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

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

2023-03-25 08:30: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得不到的答案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

篇1: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

宋元时期:端午已渐成各民族“全民节日”

元代所绘的《天中佳景》,画幅无作者款印。画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故知此画当为端阳应景之作。幅中凡绘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 幅上方,另见道教的灵符四道,及钟馗画像一。

《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端午节日用品叫卖者,从隔宿到五更,沿门唱卖,满街不绝。有的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状悬于门楣上,有的悬虎头。而仕宦之家还用红笔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大家都采集百草或修制药品,用来避瘟疾,杭州人还有特殊风俗.,不论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尤其是端午节这天,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仅是富户巨室如此,虽贫苦之人,亦对时行乐。

至于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宫中,更是纸醉金迷的醉生梦死之世界。像《乾淳岁时记》叙述端午宫中习俗,要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还用五色菖蒲、百草制作山子数十座,“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作糖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还用大金瓶子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赏赐给后妃、内侍、诸阁臣僚的物品有翠叶五色、葵榴、金丝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以及紫练、白葛、红蕉等物。而其他大臣也要赏赐细葛香罗、蒲丝、艾叶、彩团、巧粽之类。堪见当时端午节之豪侈,与原来“辟恶”及“纪念”意义已相去甚远。

[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

篇2:话说透中国各个朝代

一句话说透中国各个朝代

如果把中国历史简略回顾了一下,会发现有那么几句话,或许来自历史,或许来自小说,或许来自文学作品,或许来自传说,却是精辟地概况出了一个时代,

1. 春秋战国——“位尊而多金”

出处:苏秦之嫂。

背景:苏秦贫困时饱受嫂嫂的清白眼,后做了六国之相,衣锦还乡,嫂嫂态度大变,苏秦问原因(大概是明知故问),嫂嫂说得实在:你现在“位尊而多金”了。

点评:春秋战国,号称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黄老之学,是儒学,还是这句“位尊而多金”呢?职场沉浮者,冲冲杀杀,总是离不开这个“位尊而多金”啊。

2. 秦——“彼可取而代之”

出处:项羽。

背景:秦始皇出巡,项羽看到后有感而发。

点评:楚汉相争,是中国英雄辈出的时期。“彼可取而代之”,这句话激荡了多少豪情,它流淌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民族的血液里。如果西方国家发展得够快,在那时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不是两千多年后,可以想象得出,中国一定会在极短的时间中成为世界强国,如近代的日本。

3. 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处:陈汤。

背景:瞧这气势,无需背景。

点评:中国曾经被欺负得久了,这句话可真是解气啊。但想来,都是民族沙文主义在作祟,如今变成老美说这句话了,“犯强美者,虽远必诛”。几千年来,人类在物质上发展够快的,但精神上又进步了多少呢?

4. 三国——“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出处:曹操。

背景:《三国演义》中,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后,怕吕伯奢告发,索性连他一块杀死,杀完后对陈宫感叹。

点评:罗贯中贬曹尊刘,让曹操冤了几百年了,估计还会冤下去。但这句话倒也道出了大部分奸雄的心理,没这句话,李宗吾的《厚黑学》写起来可能还真不会那么流畅。

5. 晋——“何不食肉糜”

出处:司马衷(晋惠帝)。

背景:有人上奏说什么地方闹饥荒,老百姓没东西吃了,这位仁兄惊奇地问道:“何不食肉糜?”

点评:中国出过五百多个皇上,不知道真正够格做一国之君的有几成?这位仁兄真是不够格君主的佼佼者。这种“何不食肉糜”情结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一直到现在也屡见不鲜,从企业中出来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见过这种事,侃侃而谈的海外学者,无所不知的咨询顾问等,不调查而发言,上演“何不食肉糜”短剧的还真大有人在。

6. 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出处:魏征,

背景:魏征进谏时所言。

点评: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大乱后迎来了唐朝的大治,实在非常得益于这句话,这句话体现了那群治理江山的人的.危机感,有了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做什么事都足够了。现在的企业也一样,危机感是生存第一要诀。

7. 北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出处:程颐。

背景:不说了。

点评:从此中国的伪君子越来越多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辈层出不穷了,宽以律己严以待人者俯拾皆是了,满口礼义廉耻一肚子男盗女娼者屡见不鲜了。从此,中国人算弄明白了,规则都是让别人遵守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规则。企业中,制定规则者只是想让别人遵守的,或者制定一些根本不可能实施的规则,多少都有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影子。

8. 南宋——“莫须有”

出处:秦桧。

背景:秦桧要办岳飞,说有啥谋反书信,虽然找不到了,但这事“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点评: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好像到现在还没弄清楚,但谈到南宋,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让人感觉深刻的。一句话道出了千年来中国小民的大悲哀,只要某当权者认定你有罪,你的一切争辩除了会让你多受些活罪外毫无用处。

9. 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处:文天祥。

背景:不说也罢。

点评:谁能不被这句话感动?

10. 明——“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

出处:朱元璋。

背景:倭寇肆虐,朱元璋搞不定,干脆下此命令。

点评:朱元璋雄才大略,丰功伟绩罄竹难书,但就是这句话却令人印象奇深。中国人关起门来做老大的想法从此就登峰造极了吧?而且这种简单化处理问题的方法至今还有不少市场的,特别是一些官员处理老百姓的事情时,一不小心就会祭出“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大法。

11. 清——“奴才”

出处:不知。

背景:不知。

点评:柏杨先生说中国是个大酱缸。到了清朝真是酱到极致了,中国人所有的朝气被扼杀到了极致,奴性到了极致,虚伪到了极致,不再有学者,不再有商人,甚至不再有官员,只有奴才。当然,奴才就是奴才,奴才只干奴才应该干的事。清朝灭亡真是又快又干净,除了给民国留下一个袁世凯和一个滑稽的张勋外好像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甚至都没见一个为之死节的臣子,不,奴才。

篇3:中国历史各个朝代顺序表 顺口溜是什么

西楚:公元前2-公元前2,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

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

篇4:王维在哪个朝代

王维是唐朝诗人。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人物生平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篇5:辛弃疾在哪个朝代的

辛弃疾在哪个朝代的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诗词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狠,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著作。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步入仕途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篇6:杜甫是在哪个朝代

唐代

杜甫的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历史影响:

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值得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坚决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多少机会。他除了在肃宗的朝廷里偶然地仗义执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人开始奠定的,那么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这样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做你的朋友。

我们再看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陆游在《读杜诗》这首诗里对杜甫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同时对于杜甫的思想,对于杜甫的道德,对于杜甫在政治上的一些见解,也都给予极高的评价。陆游甚至认为,假如杜甫有机会的话,他完全可能在政治上面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作为。因此这首诗最后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咨嗟!”他的意思就是说后代人仅仅把杜甫当做一个诗人来看,我对这一点感到非常惋惜,非常不满,可见杜甫的意义远远溢出于文学家、诗人之外。

再来看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非常严格,有时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的。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们这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审视之下,很多历史人物都受到无情的批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伟大的人物,那么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颜真卿,另一个是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在道德上,都有很高的建树,这是历史早有定评的。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人物。朱熹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唐代就有三君子,其中第一位就是杜甫,第二位是颜真卿,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叛乱,被军阀李希烈杀害了。第三位韩愈,他是儒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地站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由此可见,“五君子”中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人物,他们的一生中都在政治方面有很多建树,是功业彪炳的政治家,或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惟独杜甫算不上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值得可以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坚决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多少机会。他除了在肃宗的朝廷里偶然地仗义执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的这样一张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有共同点,他们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在人格上,都有伟大的建树。

朱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意思就是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的人,是在人格上成为楷模的人。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道德的评价,一种文化的评价。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篇7:我在变化

我在变化_初中记叙文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夜光,是指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月亮有什么功德,消逝了又复活?月亮的一生都在反复,苦苦酿酝了365天才求得十五的圆满,而其余时间都弯成小船弯成镰刀,弯成被天狗咬了一口的烧饼,而这些都是缘于一个字:变。

说到变,其实是人类的`看家本领。森林里最狡猾的动物是杜鹃,世界上最狡猾的动物是人类。人类比变色龙更擅于变化,枯叶蝶怎么变也难逃人类的捕虫网。但我们必须清楚,人类的变;也可以追溯到深层含义:变;,一种是外表的变化,一种是心智的变化。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出生、发育、和繁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外表是一定会有更改的,且同心理。在混浊之世,能保持一颗水晶般晶莹的童心是难得的。

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变化。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到扎辫子的小女孩再至一个13岁少女的过程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但起码它的变化过于明显。我的心智年龄是进化还是倒退,我无从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叛逆期乖僻的坏脾气正要从囚笼里逃出来。

正在发育,便喜欢回忆。五、六年级时走过校本部的大门,看见满脸神气的小学弟学妹们熙熙攘攘地排者队从校门口出来,忆及从前,便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现在偶尔走过母校,和朋友谈笑风生,冷漠的目光似乎已把快乐忘却。从前总把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来背,抱着古典诗词乐得像拾了个宝,忘乎所以;现在却在某某作家卖弄的似有似无的文意中迷茫寻找出口。

歌手组合Twins与成龙专门为电影《千机变》合唱了一首歌《变变变》:变变变,时代变,时代变,人类变,世界变,我在变。

篇8: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朝代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朝代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汉代

诗经中的名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相关文章:

1.我在变化作文

2.陶渊明朝代

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朝代

4.人力资源部各个岗位职责

5.我的家乡在变化

6.世界在变化作文议论文

7.家乡在变化五年级作文

8.杜甫是什么朝代

9.各个项目部规章制度

10.各个科的自我鉴定

下载word文档
《端午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