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

2022-10-01 08:35: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scy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

篇1:《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

桃花源是历代文人雅士渴望追求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境界。

东晋文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没有阶级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人安居乐业、丰农足食。这个令人向往的世界被称为“桃花源”或“桃源”。桃源仙境既是虚构的,义是现实的,寄托了诗人的理想。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使得生活在痛苦、不幸、抑郁、落魄境遇中的人们对之向往不已。正是它的飘渺的神秘感,使得无数人试图探索理想世界的奥秘,找到自己向往的桃源胜地。

其实《桃花源记》中写到桃花的仅有一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短短的二十七个字,怎么会使得桃花源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与桃花这一典型意象的意蕴丰富有很大的关系。桃花作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历经历史的沉淀和历代的发展、衍化富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一、桃化的世俗意象

桃花作为意象,最早出现于作为文学源头的《诗经》中。《诗经・周南・桃天》: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天天,有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十榛榛。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以桃花起兴,描写了女子出嫁的热闹场景。诗中以娇艳动人的桃花烘托新娘亮丽的容颜,桃树花繁叶茂的景象则是婚后瓜瓞绵绵的幸福生活的象征。桃花盛开的时节是三、四月份,因此诗中女子出嫁的时间正是春意盎然之时。桃花在诗中虽仅用于衬托女子的容颜,却因此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意蕴,它象征着春天和茭好的事物。给人带来希望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大概就是《桃托源记》巾桃花最基本、最原始的涵义了。

同时由于诗中女子出嫁于桃花绚烂盛开的时节,所以以后提起桃花人们就会将它和女子联系起来。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云:“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后代诗歌中大量以花喻女人的想象大概来源于此。同时,春天对上古的年轻男女来说也是谈情说爱的黄金季节,《桃夭》明显保留了上古婚姻这一习俗,桃花作为婚爱时令的产物,成为爱情的隐秘象征。在以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中,桃花的意蕴越来越丰富。而《诗经・周南・桃天》中桃花世俗意象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巾桃花世俗意象的原型。

真正使桃花意象作为女子和爱情隐喻而家喻户晓的是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孟綮在《本事诗》中把这首诗敷衍成一段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从而使“人面桃花”成为中闰文学中的一个经典表达,也使女子和爱情的`关联在桃花意象中更加紧密。《题都城南庄》中的“相映红”句写出了眼前所见人花交映之美,包含了欣赏、珍惜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其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笑春风”使人联想到的是温馨恬静的田园生活。盂柴在《本事诗》有云:“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这里面,不免有《桃花源记》的影子。可见桃花源的理想对传统文人来说已是影响颇深。

当然桃花意象的内蕴被进一步引申,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子意象。桃树由于三年可结实,七年便老化,树龄不长,所以被古人称为“短命花”。这一特性被诗人赋予青春易逝的生命飘零感。如唐李贺《将进酒》中“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时光的幻灭写得凄美之至。当遽然而逝的生命意味和桃花所隐喻的女子形象联系在一起时,桃花便成为红颜易老或红颜薄命的忧伤叹息。明唐寅《落花诗》云:“貌娇命薄两难全,莺老花残谢世缘。”《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飞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桃花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飘落的桃花和黛玉的悲凉、凄惨命运交相辉映,让人感叹。

二、桃花的神话意象

和桃花的世俗意象相对应,在瑰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中,桃花还被赋予一种传奇色彩。

就桃树而言,自古就流传着关于“大桃木”的故事,如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曲蟠三千里。”就桃的果实而肓,魏晋时期即被称为“仙桃”,其中的长生不老之意极为明显。就桃花而言,常常用以形容仙人的容颜,如宋李等编《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云:“伯山甫者,雍州人也。人华山中,精思服食,时时归乡里省亲,如此二百年不老。……其外甥女年老多病,乃以药与之,女时年已八十,转还少,色如桃花。”因此,桃花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时间和自然的永恒。

桃花神话意象的原型是流传甚广的两王母仙桃宴的故事。其本事最早见于旧题为汉班固所作《汉武帝内传》中,据说:“昆仑山之神西王母于七月七日会汉武帝,武帝设宴相待,席间,王母予之以鲜桃四颗,桃味甘美。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这则故事显然是上古神话杂糅的结果。桃木被视作驱鬼避邪的仙木古已有之,这种观念在民间广为流传。乞至汉代,桃驱邪禳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山海经》中的“曲蟠三千里”的“大桃树”。所结之果可以食之不老,到了西王母手中就摇身一变成为“三干年一生实”,服之长生不老的蟠桃了。在《西游记》中,这则神话经吴承恩的创造,更是妇孺皆知,这一传说赋予了桃树一种神话品质,也使桃花蒙上了一层神异色彩。

由此可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在某种意义上蕴涵着长生、永恒的意味,且桃花可以避邪,能给人带来稳定、希望和安全感,故而桃花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由于陶渊明受屈原的影响,《桃花源记》的创作上运用了香草美人的写法。他的《饮酒二十首》,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屈原的《楚辞・渔父》。其《闲情赋》则是仿照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写法:“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蓝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致于高云。……”所以可推想,在选择桃花的时候,那种绚烂而洁净的美契合了他长期所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桃花与香草一样,象征着美人和美好的事物,寄托着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理想。

总之,当桃树以及桃花的神话色彩和桃花的世俗文化隐喻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桃花春天和美好事物的象征,蕴涵长生、永恒的涵义,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同时桃是驱邪避灾的植物,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加上桃花是美人和美好事物的象征,融合在一起就构建起“桃花源”这一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理想世界。

篇2:《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一时之思、一时之作,而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因为用清新流畅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历来被誉称为千古名文,桃源也成了后人神往不已的美好境界。但或许由于那桃花花木的太过寻常,研究者似乎很少关注文中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笔者试围绕这一角度作一简单阐发,以期能更为深刻地解读文本。

《桃花源记》的开头是由桃花导入的,而且陶渊明刻意强调此间“中无杂树”。这看似寻常的一笔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因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嬗变,桃花早已从单纯的自然物象升华为独具魅力的文学意象,以其自然属性和文化积淀的相互生发、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完整的文化象征体系。桃花的文化意蕴是多重而丰富的,具体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表现又有其独特性。一、桃花是美丽的化身,

陶渊明以桃花的美丽映衬桃源世界的美好桃花的美丽有目共睹,它盛开之时,灿如云霞,人游其中,如进花海。文学作品中最早写到桃花的,是《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摹春天时节桃树枝条婀娜,桃花朵朵盛开、娇艳夺目的情景。李白《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中说:“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惊叹桃花之美艳冠群芳。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接称桃花为“领袖群芳者”,皮日休在《桃花赋》中认为桃花有“艳外之艳”,是“花中之花”。即使是雨中的桃花,也不减美色,反而因有水的浸润而更增晶莹之美,王维形容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园乐》)

因为桃花美丽,所以中国古典文学写到桃花的作品数量众多。曾经有学者在互联网上借助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全唐诗》检索系统对诗文中较为常见的几种花卉在唐诗中的出现频率作过一番检索统计,结果是桃花出现442次,桃出现2265次。在唐诗花木中这两个数字名列榜首。

因为桃花美丽,所以桃花可以用来指代许多美好的物象,尤其突出的是指代美女佳人。桃花亮丽的色彩让人想起女子亮丽的容颜,怒放的花朵让人想起女子迷人的笑靥,桃花与美女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春秋时息侯的夫人息夫人被誉称为“桃花夫人”,晋代王献之的宠妾芳名“桃叶”,宠妾之妹名为“桃根”。唐代诗人崔护再寻佳人不遇,惆怅而成《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桃花人面,美丽与美丽汇成了经典组合。

《桃花源记》的开头写到的就是美丽的桃花:“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沿着那漫漫曲曲的溪流,夹岸的桃花在向渔人招手,还有那鲜美的芳草、缤纷的落英。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食其力,生活美满自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的美丽与桃源世界的美好汇成了经典组合。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陶渊明以温暖的春意烘托桃源社会的温馨在春天的舞台上,桃花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主角。桃花开了,春天也就来了,尤其是一种名为小桃的桃花开得最早。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上元即上元节,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小桃花开让人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说:“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是伴随着桃花的开放来到人间的。

而到阳春之时,桃花盛开,绚烂似火,繁花满枝,万树流丹,更是占尽人间春色。吴融《桃花》诗描摹道:“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满树娇艳的桃花鲜丽灿烂,万枝千条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渲染出一派融融的春色。即使到了暮春时分,桃花飘落,随风而舞,落地而红,也别是一番风光景致。吕岩《桃花溪》诗写道:“东风昨夜落奇葩,散作春江万顷霞。”

南宋遗民谢枋得在隐居时追念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写有《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红又是一年春”,那红艳艳的桃花,不正是春天的象征吗?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没有直接写明时令,但因为桃花与春天的密切关联,他写到桃花,就传达给人们一种暖暖、浓浓的春意的感觉,并借以烘托桃源社会的温馨。作品中也多有温馨的描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温馨的`社会,温暖的人情,温暖了渔人,也温暖着千百年后读者的心。三、桃花的色调温馨明朗,

进一步烘托了桃源世界的光明美好从桃花的色调上看,它大都属于粉色系,只不过深浅不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写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盛开的桃花,深红浅红,参差相间,各具风姿。李弥逊《诉衷情》词中说:“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桃花色调虽是深浅有别,但给人整体的观感是温馨。浅红的桃花虽着色稍淡,视觉上却没有纯白色那样的冷度、单调感;深红的桃花虽着色较浓,却也不似大红一样的艳丽逼人。不似梅花那么冷艳,也不像菊花那么清雅,更不比牡丹那么富贵,桃花是普通的民众阶层的花朵,鲜丽而又温馨地开在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如果陶渊明把文章写成《梅花源记》《牡丹源记》抑或《菊花源记》,这种温馨的感觉也就荡然无存了。而且桃花的色调是明朗的,绝无灰色、黑色的晦暗,不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与“豁然开朗”的桃源世界的光明正相吻合。四、在中国文化中,桃树、桃木具有镇鬼驱邪的

神秘力量,折射出陶渊明对污浊现实的

厌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仙化的心理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在远古神话中,夸父追赶太阳,劳累过度,干渴而死,临终弃杖,化为桃林,桃树是英雄血肉之躯所化。从物理学的视角说,桃树枝色若紫铜,颇具光泽;桃木棒结实富有弹性,可以用作击打或防身的器具。或许与此相关,在很早以前,桃树、桃木就粘附了“仙气”,能够镇鬼驱邪,桃符、桃人、桃木剑等亦为民众所津津乐道。晋代郭璞《玄中记》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突,并执苇索,伺不样之鬼,得而煞之。”《太平御览》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篇3:《从军行》中经典意象

《从军行》中经典意象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中坚力量,素来被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搭乘着时间的巨轮,我们一路聆听历朝诗歌的余音,来到“霓裳羽衣”的盛唐和“诗歌黄金时代”的盛唐。“霓裳羽衣”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远去,千古诗歌却依然散发着盛唐的绝世繁华。然纵观盛唐诗歌,唯有边塞诗歌最能表现“盛唐之音”。无论是那“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还是那“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透露着雄健奔放的气势,表现出激昂慷慨的精神。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从军行》、《出塞》组诗都堪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歌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意象的产生, 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 是主观精神的具体感性的外在形态, 而具体感性形态表现出诗人要表达的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象有着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内容。简言之, 意象就是以可感性语词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唐代边塞诗人们在创作边塞诗时, 不管自己有无边塞生活经历,都能够以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 形形色色的民族风情为其诗歌的意象群, 进而反映征人的生活与感情, 使得边塞诗呈现出独具的风貌, 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而王昌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写边塞情境,一组《从军行》诗选取边塞独有的意象,道尽边塞的万般风情,下面简单欣赏《从军行》中的几个经典意象。

一 、月的意象

自古以来,诗人就喜欢用“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寄托思念故人之情,或者表达离别之情等等。情感因“月”而生, 又被诗人赋之于“月”, 使“月”具有了人的种种情感。但是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 是因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不同。久而久之“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诗人最喜欢使用的意象。虽然月的“悲愁哀怨”不过折射了诗人的悲愁哀怨, 却蕴含着深深的生命之痛, 蕴含着无数征人思妇痛彻肺腑的哀思,“深情苦恨, 襞积重重, 使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从军行》中,“月”的意象多次被用到,例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就其本身说,它展示给我们的是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边境的和平宁静却是戍卒们用自我牺牲、忠于戍边职守所换取来的, 进而不能不使人想到, 此时此刻万里之外的家中亲人(其中当然包括“金闺”中的妻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入进休息状态, 以消除一天劳碌后的疲乏, 这不正是对戍边征夫“ 别情” 、“ 边愁” 的一种最好的回报吗?从而,也更加衬托出出征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而《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由于得到了圣上的赏识与肯定,被委以重任,心里相当的`高兴,兴奋之情洋溢于表。因此,一路狂奔,一路轻快,就连那“月”儿今晚都是格外的圆。此情此景,仿佛也只有一轮圆月方可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是月满心满,原来月圆只是为“我”而圆。

二、胡乐的意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戍边将士远离中原, 深入胡地, 看的是胡风, 听的是胡音, 孤独之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乐为心声,最能表达心情、最动人心弦的当然是“伤离别”、“感物怀归”的《关山月》等曲调了。在《关山月》的感染下, 有边城游子的悲愁, 有三军将士的泪水, 有征人的乡情, 也有思妇的愁苦, 这样的感受都限定在音乐的流淌中。诗中不直接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而《从军行》不仅这一处用到胡乐的意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也让人意味寻长。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抛家弃子?“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久远的情感内容。

三、孤城的意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其二)青海湖上空,长云横过;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点出了戍边将士对自己所担负的重大的责任感。环顾孤城周围,是寒冷的雪山、荒凉的戈壁,无不透出荒凉感,孤城也就被赋予了孤寂、凄凉的意境,成为一个悲壮的意象。“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其三)同样,边陲小城,叶枯黄欲落,日落时起风沙的古战场,让人怎么不感觉到凄凉,让人怎么不想逃离。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战斗,以及战斗停歇后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孤独的边关小城,就意味着侵略、掠夺与抵抗战争的绞肉机,人们时刻都绷紧了心弦,一不小心就要告别世界。特殊的地理意义,让孤城成为诗人描摹的一个肃杀、萧索以及悲壮的意象。

通过对王昌龄《从军行》的经典意象的赏析做简单的研究,我认为王昌龄是一个在诗的意象经营方面的天才,不愧为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将意象的选取、运用经营得精巧绝伦,堪称诗家典范。

但是,由于我的才识疏浅,短见寡闻以及研究时间的短促,本文未能深刻地剖析《从军行》意象的精妙之处,只是片面的选取几个突出的意象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只是杯水车薪,只能为研究《从军行》的意象经营提供一点素材,没有多少理论可以引用。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将《从军行》中的经典意象与其他题材诗中的同一意象或者不同时代的同一意象做比较研究,将其意象充分的挖掘和分析,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获得更多成果。

篇4:桃花源记中成语

1豁然开朗 :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2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3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得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得地方.借指一 种空想得脱离现实斗争得美好世界.

4怡然自乐:怡然:喜悦得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6鸡犬相闻:是鸡鸣狗吠得声音都能听到,比喻彼此居住得很近.也指人烟稠密.也表示一种和睦得 景象.

篇5:桃花源记中成语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得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得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得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得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得。(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得田地、美好得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得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得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得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得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得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得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得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得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得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得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得人告诉(他)说:“(这里得情况)不值得对外边得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得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得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得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得人了。

篇6:试析诗歌中常见意象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篇7:桃花源记中的通假字

桃花源记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续写

话说这渔人出了桃花源,沿溪而下的时候,脑袋里就盘算着:我既然寻得了这一群深山之人,又是秦朝之后,如果禀报给太守,太守念我忠于晋朝定会给我不少的赏银。主意已定,渔人在沿途的桃花林中做了些许标记,又留心了四处的景致,心中更是得意,仿佛那白花花的银子已经到手。可他不知道,在暗处,有一个人惊出了一身冷汗:村中智者之言果不其然,此人贪得无厌,在受了村中人热情款待后既然还妄图利用他们讨得赏银,幸好自己被派出暗中跟踪,不然村中的事可就要泄露了。刚想上前将那奸人一举拿下,这人心中陡然一转,何不让他去禀报,再来个自食恶果。这位智勇双全的村中汉子,用草叶将渔人所作的标记如数遮掩,不留丝毫痕迹,然后又不动声色的`跟在渔人身后。身上的衣服是村中的巧妇仿着渔人的衣服制的,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此人便跟随渔人来到一座府邸前,见渔人进去后不久,便有一大队人马跟随渔人来到那条溪边。但渔人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明明标识的很清楚的标记,不知该带领他们往何处去了。太守手下的士兵一看渔人根本找不到桃花源的方位,以为他在欺骗太守,便把他暴打一顿,拿走了渔人从太守那得到的赏银,愤愤的走了。跟随而至的村中汉子看到眼前的一幕,心中大喜,连忙撑船回到了桃花源。

村中闻此人归来,群聚,听此人将事情经过娓娓道来。心中大惊后分外叹惜,自此识外界之人心机深重,故下定决心,堵塞了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希望这之后再没有外界之人来此打扰。

但南阳人刘子骥自持品德高尚,愿往之,与桃花源中的人共享平静的生活,谁知还没启程就病逝于榻中。迷信之人便传言,那传说中的桃花源会诅咒想要前往的人。自那之后,再无人妄图寻得这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故世外桃源之地倒也得了清净,又是一代一代自给自足的生活下去了。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中的成语

2.桃花源记中一词多义

3.解读《背影》中的泪水意象

4.杜甫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5.王昌龄诗歌中的月意象

6.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7.古代文学中的眉意象探究

8.桃花源记中的重点句子

9.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

10.晨露中的桃花美文

下载word文档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