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与沪教版《空气?氧气》的比较研究
“归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鲁教版与沪教版《空气?氧气》的比较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鲁教版与沪教版《空气?氧气》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鲁教版与沪教版《空气・氧气》的比较研究
鲁教版与沪教版《空气・氧气》的比较研究
本文从七个方面总结比较了沪教版和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异同点.对两套教材从壕写擂导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鲁教版教材的修订和编写提出了一点建议,希望对教材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作 者:刘津 刘菀英 作者单位:刘津(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菀英(山东省潍坊中学,山东,潍坊,26104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40 关键词:鲁教版 沪教版 编排 教材 课程标准篇2:沪教版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说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准确、生动
2、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美
教学方法:
讨论游戏法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下面是则真实故事,乾隆五十年举行“千叟宴”,有3900多位老人参加,其中最老的一位多大年纪?芽有副数学对联请你运算,“花甲重逢,还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60年为一“花甲”,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上联可列算式为:
60×2+3×7=141;下联列式为:70×2+1=141。这位老寿星竟有141岁?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字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二、整体把握
三、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美
(采用抢答的形式,从文中摘录出8道问题,主要围绕说明文体的准确性特点。)
是非大考场:
1、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
2、负数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明确:注意修饰限定词的功用
“可能”与“恐怕”都是作者一种合理性的猜测,并非已经有了科学的依据,所以“可能”与“恐怕”不可以删去,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作者用语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虚数和虚数轴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并没有实际的原型。
4、整数、分数填满了整个实数轴。
明确: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不能以偏概全)
5、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概念有交叉)
6、(实数范围内)无法用整数或者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概念限定范围不明)
明确:注意概念表述的明确性
7、圆周率是无理数,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像圆周率那样的数是无理数--可以顺推。)
8、所有分数都可以化为小数,因而所有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不可逆推)
明确:注意逻辑推导的合理性
四、讨论
1、说明顺序研究
(1)、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几种?
明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本文是什么顺序? 有何好处?
明确:逻辑顺序。(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
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符合一般读者的科学水平。
科 学 小 品
准确 生动
2、体会语言的生动美:
(1)、从文中摘录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明确:
(一)、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举例子: 如 用圆周率来说明无理数的特点 -“包含着无限的信息”
作比较: 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和圆周率比较,说明圆周率包含无限信息.
引用:文中引用两首小诗.
(二)、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 加入了分数和无理数以后,数学王国更扩大了,在零这位国王两边雁翅般排开的阵容就更加威武雄壮了.
抒情: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三)、品味语言
1)运用: 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2)化用: 道是无理却有情
(刘禹锡) 道是无晴却有晴
此率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此恨绵绵无绝期
3)引用: 文中引用两首小诗.前者用诗来咏圆周率,既贴切又文采斐然,使人感到意趣盎然.后者既突出了零的特点,又赞扬了像零一样虽然清贫却乐于助人的人.
五、作业
1、数由自然数发展到复数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从原文找)
2、筛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段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内容是 。
3.划出文段中你认为重要的修饰限定词,体会它的功用。
4.总结文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效果。
[沪教版语文课件]
篇3:鲁教版化学课件
鲁教版化学课件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包括我们的学习用品、衣着穿戴,哪些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 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 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 5、水结冰 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 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或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什么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 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 、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 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 或 。
化学造福着人类,然而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社会倡导绿色化学。阅读课本“多识一点”后总结什么是绿色化学?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 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 变化和 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 是 。
篇4:沪教版数学相关练习题
沪教版数学相关练习题
一、填一填
1.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 ),三位小数表示( )。
2. 小数点的`( )边是整数部分,( )边是小数部分。
3.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4. 12.10020 读作( )
5. 0.4 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6. 5 个百分之一是( ), 9 个千分之一是( )。
7. ( )个 0.1 是 1 ,( )个 0.01 是 1 。
8. 0.3 的计数单位是( ),如果它以百分之一为计数单位,写出来的数是( )。
9. 3.78 是由 3 个( ), 7 个( )和 8 个( )组成的。
10. 207 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二、练一练
1 米 = ( )分米 1 分米 = ( )米 1 分米 = ( )厘米
1 厘米 = ( )分米 1 米 = ( )厘米 1 厘米 = ( )米
1 千克 = ( )克 1 克 = ( )千克 4 分米 = ( )米;
6 厘米 = ( )米 65 克 = ( )千克 340 克 = ( )千克;
3 角 5 分 = ( )元 1 米 4 厘米 = ( )米 69 克=( )千克 1 米 5 分米=( )米
篇5: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重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提问一]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提问二]酸的含义,酸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硫酸和盐酸)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三]碱的含义,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可溶性的碱)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四]盐的含义。
[讲解] 酸中的H+ 决定了酸具有通性;碱中的OH—决定了碱的通性;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决定了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一、盐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BaCl2 + H2SO4—
CaCO3 + HCl— NaHCO3+H2SO4—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演示[实验1—8] :①铁放入硫酸铜溶液;②铜放入硫酸锌溶液;③铜放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①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铜。②铜丝表面无变化。
③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银。
[板书] Fe+ CuSO4 == FeSO4 + Cu
Cu +ZnSO==(不反应)
Cu + 2AgNO3===Cu(NO3)2+2Ag
[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
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
[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补充实验] 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 未见有红色铜出现。
[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例如:Na + H2O == 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分析]从性质(1)可以看出盐中的酸根离子可与酸中的H+ 结合生成新的酸。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从性质(3)可以看出金属可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那么,一种盐溶液的阴阳离子能与另一种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盐吗?
[演示] 实验1、AgNO3 + NaCl—
实验2、BaCl2 + Na2SO4 —
[观察] 实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
[讨论] 此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两种盐必须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从以上所学内容可得到:
二、复分解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必须要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
板书设计:
1、学性质
(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Zn + CuSO4 == Zn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2
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
AgNO3 + HCl== AgCl↓+ HNO3
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FeCl3+ 3KOH ==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AgNO3+ NaCl == AgCl↓ + NaNO3
BaCl2 + Na2SO4== 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反馈练习]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若能发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理由:
1、Cu + ZnSO4 — 2、AgCl + Hg—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
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
[课内练习]书P16、P17
附:[课外练习]:
1、下列物质间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硝酸钙与碳酸 (2)氢氧化铁与硫酸铜
(3)铜与硝酸汞 (4)氢氧化钾与氯化钡
(5)铁与氯化锌 (6)氯化钠与硝酸银
2、X、Y、Z三种金属,X与酸不反应,但Y与酸能反应,X能将Z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三者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Z、X、Y C、Y、X、Z D、Y、Z、X
3、证明一种无色溶液是硫酸,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B、硝酸银、稀硝酸、铜
C、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4、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或解释:
盐与碱作用制取氢氧化钾 ;
证明敞口放置的烧碱已变质 。
5、下列几组物质间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是:
A、氯化银和硫酸 B、氢氧化钾和氯化铁
C、硫酸铜和氯化铁 D、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6、由铜、空气、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7、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杂质的最佳方法:(括号内的为杂质)
(1)硫酸亚铁(硫酸铜 )
(2)氯化钠(硫酸纳)
(3)氢氧化钠(碳酸钠)
(4)铜(锌) 。
8、能将锌、铁、铜三种物质的活动性顺序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铜、铁、硫酸锌 B、硫酸、铁、铜
C、氯化铜、硫酸锌、铁 D、锌、铁、硫酸铜
9、有一种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镁四种溶质,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固体中滴入稀盐酸冒出气泡。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10、下列方法中,肯定得不到盐溶液的是: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e 氧化物溶于酸
A、a、b B、d、e C、c、d、e D、c、d、e、f
学科背景知识和补充材料(不够可另附纸) 1、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工业上可用盐与酸反应可制得酸;可用碱与盐反应来制得碱;可用盐与金属反应来制得金属等。
2、我国劳动人民自西汉时期就发现的关于湿法冶金的材料,以便加深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水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
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3、介绍我国用碳酸钙、水、纯碱为原料来制烧碱等资料。
作业形式和内容 1、完成作业本、同步中的相应配套练习。
2、结合、模仿课本中关于盐与酸反应的条件研究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探究研究。如:用醋酸来除水垢等实验。
重点课时试教后的反思(不够可另附纸) 1、学生对工业上制碱、制酸、制金属生产缺乏常识性了解,但有比较高的兴趣,能根据书上的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2、教学中学生经常把物质之间能反应的和不能反应的混淆在一起,特别是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盐与金属反应不清楚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要条件的,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不要条件的,有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反应物要条件的,有些生成物要条件的,学生不太清楚,在后面的习题中要加强这些知识点方面的训练,便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判断能力。
篇6:沪教版《边城》ppt
沪教版《边城》ppt
沪教版《边城》ppt
教学设想: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点惟利的人生观。(《长河·题记》沈从文·1943)
沈从文是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的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曾经自认为一旦脱离了他过厌了的卒伍生活,便可以永远地告别愚蠢、残暴与屠杀,没想到他被迫接受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人生。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好在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成果并没腐败变质,继续给予他巨大的思想启迪。他在偷食了这批“禁果”之后,愈来愈坚信,眼前这个黑暗社会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接踵而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无疑将中华民族的命运进一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民族的灾难与屈辱又更加坚定了沈从文以重造的经典去改造国家、重塑民族品德的信念。(《沈从文论》王继志·1992)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1936)
以上摘选是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的解说及当代名家对沈从文创作的论述。由其可见,沈从文的创作是有所破也有所立的。那么沈从文在《边城》中要破什么又要立什么,这就是我在这一节课要探讨和讲解的主题。具体的思路是以翠翠和傩送的朦胧爱情为中心,立足人文、人性和人情,抓住四个“原生态”,即风俗的原生态、翠翠的原生态、傩送的原生态和爱情的原生态,从而来揭晓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破和立。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诗歌《竟渡歌》(节选)。注意这首诗诗句的“二二三”节奏和几个易读错字音。
竞渡歌(节录)
张建封(唐)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虹挂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首诗精彩地描写了农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的一次竞渡活动,即龙舟比赛,诗歌中龙舟比赛的场面反映出了端午节的一个什么特点?——热闹
二、那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在江南地区,这一佳节更是被人们所重视。在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中,就写到了湘西边城的这一节日,那么,湘西边城那端午有着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重点看《边城》第三节的内容。……
明确:热闹——原始、古老、传统——原生态
三、那女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原生态的湘西边城,养育了那里的女人。1978年夏,当代诗人荒芜有感于沈从文的事迹与处境,写了五首七言绝句送给沈从文,其中第一首是:《边城》山色碧罗裙,小翠歌声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读了这首诗,翠翠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很美(“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P20)。
翠翠除了“长得很美”,还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请三位同学读P18的“‘是谁人?’”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其中两位同学读对话,一位同学读叙述。其他同学就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
这部分内容写的是热闹的端午龙舟赛结束了,天也渐渐地黑了,二老傩送发现了站在河边码头等爷爷的翠翠,于是就邀请翠翠去自家楼上等,但翠翠误解了傩送。
……
1、翠翠三次与她所认为的“轻薄男子”划清界限,……
因为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纯洁、质朴
2、再从翠翠说话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翠翠还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可爱
明确:很美——纯洁、质朴、可爱——原生态
四、那男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湘西边城每年的端午节还是那样的热闹,但翠翠只对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非常喜欢,非常怀念,非常难忘。(老师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为什么?因为有那一个人,那一个男人——谁?(二老傩送)
二老傩送诨名叫“岳云”,(P15注释、P19课文)为什么叫他岳云?(因为健壮俊美)
为什么不叫他高衙内或者西门庆?
我们还是来看傩送与翠翠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内容。面对无助、焦急而又素不相识的翠翠,傩送是一问,二请,三笑。……
一问是热情的,二请是真诚的,三笑是纯洁的
明确:壮美——热情、真诚、纯洁——原生态
五、那爱情
翠翠难忘那节、那人,更是难忘那情,那爱情。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不能不遵守,更何况是年轻、美丽、纯洁、质朴的`翠翠呢。又因为翠翠母亲的不幸,所以与翠翠相依为命的外祖父,即文中的爷爷,对翠翠的婚姻大事不能不慎重和操心。那么对翠翠的爱情选择,翠翠爷爷的态度究竟怎样呢?(分角色读P22)……
1、有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有没有功利附属?
3、两年来,翠翠有没有移情别念?
明确:难忘——自然、纯洁、真诚——原生态
六、主题
那端午、那女人、那男人、那爱情是原生态的,还有那祖父、那渡船、那黄狗、那山民、那白塔、那吊脚楼等等也都是原生态的,这原生态的文学形象有何意义呢?
我们可以参考两段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的论述的文字: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点惟利的人生观。(《长河·题记》沈从文·1943)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1936)
明确: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唤醒传统自然的原生态文明,重塑民族的传统品格,宣扬本真的湘西边城。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李健吾称《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腐的珠玉”,我说:《边城》是一部现代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拓展阅读:《边城》赏析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沈从文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让读者明白世外桃源并不是没有的。在这里,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族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翠翠这个无所依靠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翠翠作为“爱”与“美”的化身,透露了湘西文化农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渝,执著的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她何时回来,也不管她能不能回来,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为娇艳灿烂。作者赋予她的是善良与清纯,塑造了一个被净化了的心灵。翠翠永远是纯洁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到现代社会被权利欲熏得没有人性的欲望和势力。这正是苗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苗族人民古朴的民风在她的身上看得清清楚楚。
翠翠与爷爷日夜守着渡船,陪伴他们的还有那只黄狗。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山歌所浮)。
爷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渡船为伴。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支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这里没有跨越河流的大桥,没有如飞的汽艇,所有现代化的水上工具这里都没有,只有爷爷,爷爷手上的桨还有船。人们的日子照样过着,没有喧嚣,只有宁静。少了现代化空气的浑浊,多了一份清新、自然。
老船夫唯一的朋友便是那一只黄狗,黄狗陪爷爷渡船,陪翠翠入城备办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黄狗,黄狗也离不开他们。黄狗是一条忠实的狗,在它的生活中,或许老船夫和翠翠就是它唯一的依靠。
本文写了一个三角式的恋爱悲剧,大佬二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翠翠是少女,大佬二佬是男人,翠翠只有得到男性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是与历史的发展史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佬在行船时溺水而死。那么,二佬的命运是否比大佬的好呢?二佬能使翠翠长大成人吗?二佬与翠翠相互爱悦,然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家的小姐挡在二佬与翠翠之间。在苗族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多重权力关系中,“碾坊陪嫁”意味着什么呢?
“碾坊陪嫁”这件事,对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文化传统而言,是一种异质。这种异质,也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悄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古老湘西文化将何去何从,翠翠的路又在哪里,在《边城》结尾,沈从文并没有作明确的回答:“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只是透露出了对湘西文化将去向何处的隐隐担忧。在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中,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
篇7: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让生初步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求。
2、了解什么是化学和化学的发展。
主要教法
实验激趣、指导阅读、举例说明、组织交流、总结引题
主要学法
倾听、阅读、观察、思考、交流
教学设计
实验激趣
师:同学们,世界上哪种颜色的花最多?
生:红色、黄色、紫色等。
师:白色的花最多。这个答案我是在某一期《开心辞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数人喜欢颜色鲜艳的花。现在,师这里有一朵白色的花,我们试试把它变成红色的,你有什么办法吗?生:每片花瓣上都贴上红色的纸、用红墨水浸泡花朵??
师:同学们的办法是可以的,我还有另一种办法。
接下来我用喷雾水壶对准白花喷雾。白色的花在同学们的惊呼中摇身变成了红色的。总结引题
这样神奇的变化还多着呢。我们可以把“白开水”变成“牛奶”、“红酒”,还可以拿玻璃棒当火柴用??,所有这一切,奥秘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中。化学是神奇的,化学是有趣的,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指导阅读从生进行多年的写作训练着手,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完成了选材任务。此时再指导生联系自身生活阅读课题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图片。
总结引题
同学们想搜集的也是这样的素材吧。虽然我们没有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书上的图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窥全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化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化学是万万不能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
师:这样的科学就是化学。
此时,化学的概念在同学们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后阅读课本中的化学概念。
师: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交流
学习本课至此,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口头交流。
课后精编
精选课题1的内容写成文稿与至少三位同学交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篇8: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x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
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x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x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x1023个粒子。
(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x10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
(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
(6)1.204x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3、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篇9: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表1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逐渐减小
11~17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表3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
<三>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四>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
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答案:
⑴+5;
⑵7、
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关半径的判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精选7篇)】
【鲁教版与沪教版《空气?氧气》的比较研究】相关文章:
10.初一数学鲁教版知识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