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2023-03-13 08:11: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彤宝专属爱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欢迎阅读!

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篇1: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③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④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试分别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4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5分)

参考答案:

20.(1)(4分)孔子认为应该不偏不倚,做得恰到好处。(1分)公孙丑认为,“道”应该可望也可及,才能令人勤勉地追求。(1分)孟子则认为真理不能降格以求。(1分)同时认为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做到“中道而立”(1分)

(2)(5分)示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好行事的标准,并努力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如在教学中,教师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激活学生思维,注重传授的方法;又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要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自我体验、自主探究的余地。(5分)

篇2:《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父母俱存 俱__________

(2)俯不怍于人怍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都

(2)惭愧

2、拥有天下有才华的人并教育他们,(这是君子的)第三乐。(意思对即可。)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不唯一)

篇3:《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C.孟子所说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致的。

D.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盈科不行”,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小题2: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

小题1:

试题分析:子贡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他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所以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不是否定,而是肯定。

小题2:

试题分析: 孔子“告诸往而知来者”大意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由此可知学习要举一反三。孟子的观点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 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篇4:《孟子》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孟子》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后稷:人名。②树艺:种植。③契:人名。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就会和禽兽差不多。

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

D孟子认为, 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

(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文段中无此内容)

(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意思对即可)

【译文】

孟子说:“……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篇5:《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名句

1、人不可以无耻。出自:《孟子·尽心上》人不可没有羞辱之心。——《孟子·尽心上》

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篇6:孟子管子选段比较阅读理解及答案

孟子管子选段比较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4.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

1.①委:放弃 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2.B

3.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4.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施仁政 富民。

篇7:《孟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8分,每小题2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

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见蔡桓公》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独何与 B.为长者折枝 C.刑于寡妻 D.舆薪之不见

10.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有复于王者曰 复,禀告 B.以御于家邦 御,治理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各个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秤锤,这里指用秤称重

1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⑤ 以及人之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1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A.夫子之谓也 B.舆薪之不见

C.王请度之 D.彼且奚适也?

参考答案

9.D A与— B枝—肢 C刑—型

10.C 诸 兼词“之于”

11.A 妻子,妻子儿女 以及,把这推及到

12.C ABD都是宾语前置

篇8:《孟子》阅读答案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B

(2)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错误,《春秋》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

(3)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错误,由“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论乱。

(4)①秋毫,极小的财物;近,占有,沾染;籍,登记;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进来;非常,意外变故。

译文: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遣官兵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②徒,这些,这类;道,讲述;是以,因此;传,流传;“未之闻”,宾语前置,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译文:孔子这些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③衣,动词,穿;然而,如果这样还;王,动词,称王,统一天下;未之有,宾语前置,那是没有的(事情)。

译文: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参考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夫子喜欢争辩,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我怎么会喜欢争辩呢?我无法不去说。天地生人已经很久远了,有天下太平的时候,有天下混乱的时候。在帝尧的时候,水倒灌到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国土之上到处漫流肆虐。(人群所居住的地方)被毒蛇、蛟龙所占据,黎民没有安定的时候和安居的地方。

帝尧和帝舜去世之后,圣人所传的大道渐渐不能流传和奉行。残暴的君主一代一代地出现,毁坏庶民的房屋却去建造供君主享乐的深池大湖,黎民因此而无时无地得以安宁;舍弃耕地而用来建造成游玩和狩猎的园林,使得庶民得不到应有的衣物和粮食。邪恶的论调和暴虐的接连产生。供君主游猎的园林、供君主享乐的池沼、荒芜的草地沼泽越来越多,因此,飞禽走兽来到了这样的地方。到了商纣在位的时候,天下再次陷入极大的混乱。周公辅佐周武王,灭亡的诸侯国达五十个之多;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们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天下人们非常喜悦。

“时势衰落,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又兴盛起来,有臣子杀死君主的事,也有儿子杀死父亲的事。孔子深为忧虑,写作了《春秋》。《春秋》(褒善惩恶),本来是天子的职责,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可能是由于这部《春秋》;责骂我的人,也可能是由于这部《春秋》。’”

“(从此以后),圣明的君主不再问世,诸侯肆无忌惮,在野的士人也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流行于天下,以至于天下的言论不属于杨朱派就是属于墨翟派。杨朱派提倡‘为我’,这是无视君主;墨翟派主张,‘兼爱’,这是无视父亲。目无父辈,目无君主,简直是禽兽!公明仪说过:‘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百姓面有饥色,效野有饿尸,这是率领野兽来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除,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这样荒谬的学说就欺骗了百姓,仁义之路也被阻塞了。我为此而深深担扰,便出来捍卫先圣的学说,反对杨墨之说,驳斥荒唐之言,使发表谬论的人不能得逞。那些谬论产生于内心,危害了工作;危害了工作,也就危害了政治。即使是圣人再度兴起,也不会否定我的这番话。”

“从前大禹制服了洪水,而天下才得以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而老百姓才得到安宁:孔子写成了《春秋》,叛逆之臣、不孝之子才感到害怕。我也准备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的行为,斥责荒谬的言论,以此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业;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我不得已才这样啊!只有能用言论来反对杨墨的人,才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啊!”

篇9:《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选段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 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九)

[注] ①或:同“惑”,怪。②王: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齐宣王。③数:技艺。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大王穷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和上面选段孟子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请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专心、恒心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的的关键所在。(意对即可)

篇10:《孟子》阅读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牺牲: (2)衡: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相关文章:

1.孟子管子选段比较阅读理解及答案

2.心上的耳朵阅读答案

3.《海棠花》阅读理解答案

4.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5.《萌芽》阅读理解答案

6.“魂”阅读理解答案

7.如梦令阅读理解答案

8.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9.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10.感觉阅读理解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孟子·尽心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