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
“dxxdm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
查看全部教案请点击后面链接打开-->溶液的组成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如:NaCl 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 (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 如: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 (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要判断准确溶质 如: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 (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篇2: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二)
查看完整教案请点击后面链接打开-->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从日常生活经验和图例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与溶剂的概念,并交流与讨论常见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溶液的质量关系,学习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③通过例题学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④与同学协作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溶液在使用过程中要了解溶液的组成才能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有所了解2、教学重点:①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②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③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④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3、教学难点:①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②涉及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③与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5、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溶液的组成、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引入】高锰酸钾水溶液是高锰酸钾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蔗糖水溶液是蔗糖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所以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像高锰酸钾、蔗糖这样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像水这样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溶剂。【交流讨论】常见溶液的组成篇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一)
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方法指导】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
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Na+、Cl-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黄色Fe3+、Cl-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蓝色Cu2+、SO42-蔗糖
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
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
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2.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3.物质溶解的现象(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水12/溶解硝酸铵固体3-9溶解氯化钠固体120溶解氢氧化钠固体31+19解释:(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1] [2] 下一页
篇4: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第二节化学与材料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第二节化学与材料教学设计
查看完整内容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了解材料开发和应用与化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2.知道青铜、钢铁等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
3.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水泥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纤维等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性实验掌握几种纤维、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2.能够初步了解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情感目标:
通过材料化学的学习,了解各种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用途;2.合成材料的概念、简单性质和性能及其用途 3.复合材料的用途 探究实验: 1.棉线、羊毛线、化纤布料的性质对比实验;2.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性质对比实验 知识整理:篇5: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查看完整教案请点击后面的链接-->九年级化学八章第一节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有机物的`组成特点。 ⑵食品中含有哪些有机物,它们为人们提供什么营养。 2、过程与方法: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树立热爱生命、健康饮食的观念。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食品很熟悉2、教学重点:
⑴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⑵知道怎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⑶认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
3、教学难点:
⑴理解有机物和无机化合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标准。
⑵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4、课型:交流讨论 观察与思考 5、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蔗糖或面粉在空气中会烧焦,通过该事实猜测它们中含有什么成分?如何用实验来证明? 【教师讲述】像蔗糖或面粉这样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我们以前所学的不含碳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水、氧化铜、硫酸等。 【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些是无机化合物? 【学生质疑】像我们以前学习的CO2、CaCO3等碳酸盐是无机化合物还是有机化合物? 【教师总结】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篇6: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2、教学重点: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3、教学难点: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讨论】可以加水【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 升温、加入溶剂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作业】课本172页1、2、3【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1] [2] [3] 下一页
篇7: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2沪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盐的分类、溶解性、盐的性质。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2、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学生:查阅盐的用途的相关资料。
复习酸、碱与盐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盐的用途
盐的分类
盐的溶解性
大屏幕展示图片资料:
盐的用途
大屏幕给出几组盐的化学式。
创设问题情境:
你能找出这几组盐的组成有何不同吗?
将书附录四盐的溶解性表投影在大屏幕上。
创设问题情境:
不同类别的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你能归纳出各类盐的溶解性规律吗?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归纳总结盐的溶解性规律。这样的引课比较亲切自然,由此使学生认识到盐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师抛出问题,通过对盐的分类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盐的溶解性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盐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
你已知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有什么收获?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组实验
归纳总结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通过复习盐与酸、碱的反应,引出盐还具有其它的化学性质。为学习盐与金属的反应打下基础。
通过分组实验,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几个反应的分析,总结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盐
2.盐的组成: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AnBm==nAm+ + mBn-;
根据盐的组成,盐可以分为钠盐、钾盐等,或硫酸盐、硝酸盐等。
3.盐的命名:
酸根离子为无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化某”,如:NaCl“氯化钠”,CuS“硫化铜”等,
酸根离子为含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酸某”,如:CuSO4“硫酸铜”,Fe(NO3)3“硝酸铁”等
4.盐的溶解性
(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2)碳酸盐除了K+、Na+、NH4+外,MgCO3微溶,其余都不溶,磷酸盐除了K+、Na+、NH4+外,其余都不溶;
(3)盐酸盐除了AgCl不溶之外,其余都可溶的;
(4)硫酸盐除了CaSO4、Ag2SO4微溶,BaSO4不溶,其余都可溶;
(5)碱除了KOH、NaOH、NH3・H2O、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余都不溶。
5.盐的化学性质
(1)盐 + 盐 → 两种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2)金属 + 盐溶液→ 新金属 + 新盐溶液
如:Fe + 2HCl == FeCl2 + H2↑;Cu + 2AgNO3 == Cu(NO3)2 + 2Ag;
(3) 盐 + 酸 → 新酸 + 新盐
注: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4)盐 + 碱 → 新碱 + 新盐
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
篇8: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9章第1节化学与能源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9章第1节化学与能源教学设计
查看全部内容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一节 化学与能源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常见的能源,认识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2.知道电池中的能量转化,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其性质、使用和回收;
3.了解氢能源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 4.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力目标:
1.能够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关系;2.能够熟悉并理解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观察、对比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化学能源的含义;2.化学燃料及对环境的影响;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氢气的制取和氢能源 探究实验: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知识整理:
一.预备知识:化学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埋藏在地下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主要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气等。 2.化学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SO2、NOx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