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宋绶阅读答案

宋绶阅读答案

2022-11-29 09:02: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sjfhdj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宋绶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宋绶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宋绶阅读答案

篇1:宋绶阅读答案

宋绶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3分)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

4D(“休”意思应是“吉祥”)、5C(②句言其忤逆皇后后被外放,③句言其受重用被他人阻挠,④句言其所拟诏书内容)、6A(“少时便看淡钱财”不当)、

7(1) 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得分点“销”“萌”“殆”各1分,大意2分)

(2) 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事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得分点“是”“间”“依违”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宋绶,赵州平棘人。宋绶性格孝顺恭谨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还是很小的时候,手里从不拿钱。家里藏书有万余卷,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误谬,通晓经史百家。他小时就非常聪明机警,额头有奇骨,深受外祖杨徽之器重。徽之无子,家里的藏书全都给了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皋职位相同。

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宋绶上奏说:“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我们应该遵奉先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到前殿听旨。”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太后驾崩之后,皇帝深思宋绶所言,召令还朝,将要重用,当时宰相张士逊阻止了这件事,后任翰林侍读学士。

当时有诏令停建各种寺观,章惠太后拟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和御史上言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求取好名声吗?”宋绶劝谏说:“他们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啊,只是看见大兴土木有违最近的诏令,就上书表述自己的观点。再说事情也有嫌疑之处,他们还能指出过错。如果陛下有大的过错,即使近臣不说,也能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经说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哪如举动没有过错,使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郭皇后被废弃,皇帝让宋绶拟制诏令:“应当追求德绩,来适合天下母亲的表率形象。”不久就有近臣拉来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宋绶说:“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贱的女子居于中宫,这不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吗?”几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对,又上奏陈述自己的观点。皇帝说:“宋绶也这么说。”当时大臣相继有论奏的,终于搁止了这件事。

皇帝年轻,天下长时间无事,宋绶忧虑皇帝宴饮欢乐加剧,于是说:“人的内心往往在长久安定的时候变得安闲,那么祸害就会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训百官,不因为太平而懈怠。”又上书说:“统率部下的方法有三:遇事就重视坚守节操,面对机会重要的是立即决断,最初计划应该尽可能严密。能够坚守那么奸邪之人也不能改变你的志向,能够决断那么邪恶之徒也不能迷惑你的行为,能够缜密那么凡事也不会阻挠你。希望陛下考虑!至于深居闲暇时,习性爱好是用来调理六气的,布散调适是用来顺应四时的,调养好贵体,这是国家的福运啊。”连续升迁任吏部侍郎。

当时宰相吕夷简和王曾的观点常常不同,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事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都被罢官。宋绶凭着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的身份留在侍讲筵。

无昊反叛,刘平、石元孙或战死或被俘,皇帝把亲自书写的诏令颁赐给未在朝的人,征询作战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件事情献给皇上。于是再次被召任职枢密院事,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当时宋绶的母亲还健在,宋绶生病之后,便不再处理政务,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筹划安排身后之事。

篇2:《宋绶》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宋绶》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幼聪警,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久之,判三司都凭由司。建言:“比岁下赦令释逋负,后期未报者六十八州。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期半月以闻。”于是脱械系三千二百人,蠲积负数百万。时太后犹称制,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始置端明殿学士,以命绶,绶固辞。言:“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今恩赏虽行,又谓自大臣出,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大官市恩以招权,小人趋利以售进,此风浸长,有蠹邦政。”张士逊罢,乃拜绶参知政事。初,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元昊反,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寻卒,谥宣献。

(《宋史列传第五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岁下赦令释逋负 逋负:拖欠赋税。

B.处分军国重务 处分:处理、处置。

C.帝春秋富 春秋:一年四季。

D.既得疾,不视事 视事:到职办公。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宋绶忠于国家和君主的一组是( )(3分)

①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 ②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③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 ④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

⑤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⑥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B.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C.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D.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绶小时候受到了良好教育。他的外祖父喜爱他,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也有文化,还亲自教导他。他精通了史书百家。

B.宋绶认真负责。在三司都凭由司任职时,他发现很多州没有按着皇帝的赦令去做,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结果救了几千人。

C.宋绶正直敢言。太后称制太久,他上书表示反对。做参知政事时,皇帝对批评章惠太后的谏官、御史产生了猜疑,他就代为辩白。

D.宋绶的仕途较为坎坷。他因拂逆了太后心意而被调任地方任职。太后去世后受到了宰相的排挤。因吕夷简、王曾的矛盾而受处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2)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答案:

4.C(春秋:年龄。所谓“春秋富”指皇帝岁数还小,可以活着的时间还很长。)

5.C(①句写宋绶被授予官职,这是皇帝的行为。表现不出宋绶的个性。②是写宋绶希望仁宗能够亲政。是关心皇帝。③写宋绶批评大臣朋党,是忠。④句是说宋绶担心皇帝耽于安逸,有碍治国,是忠。⑤是说宋绶希望防患于未然,是忠。⑥是说宋绶同意一个,不同意另一个,只是写他在政见上的特点,不表现忠。)

6.D(原句为: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B(错在“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原文“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意思是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并非他自己请求前往,也不是他一个人去。)

8. (1)句着重解释“躬亲”、“延首”、“宜”、“惩违”、“新”。意思依次是:亲自,伸着脖子(可译为翘首),应该,惩罚违法之人,使之新。(2)句着重翻译“而”、“殆”、“愿”、“饬”、“承平”。意思依次是:才,危险,希望,下令,太平。

答案是:(1)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2)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

【参考译文】

宋绶,字公垂,是赵州平棘县(今赵县)人。幼小时聪明机警,被外祖父杨徽之器重和喜爱。徽之没有儿子,家中藏书都教给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懂文化,总是亲自教导他,因此他通晓了经史百家,所写的文章被当时人崇尚。后来被赐予进士身份,升任大理寺丞。很久之后,担任了判三司都凭由司(官职名),上书说:“近年下赦令不再征收拖欠的债务和税务,但过期没有报告执行情况的有六十八个州。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规定半个月必须上报。”在这种情况下,被脱掉枷锁释放者达三千二百人,免除积累下的债务达数百万。当时太后还在代行皇帝职权,而宋仁宗还没有单独面对过群臣。宋绶上奏说:“唐代先天年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一上朝,处理军国大事,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各种服苦役的刑罚。现在也应该参照唐朝先天时的制度,下令群臣在前殿(皇帝所在)上奏汇报。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任免官吏都在前殿听取皇帝的旨意。”奏章献上去,拂逆了太后的心意,被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出京担任了应天府知府。太后去世后,皇帝想起宋绶的进言,召他回京,将要重用,而宰相张士逊阻挠和制止了这件事,又加任他为翰林侍读学士。宋朝开始设置端明殿学士,任命宋绶,宋绶坚决推辞。说:“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如今陛下的恩赏虽然加在了人们身上,但又有人说这是出自大臣,如果不是大臣互相勾结欺瞒皇上,怎会有这种结果。高官施恩来招致权力,小人追逐利益而求得进用,这种风气渐渐滋长,有害于国家政治。”张士逊被罢官,宋绶才被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当初,皇帝下诏停止修建寺观,可是章惠太后却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御史上书说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借这个求取好名声吗?”宋绶进言说:“他们哪里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呢?只是见到大兴土木违背了最近的诏书,就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陛下有大的过失,近臣虽然不言,它也会传闻于四方,成为对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视呢?”皇帝正当年轻,天下又长久太平,宋绶担心贪图安乐之风有所增长,就进言说:“人心在长久安定之后会放纵,而祸患就产生于所忽略的事情。所以要在没有情况的时候就预防,在变乱没有萌发的时候就予以消灭。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第二次迁任吏部侍郎。当时,宰相吕夷简、王曾的言论意见多次不同,宋绶大多认为吕夷简正确,可是参知政事蔡齐有时意见不同,政事因此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一块被罢免了。元昊造反,皇帝拿亲手写的诏书赐给在京外的大臣,询问攻守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种策略献上去。又被召入京城做了枢密院长官,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得病以后,不再工作,但依然靠自身之力起居,安排后事。不久去世,谥号宣献。

篇3:宋绶赵州平棘人阅读附答案

宋绶赵州平棘人阅读附答案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节选自《宋史·宋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 常:依据

B.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 除: 任命

C.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称: 适合

D.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殆:危险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B.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C.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 以献。

D.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

B.当时太后掌权,垂帘断事,宋绶援引旧有制度,上奏书提出不同意见,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后来被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

C.宋绶、王曾和许多大臣相继反对皇帝让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做皇后,认为这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皇帝只好作罢。

D.宋绶认为祸害往往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2)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答案:

4.A 常:规律

5.B

6.C 内容在第四段:是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许多大臣反对的理由原文并未说明。

7.(1)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他的)文章深受当时推崇。(文意2分,每、以故、尚各1分)

(2)太祖曾经说唐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文意2分,为……所、诋、以为各1分)

【参考译文】宋绶,赵州平棘人。宋绶性格孝顺恭谨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他小时就非常聪明机警,额头有奇骨,深受外祖杨徽之器重。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皋职位相同。

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宋绶上奏说:“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我们应该遵奉先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到前殿听旨。”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任翰林侍读学士。

当时有诏令停建各种寺观,章惠太后拟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和御史上言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求取好名声吗?”宋绶劝谏说:“他们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啊,只是看见大兴土木有违最近的诏令,就上书表述自己的观点。再说事情也有嫌疑之处,他们还能指出过错。如果陛下有大的过错,即使近臣不说,也能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经说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假如举动没有过错,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被别人说的呢?”

郭皇后被废弃,皇帝让宋绶拟制诏令:“应当追求德绩,来适合天下母亲的表率形象。”不久就有近臣拉来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宋绶说:“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贱的女子居于中宫,这不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吗?”几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对,又上奏陈述自己的观点。皇帝说:“宋绶也这么说。”当时大臣相继有论奏的,终于搁止了这件事。

皇帝年轻,天下长时间无事,宋绶忧虑皇帝宴饮欢乐加剧,于是说:“人的内心往往在长久安定的时候变得安闲,那么祸害就会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训百官,不因为太平而懈怠。”连续升迁任吏部侍郎。

无昊反叛,刘平、石元孙或战死或被俘,皇帝把亲自书写的诏令颁赐给未在朝的人,征询作战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件事情献给皇上。于是再次被召任职枢密院事,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当时宋绶的母亲还健在,宋绶生病之后,便不再处理政务,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筹划安排身后之事。

篇4:宋锦阅读答案

4. 解析 A项“最具特色”错,据原文第一段内容,三大名锦都最具特色,只不过特色不同而已;B项“《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错,《坚瓠集》中没有记载相关销售情况;D项“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错,原文只是比较了色彩,而没有比较图案花纹。

答案 C

5. 解析 “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错,原文是说“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

答案 A

6. 解析 “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错,由原文“根据工艺的精粗”可知,宋锦也有制作粗糙的。

答案 D

篇5:宋锦阅读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染色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

宋代织锦吸取了当时成熟的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又发展了遍地锦纹,形成色彩更加复杂的丝织品。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清康熙时长洲褚人获着《坚瓠集》记:“锦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一人以厚赀得之,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房为样,竟获重利。”自清代以来,苏州宋锦一直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都是苏州宋锦织造户的老主顾。

明清时期的宋式锦,根据工艺的精粗、织物的厚薄和使用性能,可分为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以重锦最名贵,是清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图轴长448厘米,宽196.3厘米。它用放射透视的手法,在宫殿场景中安置了320个神态不同的人物,水山树石,奇花珍鸟,穿插其间。全幅用26种不同颜色的长织彩纬,在石青底子上以红、蓝、绿、桔色、水红、香色等作主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运用这些对比色的时候,采用了浅色相间、黑线勾边和三层退晕及四层退晕的方法,外浅内深,逐层过渡。再在人物头部和建筑装饰等重点部位,用赤金和黄金两种捻金线点缀,使主体纹样更加突出。整个图轴,构图对称严谨,穿插生动,色彩庄重,富丽明快。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现代以苏州所产宋锦最为著名,有“大锦”“盒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节选自孙迎庆《寻根》,有删改)

4.下列关于“宋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在我国三大名锦中最具特色,被人们称为“锦绣之冠”。

B.宋锦的主要产地是苏州,但其产品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C.宋锦在南宋高宗年间开始生产,近代、现代也生产宋锦,现代苏州宋锦有多个品种,各有不同特点。

D.宋锦的.图案风格借鉴了宋代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只不过其色彩更加复杂,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染料要求是纯天然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B.宋锦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较为复杂;宋锦的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

C.《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

D.明清以后织出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近代生产的盒锦也属于“宋锦”。

6.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染色是织造宋锦的重要工序,它要求极高,只有把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B.艳而不火、繁而不乱、明丽古雅是宋锦色彩运用的特点,《彩织极乐世界图轴》能够体现这种特点。

C.宋锦用途广泛,既可用于袍服衣着,也可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淳化阁帖》就是用宋锦装裱的。

D.明清时期的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它包括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重锦是清代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

篇6:《严绶蜀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严绶蜀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严绶,蜀人。大历中登进士第,累佐使府。贞元中,由侍御史充宣翕团练副使,深为其使刘赞委遇,政事多所咨访。十二年,赞卒,绶掌宣歙留务,倾府藏以进献,由是有恩,召为尚书刑部员外郎。

未几,河东节度使李说婴疾,行军司马郑儋代综军政;既而说卒,因授儋河东节度使。儋既为帅,德宗选朝士可以代儋为行军司马者。因绶前日进献,上颇记之,故命检校司封郎中,充河东行军司马。元和元年,杨惠琳叛于夏州,刘辟叛于成都,绶表请出师讨伐。绶悉选精甲,付牙将李光颜兄弟,光颜累立战功,蜀、夏平。绶在镇九年,以宽惠为政,士马蕃息,境内称治。

绶虽名家子,为吏有方略,然锐于势利,不存名节,人士以此薄之。尝预百僚廊下食上令中使马江朝赐樱桃绶居两班之首在方镇时识江朝叙语次不觉屈膝而拜是日为御史所劾绶待罪于朝命释之翌日责江朝降官一等。寻出镇荆南,进封郑国公。有溆州蛮首张伯靖者,杀长吏,据辰、锦等州,连九洞以自固,诏绶出兵讨之。绶遣部将李忠烈赍书晓谕,尽招降之。

九年,吴元济叛,朝议加兵,以绶有弘恕之称,可委以戎柄,乃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寻加淮西招抚使。绶自帅师压贼境,无威略以制寇;到军日,遽发公藏以赏士卒,累年蓄积,一旦而尽。又厚赂中贵人以招声援。师徒万余,闭壁而已,经年无尺寸功。裴度见上,屡言绶非将帅之才,不可责以戎事,乃拜太子少保代归。久之,进位太傅,食封至三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节度使李说婴疾 婴:被所缠

B.士马蕃息,境内称治 蕃:增多

C.绶表请出师讨伐 表:表示

D.绶自帅师压贼境 帅:率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连九洞以自固 ②不可责以戎事

B.①因授儋河东节度使 ②因绶前日进献

C.①以绶有弘恕之称 ②久之,进位太傅

D.①乃授山南东道节度使 ②乃拜太子少保代归

7.下列各句组中,全都能直接表现严绶“为吏有方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深为其使刘赞委遇 ②倾府藏以进献

③绶悉选精甲,付牙将李光颜兄弟 ④绶在镇九年,以宽惠为政

⑤绶遣部将李忠烈赍书晓谕,尽招降之 ⑥厚赂中贵人以招声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绶在担任宣翕团练副使时很受团练使刘赞的重用,刘赞死后,他倾尽自己所有的财物向皇上进献,因此受到恩宠,入朝当官。

B.在挑选可以代替行军司马郑儋的职务的人选时,皇上想起了前日进献的严绶,于是让他充任了河东行军司马。

C.严绶虽然是名家子弟,做官有方略,但因为他对势利的人很严厉,不在意自己的名节,因此受到士人的鄙视。

D.严绶在率兵讨伐叛军吴元济时,因他本非将帅之才,既无威望又缺乏军事谋略,一整年没有立正一点功劳,最后被撤职而回。

9. 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尝预百僚廊下食上令中使马江朝赐樱桃绶居两班之首在方镇时识江朝叙

语次不觉屈膝而拜是日为御史所劾绶待罪于朝命释之翌日责江朝降官一等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儋既为帅,德宗选朝士可以代儋为行军司马者。(3分)

②到军日,遽发公藏以赏士卒,累年蓄积,一旦而尽。(3分)

篇7:《宋史·宋绶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宋绶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选自《宋史》)

译文:

宋绶,赵州平棘人。宋绶性格孝顺恭谨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还是很小的时候,手里从不拿钱。家里藏书有万余卷,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误谬,通晓经史百家。他小时就非常聪明机警,额头有奇骨,深受外祖杨徽之器重。徽之无子,家里的藏书全都给了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皋职位相同。

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宋绶上奏说:“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我们应该遵奉先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到前殿听旨。”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太后驾崩之后,皇帝深思宋绶所言,召令还朝,将要重用,当时宰相张士逊阻止了这件事,后任翰林侍读学士。

当时有诏令停建各种寺观,章惠太后拟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和御史上言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求取好名声吗?”宋绶劝谏说:“他们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啊,只是看见大兴土木有违最近的诏令,就上书表述自己的观点。再说事情也有嫌疑之处,他们还能指出过错。如果陛下有大的过错,即使近臣不说,也能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经说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哪如举动没有过错,使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郭皇后被废弃,皇帝让宋绶拟制诏令:“应当追求德绩,来适合天下母亲的表率形象。”不久就有近臣拉来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宋绶说:“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贱的女子居于中宫,这不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吗?”几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对,又上奏陈述自己的观点。皇帝说:“宋绶也这么说。”当时大臣相继有论奏的',终于搁止了这件事。

皇帝年轻,天下长时间无事,宋绶忧虑皇帝宴饮欢乐加剧,于是说:“人的内心往往在长久安定的时候变得安闲,那么祸害就会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训百官,不因为太平而懈怠。”又上书说:“统率部下的方法有三:遇事就重视坚守节操,面对机会重要的是立即决断,最初计划应该尽可能严密。能够坚守那么奸邪之人也不能改变你的志向,能够决断那么邪恶之徒也不能迷惑你的行为,能够缜密那么凡事也不会阻挠你。希望陛下考虑!至于深居闲暇时,习性爱好是用来调理六气的,布散调适是用来顺应四时的,调养好贵体,这是国家的福运啊。”连续升迁任吏部侍郎。

当时宰相吕夷简和王曾的观点常常不同,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事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都被罢官。宋绶凭着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的身份留在侍讲筵。

无昊反叛,刘平、石元孙或战死或被俘,皇帝把亲自书写的诏令颁赐给未在朝的人,征询作战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件事情献给皇上。于是再次被召任职枢密院事,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当时宋绶的母亲还健在,宋绶生病之后,便不再处理政务,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筹划安排身后之事。

篇8:《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著每以为未善 ②太宗遂刻意临学

③或询其意 ④若遽称善⑥帝笔法精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参考答案:

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若遽称善( ) 帝笔法精绝(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或询其意。

13. 证明了他这样做所取得的效果。2分

14.从全文看,宋太宗之所以让王著侍书翰林,是因为:

(1) (2) 4分

参考答案:

11、马上、立即 极点

12、有人询问王著的想法。(或、其、意)

13、太宗遂刻意临学(或“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

14、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启发”;对人要求严格,不阿谀奉承。

篇9:宋杨万里的阅读答案

宋杨万里的阅读答案

杨万里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国诗人,那么的他史传阅读我们又该如何赏析呢?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

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

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答案:

33.杨万里忧国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

译文: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篇10:《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①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②益③也。

【注释】:①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②规:勉励;③益:得益。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分)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示:让人看/给……看 ②或询其意 或:有人/有的人

11.给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2分,每多、少、错一处均扣一分。)

12.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王著面对太宗的询问,总是“以为未善”?(2分)

答案合乎情理即可。示例:虽然太宗的字已写得好,但王著担心如果过早赞许他,太宗可能就会不再那样用心学书法,不再勤奋刻苦临摹。

篇11:宋濂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濂文言文阅读答案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问起大臣们的好坏),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 )疑质理

(3)宋濂尝( )与客饮 (4)濂具( )以实对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 担心 引、提出 曾经 都,全

2略

3.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宋绶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宋绶,赵州平棘人”阅读答案解析与原文翻译

2.《华贵宋锦出“深闺”》阅读答案

3.《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

4.宋太宗学书的阅读及答案

5.《别宋常侍》《留别王维》阅读答案

6.古诗别宋常侍 阅读答案附赏析

7.宋濂《吴德基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8.《宋仁宗一日晨兴》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9.宋之问《渡汉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0.文言文《宋清传》试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宋绶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