,像个孩子似的呜呜痛哭起来。
她看到父亲,呆了半天,嘴唇嚅动着,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一个小女孩儿趔趔趄趄地走过来,稚声稚气地问:“妈妈,你怎么哭了?他是谁啊?”她赶紧拉过孩子,走到父亲面前,说:“叫,快叫老爷……”
父亲抱起孩子,脸上早已老泪纵横。
后来,她跟我说,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才知道父亲其实是那么疼爱她。这么多年来,她的厉害,她的任性,只是害怕父亲在有了我之后,会忽略她。所以,她才会用那些极端的方式,来时时提醒父亲宠爱她。
其实,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哪里会忽略自己的孩子呢?
篇5: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作文
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作文
我校极其注重国学文化的诵读与传承,尤其是《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初为人母的我对《弟子规》之孝悌篇感触颇深,正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
自古以来,“孝悌”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题,孝敬父母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凝结为一份责任。不论是“卧冰求鲤”的王祥,还是“扇枕温席”的黄香;不论是“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还是“拾葚异器”的蔡顺;不论是“卖身葬父”的董永,还是“哭竹生笋”的孟宗……他们的行径无不感动着今天的我们。
《弟子规》极其注重孝道,开篇“人则孝”就系统地讲述了子女孝敬父母时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可见孝顺父母是首要责任,百善孝为先。我们从稚嫩懵懂到逐渐成熟,从呀呀学语到成家立业,从学校家庭走向社会企业,无不伴随着父母的叮咛和牵挂。但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父母对我们的叮咛和嘱托都显得很不耐烦,甚至从来不放在心上。“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唆!”熟不知,父母所谓的`“啰嗦”饱含关心。客居他乡,父母牵挂时与我们通话也是草草两句便挂电话了!”。很多人把自己的耐心给了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沟通“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每当听到这些话语耳际便会萦绕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当了三年多的班主任,我发现如今的孩子,喜欢与家长对抗,尤其是放学送他们出去,总会看到此情此景:父母对子女嘘寒问暖,子女却冷言冷语。追根溯源皆因家长把子女视其为掌上明珠,只求物质上的满足,疏于精神上的教导,家长太过注重孩子的才艺培养,而忽视了孩子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孝。导致当今社会至孝温顺型的子女寥寥无几,不温不火平淡型的子女比比皆是,有甚者极度冷漠。
常言道“静坐常思己过”,在孝方面,回想自己,虽然没有做过对不住父母的大事,但也没有对他们尽过多少孝心,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在默默地付出,我们想得到的东西,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我。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有时,父母因关心自己,哆嗦几句,反而责怪他们,是多么愚蠢!在我看来,为人子女,就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去做,唯有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成人的父母。此外,为人父母,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味其中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初为人母的我的最大收益。
不论日子多忙碌或多仓促,人走得多远都应抽时间陪父母,陪着他们去自己喜欢的地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在世,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辗转反侧之间,岁月的影子又毫不留情的从咱们身边溜走。不要等到一切灰飞烟灭时才抱头痛哭。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发扬《弟子规》“孝悌”文化,让其源远流长。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相关文章:
2.无价父母恩作文
10.感谢母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