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
“哇啊哦哟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医怎么治疗痛经
一、【气滞血瘀型】
症状:
多表现为经前小腹刺痛或绞痛,拒按难忍,上连两肋,经血夹肉膜样块状物,一经排出则疼痛减轻,经量或多或少,伴有心烦急躁、乳房作胀等症。
1、益母红糖蛋:
益母草30g与红糖适量加水煮30分钟,去益母草,打入生鸡蛋1个煮熟即可。经前7天开始每天1次。
2、红花甜白酒:
红花100g加白酒500g,放适量红糖浸泡1个月,经前开始服用,每天1次,每次10毫升,连服7天。
3、桃仁牛肉汤:
牛肉500g切小方块,加桃仁20g、生姜3片后,放水及盐炖4—6小时即可。
4、月季鸡蛋汤:
月季花5朵加红糖30g水煮30分钟,打入鸡蛋1只后煮熟即可。
二、【阳虚内寒型】
症状:
常表现为经期小腹冷痛,量少色黑夹块,月经后错,喜温喜按,得热则舒,四肢不温,食少便溏等。
1、当归羊肉汤:
羊肉500g切小方块入砂锅中,加当归20g、生姜30g、大蒜10s.花椒及盐少许,放适量水煮6小时即可。
2、肉桂牛肉煲:
牛肉500g切小方块入油锅中,加入草果2个、八角5个、肉桂20g、干姜1块,花椒2g后反复炒至牛肉水分收干,加红糖、酱油、盐及水入砂锅中炖6小时即可。
3、鹿粉蒸肉饼:
五花猪肉200g剁细,加入鹿茸粉3g,姜末及水淀粉、酱油、白糖少许,加清水适量拌匀后上屉蒸l小时即可。
4、红参桂皮鸡:
母鸡1只剁块入砂锅中,加入红参10g、肉桂10g、当归10g、干姜1块,放清水适量,加盐少许炖2小时即可。
三、【寒湿凝滞型】
症状:
多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暗夹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但按之则痛甚,喜食温饮,肢体困重,平素白带清稀量多等。
1、胡椒红糖蛋:
红糖50g加水煮化,打入鸡蛋 1只,加胡椒粉工小匙后煮熟鸡蛋 即可。
2、茴香牛骨汤:
牛骨500g加水熬汤,放入鲜 小茴香200g(切细),加盐即可。
3、腐乳干姜片:
干姜500g去皮切片,加盐后微晒干,放入豆腐乳汁中腌10天即可食用。
4、元胡牛肉汤:
牛肉汤1000g,放入元胡log砂仁5g、菠蔻仁5g,煮半小时后,加盐及姜葱末即可饮用。
四、【湿热下注型】
症状:
多表现为经前小腹灼痛刺痛,拒按坠胀,色红质稠有块,经期提前,伴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结,带下量多色黄等。
1、绿豆苡仁粥:
绿豆100g、苡仁100g、糯米100g加水及盐煮2小时即可食用。
2、荠菜豆腐汤:
荠菜300g洗净入肉汤中,加入豆腐50g(切片),放盐即可。
3、车前鸭蛋汤:
鲜车前草100g洗净切细入肉汤中,将鸭蛋打入碗中调匀,入油锅中煎熟后放入车前汤中,加盐即可。
4、丹皮排骨汤:
猪排骨500g剁成块,加入丹皮20g、绿豆30g、加水煮2小时,放盐即可。
篇2:中医怎么治疗痛经
[方一]
山楂30克,向日葵籽15克,红糖30克。先将山楂、向日葵籽一齐放在锅内炒,以葵花籽炒香熟为度。再加水,熬成浓汁后,将红糖放入熬化即成。每次于经前1-2天,连服2-3剂,正痛时亦可服用。
本方适用于血瘀为主的痛经。
[方二]
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克。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成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个痛经发生之前一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1日3次。
本方适用于以气滞为主的实证痛经。
[方三]
丹参、延胡索各30克,牛膝、红花、郁金各15克,白酒半公斤。将生丹参、延胡索、牛膝、红花、郁金倒人瓶中,用白酒浸泡加盖,密封半个月。每隔3天,用力摇动药酒瓶1次,每次约摇3分钟。行经前两天开始饮服,每日3次,每次1-2匙,至经血干净时停饮。连服4个经期为I疗程。
本方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
[方四]
阿胶、杜仲各15克,陈艾10克,净子鸡1只(约500克),生姜6克。将杜仲、陈艾与鸡入砂锅中同炖,将熟时加人生姜,炖20分钟,加盐调味每次用热汤烊化阿胶5克,日3次,饮汤食肉。
本方适用于寒混凝滞之痛经。
[方五]
桂枝5克,山楂肉15克,红糖30克。将前2味加水2碗,文火煎成1碗,加红糖再煎片刻,日2次,趁热饮。
本方适用于因寒而致痛经。
[方六]
荔枝核、香附各等分,黄酒适量。荔枝、香附共研末,每服6克,黄酒调服,日2次。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方七]
鸡蛋2个,元胡20克,益母草50克。3物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食蛋饮汤,于经前开始,日服1次,连服5—7天。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方八]
鲜蔷薇根①克(干者30克),七叶莲9克,鸡蛋2只。将蔷薇根、七叶莲加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再把鸡蛋两只煮熟去壳放人药液中同煮,加少量米酒服食。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服,每日1次,连服2-4天。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之痛经。
猜您感兴趣:
1.治疗痛经的不同艾灸法
篇3: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方药】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方药】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4.气血虚弱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八珍益母汤加减。
5.肝肾不足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方药】滋肾养肝止痛。调肝汤加减。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胡芦巴,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叶。
【适应证】寒凝血瘀之痛经。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藤,败酱草,川楝子,炒五灵脂,炙乳香、没药。
【适应证】气滞热郁之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血竭末(另吞),生蒲黄(包煎),五灵脂,生山楂,刘寄奴,青皮,赤芍,大黄炭、炮姜炭,参三七末(分吞)。
【适应证】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后下),广木香,延胡索,川断、杜仲,益母草,茯苓。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枸杞子。
【适应证】少女痛经。
痛经的治疗小贴士: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白芍,甘草、桂枝,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适用各种痛经。
热熨法
1.食盐、葱白各,生姜。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虚寒为主的痛经。
2.香附,延胡,桂枝,官桂,木,鸡血藤。气滞血瘀型加桃仁,赤芍;寒湿凝滞型加茴香,蒲黄。制法:将药物捣烂、炒热后外敷贴丹田穴(气滞血瘀加关元、命门穴;寒湿凝滞加肚脐),以不烫皮肤为度,药凉后可炒热再敷。
3.艾叶,食盐。熨热后敷贴关元穴。
发疱法
月经前10天,以底径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置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如过热病人难以忍受,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疱,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疱待自行吸收。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篇4: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痛经的辨证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疗效。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原理对我院1月~1月收治的124例痛经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结果124例患者中属于气滞血瘀型40例,寒湿凝滞型36例,气血虚弱型29例,湿热下注19例。
经过精心治疗,痊愈60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79.03%。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痛经具有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篇5: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临前后及月经期出现小腹或/和腰部疼痛的临床症状,严重者痛及腰骶。
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发作期间还可伴有以下症状: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临床根据发病原因类型的不同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患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研究表明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
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1,2]。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
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3]。
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有虚实之分,临床可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湿热下注四个证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4例患者均为我院201月~201月门诊收治的痛经症患者,年龄17~47岁,平均(25.7±5.6)岁;病程1个月~。
其中原发性痛经120例,继发痛经4例。
1.2方法
1.2.1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患者主要表现为每于月经前一二天和/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心烦急躁易怒,胸闷,经量少或淋漓不畅,经色紫黯,可见凝血块,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2)寒湿凝滞:见者主要表现为经前数日和/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不鲜或夹污黑瘀块,质稀。
畏寒肢冷、胃脘痛、遇热痛减,恶心呕吐,白带多,舌苔白腻,脉沉紧。
(3)气血虚弱:患者主要表现为于月经经后一二天和/或经期小腹隐痛,经期多错后,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萎黄,或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4)湿热下注: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月经周期多提前,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平时小腹与腰骶部酸痛,经来疼痛加剧。
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1.2.2治疗原则及用药
1.2.2.1气滞血瘀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成药:逍遥丸,由安徽仁和药业生产,国药准字Z34020490。
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炙甘草、薄荷。
每次9 g,每日2次口服。
中草药: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枳壳10 g,延胡10 g,五灵脂10 g,丹皮10 g,乌药10 g,香附10 g,甘草6 g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1.2.2.2寒湿凝滞治疗原则: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治疗:调经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109,组方:麦门冬、制半夏、阿胶(蛤粉炒)、熟地黄、延胡索、香附、没药、益母草、艾叶炭、续断、黄芩、吴茱萸、牡丹皮(酒炒)、酒白芍、制川芎、肉佳、当归、炙甘草等,每次9 g,每日2~3次口服。
中草药:吴茱萸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益母草10 g,延胡10 g,川牛膝15 g,桂枝10 g,苍术10 g,茯苓10 g,香附15 g,干姜10 g,每日一剂水煎服。
1.2.2.3气血虚弱治疗原则: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治疗:乌鸡白凤丸,江西汇仁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36021216,每次9 g,每日1次口服。
中草药:熟地10 g,当归12 g,白芍10 g,川芎10 g,黄芪10 g,党参10 g,吴茱萸10 g,桂枝10 g,香附10 g,延胡12 g,甘草6 g。
1.2.2.4 湿热下注治疗原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治疗:妇科五淋丸,江西侨业制药生产,国药准字Z3109,一次6 g,一日2次口服。
中草药:枳实10 g,赤芍15 g,柴胡10 g,丹参20 g,三七粉(冲服)2 g,车前子10 g,龙葵20 g,扁苔10 g,桃仁10 g。
明确诊断后,中医针对病因,分别采取活血化瘀,行气理气,温经散寒,除湿,益气补血,益肾养肝等方法治疗痛经,效果非常明显。
以上各证之药于月经前3~5天开始服至经期,每日1剂服2次,连服3~4个周期可获满意效果。
2结果
124例患者中属于气滞血瘀型40例,寒湿凝滞型36例,气血虚弱型29例,湿热下注19例。
经过精心治疗,痊愈60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79.03%。
3 典型病例
吴××,女,37 岁,主诉月经期腹痛2 d来就诊,患者两年前人工流产后,每逢经期及经后出现腰骶疼痛,今月经来潮第二天,腰酸如折,小腹隐痛,月经量偏少,经色淡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少,脉细弦。
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拟方: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枳壳10 g,延胡10 g,五灵脂10 g,丹皮10 g,乌药10 g,香附10 g,甘草6 g等,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痛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
3讨论
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的记载。
后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列有“月水来腹痛候”,并指出腹痛是因为“劳伤血气”或风冷客于胞络而“损冲任之脉”所引起。
宋代陈自明注重了情志致病因素,认为“忧思气郁而滞”,或“血结成块”因而形成了气滞血瘀,经行不畅,滞而作痛。
金•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从腹痛的时间上划分虚实,认为经将行而痛为气滞;临行时腰腹痛为郁滞,为瘀血;经后而痛为气血俱虚。
这种区分虚实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王肯堂的《胎产证治》中指出:经止腰腹痛为“血海空虚而气不收”引起。
对血虚腹痛的时间,病机作了进一步论述。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将痛经分为虚实两类。
实者有寒滞、血滞、气滞、热滞。
虚者有血虚、气虚。
总结临床中痛经“挟虚者多,全实者少”。
清•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明确腹痛在经前为气滞血瘀,而且气滞血者,则多胀痛,血滞气者,则多疼痛,为临床的用药侧重提供了理论基础。
痛经的.证因脉治,一般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结合舌、脉及疼痛时间和性质,较易分辨寒热虚实。
但临床上有时错综复杂要根据不同的病证作出不同的分析,因在实践中痛经虚实寒热并兼,所以治疗上也要互相兼顾。
笔者认为,痛经发作,虽可分为各种不同证型,但在辨证的前提下,止痛仍为要务:第一用药宜偏温,因经血亦得温则行,通则不痛。
第二宜选既能理气化瘀又可止痛的药物可缓解子宫痉挛收缩的作用。
第三配合使用镇静安神药物。
痛经的患者往往心情紧张、恐惧,或对疼痛敏感,故安定心神亦显得非常必要[4,5]。
此外,痛经患者应注意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
经期不宜游泳,涉水,淋雨,起居生活应用常度。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有滞无滞,于此可察。
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
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历代医家为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但还有待于我们后人的进一步探索、研究、进取。
综上,痛经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临床辨证,辨证确诊后,拟定治疗方法,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灵活加减,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双芝. 中医治疗痛经辨证分型探讨[J].邯郸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4(5):411-412.
[2]刘弘. 关于痛经辨证分型的专家问卷分析[J].中医杂志,,49(11):743-744.
[3]赵莺,欧阳利民,曾凤. 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相关性分析.山东中医杂志,,26(11):743-744.
[4]孙秋颖. 浅谈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0,4(5):100-101.
[5]谢威,谢亚莉.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杂志,2008,24(11):748-749.
篇6:什么方法治疗痛经
治疗痛经的方法
1、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关元
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小肠的募穴。
3、中极
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膀胱的募穴。
4、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5、子宫穴
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点揉子宫穴,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着,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6、太冲穴
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其他妇科疾病。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7、八髎穴
八髎穴对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尤其针对女性生殖系统,按摩八髎有运行气血,活血化瘀的效果,痛经时使用按揉及按压的手法,效果都不错。
8、合谷穴
很多穴位都有止痛效果,合谷穴就是其中一个,它具有镇静止痛,通筋活络的效果,使用按揉的手法。
痛经吃什么好
1、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及制法:羊肉500克,当归60克,黄芪30克,生姜5片。羊肉切块,与当归、黄芪、生姜共炖汤,加盐及调味品。吃肉饮汤。
功效:具有益气养血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
2、枸杞炖兔肉
原料及制法:枸杞子15克,兔肉250克。将枸杞子和兔肉入适量水中,文火炖熟,用盐调味。饮汤吃肉,每日1次。
功效:具有滋补肝肾、补气养血功效。
3、韭菜炒羊肝
原料及制法:韭菜150克,羊肝200克。将羊肝切成小片,与韭菜一起于铁锅内急火烹炒,加入食盐、味精调味。佐餐食用。每日1次,连食1周为1个疗程。经行前5日开始食用。
功效:具有温补肝肾功效。
4、鳖甲炖白鸽
原料及制法:鳖甲50克,白鸽1只。将白鸽用水憋死,除去毛及内脏,鳖甲洗净捶成碎块,放入白鸽腹内。将白鸽放入碗内,加姜、葱、盐、黄酒、清水,再将碗放入锅内隔水炖至鸽肉烂熟。佐餐食用。
功效:具有补益肝肾、调补冲任功效。
5、黄芪乌骨鸡
黄芪30克,乌骨鸡1只。调料适量。将乌骨鸡去毛杂,洗净,切块,与黄芪同放在锅中。加水适量炖熟,味精、食盐调服,每周1-2剂。
功效:可益气养血、调经止痛,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经前、经期或是经后小腹隐痛、气短乏力、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
篇7:如何治疗痛经方法
饮食治疗:
红糖水、红枣桂圆糖水、乌骨鸡汤、黄酒炒蛋、艾叶炒鸡蛋都能缓解痛经不适症状。红糖水具有止痛补血的功效;红枣桂圆糖水汤具有补气养心、健脾补血的功效;茶油炒葱头具有通阳宜痹的功效;乌骨鸡汤具有补血的功效;艾叶炒鸡蛋具有调经止血、散寒除湿的功效;黄酒炒蛋具有止痛健脾的功效。
药物治疗:
解痉镇痛药能缓解腹部疼痛症状,适合痛经严重者服用。其实,经期最好不要服用药物,但若症状持续无法缓解,应根据医生指导服用药物缓解病情。出现头痛者需服用芬必得,否则症状会持续影响自己,导致自己无心工作和无法入眠。
心理调节:
情志不遂、忧愁烦躁是诱发经痛的原因。 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可以向朋友情绪,不要埋藏在心中,陷入忧伤痛苦中。在生活中遇到挫败的事情,比如经常因生活习惯不良而被辱骂,应与家人沟通。在情感方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比如吵架、冷战等,应适时沟通,不要保持僵局。调节心理后,人乐观快乐,痛经症状就会消失。
痛经怎么治疗,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祝女性健康快乐,免受痛经的困扰。
【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