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22-08-01 08:15: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龙小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1:《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13、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14、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15.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0分。其中选择题6分,简答题4分)

13、B(A项合文意,文中有表述,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C项合文意,见第2段最后一句。D项合文意,第3段表述这个意思。B项不合文意。第2段中说。变为碳酸盐,沉积至岩石层中。该项说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14、D(A项原文。文中第2段说。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第3段说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第4段又说到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B项合文意。第5段说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地球上的有机碳才能变成石油。C项合文意。这项有两个判断,一是远古到现在地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第1段可找不到,第二个判断现代又缓缓上升,见倒数第2段。D项不合文意。该项说排放大量的热量使温度升高,不对。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使其浓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使地表热量难以向太空释放。)

15、答案:(1)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2)节能减排,多种树木,绿草。讲解:第1问可参考第4段最后一句。第2问:文中再三强调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使地球升温,所以依文意可想到节能减排;文中说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是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见增植草木是调节气候的措施之一。

篇2:《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

湖北省汉川市韩集中学孙开仁拟制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

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20xx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之所以高达480°C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C。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

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重新被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有大约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后,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拿石油来说。石油的形成需要密封无氧、高温蒸煮、经过微孔的岩石过滤并集中等多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

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1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摘自20xx年第6期《读者》,作者:袁越,有删改。)

【阅读提示】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上碳的去向,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的过去、现在的情况以及将来所面临的挑战。读过之后,让读者意识到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有时候,面对突然产生的变故,大自然也无能为力。阅读此文时,同学们要把握文章在说明事物时的清晰的层次、平实的语言,以及所采用的列数据、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关键词句】

1.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此句高度概括了过去地球的状况,同时与标题形成鲜明的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此句为过渡段,很好地将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衔接起来了。

3.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这一句为总结语,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地球的现状,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地球。

【阅读练习】

1.从说明文分类来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采用 顺序来介绍“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这一科学话题。

2.看了全文,你知道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呢?

3.根据文章的具体讲解,横线处最好填写的内容是( )

A.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再加上有很高的气温,所以很容易进行碳循环。

B.金星因为温室效应强烈,会阻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同时会阻止碳循环的形成。

C.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

D.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碳循环因此变得十分地活跃。

4.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5.“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一句中,“估计”能否换成“断定”?

6.文章最后一段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作为人类之中的一员,请你想想办法吧!

【参考答案】

1.事理 逻辑

2.溶解在水中,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一部分留在生物圈,一部分留在地壳中。

3.C

4.列数据,作比较,意在说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可观和大自然平衡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5.不能,因为碳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科学家只能靠科学推断出来,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开放性试题。示例:大量种植树木,提高大自然的平衡能力;尽量使用其它新能源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篇3:《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①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20xx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②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之所以高达48℃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

③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低,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的金属元素,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④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地表温度就升高,海水蒸发速度便会加快,形成更多的雨水,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带到地面,再被火山重新喷到空气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后,情况就正好相反,大气温度降低,降雨减少,碳沉积速度也跟着降低,但火山活动不受影响,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重新上升。

⑤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⑥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它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即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⑦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⑧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有大约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的有机碳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后,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⑨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得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⑩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选自《晚报文萃》20xx年5月)

1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1分)

14.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5.“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中加点的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6.文章最后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如果让你写一句忠告人们的话,你怎么说?(4分)

参考答案:

13.(2分)碳循环。

14.(3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

15.(3分)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从程度上说明金星和火星的大气成分大部分是二氧化碳,但也有其它成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不符合事实。

16.示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植树造林,从而改善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今天,你低碳了吗?(有警示性,语言简明,2分)

篇4: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

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之所以高达480°C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C。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

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重新被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有大约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后,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拿石油来说。石油的形成需要密封无氧、高温蒸煮、经过微孔的岩石过滤并集中等多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

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1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摘自第6期《读者》,作者:袁越,有删改。)

【阅读提示】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上碳的去向,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的过去、现在的情况以及将来所面临的`挑战。读过之后,让读者意识到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有时候,面对突然产生的变故,大自然也无能为力。阅读此文时,同学们要把握文章在说明事物时的清晰的层次、平实的语言,以及所采用的列数据、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关键词句】

1.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此句高度概括了过去地球的状况,同时与标题形成鲜明的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此句为过渡段,很好地将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衔接起来了。

3.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这一句为总结语,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地球的现状,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地球。

【阅读练习】

1.从说明文分类来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采用 顺序来介绍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这一科学话题。

2.看了全文,你知道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呢?

3.根据文章的具体讲解,横线处最好填写的内容是( )

A.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再加上有很高的气温,所以很容易进行碳循环。

B.金星因为温室效应强烈,会阻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同时会阻止碳循环的形成。

C.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

D.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碳循环因此变得十分地活跃。

4.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5.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一句中,估计能否换成断定?

6.文章最后一段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作为人类之中的一员,请你想想办法吧!

【参考答案】

1.事理 逻辑

2.溶解在水中,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一部分留在生物圈,一部分留在地壳中。

3.C

4.列数据,作比较,意在说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可观和大自然平衡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5.不能,因为碳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科学家只能靠科学推断出来,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开放性试题。示例:大量种植树木,提高大自然的平衡能力;尽量使用其它新能源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篇5:《二分钱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某老汉卖瓜,标价买一个二角、买三个五角。有三位顾客结伴而来,各买了一个,每人付给老汉二角。顾客走后,老汉猛然想起,他们三人是一起来的,按照他的规定,他们买去的三个瓜总共收五角钱才对。于是,便让小孙子拿一角钱去追还。小孙子耐不住干渴,中途花四分钱买了两杯茶水,等赶上顾客时只剩六分钱了。小孙子向顾客讲明了原委,三位顾客哈哈大笑,每人各自收下了二分。

一个小伙子知道这件事后编了一道智力试题,让同院的孩子们回答:老汉起初收每位顾客二角钱,总共六角。但是,每位顾客后来又被退回了二分,实际上只花了一角八分。这样,三位顾客买瓜共花了五角四分,小孙子喝茶水花了四分,二者之和为五角八分。这和原来的六角是对不上账的,所差的二分钱哪儿去了?在谁的手里?

孩子们听完题目后想了好久,始终弄不清二分钱在谁的手里。大家只好去问老师。老师略加思索,笑着说:“二分钱并不存在,这是一道诡辩题,不错,最初老汉是收了六角钱,可是,当老汉拿出一角钱让小孙子追还顾客时,六角钱就不存在了,小孙子退给每位顾客二分钱,顾客共花了五角四分。这些钱中的五角,在老汉手里,余下的四分,小孙子买了茶水。这笔账本来是很清楚的。大家之所以感到糊涂,是因为没有弄清出题者在两个地方搞了诡辩。第一,五角四分加上四分的计算是荒唐的,因为买茶水的四分钱已经包含在顾客买瓜所付的五角四分之中了;第二,拿五角八分去对六角也是荒唐的,因为六角钱早已不存在了。”

这么一说,孩子们恍然大悟,正准备离开,却被老师叫住了。老师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被迷惑吗?就在于你们看问题简单化了。客观事物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以致当事物变化后你们还不肯改变最初的印象。你们看,起先老汉收了六角钱,可由于其中的一角被退还很快就不存在了。而你们的脑海里却始终保留着‘六角钱’的印象。这种静止不变的思考方式是有害的,它会妨碍我们正确地分析事物。譬如,我们有的人养成了‘先入为主’的习惯,当某个同学给他的最初印象不好时,他会把这种印象牢牢地固定住。当这位同学改正了以前的缺点后,他也仍然不肯改变以前的印象。”

孩子们听完老师的这些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1.老汉让小孙子去追三位顾客的原因是[ ]

A.三个人少给了老汉瓜钱了。

B.三位顾客把东西落在老汉这里了。

C.老汉多收三位顾客一角钱,他让小孙子返还。

2.所差的二分钱到哪里去了?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所差的二分钱被小孙子花掉了。 ( )

B.所差的二分钱根本不存在。 ( )

C.所差的二分钱在老汉手里。 ( )

3.为什么孩子们会被那道智力题迷惑呢?这种思考方式会带来什么危害?

参考答案:

1.C

2.B √

3.人总是难以改变最初的印象,是看问题简单化造成的,它会妨碍我们正确地分析事物。(意思对即可)

篇6:《火星上的水哪儿去了》说明文阅读答案

《火星上的水哪儿去了》说明文阅读答案

①美国“机遇”号火星车的最新探测结果显示,现在干燥寒冷的火星,历史上也许有过一番海涛拍岸的景象,火星表面过去可能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如此浩瀚的大海现在究竟在哪里?这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原因何在?近来,日本科学家不断对此发表看法。

②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水谷仁教授认为,金星过去也曾有水,但由于它离太阳太近,及大气中高浓度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极高,水因此被全部蒸发,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而火星水的消失好像和金星不太一样。

③水谷仁教授说,磁场毁坏在火星的消失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磁场好比盾牌,挡住了太阳向地球倾注的高能粒子,防止太阳风暴直接光临大气层和地面。现在的火星虽然还有很强的磁场,但已经没有像地球这样的规模。火星磁场大概在30多亿年前伴随火星内部的冷却凝固而逐渐被毁坏,使火星难以避免太阳风暴的全面袭击,大气中的水蒸气因此被分解为氢和氧,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④另外,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引力仅相当于地球引力的40%,维系大气的力量相对较弱,这对水的消失也有一定影响。原苏联“福波斯”2号探测器还发现,在火星黑夜的一侧现在仍有大量氧气向宇宙流失。科学家根据有关数据推测,过去火星的大气压曾是目前地球大气压的近3倍,而现在只有地球的五十分这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火星表面有少量水流出,马上就会气化。

⑤也许,并非火星上所有的水都消失在宇宙中。东京大学副教授阿部丰说,随着大气中水、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减弱,火星逐渐变冷,大气中的水经冷冻之后降到地面,因此,火星上的水可能像冰川一样藏在地下。

⑥根据美国“奥德赛”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空观测的数据,以火星南极为中心的高纬度地区地下有大量氢分子存在。如果这些氢分子和氧结合以水的形式存在的话,会成为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海。然而从上空观测最多只能观测到地下一米的情形,阿部丰副教授认为,在高纬度地区更深的地下,可能会有冰川存在。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前不久也发现了火星极地有水的痕迹。

⑦日本国立天文台渡边润一副教授认为,“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靠太阳能电池获得能量,因此着陆地点都选在阳光很强的火星赤道附近,而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地下现在基本上没有水。按预定计划,美国和欧洲将于再次分别发射火星探测器到火星中高纬度地区,如果获得成功,届时关于火星水的争论可能会一锤定音。

⒍选出不属于说明火星水去向或原因的一项。

A、温室效应使火星表面表面极高,水因此被全部蒸发,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B、磁场毁坏在火星水的消失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C、火星引力较小,维系大气的'力量相对较弱,这对水的消失也有一定影响。

D、火星逐渐变冷,大气中的水经过冷冻之后降到地面,因此,火星上的水可能像冰川一样藏在地下。

⒎选出对第⑦段“一锤定音”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因为能量问题对火星水不能探测清楚。

B、“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因为着陆地点问题对火星水不能探测清楚。

C、美国和欧洲20如果能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到火星中高纬度地区,火星水的争论有望得出科学结论。

D、美国和欧洲年如果能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到火星中高纬度地区,火星水的奥秘肯定能揭开。

⒏选出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

A、太阳风暴的袭击使火星磁场逐渐被毁坏。

B、火星内部的冷却凝固使火星磁场逐渐被毁坏。

C、磁场毁坏使火星难以避免太阳风暴的全面袭击,大气中的水蒸气因此被分解为氢和氧,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D、现在的火星磁场毁坏了,既没有地球这样强的磁场,也没有像地球这样的规模。

⒐选出对文章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之后,综述了日本科学家关于火星水的不同看法。

C、第③④⑤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

D、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来具体说明火星水的去向。

⒑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一项。

A、美国“机遇”号火星车的最新探测结果显示,现在干燥寒冷的火星,历史上也许有过一番海涛拍岸的景象。

B、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引力仅相当于地球引力的40%。

C、过去火星的大气压曾是目前地球大气压的近3倍,而现在只有地球的五十分之一。

D、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磁场好比盾牌,挡住了太阳向地球倾注的高能粒子。

参考答案:

6、A

7、C

8、C

9、A

10、D

篇7:流浪地球现代文节选阅读答案

流浪地球现代文节选阅读答案

①《流浪地球》是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 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 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3分)

引出说明内容“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2.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 (4分)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烤焦地球。

3.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3分)

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迸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阅读顺序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篇8:流浪地球现代文节选阅读答案

流浪地球现代文节选阅读答案

①《流浪地球》是20xx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xx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 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 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3分)

引出说明内容“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2.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 (4分)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烤焦地球。

3.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3分)

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迸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篇9:低碳生活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环保志愿者小于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号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同事们传输文件,少用或不用传真、打印机,而且办公室几乎每张纸都做到了双面打印等等,这样不仅节省纸张、节约能源,有效地控制这些环节的碳排放,还可以避免吸入复印机、打印机工作时产生的有毒物质。

【参考答案】

17. 答案要点: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恶果;②如果碳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

18. 答案要点:①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②减碳效果就会非常惊人。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多抄上“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扣1分。

19.答案要点:①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低碳”方面来说明的。

②从“个人可以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方面来说明的。

评分标准:本小题4分。每个方面占2分。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骨头都到哪儿去了诗歌

2.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3.《风筝》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4.现代文阅读《三峡》题目及答案

5.萝卜花现代文阅读答案及题目

6.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7.《油饼翻身》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8.《旦角》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9.《风景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10.《读者》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现代文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