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潘晓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课 题
§7.1溶液的酸碱性
课 型
新授课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 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3、 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石蕊 无色酚酞 酸度 碱度
酸性红无色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碱性蓝红色+
教 具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试管、玻璃棒、表面皿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PH试纸 各种待测液:稀盐酸、白醋、苹果汁、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白糖水、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教师设疑
小结1
小结2
利用生活中有酸味的食品,如:食醋、酸奶及一些常见的水果等,引出“酸”的知识。
(1)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质有“酸”味?
(2)你能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物质的溶液是否呈酸性?
溶液酸碱性并介绍酸碱指示剂(酚酞试剂)。
紫色石蕊 无色酚酞
酸性红无色
碱性蓝红色+
生思考并回答:
(1)举出生活中有“酸”味的物质
(2)学生猜想:通过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这些有酸味的物质能否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学生完成实验:P178“活动与探究”通过现象总结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实验:P179“活动与探究”并总结紫色石蕊与无色酚酞遇酸、遇碱的变色情况。
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设疑
教师讲解
教师设疑
教师设疑
课堂小结:
学生谈感想
教师总结
酸碱指示剂是如何得到的?
溶液的酸碱度
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教师介绍并演示PH试纸的使用
对于图7-6所示的测量结果是否有疑义?
为什么雨水的PH小于7?
溶液的酸碱性对于我们的生活及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本节课的重点:
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表示及测量方法
生阅读教材:P177“拓展视野”
生倾听、理解
生思考:P181图7-5并完成P181“观察与思考”
总结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生思考、讨论
生实验:P179“活动与探究”观察现象。
学生思考并讨论
阅读教材并总结:雨水的PH小于7的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并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P182
总结:溶液PH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关系。
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通过阅读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制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并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己动手制酸碱指示剂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新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激情。
学生课
后思考
及作业
学案
书后P183 1、2、3、4、5
教师
课后
简评
篇2: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课 题
§7.1溶液的酸碱性
课 型
新授课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 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3、 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篇3: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石蕊 无色酚酞 酸度 碱度
酸性 红 无色 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碱性 蓝 红色+
教 具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试管、玻璃棒、表面皿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PH试纸 各种待测液:稀盐酸、白醋、苹果汁、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白糖水、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教师设疑
小结1
小结2
利用生活中有酸味的食品,如:食醋、酸奶及一些常见的水果等,引出“酸”的知识。
(1)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质有“酸”味?
(2)你能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物质的溶液是否呈酸性?
溶液酸碱性并介绍酸碱指示剂(酚酞试剂)。
紫色石蕊 无色酚酞
酸性 红 无色
碱性 蓝 红色+
生思考并回答:
(1)举出生活中有“酸”味的物质
(2)学生猜想:通过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这些有酸味的物质能否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学生完成实验:P178“活动与探究”通过现象总结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实验:P179“活动与探究”并总结紫色石蕊与无色酚酞遇酸、遇碱的变色情况。
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设疑
教师讲解
教师设疑
教师设疑
课堂小结:
学生谈感想
教师总结
酸碱指示剂是如何得到的?
溶液的酸碱度
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教师介绍并演示PH试纸的使用
对于图7-6所示的测量结果是否有疑义?
为什么雨水的PH小于7?
溶液的酸碱性对于我们的生活及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本节课的重点:
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表示及测量方法
生阅读教材:P177“拓展视野”
生倾听、理解
生思考:P181图7-5并完成P181“观察与思考”
总结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生思考、讨论
生实验:P179“活动与探究”观察现象。
学生思考并讨论
阅读教材并总结:雨水的PH小于7的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并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P182
总结:溶液PH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关系。
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通过阅读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制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并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己动手制酸碱指示剂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新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激情。
学生课
后思考
及作业
学案
书后P183 1、2、3、4、5
教师
课后
简评
篇4:沪教版: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物
沪教版: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物
课题
什么是有机物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4)知道糖类(如淀粉、纤维素、葡萄糖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
(5)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是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元素。
(6)对有机物存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
过程
和
方法
(1)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认识合理摄取营养物质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并学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点
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难点
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课
前
准
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
学生:就下列调查主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1)复习物质的分类,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2)调查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厨具等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请记录下来。
(3)调查并记录最近一周内自己家的食谱。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样的膳食摄入的营养是否全面。如何饮食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调 控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复习物质的分类,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有机物、无机物的概念
2.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三、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元素是: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四、学生谈感想
五、教师小结
大屏幕演示问题:
请指出下列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蔗糖、牛奶、豆油、馒头所含主要物质到底属于哪类物质呢?
大屏幕演示动画:
(1)煤油不完全燃烧
(2)饼干在酒精灯上加热
创设问题情境:
(1)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断煤油和饼干中都含有什么元素
(2)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中还含有哪些有机物?
(3)试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大屏幕展示图片:
教材210页图8-1厨房里的有机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09页倒数两行至210页正数两行和210页“拓展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
(1)求甲烷、维生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判断这些物质是否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教材211页“练习与实践”中第一、三题
创设问题情境:
(1)你知道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元素?
(2)哪些食品富含这些营养元素?
大屏幕展示图片:
(1)水在人体中的存在
(2)教材211页图8-3
创设问题情境:
(1)请你指出图中营养比较丰富的食物依次是什么?并指出它们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针对最近一周内自己家的食谱,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以及查阅到的有关资料谈谈这样的膳食摄入的营养是否全面,为制订科学的'食谱提出建议。
你有什么收获?
(1)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强调CO2、CO、CaCO3等是无机物。)
(2)能用实验方
法从组成上辨别
有机物。
(3)知道糖类、
油脂、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质、
水是人体需要的
六大营养元素。
(4)知道哪些常
见食品富含糖类
、油脂、蛋白质、
维生素?
观看大屏幕
思考、回答问题
有学生提出疑问:
“蔗糖、牛奶、豆油、馒头”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哪类物质?
观看大屏幕
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研究。
观看图片
指出图中所示哪些厨具、材料、食品中含有有机物。
阅读教材210页“拓展视野”,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
观看大屏幕
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谈收获
复习物质的分类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避免不必要的疑问。
这样的引课过渡自然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饱含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
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并能在此基础上学会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谈论,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前面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而不是看书是为了使更多的学生,特别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能有所收获.
这部分知识难度不大,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和实践来印证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同时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有机物存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
能正确认识合理摄取营养物质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并学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练习
1.填空:
(1)有机物都含有,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并不都是有机物,如()、()、()等。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是()、()。
(3)食物中含有的重要有机物是()、()、()、(),是食物中的主要()。
(4)有一种塑料燃烧时,能产生CO2、H2O和HCl气体。该塑料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下列食品、饮料中富含哪些营养成分?
蛋糕、橙汁、鸡蛋、牛奶、葡萄、水果糖
随堂检测题
1.判断正误(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1)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
(2)含碳元素一定有机物。()
(3)无机物一定不含碳元素。()
2.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下列食物
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豆腐B.馒头C.西红柿D.豆油
品名
×××
配料
鲜鸡蛋、精面粉、白砂糖、
精炼植物油、奶油、奶粉
食盐、柠檬汁等
保质期
240天
生产日期:标于包装上
3.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一氧化碳B.碳酸钙C.维生素D.硝酸铵
4.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则该物质
中一定含有()
A.碳、氧元素 B.硫、氧元素
C.碳、氧、硫元素 D.碳、硫元素
5.右表是某食品包装
上的说明。从右表的配料中分别选出一种物质,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富含蛋白质的是(),
富含糖类的是(),
富含油脂的是(),
富含维生素的是()
作业
1.从日常食谱中列举富含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各四种。
2.为自己和家人制订一个合理的三餐食谱。
篇5:沪教版: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物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4)知道糖类(如淀粉、纤维素、葡萄糖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
(5)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是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元素。
(6)对有机物存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
过程
和
方法
(1)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认识合理摄取营养物质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并学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点
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难点
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课
前
准
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
学生:就下列调查主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1)复习物质的分类,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2)调查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厨具等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请记录下来。
(3)调查并记录最近一周内自己家的食谱。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样的膳食摄入的营养是否全面。如何饮食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调 控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复习物质的分类,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有机物、无机物的概念
2.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三、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元素是: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四、学生谈感想
五、教师小结
大屏幕演示问题:
请指出下列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蔗糖、牛奶、豆油、馒头所含主要物质到底属于哪类物质呢?
大屏幕演示动画:
(1)煤油不完全燃烧
(2)饼干在酒精灯上加热
创设问题情境:
(1)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断煤油和饼干中都含有什么元素
(2)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中还含有哪些有机物?
(3)试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大屏幕展示图片:
教材210页图8-1厨房里的有机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09页倒数两行至210页正数两行和210页“拓展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
(1)求甲烷、维生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判断这些物质是否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教材211页“练习与实践”中第一、三题
创设问题情境:
(1)你知道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元素?
(2)哪些食品富含这些营养元素?
大屏幕展示图片:
(1)水在人体中的存在
(2)教材211页图8-3
创设问题情境:
(1)请你指出图中营养比较丰富的食物依次是什么?并指出它们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针对最近一周内自己家的食谱,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以及查阅到的有关资料谈谈这样的膳食摄入的营养是否全面,为制订科学的食谱提出建议。
你有什么收获?
(1)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强调CO2、CO、CaCO3等是无机物。)
(2)能用实验方
法从组成上辨别
有机物。
(3)知道糖类、
油脂、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质、
水是人体需要的
六大营养元素。
(4)知道哪些常
见食品富含糖类
、油脂、蛋白质、
维生素?
观看大屏幕
思考、回答问题
有学生提出疑问:
“蔗糖、牛奶、豆油、馒头”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哪类物质?
观看大屏幕
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研究。
观看图片
指出图中所示哪些厨具、材料、食品中含有有机物。
阅读教材210页“拓展视野”,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
观看大屏幕
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篇6: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查看全部内容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② ②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属活动顺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2、教学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3、教学难点:从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4、课型:探究、讨论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 【设问】如果把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与探究】 1、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2~3滴酚酞溶液,测溶液的温度,用滴管取盐酸逐滴加入,到溶液刚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2、 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 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到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 酸 + 碱 → 盐 + 水篇7: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二)
查看详细教案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并能判断简单的`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利用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初步树立合理使用物质的科学意识。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2、教学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3、教学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4、课型:探究、讨论 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常见的酸 【引入】在学习中已经知道哪些酸? 【介绍】三种常见的酸:盐酸、硫酸、硝酸 【活动与探究】篇8:沪教版《葡萄是酸的》优秀教学反思
沪教版《葡萄是酸的》优秀教学反思
一、注重品读,学会感悟
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浸润过多少灵魂!我认为根据此类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深刻的理性寓意必须被形象地具体感知,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启迪思维,熏陶情感,提高思想认识。这篇课文故事的内容虽浅显,但让三年级的学生从中领会寓意,在理论上有所认识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抓住第三则寓言的关键词“遗憾”,请学生们理解,再通过深入地品读、说话训练,师生合作朗读,感悟表演,学生们走进了故事,与故事中的狐狸共思维,体会到他竭力说服自己的眼睛和牙齿,尽量打消自己的欲望,但临走时心里却是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由于这些铺垫,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二、关注学生,适时点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学生的切磋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两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交流——狐狸为什么会说葡萄是酸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就很快得以解决,故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花费很大的力气进行讲解。而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把第三则寓言的结尾换成其他两位作家的话,好吗?为什么?”有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唐说克雷洛夫描写的'葡萄的句子很具体,如换上后两位作家的话显得过于简单。在表扬该生的有所发现的同时我让学生再读克雷洛夫描写的葡萄的句子,让学生们体会只说“葡萄是酸的。”、“还是酸的。”根本不能说服狐狸。在这样的启发下,另两位学生说得就较为精彩了,一位说这样写不能说服它的眼睛和牙齿,因为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眼睛看得见,牙齿可咬不着!另一位则说狐狸必须竭力说服自己,使自己的心不至于太难过,用上前两位作家说的不能说服自己,所以用第前两则结尾不合适。我想: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赏识,学会合作,这才是以学生为本,才能体现新世纪语文课堂人性化。
【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相关文章:
10.沪教版《唯一的听众》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