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

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

2022-07-22 08:10: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

篇1: 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

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

我十八岁离家,今年虚岁三十六,算起来,迄今的人生里,一半时间都在外。这一半的时间里,驱使我不断离家远走的,无非是所谓“学业”和“事业”。父母在人前夸耀儿子时,所依据的也无非是这两点:学业圆满,事业小成。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另一种可能。可以说,前三十年,父母和我共享了它的荣耀,但是,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分食它的苦果。

今年春节,父母来上海和我们一起过年,那一天,全家人挤在沙发上看小品,欢声笑语之时,老家一个电话打过来:姥爷去世了。我们的欢乐就此结束,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拎着匆忙收拾的行李来到虹桥火车站,四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了那个悲伤、破败的北方。一路上,母亲流泪,后悔,如果她不来上海过年,就能看姥爷最后一眼,或许还能救姥爷一命。我一路安慰她,心里却在想:他们来上海过年尚属偶然,我却常年定居在此,有一天,当我的父母老去时,我能侍奉左右吗?我能赶得上最后一眼吗?

牺牲大片乡村和城镇、成就个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资源极端不平衡,机会极端不均等,迫使广大“不幸”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地扎堆“北上广”。从正面看,这是社会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殊不知,隐患早就埋下,代价异常昂贵。当年我兴冲冲离家,眼里只有名校、大都市与锦绣前程,却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如今父母年迈,能见到我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利,见不到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我却吝啬得每年只给他们一两次见面机会。这就是代价,该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几千年来安土重迁,如今却要背井离乡,他们合力主演了三十年的经济神话,却留下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时代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并未因此获得他们的尊重与谅解――那些“北上广”的当地人,那些一辈子不曾离开父母半步的人,他们嘲笑外地人“报恩”父母的想法太陈旧,他们视回家过年为陋习,视春运为灾难,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外地人那颗思乡的心,为何如此迫切?如此不通融?你向他们倾诉,他们一句话就给你顶回来:谁让你来的?你老老实实待在家乡不就没这些麻烦了吗?

古时父母去世,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才可陈请复职。即使普通百姓,三年内也不得婚娶,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据说曾国藩当年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亲自下旨借孝的。放在今天,这样的规矩或许多余得可笑,但是现在,我却越来越觉出它的庄重。胡适的儿子出生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这位新文化的领XX给儿子写了一首诗,“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的儿子”,语出惊人。但说归说,做归做,胡适本人却是极孝顺的儿子,他客居海外时,坚持每天写家书一封,让老母亲时时读到儿子的信息,待到胡适的儿子长大,他也用这标准来要求儿子,全不顾年轻时写的那首诗了。今天,我们的通讯手段无比发达,有谁能做到胡适这样?别说每天一封信,哪怕每天一个短信?

这是一个制度化、结构性地消灭人伦的年代,高铁、网络、中国电信,并没有让亲情更便捷。骨肉被分隔两地,血脉被拉长稀释,年轻人即使有心,也已经无力,在奔走求生的现实重压下,亲情早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亲子之情,天伦之乐,原本至高无上,任何人无权剥夺,却不料败倒在这XX的时代。

网上有人感叹:“这些年,我所有的眼泪都流在春节结束后,父母送我上车离家的时候。”情真意切,却万般无奈。

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亲情并未退化到泯灭,它仍然死守在我们内心的底角,当朋友不可靠、爱人不可靠时,父母几乎是我们最后的情感依托。更何况,千疮百孔的养老体系,让子女们更加放不下心,国家不养老,只能“养儿防老”,儿却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一代的中国父母,把全部心思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太疼惜孩子了!要知道,牵挂是相互传染的,是要继承的,父母过分的爱,成为子女不能承受的重,要变本加厉地“返还”给父母。如果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也像外国人一样相对独立,我们两代人是不是都可以更洒脱一些?

从父母角度来看,他们也有更多的理由牵挂子女。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后半句是说:如果子女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让父母放心的去处。可是,这恰恰是一个“无方”的年代,青年人漂泊异乡,身心无处寄放,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这正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地方。很多年,母亲担心我的早餐,怕我早饭没有着落,潦草应付过去,亏了身子,“不怕一顿不吃,就怕十顿不饱”。我常嘲笑她,说她本末倒置,用我的话说,“早餐是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事情”,我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终极困惑你不关心,偏偏要纠结什么早餐。可是,今年,我体会到了她的深意。稳定的、营养均衡的早餐,正是“家”的首要标志,是“有方”的重要前提。对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担心。

一位海外学子在日志上说:“我十九岁上曾发誓,父母去世之时守孝三年,如今我再发一誓,毕业后五年为期,纵弃前程锦绣,亦决然回家,以全人子之心。”还有人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完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我说,因为家里有我的家人。我自认为,工作不是说签了牛逼的企业或者去了牛逼的地方你就牛逼了,工作不过是为了过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不喜欢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建设别人的家乡,等到爹娘老死还要赶着飞机回去,还不一定买得到票!”少数人的回归和反抗,让人钦佩,但另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仍被时代裹挟,急惶惶踏上不归路,却忘了其实身后还有另一条退路。

“人生在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上也成立,对父母来说,我就是他们的“面子”,我自幼学习好,不惹麻烦,上学工作都没让父母操心,现在混迹大上海,娶了上海的漂亮媳妇,在北方的县城,这些足够他们炫耀了。但其实,我不过是一张“面子”,我一点都不实用,我只有观赏价值,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父母不要我的'钱,我也没能力为他们托关系走后门,我们相隔六省一市、一千公里,每隔一星期或十天我和他们通一个电话,一年回去一到两次,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我越来越只剩下象征意义。我的父母为了省下一块钱的公交车票,甘愿步行几站路去办事,我在上海,一个月打车费上千块,下一次馆子就够他们一个月生活费,我们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还有一张“里子”――我的姐姐,她在省城,衣食无忧,她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给他们吃穿,带他们看病,陪他们聊天,忍受他们的争吵和絮叨。姐姐可能没有那么多值得吹嘘的头衔,却是一个尽职贴心的“小棉袄”,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甘愿牺牲的“里子”,才有了我这个逍遥法外的“面子”。但是,我越来越不能原谅自己,尤其当父母六十岁以后,当父母的父母相继离世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的孤独无助。做父母的,哪怕有十个子女,每一个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该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

“今生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即使父母活到100岁,你每年回家见一次,还能见多少次?”这条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每个人都在默算自己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触目惊心。亲情在倒计时,永别似乎近在眼前。

姥爷去世,我和父母踏上北去的高铁,列车长啸,以300公里的时速追赶猝亡的老人,追赶逝去的亲情。此刻,我的父母已成孤儿,他们只剩下我们,而我们已经成人。那一夜,我在手机上悄悄记下:平生第一次,我发现了比生命、爱情、正义、写作更重要的事情。

篇2: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

操劳了一生,辛苦了一世,

如梭的'时光,

葬掉了他们年轻的容颜,

然,却无怨无悔!

只为那小小的夙愿:

有你的陪伴,便足矣!

这是一种无可估量的伟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趁着父母还在,要决然下誓

篇3: 父母在,不远游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壮举!

感恩之心要时刻谨记,

陪伴之行要持之已“常”。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勿为名利而远游,

勿为纷繁世界而远离,

孰不知,

世间靓丽的风景莫如父母的笑容。

为人子女,

要学会感恩,

要铭记于心

篇4: 父母在,不远游

放眼望去,大千世界,

如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秀色可餐,

便会心驰神往。

但,回眸近视时,却发现父母,

已是华发苍颜,拱肩缩背,

便会心疼不已,感伤岁月无情。

此刻,

内心油然而生地低吟出一句:

篇5:父母在不远游作文

父母在不远游作文

孔夫子在多年前,便提醒人们孝敬父母,提倡尊老爱幼的观念。的确,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泱泱大国风姿,最难脱离的便是一个孝字,。可以说,没有孝,便没有几千年的传承,没有孝,便没有我们几千年的兴盛。

历经千年而不衰,碾过岁月而不老。孝不在再是口头上那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问候,。而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大处说是传统,小处说就是爱。

自你出生那天起,父母便为你劳心劳力,宠着你,爱护你。你简直就是家人到手中宝,有的.几乎什么也不用你干,你只负责享受便可。却忘却了一件事,时间是公平的,你在长大,父母在变老。虽然在父母的眼中你永远是个孩子,可以为你不求回报的付出,但他们也有苍老的那一天啊。

若只索求父母的付出,不懂得感恩,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父母辛苦了一辈子,不知不觉,已有了些许白发,。他们劳累时,送上一杯茶水,没事时,一起聊个天。放学回家,别四处乱跑,多陪伴一下半个月未见的父母,他们很想你,但又很含蓄。别怕唠叨,别怕无奈,好好陪伴一下自己的父母吧。都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不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心灵。

父母辛苦一辈子,半生青春都耗在了你身上,难道还没觉得什么事吗,?那眼角的鱼尾纹,那弯了的腰肢,父母真的开始老了。

以前总想着父母还年轻,等晚点再尽孝也不迟。终究忘了,时间是没有等待这种意识的。他只会往前走,偷走父母的青春,偷走他们的年华。在你四处奔波的脚步中,父母老了。距离从不曾遥远,心的距离却隔着万重高山。嘴上说着孝敬父母,却从没有付出过行动。

趁现在还年轻,他们还未老,不要继续沉迷于手机屏幕与各种花花世界了。虽然世界这么大,我也很想去看看,但百善孝为先,与其自由的奔马,我更喜欢陪在父母的身边。就这样一直一直,与此宜年。

所以请好好的爱你们的父母吧,不论传统,还是本分。父母是这世间最亲的人,拥有他们,便拥有了全世界。孝字了得,切莫辜负。

篇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务必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方:原由,道理。

详细解释

有些人以为孔夫子意思为,有父母,就守在家里孝敬父母就行了。这是曲解圣贤的意思了。如果是这样,夫子教导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岂不是空谈?再者,如果家境贫寒,难道让父母跟着你饥寒交迫?这不仅仅不是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讲“不孝有三”,何为“不孝有三”?古人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恰恰是鼓励人们去开创事业,为禄为仕,以奉养父母,光宗耀祖。

有些人把“方”有人解释为方向、去处,这是不对的,而就应解释为“理由、道理”,这个“理由、道理”包括给父母讲清楚“游”的“理由、道理”,更包含对父母的安置、赡养即对孝的兼顾。因此,你常回家看看父母,这是起码的为人常识,也是最低层次的孝。

阅读精选(3):

篇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务必有必须的去处。

在那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职责: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那里的在家或不远游能够有多重好处: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必须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个性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阅读精选(2):

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是说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安排好一会才出去,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词语来源

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

【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相关文章:

1.在别人眼里情感美文

2.你在哪里的情感美文

3.在自己的时光-情感美文

4.心事不语 尘埃无声情感美文

5.镜花水月情感美文

6.情感美文:百善孝为先

7.今生缘情感美文

8.曾经情感美文

9.年少情感美文

10.一角情感美文

下载word文档
《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