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现状调查论文
“每天都睡不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现状调查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现状调查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现状调查论文
论文摘 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与日俱增,巨大的投入能否带来相应的效益呢?而效益是通过信息化资源应用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针对教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线路改造、流量扩容、设备升级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覆盖市、县、校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体系。截至,宁夏全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总数达8.3万台,生机比达到12∶1。全区40%以上的农村小学也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联网,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宁夏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山区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师资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要求更为迫切。教育信息化为宁南山区的教育带来了什么效益,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此,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以下简称“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宁夏南部山区的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等八个县(区)中,每县(区)随机各抽取城市高级中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高级中学),城市初中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初级中学),农村中学2所(乡镇中学),城市小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学),农村小学2所(乡镇及行政村小学),农村教学点1所,共64所中小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在样本学校随机选取部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每个学校选取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1名、技术人员1名、一线教师2名,进行访谈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9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来源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宁南山区八县(区)89%信息化教育硬件设施为政府投入,7%的硬件设施为社会捐赠。教师使用的软件资源有76%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10%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8%的软件资源为教师制作,6%的软件资源为区域共享。可见,政府为宁南山区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同时,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软件资源区域共享非常欠缺。
2.基础设施状况
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区)的生机比为16∶1,远远低于宁夏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区平均水平为12∶1)。学校联网计算机占计算机总数的76%。学科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占教师总数的74%,其中有83%的计算机联网。这四个指标中,城市初级中学高于农村初级中学,城市小学高于农村小学,农村小学高于农村教学点。可见,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拥有计算机187台,平均拥有手提电脑17台,平均拥有数码投影机3.7台,平均拥有数字视频展示台1.9台,平均拥有电子白板0.6个,平均拥有数码摄像机0.7台,平均拥有数码照相机2.9个,平均拥有打印机3.2台,平均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2套。单从平均数看,宁南山区信息化硬件资源比较欠缺,从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设备数量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建设比较普遍,如有些学校依靠各类项目资助卫星接收系统有达3-4套,有些学校为零。
3.经费配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宁南山区八县的'教育信息化经费87%为政府投入,学校自主投入约占7%。其中用于购置设备约占总经费的74%,软件平台建设约占总经费的17%,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支出约占总经费6%,教研等其他支出约占总经费的3%。可见,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设备购置、轻视资源的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4.人员培训状况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有技术人员1.6人,平均有专职技术人员0.4人。学校校长平均每年参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6天,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0天,技术人员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4天。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很有必要,有47%的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必要;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需要调整;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的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可见,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手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培训时间、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等各环节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24%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有51%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应用信息技术,有2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不使用信息技术。
在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中,有82%的教师选择使用不方便,有63%的教师选择技术能力不足,有8%的教师选择用不着。
在信息技术课堂使用方式的调查中,有24%的教师选择“培训所得”,有64%的教师选择“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师选择“仿照他人”,有12%的教师选择“其他”。
有36%的教师在课余经常浏览站,有54%的教师偶尔会浏览站,有10%的教师从来不浏览站。
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应用次数不多,应用的热情不高。
6.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状况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显示:有71%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没有形成,有65%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有83%的学校没有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
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投资不足,投资方向不合理
尽管宁夏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受当地条件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以及教学点,设备不足、老化问题尤为突出。虽然我们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些学校的信息化设施有了改观,但早期部署的远程教育设备已逐步老化,亟待更新。
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量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软件资源建设,忽视了教师培训、资源应用等环节,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不足,区域共享水平低
宁南山区教师所用的资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国家基础”,没有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软件资源。区域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匮乏,虽然一些平台已经建成,但功能简单,可用资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还处于学校自建自用、教师自制自用的状态。
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课堂应用不能得心应手
宁南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导致课堂应用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尽管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较多,但由于培训内容只是停留在信息技术简单的应用,缺乏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的培训,培训内容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不能满足教师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另外培训教师水平不高,培训组织不合理等导致大量的培训形同虚设、走过程。
4.信息化教育评价缺失
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既没有硬性的要求,又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学校虽然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导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用与不用一个样、用好用坏一个样,对学科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
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虽然个别城市中小学的信息化管理已具雏形,如个别学校建有“教务管理系统”,但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低。日常教务管理、教研活动、考试等都依靠office办公系统简单的统计、日常打印功能,甚至有些学校还用手写、手抄的传统方式。
五、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
1.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逐步改善信息化基础条件
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经济落后,学校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地处农村,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甚至与宁夏北部存在很大差异。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而实施的一项浩大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非常贴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非常符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情。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下,宁南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为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所以,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适当调整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有序推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对现有硬件维修、组合、升级
宁南山区学校的硬件主要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其他零星项目的资助以及社会捐赠。设备老化、功能单一、重复投资现象比较严重,价值万元的设备因为缺少几百元的维修费用而停用。所以当前急需对现有的设备进行维修,让其发挥作用。同时,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升级,合理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
3.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示范、教研活动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培训,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促进其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其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事实,并乐意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培训,使教师能将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融入课堂。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教师培训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安排,分层、有序的进行。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做好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是核心任务,对基础硬件建设、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做出贴合实际的统筹安排,每走一步都是下步的开始。
结论
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要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投入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创新与借鉴的关系。循序渐进,结合实际,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永贤.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6):93-95.
[2]曾祥翊.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1):30-35.
[3]高铁刚等.基础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28-33.
[4]杨改学等.“农远工程”建设:观念的转变比条件改善更重要[J].电化教育研究,2011,(8):63-67.
篇2: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淮安市将于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目前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对策,淮安市电化教育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淮安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利用
一、调查设计与统计报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淮安市将于20完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区)创建任务,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尤为迫切。按照市教育局整体工作部署要求,为全面了解淮安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探索改善的对策,我馆对市内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共开展了三项调查统计工作。
篇3: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二是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与评价的调查,
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的调查。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查采取现场调研的方法,并结合20XX年底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共向学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馆又对部分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走访和座谈,使调查问卷的回收数量和质量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二、关于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统计数据进行整理(见表),并结合到部分学校实地查看、听取教师意见等综合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量不足,缺口较大
通过表中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年来,由于我市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积极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因此,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配合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和“三百工程”实施,我市还重视本地中小教学资源建设。征集拍摄200多节课改观摩录像课和专家讲座,制作成光盘分发全市各中小学.特别是自去年省教育厅实施“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教学光盘到农村中小学。先后六批共有682所学校接收省优秀教学光盘2414套共l2万多张,加速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的不足。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缓慢,数量不足,缺口较大。根据有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与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每班1套,各年级每个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20g。电子图书每生l0册。按照这一标准,中学按九门学科计算,每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达540g,小学按语、数、外三门学科计算,每校将达360g,因此,我市中小学现有的教学光盘、课件、网络资源数量仍存在很大缺口。
2.结构不够配套,内容不成系统
通过调查了解、听取教师反映,查阅几年来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目录,可以发现我市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结构上不够配套,不成系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年级、学科配套不齐。目前全市无一所学校拥有按年级分学科完整配套的教学资源,语文、外语、计算机、政治思想教育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较多,一些学科(特别是小学科)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
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书本教材不配套。目前中小学课本教材一纲多本,针对江苏版课本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多,引进的教学资源难以与课本教材匹配,为一线教师使用带来不便。
三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结构不配套。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内容结构上看是教学案例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少,教与学工具与模块更少;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图片类资源多,视频类、动画类资源少,难以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四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系统,不成体系,由于我市、县(区)缺少信息资源中心,导致全市教育资源建设不仅数量上难以保证,而且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由于缺少专用资源管理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平台,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方面零乱分散,不成系统。
3.分布不均,存贮分散,共享困难
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市县直属学校资源多,农村学校资源少: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又多集中在中心小学,一般完小、教学点资源少,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将优质教学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完成基本学科教学任务的需要。虽然经省教育厅实施的“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配发,此现象有所改观,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学校内教学资源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由于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多为单机版,分散在教研组或教师手中.给教师资源的查阅、使用带来不便,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了使用效率。
4.管理不尽规范,流转速度隧,利用率低
如上所述,由于我市尚未建立教育资源中心,绝大部分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缺少专用资源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导致我市及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不尽规范。信息化教学资源购置各自为阵,多有重复;资源归集整理、数字化改造程度低,建有校本资源的学校少;教学资源分布零散,教师自制资源难以集中交流.资源共享困难。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据调查了解,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市直中小学分别达到了总课时数的70%和30%,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直接用于平时课堂教学的较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大多用于教研活动或公开实验课、评优课,较低的利用率不能激发教师应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需求.反过来又影响着信息化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通过对我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现状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初步满足了需要,但在总量、结构、科目及应用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就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要找准其发展思路,必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一要找准现有问题的原因,二要看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而把握好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形成正确的资源建设思路。
1.领导、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1)学校领导对资源建设的观念与认识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校领导(70%)已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尤其在资源建设对本校发展所起的作用上认识不深刻,导致学校对资源建设的各种管理与政策都不到位。
(2)学校资源建设的方式及目标取向有待改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资源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资源建设方案单一。只有条件优越的学校配有成套的教学资源库.大部分学校仅以获取互联网传送的免费资源为主,以学校教师上公共课自制的优秀课件为辅。
(3)经费支持及学校的内外管理制度仍需改善。经费的支持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资源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严密的资源开发计划和管理条例,经费方面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可靠支持。
(4)资源建设环境需要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并非孤立进行的,需要良好的环境做支撑。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硬件设施的开放程度不够,一是设备存在“精英化”,不符合大众化的教学需求,教师应用资源上课极不方便:二是设备的“专属化”,设备成为管理人员的专利和学校装点门面的摆设.未能真正向教师、学生全面开放。
2.从教师应用层面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应用需求分析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兴趣一般。通过访谈发现,尽管教师希望通过资源来改善教学,但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含义和作用,参与资源建设和应用资源的意识淡薄。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①在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方面.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备虽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要在教学中使用自如,还有一定难度。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4%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9%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59%)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③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6%,能够应用的也仅达到38%。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3)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①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来源。调查表明,36%的教师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占24%,教学光盘占到16%。可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但来源仍然较为分散。
②常用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及满意程度。从表现形式看,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文本(31%)和图片(25%),然后是动画、视频和音频。从满意程度看,教师对文本和图片的满意程度较高,这可能与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够有关。
③常用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调查表明,53%的教师经常使用某一知识点的小课件,37%的教师经常使用素材类资源,8.7%的教师使用以章或节为单位的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大课件,素材类资源的使用率低于小课件的使用。
④使用教学资源主要用于教学的环节。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将教学资源用于上课这个环节,其次是备课、练习、考试。这与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即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只是围绕教学。
(4)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评价。
①对网上提供教学资源的满意程度。问卷统计结果表明,57%的教师认为网上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与新课程不符、制作质量差、数量不够、不能实现二次开发等。
②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效果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对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果是持满意态度的。至于少数人认为效果一般或不佳,关键还在于使用者能否恰如其分地使用资源。
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演示讲解”和“呈现情境”的促进作用较大,认为演示讲解达到很好和较好程度的占89%.呈现情境占86%:认为对个别辅导、学习答疑和教学反馈促进作用一般或不大的比例都超过了半数。可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还停留在呈现知识内容的层面。
④对信息化资源内容的需求状况。数据表明.教师需求最大的资源是优秀课堂实录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其次是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接下来依次是演示实验、教学内容的解释和例题.对试题需求最低。由此可知,不管何种情况下,教师对案例的需求都比较大,说明各种优秀案例是教师备课、上课和个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四、改善对策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保证可持续发展
要把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看作一个系统,从一开始就要宏观统筹,加强规划,做到科学管理,使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从而得到不断的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的态度与认识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使他们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指导他们进行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规划等尤为重要;其次,健全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在对本校资源情况进行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的资源建设规划。规划要有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明确各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使资源建设有序进行。
2·明确资源建设的目标取向,建立优质丰富的资源库
学校建设的资源必须支持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建构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真正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拯救出来,充分激发教与学两个主体创造性。具体到中小学校,目标主要包括:
①为保障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建设资源;
②为学科教学提供资源;
③建设能够支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资源。
学校资源建设,应坚持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策略:
①积极引进、购进优秀教育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改造。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②自主开发,鼓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资源建设。
③从网上下载.将一些实用的素材或课件充实到学校的资源库。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将这些自主开发和引进的资源重新归类,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方便教师获取。从而建成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学校校本资源库。
3.为应用创设良好环境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做保障。在资金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价值,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进行教学。除了建设和维护硬件设施环境外.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与支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资源应用的指导理念、对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激励制度和设备的管理方式等等。
4.加强资源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建设要服务于教学应用,同时也要以应用促建设。我们可以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步进行,因为在应用过程中,既可以积累经验.又能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改正和有效维护。从资源应用的实效来看。目前学校资源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未得到深层次的应用,学校应切实推广资源的深层次应用。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可采用各种手段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研究信息技术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渗透,逐渐探索出适合课程与环境、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应用模式。
5.建成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中第12条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我市将在年内建成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并开通城域网应用。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课程设计,详细分类到各学科、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章节内容,使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得心应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集中精力应用上述资源,并在应用实践中对其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校园局域网内高速共享。
市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成将克服学校重复投资建设的弊端,解决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少、适用性差、与教材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力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6.大力开展普及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效能取决于教师的应用水平。要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评价、选择取向、能力状况.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要求,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考核工作,并通过常态开展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观摩、竞赛、研讨活动,大面积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理念、技术、方法等层面提高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益,以应用的效能和需求来促进资源的建设,保障资源建设沿着科学有序的轨道不断推进。
【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现状调查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