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

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

2022-09-08 08:22: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沉默的理想主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

篇1: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

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

让精彩在笔尖跳跃

邹席

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的思想真实地展现在老师面前,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一、仿精彩段落,让妙笔生花

儿童都有天然的模仿才能,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学的范本,值得慢慢咀嚼。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自由发现,自主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哪怕是几个词、几句话。孩子们根据喜好,可模仿某一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编一编。比如《桂林山水》里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道:“你能模仿这些句子写一段话吗?”孩子们露出为难的神情。于是,我趁机出示了自己的仿写片段: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这样一来,孩子们兴奋极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写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进行描写;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这三方面进行描写。

二、补课文空白,任想象驰骋

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课文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美,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找准这些“空白”,引导学生以习作的形式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

在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巨人终于明白了”,巨人明白了什么?课文并没有写出来,于是我设计了两个练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巨人的思想。练笔一: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拿起你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一下推倒前和推倒后的画面吧,一定要有鲜明的对比啊!练笔二: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把这个童话写下去。孩子们有的想象出了推到围墙后,花园里百花盛开、鸟语花香的美妙世界。有的想象巨人春、夏、秋、冬四季和孩子们做游戏、乘凉、讲故事、摘果子、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生活场景,真切地感受到与人分享的温暖和幸福。

三、抒动人真情,任感动流淌

有些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很容易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安排小练笔,指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产生的情感共鸣或感受写下来,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在教学《中彩那天》时,我抓住“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这一细节,要求学生进行想象写话。想象填空一:“面对这张彩票,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他想:( )。渐渐地,那橡皮终于落在那个K字上,轻轻地擦了起来……”你觉得父亲擦去K字的那一刻究竟在想什么?有的写道:我们家生活很拮据,我又很想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不知什么时候才买得起,我还是留下吧。有的写道:我还是擦吧,毕竟库伯家有钱,我家没钱,应该给我,况且彩票也是我买的。对库伯可能是锦上添花,对我们却是雪中送炭啊!……此时我再次引导:可是面对道义和良知,父亲又会怎么做,怎么想呢?再次出示想象填空二:“擦着擦着,他的手突然停止了,他又想( ),想到这里,他放下橡皮给库伯拨打电话。”在孩子们的心理活动描写中,真真切切地“见”到了父亲那种欲擦又止的异常举止,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如此人情入境的想象,练笔与情感自然水乳交融。

(作者单位:桃江县桃花江小学)

篇2:“就文取材”话练笔

“就文取材”话练笔

“就文取材”话练笔

文/陈秀桃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一节课所能做到的,关键是这种理念要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节课尽量都让学生动动笔,将语言文字真正落到实处,这将会是学生的一笔财富,受用终身。”如今老师们都知道把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但多数教师的小练笔都放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或其他时间进行,如此练笔恐怕未能真正发挥作用。我认为可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即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提炼内容。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如,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言,有学生写:在遇到困难和不幸时,只要肯动脑筋,肯动手,就会创造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还有的学生写:只要心中有信念,不轻易放弃,去把握每一次机会,即使在恶劣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成功。再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后,让学生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2.活化形象。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有一句话:“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中“饱经风霜”一词比较抽象。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引导: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

3.填补空白。

(1)抓省略号。如,教《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盘古的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并用文中的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把想象中种种变化写出来。于是,就有了“他的耳朵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贝壳;他的骨头变成了藏在地下的石头;他的牙齿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他的泪水变成了冬天的白雪……”如此精彩纷呈的答案。通过写,盘古身体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2)抓小泡泡中的提示。如,《爬天都峰》第七自然段“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旁边小泡泡中出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的提示。由于已有前面老爷爷和我的相互鼓励作为铺垫,于是,让学生在小泡泡中写下自己的体会就水到渠成。学生写出了:“他们攀上天都峰是多么不容易”“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看到天都峰顶那美丽的景色,去触摸那七彩的云端,唯有努力攀登,永不放弃”……

(3)抓语言的拓展。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第二段,有一句“科利亚能看见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这里,让学生写写“科利亚不能看见什么”,不仅学生有内容可写,而且还能深切体会到科利亚的孤单、无聊和真没意思。

4.仿写段落。主要包括模仿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如,学完《小柳树醒了》一课后,引导学生思考春天还有什么醒了?并出现“春天跟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 ________.”的句式,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说话。在学生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5.凸显思想。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之“精彩片段”时,设计这样的练笔: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看看学生的作品:从鲁滨孙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从鲁滨孙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从鲁滨孙与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从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鲁滨孙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从面对不幸,鲁滨孙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这个练笔中,学生的表达已经完全超越了文本本身所给予的言说,他们用自己的笔超越着自我的灵魂,在言语的实践中受到人格和德行的熏陶。

6.显化情感。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让学生走进文章的生命。《荔枝》一课结尾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洁而情意绵绵,可谓是文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笔。我们可以让学生静心读一读,然后接下去写一写。把作者蕴含于语句中的浓厚情感表达出来,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7.转换语言。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教学《全神贯注》第一自然段时,请学生用“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女像。学生回答道:(1)虽然女像仪态端庄,但是罗丹觉得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女像。(2)虽然茨威格觉得女像是杰作,但是罗丹发现女像的左肩有点偏,所以要修改女像。(3)虽然女像雕塑得很不错,但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发现女像的左肩膀偏了一点,所以要修改……可以看出,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言语材料进行了重组,把从文中学到的新词新句融入自己的语言中,并加以灵活运用。

这种就文取材的小练笔,好处有三:(1)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相促进。(2)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习作训练的一个难点。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于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小学)

篇3:就文取材,一箭双雕--阅读教学中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这种练笔受到训练时机的严格制约而不宜随机进行,因为写的内容五花八门,若随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势必横生枝节,影响课文的内在气势和神韵,转移课文特定内容所激发的学生情感,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因此只宜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或其他时间进行,局限性显而易见。有没有一种宜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进行的练笔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文取材、一箭双雕的小练笔就是。顾名思义,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从语言形式的来源来看,这种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有两种基本类型。

1.语言形式源于本文。

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如,教《太阳》,通过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明了课文说明太阳的远和大两个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习第3自然段时,就让学生写一段话,在课文已经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的基础上,加进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热。于是学生写道:“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火球。它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能够把万物化为灰烬的熊熊大火,温度不过800摄氏度左右,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它的7.5倍,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太阳中心的温度则是大火温度的22500倍左右。”

2.语言形式不限于本文。

语言形式不拘,可以单独运用过去学过的,也可以综合运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再见了,亲人》时,针对课文内容特点,设置了这样的训练情境:“既然是话别,就应是双方的,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为三组,各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从练笔时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运用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关系来看,宜于课内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1.提炼内容。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2.活化形象。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3.填补空白。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练笔也可以是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4.凸现思想。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于永正老师教《白杨》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赞颂白杨不是课文的写作目的,赞美人才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于老师设计的这一训练,不但使在文中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得到迁移运用,而且在树与人之间搭起一道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5.显化情感。“情动”固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其实在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或是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有时可以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难忘的一课》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让作者双眼润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可让学生回顾从社会课或其他途径所了解到的,说说画中的人各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我”的眼睛为何湿润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6.转换语言。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教《田忌赛马》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这种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好处有三。第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第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宁德师范附小 卢秋萍宁德市小学教师培训部 施茂枝 摘自《福建教育》)

[就文取材,一箭双雕--阅读教学中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篇4:就文取材读中学写

就文取材读中学写

就文取材      读中学写        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这种练笔受到训练时机的严格制约而不宜随机进行,因为写的内容五花八门,若随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势必横生枝节,影响课文的内在气势和神韵,转移课文特定内容所激发的学生情感,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因此只宜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或其他时间进行,局限性显而易见。有没有一种宜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进行的练笔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文取材、读中学写的小练笔就是。顾名思义,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我每学期按照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各种读中学写的训练,学生的收获不小。 一、人物 【文体例段】    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悄地站在一边。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提示点拨】    重点写罗丹在工作室里发现,女神的左肩偏了一点,脸上有一点小小毛病,立刻持刀修改,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叽里咕噜,一会儿点点挥挥,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如痴如醉,将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特点具体描述,活灵活现地向我们展示了罗丹工作时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精神风貌。在学段创作时,要尽量作用上“只见”“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越……越……”等词语。 【读中学写】【学生创作】 题目:王老师在办公室     我悄悄地趴在王老师办公室的'窗户前,只见他正在给我们批改作业,他是多么认真啊。他左手按着我们的作业,右手握着一支红钢笔,聚精会神地批改着。他一边批改着,一边反复推敲着作业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他一会儿停下笔来想一想,一会儿又在作业本上添上字词或句子,一会儿圈一圈、画一画,好的地方还加上几句批语。王老师越干越有劲,连放学铃响都没有听见,直到办公室没有人才离开。 二、景色 例段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指导:描写景物时,要注意交代观察点,安排好写作顺序。阅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作者的视线是如何变化的,并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作者的观察点是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观察对象是颐和园的景色、昆明湖、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作者的视线依次扫过了颐和园景色、昆明湖、城楼和城里的白塔;然后注视昆明湖面,感觉到湖水的特点是绿和静;接着,视线远

[1] [2]

【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相关文章:

1.就文取材,一箭双雕--阅读教学中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2.燕子小练笔范文

3.续写小练笔

4.落花生小练笔路灯

5.作文小练笔范文

6.小练笔作文400字

7.小学生习作小练笔:寒假习作

8.小练笔范文一百字左右

9.小练笔写一封信格式

10.小练笔之路灯作文

下载word文档
《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