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2022-10-08 08:37: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香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1: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一)

建了三十年的老屋要拆了重建。

建房子的主意是弟弟弟媳拿的的,因为看着周围一栋栋小别墅不时地向外冒出,尤其是看到很多儿子在外工作的家庭,他们从城里请来设计师,房子设计得一栋比一栋漂亮,看着看着就心痒了,就生出了推掉我们的老平房建新房子的念头。

其实父亲做梦都没有想到他这辈子还要建第三栋房子。当初围垦团山湖,为了解决这里的社员寻医看病难的问题,刚刚做了两年赤脚医生的爸爸来到了团山湖安家落户,用土砖和竹子筑起了一座茅草房;七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爸爸在团山湖推掉土砖房,建了一座红砖房子,成为大队上第三个建红砖房子的人家,别提多高兴了,建了红砖房子,就再也不怕洪水了,爸爸以为这一回是一劳永逸了,却没有想到过了三十年这房子还是跟不上时代,被弟弟弟媳否决了。

“爸爸,您看看外面的洋房子,多神奇,多现代呢,我们还住在这老古董一样的平房子里,至少也要建个乡村别墅吧!”弟媳的娘家最近建了一栋小别墅,于是很坚决地到婆家来提升这个住房条件。

弟弟知道建房子辛苦,就换了一个角度来说:“爸爸,我们家得留着这块地,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地基,这个房子住了三十年了,也差不多了,这个建房子的钱我出咯。”

“那就建个二层楼吧,建房子的钱你出一半。”父亲终于点了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了子孙的幸福,就是再苦再累再舍不得,父亲和母亲还是同意拆了旧房子换新房子。

(二)

设计房子的时候,爸爸和弟弟发生了分歧,弟弟要把房子掀掉重建,爸爸却希望还保留那栋老房子,只在老房子旁边建栋新房子。老人都喜欢恋旧,这我们都可以理解,而且爸爸妈妈一直说住平房很好,何况是住了三十年的房子,一砖一瓦都有感情,记得那个时候的砖头都是我们家里自己烧窑烧的,拆掉总有些舍不得。其实我私下里也觉得平房很好,低调舒适,虽然不华丽张扬,却没有爬上爬下的辛劳,特别适合老人居住。

可是既要留着老房子,又建新房子,就是国土局也不会同意啊,而且在新旧的交替里,像很多我们人生的选择一样,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选择其一啊。

新和旧的反复碰撞,父与子的几次磨合,最后妈妈做出决定,老屋大部分都拆掉算了,但两间房子一定要留下了,一间是可以烧柴火的灶房,还有一间是可以烤火的杂物房。开始弟媳还是有些不愿意,因为留着那些颜色陈旧的老房子,和新房子会不怎么相称,有碍观瞻。但是妈妈的这一点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因为这两间房子都是炊烟升起的地方,炊烟里,有我们的童年和少年。

(三)

灶房很普通,甚至还有些落伍,灶屋里除了有煤灶、碗柜、饭桌,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柴火灶,柴火灶的上方,挂着几个大铁钩,那是挂腊肉腊鱼的地方。走进灶房,很多场景就开始复活,三十多年的记忆里,随意打开那个闸门,诸多人生场景就一一呈现,尤其是那个让妈妈恋恋不舍的那个柴火灶。

灶四四方方的,有一个可以煮饭的小灶,还有一个炒菜的大灶。小时候放学归来,我和妹妹常常坐在灶脚下生火,或者给灶膛里添柴。妈妈在灶台上忙碌着,柴一般是稻杆,有时候还有一些灌木、枯枝落叶等等,这些柴火都是我们从田里、土里晒干了再弄回家的,上面流着我们的汗珠儿。柴火在灶膛里噼里啪啦地响着,带着稻杆的草木香,印得我们的小脸儿通红,锅子里青菜滋滋地响着,我们敞开的肚子和流出的口水都期待着妈妈的`那声“开饭咯,收拾桌子!”

我们正忙碌的时候,爸爸也总是在这个时候出诊归来,爸爸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在外面吃晚饭,无论出诊的人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怎么盛情挽留,爸爸都要回家和一家人一起吃晚饭。

这个时候,在外面玩疯了的弟弟也回了家,坐在饭桌前。妈妈就笑眯眯地问:“崽啊,怎么一到吃饭就知道回来啊?”

我和妹妹也疑惑不解地说:“怪呀,你怎么学到了孙悟空的千里眼啊?”

“妈妈,我老远就看到了我家的屋顶飘起了炊烟啦,那还不是吃饭了。”弟弟骄傲地说。

“哦,我知道了,这叫‘炊烟袅袅’。”妹妹卖弄着她新学的词语。

“我也知道,炊烟袅袅的意思就是烟子会在屋顶上跳舞。”弟弟天真的声音我至今还响在我耳边。

读中学的时候,我寄宿了,常常会想家。每个周末回家的时刻,当我在暮色中看见家乡那缕缕上升的炊烟,就一边加快脚步一边分辨着哪一缕是来自我家的屋顶,朝着炊烟袅袅的地方奔去,心里就充满了温暖。

很多年里,我心中一直有一幅最美的画卷:红日西沉,倦鸟归家,炊烟招摇,和树梢缠绕着袅袅上升。“鬼崽子,回家吃饭啦!”谁家妈妈的一声呼唤随炊烟飘散,我兴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推开家门,一股饭菜香直钻入鼻孔,家的气息就直扑胸怀。

(四)

还有那个可以烤火的杂屋,除了收藏妈妈那些舍不得的坛坛罐罐和爸爸的那些已经失业还舍不得丢的农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烤火,杂物中间挖了一个火塘,杂物上方做了一个烟筒。冬日的夜晚,我们常常围着一堆火说说笑笑,最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听爷爷讲故事,一个树兜就伴着一个故事,柴一根根地添,故事一段段地加,《杨家将》听完了,《水浒传》又来了,《聊斋》更是叫人又怕又爱,最开始的文学启蒙就是在这一簇簇的火苗里进行的,那些真善美的种子就如此撒播无邪的心间。看看我们听故事累了,奶奶就会弄个小锅子,给我们炸红薯片,吃得满屋飘香。

每年的三十夜,我们全家在杂屋的火塘里烤火,我们围炉向火,谈得失、谈成就、谈理想,谈未来。每次爷爷奶奶问完我们的成绩,就在这里给我们发压岁钱。后来爷爷走了,奶奶又走了,侄儿侄女出世了,我的儿子今年也上中学来了。三十多年的时光,人来来去去,炊烟袅袅娜娜,火依然红红旺旺,家的温馨和美好一直在传递着。

可是不知不觉间,家乡的炊烟渐渐飘散在岁月的长河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渐渐不再烧柴,改成烧煤、烧液化气,妈妈也在灶屋里添置了煤灶,液化气灶,春末夏初,天气热了起来,妈妈就改烧煤烧液化气,但是只要夏天一过,天气凉了,妈妈又烧起了柴火。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我们也让妈妈不要烧柴火了,可是妈妈一直坚持着。

“柴火做的饭菜好吃,香着呢,再说,现在很多柴啊,树枝、灌木好多都浪费了,多可惜啊!”

就这样,妈妈一直留着那个柴火灶,也让家乡那仅有的几缕炊烟留守在屋顶上。逢年过节,我们都携儿带女回家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看到柴火灶里吐着红旺旺的火苗,我们的心也就和那火苗一样充满热情和活力,好像找到了生命最开始的动力。

(五)

今年过年,妈妈屋顶的上那飘摇的炊烟又在召唤着我们这些儿女,我们又团聚在妈妈的灶屋里,妈妈系着围裙忙上忙下,我们在菜园子里摘来新鲜的小菜,孩子们争着要往灶堂里生火。小灶里闷着香喷喷的红薯饭,闻着就让人满口生香,灶头上熏着的腊肉炒菜园里新鲜的大蒜,每个人都要多添一碗饭,池塘里还养着蹦蹦跳跳的鲫鱼,捉几条放在柴火灶里一熬,新鲜美味,好像里面熬制着浓浓的春意,再大把大把夹着菜园子里摘来的新鲜小菜,一家三代,陶醉在柴火香里。

吃完年夜饭,照理又聚在杂屋的火塘边烤火,爸爸今年准备的树兜特别大,火特别旺,而且还把电视机搬到了火塘前,妈妈把好吃的摆了一桌子,这样聊天和看电视两不误,噼里啪啦的柴火和外面的鞭炮声交相呼应,火苗一串串地跳跃着,大家的脸红扑扑的,说的话也是热气腾腾的,烤的红薯是甜甜的,夜深了,大家还不想回到新房子里去睡觉。

妈妈看看大家说:“你看看你们,幸亏我留了一个可以烧火烤的地方,这个烤柴火啊,是最热身的,烤电炉子背越烤越冷,吹空调啊皮肤发干还空气不流通,这明火啊,可以烤得透,还烤得热闹。”

妈妈的话赢得一片欢呼,弟弟说:“这两间房子,灶屋和杂屋,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要拆了。”

带着这份美好的祝愿,我们到了新年的梦里。

(六)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着我们的新房子。我们都跑出来欣赏,新房子通过一个车库的过渡,和老屋很好地衔接起来,小洋楼虽然小巧玲珑,却也有模有样,阳台敞亮,客厅宽敞,卧房别致,客厅前的一个凉亭更是增添了几分现代元素。在新房子的旁边悄然立着妈妈留下的旧房子,为了美观,旧房子重新刷白了一下,倒也和新房子浑然一体。新屋的现代气息和老屋的古朴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高高低低,挺有层次感。再看看周围,屋前的八曲河缓缓流过,屋后是辽阔的田野,远处有连绵起伏的团山,我们都说好,房子好,环境更好。

这时,对面的县城传来打桩的声音,一声声好像敲击着什么,据说河那边又征收了一片地。爸爸无不隐忧地说:“哎,但愿永远不要征收到我们这里。”

看着屋顶的炊烟袅袅婷婷地爬上树梢,飘过田野,消散在老学校上空,盯着炊烟下方的老学校,我的心难免有点遗憾,我们这个村庄已经没有学校了,因为拆校分流,已经改建成一个做门窗厂子。炊烟袅袅,书声琅琅,这是我梦里家乡,这也是一个村庄应该有的模样。可是,现在没有了书声琅琅,幸亏还有炊烟袅袅。

爸爸的希望是我的家乡永远不要征收,让那些小桥流水永远歌唱;我的希望更多一层,我希望故乡的天空永远飘着炊烟,让那袅袅炊烟守护我们渐渐失去的家园梦。

留住那一缕炊烟,让它成为一根绳子,将我们牵牢在故乡,成为我们悬挂灵魂的根。

篇2:那一缕炊烟散文

那一缕炊烟散文

年近九旬的母亲在乡下跟哥嫂一块吃住,这让我有了多次回老家的理由。

每次回家看母亲,都给我留下诸多乡村的记忆,其中尤甚者,是那一缕炊烟。那满含着浓浓乡情,飘散着乡土气息,裹挟着农家饭菜香味的炊烟,总要久久地萦绕在眼前,挥之不去。

哥嫂的住处是一座临水的坐北朝南的院落,院子的南面是一个大水塘,西边是一条河沟,院子大门朝东开,三间堂屋,东西两边均有厢房,母亲住在西厢房,东厢房则是厨房和大门过道。在院墙和水塘之间的空地上,有一丛竹子,疏密有致地摇曳着;有榆树、椿树、石榴等几棵杂树,随季节更替着春花秋果;有一大片开辟出来的菜园子,蓬勃生长着四时菜蔬;还有一个柴草垛,堆放着树枝以及一些农作物的秸秆。

多数情况下,我是要在哥嫂家吃午饭的。每次都是在我跟娘聊得正热乎的时候,嫂子对我说:“今天就早些做饭吧,吃了饭你还得回去呢。”只这一句,一家人就都忙开了:大哥去园子里摘黄瓜、豆角,割韭菜,掐苋菜;侄女去柴草垛那里弄柴火;嫂子和面、洗菜,重新涮洗一边锅碗瓢盆。一阵平平啪啪声响传过来,我抬头往外张望,只见一缕炊烟从灶房顶端的烟囱里袅袅而起,先是直直地吐出,然后是随着微风而弯曲,而飘逸,最后形成一股流岚氤氲在院子的上空。这时候,灶房里爆葱花的香味,饭菜的香味也就散发出来了。我踅近厨房门口,一股烟气扑面而来,眼睛瞬间被其熏到,火辣辣地又酸又疼。看着他们忙绿的身影,我心里一阵温暖,鼻子却有些发酸,眼睛更模糊了。其实,本来小辈的早就要给上了年纪的哥嫂准备煤气灶、电磁炉啥的,但哥嫂坚持用地锅灶,说是地锅烧出来的菜饭更香,何况,那么多的柴草不烧掉也是浪费。于是,那个风箱竟还在,地锅还在,炊烟还在。

早年的时候,对炊烟的感受不是那么好,孩童的时候,我一度对烧锅极为恐惧。娘在案板上擀面条的`时候,我一手拉风箱,一手往灶堂里填柴火,往往搞得手忙脚乱,不是捯饬灭了,就是闷了火,憋了满屋子的烟,弄得鼻涕眼泪一把抓。寻常的日子里,炊烟照常升起,也是那个年代大人孩子的期盼。一顿不饱十顿饥,记忆里,那时候我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炊烟升起处,娘喊着孩子的乳名,“回家吃饭喽”,那是一声最甜美的呼唤。正是因为这记忆太深刻,故而在后来离开家的日子里,故乡的炊烟就成了一缕香魂,觉得,那一缕炊烟,就是故乡。

近几年,每次出差或者回家路过一些村庄,很难见到炊烟了。那些上了年岁的村庄里,只剩下几户人家,许多老宅子都荒废了,老屋坍塌,老树枯萎,老井干涸。村庄像一个拄杖的老人,苍凉而落寞,它真的老了。乡村搬迁了,沿路新建了各式楼房,聚族而居的格局全变了,农家生活的习惯也变了,而没了炊烟,还算是村庄吗?

炊烟是扎根乡土的一种植物,它应该与乡村杂树为伍,与牛粪、柴草为伴,与环村的河水一路相随。我祈盼故乡的炊烟四季繁衍,香火不断,生生不息。

篇3:那一缕炊烟诗歌

是我迷失了太久吗

我的踪迹

踏遍所有的地方

日子它载没了我太多东西

可炊烟它仅在我脑海中

一直坚持地停留着

我没有许若过阳光

也没有许若过黑夜

日记搬离了原来的地方

当雨露还在闪光

脚步它已经走在干枯的.季节

我的天空

无论是有心拒绝

还是无心接受

当日子把所有东西覆盖

悄悄的只是过去

悄然的只是鬓霜

它把时间停在脑海

那小村庄的干草,玉米秸秆和干树枝

每每在入夜和午睡中来临

看它招着手,不停地摇摆着衣裙

挥着绿条儿的妆容笑着

它在我面前

忽远又忽近

它把过去的一整个欢乐

统统塞在我的大脑中

在飘飞的蝴蝶结里

梦想

映着我一整个的天空

篇4:守候那一缕炊烟

人活一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守候,但是在发展如此之快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努力奔跑,他们却不曾记得那些值得我们去守候的东西已经在不经意间被他们遗忘在风尘之中,但也有少数人宁愿停下脚步,静静地,守候心中的那一缕炊烟。

提起东晋诗人陶渊明,大多数人都知道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一篇《桃花源记》,倾注了诗人毕生的幸酸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也曾为官数载,但因为受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最终辞官归田,不再过问世事。在为官期间,他也曾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感叹,表现出了他坦率的性格。在他做官的期间,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20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好在迷途知返,他感受到了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等待他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他就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中,守候着那一缕炊烟。

汉初的“商山四皓”,他们分别是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已经看穿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他们宁愿长期隐居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久闻其大名,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诗:“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这是一种多么淡然的生活态度啊,他们也许是淡泊名利,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对紧张生活的一种回避。他们“伴渔樵。苫茅舍”,与自然的亲近,得到的是一种自在人性的回归。

由此可见,对这紧张生活有一种淡然的态度,会是多么有益。也许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一袖清风,两耳清明,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那种回归自然的心态,学会放弃紧张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可让生命之花也可在紧张生活的田野处处开放,让那颗守候曾经炊烟的心重新回归。

一份回归自然的心态,就是茫茫沙漠中的甘泉,给前行的人以沁爽;是烈烈夏日下的清风,给前行的人以清凉;是寒冬酷暑中的火把,给前行的人以温暖。

学会回归自然,学会在紧张生活中放弃,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自由,更是一种全身心放松的美丽,缕缕炊烟下期盼美好永久的心。

篇5: 那缕炊烟散文

那缕炊烟散文

姊妹们都长大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加之我们与父母不住在一起,总是聚少别多,偶尔回去一趟,父母也总会挽留一定要吃过饭再走。那天快到用晚餐时间,路过顺便去看看,父母此日恰巧提早用餐,见我来了,也竭力挽留吃饭:“不够饭,煮点粉!现在煮也快、省事!不象以前要用柴火灶……”

提起用柴火灶,让我想起儿时的烟囱里袅袅娜娜地升起的那缕炊烟。

记得很小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当我睡眼朦胧地从热乎乎的被窝里上爬起来,赤着脚走进厨房,看见母亲已经坐在灶火前已经点燃了松节在给我们做早饭,还不时地用嘴对着火棒筒吹着灶膛里的柴火,从灶膛里返冒出的青烟呛得母亲抹着眼睛,并咳喘着:“莫进来――烟!”等母亲下了米,往灶膛加上一把柴火后,不久,母亲便把半生不熟的饭捞起放在罾里,我喝过母亲舀的米汤,手上还捏着小饭团,便跟着母亲一道去村口的菜园里摘菜,趟过小河爬上一个小山坡。当我慢慢地走上菜地旁那块长有金银花的石堆,接近那棵老梨树时,借着东边泛白的天光,回头看看村子大门口的家,还依稀地看见烟囱里冒出的炊烟,袅袅升起,飘逝在空中。

傍晚放学的时候,我肚子很饿,急匆匆地往家赶。当我走到村口小河边上的那棵老梨树旁时,朝村子大门口的方向望去,心头觉得热乎乎的,充满了温暖与幸福。因为,看见了村子大门口的家,烟囱上方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是母亲给我们做饭了!我便加快了步子,三步并作两步走,沿着小道跑回了家,等着母亲做的可口饭菜。

尽管我们小的`时候家比较穷,可是母亲对我们姐弟五个的生活照顾得很好。那时候粮食很少,所以我们家的主食里经常会掺和一些山里捡来的板粟制成的粟粉或小白菜、水菜梗粥,那里头饭少,且放的油也少,因而吃在嘴里有些干涩,肚子也常没有到吃饭时间就开始“闹革命”。于是有时,在遇上下雨的时候,生产队里不出工,母亲会给我们烫上一些蒸笼糕或锅糍粑,给我们加加餐,让我们吃个饱。母亲常提起我小时候,我记忆中那深刻做锅粑糍的事,当时家人每人下了一斤米料去做锅粑糍,吃完后,母亲问我:饱不饱?我说还想吃。因为我觉得那锅粑糍好象吃不够,吃不腻似的。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父亲总是去会想办法给我们弄些猪肉之类的给我们解解馋,一家人围着灶头,其乐融融的,父母围着锅里炒着菜,我们姐弟几个围在灶前,学着大人的样子,往灶膛不停地添柴加火,烧出来的饭菜是那么香,那时的饭菜被我们吃得一点不剩,那时我们都感到特别地开心!

我在山沟沟里生活了近,因为外出念书,因为工作,也离开过好几年,只能假期才能看到母亲做饭时的炊烟。后来我们全家都离开了那山沟沟,搬到县城住进了商品房,再没有柴火灶了,煮饭炒菜都是电汽化,再也看不到那缕缕炊烟了。

去年我有空回到自己曾生活过的山沟沟,当趟过小河爬上那小山坡,站在那块长有金银花的石堆上,再靠近那棵老梨树,却没有看见那缕炊烟。我慢慢地走近那个旧宅子,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那残剩半间的老屋,门前已经长满了齐人高的杂草。而那曾经的家和那缕炊烟,留给我的只有儿时的记忆!

篇6:故乡的那一缕炊烟读后感

故乡的那一缕炊烟读后感

故乡,一个温暖的家;故乡,一个随时可以回去的家;故乡,一个亲朋好友可以陪伴在你左右的家……

读了顾老师的《故乡的那一缕炊烟》我才明白,故乡的“风景”是如此之美。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从故乡一路走来,从泥泞的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走来,走过大山走过乡村,走过城镇,一路磕磕绊绊,我终于带着梦想走进了都市……

是呀,这句话说的没错。这个世界上的农村人有多少不想去大都市的,有着许许多多的“都市梦”却无法走出这连绵不断的'大山,只能在乡下过着无聊乏味的日子。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着大都市,期望走出这个小山庄。去看看山外的世界,去看看那未知、美丽、梦幻、遥不可及快乐的世界。

走出去的人,也有着走出去的痛。那些从深山老林中走出去的人,也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苦。他们不是被欺负就是被刁难。要不是为了生活,他们也不想出来呢,要不是为了儿女,他们才不想出来呢……

是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成天抱怨命运的不公。

篇7:门口那一缕炊烟300字作文

门口那一缕炊烟300字作文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赞颂母爱多么伟大,而描写父爱的却少之又少。我的父亲,是个平凡的农民,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只是平凡世界中一个平凡的存在。小时候,父亲经常在外面务工,很久才回来一次,由于从小就缺少陪伴,所以在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几个都格外安静,就连平时经常吵闹的哥哥和我也安分不少。在我们眼里,父亲是威严的存在,我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一直是父亲问一句我们回答一句,除此之外在无交流。上五年级之后,父亲辞去外边的工作,回到家这边工作。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渐渐多了出来。对父亲的改观是从初中开始,由于小时候不好好保护眼睛,上初中之后视力急剧下降。

父亲知道之后二话不说就带我去配眼镜,结果出来之后,惊呆了我们俩。谁也没想到我近视已经这么严重,出了眼镜店门口,父亲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什么也没说,嘴角挂着一抹苦涩的笑。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现象中,应该会被训一顿,但什么都没有发生。回家路上,我们一句话也没说,任凭风吹拂我那凌乱的头发,心里感慨万千。回到家,父亲坐在门口拼命的抽烟,当时我不明白父亲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是觉得我令他失望了,那一缕缕烟雾漫漫的升腾,熏的我泪眼朦胧……门口那一缕烟雾,早已随风飘散,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篇8: 那一缕缕炊烟散文

那一缕缕炊烟散文

宁静的夏天,坐在窗前,看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相映成画。阵阵清风拂过,任思绪飘洒,守着一份简单的幸福,婉约成诗意的情怀。这样的季节,回望一程山水的距离,丰盈如水的年华,值得被我用朴素的言语串起岁月的风铃,念起,便是那不绝于耳的美妙回音。

究竟是什么,让我在静好的日子里,在夏天的清风里,没来由地想念你,那弥漫在村庄上空的一缕缕炊烟。究竟是什么,让我划着时光的小舟,在前行的旖旎风景里,唯独放不下你,那萦绕在我心中若有若无的一丝丝温暖。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谁把心事藏在炊烟里,静静地描摹,默默地怀想,只在每一个奢侈的梦里轻轻地唤醒,陶醉一份久违的感动,沉迷那飘渺如雾的容颜。不管是在清晨、中午还是黄昏升起的袅袅炊烟,都是一缕别致的风情,以千姿百态的姿势,在村庄前后左右婀娜起舞,欲语还休,那亲切而熟悉的味道,点缀着平淡流年的烟火岁月。

这个季节,我的村庄,杨柳风轻,草深鸣蛙,蝴蝶舞翩翩,麻雀叫喳喳。豆角梳着长长的辫子低眉不说话,满坡熟透的野地瓜顺着藤蔓攀爬,池塘里正是红衣绿扇映清波,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个季节,我的村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麦子已经粒粒归家,水嫩的秧苗为田间笼上了一层青纱。当夕照落霞,炊烟升起,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面颊,是一帧无需雕琢纯美的图画。小时候,站在我的村庄,屋前赏花,屋后摇竹,多少欢声笑语飘散在炊烟的故事里,回首处,梦过嫣然。如今,站在别处的村庄,一边行走,一边怀念。风过处,那些悄无声息的过往,终究演绎成静水深流的沧桑,蜿蜒成生命的厚重,安之若素,冷暖自知。

我的`村庄,离我那么远,又那么近。每当四季不同的变换容颜,常常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梦里面。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难忘的村庄,最是那一缕缕炊烟,是村庄的根,也是村庄的希望,生生不息。承载着千百年来几多羁旅人的牵挂,依旧百转千回,袅袅娜娜,满怀心事无需诉。默默忍受着离别的忧伤,一如既往地守望着远方。只是,每当夕阳西下,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谁的心事,连根而拔。

当岁月流逝,风干了多少年少的记忆。也曾和山川草木擦肩,也曾与飞鸟虫蚁道别,终究是再也不见,而唯有故乡的炊烟依然一次次在心里升起飘落,梦里相逢离别。唯有故乡的炊烟依然记得我的每一个足迹,我的每一桩心事。那炊烟下的忧伤,是一种幸福而惆怅的味道,一次次从指尖轻轻流淌,从眼里慢慢滑落。

好想问一句,故乡的炊烟,你还好吗?老屋是否安然无恙,母亲的头上是否又添了几朵霜花!多少次在梦里,我划着倦舟归来,而后,越过小溪石径,穿过满院花香,轻轻,推开虚掩的门,闻到炊烟的味道,看到炊烟笼罩的村庄,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归家。只是,来去如风的我,总是,一个踉跄,踩疼来时的路,刚一转身,就蔓延到天涯。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相关文章:

1.门口那一缕炊烟300字作文

2.那一缕兰香的散文

3.作文 那一缕春风

4.一缕缕炊烟散文

5.感谢那一缕阳光作文

6.那一缕春风作文750字

7.春天那一缕阳光美文

8.那一缕桂花香作文700字

9.难忘那一缕阳光记叙文

10.八年级作文那一缕阳光

下载word文档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