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都到哪儿去了诗歌
“遗骸放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骨头都到哪儿去了诗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骨头都到哪儿去了诗歌,希望大家喜欢!
篇1:骨头都到哪儿去了诗歌
在一片火苗里,疯狂逃窜
笔直的身躯哪儿去了
一堆鲜红的纱票
摆出贪婪的笑脸
把一些头颅赶进泥土
那掺杂的黑啊
再也开不出绚丽的心灵之花
篇2:骨头都到哪儿去了诗歌
坟边,一个人把天
深深地撕开一个口子
一捆钢筋刺了下来
一座滴血的墓碑
篇3: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作文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作文
时隔十二天,《时间都到哪儿去了》这首歌的旋律依旧在耳边清晰回旋,即使早已忘了这首歌的.歌词,不能清楚地把它唱出来,我也不敢再去听第二遍了,因为我怕我又会流眼泪。
看着大萌子和他父亲一年一年的合影,看着他们一个走向衰老,一个走向成熟,含泪扭着看看自己的父亲,早已忘了他昔日的模样。我都还没来得及和自己的父亲合一张影,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这时眼前又浮现出中央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母亲在青年时看着自己幼小的孩子想,等他们长大了就享福了;在中年时,一个人看着孩子们的相片想,等他们成家了就享福了;在老年时,坐在摇椅上抱着孙女,孙女对她说:“奶奶,等我长大了你就享福吧!”然而,母亲等不到了,这时孩子们才想起着急,想起当年的诺言。
每次看完这则广告,我都会忍不住说:“你们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才着急!”然而说完这句话的下一秒又想,自己不也是这样么?平时总在对父母说,等我怎么怎么样了,我就让你好好享受。可是我没想到,他们享受的就是我们平时在生活细节中对他们的关心。
这首歌伴着我的思绪唱完了,坐在一旁的妹妹问我:“姐,你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一时间,我的脑海中竟想不出一个比较合适的答案。是啊!我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学习么?但成绩平平庸庸。上网么?玩耍么?但这又被视为不务正业。我涨红了脸回答说:“干了好多啊!”“是么?”妹妹一声反问换来我的一句:“我要上厕所啦!”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没有和父母的合影,没有好好的孝顺父母,没有认真刻苦地学习,更没有痛痛快快的玩耍……一切都还没做,时间就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看来,从现在起,我必须要做点什么,以至于下次有人问起相同的问题时,我可以认真坚定地回答:“我的时间干了什么什么!”
篇4:隐士都到哪里去了(网友来稿)
隐士都到哪里去了(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唐代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有名的大师,出门远游,四处参访有道德学问的高人,这两个和尚走到一个深山里面停下来,在溪边洗脸。其中一个是洞山,告诉另外一个叫密师伯的和尚说,这山中住有高人,密师伯说你怎么知道,洞山说,我们洗脸时不是看见一片菜叶随溪水流下来吗?可见上流有人。于是两个人就去找,虽没有路迹可循,但终于还是找到地这个隐山和尚,搭了一个茅草棚,一个人住在深山里。于是这两个和尚跟他谈道,他们谈得十分投机,后来,这两个和尚就走了。但走到一半路一想不对,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高人,隐居在这里,实在太可惜了。于是第二天回去找,找不到了,连茅草棚都烧掉了,只留下一首诗在那里,诗的最后两句说:“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山。”这两个和尚只好失望而归。寻山访道的两位和尚是幸运的,他们历尽艰辛,终于见到了世外高人;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当他们再度造访时,却发现高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和这两位和尚的奇遇比较起来,更奇的是唐代诗人的探访隐士不遇的故事。
首先要说的是李白。李白早年在四川省江油县戴天山大明寺读书的时候,曾结交过一位道士,二人交往甚密。后来李白去探访他,没有遇见,李白写了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位道士到哪里去了呢?青山秀水,深林翠竹,小径弯弯,古刹幽幽,四野清静,空无一人。没有人知道主人云游何方,也无由打听主人行踪去向,这位空空道人像雾一样虚无缥缈,像风一样来去无踪,给李白也给我们留下了梦幻一般的迷团。难怪诗人要倚松而立,心生愁绪了。不过,我觉得说诗人“愁倚两三松”,倒不如说诗人一头雾水,一片茫然;说诗人一头雾水,一片茫然;倒不如说诗人“行到水穷处,坐起看云时”。不是吗?我宁可相信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是一个聪明颖悟、天资过人的天才,他固然因主人去向不明而困惑不已,愁思满怀,可是,前面六句山水幽美风光的描绘不是已形象地暗示了主人的环境居所和心性志趣吗?我们由此不也可以体察到诗人心仪淡泊,神追高洁的情怀吗?请看作者笔下的独具风姿的系列意象: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醒目。林密山深,钟声杳然;云遮雾绕,翠竹摇曳;青山耸立,流泉飞持;四野空旷,苍松无语……桃花,灼灼其华,点亮了诗人缘溪而行,穿山进林的小路,点示出道士居所如世外桃源般超尘拔俗的别样神韵;翠竹,劲健挺拔,清幽绝俗;苍松,庄严肃穆,傲岸不屈;流泉,银光闪闪,飘逸不俗……凡此种种,无一不烘托出道士独步青云、高蹈尘外的高洁人格,无一不表现出道士放浪山水、啸傲山林的自由情怀。如此说来,一山一水,一花一竹,一泉一松,都是主人生命情趣的自然折射。他寄身山林,以青松翠竹为伴,以山泉桃花为友,远离尘世而心性高洁,抱扑守真而孤标独傲。李白分明是体悟到了如此生气活现的情趣,他高兴都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心思去惆怅呢?他不是早就已经看见了老朋友形散而神现的生命情怀了吗?道士走了,走得远远的,无影无踪;道士又回来了,满目青山,遍地竹林,一路山溪,一脉飞泉,丛丛桃花,悠悠钟声,全是道士的神韵化身啊!道士在李白的眼里心间,也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再说唐代另一诗人皎然。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陆鸿渐,此人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有一次,陆鸿渐搬家以后,皎然前去拜访新居,没有遇见老友,他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陆隐士到哪去了呢?皎然不知道,即便是西家的回答也是答而未答,略胜于无。但是,同样道理,浓墨重彩的环境描写又分明让我们看到了陆隐士的神采风韵,或许他正是用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来接待老朋友吧。陆隐士的新居,离城不远,但环境幽静,少有人来。荒郊野外,杂草丛生,一条小路孤独地向远处桑麻丛中延伸。诗人走近朋友新居时才发现,秋菊新栽,绕篱而生,遍地都是,却未曾开放;扣门寻问,发现家犬不在,人声全无,西家邻居告知陆隐士到山中去了。野径、桑麻、秋菊、篱笆,这些意象表明主人颇有几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特别是邻人的回答,从侧面巧妙地烘托出陆鸿渐不以尘事为念,不为世俗所累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每日游山,日落方归,足见主人流连山水,乐而忘返的痴迷和狂热。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元代有一位叫黄子元的大画家,世人以为“痴”,以为“疯”。只见他“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浪轰流,虽风雨骤至,水怪悲 而不顾。”清人称“子久秋山图为宇内奇丽巨观”,又称其画“尽神明之远,发造化之秘,极淋漓飘渺而不可知之势”。黄子久的痴迷山水,与陆鸿渐的流连山水大致应是相通的。画家神与物游,沉迷不醒,是从大自然中资取苍苍莽莽的一种生命元气,所以其作品才意态活现,生气淋漓。陆隐士纵情山水,放流形骸,是从大自然中资取一种疏放不俗的自由自在的生命元素,所以他的生活才我行我素,潇洒出尘。皎然没有看见陆隐士,可他分明又看见了陆隐士留给他的满园桑麻,满庭秋菊和满目青山,是山光物态激活了诗人,也激活了我们尘封已久的、仰慕自由的情怀。我们看见了,青山白云之间,桑麻野径之处,篱笆秋菊之旁,陆隐士的身影、踪迹、心性和情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此,诗人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们还有什么遗憾呢?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隐士,不管是“移屋入山”还是云游山林,都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只可神遇而难以目见,神与物游而自由自在,他们远离尘嚣,特立独行,疏远世俗欲念之枷锁,恪守心灵自由之家园,闲云野鹤一般游山玩水,娱情怡志,活出了真我的风采,活出了生命的情趣。诗人每一次探访不遇的旅行都是对隐士风采的诠释和演绎。我们每一次品读“不遇”诗篇的体验都是对生命自由的景仰和追求。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篇5:《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13、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14、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15.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0分。其中选择题6分,简答题4分)
13、B(A项合文意,文中有表述,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C项合文意,见第2段最后一句。D项合文意,第3段表述这个意思。B项不合文意。第2段中说。变为碳酸盐,沉积至岩石层中。该项说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14、D(A项原文。文中第2段说。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第3段说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第4段又说到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B项合文意。第5段说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地球上的有机碳才能变成石油。C项合文意。这项有两个判断,一是远古到现在地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第1段可找不到,第二个判断现代又缓缓上升,见倒数第2段。D项不合文意。该项说排放大量的热量使温度升高,不对。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使其浓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使地表热量难以向太空释放。)
15、答案:(1)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2)节能减排,多种树木,绿草。讲解:第1问可参考第4段最后一句。第2问:文中再三强调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使地球升温,所以依文意可想到节能减排;文中说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是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见增植草木是调节气候的措施之一。
篇6:《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
湖北省汉川市韩集中学孙开仁拟制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
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20xx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之所以高达480°C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C。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
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重新被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有大约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后,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拿石油来说。石油的形成需要密封无氧、高温蒸煮、经过微孔的岩石过滤并集中等多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
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1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摘自20xx年第6期《读者》,作者:袁越,有删改。)
【阅读提示】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上碳的去向,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的过去、现在的情况以及将来所面临的挑战。读过之后,让读者意识到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有时候,面对突然产生的变故,大自然也无能为力。阅读此文时,同学们要把握文章在说明事物时的清晰的层次、平实的语言,以及所采用的列数据、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关键词句】
1.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此句高度概括了过去地球的状况,同时与标题形成鲜明的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此句为过渡段,很好地将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衔接起来了。
3.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这一句为总结语,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地球的现状,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地球。
【阅读练习】
1.从说明文分类来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采用 顺序来介绍“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这一科学话题。
2.看了全文,你知道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呢?
3.根据文章的具体讲解,横线处最好填写的内容是( )
A.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再加上有很高的气温,所以很容易进行碳循环。
B.金星因为温室效应强烈,会阻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同时会阻止碳循环的形成。
C.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
D.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碳循环因此变得十分地活跃。
4.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5.“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一句中,“估计”能否换成“断定”?
6.文章最后一段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作为人类之中的一员,请你想想办法吧!
【参考答案】
1.事理 逻辑
2.溶解在水中,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一部分留在生物圈,一部分留在地壳中。
3.C
4.列数据,作比较,意在说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可观和大自然平衡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5.不能,因为碳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科学家只能靠科学推断出来,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开放性试题。示例:大量种植树木,提高大自然的平衡能力;尽量使用其它新能源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篇7:《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①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20xx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②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之所以高达48℃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
③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低,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的金属元素,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④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地表温度就升高,海水蒸发速度便会加快,形成更多的雨水,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带到地面,再被火山重新喷到空气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后,情况就正好相反,大气温度降低,降雨减少,碳沉积速度也跟着降低,但火山活动不受影响,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重新上升。
⑤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⑥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它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即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⑦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⑧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有大约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的有机碳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后,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⑨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得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⑩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选自《晚报文萃》20xx年5月)
1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1分)
14.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5.“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中加点的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6.文章最后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如果让你写一句忠告人们的话,你怎么说?(4分)
参考答案:
13.(2分)碳循环。
14.(3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
15.(3分)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从程度上说明金星和火星的大气成分大部分是二氧化碳,但也有其它成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不符合事实。
16.示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植树造林,从而改善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今天,你低碳了吗?(有警示性,语言简明,2分)
篇8:《哪儿去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口字旁儿”。
2.正确认读十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四季的变化及每个季节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十个生字,并会写“儿、去、了、叶”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学生回答后展示他们搜集的四季图片,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图片上的季节是哪个季节。
教师小结:一年四季都那么美,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儿歌《哪儿去了》。(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突破重点
1.在语境中识字。
(1)听
让学生听《哪儿去了》的配乐录音,学习本课生字。
(2)读
①跟课文录音读
②自读
③小组互读
分小组互相交流,听一听,读一读,比一比。
④教师范读
(3)认
①借助图画认读
利用多媒体出示四季图,图上分别写有“春、夏、秋、冬”四字。
②借助拼音认读
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教师重点指出“口字旁儿”。
(4)写
让学生先自己分析字形结构、笔画顺序等,再由教师作示范,一起书空,学生描红,并适时指导,最后学生练写,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比一比,看谁把字写得又快又漂亮!
2.脱离语境识字
在语境教学的基础上,离开原有语境,把生字单个写出来,让学生识字。
采用游戏方式进行:
(1)学生读,“开火车”
(2)“大家猜字游戏”
三、熟读课文,指导语气
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指名读,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问句的特点,最后给学生时间读一读,练一练,教师指导学生用对话的语气读。
【骨头都到哪儿去了诗歌】相关文章:
6.哪儿哪儿造句
7.肉骨头迷作文
8.冬天的骨头影评
10.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