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

2023-04-02 08:31: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岛病山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

篇1: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病患的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所起到作用及其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教育前后的一系列控制目标如舒张压、收缩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之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以及收缩压较教育之前均有显著进步(P<0.05),而教育前后的舒张压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满意度及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较教育前存在显著提升(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取教育管理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使病患积极配合治疗,对糖尿病疾病知识有一个基础全面的了解。在控制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及收缩压等指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糖尿病 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罹患糖尿病的病人数量增长迅速。据相关报道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成年人为9.68%,患病总人数约为9237万,城市患病人数约为5019万,农村约为4218万。我国或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病患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于糖尿病方面有着达标率低、治疗率低、知晓率低三低的情况。由于存在相当数量的病患无法获得正确的指导与治疗,我国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也居高不下。为了普及糖尿病疾病知识,我院开展了此次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卓越。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月至2月于我院进行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糖尿病,精神正常不存在语言、智力障碍,不存在恶性肿瘤病例。所有患者于健康教育前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9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1例。采取前后自身对照试验,将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

建立教育管理队伍,成员由护士、医生、内分泌专家组成。主要教育管理措施有:

(1)定期举行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合理安排内容,根据病患要求选取与患者利益切实相关的且多数病患关心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2)利用走廊文化、宣传橱窗、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3)保持友好的医患关系。健康讲座的环境需保证舒适洁净,病患进入讲座现场后引导其入座、测量身高、血压、登记资料。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与真诚,感觉感动与温暖。注意现场的气氛,保证热烈有序。

(4)现场教学,教导病患如何监测血糖以及自行注射胰岛素。

(5)提供具体、长期的健康教导,针对不同病患的不同情况定制其控制指标。指导其用药、运动、饮食及减肥。与患者保持联系,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6)针对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

(7)为每位糖尿病病患建立档案,从而进行高效的系统化管理。

1.3数据处理

数据资料均采用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组间数据资料采取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前患者的满意度为44.79%,健康教育后为79.17%。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以及收缩压进步显著,舒张压不存在明显变化。

3讨论

糖尿病病患的自制能力及其日常行为是糖尿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所在[1]。糖尿病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对代谢进行控制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素。为达这一长远目标需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有效的教育管理[2]。教育管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辛未干预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正确用药,合理进行运动。教育管理能够使患者对糖尿病有基础而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患者走入治疗误区[3]。教育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代谢控制,患者在教育管理后能够正确运动、合理进食,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及体重指数均得到有效控制[4]。由于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医务人员的真诚帮助将树立其正面形象。使患者的满意度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肖菊,朱朝辉,王晓杰等.社区健康管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软科学,,(3):183-184.

[2]贾显静.开展优质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的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4):85-86.

[3]鲁先娥.PDCA循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12):108-109,110.

[4]贾显静.优质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2):293-295.

作者:梅宝丽 孙华 张红艳 单位: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篇2: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思考论文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思考论文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病患的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所起到作用及其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教育前后的一系列控制目标如舒张压、收缩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之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以及收缩压较教育之前均有显著进步(P<0.05),而教育前后的舒张压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满意度及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较教育前存在显著提升(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取教育管理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使病患积极配合治疗,对糖尿病疾病知识有一个基础全面的了解。在控制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及收缩压等指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教育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罹患糖尿病的病人数量增长迅速。据相关报道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成年人为9.68%,患病总人数约为9237万,城市患病人数约为5019万,农村约为4218万。我国或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病患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于糖尿病方面有着达标率低、治疗率低、知晓率低三低的`情况。由于存在相当数量的病患无法获得正确的指导与治疗,我国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也居高不下。为了普及糖尿病疾病知识,我院开展了此次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卓越。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月至202月于我院进行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糖尿病,精神正常不存在语言、智力障碍,不存在恶性肿瘤病例。所有患者于健康教育前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9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1例。采取前后自身对照试验,将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

建立教育管理队伍,成员由护士、医生、内分泌专家组成。主要教育管理措施有:(1)定期举行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合理安排内容,根据病患要求选取与患者利益切实相关的且多数病患关心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利用走廊文化、宣传橱窗、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普及与宣传。(3)保持友好的医患关系。健康讲座的环境需保证舒适洁净,病患进入讲座现场后引导其入座、测量身高、血压、登记资料。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与真诚,感觉感动与温暖。注意现场的气氛,保证热烈有序。(4)现场教学,教导病患如何监测血糖以及自行注射胰岛素。(5)提供具体、长期的健康教导,针对不同病患的不同情况定制其控制指标。指导其用药、运动、饮食及减肥。与患者保持联系,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指导。(6)针对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7)为每位糖尿病病患建立档案,从而进行高效的系统化管理。

1.3数据处理

数据资料均采用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组间数据资料采取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前患者的满意度为44.79%,健康教育后为79.17%。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体重指数以及收缩压进步显著,舒张压不存在明显变化。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病患的自制能力及其日常行为是糖尿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所在[1]。糖尿病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对代谢进行控制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素。为达这一长远目标需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有效的教育管理[2]。教育管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辛未干预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正确用药,合理进行运动。教育管理能够使患者对糖尿病有基础而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患者走入治疗误区[3]。教育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代谢控制,患者在教育管理后能够正确运动、合理进食,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及体重指数均得到有效控制[4]。由于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医务人员的真诚帮助将树立其正面形象。使患者的满意度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肖菊,朱朝辉,王晓杰等.社区健康管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软科学,2013,(3):183-184.

[2]贾显静.开展优质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的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4):85-86.

[3]鲁先娥.PDCA循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2):108-109,110.

[4]贾显静.优质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2):293-295.

篇3: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分析论文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分析论文

妊娠期糖尿病是女性在怀孕期间的病症,是指孕妇在怀孕前没有糖尿不能,但在怀孕约24周后的糖耐测试中却出现了高血糖的现象[1]。妊娠期糖尿病多发生在妊娠的中期至晚期,如不对血糖加以控制,对胎儿的影响极大,比如先天性畸形、巨大儿甚至导致胎儿死亡。优质护理服务对降低孕妇血糖提升胎儿出生治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主要选择108例患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其中54例采取优质护理并强化健康教育,下文是研究的结果和详细说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

9月—9月该院接收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孕妇年龄在23~38岁之间,年龄中位数(27.3±3.5)岁,孕周24~38周,平均孕周(32.3±3.2)周,初次受孕29例,经产妇24例。对照组孕妇年龄在24~39岁之间,年龄中位数(29.4±2.6)岁,孕周24~39周,平均孕周(33.7±3.1)周,初次受孕23例,经产妇31例。将患者的年龄、孕周和症状等各项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教育方法

为观察组患者给予行常规的护理,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包括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常见病症以及治疗注意事项。对照组在观察组的患者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并进行更深入的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常规健康护理

孕妇入院后,安排主治医师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包括护理人员和营养科医师,仔细检查孕妇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程度,指定健康教育方案[2]。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流程,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实施健康教育方案。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1.2.2对孕妇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

妊娠期糖尿病会给孕妇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妊娠期过度紧张、焦虑。护理人员需和孕妇保持良好的沟通,耐心为孕妇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安抚孕妇心理提升其对治愈的.信心[3]。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需要合理控制饮食,护理人员要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多选粗粮、控制甜食,促进血糖正常。

1.2.3定期检查和健康评估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要经常进行血糖监测,护理人员可以为孕妇及家人讲解测试血糖的方法,加强孕妇的自我健康管理,有助于孕妇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护理人员还要对孕妇的身体情况进行严密的管擦,定期评估,保证一旦孕妇出现异常能够及时调整护理方案[4]。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孕妇的血糖情况,以及进行护理和强化健康教育管理后孕妇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观察并记录孕妇的妊娠和分娩情况。

1.4统计方法

选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版本进行数据分析。以[n(%)],χ2表示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血糖控制情况和健康知识知晓率情况

观察组孕妇的血糖控制合格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为别为61.1%、70.4%,对照组分别为87.0%、92.6%,对照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有可对比性(P<0.05)。见表1。

2.2两组孕妇的妊娠和分娩情况

观察组孕妇出现产后出血、胎儿窒息以及巨大儿等情况的概率为58.0%,对照组的出现概率为12.0%,对照组孕妇的妊娠和分娩情况优于观察组(χ2=4.3652,P=0.0324)。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如不及早进行控制对孕妇和胎儿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在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教育管理,是控制孕妇血糖促进孕妇康复的有效方法[5]。在孕妇入院之后立即成立健康教育小组,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和个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与孕妇及家人进行良好沟通,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同时,为孕妇讲解病症的有关知识及大概的治疗流程,耐心回答孕妇的问题,对孕妇进行全程全面的健康指导。运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孕妇血糖情况,提高胎儿的出生质量,让护理效果大大提升。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0.4%,明显低于对照组92.6%的知晓率;对照组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观察组。对照组出现产后出血、胎儿窒息以及窘迫等情况的概率要低于观察组,整体疗效更为显著(P<0.05)。综上所述,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孕妇血糖情况,还能提升胎儿的出生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刘运红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

[参考文献]

[1]兰广珠.优质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6(77):339,342.

[2]李志云,李正梅,胡桂芳,等.优质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15(5):40-43.

[3]马冬霞,季秋梅,孙玉红.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0):288-289.

[4]娄希云,王迪.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教育方式及效果初步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203-205.

[5]曾宪莉.优质护理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并发症的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2):187-188.

篇4:教育管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教育管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教育管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教育管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两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满意度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等情况。结果:研究组采用教育管理健康教育模式,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满意度、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教育管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教育管理;糖尿病;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糖尿病已成为困扰众多患者的最大顽疾,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致使患者面临死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疾病,通常会伴有并发症出现。因此,为了有效治疗糖尿病,必须将加强教育管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此来控制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所以,对教育管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6~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58±4.6)岁,两组患者性别、病症类型、病情情况相似,而且采用的治疗方法相同,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我院对选取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但护理模式不同。对于治疗方法,常采用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磺尿类等药物治疗。医护人员在治疗糖尿病患者过程中,将配合着一定的护理模式去开展工作,以此来实现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对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于研究组,则采用健康教育模式,具体的方法如下:我院护理人员向糖尿病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并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让患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掌握一定的预防知识。同时,我院还通过张贴宣传幅、播放视频等方式扩大宣传,让糖尿病患者全面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和并发症,以及掌握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手段,实现患者对糖尿病的全方面了解[1]。我院医护人员还向糖尿病患者介绍有关药物的种类、注意事项和服用方法等。例如,患者在服用苯乙双服初期,一次25mg,一日2~3次,饭前服用,如果效果不明显,可将药剂提高到每次50~100mg,但老年糖尿病人每次剂量不要超过75mg;对于二甲双胍,每次口服0~0.5g,一日2-3次,之后根据血糖、尿糖等情况控制剂量[2]。医护人员为糖尿病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计划,结合着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确保患者在医护人员和自我的共同监护下,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医护人员还定时检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测量患者的血压,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同时,医护人员还向糖尿病患者传授正确使用血糖仪的方法,从而让患者在家就可以及时、准确的`检测自己的血糖,而且更加方便。护理人员定期向糖尿病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其血糖、血压等情况,了解其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效果,将回访情况记录下来,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从而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的教育管理,确保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糖尿病患者的实验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糖尿病患者实验数据的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对将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但治疗方法相同,对两组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人数为15,一般为16人,差为19人,对该教育管理模式非常满意的患者为15人,比较满意人数为30,不满意人数为5,总满意度为90%,患者完全掌握糖尿病知识人数为15,基本掌握人数为15,未掌握的人数为20,总掌握率为60%[3]。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人数为30,一般为19人,差为1人,对该教育管理模式非常满意的患者为35人,比较满意人数为15,不满意人数为0,总满意度为100%,完全掌握糖尿病知识患者人数为30,基本掌握人数为16,未掌握的人数为4,总掌握率为92%[4]。研究组实施教育管理,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严重的侵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该病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所以容易产生并发症。因此,必须加强对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为做好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有利依据,所以被应用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研究表明,研究组采用教育管理健康教育模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满意度、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情况,并向患者宣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从而然后患者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减轻其痛苦。因此,教育管理应该广泛的被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赵秀君,高俊香,张松筠等.糖尿病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及初期运用效果评价1)[J].护理研究,(36):4513-4515.

[2]王淑平,鞠淑梅.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教育管理[J].吉林医学,2014,35(8):1766-1767.

[3]迟志波,闫萍,赵红霞等.二级甲等医院糖尿病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70-271.

[4]张茂梅,管清秀,孟永慧等.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康复疗效的观察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8(17):227-228.

篇5: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使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1].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可引起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础治疗措施之一.自我效能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2].

作 者:张媛 王克芳  作者单位:250012,济南,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刊 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 年,卷(期): 22(28) 分类号:G42 关键词: 

篇6: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摘要::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糖尿病持续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乃至生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月至 10 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90 例,其中男 43例,女37 例,平均年龄 56.5 岁,平均病程 4.5 年。排除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碍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中国论文网。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则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诱因、血糖控制方法、运动疗法、糖尿病的并发症、每日进食量的计算方法、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自我检测血糖和尿糖、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教育。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达标

百分比(%)

观察组

45

42

93.3

对照组

45

25

57.8

篇7:片医健康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干预

1. 临床资料:

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 调查对象 .6.1~.12.31我院航东社区中心通过片医入户建立健康档案,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

1.2 对被调查者采用问卷及访谈方式,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101例,女88例。年龄41~80岁。189例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全部为二型糖尿病。

2. 结果:

调查表明:由于糖尿病病程长,病人失去耐心和信心;部分病人对糖尿病认识及治疗存在误区,认为无法治愈,不能坚持用药;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执行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以至血糖制约不稳定。

3. 糖尿病健康干预

3.1 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 社区片医通过举办健康讲座,由我院内分泌科专家到社区进行讲课,提高居民对糖尿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向居民发放健康小册子,制作健康宣传板报指导合理膳食;社区片医定期到糖尿病患者家中进行慢病随访,进行个体辅导,帮助其制定科学的营养膳食食谱。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运动,制约体重。

3.2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社区片医对高危人群侧重健康行为的干预.着重转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依据三级预防的原则进行健康干预。一级预防:开展群众性的防治知识教育,全方位地宣传并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开糖尿病发病,让人们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因素,避开推动糖尿病发病的现代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等,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尤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对新发现的糖耐量异常者,可通过生活干预及药物治疗阻止和逆转糖尿病的发生。三级预防:在社区片医的关怀下,使患有糖尿病的人达到良好的血糖制约,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

3.3 糖尿病饮食干预

3.3.1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制约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不是越少越好,要按时、按量进餐。如果患者因发烧或其他理由不能进食,要相应的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剂量,临时有较大的体力活动时,要适量增加进食量或随身携带少许食物备用。所以,不论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也无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饮食治疗计划。。

3.3.2 饮食治疗应个体化 在制定饮食计划时,要全面考虑包括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是否肥胖、治疗情况、有无并发症。饮食应定时定量,根据标准体重、身高、即劳动强度计算。糖尿病饮食治疗时,限制饮酒、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或油脂,碳水化合物占55%~65%,蛋白质少于15%,食盐限制在4~6g/日。要多吃粗粮、杂粮及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苦瓜、南瓜等食品。

3.4 糖尿病的运动干预 首先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健身策略,可选择快走、慢跑、跳绳、骑车、爬山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为餐后1小时开始,不主张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如运动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增强体质、降低血压、改善体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制约血糖。

3.5 降糖药物的应用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药物治疗是制约病情发展的根本。应注意根据糖尿病的类型、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及体型胖瘦合理选药,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社区片医应确保患者安全使用胰岛素,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正确保存、注射技术、注射部位,了解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片医可指导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含糖食品,同时应随身携带卡片,注明诊断、家庭联络方式及用药情况,一旦发生低血糖便于抢救治疗。

3.6 血糖监测管理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制约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制约仍未达标。只有空腹血糖制约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制约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制约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制约目标,即不仅要制约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制约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制约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监测的结果可反应饮食制约、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定期检测血糖,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对老年患者和并发症多的患者,应增加检测血糖的次数,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7 心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多存在恐惧、多虑、自卑,精神压力大,长期疾病折磨是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片医在社区工作中,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情、安慰。使患者对疾病泰然处之,接受现实,积极应对。要使他们认识到糖尿病并不可怕,通过了解糖尿病知识,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案,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疾病。使社区糖尿病患者充满信心,精神愉快,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4.讨论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管理和制约。社区片医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糖尿病健康干预,降低社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加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在社区片医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使患者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掌握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社区片医对其进行严格正规的饮食管理,使之积极主动长期地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加强自我管理,消除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确保血糖达标,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篇8:社区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的论文

社区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的论文

摘要:目的: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社区在3月至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2±1。51)%显著低于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差异显著(t=6。609,10。025,8。2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糖尿病;治疗效果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失,导致高血糖持续发生,损害其心脏、肝肾、眼部、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1―2]。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当前临床尚无根治方法,患者经济负担重,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常规治疗效果差,难以满足社区患者需要。为进一步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我社区在203月至20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社区在年3月至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3―76岁,平均(65。32±11。07)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77岁,平均(64。90±12。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社区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①社区医师培训。为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效果,通过外聘专家定期对社区医师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增加社区医师对该病症的.认识,增强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培训中可分析部分患者现状,提出治疗方法,帮助社区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制定科学化、合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②药物治疗规范。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关注患者药物治疗的全部过程,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增加治疗效果。具体实施手段应包括观察患者药物、培训患者正确服药,保证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按照医嘱、药物说明书等进行药物治疗,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③饮食方式规范。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意义重大,患者应采用量化饮食治疗。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参考造物晚餐热量分布,确定患者饮食计划。糖尿病患者应以低盐低糖、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为进食原则,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量,规避辛辣刺激性食品进食,务必戒烟戒酒。必要时可将食物做成流质、半流质食品,促进消化吸收。④运动行为规范。糖尿病运动治疗价值较高,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运动方案。社区医师指导患者每日定时运动,保证运动次数、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达到方案要求,叮嘱家属或护理人员随身陪同,休息时测量患者心率,避免意外情况发生。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t检验、c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原因与患者体力活动过少、进食过多、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相关。患者常表现为肥胖超重、多饮多食多尿、日渐消瘦等。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通过实施社区医师培训、药物治疗规范、饮食方式规范、运动方式规范等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血糖情况,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合理作息,加强自我管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2±1。51)%、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这与纵蒙蒙的研究中,观察组空腹血糖(6。11±1。97)mmol/L、餐后2h血糖(8。09±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4±1。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芹,徐乃伟,郭闯,李思慕。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干预策略架构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03):17―21。

[2]姚平。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7,30(22):74―75。

[3]纵蒙蒙。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D]。东南大学,。

篇9: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社区管理观察论文

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社区管理观察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其血糖代谢发生紊乱。目前,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方式已经逐渐由在医院治疗转向在社区治疗。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6月~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6月~20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这11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②他们均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我们将这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7例患者。在对照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27例。他们的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5.4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3±1.。在观察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20例。他们的年龄在3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5.06岁。他们的病程在3个月~2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5±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社区管理方法

我中心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定期测量血糖等常规社区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社区管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进行饮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管理是保证其血糖正常的主要方法,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减少纯糖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类、肉类和乳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少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③严格限制患者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g以内。其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的患者的食盐摄入量要控制在3g以内。

1.2.2进行健康管理①管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向其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血糖自测。

1.2.3进行用药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并为其讲解注射胰岛素的相关注意事项。②管理人员应指导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③管理人员应在指导患者用药的过程中为其讲解药物的特性,并指导其查看说明书,使其了解相关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④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用药的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1.2.4进行运动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日常爱好等,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并告知患者不要在空腹时进行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的现象。

1.3观察指标

社区管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管理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管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3±2.36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2.67±3.46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0.34±2.12%。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28±1.64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8.57±2.57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8.57±1.53%。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终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导致其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等系统发生并发症。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在家庭中或社区中进行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对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篇10: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和研究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年1月至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50例则遵循循证医学理论,通过了解问题、获得循证支持、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等方案来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医学;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的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对此类疾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临床认为采用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条件[1]。但由于患者医疗知识的缺乏,往往难以长期保持,影响疗效。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善这种现象,以达到改善预后,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是工作中的重点问题[2]。笔者近年来尝试将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较好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6~77岁,平均(60.3±4.2)岁,病程4~,平均(7.2±0.9)年,采用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护理等;研究组则实施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

1.2.1了解问题:通过回顾资料、了解患者状况等措施,确定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为:①心理负担重,患者最明显的表现是治疗信心缺失,认为目前治疗方案难以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部分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担心胰岛素泵会影响日常生活,担心并发症的发生;②低血糖,低血糖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饮食、运动、用药等影响而发生;③自我管理能力差,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常识,不能认识到饮食、运动等治疗措施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持久性差,一旦缺乏护理监管就会出现懈怠行为,从而影响整体疗效。

1.2.2循证支持: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寻找证据等措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临床的实用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实施。

1.2.3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是改善患者整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让患者了解到综合治疗方案的意义及效果,明白坚持治疗的重要性,通过以往临床案例来向患者说明,提高患者的认同感和配合度;②心理指导,对于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要加强心理指导措施,让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状况,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③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环节,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参考患者的个人意愿,提高患者的参与度,指导患者学会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明白定时定量进餐的重要性;④运动护理,同样与患者一起制定运动计划,参照中华医学会提出的建议,每日运动时间以30min为宜,保持中强度运动,遵循适量原则;⑤并发症护理,要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病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告知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特点及症状,使患者能够正确辨别并及时反馈给值班护士,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要加强局部皮肤的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1.3评价方法:

分别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价在干预1周后进行,当天凌晨测空腹血糖在4.4~6.1mmol/L,非空腹血糖在4.4~8.0mmol/L则视为血糖控制理想;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将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类,以非常满意+满意统计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用2检验,P<0.05视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

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特殊性,临床护理措施在患者的血糖控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护理模式仍是以遵循医嘱用药,被动宣教等措施为主,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循证医学理念的重要性,护理措施显得生硬而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到了整体的护理质量[4]。循证医学理念更注重临床研究依据,认为医疗决策应当在客观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更重视个体需求,也更符合当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温雯等人[5]的研究显示,循证护理措施用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将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了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肯定了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及意义。从本文研究数据来看,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更能够从生活、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配合护理,从而实现了更加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护患之间交流的增加,也提高了患者的信赖感,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更加人性化和个体化,全面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天舒,晏丽丽,王英娜.新诊断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38(2):200-202.

[2]董瑞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1):88.

[3]吴毓敏,余玲,郭选贤.口服降糖药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45-46.

[4]刘燕,康冬梅,邓克学,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质沉积程度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15(5):488-491.

[5]温雯,周红宇.社区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治疗的体会[J].医学信息,,23(9):3156-3158.

篇11: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社区管理探析论文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社区管理探析论文

1建立长期、有效的随访机制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DR筛查和随访是减少糖尿病致盲的有效措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组(ETDRS)对DR的人群分布特征,自然病程,防治方法进行了多中心研究,证实有效的治疗可以使90%的DR患者有效防止严重视力下降(视力<0.025)。这种有效的治疗包括定期随诊,适时的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除手术。但仍有不少患者因经济、教育、心理等原因,不能及时就诊而延误治疗。建档的2073例糖尿病患者中,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899例,患病率为43.4%。轻度非增生性DR518例,占25%;中度非增生性DR232例,占11.2%;重度非增生性DR94例,占4.6%;增生性DR103例,占5%;有超过80%的患者从未接受过眼科检查。作为最早接触患者的社区医生,如何面对被内科确诊的DM患者,国际眼科理事会(ICO)组织制定的DR首选实践规范(preferredpracticepattern,PPP)为医生筛查DR提供了指导。此规范针对进入医院就诊的所有糖尿病患者,评估糖尿病关联的视网膜病变的严重性,并适时给予正确的处理。要求1型DM患者在确诊后5年,一定要进行首次眼科检查,以后每年随诊一次;2型DM患者在确诊时即应进行首次眼科检查,以后每年随诊一次;1型或2型DM患者妊娠前或早孕3个月内应进行首次眼科检查,无DR或轻、中度非增生型DR,3~12个月应随诊一次。据此,在健康档案中按DR的分期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时间表,定期由专人电话提醒患者检查,提高随访依从性。

2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超过90%的患者,对糖尿病、高血压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末梢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相关知识匮乏,尤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个糖尿病最常见的特异性微血管并发症更是知之甚少。对DR的发生、发展主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代谢控制、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认知程度较低。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可以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进而促进DR的发生和发展,而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DR的进展。尿蛋白排泄率、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血清肌酐、尿素氮可用于预测DR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强化血糖、血压控制使DR进展的风险减少54%,使严重非增殖性或增殖性DR减少47%,使需要激光手术的患者减少56%。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经常电话咨询,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成立糖尿病患者俱乐部,促进医患沟通,加强病患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相监督,使患者首先从心理上接受,正视疾病,让患者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改善了患者的就医、遵医嘱行为,从而提高DR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切实把DR的防控融入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

3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医院与上级专科医院之间建立畅通互利、方便快捷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使患者及时得到适宜的'专科医疗服务,避免延误病情;同时使经上级医院治疗好转的患者能够顺利转回社区医院,从而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在上转患者时,根据糖尿病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技术操作手册中DR诊断标准,对DR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严重的非增生期DR改变,包括下述几个特点:4个象限的广泛视网膜出血,2个象限确切的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改变,或任一象限可见到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又称作“4-2-1”规则。社区医生依据此规则作为上转标准,上转DR患者接受激光治疗89例,玻璃体切除治疗15例,眼科荧光造影检查72例,占转诊总数的56%。所有患者经眼科治疗后转回社区,由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监测、随访和管理。

4小结

在我国,DR已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治疗DR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有重要意义。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开展,慢性病管理日趋规范,依托社区糖尿病人群进行DR筛查、建档及随访,目标是降低糖尿病患者失明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DR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极易忽视眼部并发症。被调查者中80%的DR患者为首次眼底检查,35%无症状者已有DR,每年定期作眼科检查者不足10%。因此,社区医生在早期就要制定周密完整的健康档案、治疗及随访计划,使DR的筛查成为糖尿病系统的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眼病防治意识。DR病一旦发生,无论采取任何治疗手段,其病变本身病理改变所造成的视网膜及视功能损害均无法逆转,这也促使眼科医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社区医生及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确早期进行眼科检查的重要性和按时随访的必要性。从事初级眼保健的医护人员应及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同社区慢性病管理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疗法、运动、控烟、合理用药指导等,以满足人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社区医生利用基层工作的优势,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这种激励可能增加患者坚持眼科检查的可能性。在专科医院的指导下,采用切实可行的筛查方法,提高DR检出率、随访依从性和转诊效率,扩大慢性病诊疗的辐射范围,为社区的三级眼保健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篇12: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在产科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健康教育;产科护理;应用研究

整体护理是近年来我国推行的一种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的护理工作模式。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笔者对分娩的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选择8月—8月灵石县中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孕产妇120例。

入选条件:产妇年龄22~34岁,孕周38~41周,单胎妊娠,无妊娠并发症,均为阴道顺产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2.5~4kg,阿氏评分8~10分。

排除条件:产后出现发热或其他并发症者。

将12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两组在年龄、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阿氏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产科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实施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产科护理过程的新型护理模式。

观察两组在婴儿早吸吮、乳房按摩、健康知识掌握度、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等方面的完成情况。

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1.产前健康教育

向孕妇普及分娩知识与母乳喂养知识、合理膳食与科学运动的重要性等内容,树立健康观念和自然分娩信心。

着重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母婴同室的重要意义及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对促进早泌乳的重要性,并发放母乳喂养宣传资料。

由资深护士教孕妇通过呼吸减痛法缓解宫缩,教孕妇待产期间自数胎动,出现胎动过多或过少、腹痛加剧、阴道流血、流水等产前先兆时,应及时告诉护士。

对孕妇的身心需求尽量予以满足,以促进彼此关系。

每日评估1次住院孕妇的健康教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做到针对性教育。

2.产时健康教育

通过“一对一”形式对产妇进行全程陪护,协助产妇进食足够的营养热量,积极开导安抚产妇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以更好地配合分娩工作,并指导产妇在宫缩间歇注意休息。

对有剖宫产指征产妇做好相应的术前、术后健康教育,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消除产妇恐惧感。

3.产后健康教育

在新生儿出生后0.5~2h内,教会产妇哺乳姿势,告知早吸吮的重要性及母乳喂养的好处,掌握新生儿有效吸吮的表现,指导产妇哺乳前洗手,清洁乳头,教会产妇正确挤奶的技巧、按摩乳房的方法和婴儿抚触的方法。

责任护士帮助并教会产妇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督促产妇产后4h内应排尿,以防止产后出血及尿潴留。

指导产妇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多汤的'软食,防止产后便秘;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预防产褥期感染。

同时责任护士向产妇耐心讲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一些常见的生理现象、适中的环境温度及护理常规,告知家长新生儿出生后预防接种、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

结果观察组在早吸吮、乳房按摩、对护士满意度等方面的完成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随着医学手段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科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产科病房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使孕产妇获得相关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减轻孕产妇生产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和护理育儿的技能,促进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和转变。

有效的护患沟通和信息表达有助于护士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

高质量的护理健康教育也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服务模式。

研究显示[1-2],早接触、早吸吮、乳房按摩不仅能减轻乳房胀痛,还能促进早泌乳,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护理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度[3-4],进而减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提高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和对新生婴儿的护理能力,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和婴儿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从产前、产时和产后三阶段对观察组产妇展开了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涵盖临产分娩知识,产妇膳食与运动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对促进早泌乳的作用及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意义,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一些常见的生理现象,护理常规和产后保健等各个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早吸吮、乳房按摩、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较对照组的掌握度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产科剖宫产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7(29):51-52.

[2]钟菊晴,刘明明,张士平,等.早吸吮结合康复治疗仪促进泌乳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5(20):1916-1917.

[3]房林,李艳平,王春.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13(5):79-80.

[4]杨玉芬.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34(33):7073.

青光眼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目的]观察健商理论在青光眼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100例青光眼病人按照就诊次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眼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健商理论运用到病人健康教育中,观察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对疾病知识和用药情况的知晓情况和出院后坚持服药及规律复诊的情况。

[结果]住院7d后观察组病人对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的知晓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病人出院后在坚持服药、规律复诊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将健商理论运用到青光眼病人的健康教育中,提高了病人在住院期间对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和规律复查的依从性。

关键词:青光眼;健商理论;健康教育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1]。

青光眼作为一种心身疾病,治疗周期长,服药种类多,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许多病人对疾病了解比较少,亦或即便知道疾病相关危害,也很难坚持长期用药和规律复查,鉴于此,青光眼病人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健康教育内容单一,护士宣教流于形式,健康教育的效果收效甚微。

近年来,健商理论被引入国内,并被广大业内人士所认可。

健商即健康商数,由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华裔医学专家谢华真博士首倡的一种崭新的健康理念[2]。

健商不仅提供了科学的健康知识、理论与方法,而且健商问卷也提供了个人健康量化的测试标准[3]。

健商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后天习得,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改善,通过意志力和情感智力的作用来提高[4]。

本研究将健商理论运用到我科青光眼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xxx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青光眼病人100例,年龄33岁~78岁,男41例,女59例。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

纳入标准:符合青光眼诊断标准;神智清楚,能正常与人交流;住院天数≥7d;年龄18岁~80岁。

排除标准:有严重基础疾病且病情未控制者;精神异常者;文盲或无法阅读和理解相关资料者;不愿意完成各项资料者;为外地就诊且不能定期随访者。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篇13: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健康意识逐步提高。

人们对疾病防治、健康保障有了更大的需求。

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适用性[2]。

1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中药文化家喻户晓,中医名人经典故事如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妇孺皆知。

中医提倡药物食物不分家,很多保健小常识非常普及,老百姓张口即来。

共同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很容易对中医有认同感,亲切感。

中医养生方法简单易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

2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

《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3]。

精辟论述了预防保健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西医提出的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医理念,融入中医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使中医健康教育工作能在社区中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对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关键,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可以适当应用:

2.1 开展中医药理念的推广; 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沟通,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从让群众读懂“中医药语言”的角度着手,开展系列的中医药理念推广工作。

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和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的常识,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和咨询。

2.2 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制订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并将其融入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使群众学会使用“简、便、效、验”的方法开展自我保健,此外,今年还试开展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哮喘试点工作,注重运用中医药防治理念,使慢性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3 开展特殊人群中医药健康教育。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药强调针对人体“生、长、壮、老”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青少年学生,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对于青春期保健的认识。

针对老年人,向他们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

针对妇女,孕妇,向她们介绍中医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4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义诊、咨询、单独会谈、集体讨论,利用板报、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易于推广的形式,开展中医学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曾出不穷。

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不断创新思路,改变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应用,惠及更多民众。

参考文献:

[1] 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 江静华.中医养生只是对大信新家园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14(2):1.

[3] 上海医科大学,河北职工医学院主编.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门诊病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门诊健康教育方式,结合中医学调摄精神,合理适度的运动,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切断病邪途径等治未病的理论,开展门诊病人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理论 门诊 健康教育

所谓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群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

把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理论引入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门诊病人的特点

篇14: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应用论文

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应用论文

一、激励教育时机要恰当

1.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运用激励教育

环境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从一个旧的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学生的内心的感受非常明显,往往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学生都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更好的学生,以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关注。对于这种情境,我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我也在这个时候多次对学生实施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我的鼓励。

2.学生取得了成绩时运用激励教育

学生的行为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心理活动,通过努力取得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反过来又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所以,当结果是好的,达到了学生的期望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下一次会重复出现,进而起到激励作用。如果我们班主任没有抓住这些时机,不能很好的强化这种行为,强度会逐渐减弱进而失去作用。

3.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运用激励教育

虽然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相对平静的,但是学习压力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有是相当大,他们在学习中或多或少会到遇到一些困难,既有学习上的困难,也有生活中的困难。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学习成绩下降而久久不能提高、与同学的交往产生矛盾而不能解决,这时,他们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急需要老师的帮助,他们得到帮助的愿望很强烈。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关给予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帮他们度过难关,此时产生的激励效应效果非常好。

4.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运用激励教育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初中生还是个孩子,他们在成长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是。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上进的,只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都会有改过之想,想做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这种“悔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我们老师要抓住这一机会,给他们鼓励,相信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会改过从新,做得更好,进而成为一名好学生。

二、把握好激励教育度

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当,把外界教育影响与学生思想结合起来,把情感与意志结合起来,达到一定的度,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激励教育的角度要准

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与学生矛盾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撞击,这是心理与心理的碰撞。所以,在进行激励教育时要选好角度,并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时变换角度,找到一个点,这个点是最好的切入点,能让学生很好的接受。

2.激励教育的火候要适中

激励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等都不同,教育的场合也不同,因此,激励教育的火候也不同,初中生的心理正在发展,他们正处于半幼稚期,自觉性不高,做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好奇冒险会出现很多偶发事件。这时,班主任老师就要冷静的分析学生的问题,以宽容的态度面对他们,不可过激。

3.激励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准确

激励教育不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也不是可以用在任何情况下,所以,老师要抓住激励教育时机。对学生多一份观察、多一份了解,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使外界刺激与学生的自身行为快速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并固定。总之,激励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好的,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有了进步的动力,是学习的源动力。激励教育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爱之上。激励不是简单的表扬,也不是放纵。老师在激励时,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并能体验到在激励下的成功,并把这种激励变成一种内在的进步动力。激励是需要方法的,激励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表现才能体现出来,激励是老师的行为,也是学生的进步之源。老师的激励如果不能让学生所接受、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要从老师的方法上找问题,更要问学生为什么时时看不出进步。只有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当然,激励也不是班主任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也需要各门学科的老师与班主任一道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1.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2.糖尿病患者申请范文

3.教育管理论文

4.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论文

5.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6.健康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7.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应用论文

8.中学物理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9.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论文

10.浅谈高中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论文

下载word文档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