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故乡的邮戳抒情散文
“豆汁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炊烟,故乡的邮戳抒情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炊烟,故乡的邮戳抒情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炊烟,故乡的邮戳抒情散文
炊烟,故乡的邮戳抒情散文
多少个梦境里,在那片金黄的土地上,屋顶舞动着灵动的炊烟,奶奶在灶台前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柔柔的细雨,湿润着我干涸的思念。
故乡的炊烟合着日升日落的节拍,那是村庄的“烽火”。每当晨曦或夕阳收起最后一缕光线的时候,炊烟都会准时升起。童年里,只要炊烟一起,奶奶总会在院门外呼叫我的乳名,直到我从泥地里或小溪边传来回音,她才颠簸着小脚回屋去继续做饭。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围着灶台转悠,因为有时候会得到奶奶用锅铲铲起来的一块热烫烫的肉。
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感叹一天的结束。从地里归来的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做好晚饭,奶奶总会坐在土灶边,拿出她那把出嫁时的银梳子,慢条斯理地梳理一天的烦倦。她老了,那专注的神情,似乎在回忆属于她的那个火红年代。我现在才明白,她是在梳理一生的冗杂,打点生命里最后的行囊。
一缕炊烟就代表着一份生活。奶奶常说:烟火就是生活。我现在才知道奶奶嘴里的“烟火”二字,是她用一辈子的生活理解得来的'。火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温度,烟记录了我们生活的坎坷。有了炊烟心里就踏实了,就有了家人的晚餐,有了家人的团聚,有了家族的希望。
长大后,离开村庄来到了省城,奔波于生活,浪迹于异乡,艰难地在世间穿行着,学着打理“炊烟”的本事。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中,总会时时怀念起故乡,怀念起那炊烟飘动的村庄。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炊烟就是故乡的一枚邮戳,邮寄着游子的乡思。炊烟是故乡的眼睛,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它总是跟着,她是怕我们忘记了根,忘记了故乡,在游子的心里铺垫起故乡的气息与无限的依恋。多少个夜晚,故乡的炊烟总停留在心灵的屋顶上。
篇2:故乡是一缕炊烟抒情散文
故乡是一缕炊烟抒情散文
故乡是一缕炊烟。小时候,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幻化成一顿丰盛的美餐,填充了那段饥苦的岁月;长大了,如诗如梦的炊烟定格在记忆的河床,宛若一条长长的飘带,一头系着游子,一头系着故乡。
我的故乡在平利县洛河镇三官殿村一个叫庙坡的小山沟,因民国年间寺庙多、香火旺而得名。那时候,贫穷如影随形,坚强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和不屈的脊梁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使童年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每当母亲生火做饭时,嘴馋的我变得格外勤快,时而为灶膛添把柴火,时而到菜园采摘蔬菜,时而用木桶去提水,眼中盛满了贪恋与憧憬。狭小的灶屋炊烟缭绕,常常呛得人两眼通红、咳嗽不已,我却坚守在灶台边,等候母亲的“赏赐”。我的“执著”常常会换来一碟菜汤、一个煎饼或一片腊肉,那种幸福时刻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余味悠长。炊烟,升腾着希望,散发着温暖,饱含着幸福,伴我度过了那段缺衣少食的岁月。
长大后,怀揣豪情壮志,将亲情装进行囊,第一次离开大山的怀抱,回望身后缕缕升起炊烟,禁不住热泪盈眶。背井离乡的日子很漫长,在遥远的南国进过武馆,当过保安,犹如落群的孤雁,四处飘泊,不知栖身何处。书信成为我与家乡连接的纽带,充满炊烟气息的家书蕴藏着一种温馨和力量。在亲人的鼓励下,我放弃了都市的繁华,走进位于青海高原的绿色军营,在“枕戈待旦”的生活中体验军人的苦与乐,感悟军人的崇高与奉献。
入伍第二年,母亲积劳成疾,病情危急,好似晴天霹雳,使我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彼时,家里盖起了新房,大哥参加了工作,生活刚刚露出了笑脸,可苦命的母亲却重病缠身。作为一名警卫班长,我没有理由请假回家伺候母亲,只有把无尽的思念和愧疚埋藏在心底。次年,母亲身体每况愈下,部队领导给我特批了七天假期,终于登上了回家的列车。归心似箭,一路奔波,我重新投入故乡的怀抱,老远便看到一缕缕炊烟在山间飘绕,仿佛在守候游子的归来。
在屋前的路口,母亲端坐在椅子上,目光中盛满了慈爱与牵挂。母亲步履艰难,弱不禁风,满头白发,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母亲为操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为了扶养我们长大成人,在苦水中浸泡得伤痕累累。出于不甘与侥幸,我和大哥将母亲送到安康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告诉我们回天乏术。抱着失望与痛苦,我们只好将母亲接回家中,告诉她只是小病而已,吃点药就好了。把母亲送回家的当天晚上,由于假期临近,我必须启程返回部队。
在向母亲告别时,我强忍着汹涌的泪水,在这也许是永别的瞬间,我却要用一脸的欢笑与平静来掩饰内心的痛苦,这是多么的残酷与无奈!看着孱弱的母亲,我的.双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怎么也无法迈出家门。多年来,我记不清当时是怎么离开母亲的,唯一依稀可见的是屋顶那柱升腾不息的炊烟,如母亲挥舞的手臂,如母亲深情的呼唤,如母亲慈爱的目光,永远停泊在记忆的河床。三个月后,母亲溘然长逝,临终前呼唤着我的乳名,期待我能出现在她面前。然而,当过兵的父亲明白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直到一个月后才告诉我母亲去世的噩耗。未能为母亲送终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也成为母亲久久不能瞑目的牵挂,每每想及此事便心如刀割……
故乡,这片养育生命、承载情感的热土,成为我精神的家园和力量的源泉。在遥远的青海高原,我用山里人特有的勤劳与执著在风霜雪雨中艰难跋涉,多少次在我身心疲惫时,总有一种声音让我热血沸腾,总有一种力量让我突破重围,那就是父老乡亲的叮咛和企盼。八年奋战,在我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军区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冬,我放弃了继续留队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万千游子的故乡情结。是啊,故乡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驿站,是生命的开始,是江河的源头。一个人如果没有故乡,那精神世界肯定是缺失的。回归故乡,我依然喜欢欣赏广袤田野上那一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喜欢审阅万家灯火的绚丽,喜欢用笔讴歌山乡的巨变,喜欢用镜头摄取和美的画卷。故乡,愿你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篇3:远去了故乡的炊烟抒情散文
远去了故乡的炊烟抒情散文
时近中午,我到了久别的老家。
在我的记忆里,这正是村里家家烧火,户户冒烟,忙着做饭的时候。驻足村头,我向那一排排房顶上寻去,想看看那袅袅炊烟,然而却没有看到它的踪影。
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子,几百年以来,炊烟或多或少,从没有间断过。我记事起,家家用上了助燃的风箱,到了做饭的时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便从各家传了出来,形成大合唱。随之,一股股炊烟浓淡不一,从各家屋顶的烟筒上滚滚而出,飘散开来,然后形成一团,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每天傍晚放学归来,先是站在村后的小山上,俯瞰那一片炊烟,指划着,寻找着,大声喊叫着,这是俺家的,那是俺家的,然后一齐欢叫着“吃饭了、吃饭了”向村里跑去。后来我外出求学后,在城里住了下来,但老家的炊烟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回到老家,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见了那袅袅炊烟,让我感到诧异。我揣摸着,向村里走去,只见原先的泥泞巷道,变成了水泥路,路的两旁有序的栽植了花草和绿化树。六十岁的大哥,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等着我的到来。大哥告诉我,这几年,村里搞了生态文明和环境卫生建设,还聘请我当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工资,村里变得和城里差不多了。
村里的变化之大,真是 想也想不到。特别令我惊讶的是,记忆中房前屋后的柴禾园子,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作为农家来说,柴草和粮食同样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没有柴草,做不成饭,也是不行的。因此,从祖辈开始,家家户户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用来储备柴草的园子。生活困难时期,不但粮食紧张,而且做饭用的柴草也很紧缺。秋后的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扛起竹筢子,背上腊条篓子,转遍村子四周的沟壑田埂,把少得可怜的野草、树叶等一切能烧的东西捡回来,以补充家里柴草的不足。我的父亲外号大拖筢,他做了一个宽三米,长五米的大筢子,在冬闲时节,每天披星戴月,脚踏霜花,弯腰拱背,像老黄牛拉犁一样,拉着大筢子,来回梳理着光秃秃的原野,把几乎看不见的枯草、禾的根须拖回来,以保全家烧火做饭之需。可是这祖传的柴禾园子和柴草不见了,烧火做饭怎么办?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大哥解释说,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烧柴草做饭已是老黄历了。不见炊烟升起的谜团一下解开了,我心里一阵激动。
“快回家吧,你嫂子已经做好饭了。”听了大哥的招呼,我加快了脚步,嫂子那熟悉的身影也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年,嫂子和哥哥结婚后,除了上坡干活外,还替多病的母亲,分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嫂子换上一件破旧的'灰色大褂子,蒙上头巾,点燃灶膛里的柴草,拉动风箱,为一家人做饭。饭做熟了,嫂子浑身落满了灰尘,成了大花脸。遇上阴雨天气,柴禾湿漉漉的,在灶膛里只冒烟不见火,滚滚浓烟排不出,刹时充盈了满屋,呛地一家人直咳嗽。好不容易做熟了饭,嫂子脸上却挂满了呛出的泪花。
到了家门口,见到了大嫂,只见她穿着时新的衣服,干净利落,容光焕发,已完全不是我脑海中的原来的模样。大嫂解释说,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她们这一群妇女从灶火中解放出来了。我进屋一看,乳白色的地面砖铺地,宽敞而明亮。在堂屋里蹲了多年的灶台不见了,代之的是用瓷瓦贴起来的专用厨房,用的是现代化的天然气炉具,清洁卫生,再也不烟熏火燎了。
傍晚,我登上了儿时与同学们指点炊烟的小山,放眼望去,村子的上空,没有了炊烟的笼罩,碧蓝如洗,干净而靓丽,故乡已经进入了文明生活的新时代。炊烟,远去了,留下了一片蓝蓝的天。
篇4:故乡的炊烟
常在心里飘飘袅袅的,是故乡的炊烟。
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欢迎黎明最后送走黄昏。早起的母亲踏着第一缕晨曦,忙碌在通红灶门前,那长长的竹制吹火筒,在母亲口中吹出古老的乡韵,被稻米惹得香喷喷的。夕阳西下,劳累一天的父亲,扛着锄头,吆喝着牛儿,蹒跚在苍茫暮色里,迎着最后一缕炊烟晚归。
故乡的炊烟是一部流动的乡史。千百年来,一代代先人,用勤劳智慧和汗水,主宰着故乡的兴衰沉浮。我的目光穿过遥远的时空隧道,看到半坡氏族的盛水瓦罐,正被炊烟缭绕。其实,炊烟就是一种文化,朴素的村庄,温柔的阳光,亲切的乡音,以及老农瘦长的烟杆,还有炊烟下的青山绿水,常常浮在我的睫毛下,让我数它培养出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故乡的炊烟是我童年的歌。清晨,迎着飘荡的炊烟,我和小伙伴们,早早背着书包上学了。下午放学后,我们就背着竹篓,腰挂木制的手枪,吹着桐树皮制成的号角,以割猪草为名,一路嬉笑打闹,走进村庄后山的树林里打仗儿。当村子上空最后一次炊烟袅袅升起时,我们才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回村。夕阳西下,小山村的炊烟次第升起,萦萦绕绕,总是牵着谁家母亲呼唤孩子奶名的声音,牵着打亚伙(耒阳方言,意即“吃夜饭”)的饭菜清香,牵着小伙伴们垂涎欲滴的渴望。
故乡的炊烟是根长长绳索,牵着我们心田的甜蜜和温暖,无论跑到哪个角落,都不会迷失家的方向。那吱吱作响的炒菜声,那噼噼啪啪的火苗声,那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大锅饭菜,灶炉前被火苗映红的父亲慈祥脸庞,构成一幅淳朴而静美的油画。日子一点一点地流逝,炊烟下的所有幻想都被岁月风化。曾经认为自己长大后不是文学家就是科学家,可就没想到一生去搏风斗浪。那小巧的背篓,那亲爱的伙伴,那一串串欢笑,变成一个再也回不去的童话。
故乡的炊烟是心灵美味。炊烟,童年的味道,嗅一下就会满口生香;炊烟,老家的味道,走遍天涯海角,亦会魂牵梦绕;炊烟,亲人的味道,丝丝缕缕,都在游子的心头缠绕。
一个人生活在异乡,往往是边走边怀想,偶尔遇到一处老宅,一缕炊烟,一处与故乡草木相似的溪水,也会凝望良久,乃至泪眼迷离。哪怕一茎草叶,一堆瓦砾,一汪溪水,一言乡音,都会成为慰藉灵魂的经典。
只有清晨,只有黄昏,总有一缕炊烟,飘袅在记忆的天空中,仍然那么淡,那么直。无论走出多远,老家村庄,都是我梦里永远的沉香;无论走出多久,故乡炊烟,都是我睫毛上永远的诗行。
篇5:描写炊烟的抒情散文
描写炊烟的抒情散文
今天,女儿出嫁第七天,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女儿携女婿要回娘家,中饭在新居聚集,晚餐准备到我母亲住的老居里。傍晚时分,妻子和女儿们及女婿先行,我关了电脑,随后下了楼,反剪着双手,慢慢地沿河边碎步而行。绕过繁华喧闹的街区,进入一望无际的田野,沿途对着现在只有农村里才呈现出炊烟袅袅一片片,突然很怀念起来。那遍地的小草,那清澈透明的小河,那绿意盎然的树木,远眺的山梁,脚下的水田与旱地,还有那一缕缕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炊烟,总是让人浮想联翩,从小在农村里长大的我,却对炊烟总有一种无法淡去的释怀。
记得儿时,早晨,母亲第一个起床,来到灶前,挽一把稻草,点着了,塞进灶里,开始做早饭。由于烧的是稻草,屋顶上的烟囱便冒出了浓浓的炊烟,吃好早饭,我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母亲便开始下地干活,午间回来又开始做饭,屋顶上的烟囱照样飘出那袅袅而升的炊烟,傍晚收工,母亲还是和家家户户都一样,急急忙忙烧起了晚饭,生怕饿着了我们这些读书回来的孩子,一溜排的房屋顶上,都会出现那随风飘荡,烟雾缠绕的炊烟。我站在屋外,出神地看着那时而如漩涡,时而像柳絮,又似大云朵,如蘑菇般开放的炊烟,它带着一份宁静,带着一份纯朴,带着梦幻般似幽魂,向着天空升起一串串飘渺的空灵,恍若飘然欲仙的`仙女,是那样的含情脉脉,阿娜多姿,若有若无,柔软缠绵,在天空中穿行,任由它在山村里飘扬,任由它在田野里弥漫……
山村的早晨里,薄凉的晨曦,清浅的远山,溶溶的村庄,纤巧的鸟鸣,都氤氲在轻如薄云的炊烟里,很美啊。黄昏的炊烟更富有诗意的情调,“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当落日淡淡的残照染红了屋顶和烟囱,倦鸟开始投林,村落里也就开始升起缕缕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梁脊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上飘荡,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最后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不逝踪影,直上青天,似一幅美丽的水彩画,亦来自一份大自然给予的那份舒淡怡然。
我一边走一边看,心中自然发出无限感慨。发展的社会,让我多少年不曾见到缠缠绵绵,轻轻柔柔的炊烟,早已无法享受炊烟袅升给我们带来的这般美好回忆和那一份温馨与宁静。炊烟,只属于远离城市的栝静村庄,只属于那最原始的山野柴禾。抬头放眼,不禁让我联想到“观炊烟袅绕缠云,诗酒茶乐风满天。”此种意境,此时心境,敢做九天一人仙!
炊烟,是村落最原始的象征,是村落最美的精灵,如此悠静恬淡的东篱,是那样的朴实无华,是那样的流连忘返。人生繁华,激情过后,我们是否最终要回归大自然?在我迈向田野山村的每一时刻,它们是否还在这田园山水画中,唱着那唯美动人的质朴歌谣,轻歌曼舞,来迎接着一个魂归故里?
篇6:秋色老炊烟抒情散文
秋色老炊烟抒情散文
时间像沙漏里倾泻的沙子,不曾觉察就已经流走了很多。阴冷和轻寒被秋风裹夹微微深入毛孔,马路上小巧鹅黄的银杏叶,东一堆厚厚的,西一撮薄薄的,像一群无家可归的弃儿;硕大枯黄的法国梧桐叶,这一叶蔫蔫的,那一叶抽抽的,像一片片陈旧的干鱼片。碧云天,黄叶地,正是天气晚来秋。
还是乡村的秋天明丽,丰富。远山一圈常青的松树围着一团褐色的橡树,一片仓翠的松树杂着几棵深褐的橡树,像秋姑娘用绣球随意在山坡上蘸上绿与褐色,就让一座平淡无奇的山富有而厚重,背景衬着一壁千里湛蓝湛蓝的高空,是那么澄澈,那么蓬勃,又是那么沁人心脾的清爽。
家家户户都有引以为傲的资本。要么院子里橘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圆圆的小灯,高高地挂在光秃秃的树枝上,高傲的落寞的,真可谓秋色老橘柚。要么院子里筑起了粮仓,黄灿灿的`玉米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棒棰整齐有序得堆成了尖,远看象一个个黄黄的小蒙古包。
我乡下的家是农村千家万户中最不起眼的一户,我家最让我难忘也最具特色的景致是黑铁皮房顶的小下屋,这个小下屋,已有上百年历史了,黑铁皮房顶石头黄泥垒成,木制的门窗都开始歪斜脱落,呈现出一幅老态龙钟,所以它坐落在乡村里格外的低矮破旧,格外的蹩脚。它最初承载着出租贴补家用的功能,从我记事起,它就负责堆放旧木板,爸爸的两个蜂箱、电刨等杂物。
小时侯两个妹妹在午后总是顺着石围墙爬上小下屋的铁皮房顶上或睡午觉或疯闹,这时胆小的我吓得腿肚子直哆嗦,总是在下面叫着小心小心,有时她们俩也帮着奶奶摘牛腿瓜。今秋一如旧日年年,铁皮房顶上不仅躺着牛腿瓜倭瓜还有冬瓜,它们的毛刺刺大圆叶,褪去夏天浓浓的鼎盛的绿,变得萎蔫枯黄卷曲着,而此时的冬瓜倭瓜牛腿瓜就显出它们各自硕大的身子来。有的似美人弹奏的琵琶,娇俏俏的;有的似爵士吹奏的萨克斯,雄赳赳的;有的似墨绿色的清朝时期的大枕头,懒洋洋的;有的似仕女头上高高挽起的发髻,直挺挺的。它们各逞风姿为今秋装点,它们也各显回报,占据我家冬天的餐桌,成为主打菜。全家人看着它们,双手捧着它们,心理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别提多么过瘾!
炊烟在这无风的秋天的暮色里依旧升起,缓缓地扭捏地消散于天际。暮秋人烟暖,乡村在嘈嘈的人声里,在脉脉的斜阳里沉沉睡去。
篇7:又见炊烟升起抒情散文
又见炊烟升起抒情散文
一片雨敲痛另一片雨,迷离,空寂。碎在窗棂,幻化作泪滴。
透过那寸泪滴,飘过那层细雨,我看见那炊烟一缕,氤氲如青纱,迷蒙在他乡与家乡的遥遥天际里。
一种不可解释的记忆,在有意无意间删节,添加又整理,如立在无边旷野中的稻束,天长地久地执拗站立,而飘雨的潮润,终于使它承受不起,一寸又一寸地矮下去,矮到自己的心窝里。
炊烟一缕,是母亲回眸时的深情,是母亲手中针针线线的绵密,总使我想起,母亲额间嘴角深深的纹理,还有那魂牵梦萦日日怀想夜夜守望的土地。
那炊烟一缕,像极了初生胎孩的脐带,一头牵着我,一头又连着你,一头是远行的梦想,一头是无言的希冀,正是这梦想和希冀,将我们硬硬生的分离,又分分秒秒将我们连在一起。
哦,那远行他乡的声声行板中,该有多少炊烟的哭泣。
雨住虹起。
踏一双木屐,不,该是一双底薄如衣的帆布土鞋。穿过闹市的喧嚣,走向乡间的幽幽野径里,踩上那片泥泞,灵魂便有了根系,心灵便有了皈依。那潮润润的泥土,滑过薄薄的鞋底,钻入脚趾的缝缝又隙隙,那么顽皮淘气。
真想甩开鞋子,把裤管高高卷起,奔跑在这泥泞的土地,然后滑倒,扑一身泥,紧贴厚土的刹那,我想起那远在故乡的黄土地。
黄土地,不比黑土的肥沃深厚,朴素却不贫瘠,即便是贫瘠,它也美丽无比。
黄土地,不比红壤的紧凑绵密,拾一块放在手里,只那么轻轻一攥,它便四散而起,随风而去,一如远游他乡的赤子,母亲从不牵绊他的步履。
黄土地,用自己的血液,肥沃着艳艳晚霞下玉米高粱的根系;黄土地,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交予农人打理,只播种和收获的'时节,撕裂自己的胸膛,奉献无遗。
黄土地,一如我的母亲,倾其所有的给予,而在我远游四方的时候,又把头垂得很低,不想我看见眼角那寸泪滴。
炊烟、母亲、黄土地。
千丝万缕,萦绕心际。
母亲,如炊烟一缕,黄土一地,悠长飘渺却不柔腻,朴实无华却不粗鄙。
也许,远行汽笛鸣响的刹那,母亲没有言语,只轻轻挥一挥手,在眼角藏着些微的期许,但接过的沉甸甸的包裹里,横着或躺着的鸡子、大葱、苹果和梨,却不能不使我们泪落如雨。
也许,还乡轻敲门扉的时候,母亲没有将我们拥入怀中,洒落泪滴,只轻轻将嘴角翘起,漩成爱的旋律。但她身后那满当当的一桌肴菜,和日历上用红勾标注的归家的日期,却不能不使我们跪倒在地。
炊烟。
母亲。
黄土地。
篇8:不见炊烟的抒情散文
不见炊烟的抒情散文
脑海中,时常出现一副美纶美幻的乡村风景画。在葱绿的大树下,青灰色的瓦,青灰色的墙,屋顶的烟囱冒出青灰色的烟,烟在微风中慢慢飘散在葱郁的树林中,正个乡村镶嵌在夕阳和晚霞中,祥和宁静。
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临村上学,那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老远就看见我的村庄,在村庄最左前一家就是我童年记忆的家。看到我家屋顶冒出的轻烟,就知道母亲在做晚饭。母亲正往灶膛里添柴草,柴草燃烧的火映红了母亲的笑脸。我这时的脚步格外轻松,走路总是蹦蹦跳跳,就像一只小麻雀,要回家的感觉总是这么美好。
刚推开简陋的`木门,嘴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娘做好饭了吗?“母亲总是带责骂又疼爱的语气回答:”就你知道饿,稍等一回,锅里热着甜地瓜,你先吃一个垫垫底,别饿坏了肚子。“甜甜的红瓤地瓜那时在贫穷的年代是我的最爱,母亲秋后出的地瓜总是能保存到来年的三月,隔三差五的就蒸几个给我吃,地瓜软烂,入口既化,香甜可口。我说:”先给我一个,我帮你添柴草吧“。母亲总是说:”娘就好听你说话,心里暖暖的。"我边吃地瓜边帮母亲添柴草,柴草燃烧冒出的火光也映红了我的笑脸。
现在已不再用柴草做饭了,用柴草做出饭的味道也消失了,炊烟不再从屋顶的烟囱冒出,炊烟伴随着母亲消失了,炊烟伴随着母亲却印在脑海里,终生不再忘记。
吃饭时,我眼前时常出现一副画面,母亲坐在灶膛前,正在添柴草,柴草燃烧冒出的火光映红了母亲那慈祥的笑脸。老婆看到我犯傻,总说一句,快吃,不然凉了。我弱弱的答应着,老婆做的饭虽然好吃,再也吃不出母亲做的味道。看到女儿美滋滋的吃饭,我不知她也是不是吃出了妈妈做的味道。
篇9:难忘家乡炊烟抒情散文
难忘家乡炊烟抒情散文
昨天夜里梦到了家乡,梦到了家乡暮色中袅袅升起的炊烟,轻如白云,在微微暖风中如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花儿,温馨的开在了家乡的天空上。
记得儿时,随父亲到田地里干农活,小孩子顽皮的很,其实根本帮不上大人什么忙,只是做个帮手罢了。刚来野地里,心里倒还有些新鲜感,一会爬树,一会抓个蟋蟀,一会看见个野兔子什么的,也倒闲不住。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便索然无味了,就好比小孩子玩玩具一样。再加上肚子也呱呱的叫唤了,于是想要回家。但看到还在埋头苦干的父亲,便自己知趣地爬上了山坡,呆呆的看着村落,耐心的等待第一缕炊烟的升起。因为有了炊烟就说明在田地里干农活的人应该收工回家吃饭了。等啊等盼啊盼,终于发现村中央袅袅升起一股浓浓的黑烟,我便迫不及待的对着父亲大喊:“爸爸,村里人都吃饭了,我们快回家吧!”说完,我脑瓜一转,又补充了一句:“爸,看你满头大汗的`,也该累了吧?”爸爸抬头,憨厚的脸上溢满了豆大的汗珠,笑着说:“你这狗娃子,从小便没有一点毅力,这时村里都刚开始做饭呢,当你看到村里的炊烟都细若蚊香的薄烟时,就说明饭菜已经做好了。”这时,父亲又说:“爸爸交给你个任务好不好,你找找哪条炊烟是咱家的呢?”结果听爸爸这么一说,我觉得找自家的炊烟一定很有意思,心里便开了花,屁颠屁颠的坐在山坡上,一本正经地找起了我家的炊烟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带着家人的殷切期望,开始辗转于异地他乡求学,家乡的炊烟便如家乡般离我越来越远了,不只是在我的视线里,更多的是在我的内心里。每当漫步于车水马龙的街头或繁华热闹的闹市,面对一张张陌生而冷漠的面孔,我往往会迷失了自我,感到自己就好比古代村民闯进了现代的文明,顿感心里失落落的。我不止一次收回那迷惘的眼神,只身站在都市的高处,极力的远眺餐着,满怀期待着那么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出现在天边的尽头,像一位焦急的妇人在暮色中盼望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一样,把整颗心都交了出去。然而,我等来的却是无尽的失落。我也看到了“炊烟”,但那些都是从工厂高大漆黑的烟筒里冒出来的浓浓的黑烟,像一双双罪恶的黑手划破了明朗的天空!
印象中家乡的炊烟是这样的:宁静的村庄下,偶尔传来几声鸡鸣与狗吠。暮色渐渐暗淡了下来,农人陆续从田地里归来,疲惫里掩盖不住那爽朗的笑声。贪玩的孩子在母亲的召唤下,敲开了屋门,鸡也嘎嘎的溜进了窝棚……接着一柱柱白色的炊烟便如喷泉般从一家家的屋顶袅袅升了起来。远远望去,那是一件令人感到心清气爽的享受……
家乡的炊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身在异地他乡的游子神魂梦绕的温暖;是疲惫不堪的旅人失望中的希望;是母亲篝火前对儿女殷切的期望及深沉的想念;是父亲于田地里辛勤耕作的坚定信念!它像一座灯塔一样为我照亮前进的路途,又像一根长长的线,牵动着我对家乡那份不变的深情!
篇10:故乡的炊烟的诗歌
黎明的钟声还未敲响,
故乡的炊烟,
就在妈妈的饭香里,
飘在小村的上方,
一缕缕,
都是妈妈爱的芬芳。
炊烟里的饭香啊!
迷醉了爷爷花白的胡须,
迷醉了奶奶慈祥的脸庞,
馋坏了胖嘟嘟的小儿郎。
夕阳,
刚刚落下了山岗,
故乡的炊烟,
就和晚霞一道,
给长空,
披上了五彩的衣裳。
乖娃子,
吃饭喽!
妈妈的呼唤,
传遍了故乡的大街小巷。
父亲牵着娃儿,
沾满泥巴的小手,
家里的大黄狗,
摇头晃尾地跟在身旁。
欢快的笑声,
在故乡的炊烟里,
久久地回荡,回荡。
故乡的炊烟,
走过了岁月,
穿透了时光,
但依然走不出,
盼子归乡的惆怅。
远方的游子啊!
你可听到,
父老乡亲,
声声唤你归故乡?
篇11:故乡的炊烟随笔
随着又一个凉爽的秋的到来,我那因炎热而烦躁的心绪,也开始内敛沉淀,变得多思善感起来。尤其是这个周末的黄昏,在涧河畔散步的我,看到久违的炊烟袅娜地升起时,一种亲切与温馨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于是又忍不住想起故乡来了。其实,故乡的炊烟,与别处的并无二致,只因沾染了乡愁,便格外地能开启尘封的记忆,带给游子无尽的遐思与良多的慰藉。
我对故乡的炊烟,向来是怀着深情的。以前,在一望无垠的宛东平原上,真正唤醒村庄的不是雄鸡,而是炊烟。无数个清晨,炊烟都是作为乡村睡醒的信号出现的。印象中,最为勤劳的农家,总会升起全村第一股炊烟,接着第二股,第三股……紧随其后,不一会儿整个村子就都醒来了。相邻的村庄受到感召,也纷纷升起炊烟。这些炊烟,因受柴草性质和风力风向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有的浓黑似墨,有的纯白如棉;有的粗壮如柱,直上蓝天;有的纤薄如纱,摇曳多姿;有的像在赌气,相互之间绝不纠缠,卯足了劲要超过对方;有的像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一块儿,相扶相携地共赴青天。当炊烟逐渐消散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耕作的耕作,赶集的赶集,上学的上学,充满希望的一天就开始了。
中午的炊烟,则是农事的生动写照。俗话说:“农村饭,一点半。”在大多数的农闲时节,故乡的炊烟总是慢条斯理的,随后人们开始三三俩俩地往饭场子里聚拢,吃饭、相互品菜、谈天说地,从容闲适,怡然自得,处处散发着冲淡宁静、美好和谐的生活气息。当生活节奏慢下来的时候,时光便显得出奇的快,转眼就到了焦麦炸豆的农忙时节。那些个中午,很少有哪家会正儿八经地升起炊烟,即便有也是短促的几股黑烟而已,想必是在加热早饭草草充饥。更多的是为了抓紧时间抢收抢种,天不亮上地时就带足了干粮和开水,午饭自然就在田间地头解决了。
黄昏的炊烟,总能给人以强烈的归宿感。西天的霞光消退后,结束了一天辛劳的农人,扛着农具,牵着牛羊,饥肠辘辘地往回走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了自家院落正冒着的炊烟,那一刻,谁会不感受到由衷的幸福呢?而散学归来的孩童,定会一溜烟跑回来,嚷嚷着要吃饭。此刻的炊烟,不正是家的代名词吗?有时我就想,我们炎黄子孙的先祖,是何等的睿智与伟大啊!这一点,仅仅从“家”与“冢”字的构造上便可体悟到。我认为,“家”与“冢”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家”中总会升起直上蓝天的炊烟,而这,不正是生命、活力、和谐与希望的象征么?“冢”前虽然偶尔也会有烟,但那种烟是燃向地下的,是祭怀逝者的,与生命、活力和希望无关。这样看来,我们的先祖,对“家”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多有寓意啊!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八年前的冬天,即将踏入社会的我,求职时几经周折,屡遭重挫,希望一次次地燃起又一次次地黯然,倍感前途渺茫。那个冬季,也成为我生命中最为严酷的时光。当我在那个朔风凛冽的黄昏,身心俱疲、饥寒交迫地赶到村口时,一眼就看见父母和拄着拐杖的祖母正出来接我。家中的炊烟,正源源不断地涌起,尽管瞬间就被大风撕碎,但仍顽强地刺向阴郁的天空。那一刻,竟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一股久违的温暖与力量也从心底升起。毕业前夕,我终于在离家千里外的豫西,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但后来整日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与亲人的联系逐渐少了,那份真情竟在不经意间被疏远了。以至于两年前祖母病故,我竟没能及时赶回去送老人家最后一程,空留下深深的愧疚与无尽的遗憾,而父母、亲人与近邻的理解和劝慰,又让我深切地感到,故乡,实在是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故乡的炊烟,氤氲着往昔的美好记忆。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门前的打麦场上玩游戏,慢慢地就发现了规律,只要家中的炊烟一停,妈妈必然喊我回家吃饭,当时还颇不耐烦。在外漂泊久了才发现,被母亲叫回家吃饭,又何尝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呢?只是岁月不饶人,如今的我已为人父,而父母的双鬓,也早已染上白霜。
前不久回去探望二老,到村口时正是做饭时间,却发现村中竟未升起一股炊烟,当时颇觉纳闷,跨进家门才发现,原来是改用沼气了。父亲高兴地说,现在村里发动大家搞生猪养殖,以前烧火用的麦秸、豆秆、苞谷秆、花生秧子,现在可都是宝贝,都能加工成饲料,烧了多可惜。刚好乡里又推广沼气池,还有补助,大伙一合计,就三四家结合着建了起来,全村总共建了二十多个,现在各家各户都用上了沼气。你看,这下子不光是做饭方便省钱,养猪也有了饲料,连猪粪都有了用武之地,能产生沼气,能提高肥效,隔壁老三还用来养鱼。这时,来串门子的郭叔插了一句,说这就叫生态农业。看到原本没什么文化的他,竟也说出这么专业的话,我们都笑了起来。
我想,故乡的`炊烟,尽管融汇着历久弥珍的亲情,萦绕着游子浓郁悠长的思念,但随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必将消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虽然有些许不舍,但却很为乡亲们高兴。我想,没有炊烟的故乡,必定会有更新、更美、更和谐的风景吧!
【炊烟,故乡的邮戳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3.故乡的炊烟随笔
6.故乡夜晚抒情散文
7.梦回故乡抒情散文
8.梦里故乡抒情散文
9.故乡的河抒情散文
10.故乡的天抒情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